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019年2月1日(2019年2月一号农历)
时政微观察丨“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
5月1日,又一个国际劳动节,亿万劳动者迎来自己的节日。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总书记热爱劳动、关心劳动者,始终保持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他都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倡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2019年8月21日,正在甘肃考察的总书记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中,他拿起一把开沟犁,参与到治沙劳动中。
在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开沟犁是林场职工再熟悉不过的一件农具——40多年来,他们用它挖沟槽、埋麦草,防风固沙。
2019年8月,林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治沙人”。专程前来考察的总书记拿起一把开沟犁,不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当时总书记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我一看总书记是干活的老把式。”林场职工回忆说。
岁月更替,本色依旧。
△1973年,和北京知青在陕西延川县的合影。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的梁家河插队。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忆道:“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1982年冬,为正定县劳模颁奖。
在河北正定,到乡村考察时赶上乡亲们锄地、间苗,拿起锄头、撸起袖子就跟乡亲们一起干起来,手法和老农一样熟练;在福建,他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在闽侯参加闽江下游防洪堤加固工程的劳动……
这组照片,定格了的劳动瞬间——
一张是1989年,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镜头里,他肩扛锄头,意气风发走在田埂上。
一张是30年后,2019年,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照片中,他扛着铁锹,大步走向植树地点。
一支铁锹培新土,一把锄头映初心。正如他在一次讲话中说的那样,“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2021年秋天,总书记再回陕北。在绥德地委旧址,回顾厚重的革命历史,总书记说:“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不变的坚持——“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
——“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2005年春节前夕,来到浙江长兴县长广煤矿井下看望慰问煤矿工人。
2005年1月26日,正值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赴长兴县长广煤矿调研。
来到七号矿和查扉矿,第一件事就是慰问困难职工,随后提出要下井看望矿工。
随行人员怕下矿井有风险,劝他不要下去。但牵挂着井下工人,坚持要下井看望。
一行人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和矿灯,乘罐笼来到离地面920多米深的井底。井洞里,巷道高低不平,身材高大的,弓背弯腰走了1500多米。深井之下留下了省委书记与煤矿工人在一起的难忘镜头。
这样温暖的记忆,留在了许多劳动者的心里。
△2013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施工工地看望来自河南的钢筋工范勇一家。
2013年,也是一个农历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钢筋工范勇的妻子和女儿恰好来了北京。总书记特意叮嘱:“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一下。”
看到范勇6岁的女儿,总书记送给她一个粉色的书包,还俯下身子,掬着她的脸颊,大朋友小朋友相视而笑……
这是所有“快递小哥”的暖心回忆——2019年2月,农历春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在一个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这是无数一线工人的奋进动力——2017年4月,总书记在广西看望北海市铁山港公用码头现场作业的工人。总书记同他们亲切握手,勉励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树立和展示当代工人阶级良好形象。
党的以来,总书记心系广大劳动者,一次次走到劳动人民中间,鼓励大家“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我是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那时我才21岁。我为什么当劳动模范?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北大仓,现在这个梦基本实现了。”
说这话的是时年84岁的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第三套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
2013年4月28日,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听了梁军老人的发言,总书记感动地说:“你的事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你是很了不起。”
“了不起”,质朴的三个字,透出总书记对劳动模范的尊崇之情。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2020年11月,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这是对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广大劳动者的真诚礼赞,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殷殷期待。
从劳动人民中间走来的不仅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更关切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在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我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领域立法逐渐完善……更加规范、更为全面、更高水平的劳动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新征程上,亿万中国人民正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挑大梁 走在前丨聚要素 强产业 促开放——河南枢纽经济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郑州6月2日电 题:聚要素 强产业 促开放——河南枢纽经济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一季度,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4968.97亿元,位居全国第五,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升1.9个百分点;同期,河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6%。“五一”假期,全省高速公路车流总量达1449.44万辆,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发送旅客较2019年同期增长31%,单日发送旅客创下历史新高。
经济大省挑大梁。立足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网络和联通中外的“四条丝路”,河南通过交通枢纽牵引和区位优势集聚,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客流、物流、资金流同时提速,中原大地活力涌现,是枢纽经济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立体枢纽贯通文旅“诗和远方”
