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4日八字(1953年2月4日农历是多少)

浮生如梦 2024-01-19 22:07:09 网友整理

湖北秭归:走近屈原故里(图)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秭归县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她不仅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同时也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

大诗人屈原其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原姓芈(mǐ) 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屈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他曾经是楚国的左徒,左徒是一个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左臣相,权力仅次于臣相,是楚王权力核心里的一个重要官职。楚国在战国时是一个大国和强国,至屈原为官时,已经存在约800年,楚庄王时期最为强大,称霸中原,威名远扬。楚国的国土面积大于其它六国国土面积之和。屈原为官时的国君为楚怀王,那个时期朝廷上下都处在歌舞升平的陶醉时期,君臣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此时的秦国正日益强大,强秦国,灭六国,霸主雄心日益明显,屈原已经看出秦国威胁已近,力主强劲楚国,联齐抗秦。然而楚怀王听信秦使唆使,与齐断交。朝廷内不容屈原的平直方正,谗言不断,就这样刚正不阿的屈原被降为三阁大夫,后多次流放沅、湘。事实证明屈原的政治眼光是高远的,但高处不胜寒,正如屈原所言“极目千里,心悲伤”。楚怀王最后被秦国所掳,惨死他乡。楚怀王被虏后,楚国王朝在风雨中又飘摇了十年,终于臣服在强大的秦国铁骑下,落下楚国皇城上的大旗。时间定格在公元223年,绵延800年的楚国就此灭亡。消息传到屈原耳中,正在流放中的屈原,悲伤欲绝,于是抱石投江。位置就在今天的湖南省中部汨罗江。

屈原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楚国朝廷的失望,成为千古忠烈。屈原死后,汨罗江沿岸的人们,自发向江中投放粽子,表达的意思是:鱼儿鱼儿,来吃粽子吧,别吃屈大夫。这就是楚乡遗俗留至今的源头,也是屈原忠魂千古在的原因。屈原离世已经二千二百多年了,但是历朝历代的后人,都在景仰他,特别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成为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屈原的众多作品,后人编辑成《楚辞》,屈原的诗风,一直影响到秦汉两代。还有古代有句成语是“各领风骚”,其成语中的“风”就是指《诗经》中的诗风,而“骚”则是屈原的骚体诗风,故后人也尊称屈原为“诗祖”。作为诗人,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当之为愧。屈原留下的诗作以及六十多句名言名句,一直影响着后人,他不仅是中国四大文化名人(孔子、孟子、庄子、屈原),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

美丽的三峡 传奇的秭归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中国著名的脐橙之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秭归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秭归”的由来:相传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传说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后来,“子规”就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地理位置独特,“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点、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东推西进的独特区位性,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拥有长江黄金水道64公里,是长江航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和三峡翻坝公路的兴建,秭归独特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秭归港将成为呼应汉渝的中转港。

秭归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具有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风景、三峡水电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三人”(伟人、美人、野人)和“一江两山”(长江、神农架、武当山)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开发以屈原祠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保护区——凤凰山文物复建区,惊险刺激的“中华第一漂”——九畹溪探险漂流,清幽迷人的“三峡后花园”——泗溪生态旅游风景区,国家三峡地质公园——链子崖景区,并成功问鼎“湖北旅游强县”。 秭归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三峡大坝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走进秭归屈原祠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现位于秭归城东向家坪。改名为“屈原纪念馆”。三峡工程的兴建,屈原祠再次迁建。迁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000多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字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现在的屈原祠是屈原故里景区的核心,围绕着屈原祠当地政府修建了屈原故里游览区,包括屈原广场、景区大门、景区大道、故里牌坊等建筑和片区。进入景区大门,电瓶车载着我们一行向屈原祠进发,这是秭归县的向家坪,在长江的南岸,位置很高,能看到近在眼前的三峡大坝,景区大道下就是波光粼粼的长江,当地人称“高峡平湖”。 远远的我就看到屈原祠的山门,面朝长江,巍峨耸立,气势高大,风格独特,山门下是层层迭迭的台阶,众多游人正拾级而上。

