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1日的八字(2000年4月21日什么命)
蓝冠噪鹛
【生态文学】
作者:傅 菲(散文家、乡村研究者)
三只蓝冠噪鹛在瓦屋顶的落叶堆啄食。叶是樟树叶,有着红黄的斑斓。暮春,大地泛着滔滔绿意,蒲儿根举起了金黄的花朵,野蔷薇爬满了墙垣。樟树初发的新绿,涌上枝头,格外招摇。新叶初发,旧叶飘落,叶落在屋顶上,铺了厚厚一层。二十余只蓝冠噪鹛在江西婺源县太白镇曹门村吴新爱屋后的百年老香樟树上翻飞、鸣叫、觅食。我隐藏在三楼南窗,看着又有四只蓝冠噪鹛落在瓦屋顶上,其中一只衔着一片樟树叶飞向斜横出来的樟树枝,另两只快速地啄食。冬季落下来的樟树籽,尚未霉变、腐烂,果肉厚实。它们在吃樟树籽。它们跳着,扇起绚丽的翅膀,翘着脑袋,耸起蓝灰色的顶冠,嘀呴嘀呴,低声鸣叫。它们就像一群鲜衣少年,黑色的眼罩如同一副遮阳镜,喉部的鲜黄色像一朵领结,褐色的上体显得结实健壮;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由黄色而渐变成白色,构成了少年的青春底色。它们活泼、娇俏、欢快。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年。
插图:郭红松
樟树约有二十米高,冠盖有一亩之巨,树下是稀稀落落的杂草,一道栅栏与曹门小学相隔。樟树东侧是三块烂田,漂着一层浮萍和烂草,被民房、菜地包围。枇杷树、柚子树、桂花树、枣树、梨树、石榴树、无花果树、桃树,从民房屋角高耸出来,浸透了春意,湿漉漉的。
蓝冠噪鹛是前天——4月19日来的,迁飞的路上受到了惊吓,“一天窝在树上,不叫不飞。”吴新爱压着嗓子说。
“是因为暴雨吗?”我问。
“应该是受到猛禽攻击。它胆小,吓慌了。”吴新爱说。她说话的声音很低,生怕惊动了玻璃窗外的蓝冠噪鹛。这几年她去县城带外甥,但每到4月中旬就回曹门,等着蓝冠噪鹛到来,日夜守候。每天早晨,蓝冠噪鹛把她叫醒,她披衣起床。她数树上有多少只蓝冠噪鹛,看它们营巢,看它们孵卵,看它们试飞,看它们回迁去了山林。
曹门有数十棵高大的老树,但蓝冠噪鹛只在她屋后的樟树营巢。吴新爱说:“昨天,蓝冠噪鹛出来吃食了,几乎不鸣叫。今天,蓝冠噪鹛鸣叫,但还叫得不热闹。它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再过两天,它们就该喧闹了,喋喋不休。”
1999年5月,有一个广州记者来到曹门,见了樟树上嘀呴嘀呴叫的鸟,对开杂货铺的吴新爱说:“你家是个风水宝地,这种鸟是稀世之鸟。”
这种黄腹蓝冠的鸟,曹门人管它叫黄鸟。黄鸟每年4月中下旬来到樟树上营巢,到了7月底8月初就不见了。吴新爱很吃惊地看着挂着照相机的记者,说:“稀世之鸟就是全世界也很少的鸟吗?它叫什么名字呢?”
“黄喉噪鹛。它们在地球上消失几十年了。”记者说。记者给吴新爱的女儿拍照,给她照全家福,给樟树拍照。记者对她说:“你好好看护它,你就功德圆满了。”
说起这件事,吴新爱充满了遗憾。她没有问记者的名字,也没有留下记者的联系方式。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记者的话:稀世之鸟,好好守护。
1996年春,她孩子刚出生不久,黄鸟第一次来到大樟树,在她家杂货间屋顶吃食,在屋顶上的树杪筑巢。黄鸟还来到过道找东西吃,嘀呴嘀呴,天天鸣叫。曹门是鸟爱聚集的地方,大树多,老树多,竹林多,枫杨树沿着乐安河岸高高扬起。谁会想到在街边、在过道、在竹林、在菜地、在烂田、在稻田、在树林、在垃圾堆,吃虫子、吃草籽、吃果肉、吃谷物、吃饭粒的黄鸟,是稀世之鸟呢?
