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多少)

若即若离 2023-06-20 12:55:42 用户分享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6.77‰,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投资有何影响?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预计“十四五”期间出生率将继续下行,此后可能低位企稳。展望未来,我国生育率变化有两方面影响因素:1)不利因素:育龄妇女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增速下行;2)有利因素:疫后延迟生育需求释放、支持政策积极发力;3)综合考量,预计2023-2025年我国出生率将继续下滑至5.5‰左右,难有明显反弹;2026-2045年出生率在5.5‰-6‰左右低位震荡,2046-2050年进一步下滑;叠加老龄化加深、死亡率上升,我国人口将延续负增长,2050年可能降至12.1亿人左右。PS:上述预测结果与近期相关学术研究结果接近,但实际人口变动仍取决于政策效果等多重因素。

此前,国信证券分析称,中国人口下降的原因包括:第一,人口政策导致育龄女性减少,2022年中国15至49岁育龄女性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至35岁的育龄女性减少近500万人。第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结婚率下降,导致人口出生人数下降,粗结婚率2005-2013年从6.3‰增长到了9.92‰,之后开始快速下降,2021年粗结婚率下降至5.4‰。第三,近些年中国女性的初次生育年龄逐渐增大,从2000年的平均24.1岁增长至2020年的27.5岁,高于美国27.1岁的水平,即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第四,较高的生活和养育成本降低了生育率。在生活成本中居住类开支占有较重,中国的住屋支出占比在主要国家中排名居前,居民生活成本中购房及房贷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支出占据较重。第五,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就业不确定性以及对健康的担忧,是生育率下降的短期因素,其影响将逐渐减弱。

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今年以来,已有多地陆续推进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如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其中,云南、山东济南、湖南长沙、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等多地发放“真金白银”。

经济影响

1、经济增长:劳动力减少、制约资本累积、倒逼技术进步,经济压力加大。

2、经济结构:消费占比提升、投资占比下降;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空间大。

3、国际竞争:美国、印度人口结构均优于我国,竞争压力加大。

投资影响

1、总量看,老龄化可能导致盈利增速、利率、股市估值水平的下降。

2、结构看,医疗、先进制造业有望迎来机会。

本文源自金融界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6.77‰,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投资有何影响?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预计“十四五”期间出生率将继续下行,此后可能低位企稳。展望未来,我国生育率变化有两方面影响因素:1)不利因素:育龄妇女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增速下行;2)有利因素:疫后延迟生育需求释放、支持政策积极发力;3)综合考量,预计2023-2025年我国出生率将继续下滑至5.5‰左右,难有明显反弹;2026-2045年出生率在5.5‰-6‰左右低位震荡,2046-2050年进一步下滑;叠加老龄化加深、死亡率上升,我国人口将延续负增长,2050年可能降至12.1亿人左右。PS:上述预测结果与近期相关学术研究结果接近,但实际人口变动仍取决于政策效果等多重因素。

此前,国信证券分析称,中国人口下降的原因包括:第一,人口政策导致育龄女性减少,2022年中国15至49岁育龄女性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至35岁的育龄女性减少近500万人。第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结婚率下降,导致人口出生人数下降,粗结婚率2005-2013年从6.3‰增长到了9.92‰,之后开始快速下降,2021年粗结婚率下降至5.4‰。第三,近些年中国女性的初次生育年龄逐渐增大,从2000年的平均24.1岁增长至2020年的27.5岁,高于美国27.1岁的水平,即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第四,较高的生活和养育成本降低了生育率。在生活成本中居住类开支占有较重,中国的住屋支出占比在主要国家中排名居前,居民生活成本中购房及房贷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支出占据较重。第五,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就业不确定性以及对健康的担忧,是生育率下降的短期因素,其影响将逐渐减弱。

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今年以来,已有多地陆续推进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如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其中,云南、山东济南、湖南长沙、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等多地发放“真金白银”。

经济影响

1、经济增长:劳动力减少、制约资本累积、倒逼技术进步,经济压力加大。

2、经济结构:消费占比提升、投资占比下降;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空间大。

3、国际竞争:美国、印度人口结构均优于我国,竞争压力加大。

投资影响

1、总量看,老龄化可能导致盈利增速、利率、股市估值水平的下降。

2、结构看,医疗、先进制造业有望迎来机会。

本文源自金融界

(中国这十年)2012年以来中国年均出生1620万人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2—2021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为1620万人。2021年末,中国人口数量为14126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5338万人,年均增长593.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4%。

根据报告,在中国人口数量保持增长的同时,性别结构优化改善。2021年末,中国男性人口为72311万人,占51.2%,女性人口为68949万人,占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下降0.2。从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看,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比2012年降低9.4,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改善明显。

人口流动是当前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012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2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4.9%,其中,流动人口达到375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6%。与2010年相比,中国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138万人,增长88.5%,流动人口增加15439万人,增长69.7%。

从人口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海、沿江地区及内地城区集聚,东部地区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了35.0%、12.0%和7.3%。上海、北京、广东、浙江4省(市)10年间人口密度增量均在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完)

出生率持续下滑,今年生娃高考容易上岸?

近日,网友爆料一则“内部”消息,“已经五月了,今年的产妇建档基本都已完成,已经可以估算全年出生人数了,结论是今年可能连800万都不到”,此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认为“今年出生的孩子,上学会非常宽松。”

近年来 我国生育率持续下滑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据变化相关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长江云新闻记者查询生育率相关数据发现,我国生育率呈持续下滑趋势。而2022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国家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近三年中,我国总人口数量在2021年末达到峰值,2022年末开启了人口负增长的阶段,2020年跌破了千分之十,2022年更是跌破了千分之七,预计下降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国家发改委官网数据概览:2022年人口相关数据)

人口变化对教育有哪些影响?专家: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3000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理事乔锦忠,曾专门调研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并参与教育部多个司局政策咨询、省市县教育规划编制和政府评估。他表示,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3000万。“我们团队用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学生以一两百万的量级在减少,2028~2035年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的规模。”乔锦忠介绍,我国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约485万,初中学位峰值稍晚,出现在2029年。最终至2035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

在未来 巨型大学难再见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或大量出现

乔锦忠认为,人口结构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到高等教育。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普及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必然会进入买方市场,届时学费收入会减少,政府提供的资助可能也会减少,各高校为了生存需要,必然会调整战略进行差异化发展。“按照国外经验,工程、医学,甚至师范教育本应是精英教育,不是任何层次的学校想办就能办,但现在低层次的工程、医学和师范教育比比皆是。从结构上看,真正学术性的高等学校占比不应太高,更多的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办学主要指向就业。”因此,乔锦忠判断,随着大学生的减少,未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可能也会大量出现,学校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大部分高校会主动选择特色化的发展方向,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是今年出生,未来上学或许会非常宽松。

长江云新闻记者 冯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