山门是牌楼的形状,只不过只有一个大门。整个建筑是红柱白墙,六柱五间,三级压顶,门顶是黑瓦翅檐,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山门色彩匠心独具,立柱土红色,墙面白色,屋面绿色琉璃瓦。山门两侧配房为硬山顶,滚龙背,面墙正中有一巨大圆弧浮雕,中饰“龙凤呈样”图案。整个山门既静谧高洁,又气势宏伟,浩气荡荡。山门的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大门后是前殿,前殿后是大殿,左右为配殿,整个屈原祠像个四合大院,大殿是祭祀拜典的地方。

屈原祠包括山门、屈原青铜像、东西碑廊、纪念屈原陈列馆、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朴清幽,壮观肃穆。屈原青铜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设计者根据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思想与性格而设计铸造。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两袖生风,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

屈原衣冠冢也为屈原墓,随屈原祠迁徒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阶石栏环布,翠柏苍松掩映。墓上青狮白象,鱼吻翘昆,墓前拜台,香炉正中,供凭吊屈原燃烧香火之用。墓前三排六柱八字开扇。外石柱镌有“泪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抽万世流芳”楹联。四根内柱的楹联是“崔嵬丰碑矗在地,凛然浩气贯长虹”,“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上柱间嵌着一块《重修楚大大墓碑记》,将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携刻其间。墓前两侧一对明代大石狮,凸眼阔口,威风凛凛。墓中有一通道,透过石门可窥见一红漆古棺悬吊其内,棺被一巨大莲花石座所托,俗称“屈原吊棺”。

纪念屈原陈列馆坐落在青铜像大坝上,系歇山大屋顶,白墙琉璃瓦,建筑面积640平方米,陈列馆正面匠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辞世之前的手迹:“屈原纪念馆”。馆内分上下两层。下展厅陈列有介绍屈原生平的图片、绘画、诗词、乐曲、书法、屈原研究论文和历代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明嘉靖十六年归州百姓捐款镌刻的一尊高1.03米、重500余斤的屈原石像。上展厅陈列有在秭归境内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陈列馆四周柑桔树、竹林、桃园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静雅致,环境迷人。屈原青铜像的东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撑架,歇山大角屋顶。廊内屈原的诗作和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屈原的诗句手迹,镌刻在青石碑上。

美丽的秭归游

在秭归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俗埃。锁水回龙含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

香炉坪是屈原出生的地方。现坪中央立着一方青石碑,上刻隶书: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相传在两千多年前,这个山间平畈上,住有一户人家,男名伯庸。有一天伯庸夫人正要分娩,天空突现祥云,并伴有丝竹之声,伯庸十分惊异,便立即在门外摆上香炉,焚香礼拜。这时从房里传来婴儿的呱呱声,一种异香也扑鼻而来。因为这孩子出生时有异兆,伯庸很喜欢他,给他取了个名叫屈原。因为屈原降生时有过异香,这个小坪也就称为香炉坪。香炉坪对面的伏虎山山坡上,有口古井,相传系屈原所凿。因为岩石特别坚硬,挖了很久才挖了个小坑。但他毫不灰心,终于感动了山神。山神赠给他一把铁镐,他又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挖成此井,井成后,四季不涸,清澈可鉴。屈原和他妹妹每天都要来井前梳洗整妆,故名照面井。清咸丰十年,乡民在井边常青树下置“照面井”碑,上刻:“此系屈公遗井,以后切勿荒秽;此株青树,永世勿得砍伐。”井与碑石,至今犹存。

读书洞在响鼓溪深谷的半山上,相传为屈原读书处。洞口处原有清朝同治年间所刻“读书洞”三字,早已剥落不清,现又立一新碑。传说屈原在洞内读书时,曾有石桌、石椅、石凳。乡民盛传,夜间行经洞旁时,洞内若有朗朗读书声。其实,这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洞的山风水声所造成的一种错觉罢了。读书洞西的响鼓岩上,有一圆形石台,传说楚庄王曾在此擂鼓督战,故名擂鼓台。屈原在家乡时,经常登临此台,吟诵自己的诗作,故又名吟诗台。

从读书洞下来,沿响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见一新修复的屈原庙座落在山坡上。庙下有两股“龙眼”,泉水常年不断。此泉附近有三块水田,据传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称“玉米三丘”。这一传说由来已久。见诸于文字的有唐代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沈云:屈原被放逐后,吟诗耕田,每念及楚国命运,即忧心忡忡,伤感不止,“原坠泪处,独产白米如玉”。

