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算命钱库(八字怎么看钱库)
客家天井的“风水”之说
旧时客家人建房,不论大小,楼房内总会设计有天井,天井具有采光、集雨、排水之功能,更是风水玄学的象征。天井遵循神明的旨意,跟厅堂里的祖先牌位遥相呼应,可以说,天井是住宅的核心,天井本来是家居神学的中心。
天井向上是采集光线和接纳来自上天的雨露,雨水从屋顶流下,聚在天井池中,井池成为承接雨露的池槽,也成为暂时过滤和储存水的容器,再从上天井沿着弯弯的涵道,流向下天井,然后流出户外;天井向前为接纳来自大门外的客人;天井向左右延伸,是通向主人、家眷、仆佣的住房,甚至是通往更深的后院。天井是屋宇的中心,是转折点和十字路口,也是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正如俗语所说:“风在天井的上端,水在天井的下端,他们汇合了‘风水’的神奇,天井是风水的象征”。
据风水术师所言:天井若砌成一字形,家中人丁不旺;如果在天井上首起造楼屋,人称“蔽塞天门”,主犯官司是非;天井砌得太深,不聚财,阴气重,主孤寡淫佚;天井与楼房比例不合,彻得太长,人丁不旺,财气暗消;如果正屋两边的天井呈前宽后窄形,出畸形子弟多,这也十分不利;砌得又长又深,是退财损丁之相;地势高低不平,且天井又深,是子妇败家之相。所以天井最深不得超过二尺五寸。天井池内四围有阳沟,深约一二寸,即可。最凶者前为楼屋,后为平屋,中夹一字天井,主遭人命;天井内放置乱石、或堆假山,或栽花,主人多病之兆;天井有缺折者,主是非口角败家。如果在天井内砌小屋,名“埋儿煞”,主小儿难育;宅后天井稍深为吉。太浅则霉气耗财。天井如若呈棋盘形,最为吉利。
林寨古村的四角楼,形态和风格各异,但天井的设计大径相同,各楼楼主按生辰八字设计天井大小,钱眼方位,暗涵流向等,近日,笔者偶然发现,古村宅院的天井,竟然是神奇的聚宝盆,有的呈金盆献瑞之状,有的似梯形钱库之态,据云,这一奇观需有福之人适时才能看见,好一个金盆献瑞,栩栩如生,岂不妙哉!
这三个地方长痣,人中龙凤,一生好命有财!
痣是生长在人体皮肤上的一种东西,有些是出生时就携带的,有些是后天因为环境等各种因素而形成的。不同位置长痣有不同的命理,就像接下来要说的这几个身体部位长痣的人,他们得菩萨保佑,一生不需要经历太多的苦难,反而好命有财,为人中龙凤。
左下巴
面相中地阁(下巴)代表的是财富、房屋田宅等不动产。左下巴有痣主财富,这里有痣的女人财运好,若痣长在下巴偏上,靠近嘴巴处,说明此人好吃有福运,一生不愁吃穿。女子下巴有痣财运丰厚,拥有的不动产居多,可能是继承祖上的财产。这颗痣也是美人痣,年龄越大感情方面越稳定,是有福之相。
耳垂
耳垂长痣,表明人生佛缘深厚,这辈子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有后福,既能富贵又能儿女双全,而且这些福气全都集中在下半生。耳垂上长痣的人往往心地比较善良,仁厚待人,心胸开阔,所以无论多少岁都有贵人相助,这个位置生的痣,也称为“贵人痣”,不但招来福气,更能带来财富和健康,连病也不容易生。
脖子
脖子上长有痣的人,天资聪颖,为人灵活,擅于交际。他们非常有政治手腕,一生钱库丰隆,财运水涨船高。年轻时命运坎坷,中年行大运,从事事业一帆风顺,财源滚滚不断。晚年资产丰厚,家庭和睦,夫妻恩爱,荣华一生。
钱库岭张氏的渊源和《张氏族谱》详考
