妚(妚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红色母亲云四婆:48岁参加革命,多次被毒打,为救伤员牺牲儿子
参加革命28年,前后被捕6次,受过派和日本人火烧、电击、灌水、鞭打、烙铁等等毒刑,儿子被匪徒活活打死,此人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云四婆
你或许以为这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她却是一个满头白发,瘦瘦小小的老太太,她就是被元帅称为“革命母亲”的云四婆。
一、参加革命
云四婆原名符妚(fǒu)大,1879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县龙马乡新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到大被封建礼教束缚着,受尽了旧社会的折磨。
虽然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但是云四婆骨子里是刚强的,她厌恶一切给她带来痛苦的人,每次被欺负她都奋力抗争,哪怕换来的只是变本加厉的毒打,她也从来不怕。
“云四婆”这个名字,是她1927年参加革命时,我党党支部书记云鹤畴为她取的,因为“符妚大”并不算是一个正式的名字,所以云鹤畴通过了解她的丈夫姓云,在家排行老四,就给她取名“云四婆”。
旧社会女子
对于云四婆来说,1927年是她的重生之日。
尽管那一年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无数的杀戮和坎坷,但年近半百的她看到了希望,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崭新的中国就在眼前。
二、辣手锄奸
加入革命队伍以后,云四婆表现得非常积极,“打土豪、分田地、烧不平等契约、批斗地主恶霸”,她每次都冲在最前面,也正因为如此,她遭到了当地民团的疯狂迫害。
1928年,龙马乡当地的地主恶霸张会东、云玉山、云彪梧死灰复燃,在村子里烧毁房屋,大肆杀戮群众和红军干部。
他们抓住已经49岁的云四婆,打了她200多板,鲜血流的遍地都是,云四婆被打得疼晕了过去,又被冷水泼醒继续毒打,直到皮开肉绽。
旧社会贫苦农民
这个坚强的老人没有被打死,数日后她又重新站起来革命。
1929年春节,云鹤畴受琼崖特委的委派,再次回到龙马乡联系云四婆,这一次云鹤畴交给了云四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组织一支锄奸队,杀掉欺负老百姓的地主恶霸。
云四婆为了给死去的红军和无辜的村民报仇,四处奔走建立起一个锄奸队,队伍里都是对匪徒们恨之入骨的志士。
1929年农历正月十二,云四婆等人得到消息,云玉山和云彪梧等人要回村祭祖,于是她徒步走到了30里外的金千村,找到文昌县委汇报这一消息。
得到可以动手的命令后,她迅速带着县委派来的同志们回村,准备执行任务。
云四婆化妆成卖货的小贩,挑着扁担牵着黄牛向云氏祠堂走去,祠堂本来有家丁看守,不可能轻易进去,但碰巧的是祠堂的一颗榆树挡住了家丁的视线,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云四婆这个“卖货郎”,云四婆就悄悄地溜进了祠堂,并且打开了祠堂的侧门。
土地革命
县委派来的是驳壳枪班的战士,个个枪法百发百中,他们从祠堂侧面依次进去,把正在祭祖的云玉山和云彪梧抓住,痛打了一顿。
外面的家丁听到屋里有动静准备进来,这时云四婆和锄奸队员们来到不远处放起了鞭炮,鞭炮声让家丁以为是被红军包围了,愣在原地不敢轻举妄动,趁此机会战士们手起枪枪落,结果了这两个败类。
匪首被杀,民团自然也就没了主心骨,没过多久就解散了,当地老百姓都拍手叫好,说云四婆和锄奸队为村里除了大害,他们终于能过一段安生日子了。
旧式祠堂
在1946年,云四婆又组织了一次锄奸行动,为我党避免了一场重大的变故。
1946年12月,吴乾鹏和云逢询两位同志来到村里执行任务,他们到达村里已经是深夜,又乏又累很快就睡着了,云四婆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她在村里四处巡查,防止有敌人暗算我党干部。
当她正要向远处走时,突然看到一棵大树下面有两个人鬼鬼祟祟的在耳语,眼睛还不时向两位同志的住处瞟来瞟去,她立刻警觉起来,回去向领导汇报了这件事。
