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懒猫的狮子倒影电视剧免费观看电视剧大全在线观看策驰)

心若向阳 2023-07-06 12:30:01 用户分享

你为什么总感觉乏力?可能不是因为懒

懒得干这,懒得干那,生活中有一类人总觉得浑身没劲,打不起精神来。但他/她可能不是真的懒!

乏力超过2周要重视

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崔小川202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乏力分为生理性乏力和病理性乏力。

生理性乏力:多是由于劳累、熬夜等等情况引起。表现为浑身无力,精神不振,喜欢睡觉等情况。这类乏力常在休息后症状消失。

病理性乏力: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休息后也不能缓解。

什么样的乏力需要就诊?

一般来说,如果乏力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周,就不需要特别处理;

但如果超过2周以上,且乏力的症状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通过休息仍然不能缓解;

或是没有任何诱因导致的乏力症状;

或是乏力伴发其他症状出现,例如消瘦、发热、头痛、呼吸困难、 胸闷气促、颜面或双下肢水肿等。这些乏力情况最好咨询医生。

还有一些乏力可能已经存在紧急情况,比如在乏力的基础上,一侧肢体突然瘫痪,不能活动;或患者有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变,在乏力的症状上突然出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端坐呼吸等。乏力合并任何危重的情况时,都应该急诊入院。①

为什么总觉得乏力?

生活习惯和多种疾病都能引起

1. 久坐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桑志成2019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坐着时腰椎比躺着和站着承受的压力更大,肌肉也容易产生疲劳,如不及时活动,人会感受到腰部的疲劳、酸痛等。②

2. 熬夜

不少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清理,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是大脑清理垃圾的最好方式。③

3. 喝水不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在2019年一次学术年会上谈道,人们在口渴时,身体内的水分已经丢失了体重的1%-2%,从水合状态来说,这时候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当达到2%~4%时,机体在感到口渴的同时,已处于脱水状态,尿少颜色呈现深黄色,这时工作和认知能力会有所降低。④

4. 工作量超负荷

不少人每天都是在超负荷工作。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导致肌肉或内脏局部组织陷入氧气与营养不足的困境。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张弛有度才能经久不衰。⑤

5. 吃得单一,缺乏营养

缺乏维生素B2,易引起疲乏无力⑥。此外,缺铁也会常感觉疲乏无力、心慌气短,体力耐力下降⑦。

3. 不少疾病常见乏力

崔小川医生介绍,有些乏力可能是由危及生命疾病引起的,例如低钾血症导致的周期性麻痹、肿瘤、重症肌无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心力衰竭、冠心病、呼吸衰竭等;

也有可能是一些常见疾病的首发症状,例如糖尿病、贫血、结核、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肝硬化、肾炎等;

还有些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也会导致乏力,例如肌少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抑郁等。①

改善乏力,做好7件事

出现乏力,提醒你要注意关注身体了。排除疾病原因,生活中可以从7件事入手改善。

1. 别一休息就玩手机

一项发表在《行为成瘾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休息时玩手机无法让大脑得到有效的放松,反而会让你更加疲惫,之后的工作效率变得更差。⑧

2. 适量有氧运动

通过适当、缓和的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慢慢消除疲劳感。比如健走。

3. 学会做深呼吸

消除轻微的疲劳感很容易,只需要花上五分钟,做几次深呼吸,慢慢地吸气,然后憋上几秒,再慢慢地呼气。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浓度。

4. 多吃新鲜的果蔬

多吃水果、蔬菜、菌藻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抗压食物,远离快餐等增压食物。

5. 别等口渴再喝水

建议少量多次,小口慢饮,这样最利于身体吸收水分,能够起到及时补水的作用。

6. 淋浴放松

可以选择淋浴放松一下。当热水从花洒顺头而下,将满脑思绪排空。

7. 规律睡眠

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睡眠的习惯。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

本文综合自:

① 2023-05-05 健康时报《浑身没劲看看乏力门诊》

② 2019-10-29 健康时报《现在流行站着办公》

③ 2020-10-27 健康时报《女人要定期清理疲惫感》

④ 2019-11-26 健康时报《渴了再喝水已经晚了》

⑤ 2012-09-20 健康时报《疲劳到过劳只要五步》

⑥ 2018-08-21健康时报《走进维生素大家族》

⑦ 2018-10-19健康时报《走进钙铁大家族》

⑧ 2019-08-27 健康时报《玩手机让休息更疲惫》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这个字,是破坏你修身的最大元凶!现在看到还不晚

一个人不能安身立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懒散了。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1900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

我们时常骂人办事不起劲,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一件事情本来应该今天办的,偏偏今天不办而要拖到明天、后天才开始。