在太白镇,蓝冠噪鹛还有另两个繁殖地:湖田自然村、五店自然村。2023年4月21日,我去那两个村察看,并无蓝冠噪鹛。它们还在迁飞的路上。湖田村有一处树林,以白杨、樟树、香叶扁柏等乔木居多,约有数亩地。林外是民房、小河汊、废弃的养殖场和菜地。一条进村的小路穿过树林。树林太密,松鸦四处飞,鸣啼不止。这是松鸦在求偶,择高冠营巢。
与曹门一样,湖田、五店都是临乐安河的小村子,民房被树林包围,有自然而生之感。在曹门河边的桂竹林,蓝冠噪鹛在林下斜坡,啄食地莓、蛇莓。莓已成熟,鲜红欲滴。街边的一棵柚子树上,十余只蓝冠噪鹛在啄柚子花里的虫子。人从树下走过去,它们也不飞走。
许多种鸟,与人亲近。如麻雀、鹩哥、白鹡鸰、白头鹎、黑头鹎、山斑鸠、珠颈斑鸠、鹊鸲、大山雀、乌鸫、长尾缝叶莺、红嘴相思鸟、家燕等。它们生活在离人较近的地方,甚至到屋里吃食,在阳台、窗户、天台营巢。甚至普通鵟也会来到高楼上的洞穴或窗户营巢。吃食、嬉闹、求偶,蓝冠噪鹛不避人。在营巢时,对人保持警惕。
蓝冠噪鹛初来的头七八天,吴新爱拒绝外人进屋子,更不允许任何人去二楼阳台观鸟。这是蓝冠噪鹛的营巢时间,不能受到人的近距离惊扰。瓦屋顶上的两枝巨大斜枝,是它们理想的营巢之所。数十支旁枝,有长长的树杪,绿叶婆娑。巢就营造在绿叶簇拥的树杪上。赤腹松鼠上树,爬到树杪,受不了重力,坠了下去。赤腹松鼠捕捉不了幼鸟。
在4月中下旬到7月底8月初的繁殖期,蓝冠噪鹛与人有共生关系,吃树上的水果,吃菜虫,吃落在地上的谷物和饭粒。据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杨军老师说,蓝冠噪鹛每年来到中云镇政府院子的老樟树营巢,在树下杂草地吃浆果、吃蚯蚓,在食堂水沟洗澡。几年前,院子硬化了,蓝冠噪鹛再也不来了。杨军从事鸟类保护工作二十余年,他认为,对蓝冠噪鹛最好的保护就是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原生态。
何谓稀世之鸟?即极珍贵、极稀有、极度濒危的鸟。蓝冠噪鹛全球仅存200余只(据江西农大鸟类学家调查,约250只)。1919年,法国传教士A.Riviere在婺源获取了3个蓝冠噪鹛标本。传教士随后将标本送至上海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博物院院长柏永年将其中两个标本送给了法国,保存在了巴黎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时任法国鸟类学会会长麦尼高依据这两个标本命名了一个鸟类新种,这就是蓝冠噪鹛。1923年之后,再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鸟类学家认为蓝冠噪鹛很有可能灭绝了。
1992年,在香港鸟市,一位鸟类保护者发现一只蓝冠噪鹛混在画眉中。他推测这只蓝冠噪鹛很有可能来自婺源,并把讯息反馈给林业部。林业部立即联合中科院动物所派鸟类学家寻找。
2000年5月,婺源县的鸟类专家郑磐基、洪元华终于在秋口镇石门村发现了蓝冠噪鹛。这次发现,纯属“意外”。洪元华长期扎根乡野,具有听音识鸟的能力。他去石门,听到了“嘀呴嘀呴”的鸟叫声。这是他从没听过的鸟鸣。他和郑磐基驻扎在石门半个月,确定它就是消失了近百年的蓝冠噪鹛,震惊了自然科学界。2012年蓝冠噪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蓝冠噪鹛学名最早是由法国鸟类学者M[~符号~]n[~符号~]gaux命名,国内对该物种并不了解,因此一直没有中文名。该物种被发现后,许多学者探讨了它的分类地位,或将之列为黄喉噪鹛的婺源亚种,或支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2006年,英国鸟类学家N.J.Collar从形态学角度,将蓝冠噪鹛列为一个独立物种,以英文命名。中科院鸟类学家何芬奇表示赞同,并将“黄喉噪鹛”改为“靛冠噪鹛”。2017年,郑光美院士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将该物种由黄喉噪鹛的婺源亚种改为独立物种,并根据英文名将其定名为“蓝冠噪鹛”。
1956年,鸟类学家郑作新在云南思茅采集到了蓝冠噪鹛。2017年出版的《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宣布蓝冠噪鹛在云南省灭绝。灭绝原因不详。婺源是蓝冠噪鹛的模式产地。思茅怎么会有蓝冠噪鹛呢?据杨军推测,在倒数第三次冰期,蓝冠噪鹛分成两支,一支向西南退居形成了蓝冠噪鹛思茅亚种族群;而另一支则向江西婺源低海拔的丘陵谷地退避,形成现今的蓝冠噪鹛指名亚种族群。
石门村处于星江南岸,村外就是婺源胜景“月亮湾”。蓝冠噪鹛就在河埠头的一棵枫杨树上营巢。枫杨树龄百年,与一棵古樟树一同斜出河面生长,覆盖了半个河面。树下凉亭里,七十多岁的俞氏老人护着栏杆,不让外人进河洲。这里是饶河源湿地,外人不得随意进入。蓝冠噪鹛的繁殖季,不能受到非自然因素惊扰。蓝冠噪鹛是集群繁殖的森林鸟类,共同选择巢区,在高大乔木(如樟树、枫杨、意杨树、朴树、枫香、糙叶树等)集中营巢,它会在一个区域长期生活,进行短途的垂直迁徙。
蓝冠噪鹛体型较小,在营巢、孵卵、育雏时,却十分凶猛。在石门,松鼠去探鸟巢,欲抢鸟蛋,亲鸟鼓起翅膀,扬起尖尖的喙,啄松鼠。松鼠落荒而逃。“为母则刚”,鸟类也是这样强悍不屈。
求了偶,鸟夫妻开始营巢,衔来枯枝,一圈圈垒起来,形成一个大杯状,铺以软枯草垫巢室。吴新爱说:它们筑巢很快,两三天就完工了。一窝孵卵两到四枚,卵呈白色,孵化期十余天。
没有求到偶的蓝冠噪鹛,继续往星江下游集群、迁徙,去往太白。
问俞氏老人:今天鸟洗澡了吗?
老人答:上午洗了,下午洗澡时间还没到呢。
蓝冠噪鹛是爱干净的鸟,每天上午9:30到10:30、下午3:10到4:30,要去河中浅水区洗澡,扎水、抖羽毛,洗得水花四溅。
老人站起身,用手指了指,说:那两个河湾僻静,鸟就在那两个地方洗澡,可快活了。
鸟在枫杨树上营巢,留宿之地却在一公里之外的乔木林。若不护巢,蓝冠噪鹛在异地夜宿。它们高声鸣叫,此起彼伏。
到了7月底,蓝冠噪鹛飞回山林。去了哪座山呢?无人知晓。繁殖时,它们集群;繁殖期结束,它们分散而去,下落不明。可能去了大鄣山,也可能去了文公山,就此隐去踪影,远离人类。吴新爱回到了县城,买菜烧饭、接送小孩、跳广场舞。无事了,她刷手机照片。手机里蓝冠噪鹛的照片有千余张,有从树上飞舞而下的,有喂食的,有求偶的,有嬉闹的,有驱逐猛禽的,有旋飞的,有雏鸟张嘴乞食的。刷着刷着,她盼望曹门水淋淋的4月快点再次来临。神圣的季节,值得期盼。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今年夏天气候预测来了