漫步玉米三丘时,可发现此地耕牛不穿鼻绳,耕地时却知道转弯,人称屈原神牛。相传屈原从楚国京城(今湖北江陵县城郊)回家乡时,由侍者挑了7捆写尽民间疾苦的竹简,快到家门口时,捆竹简的绳子断了。老农一片热心,将牛鼻绳解下来送给他,从此这里的牛就不用鼻绳了。两千多年来一直如此。当然,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神牛,只不过是屈原故乡的农民,驯化耕牛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这个传说,却也反映了秭归人民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

读书洞景区游人。

湖北宜昌秭归县旅游景区。

屈原故里铜像。

屈原墓。

三峡大坝。

土家姑娘。

香炉坪采风人。

天问坛离骚阁。

秭归孩子们在洗艾叶浴。

照面井。

秭归龙舟。

秭归屈原故里牌坊。

秭归屈原祠。

秭归摘脐橙的姑娘。

走入屈原祠。

来源:国家旅游地理编辑:吉中君

来源:新华号 新纪录

八闽文脉·侨心 | 陈嘉庚的五个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但即便是春节期间,陈嘉庚也常在忙碌中度过。

陈嘉庚(1874—1961年),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资料图片)

1919年春节:“为吾国放一异彩”

不论是对于陈嘉庚个人而言,还是对于两年后成立的厦门大学来说,1919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

时年45岁的陈嘉庚,已经拥有了7000余英亩的橡胶园,个人资产达400万元叻币(叻币,即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文莱在英国殖民地时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发行的货币)。虽然还不能被称为“东南亚橡胶大王”,但早已跻身新加坡上流社会。

陈嘉庚早就立下了“以办教育为职志,聊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的志向。1919年2月1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在新加坡的陈嘉庚正在同时为筹办南洋华侨中学和远在祖国的集稚园、厦门大学三所学校而殚精竭虑。

1919年陈嘉庚与南洋华侨中学第一届董事会合影。(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1919年2月7日(正月初七),陈嘉庚一大早赶到新加坡道南学校,等待着黄炎培的到来。黄炎培对陈嘉庚的办学活动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黄炎培南下新加坡,主要是替中华职业教育社征求特别赞助会员并考察南洋华侨教育。

1919年2月7日上午9时,黄炎培甫一登岸,陈嘉庚即安排人接至林义顺处,后又抵道南学校会见陈嘉庚。

《黄炎培日记》当日记载:

在道南晤陈嘉庚,访之于谦益号,与谈中学事。至商会晤黄汇仪、薛仲华。夜宿道南。

《黄炎培日记》(资料图片)

黄炎培抵达新加坡之时,正值南洋华侨中学紧锣密鼓筹备之际。这是南洋华侨打破地域和帮系界限联合创办的第一所华文中学。

2月8日(正月初八),陈嘉庚陪同黄炎培参观了即将开学的南洋华侨中学校舍。

《黄炎培日记》当日记载:

晨,陈嘉庚同观中学校舍、橡皮厂……午后三时,陈嘉庚、林义顺、黄汇仪同谈中学事。

之后数日,黄炎培频繁出席各种公务活动。他先后参加了育英学校毕业式,参观国货公司、中华书局、教育总会等机构,拜访顾旭侯、林秉祥、刘柏棠等人。

此时,陈嘉庚也与身在厦门的胞弟陈敬贤密切保持着书信往来,关注集稚园的筹办进度。当得知筹备工作一切顺利,集稚园在2月份可以准时开园时,陈嘉庚甚是欣慰。

2月11日(正月十一),黄炎培完成在新加坡的各项既定日程,辞别陈嘉庚前往吉隆坡。

集稚园师生合影,摄于1933年。(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一周后,陈嘉庚日夜牵挂的集稚园正式创立。至此,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体系在陈嘉庚的家乡集美正式建立起来。

当然,陈嘉庚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在厦门创办一所大学。为尽快实现这个目标,陈嘉庚写信给陈敬贤,请他南下新加坡接理生意。自己则怀着“为吾国放一异彩”的宏愿,准备自新加坡启程回国。

