须的意思(须臾的意思)

君心似我心 2023-06-12 13:21:27 网友上传

“需”与“须”的区别

“击此类行为,监管部门需主动出击,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治力度”建议改为“击此类行为,监管部门须主动出击,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治力度”。“须”是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人的意愿。如:务须注意,必须努力。“须”在表示必须知道的事项时,作名词用,如:考试须知,游览须知。 “需”常作动词用,有时也作名词用,表示需求、需要的意思。如:需要知识,需要粮食。 “须”是必须的意思,“需”是需要的意思。

字里说伤寒

1.须臾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2条桂枝汤方后煎服法云:“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其中“须臾”一词在《伤寒论》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中被解释为“很短的时间”。其实,这一解释并不确切。先温服桂枝汤一升,然后过很短的时间,再喝热稀粥。仅凭这一叙述,很难在临床中有效地实施。那么,究竟服用桂枝汤后多长时间再喝热稀粥呢?要想准确地把握时间,就必须弄清楚“须臾”一词的真正含义。

“须臾”一词来自佛教,是佛家计算时间的单位,据佛家经典《僧祗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据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云:“二刻名须臾,以子丑等十二时约之,每辰五刻。”

由此推算,一“须臾”约合今之四十八分钟。这一时间段的长短与临床实际较为符合。因此,服用桂枝汤之后,并不是过很短的时间,甚至即刻就喝热稀粥,而是过大约四十多分钟之后,再喝热稀粥。在这一时间段中,桂枝汤基本被人体吸收,其有效成分在体内达到了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已经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即发汗。此时再喝热稀粥,此粥既可成水谷精微以作汗源,又可借其温热之性鼓舞胃中阳气以振奋卫阳,助桂枝汤发汗。若服用桂枝汤之后,马上即饮热稀粥,此时,桂枝汤尚未得到充分吸收而未起到发汗作用,更谈不上“药力”之存在。那么此时所饮之热稀粥何以达到“以助药力”之功效?

2 洒

《金匮要略·痉湿眒病脉证治》第25条载:“洒洒然毛耸”。何谓“洒”?《国语·晋语》韦昭注:“洒,寒也。”据《素问·风论》云“腠理开则洒然寒”,王冰注:“洒然,寒貌。”《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1条载:“洒淅恶寒”。《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8条载:“洒淅恶寒”。《脉经》卷九第二载本条云:“洒洒恶寒”。由此可知,“洒”通“淅”,“淅”也是如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

由上述可知,“洒”是形容寒冷的样子。那么,寒冷时会表现出什么样子呢?这就要了解“洒”究竟是什么含义。

《诗·邶风·新台》云:“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毛注:“洒,高峻也。”《尔雅·释丘》云:“望崖洒而高岸。”据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古有假洒为峻峭之峻者。”由此可见,“洒”含有高峻、凸起的意思。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1条所述之“肉上粟起”。因此“洒”是形容人在受寒时,肌腠闭塞,皮肤上出现凸起,高出皮肤,如鸡皮疙瘩状。故而仲景将其描述为“毛耸”。可见,“洒洒然毛耸”也好,“洒淅恶寒”也罢,正是张仲景对其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病人在受寒时,皮肤上出现形若鸡皮疙瘩状凸起之形象生动的描述。

3 霍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所说的“霍乱”是指顷刻之间出现上吐下泻的病证。其中“霍”并非挥霍之意,而是指迅疾、突然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霍,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霍然。”从“霍”字的构型上看,上面为“雨”,下面为“隹”。《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总名也。”可见,“隹”表示短尾鸟。在甲骨文中,“霍”字下面有3个“隹”,篆文中,“霍”字下面改成2个“隹”,到了楷书中,“霍”字下面只剩1个“隹”。看甲骨文“霍”字的构型,直观上,好象是一群小鸟在雨中飞翔。其实,“霍”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指一群小鸟突然受到惊吓群起疾飞。群鸟疾飞时,会发出与倾盆大雨相类似的声响。因此,“霍”字用“雨”和“隹”会意,表示群鸟突然起飞。“霍”字的构型在演变过程中,一脉相承,只是“雨”下面的“隹”由3个减为2个,然后又减为1个,但其表示一群小鸟突然起飞的词义未变。正如《玉篇》所谓:“霍,鸟飞急疾貌也。”

“霍”字由表示群鸟疾飞,引申为迅疾、突然之义。如《老残游记》:“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是形容拨弦动作急速。“挥霍”原先形容迅疾,后来词义缩小,专指迅速散尽钱财,于是有了奢侈、任意花钱的新义。“霍乱”之“霍”更是迅疾、突然之义,“霍乱”当然是突然而乱,乱于顷刻之间。