202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总体偏高,为历史同期第七高,但季内气温起伏波动明显;全国降水量总体偏少,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少,空间差异大,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西南、华南、东北降水偏少。全国共有184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77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有31站的日降水量突破春季历史极大值,福建邵武等3站突破历史极值。华南入汛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均偏早;春季,我国共发生10次暴雨过程,其中3次雨过程;今年以来云南发生严重冬春连旱,对春播作物生长不利;春季共发生12次强对流天气,局地极端性强;有13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较2000-2022年同期偏多。
1.春季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全国平均气温偏高,季内气温起伏波动明显。2023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11.5℃,较常年同期(10.9℃)偏高0.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七高(图1)。但季内气温起伏波动明显, 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中旬气温异常偏高,偏高幅度超过1.5℃,其中3月上旬和4月中旬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4月下旬和5月上旬气温偏低1℃以上,其中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5低。
春季,我国气温总体呈中东部偏高、西部偏低的分布特征,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华北东部、华东大部、华中东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偏高1~2℃(图2)。江苏和云南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辽宁、山东、上海和贵州为次高,黑龙江、北京、河北、安徽、浙江、江西和湖南为第三高。
季内,西南、华南等地共有184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的7.6%)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云南巧家(44.4℃,5月31日)、元谋(43℃,5月31日)等77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图3)。内蒙古、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华中等地共有135站的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内蒙古富河(16.5℃,4月11日)、陕西临潼(15.5℃,4月21日)等26站的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图4)。
图1 1961-202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单位:℃)
图2 202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单位:℃)
图3 2023年春季全国极端高温事件分布图
图4 2023年春季全国极端日降温事件分布图
全国降水量总体偏少,空间差异大,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2.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1%,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少(图5)。华北大部、华东西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和青海中南部、西藏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2成至2倍;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以偏少为主,其中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中部、四川西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甘肃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西部等地偏少5~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图6)。云南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浙江为历史同期第3少;山西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
