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卦八字(卜卦八字算命)

旧人陌兮 2023-08-09 06:58:33 用户分享

算卦和算命,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技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知道,中国自古有所谓的“玄学五术”,是为“山、医、命、相、卜”。就好比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一样,五术是五门不一样的功课。

“山”字门,最为玄妙和庞杂,诸如气功、内丹、符箓(音路)、谶(音衬)纬……皆出此门。比如《聊斋志异·画皮》里,道士给王生一把拂尘,当屋挂起,即可阻挡妖怪入内;再如民间比较多见的,请笔仙、引狐仙、画符驱鬼等等,从渊源上来说,都是“山”字门的功课。故而有人说,五术之中,只有“山”字门是“仙学”,其余四门都是“人学”,也是不无道理。

“医”字门,也就是中医。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但是中医本脱胎于玄学,倒也无需讳言。时至今日,如不通晓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要想学习中医,那也是空中楼阁。

“命”字门,也就是算命。民间最为流行的是算八字,是按照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排出四柱干支,一共是八个字,以此推算人一生的寿夭祸福、妻财子禄等等信息,所以也称四柱预测。

不过,算命并非只有八字一种方式,其他诸如紫微斗数、铁板神数……等等,也是命学里的绝技,只不过在民间流传不广罢了。近代以来,自西洋传入的星座与命运、血型与性格等等,或多或少也都取得了一点科学(严格来讲,应该说是“西方数理科学”)的解释和佐证,其实也可以归入命学的范畴。

“相”字门,如果论人,则为看相,如相面、手相、背相、摸骨等等,都是“相”;如果论山水楼宇,则为风水堪舆之术,这里又可以分为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理论大同而小异。一般来说,相学是比较难学的,算命、摇卦之类,也许啃下几部古籍也能得其皮毛,但是相学如果没有师传,是断难入门的。

最后一门,“卜”字门,是最古老的一门技术,至少,殷商时期的甲骨,便是占卜后留下的遗物。现在老百姓俗称的“算卦”,就是卜学,其实说的是,按照一定的技法,从《周易》的六十四卦里面起出一卦,然后解算,以得到所要求测的结果,大致原理类似于庙里的解签。

占卜算卦,大概主要采用的有:大衍筮(音事)法、略筮法、六爻(音摇,有的地方俗称金钱卦、六摇卦)、梅花易数等四种技法。其中,大衍筮法最早见于《周易》,又经过朱熹老先生的审定,最是高大上,但是程序也及其繁琐。六爻只需三枚铜钱(现代硬币亦可)即可起卦,梅花则更简单且神奇,可谓“见性成佛”,心意到处,草木竹石皆可起卦。

因此,六爻、梅花,在民间最为流行。其他相对比较冷僻的,诸如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六壬神课、大金口……之类术数,在测算军事、国运、历法等等方面各有侧重,但也都可用于卜算人事。

好了,功课说完,小伙伴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说驱鬼的、算命的、算卦的、看风水的……其实不是一家?举一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

《三国演义》里头,诸葛亮沐浴斋戒、跣(音险)足散发,登坛借东风,这类功课属于“山”学;

诸葛亮临死之前,在五丈原祈禳(音瓤)北斗,求改命增寿,这类功课属于命学;

打下长沙后,诸葛亮见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要斩杀他(事实上,日后也确实反了),这是用的是相学;

草船借箭之前三天,诸葛亮就算定,当日必有拦江大雾,这个用的自然是卜学。

以上,就是几门功课大致上的区别。

如果,要具体分析,各自的用途、特点、孰优孰劣,就只好打个比方来说了:

算命,就好比用机枪扫射,一打一大片,生辰八字列出来,如前所述,寿夭祸福、妻财子禄妻,张口即出,统统可测,讲究得是对人生大趋势和总轮廓的粗线条勾勒。这种大局观,是单纯算卦所短缺的。

占卜算卦则不然,就好比用手枪打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一事一问、一事一占。讲究得是对近时得失、一事成败的准确点击。

比方问,“我爸爸在纽约怎么样了”?这就叫目标不明确。这一卦没法算。如果改成“我爸爸在纽约谈的项目能签约吗?”或者“我爸爸的老胃病在纽约怎么样了?” 如此才算目标明确、可以占问。自然喽,这种对于细节的把控,又是单纯的算命所短缺的。

如果再换个角度,“我爸爸要去纽约驻扎十年,这期间总体运势会如何?”这就又需要算命了。大家可以细细体味其间的区别。

至于相学,就好比李逵的板斧,威力巨大,但是,无论相面、摸骨、看风水……都必须像抡板斧一样,当面锣对面鼓,近距离搏杀。相学之适用尺度,窃以为,介于算命和算卦之间,比较适合考量最近一段时期的吉凶悔吝。

算命是一生的荣禄,算卦是一时的功名,相面则是最近一段时间,可以说,你满面红光,最近必有喜事?或者说,你印堂发黑,最近出门要小心啊!

最后要讨论的是,五术之中,哪一种预测的最准确,最科学呢?