“走,去安阳林州住民宿。”藏于太行深山的林州,如今成为各地滑翔发烧友、乡村游爱好者、画家摄影家的聚集地。“这里峡谷的景色很美,住上几天很惬意,从合肥坐高铁过来大概4个小时,下了高铁交通也很方便。”游客张恩勋说。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并实现“市市通高铁”、5旅游景区高速公路全覆盖、两小时航空圈覆盖中国90%以上人口……今年以来,河南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串联起热门旅游目的地,带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河南风景名胜众多,文旅资源丰富。随着区域内铁路织线成网,高铁旅游线路持续火爆,我们今年陆续开通了‘红旗渠号’等多条旅游热门专线,‘五一’假期,专线日均开行232趟。”国铁集团郑州局客运部技术科科长王胜说。
便捷交通带客来,游人如织消费旺。今年以来,洛阳洛邑古城内的夜晚,满城尽是穿古装的游客,“剧本秀”体验店人气爆满,民宿供不应求。35天的洛阳牡丹赏花期为这座古都带来了177.13亿元的旅游收入。
古风盛宴洛阳城(2023年2月22日)。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郑州接待游客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44.27%;开封外省游客占比超3成,酒店入住率超9成;信阳各大美食街区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5成……“五一”假期,河南全省接待游客5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1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21.3%、7.69%。
河南2023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推进“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建设“一河三山”重点区域、重点县、重要线路旅游公路试点……随着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逐步建成,“老家河南”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要素集聚赋能现代产业集群
当游客们在太行山上的民宿中安然入睡时,凌晨3点的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却依然灯火通明。搬箱、装车、送货,货车司机李广磊在夜色中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近期快递量又有所增加,我们一天要送货物到营业网点3趟,晚上7点才下班。”他说。
枢纽畅通既吸引八方来客,也集聚优势产业。2021年,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优势再造战略”明确提出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货车司机的忙碌、物流产业的发达,正是枢纽牵引下产生“链式反应”的缩影。
中欧班列(郑州)辐射境外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全省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郑州机场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中原大地上,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带来客流、物流、资金流的大规模集散、重组、整合,吸引了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并带动相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中国郑州至芬兰赫尔辛基的中欧班列驶出郑州圃田车站(2020年11月20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作为我国首个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了智能终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服务器产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还发展了生物医药、半导体、航空物流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4月,郑州比亚迪在郑州航空港区正式投产。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将把企业的技术、战略、规模和品牌等优势,与河南的人才、市场、产业和交通等优势结合起来,助力河南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通道优势已经成为河南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安徽船老板盛金启自周口中心港恢复通航起,就来到周口“闯码头”。如今,盛金启船上的货物种类有了很大变化,“从往外运粮食,到把粮食运回周口,再把面粉、食用油等成品销往外地。”从原料供应方到食品加工方的角色转变,正是河南枢纽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升级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河南先后启动两期“三个一批”项目。其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占开工项目总数的70%以上。
“河南以枢纽聚产业,培育高铁、临空、临港产业,将有效引导交通运输业从引领发展向价值创造阶段过渡。”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龙志刚说。
区位优势托起内陆开放高地
货车司机李广磊送完货准备休息时,郑州市民郑淑云正用小推车推着1岁多的儿子在家门口附近的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里购物,她走到奶粉区买了4罐荷兰奶粉,又到生鲜区买了2斤澳洲牛肉。“现在进口商品超市很多,根本不用找人代购。”
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是河南保税集团推出的跨境电商直购体验区,而更多的外国商品则可以通过跨境电商直达消费者手中。此外,郑州市民还可以在空港跨境免税店、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超市等场所购买外国商品。
外国商品能够直接进入河南得益于这个省功能性口岸的不断增加。截至目前,河南已拥有肉类、粮食、药品等9个功能性口岸。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河南通过交通枢纽和口岸联通世界,使内陆变前沿。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在为一架俄罗斯空桥货运航空公司货机装货(2021年12月30日)。新华社记者李嘉南 摄
借助空中、陆上、海上、网上等“四条丝路”,河南人不仅能够“买全球”,还可以“卖全球”。现在,河南出口的商品不仅有服装、假发、家具等“老三样”,还有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新三样”。今年前4个月,河南“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124%,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15.7亿元,同比增长171%。
立足枢纽优势,努力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河南,正悄然从内陆经济大省向外贸大省转变。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河南出口1788.6亿元,同比增长9%,出口贸易稳中有进。2022年,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8500亿元,排名创历史新高。
枢纽先行扬新帆,引客聚产天地宽。
“在‘四条丝路’开放新通道的支撑下,中原大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加快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未来河南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升级,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说。(记者唐卫彬、刘金辉、翟濯、李文哲)
做过哪些新春美食?