春季,全国共有118个国家气象站的日降水量突破当月历史极大值,其中31站的日降水量突破春季历史极大值,福建邵武(275.1毫米,5月6日)、江西宜黄(258.1毫米,5月6日)、贵州修文(228.3毫米,5月26日)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图5 1961-2023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单位:毫米)
图6 2023年春季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单位:%)
2.春季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华南入汛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均偏早。2023年华南前汛期于3月26日首先在广东开始,较常年(4月9日)偏早14天。入汛以来(3月26日至5月31日),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311.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2.9%,为历史同期第8少。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3候(具体为5月14日)爆发,爆发日期较常年(5月4候)偏早1候。
10次暴雨过程影响我国,其中3次雨过程。春季,我国共发生10次暴雨过程,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其中3月20-25日、4月1-5日和5月2-7日3次暴雨过程强度强,5月2-7日、5月20-22日、5月25-28日暴雨过程影响较大。5月2-7日,江淮大部、江汉西部和东部及江西大部、福建大部、湖南西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50~100毫米,局部超过100毫米;有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5月历史极值。江西抚州、吉安、宜春等局地特大暴雨,宜春丰城市丽村镇清丰河堤下江段河堤溃口,导致下游多个村庄被淹。5月20-22日,南方地区暴雨过程强度较强。22日5时至8时,桂林市秀峰甲山琴潭气象观测站三小时降水量达到300.1毫米,小时雨强达到160.6毫米,打破桂林市区小时雨强历史纪录。5月25-28日,西南地区至江淮、黄淮发生较强等级暴雨过程。由于持续降雨,黄淮等地小麦夏收、部分路段铁路运输受到影响。
5月26日,湖北省潜江市出现大暴雨天气,局地12小时累计降水量达242毫米。
云南遭受冬春连旱。3月上中旬,华东、华中南部、华南等地气温快速回升,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气象干旱露头并快速发展,3月16日中等及以上气象干旱影响面积达到最大,之后,受降水影响,3月底上述大部地区干旱得到缓解,仅云南、山东等地存在中等及以上气象干旱。4月,受温高少雨的影响,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南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或发展。5月9日,云南省中旱及以上和特旱面积均达最大,分别为35.4万平方公里和17.6万平方公里;13-16日,西南地区西部出现明显降水过程,云南西部、四川西部等地气象干旱得到缓和;下旬,西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气温偏高,云南东部、四川西部和东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中西部等地气象干旱又有发展,存在中至重度气象干旱,部分地区有特旱(图7)。今年以来,云南发生严重冬春连旱,其中春季平均降水量为86.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气象干旱日数为64.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
图7 2023年5月31日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
12次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国,局地极端性强。春季,我国共发生12次强对流天气;其中3月1次,4月6次,5月5次。4月15日,山东、江苏等地出现强飑线大风,江苏北部东部多地瞬时最大风力达12~13级(最大41.9米/秒),山东德州、临沂先后出现两个龙卷风,打破本省龙卷风出现的最早记录。5月12日午后,京津冀地区发生区域性强雷暴大风过程,河北东北部和中东部风力最强,局地可达12级,保定局地发生冰雹天气。16日,吉林中东部、辽宁中西部、河北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河北东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东部等地风力最强,局地11~12级,对粮食夏收产生不利影响。5月20-23日,大范围强对流过程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广西、广东等地强降水强度超过100毫米/小时,部分城市出现内涝。
5月4日,江苏省江阴市出现强对流天气并伴随闪电。
13次沙尘过程影响我国, 较2000-2022年同期偏多。春季,共有13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较2000-2022年同期偏多2.5次,较近十年(2013-2022年)同期偏多4.5次。其中,4月9-13日、27-29日和5月19-22日为沙尘暴级别,3月19-24日和4月18-21日为强沙尘暴级别,对空气质量、交通运输及人体健康均造成较大影响。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对今夏气候预测趋势进行了滚动会商,形成意见如下:
预计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黑龙江东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广东、广西东部、海南、云南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长江中游降水偏少2~5成。西南地区东部及华中中部可能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西南地区南部等地山洪地质灾害偏重;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夏季在西北太平洋、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接近常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接近常年,热带气旋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
转自“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号
来源: 中工网
中国-中亚峰会|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中亚五国!
中亚地区,西起里海,东接中国,北至俄罗斯,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5个国家。199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相继建交。
中亚国家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横贯中西,连接南北,中外货物在此流通,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如今,古老而广袤的中亚大地,丝路光芒再起、熠熠生辉。
哈萨克斯坦:野生郁金香之乡
作为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横跨亚欧两大洲,地广人稀。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九。截至2023年3月初,哈全国人口超过1980万。哈首都为阿斯塔纳,国语为哈萨克语,俄语与哈萨克语同为官方用语。哈萨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之地和重要枢纽。
这是2022年9月9日拍摄的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当时名为努尔苏丹)城市景观。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哈萨克斯坦被视为野生郁金香之乡,世界上的大多数郁金香品种源自哈萨克斯坦,这是哈萨克斯坦把它定为国花的重要原因。哈萨克斯坦人非常重视野生郁金香的保护,哈境内有30多种野生郁金香,其中18种被认定为濒危品种并列入保护名录“红皮书”。如果盗采列入名录的野生郁金香,最严重刑罚是监禁3年。与郁金香相依相伴为这个国度增添了浪漫气息。
哈萨克斯坦居民由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乌兹别克族、日耳曼族和鞑靼族等约130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70.6%,俄罗斯族为15.1%。居要信奉伊斯兰教和东正教。
2023年3月22日,阿斯塔纳各地举行多种文化体育活动,庆祝纳乌鲁斯节。纳乌鲁斯节(又称诺鲁孜节)是中亚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的一年开始。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斯坦民众拥有独特的风俗民情。哈萨克斯坦人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盛行各类文体活动,如弹唱、跳舞、踢毽等,还举行猎鹰、赛马、摔跤、姑娘追、叼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哈萨克人崇拜狼图腾,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狼的神话。
哈萨克斯坦人的传统食品是面食、马肉、马奶及骆驼奶,最常喝的饮料是奶茶,国菜为“别什巴尔马克”,意思是“五根手指”,主要食材为煮马肉配上抹了油的咸面片,是当地逢年过节的特色美食。在严冬时节,许多住在北方严寒地区的人们食马肉抗寒。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在这里有一条以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不远处还有一条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命名的街道。两条平行的街道,记录着两位音乐家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患难情谊。穿越时光,两位音乐家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
2024年为中国的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丰富,南部地区最富盛名的景点是恰伦峡谷;西部地区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是卡拉吉耶洼地,这里是世界上第二低的地方,里海就位于此地。在天山北麓哈萨克斯坦境内距阿拉木图约50公里处,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遗址——拉哈特遗址吸引着中哈两国考古学家的目光。
哈萨克斯坦境内古迹众多,著名古迹包括:霍扎·阿赫梅特·亚萨维陵寝,它是哈萨克斯坦最为知名的历史遗址之一,也是中亚地区中世纪建筑艺术的代表;唐巴勒岩石画,它是中亚地区第一个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迹;充满了神秘气息与历史秘密的阿科尔塔斯宫殿遗迹;具有中式风格的扎尔肯特清真寺,这座木质大型建筑群没有使用一根铁钉。