经过大家的调查,发现这两个人都是敌人派来的,至于他们说了什么,有什么计划,因为年代久远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受敌人指使,要对我党的两位同志下手。
审判地主恶霸
云四婆很快接到铲除敌人的命令,带领驳壳枪班战士深夜实行抓捕,处决了这两个危害极大的坏分子。
1929年锄奸,云四婆已年近半百,1946年锄奸时她年近古稀,谁说英雄一定要是男人,这个瘦弱的老太太的也能辣手锄奸,令敌人闻风丧胆。
三、红色母亲
云四婆自从加入了人民的军队,就把家里大部分的粮食都给了队伍,宁可自己和家人挨饿,也要让战士们吃饱。
红军战士雕塑
1929年初春,云四婆接到红军即将到达村子里的通知,让党员们筹措一点粮食接待红军,云四婆立刻连夜召集党员开会,决定每位党员筹集200斤大米。
当时云四婆家里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可她还是把最后一点粮食都捐了出去,大家劝她给自己留一点,她说:“我是个党员,要起带头作用,不能让红军挨饿。”
最终在她的积极筹措下,龙马乡共捐了1000多斤大米,让长途劳顿的红军吃到了饱饭,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琼崖纵队战士
云四婆还是很多红军的救命恩人,为了让红军战士能活下来,摆脱敌人的追捕,她甚至忍痛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1936年冬天,当地恶霸张会东在龙马乡和红军作战,被红军打败仓皇逃跑,扬言早晚要杀回来。
因为战争的关系,红军不能长期驻守在村子里,很快就接到命令去往新的地方,临走之前组织上留下了6名重伤员,托云四婆照顾他们。
云四婆对这些伤员,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都给了伤员,自己每天都饿得头晕眼花。
琼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冯白驹
没有药品治疗伤员,她就找来同村几个一起入党的姐妹,一起上山去找中药治病,又用盐水、竹笋水、糯米叶给战士清洗伤口。害怕恶霸找来,云四婆等人又走了几十里山路,在隐秘的山里搭起木棚,把战士们转移到那里休养。
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战士们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可是恶霸张会东就像一条疯狗,他不肯放过红军战士,每天带着家丁恶犬四处搜捕,威胁老百姓说出红军的下落。
云四婆对于斗争的严峻非常清楚,她紧绷的神经一刻都不敢松懈,就算是山里安静的只有鸟叫声,她都感觉危险就在身边,时时刻刻守护着战士们,因为她的机警,6名战士得以存活下来。
老虎凳
一天晚上风雨大作,战士们都已经熟睡,云四婆突然听到不远处有声音传来。
她隐约感到大事不妙,赶紧把熟睡的战士们叫醒,趁着声音还没有离近,带着战士摸黑走小路撤离,一路上她们不敢停下,狂奔了十几里地,才终于在一个僻静的村子里落脚歇息。
后来他们才知道,撤离之后仅仅十几分钟,张会东就来到了木棚,他们朝着木棚又是开枪又是扔火把,还放狗进去,结果一无所获,气的咬牙切齿。
在之后的几年,云四婆也接收过不少的伤员,为了让他们能吃饱,云四婆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购买各种物资。
人们都劝她岁数大了不要这么奔波,她却不以为然,只要看到战士们吃得好睡得好,她心里就满足了。
监狱
斗争最残酷的时候,敌人甚至派出整个团来抓伤员,云四婆为了保护他们,带着儿子和儿媳白天黑夜的忙活,挖了两个地洞隐藏伤员。
她想让伤员休息得好一点,把自家的床板都搬给他们用,一家人却睡在又冷又硬的空地上。
1942年,正是日军在文昌县疯狂进攻的时候,前线战士伤亡惨重,身受重伤的战士都被送到了云四婆开设的临时医院救治,在她的救治下,很多战士康复后重新上阵杀敌。
这一天被她救治的老李,身体已经痊愈准备上前线,可就在老李准备出门的时候,汉奸潘儒三带着日寇闯进医院,开口就要云四婆说出伤员的下落,云四婆没有说话,汉奸上来就打了她两个耳光。
老李在一旁看不下去,出来骂了汉奸几句,日本人满脸狞笑着说:“这里有伤员,抓走抓走。”
老李愤怒地说:“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像有些人给日本人当狗!”