2008年,笔者与钱库岭张永平老师在网上认识,据他称钱库岭张氏为历山张氏后裔,因而与他相约查访钱库岭。同年8月19日,笔者与族内一行人等驱车寻访,钱库岭今虽属余姚梁弄镇所辖范围,然与镇上相距约有十公里,是进入四明山复地的必经之地。随后经张永平老师引导,在钱库岭下宅张松寿家,看到了三十七年《钱库张氏宗谱》,三册均为世系,独缺首卷,因此不能知晓钱库岭张氏之始末,问其详细,称钱库岭张氏相传所出自新塘下三进祠堂,同行的一位族兄立即指出所传有误,当为历山马巷口支(今慈溪宗汉街道高王张三进屋)后裔,返回后笔者借到了第一册钱库岭张谱,仔细考证后,才知实为古时信息闭塞之故而所误。
三十七年《钱库张氏宗谱》
一、钱库岭张氏渊源详考
钱库岭始祖德二公,讳檀,是历山张氏马巷口支第二十八世孙,历山祠始祖张黉之八世孙,三十七年《钱库张氏宗谱》卷一中存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谱序两篇,前者言“德二公之祖亨六公,始居姚江历山新塘下,德二公自新塘下迁于钱库岭”,后者言“德二公其先姚邑新塘头历山人也,后因盐税之繁科,赋役之无制,于是兄与弟偕兴思乎乐土,挈家播迁,创业于旧宅,兄则移址于大陡坂,弟则建居于钱库岭”。《始祖德二公序》记载“忆公适四明登钱库岭非为游玩也,为一家之计耳,非为一家也,为百世计耳······且公昉于何代,曰明季人也,其旧址本是姚江新塘下,厥后徙于钱库岭,开创造之源,怀永图之业,始建中宅而居之,当其时,舍旧图新,备尝辛苦,居山离海,勤俭为怀,至曾孙高三公居于下宅而家声始振”。卷二本纪世系图记载“德二讳檀,由历山贸易至此,创业旧宅,为开基之始祖,配庄氏”。卷三本纪行传记载“德二讳檀,由历山同兄德一公贸易至此,创业旧宅,为开基之始祖焉,配庄氏,墓在迅树湾,生一子永富”。由此可知,德二公明季历山新塘下人氏,新塘下旧属姚北六大盐仓之域,苛政猛于虎也,盐民苦不堪言,钱库岭虽然在山区,亦是穷乡僻壤,但无苛政,德二公行贩至此,遂定居籍焉,创建中宅,为钱库岭张氏肇基之祖,而兄德一公则迁居虞邑东门外大陡畈。
宗谱内钱库岭村庄《阳宅图》
查阅光绪十年(1884)七修《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德二公即历山本堂週一房马巷口支二十八世孙讳檀,钿公之次子,琳公之孙也。公虽列有世次名讳,却无其他记载,父钿公小传记载迁住开元都谢安桥(今姚北朗霞街道天中村谢安桥)。公之兄德一公配吉氏生二子,长曰廷某,次曰廷秀,廷某生二子,历五世后失考。廷秀生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官礼部儒士,配马氏生三子,长曰文显,次曰文宪,三曰文达,迁住湖州府归安县双林镇。按世系小传记载,文显生有五子,除第三子迁住苏州府城,其他四子都迁住金陵。文宪生二子,次子无嗣,长子迁住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同仁里,此支后裔勤耕苦读仅数世后,毅然成为盛泽名门望族之一,至今犹存诗录著述多种,其中《张氏遗稿录存四种》由柳亚子作序,后裔中有著名教育家张士一,吴门书法家张贻宗等。文达生二子,长子后裔或许留居湖州归安,次子后裔或迁苏州或迁杭州亦已散佚。
宣统元年《姚江历山张氏宗谱》
据以上二谱所载,一说历山新塘下,一说开元都谢安桥,因此存有异议。故再考康熙十九年(1680)五张八祠堂之统宗谱,只载有“辛五讳钿,娶郑氏生二子德一德二,享年七十一岁”,并无迁住开元都谢安桥的记载,而德一公和德二公更是只有名讳,而无配氏子嗣,亦无去向记载。因此关于钿公迁住开元都谢安桥之履迹应是德一公后裔归宗认祖后所补。