吉尔吉斯斯坦:“小瑞士”
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多山多湖让吉尔吉斯斯坦赢得“中亚小瑞士”的美誉,每年都吸引着全球上百万游客。
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平均海拔2750米,90%领土在海拔1500米以上,属大陆性气候。截至2023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人口约700万人。全国有80多个民族,80%以上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吉尔吉斯语为国语,俄语是官方语言。首都比什凯克位于楚河河谷,是中亚名城,现为全国最大城市,人口过百万。
2019年6月11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雨后的胜利广场上空出现彩虹(手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来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游客,往往都要慕名前往游览“吉尔吉斯斯坦的天堂守护者”——伊塞克湖。它是中亚知名的避暑胜地,长182公里,最宽处61公里,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
这是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沿岸的秋色(2012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伊塞克湖在吉尔吉斯语中意为“暖湖”,终年不冻,湖水清澈透明。梦幻、神秘,这是到过伊塞克湖的人形容它时用得最多的词语。站在湖边远眺,湛蓝宽广的湖面宛如大海。南岸连绵的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犹如海市蜃楼一般。阳光从云缝间射下,照在湖面上,湖水呈现蓝、绿两色,仿佛相互交融的宝石。
记者在2011年曾到访伊塞克湖北岸的卡拉沃伊村。村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古代岩石画博物馆,当地研究者确信,其中有一块石头上还雕刻着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的画像。
塔吉克斯坦:雄鹰飞翔的“高山之国”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东与中国毗邻,南与阿富汗接壤,西邻乌兹别克斯坦,北接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为14.31万平方公里,是中亚面积最小的国家。塔吉克斯坦素有“高山之国”之称,境内多山,山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90%。
2019年4月12日,在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70公里的哈德隆州亚湾区,几名男子用手机合影。新华社记者白雪骐摄
得益于丰富的高山融雪和巨大的地势落差,塔吉克斯坦水力资源丰富,储藏量居世界第八位,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位于塔吉克斯坦中部的费琴科冰川,全长70多公里,冰川的最大厚度约100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和北极以外最长的冰川。塔境内铅、锌、钨、金、银、锡、铜等贵金属以及石油、天然气、石盐、硼、煤等矿产储量丰富。
塔吉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80多个民族,人口在2022年7月突破1000万。其中塔吉克族约占80%,乌兹别克族约占15%,俄罗斯族约占1%。8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塔吉克语为国语和官方语言,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
2019年6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以西的吉萨尔,人们参观吉萨尔城堡。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塔吉克”一词的意思最初为戴王冠的人或贵族家庭的人。塔吉克人崇拜鹰,认为鹰象征着勇敢和英雄。塔吉克人喜欢白色和绿色,认为白色纯正洁净,绿色象征幸福和美好。
有趣的是,塔吉克斯坦历史上常以星期几命名村落和城市,是因为这能使过往人群了解此地周几会举办大型集市。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在塔吉克语中的意思是星期一,城市人口过百万。
土库曼斯坦:“人间七条路的十字路口”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西南部,为内陆国家,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接壤,西濒里海并与阿塞拜疆、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邻伊朗,东南部与阿富汗交界。首都为阿什哈巴德。
这是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独立柱。新华社记者卢敬利摄
土库曼斯坦国土面积49.12万平方公里,其中约80%被卡拉库姆沙漠所覆盖。人口超过600万,由12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土库曼族占94.7%,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异常丰富,被誉为“蓝金之国”。因为“气”多,土库曼斯坦境内地下天然气自主外泄、油气作业放喷等“漏气”现象屡见不鲜。地处卡拉库姆大沙漠中心地带的达瓦扎天然气坑,就是“漏气”最严重的一处,这里也是传说中的“地狱之门”。从空中俯瞰,这一坑洞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直径约70米、深约20米,沸腾的泥浆、明亮的橙色火焰从深渊中升起,好似恶魔随时会从中一跃而出,因此当地人为其取名为“地狱之门”。