说罢一脸轻蔑地看着一边的汉奸。
战地医院遗址
汉奸感觉无地自容,一拥而上对老李拳打脚踢,云四婆赶紧上前阻止:“你们打我儿子干什么?”
这时刚好云四婆的儿子云逢铣回来了,进门就叫了一声娘,日军问云四婆这是谁,云四婆说:“不知道,过路讨水喝的,认错人了。”
日军根本不相信:“他敢来你这里,一定是你救活的伤员,给我抓走!”
说完就把麻绳套在了云逢铣的脖子上,硬生生把他拖走了。
一边的老李怒不可遏,追出去说自己才是伤员,可是这时云四婆却死死地抱住了他的腿,声泪俱下地说:“儿啊,他们来抓伤员就让他们抓,你这个不孝子,为了这些伤员连你娘也不要了吗?”
云四婆革命烈士证明书
看到这一幕,敌人更加确信云逢铣就是伤员,把他带回去审问了。走到很远的地方,大家还能听到云逢铣在痛苦的嚎叫,云四婆听着儿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紧紧地攥着拳头,心如刀割。
尽管后来经过组织的努力,云逢铣被救了出来,但是长期的折磨早已使他奄奄一息,他的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皮,鲜血不停的从伤口滴落,新伤叠着旧伤,没过几天就在极度痛苦中去世了。
看着儿子惨死,云四婆没有流太多的眼泪,一个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是没有眼泪的,早在云逢铣被抓走的那天她就说过:“只要你们在,革命的火种就在,我的儿子要是回不来了,我乐意认所有的革命同志为我的儿子。”
云四婆烈士纪念亭
在云逢铣去世后,云四婆又把小儿子云逢锐送去参军,为了将来的胜利,她从不吝惜自己一家人的生命,她早就想到也许有那么一天,自己全家都会牺牲,但他们一家人牺牲,换来的将是永垂不朽的英名。
四、受尽酷刑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能承受多少酷刑,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可云四婆在28年的革命中被捕6次,受尽了严刑拷打,她都以钢铁般的意志挺过来了。
1939年冬天,龙马乡的民团闯进了云四婆的家里,说她当年参与杀害云玉山和玉彪梧,只要她能与他们合作,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既往不咎。
云四婆墓
云四婆自然不肯就范,于是敌人把她抓到了监狱里,在监狱里她被戴上了沉重的手铐和脚镣。
敌人打伤了她的双腿,每天对她进行火烤、电击、吊打、烙铁、灌辣椒水、鞭打等酷刑,一直折磨了她20多天,也没得到一个字,只好把她放了回去。
那一年她都60岁了,可她不仅什么都没说,还在出狱后就又找到了组织,继续执行任务,中国有这样的巾帼英雄,将来的胜利就不会遥远。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在这里进行了疯狂的杀戮,他们听说云四婆是个传奇人物,就把她抓起来,用刀架在她的脖子上,逼她在一个大坑前跪下,让她说出我党干部的下落。
日寇刑具
日寇没想到,这么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老太太,居然任凭怎么打都不肯跪下,也不肯说一个字,只是愤怒地瞪着他们,顿时他们都对云四婆感到敬佩。
日寇长官没有杀掉云四婆,他朝着天空放了几枪就走了。
1943年,日寇在琼山县抓住了正在执行任务的云四婆,他们对云四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拷打,用烙铁烫她的脸和手脚,把她吊在半空中毒打,鞭刑、辣椒水,种种酷刑比起民团更加残忍,但云四婆通通挺了过来,让敌人束手无策。
南阳人民革命斗争纪念馆
残忍的日寇抓了云四婆5次,每次都把她打得体无完肤,也每次都气急败坏一无所获。
日寇永远不能明白,这个瘦弱的老太太,坚持的是她的信仰,只要人有信仰,酷刑于他们而言都是太小的考验,敌人的狰狞咆哮,也不过是穷途末路时的伪装罢了。
五、高龄辞世
解放后,云四婆担任海南区妇联委员,1950年10月出席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称她为“革命母亲”。
1955年,76岁的云四婆因肝病在海口去世,去世前她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交了人生中最后一笔党费,安然睡去。
28年革命,云四婆铲除过危害极大的地主恶霸,救助过无数的红军战士,筹措了上万担粮食,由她发展参军入党的同志,更是多达300余人,她为琼崖革命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
人民称她一声“母亲”,是应当应分的。
解放海南岛烈士陵园
结语
在文昌市翁田镇龙马墟附近,有当地人民为纪念云四婆修建的“云四婆纪念亭”,纪念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祭奠,追忆先烈的丰功伟绩。