除夕就快到了,在各家厨房煎炒烹炸的菜香中,年味越来越浓。中国人经常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融入食物,这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春节前夕在各地考察时,总书记经常会露一手,跟当地老百姓一起制作各种新春美食。
小组盘点了总书记做过的新春美食。快来看,这里面有你尝过的吗?
“咱们一起打,好吗?”
2016年2月2日,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图源:新华社)
2016年2月2日,雨夹雪,沿着湿滑山路辗转来到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送年货。看到有人忙着打糍粑,笑着问:“咱们一起打,好吗?”
每逢春节,井冈山家家户户都会做糍粑。成型的糍粑呈圆饼状,白白软软,寓意团团圆圆。按当地说法,“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来越甜”,吃上糍粑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年。那天,拿起木槌,足足打了十几下。他风趣地说:“天天打十几分钟,身体也好了。”
“这个算炸好了么?”
2017年1月24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学海家炸年糕。(图源:新华社)
2017年初,农历腊月二十七,来到冰天雪地的张北草原。贵客远道而来,河北张北县德胜村的村民拿出自家年货招待——色泽金黄、吃起来香甜酥脆的“开口笑”。尝了一块,夸赞说味道很好。
年糕谐音“年年高”,有年年顺利、步步登高的好意头,也是河北坝上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在一户村民家的灶台边,一手拿筷子、一手拿漏勺,炸起了金灿灿的年糕,还问道:“这个算炸好了么?”当地村民动情地说:“屋子里油烟味儿呛得很,总书记也不介意。他这么忙还惦记着我们啊!”
“真是越磨越带劲”
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同居民群众一起磨豆花。(图源:新华社)
2018年春节前夕,在四川映秀镇街边的一家饭店,关切询问生意好不好,一年能挣多少钱。在店主邀请下,体验了一把炸酥肉和磨豆花。他转动磨盘,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
豆花、酥肉,都是四川的特色美食。自从总书记来过后,“幸福酥肉”“带劲豆花”成了这家饭店的招牌菜,许多游客慕名来品尝,经营收入翻了几番。谈起现在的日子,店主说,就像磨豆花一样,越来越带劲!
“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
2019年2月1日,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图源:新华社)
2019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这是北京草厂胡同街坊四邻毕生难忘的日子。当天,走进胡同,跟这里的老街坊们包饺子、唠家常,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水电气暖条件有没有改善、年货备齐没有。
拿起筷子和擀好的饺子皮包起饺子,再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面板上,“动作就像邻家长辈一样”。连包了4个茴香馅饺子,笑着说:“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
2020年1月19日,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图源:新华社)
在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过了腊月二十,乡亲们就开始准备做香甜软糯的大米粑粑了。这种佤族新年传统美食,主要以大米为原材料,经过蒸熟、发酵、上色、揉摔等工序制作而成。印有福、寿、喜等字样的大米粑粑,还寄托着村民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祈愿。
2020年春节前夕,来到这个少数民族村寨,跟村民一起制作大米粑粑。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左手再加把劲,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
“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2021年2月3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同赵玉学一家边聊家常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图源:新华社)
越过一座座山梁、绕过一道道弯,2021年春节前夕,走进“悬崖下的村寨”——贵州毕节化屋村。
正赶上过年,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货。村民赵玉学一家邀请总书记一起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包好一个,他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现在,小小黄粑已经成了当地致富新产业。截至2022年底,化屋村建成2个日产1000公斤的黄粑厂,去年上半年生产黄粑8万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带动了一批村民就业。
“给人年年向好的感受”
2022年1月26日,在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同师红兵一家做年馍。(图源:新华社)
山西大多数地方,都有“年馍出笼年味浓”的说法。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在山西霍州冯南垣村村民家中,做起了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霍州年馍。小块白面搓成长条,两端向内一卷,仿佛如意形状,再点缀两颗红枣……三两下就做出一个枣花年馍。
“很吉祥!”看着一家人做出的枣花、登高、兔子、小鱼等各式年馍,赞叹道,“给人年年向好的感受,代表了广大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位组员,看了总书记制作的这么多新春美食,你是不是更加憧憬即将到来的团圆年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晒一晒你为家人准备的新春美食。
文/静玄
编辑/钟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
来源: 学习小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