首都阿什哈巴德号称大理石之城。在这座城市中,包括政府机构办公楼在内的大量建筑外立面使用白色大理石镶嵌。在白色大理石的衬托下,这座沙漠包围的城市显得整洁而明亮。阿什哈巴德还有“喷泉之都”的美誉,这里水贵于油,但喷泉景观随处可见。
土库曼斯坦民众的生活习俗中民族特色鲜明,多数人惯食胡椒、洋葱、茴香以及薄荷等调味品,传统食品有手抓饭、烤馕、烤肉、肉汤泡馕等。土库曼斯坦人喜欢吃葡萄、瓜类等当地水果以及杏干、葡萄干、核桃仁等干果。土库曼斯坦人的饮料以茶为主,夏天经常喝骆驼奶消暑。
土库曼斯坦所在区域曾是中亚文明的重要中心之一,这里是彩陶之路、玻璃之路、黄金之路、青金石之路、草原之路、香料之路、青铜之路的必经之地,被誉为丝绸之路上“人间七条路的十字路口”。
满载土库曼斯坦甘草中药材原料的中欧班列回程列车抵达西安国际港站(2022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历史上,中土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商贸、经济和人文联系。按照土库曼人的历史叙事,许多世纪以前,他们就通过丝绸之路,用阿哈尔捷金马(汗血宝马)、阿拉拜犬(中亚牧羊犬)同中国人交换茶叶、蚕种、丝绸和瓷器等。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拜犬和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家象征,阿哈尔捷金马形象被绘制在土库曼斯坦国徽中央。
乌兹别克斯坦:“四金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即自身无出海口且5个邻国也均是内陆国。国土面积44.89万平方公里,南靠阿富汗,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东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部毗邻土库曼斯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截至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人口为3628万。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超过80%,其他民族包括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乌兹别克语是国家的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
这是2021年6月4日拍摄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城市景观。新华社发(扎法尔摄)
乌兹别克斯坦资源丰富,被称作“四金之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乌金”(石油)、“蓝金”(天然气)。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丝路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国家,拥有众多文化古城,塔什干、撒马尔罕、沙赫里萨布兹、希瓦、布哈拉等如颗颗珍珠点缀其中,古老而神秘的丝路气质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这里。
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就犹如走进时光隧道,每一处名胜都镌刻着时光的痕迹,每一个景点都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如果你想在现实中领略《一千零一夜》中描绘的神话国度,乌兹别克斯坦也许是最理想的选择。
2022年9月3日,人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列吉斯坦广场游览。新华社发
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也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撒马尔罕有2500多年历史,这里曾是帖木儿帝国的首都,鼎盛时是中亚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这里也是古丝路重镇,是当年从中国前往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必经之地,城中宫殿陵寝、清真寺和修道院等古迹留存众多。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同样为古丝路上的重要枢纽,中国古代的张骞、法显、玄奘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美味的水果、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观、总是热闹非凡的大巴扎、热情好客的民众……塔什干总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在3月21日来到乌兹别克斯坦,还可以感受纳乌鲁斯节的热闹气氛。
总策划:袁炳忠
策划:倪四义 范伟国 李忠发
监制:冯俊扬
统筹:闫珺岩 林小春
记者:刘恺 李奥 关建武 耿鹏宇 华迪 张继业
摄影:鲁金博 蔡国栋 白雪骐 卢敬利 李一博 奥斯帕诺夫 费茂华 李刚 沙达提 扎法尔
编辑:赵嫣 周良 王玉珏 陈丹 鲁豫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