在庄严的墓碑下,埋着一具瘦小的、遍体鳞伤的英雄遗体,那是她为了国家而受尽苦难的身体,也是她特殊的荣誉勋章。
邳州地名溯源
邳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东陇海铁路与京杭运河在这里交汇。境内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九女墩遗址、武原山徐偃王石室等古代文化遗址遗迹星罗棋布。既是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历史悠久的区域政治中心,其古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文始祖黄帝。
(邳州博物馆)
据说黄帝族共有25个支系,但得姓者只有14个支系,因为有两个支系同姓,所以一共有12个姓。其中黄帝幼子禺阳被封于任,遂以任为姓。“禺”后来又写作“遇”,所以《姓谱》上说:“遇,黄帝子,任姓之裔封于遇……以国为氏”。此后,任姓族群人丁兴盛,到夏末商初时,已传承至仲虺,仲虺因辅佐商汤王建立商王朝,被封于邳地,始建邳国。
邳国为何取名“邳”?郭沫若先生认为“丕”即“不”字,本指花的子房。他说:“余谓‘不’者房也,像子房犹带余蕊,与帝(蒂)之异在非全形,房熟则盛大,故‘不’引申为‘丕’。”明确提出:“丕,大国之义。后因失国,丕人怀故土,乃加旁演为‘邳’。”也就是说,在邳人的心目中,族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伟大而神圣,故称之为“丕”,后来又演变为“邳”。
确实,“不”、“丕”二字古代音义相同,且“丕”在古代有盛大的意思。《说文解字》:“丕,大也。”段玉裁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逸周书·小开》:“呜呼,敬之哉!汝恭闻不命。”校释:“‘不’读为‘丕’,大也。”今书面语“丕变”指巨大变化,“丕业”指伟大的事业,“丕绩”指伟大的功绩。三国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以“丕”、“桓”同义相对,“桓”也指大。郭沫若先生以其才华横溢、四射的诗人气质,想象邳人对于家园的命名,于义甚美,于情甚睦,可惜的是于理未能进一步提供确凿可信的实据,而且“怀故土乃加旁演为‘邳’”云云也似嫌勉强。
但郭沫若先生将“不(丕)”解释为花的子房的意见还是颇有启发的。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七“不”字条:“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诗·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音不、柎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天》也释“不”为“柎”。“柎”普通话读fū,在语音上与“不”的关系,犹如今天的“父”之与“爸”,否定副词的“弗”之与“不”等等。《现代汉语词典》:“柎,花萼。”又说:“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萼片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植物学常识表明,子房为花开放后雌蕊下面膨大的部分,里面有胚珠,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今邳州及其附近一带方言称花或果实与枝蔓连结之处为“葛不”,堪称《诗经·小雅·棠棣》“不(柎)”字本义的“活化石”。
棠棣
其实,仔细比较一下“不”、“木”、“禾”三个字,不难发现,“不”实际上只是“木”、“禾”二字的下半部分。所以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例释》对“不”字的训释是:“概象植物胚芽,根块植地生根之形”。即,“不”字顶端的“一”象地面,下面的三画像根须,其中中间的一长竖为主根。
“不”为“柎”的本字即花萼也好,象“木”、“禾”的下半部分即植物的根须也好,“不”字具有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这提示我们,“不”和“胚”存在着一种源流关系,前者为源,后者为流,“不”为“胚”的本字。
汉字演变史同时显示,“邳”本来写作“丕”,而在更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不”。在有铭邳国青铜器《邳伯罍》中,“邳”就本作“丕”字。这说明,“邳”也可以和“胚”字相通。《路史·国史纪》己《商世侯伯》篇:“传云:商有姺、妚。”自注道:“(妚)集作‘胚’”。“妚”,史籍中通常写作“邳”。可知“不”、“丕”、“邳”、“妚”、“胚”为一组读音和意义都密切相关的同源字。