再看光绪十年七修《姚江历山张氏宗谱》第十一册戌集的补遗,存有两篇序,前者是东南房三十八世孙德佐公书于咸丰元年中秋,大意是说明族之大,子孙繁衍之盛,迁徙散居各地之多,不免多有遗漏,因此开创补遗一栏,然而最主要是因为德一公的盛泽支后裔寻踪之事,记载如下:“道光十年间,有三十七世翰仙、筠友者来姚之西乡访先祖所自出,初诣三墙门宗长丹魁公,公引之于新塘下炳元公家,查对旧谱,知为我历山马巷口之裔也,炳元公利其财贿,不澈指其根源,而混受其抄谱”。而待事泄,已至咸丰元年仲春,此时历山六修谱已付刊印,德佐公急忙雁书通知盛泽,等盛泽世系寄回,正谱已成,不能添入,故不得已将盛泽世系列入补遗,德佐公曰“前遗者今补之,今遗者后补之,谱有补始能无遗也”。后者是光绪十年德佐公之孙葆先七修宗谱,书补遗续序,再次提及盛泽支来姚访族通谱之事,遂将咸丰旧谱之补遗,列于正谱。
《姚江历山张氏宗谱》扉页
因此钱库岭张氏迁徙之迹应如下,迁姚始祖张埴于南宋末年迁居云柯乡,历七世有斌二与斌六者,同居于三墙门树德堂(今低塘街道芦城村双建自然村东半里处),后斌二公入赘邹副使之女,遂定居历山山前,其后裔称为历山派,而斌六公后裔则称为三墙门派。明朝以后,姚北海岸线沙涨土高,成陆迅速,所以沿海居民往北迁居,开垦荒地,垒灶煮盐,这种移民方式后称之为“子母传沙、直甲分丁”。地方志记载,新塘筑于明永乐初。历山张氏历四世有张子槢者为历山本堂週一房马巷口支之祖,子槢公生三子,长曰睻,次曰曦,三曰耿,睻公即德二公之曾祖也,由此可知,德二公先世为新塘下人,是明朝以后,是由历山往北迁徙至新塘下开垦的灶民,或者盐民,因此《钱库张氏宗谱》称始祖为历山新塘下人。再至德二公之父钿公,迁于本邑开元都谢安桥,德二公由谢安桥行贩至钱库岭定居中宅。按兄德一公之次子廷秀生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推算,德二公当生于正德年间,然正德一共才16年,而嘉靖有45年,因此德二公迁居钱库岭时间可以锁定在嘉靖年间,此时真是大明王朝最荒唐的时候,嘉靖皇帝终年修道,权臣当朝,民不聊生,财政年年吃紧,不难想象姚北盐仓之地“盐税之繁科,赋役之无制”苛政猛于虎的现象。曦公后裔无传,耿公后裔根据海岸涨涂一直往北开垦,世居潮塘南盐仓基200余年(今慈溪宗汉街道百两桥与高王村),至同治八年归宗认祖。
据《姚江历山张氏宗谱》记载,三墙门树德堂为斌二公与斌六公之旧居,后斌二公虽赘居历山,然历山与三墙门两派依旧把二公旧居树德堂做为共同祖堂,然历经元、明二朝近三百年,子姓繁衍,枝大叶茂,栗主之多难以在祖堂安放,后历山派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将东南房之“敦伦堂”扩建为享堂,供奉历代昭穆,至乾隆二十五年,正式立为宗祠。而三墙门派则在祖堂西半里购地造祠,仍颜曰“树德堂”,然三墙门立祠不明年月,只有老簿(祭簿)中存有“肇自国初”一语,初为正厅五楹,后逐步扩建,又添置戏台,终成前后三进,俗称“三进祠堂”。因为德一公与德二公外迁之时,尚在明朝嘉靖年间,当其时,历山祖堂尚在斌二公旧居树德堂处,故而德一公与德二公后裔世代相传祖堂为三墙门树德堂,数十世后误将祖堂传为祠堂,因此使后裔误以为后来的三墙门派“树德堂”宗祠为所自出。清道光十年,德一公后裔盛泽支来姚寻根问祖,先访于姚西开元都谢安桥,再误诣三墙门树德堂宗长丹魁公之故。而钱库岭张氏所相传出自新塘下三进祠堂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至于钱库岭谱称德一公迁居虞邑东门外大陡畈或许并非误传,因谱内德一公之长子廷某公历五世失考,或许正是此支从开元都谢安桥迁于虞邑东门外大陡畈,后久不往来而失考也。
2015年7月底去四明山书画院培训路过所拍钱库岭村庄故址
二、钱库岭张氏宗谱考