本来应该由他办的,他偏偏不办,要推给别人去办。

这种误人误事、耽误时间的毛病,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懒”。

一个勤劳肯付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一辈子都有保障。

可有些人对道理看似都懂,但只是嘴上的功夫,落实不到实处,百无一用。

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少点空谈,多做实事,才是正途。

这也正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1

人一旦懒惰,你再有钱也是完蛋,人再有钱再聪明,只要你一懒惰就报销了。

曾国藩告诉我们:“勤则兴旺发达,奢则败家亡国。”他讲的这些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勤劳的人不会觉得事情做起来很累,不会老把事情推给别人,不会跟人家难以相处,不会让将来的老板看不起,不会让同事把他排挤掉。

勤劳的人处处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

勤劳是一种观念,懒惰也是一种观念,懒惰和勤劳刚刚相反。

懒惰就是不喜欢做事、很害怕吃亏、不愿意受苦。

人是习惯动物,一个人若养成什么习惯,以后要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父母要从小教导子女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心不要太大,手脚却应该勤劳。鼓励并带领孩子主动做事,不怕劳苦,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只有养成子女勤劳的好习惯,才能破除懒惰的坏习惯。

我们看到有的老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照顾,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做事勤劳,广结善缘,就算没有子女,照样有很多朋友照顾。

可是如果年轻的时候只是好吃懒做,心机算尽,便宜占尽,老了以后只能孤苦伶仃坐在那里,别人同情也没有用。

或许我们没有注意到,其实中国人年轻时不太喜欢享福,而是更习惯于一点点地累积福气,若是一味懒散,晚年就可能过的非常辛苦。

年轻的时候没有造福,老了怎么可能有福气可享呢?

我们常说,一个人不怕年轻的时候辛苦,怕只怕老来受苦。

我们年轻的时候积福,到了晚年才可以享一点儿福,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福气留给下一代。

这样的做法,正是我们中国人一代旺过一代的根本原因。

2

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

一个人不能安身立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懒散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般人遇到麻烦事儿时的普遍态度,因为懒得去做,只好逃避。

但是,逃避不能让我们远离麻烦,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祸患。

成功的最大障碍,大概就是得过且过。这种颓废的念头,使人委靡不振,懒得自己反省。

而且“有错又怎么样”“哪一个人没有”“何必要求自己太多”“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等等理由,都支持自己继续混日子。

等到有一天猛然醒悟,才发现一切都已太迟,早已变成不可救治的失败者,岂非“老大徒伤悲”?

要知道,你所过的每一天,都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天,很多事情是来不及补救的。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将会死亡,每个人都晓得长命永生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很少有人乐意去面对死神的到来。

由于明天我还在,下周、明年也不可能死的想法,让我们认为凡事都可以明天再做也不迟。

这样就很难今日事今日毕,因为今天做不完,还有明天,当然不必用心了。

《大学》告诉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们就需要抱着“一日一人生”的心态,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日。

时刻敦促自己不但要切实自省,而且要有不让过失产生的防患需求,加强自己的塑造意识。

告诉自己今天再不做,就会来不及,人生宝贵,更不应懒散、消极的度日。

3

《易经》提示我们,人所能自己主宰的,只有一项,便是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在这方面,不必依赖他力,也可以摆脱环境的影响。

为人处世,越是懒,就越没有存在感,最后想要翻身就越难。

一味的偷懒耍滑,看似占了便宜,到最后亏得还是我们自己。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重在行和实干。正如孔子说“讷于言而敏于行”。

很多人说话十分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便说什么。

很多人说了半天,始终没有行动。就算真的去做,也拖拖拉拉,十分懒散,别人急他偏不急。

一个人该做的事情要尽快完成,而不是什么事都拖拖拉拉,懒得去做。

该做事业的时候就要做事业,该结婚生子的时候就要结婚生子。

可是我们现代人在这点上很麻烦,二十几岁的时候说“还早”,三十几岁说“怎么这么快”,四十岁的时候说“找谁啊”,到了五十岁,只能说“算了,一个人过日子吧”。

这是自己耽误自己,该做什么事就要做什么事,你这样拖,害得还是自己。

人一定要为自己的言行和做法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至于结果如何,顺其自然。

时间是无限的,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死亡。

我们要提高警觉的是什么,就是时时要小心。

我们总说今日事今日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不要留一些后遗症在后面,不要搞得自己后悔不堪。

记住,一日一人生,人败皆因懒,现在种下的“懒”就是你日后的隐患!

今天不切实反省,反省时不知防患于未然,明天可能来不及。

拥有这样的心态,做事比较容易成功。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