另一方面,邳国祖先禺阳的原始姓“任”,在汉字初起时意义同“妊”字,怀孕的意思。可能禺阳这一支后世子孙生育能力特别强,繁衍速度超乎寻常,所以特地以植物的胚胎为图腾,并以“任(妊)”、“丕(胚)”作为自己族群的姓氏。所谓图腾,是原始社会中的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始祖、保护神和标志的现象。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原始宗教信仰形式,起源于生子迷信。在图腾时代的人们看来,子女的出世似乎和自己毫不相干,而是图腾物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缘故。于是,这些被认为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便被视为本氏族的图腾。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玉篇》在引述《左传》时,特地将“邳”字写作“㚰”。“㚰”字从“丕”从“女”,意味深长而又准确无误地揭示了邳人超强的遗传密码和族群生育基因。“㚰”,应该就是前面曾经出现过的“妚”字的或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表达的意义越来越严密,汉字也相应地日益丰富。最初,凡国名、地名用字一般都是单体字,如“余”、“奄”等。大约到了春秋初期,各国通行在地名用字一侧添加“邑”旁的习惯。到汉字基本定型后,作为偏旁,“邑”位于单体字左侧,通常写作“彳”,如“徐”;位于右侧,则通常写作“阝”,诸如“䣍”、“郑”、“邹”、“邺”、“郢”、“郭”等。于是,“丕”便变成了“邳”。
过去一般根据《左传·昭公元年》等史料,认为邳即薛,故址在鲁国薛县。有学者指出,薛为薛,邳为邳,二国直到春秋战国时尚同时存在。著名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中考证,邳国最初位于今河南浚县东南的丕山。丕山又叫大伓山,也叫黎山。
邳虽然始封于商初,但和商王朝的关系并不好,邳经常发动叛乱,商也经常出兵镇压。《左传·昭公元年》:“过则有刑,犹不可壹。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三苗、观、扈、姺、徐、奄都是历史上以叛乱闻名的民族,《今本竹书纪年》有关记载可以和《左传·昭公元年》这段话相印证:“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殷墟卜辞中也有不少商王伐邳的内容。《殷墟文字丙编》上辑一:“庚申卜,王贞:余伐不?”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引张秉权《考证》和王献唐先生的《邳伯罍考》都以为“伐不”就是“伐邳”,为我们认识商王朝与邳国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由于商王朝的打压,邳人被迫将都城由今河南东迁到山东邳乡,故址在今沂水县。《后汉书·郡国志》曾经记载过东莞的邳乡,《水经注·沂水》:“东南流,径邳乡南……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入沭水也。”邳乡,就是邳人东迁后的邳国国都。
邳人东迁后所在的区域是东夷所在地。商周时东夷各部落、各方国常常团结在徐夷、奄国等东夷豪强周围,形成与商天子、周天子的抗衡力量,《尚书》、《诗经》、《荀子》、《韩非子》、《史记》等典籍对此曾多次记载,诸如“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族以叛”、“(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人于邺以叛”等等。徐人甚至“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直接危及周王室的统治。为此,西周王朝在建国后即封周公于鲁,企图通过鲁国的经营威振一方,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可是成王年幼,周公身负辅佐之责,难以就国,只好让儿子伯禽赴国就任。东夷对周天子的“砸钉子、掺沙子”早就心怀不满,见此便将鲁国国都曲阜围了个水泄不通,以至于“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于是,西周便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调集大军,与鲁国里应外合,征剿东夷各部,此后又曾多次用兵。