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9月15生辰八字(94年9月15日是什么命)
功勋模范|他们,树立起一座座科技报国的丰碑
他们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毕其一生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报国的丰碑。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爱国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这是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0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明放 摄
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他则被大家尊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
2004年,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他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被欢呼声淹没。他却悄悄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这位94岁的老人,一生与航天事业紧紧相连,他说:“我最大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他是“共和国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
袁隆平:一生追逐禾下乘凉梦的“杂交水稻之父”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他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朴素而伟大的梦想,他用一生去追求。
饥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几十年间,他在攻坚克难中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终领先于世界。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不仅如此,中国杂交水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黄旭华:为国深潜三十载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他的少年和青年岁月,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和动荡中度过,从此立下“学造船,科学救国”志向。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他是其中之一。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他远离家乡,在辽宁葫芦岛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一没有核潜艇的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二没有足够的科研水平,三没有硬件条件,但他誓要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他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十年磨一剑。他和同事们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他说: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他是“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记者:温竞华
编辑:初杭、刘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