其实,大道至简、万变不离其宗,玄学五术,归根结底是一个美妙的统一体。人有五脏六腑,但是,从理论上来讲,在任何一个器官上采集的细胞,都可以完整的克隆出另一个“我”。

按照现代量子论(确切来讲,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即GRW理论)的观点,作为一个宏观物体,其特点与微观粒子有很大不同,明显的量子叠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发定域,但这只是意味着大多数粒子聚集到了某个地方,总有一小部分的粒子仍然留在无穷的空间中。

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位单个的“人”来说,在任何时候,“此人”都充满在整个宇宙,只不过“大部分”的“此人”,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换句话说,当“我”盯着“你”看的时候,“你”只是一个概率存在,并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位置,虽然组成你的大部分物质(粒子)都聚集在你所站的那个地方,但真正描述你的还是一个高斯钟形线(当然,是非常非常非常……尖锐的钟形线)!

我只能说,“绝大部分的你”聚集于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而组成你的另外的那“一小撮”(当然,是非常非常非常……稀少的一小撮)仍然弥漫在空间中,充斥着整个屋子,甚至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

看不懂吗?不要紧,我们拿来即可,把这个理论放在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下,就意味着:

既然,“人”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此,则无论山医命相卜,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就像前述的,分别从五脏六腑取细胞作克隆人一样,都可以还原出“原人”的全部信息。

无论面相、手相、骨相,还有出生时间,或者祖坟风水、家宅风水,甚至“原人”摇出的卦、走路的姿势、衣服的颜色……其信息指向,必定是相同的!同理,因为提取信息的部位不同(比如,高斯曲线的顶端、边缘处),则还原信息的难度各有不同,因此,信息提取的侧重点也就各有不同,也因此,各类术数也就各有短长了。

当然,如果有兴趣、也有情趣的话,先从《周易》的义理开始学起,然后发散开来,再去研习占卜技法,乃至玄学五术,无疑,是更有效率,也更有趣的方法。

易经算卦到底准不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地上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易经》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或多或少的都对玄而又玄的易经产生兴趣,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高谈阔论,大师备出,好不热闹,好不唏嘘!

其实《易经》一点都不玄。确切的说我们现在说到的《易经》只是《周易》并不是全部。

传说已经《易经》共有三部,分别是《归藏易》《连山易》和我们熟知的《周易》。为方便期间下文凡出现《易经》字样的均为《周易》说,其他两部易经暂且不谈。

易经到底是什么?

第一,它是一部哲学书,这个毋庸置疑。它是中国古代先民或者史前人类对自然现象和人生道理的总结。

它的特点是简洁,用阴阳两爻将世间万物全部刻入其中。从这一点看易经是非常伟大的,我们都知道凡事到最终都会变得简洁,比如说化学元素和物理现象的数学表达,都是将复杂的,一般人无法去理解的事物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刻入人类的认知当中,易记,易认,易识。

比如说我们现代化学中水的表达式“H20”就是简单明了,易记,易认,易识的典范,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以不知道其原理,但是一眼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已经的阴阳二爻组合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甚至要先进的多。

第二,已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部占卜说明书。占卜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算命。

当然古人算命比我们现在很多大师至少看来是要更加尊重易经的。古人占卜是用蓍草,龟壳,铜钱等通灵之物,通过特殊的方法与某种神秘力量建立联系后,神秘力量通过阴阳二爻给与人一点启示,人在对着易经去找这一卦的卦辞说些什么,再判断动爻后判断吉凶。

我很负责人的说,古人的这种操作比现代的所谓的一些大师要靠谱的多,人家至少是与神秘力量进行对话,这股力量到底存不存在,现在都是一个谜团,可能是外星人,可能是史前文明,也可能是神灵,谁知道呢?至少有一个可以求证的媒介。

现在的算法就要扯淡的多,动不动就报生辰八字和姓名,如果这种匹配管用的话,那么“大师们”何需再为了生计奔走江湖,只要在家专心生娃,搞生产,什么旺父,旺母,旺天下的早就一大堆,搞的好世界都是他们的了。

那么问题来了,易经算命到底准确不准?

准!非常的准!

举个例子,场景如下:如果一个人要去干一件事情,他找到了“大师”算上一卦,大师说这件事情不能干,大师会说“行者不祥”但是他忍不住诱惑还是去干了,最后居然还干成了,那么你说准不准?

准!为什么?

因为所谓的“大师”并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后果,这个后果无法证伪。就算你这一次平安无恙,那么以后呢?世间是有因果联系的,这个因果深不可测,将来如果发生不好的事情,是否跟这件事情有关?谁也说不清。就算你平安的渡过了一生,那么你的后代,你的后代的后代呢?

《京房纳甲》与《紫微斗数》

在算命或者占卜过程中,凡是需要到生辰八字,姓名天干地支的其实都不是正宗的已经算法,那是属于《京房纳甲》、《紫微斗数》玄之又玄的一类学问。这类学问到底有多大本事还真不好说。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真正懂这两门学问的人,绝对不可能烂大街都是,那叫做可遇不可求,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凤毛麟角,甚至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这样的人都是要存疑的。

如何正确的看待易经?

易经是一本哲学书和自然科学书,甚至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总纲也不为过,但是他绝对没有那么玄。对待易经还是应该以客观、可认知、可证伪的角度去研读,千万不要走进误区,走到神乎其神的那一头去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