结果可想而知,东夷各部战败,被迫纷纷沿泗水顺流而下向南迁徙,徐国从原曲阜附近迁到今江苏泗洪一带,奄国也从曲阜周边迁到今常州武进淹城一带。邳国身处东夷腹地,被裹胁起兵的可能性极大,况且邳人在商朝时就叛服无常。以邳人的性格倾向,以周代争战之世的历史趋势,其不能见容于周王朝和鲁国,邳国被迫南迁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战国初年,邳人由沂水邳乡南迁今江苏邳州到山东枣庄峄城一带。《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邳迁于薛。”1954年,山东峄县文化馆曾征集到两件铭文相同的战国初期青铜器《邳伯罍》,铭文云:“惟正月初吉丁亥,不白夏子,自作尊罍,用祈眉寿无疆,子孙永宝用之。”其中的“不白”就是“邳伯”,也就是邳国国君。山东峄县与今江苏邳州相邻,近在咫尺。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大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走向,在我国的方位文化中,传统上形成北为上、南为下的习惯,如称“北上抗日”而不讲“北下抗日”,“百万雄师下江南”而不讲“百万雄师上江南”,诸如此类。因邳国的政治中心原来设在沂水邳乡,方位在北,现在的政治中心迁移到江苏邳州附近,方位在南,故称新迁地为下邳。所以《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条注引东汉应劭说:“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邳)。”直到汉代,人们还以北邳为上邳、南邳为下邳。吕后元年(前187),楚元王子郢就被封为上邳侯,治于北邳,《续山东考古录》十九滕县条特地解释道:“有下(邳),故此为上(邳)矣。”
楚考烈王二年(前261),楚军攻取薛地。可能就在这次战争之后不久,楚军便顺势灭掉了邳国。此后,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的邳,再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
秦统一全国后,在亡国前的邳国故地一带置下邳县,属薛郡。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楚国,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县。次年,贬韩信为淮阴侯,改封刘交为楚王。楚国废除后,下邳县属东海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为下邳国,都于下邳县。东晋太宁元年(323),下邳国改置下邳郡,仍治下邳县。魏孝昌元年(525),置东徐州,下邳县为东徐州州治。梁中大通五年(533),改置武州于此,并分下邳县置归政县。太清二年(548),下邳入东魏,东魏复于此处置东徐州。陈太建七年(575),复为武州。不久又入北周,北周于此建邳州,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邳州的名称。隋大业三年(607),改邳州为下邳郡,并移治于宿豫县(今属宿迁市),下邳县属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废郡复置邳州,还治下邳县。贞观初,邳州废,下邳县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下邳县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淮阳军,治下邳县。金贞祐三年(1215),复置邳州。元省下邳县,地入邳州,初属汴梁路,继属归德府,不久又改属淮安府。前至元十五年(1278),邳州升为直隶州。明洪武(1368~1398)间,邳州属南京中书省,旋改属南京中都凤阳府(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不久又改属南京淮安府。清雍正十一年(1732),邳州改属徐州府。
元年(1912),废州为县,邳州遂称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之。1992年10月,撤销邳县建制,改设邳州市,为县级市,属省辖市徐州市。
来源:《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5期
作者:张乃格
转化编辑:陈汶灵
校对:郑雨晴
责任编辑:周辰
选稿:常宏宇
“ 驮娘江 ” 考释
杜甫陇右诗两地名考辨
“吴衙内邻舟赴约 ”地名更改探析及其他
也谈“邽”地地望
古曲沃地望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