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男女比例2021(中国人口男女比例2021多少)

旧人陌兮 2023-08-09 16:15:25 网友投稿

全面辩证认识我国人口形势变化

核心观点

人口负增长不会改变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仍是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人口负增长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我们要全面客观辩证认识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及其影响,坚定人口发展道路的历史自信,增强人口发展战略的历史主动。

但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口发展的老龄化、少子化特征明显,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挑战。

王钦池

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我国人口数量比2021年减少85万人。联合国预计,2023年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从国内角度看,我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从国际角度看,我国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人口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

我们要全面客观辩证认识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及其影响,坚定人口发展道路的历史自信,增强人口发展战略的历史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

人口负增长不会改变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

总书记强调,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这是对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发展总体形势的科学论断。我们要从世界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特有国情出发,整体认识、全面理解我国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再生产模式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是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已经呈现负增长态势。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由快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低速增长,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是必然趋势,符合世界人口发展规律。需要指出的是,低生育率是我国人口负增长的主因,这也是基本的国际经验。

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下降约200万人,年均下降幅度为0.1%。2035年前我国人口规模将保持在14亿以上,2050年前保持在13亿以上,在本世纪内始终居于世界前两位。因此,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超大人口规模基础上的缓慢的负增长,人口众多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都要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前提出发。

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仍是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

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人口是我国发展潜力、发展韧性的基础性因素。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我国人口红利逐步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具有坚实的人口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两个十亿级人口的国家之一,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这个优势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发生根本变化。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站上1万美元台阶,进入大众高质量消费阶段。14亿多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庞大消费市场规模。近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接近9%,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尽管人口总量下降,但是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消费持续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支撑。

目前,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2035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始终保持在9亿以上,大于发达国家之和。虽然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但是与印度等人口大国相比,我国劳动参与率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有效劳动力数量仍居于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第11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我国预期寿命将达到83.8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6岁,比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0.7岁。因此,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仍将长期保持,特别是人才红利正在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具有坚实的人口支撑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化,人口发展具有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差异。从人口分布看,农村人口趋于减少,城镇人口趋于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进程,部分省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城镇化进程总体上还有较大空间。从区域看,多数省份的人口规模仍处于增长状态,但是部分省份的人口已经处于负增长。虽然我国人口总量趋于减少,但是通过优化人口的城乡、区域分布,人口要素的潜能还有较大回旋空间,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人口负增长为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空间

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人口负增长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牢牢把握了人口发展主动权,有效防范化解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风险。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缓慢的和阶梯性的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渐进的,这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关键是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现实中,群众深有体会的就业难、上学难、交通难、就医难等问题,都与人口众多密切相关。我国人口负增长主要源于出生人口减少。根据预测,未来15年,我国0-17岁人口缩减1亿左右。在此背景下,公共服务对象的基数下降,为公共服务资源的重新调配,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提供了可能。这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所得,改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劳动力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有利于创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使得中低收入群体有提高工资收入均等化机会,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此外,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通过优化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分布,有利于巩固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共同富裕。

人口负增长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

总书记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将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人口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我国始终把解决人口问题放在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世界人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虽然世界人口增长率趋于下降,但是世界人口规模还将增长20多亿,全球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人口增长的巨大挑战。作为超级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负增长有利于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压力,有利于促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首个以十几亿级人口规模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国家,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积累的现代化经验,可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是由我国人口规模大和发展水平高等因素决定的。近10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30%左右。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稳健发展,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万亿元,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进入人口负增长后,我国经济在合理增长区间内的绝对增量仍是巨大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我国把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利用各国人口发展差异性和多样性,深化合作共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将赋予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新的内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更大作为。

总之,我国人口形势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人口负增长不会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口发展的老龄化、少子化特征明显,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挑战。我们要按照党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根据人口发展形势变化,按照党关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教育等领域的资源配置,提高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培育产出和效率,加强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人口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能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发布丨提升生育意愿,专家建议需从女性就业、辅助生育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中国网5月25日讯 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备受关注。养育一个孩子到底需要花多少钱?近日,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下称《报告》)给出答案。

《报告》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其中,城镇家庭平均为63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0万元。

这只是估算了养育孩子成本的直接费用,事实上,育龄家庭养育孩子,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生育成本过高,影响生育意愿。这从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也能看出端倪。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创下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按照1062万新生人口计算,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5。中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持续下降,2021年出生人口已连续第五年下降。五年降幅高达40%。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立足人口基本国情,不断完善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人口发展的新变化,作出了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先后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促进生育,2021年6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决定》出台以来,各地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实施延长产假、设置育儿假、教育“双减”、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税专项扣除、三孩生育保险待遇、普惠托育服务、优生优育服务、提高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等措施。

《报告》认为,生育成本过高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全国层面需出台减轻育龄家庭生育成本的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现金和税收补贴、购房补贴、增建托儿所、提供男女平等的育产假、推广混合办公、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允许辅助生育技术,推进高考和学制改革等。

针对人口、生育等问题,业内专家建议从支持生育、女性就业、辅助生育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

支持生育方面,专家建议完善生育津贴发放政策规定,对0—36个月龄的婴幼儿家庭每月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定额育儿补贴。根据医疗和生育保险实际报销额度,给予住院分娩定额补助。建立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房优惠政策。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的婴幼儿入托、入园给予一定补助,幼儿园、中小学、用人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提供延时服务、课后服务或假期托管服务等。

保障就业公平方面,保障婚假、产假、护理假,父母育儿假休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通过生育保险基金,保障生育假期的资金来源,避免转嫁和加重用人单位负担。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女性在求职等各个环节上不因婚育而受到歧视。积极探索弹性办公制度。重视和提高产后女性重返职场的能力,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贷款免息和税费减免等方面政策支持。

在生殖技术支持方面,专家建议出台更明确、更细化的医保报销方案,让生殖辅助技术纳入医保的政策落地。发挥中医药增效、治未病的作用,在早期准备、接受辅助生殖的休养期等阶段,提供基础治疗和健康指导。

此外,在学制改革方面,建议缩短基础教育学制时间,科学安排学科课时,推动普职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等。

(编辑:彭瑶 编审:魏婧 张艳玲 蔡晓娟)

中国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