德二公生一子曰永福,有一孙曰圣宗,至曾孙有四,曰高一,高二,高三,高四。除高四公仕游扬州无载,高一公与高二仍居中宅称之为旧宅派,亦称老宅派或上宅派,高二公后历六世而绝,祀事有高一公后裔贵元公承值。高三公讳明山,任广东巡检转任盐场大使,恢复先人之丁地,创造阳宅于下张,称之为下宅派。初两宅相距约有一里,数世后散居成村落,而连为一片。高一公生六子,除第二子明二公,其余五子皆数传而绝,故旧宅派之裔实为明二公之后也,高二公生六子数传皆绝,高三公生六子,除长子明三公与四子明九公亦绝外,其余四子皆有后,至此下宅派又分为明六房,明七房,明十四房与明十八房。
据嘉庆十五年《建宗祠记》所载钱库岭宗祠顺德堂为明六房后裔捐银出力所建,明六公生二子,即亮十五公与亮廿一公,亮十五公之第八九十代子孙折诸先祖之祭祀同盟合志捐银兴造,而亮廿一公之第八九十代子孙因人丁不能繁盛,只能助钱二十千文,但其助工助食照丁轮值,建祠兴工于嘉庆十一年孟冬之月,台门兴工于嘉庆十三年仲冬月。又据亮十五公之八世孙讳元贞者书于嘉庆十九年《钱库岭张氏建造宗祠记》所载,因钱库岭自明迄今虽十有余世,却只有祖堂而无宗祠,故元贞公发起助田建祠,宗祠初建惟元贞公所助之田一亩与亮十五公之祀田一亩而定基,嘉庆十九年元贞公又先后捐田助祭一亩一分零七毫以扩其址,阅数月宗祠得以告竣。
钱库岭张氏宗谱始修于前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越年告竣,总理谱事者是十一世孙现龙与名魁二公,存序两篇,宗长十世孙鼎新公谱跋一篇,但据咸丰九年《元贞公始编宗谱序》载,元贞公应是倡议创谱人之一,同时担任了查系谱事,并且在道山将归之际命昌年、大年二子继志述事,然昌年、大年二公受命之时年亦长老,虽缵修多日亦未能成,遂嘱子辈继且述之。咸丰九年(1859年)钱库岭张氏第二次修谱,存序一篇,总理谱事者为十四世孙有恒,校正者是十五世孙仁豪,但按序中所载有恒与仁豪二公应均是主修。第三修时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有十五世孙德潮公发起并担任监正,十六世孙宝源公为总理,当年告竣,存序一篇。第四次修谱,由宗长十五世孙家槐公,总理十八世孙海照公等于三十六年(1947年)春集族人提议续修,越三月告成,付刊于三十七年,共刊谱十部,其中公谱八部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编号,又有迁居孝丰县者乔祥个人出资印有二部,以乾坤二字编号,公谱八部,老宅派两部,下宅派各房一部,忠字号宗长轮藏,平字号总理与采访者珍藏,平字号为全族公用并下届修谱用作底稿。
钱库张氏宗谱扉页
钱库岭张氏虽四修宗谱,然唯有谱尚存,谱每部四卷,每卷一册,首卷为历代谱序、凡列、阳宅图、渊源考,建祠记、各公贤儒行述传赞、祠产议据,卷二为欧式世系图,卷三与卷四为苏式行传。本谱虽已明受姓渊源,然依旧以唐一门四相之彦博公为始祖,以钱库岭始迁祖德二公为一世祖,至三十七年修谱,老宅派世次已至十八世,行第为“德永圣高,明亮京成,化仁兆宏,开基立业,文章囗囗”,下宅派世次已至二十世,行第为“德永圣高,明亮京元,钦升选赴,承先裕庆,金玉满堂,富贵长春”。两派子孙虽无统一字辈取名,然数百年谨尊各派行第,长幼有序,亦实属少见。
从《钱库张氏宗谱》历代谱序看,此族并未像其他世族宗门,谱序者皆是名人巨卿,辞藻华丽,对祖宗更是溢美粉饰,而此谱存序不但少,而且撰写之人皆出山野,名不见经传,落款仅书籍贯名号,惟咸丰与光绪两序,一个称邑庠生一个称姚南大岚后学,亦均无功名官职,言语简略谦逊,如嘉庆十五年宗长鼎新公谱跋“鼎自幼力田,不知所以爰是拔”,又如序古虞双笋山人王乐平撰“越三月而事将蒇,乞余叙其事,余曰汝皆农家者流能知敬宗收族之道,其志可嘉,其行足可为后世法哉”,由此可知钱库岭张氏修谱者多为农民,而所修之谱又正如钱库岭之山民一样朴实无华。