4 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5条云:“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所谓“风湿相搏”是指风湿之邪相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47条麻子仁丸条云:“浮涩相搏”是指胃热盛合并有脾阴虚。

而“搏”是何义?《说文解字》云:“搏,索持也。”《集韵》“击也。”可见“搏”字并无“合”之义。

与“搏”字形相近的“抟”字(“抟”为“抟”的繁体字)则有“合”之义。《说文解字》云:“抟,圜也。”何谓“圜”?“平圆为圆,浑圆为圜。”也就是说,平圆一圈谓之圆,而浑圆一团谓之圜。即“圜”为抟合成为一团,因此“抟”字就有“合”之义。正如《集韵》释“抟”谓“并合”。

另外,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麻子仁丸条之云“浮涩相搏”中即作“抟”。吉野本、享和本《金匮要略》并作“抟”。大家曹颖甫曰:“搏是抟的误字,抟之为言合也”。总之,“抟”在此处更为恰当,“搏”字当为“抟”字之误。

《滕王阁序》中王勃独创的成语(五):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王勃在文中列举四人为例: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冯唐性情耿直,不徇私情,所以时时被打压处处遭排挤,年纪一大把了,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官。李广,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终其一生,未得封爵。贾谊梁鸿所处时代,圣主临朝政治清明,但均未有施展抱负之机会。

历史上人生坎坷怀才不遇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一个“郎潜白发”的成语典故颇具代表性。它的意思是,做了一辈子的官,一直得不到提拔,到老了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官。

这个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颜驷,相信绝大多数人对此人都非常陌生,除非对此典故有所了解。

究竟怎么回事呢?说是有一次汉武帝到郎署去,遇到一位老同志,须发皆白,问询得知,还只是一个最基层的郎官。武帝就问:“何其老而不遇也?”颜驷回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己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自己的实际情况每次都与最高领导的喜好相左,运气真叫一个差呀!就像李白所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可能正如罗隐的感慨“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俗语亦有云:“人要是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

其实,从罗隐(公元833—公元909)的名字由来及个人经历亦可窥其命运之坎坷。罗隐,唐末著名文学家。本名横,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为诗作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次次铩羽而归,愤激之下怒而改名为隐。

罗隐十次参加高考回回名落孙山,但他的的确确很有才华,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名句,皆蕴涵精警意味,流传甚广。

比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翻译成今天的一句流行语,叫做“风大了,猪都能被吹上天。”还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等。

罗隐的才情及作文风格从以下两首小诗可窥其一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许其中还隐藏着他的命运密码呢。

讽刺小诗《雪》: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咏史诗(有人称翻案诗)《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与罗隐十举进士不第相比,还有一位比他运气稍好一点,就是孟郊。孟郊比起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来,名气可差多了。但他有两首诗,可谓是闻名遐迩声震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首是《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还有一首更有名《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公元751年~公元814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公元796年,46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应试,终于考中。多年的郁闷一扫而空,他狂喜之余灵感迸发大笔一挥如有神助,《登科后》横空出世留名千古。

与27岁即中进士的王维白居易比起来,孟郊无疑逊色多了。不过古人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对于怀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理想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夙愿的古代读书人而言,一生当中只要中了进士,那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巨大成功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就像今天的科学家一旦当选为院士,则不论年龄大小,立马声价倍增。

孟郊自以为从此以后飞黄腾达龙腾虎跃,可是事实证明他想多了。正如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太白先生,终不过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孟郊中进士后担任的最高官职是溧阳县尉,相当于县政府中的四把手。因为不能施展他的抱负,孟邹平遂寄情于游山玩水作诗以为乐。由此导致公务荒废,县令乃令他人代理其公务,分孟郊薪水一半给此人。薪俸本就微薄入不敷出的孟郊,生计更加艰难。

孟效一生坎坷,大概在他十岁那年,曾任昆山县尉的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孟郊还有两个弟弟,从此以后母子四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月。孟郊写《游子吟》是母子情深的真实流露,读来其情其景如在眼前,令人动容。

孟郊命运坎坷仕途多蹇,幼年丧父,在他五十六岁那年又遭丧子之痛。孟郊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是生活清贫的一生,且最终也没有让辛辛苦若一辈子的老母亲过上宽裕幸福舒心的日子。

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但读书者无数,进士及第者有几?千里马众多,可伯乐寥若晨星。落魄者居多。年轻时往往豪情万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结果却常常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最初满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终不过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陶渊明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晩年却醉心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