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的意思(回味无穷的意思)
年俗丨今天,为什么要“回娘家”?
大年初二
怎么讨好丈母娘?
1
这也是中国人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在旧时代
有一种观念叫: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因而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是出嫁女儿
对父母表达孝心的时刻
其实
哪个女儿不想爹娘
嫁得越远
越期盼过年回家看看
由于今年的防疫政策
很多家庭无法团聚
但浓浓的亲情
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
反而因为春节
变得更加厚重
2
今天,怎么讨好丈母娘呢?
有句俗话说:
“一个姑爷半个儿”
大年初二这一天
正是“姑爷们”
对岳父岳母表达关爱的时刻
有时候我们常听到别人调侃:
“你和你心爱的姑娘
中间隔着丈母娘”
所以,讨好丈母娘
显得尤为重要
小编特地送上
“讨好丈母娘攻略”
请各位姑爷们参考
拒绝套路
多点诚意
才是赢得岳父岳母赞许的最大“法宝”
(等会儿,我媳妇在哪呢?)
(来源:新华网)
来源: 山东发布
瓶身有“10781”的才是纯粮好酒?大错特错,有这些记号都别放过
昨晚,喝了酒,加了班,一夜熟睡,非常舒服。
在现今这个“魑魅魍魉”横行的白酒界,喝到一瓶如意的佳酿还是挺难的。
之前学到过一种辨酒方法,听说是可以尽可能避如“狗皮膏药”一般甩不掉的香精酒。
就是看标号是不是“10781”。
事实证明,这个酒是比较管用的,记住这个标号,确实可以喝到粮食酒。
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浓香、清香、米香”这三种香型。
中国酒水的香型太多了,粮食酒的标准号也非常多,辨别酒水的方法也是多之又多,说瓶身有“10781”才是纯粮好酒,未免太片面!简直是大错特错,有这些记号的都别放过,妥妥的好白酒。
“26760”
这个标号熟悉吗?很多茅台酒都是这个标准号。
现今酱酒风很盛,茅台一瓶难求,而记得这个标号,便能喝到粮食酿造的酱香酒。
当然,也并非是带有这个标号的酒水,一定好喝。
粮食酒想要好喝,还是得选“优级”,优级酒的品质更好,不管是香味的纯正度,还是入口的舒适度,都是一顶一的好。比如下面这2个酒:
赖茅传承蓝
赖茅是茅台旗下酒,真正的嫡系酒,但是茅台初期时,没怎么用这个名字,然后就给了“不良商家”机会,他们碰瓷这个名字,谋取利益。
虽说后来被茅台酒厂发现,收回了这个名字,并重新做起来。
但是现今很多人,看到赖茅,还是印象不太好,不过,有一说一,这个酒的酒质确实不俗,标号符合,而且等级为优级。
虽然入口品鉴,不如飞天,但也是独具酱酒应有的特点,细腻,滋润,没有一丝杂味,咽下后,酒液上返,回味悠长。
贵常春
用心做酒,从心里来,必往心里去。
这个酒的酒厂建于1953年,在这近70年的峥嵘岁月里,酒厂一直以提升酒质为己任。
刚建厂初,从茅台引进13株优良菌种培育制曲,曲为酒之骨,好曲才能酿出好酒,得到此加持后的酒水,出厂变得到了酒友的高度认可,多次在大规模的白酒品评会上崭露头角,比如93年黄果树全国名酒节“金奖”。
来到近些年,现今的贵常春,采用大曲坤沙法酿酒,每瓶酒皆是用6年基酒+10年老酒勾调而得,酒质上乘,当地人独爱。
不过很可惜,酒厂太专注酒水品质,缺乏出奇制胜的思想,不懂讲故事,不懂说情怀,导致名气局限当地。虽说名气不大,但是酒质绝对值得人们竖起大拇指,开瓶爆香,酱香纯正突出,抿一口醇厚细腻,没有一丝杂味,有兴趣可以尝尝。
当然,除了酱香型、清、浓、米香的执行标准号之外,中国现今记录在册的酒水,还有8种,比较复杂,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这个表格!