钱库张氏二〇一五年新修宗谱
三、钱库岭来历传说考
钱库岭之名来自于一段传奇,相传德二公自历山新塘下迁居于此,至曾孙高三公出任广东巡检转任盐场大使,始振家声,然而转眼至高三公之曾孙京十公,也称张十万太公,家道中落,依靠卖柴度日,但张十万勤劳朴实,某日,他担柴过北斗湾谷口,见石岩下有金光闪烁,走近细看,原来是一窖金银。他心中暗喜,祝祷苍天:如果天赐金银于我,等我卖柴回来,金银定然还在原处。于是把雨伞放在金窖边作个记号,坦然下山卖柴去了。据说不久有个四仓头山民路过此处,只见谷口石岩下盘踞着一条大蛇,吓得慌忙逃走。
张十万卖柴回来,见金银仍在原处,心想此乃天赐真财,便约了妻儿们把金银搬运回家,前后共挑了十八担。最后还有一担,四仓头山民正好回来,要求分一半给他。所以张十万实得金银十八担一头。从此买田买山,产业遍及五县,号称十里九庄,成为四明山首富。
有一次,他去慈溪海关买地,买地不成便回余姚城中投宿,次日去街上闲逛,随便走进瓷器店,想买些碗盏回家。老板见他土里土气,出言不逊:“你如果买得起江西瓷器,买一送一”。张十万无端被人奚落,叫跟来的长工把杯碗挑出去倒在江桥边,决心买下全部器皿,老板想不到这位山里人竟是财神爷,怕亏损不起,想法雇人偷偷把倒在桥边的瓷器从后门挑回店里。张十万发现老板把戏,便命令长工挑一担砸一担,弄得老板跪地求饶。街上看热闹的人围成大堆,县太爷急忙出来调停。
县太爷见久闻大名的张十万闹事,连忙请去衙门待为上宾。谈话间说起抗倭军响不足,百姓不安。张十万慷慨助响白银三万两。县太爷转愁为喜,亲笔书写“天官赐福”四个大字,以嘉奖张十万的爱国忠心并赐村名为钱库岭。
天官赐福第
这段传奇世代口口相传,不免插翅添翼,但根据京十公之传赞中说“京十公者幼而勤修学业,长而喜壮门楣,薄于己而厚于人,纳于言而敏于行,刚柔有节,语默中规,天赐金银,田连阡陌,五县十里九庄,富冠一乡”。可见京十公确实富有,而拾金之事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至于京十公虽然家道中落,卖柴度日,然而自幼勤修学业,这一点可以从后来京十公善于经营看的出来,从他把十八担零一头之金银变置为田连阡陌,产及五县的家业看,想必也不是目不识丁的一介村夫,从瓷器店闹事到县太爷劝架,他不但能够听劝,顺势找一个台阶下,既给了县太爷面子,同时把事情圆满收场,免得有仗势欺人之嫌,无不体现出他是一个纳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当县太爷请为上宾,他更是刚柔有节,不像恶霸一方的土财主,不识抬举之人,最后慷慨助饷也可以看出他薄己厚人之处。只可惜这位京十公生卒只存日月,而无年份,难以知道他生活的确切年代,如果按照德二公生于正德末年推算,到京十公已经是第七代,安正常25年一代算,应是清朝初年。
现在已经破败不堪
《钱库张氏宗谱》卷三行传,“京十公生于十二月初九日卒于十二月廿六日,配陈氏,合葬观岭头晒场等松林,生二子元二、元九,公十里九庄,富冠一乡,至今公之遗产犹在焉。”京十公之遗产是否犹在焉,尚且不知,然而公之遗宅确实犹在焉,在这个古村中有一四合院被文物普查队发现后,曾在国家文物局网站上刊出,据考察该宅应重建于清中期。笔者也趁此拜访了这“山中富豪”的宅邸,然而不想该宅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败之象,若不是张永平老师指引,哪里还看的出这曾经是“天官赐福”的张宅。但是与钱库岭整个村落的建筑比起来,依旧是那么的鹤立鸡群,它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格局完整,室内铺有杉木板,室外卵石铺地,在这样的高山古村中已属豪华门庭。钱库岭因为京十公天赐金银而得名,然而关于这笔巨额财富的最后去向近年来又引出了另一段传奇。