选择其他香型酒的时候,建议大家也要顺带看一下等级。
等级低的尽可能放下,因为这种酒的品质虽是粮食酒,但是可能因为酿酒过程中的失误,也有可能是酿酒原料太低劣,所以入口舒适度不太行。
当然,除了看标号之外,看下面这3点,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辨酒方法:
①粮食酒的原料表,只有“粮+水”。
②粮食酒的酿酒工艺,只能是“固态法工艺”。
③粮食酒一定存在等级,而香精勾兑酒一般是没有等级之分的。
这样一来,是不是轻松很多?方法知道了,抽空就去各大烟酒行寻一寻吧。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喝到好白酒。
也提醒大家,酒虽好喝,莫要贪杯呀!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晚年回家时的作品。题作“偶书”,偶者,偶然也。这里有“忽然想到写下来”、“漫不经心”的意思。从这四句诗的内容和文字看来,倒也并无刻意求工的意思,非常通俗、顺口,好象真是忽然想到写下来的。不过,读者如果真这样想的话,那真是上了此老的当了。作者回乡的见闻是很多的,可以引起他吟咏的东西也很多。这里,他是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这样一种最能表达他此时此地心情的特征性的现象和喜剧性的场面,把它安排得十分妥贴、恰当。恰恰不是“偶”成,倒是可以说匠心独运了。
诗的意思比较通俗,大家都能看得懂,这里就不多解释了。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首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至今还那么激动人心?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从贺知章写这首诗来看,他的感情倒是很自然的。他在三十七岁中进士之前就已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一直在外面奔波,到八十多岁才回乡。几十年宦海生活,使他目睹了沧桑变化,丰富了生活经历。最后,他对这一切都感到厌倦、烦恼,倒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使他感到十分的亲切。当他获准回乡时,十分的高兴和万分的感慨,一齐涌上了他的心头。高兴的是毕竟叶落归根,了此心愿。感慨的是家乡的变化是多么大啊,小孩子们都是他出走以后生的,当然他和他们是互不认识的,那可爱的孩子是那么懂事,还把他当作客人,笑着问他从何处来的呢!
我们不少人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从小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边疆、农村,去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十年,兢兢业业,含辛茹苦,眼见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天天丰富,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十年过去了,乡思在牵动着他,回家去看看吧!当他踏上家乡的土地,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会惊喜不已,一方面也会产生自豪:这就是哺育我成长的土地啊,这里,本来是条小巷,我每天走在青石板上去上学,现在却成了宽阔的大道,那里,原来是个杂货铺子,现在却大厦高耸,成了百货商店了……啊,家里的人还认得我吗?虽然我乡音未改,可是两鬓已经苍白,儿童们真要把我当作客人啦!一种对家乡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时,想到自己这一辈子也并未虚度年华,又觉得是对得起哺育自己的母亲了。这一切的感慨,喜悦,对往事的回忆,都会交织在一起,涌上心头的。
当然,贺知章出外是当封建朝廷的官吏,而我们是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但是,这里是不是也有一点儿共同的东西呢?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首诗之所以传颂千古,妇幼皆知,就在于它写出了这点东西,比如说对家乡的热爱,重返故乡时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对家乡变化的慨叹、惊讶、赞赏等等。这“共同的东西”,应该说是生活的本质,一首好诗,必然是要接触到这生活的本质的,尽管它和我们相隔那么久,凭这一点“共同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联想,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补充它,丰富它,这首诗就有了丰富的内容了。相反,如果一首诗只是接触到生活的皮毛,到今天,已无法使我们产生联想,无法用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丰富它,补充它,必然会使人感到枯燥无味,如同嚼蜡一般的。除此之外,诗歌形式的整齐、精悍,语言的通俗、工整,绝句形式带来的音韵、节秦上的音乐美,都为这首诗的传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写诗的人当然也是不能忽视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