2009年时候的钱库岭村庄
2010年5月9日,有一个人在天涯发了一篇与钱库岭巨额宝藏有关的帖子,全文如下:
在那四明山下,有个茶亭村,留下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土匪头子临死给他孙子说出了“茶亭”两字就绝气了,他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就一张神秘的地形图,据那时老人讲起当年土匪把一个钱库岭庄园洗劫后遇到当时围捕,那帮土匪四处散了,而头子大螺蛳就在一个小茶亭里掇躲了一宿……。于是后人茶亭探宝,就在那个神秘茶亭村展开…… 那土匪名黄百南号大螺蛳,孙子吕梁博早年去南洋了,因为是早年同学,也算密友,虽然没有得到那张图,但后期,我曾经陪他一起去茶亭探访,亲眼目睹那张地图;只是当时一无所获。 当时对海外归国的和华侨归来查得紧,一个月后博只得离开;我也因为这事说不清楚,而受累,失去了在公社里的一份工作,最后只得以教书为生,从此不问此事…… 由于归途受了惊吓,吕梁博没有回马来西亚,就一病不起,据说寄居印尼朋友家中病故了;事情到了1979年春天一个从印尼来名叫阿里的人来访,他自称是梁博的朋友,是县侨办的人来见我的,说是完成朋友嘱托,并要求我带他游朋友的故地,特别提出和我一起单独游“茶亭”。对这来历无可考证的人我当然不会让他如愿,就带他去了离茶亭几十里外的鹿亭中村——一处有几块字迹模糊石碑和破败不堪的旧房子前留了影。算是对海外朋友的一个交代吧。 这些都是过去的时,转眼20年的光阴有过去了,前年我退休赋闲,忽然想起往日的朋友梁博和那个阿里,那个茶亭,于是一天兴冲冲再次来到这个小村庄,但村庄不再是原来的村庄,茶亭已经不复存在,在附近菜园边挖出了两块茶亭的石碑,有关茶亭的碑文依稀可辩……,就是没有什么有关宝藏,也没有打听到有关宝藏的故事,这大凡是讹传吧!
与天官赐福第一起留下的还有大会堂
这个事故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也无法联系到发帖之人。但他的帖子却很好的解释了钱库岭京十公遗留的巨额财富何以烟消云散的原因。《钱库张氏宗谱》中关于京十公的信息有《京十公传赞》与《京十公行传》二文,传赞不但证实了京十公富冠一乡的事实,而且有“天赐金银”四字,隐约的说明了这笔巨额财富的来历,而行传最后一句“至今公之遗产犹在焉”,也是说明了这笔财富的去向。然而这两段未载入宗谱的传奇同时也印证了谱中所载。但关于钱库岭来历的传说,虽然后人人为的添加了传奇的色彩,但其陈述的基本情况应该属实的。当然此事就像发帖人所说一样,的确鲜为人知。现今的钱库张氏后人都知京十公天官赐福,但未必知道遭匪洗劫。又或者,那笔巨额财富正静静守候着另一个京十公的出现,成就另一段传奇。
2015年《钱库张氏宗谱》重修,在卷一最后附有原钱库岭张氏住址图与新住址图,并说明了因为自2000年桑美台风以来,钱库岭村庄出现较严重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因此张氏子孙都移民搬迁至山下,现主要聚居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让贤村新区(钱库岭新村)、众兴家园及兰江街道的安置小区三处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