1939年春节:抗日救国

1939年是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三年,也是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

临近1939年春节,放眼神州,遍地烽火,65岁的陈嘉庚根本没有心情过年。

滇缅公路虽然早在1938年8月就全线贯通了,但亟须大量既懂汽车驾驶又懂修理技术的机工,国内人员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2月7日(腊月十九),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在《南洋商报》发出第六号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这份通告详细列出了应征南侨机工需要具备的条件,“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准证”“年龄在四十以下二十以上者”。

大概是担心司机酒驾,陈嘉庚还特意加上一条“无不良嗜好(尤其不嗜酒者)”。

通告发布后,陈嘉庚亲自到南洋各埠发表演讲,各地华侨热烈响应。

通告发布10天后,即1939年2月18日(农历除夕),号称“八十先锋”的第一批南侨机工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陈嘉庚先生亲笔签署介绍南侨机工许志光回国服务的信函。(来源:福建省侨联)

陈嘉庚对首批回国南侨机工致勉词说:

诸位同胞,今日肯回国为抗战服务,鄙人甚感欣慰。诸位此行虽同是为国出力,但与国内同胞之出力,关系却不相同。盖国内同胞服役,乃由政府征召,事属必然性的;而海外则情势悬殊,政府鞭长莫及,诸位之应征,可云出于志愿为爱国而服务,事诚难能可贵,鄙人之感欣慰者以此。

1939年,南侨机工回国参战。(来源:福建省侨联)

从1939年2月到1939年8月,仅半年时间,自愿报名回国服务的南洋华侨机工就有3192人,他们先后分15批返回祖国。

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2年间,在滇缅公路上,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南侨机工浴血奋战在抗战军事运输线上,图为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延长线。(来源:福建省侨联)

1949年春节:对新生人民充满期待

194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也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结束。

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孤城”北平已经胜利在望。至此,国共双方的胜负已成定局。

此时,年逾古稀的陈嘉庚在新加坡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对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充满期待。

1月20日(腊月二十二),农历小年的前一天,陈嘉庚接到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回国参加新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等事宜。

陈嘉庚阅后立即复电同志:

革命大功将告完成,曷胜兴奋!严寒后决回国敬贺。蒙电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敢不如命。惟庚于政治为门外汉,国语又不通,冒名尸位,殊非素志,千祈原谅!

2月10日(正月十三),陈嘉庚在给陈村牧的一封信中欣喜地表示:“我国革命大功不日告成。此后兴利除弊,福国利民,确可料到。”

2月18日(正月二十一),陈嘉庚在新加坡华侨中等学校董事联席会议上再次表达了对新生的人民的期待:“此后新政府成立,与前必大不相同,学校之设备及教师优良,虽未可一蹴而达,至待遇学生是可大大改善。”

1949年的春节,可能是陈嘉庚一生当中最愉快的春节之一。

5月5日,怀着对新生人民的憧憬,陈嘉庚在新加坡登上了英国邮轮“迦太基”号,启程回国。

1949年9月17日,陈嘉庚与在北京勤政殿前的合影。(来源:中国侨联)

1953年春节:出席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

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国家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月9日晚,年近八旬的陈嘉庚抵达北京,入住马匹厂胡同30号。

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即来寓所拜访。陈嘉庚反映福建落后,建议中央加大对福建的投资,提出早日修建福建铁路和厦门海堤。之后,陈嘉庚的日程安排得很满。

第三天,1月13日下午3时,陈嘉庚在勤政殿参加由主席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而陈嘉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第四天,1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陈嘉庚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3年2月4日至7日,农历新年前夕,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陈嘉庚全程参加会议。

2月6日,陈嘉庚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高兴地说:“我们很荣幸能生活在今日的中国,高举思想的旗帜,由一个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侵略苦难的国家,进入新主义的独立自由的国家,且正在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月10日(腊月二十七),周恩来总理再次到陈嘉庚住所拜访。

陈嘉庚向周总理积极建言,包括反映福建落后,建议要修铁路,开发龙岩矿产,发展工业,发展教育等。最后,陈嘉庚谈到了集美学校的具体问题,希望周总理给予支持。

周恩来一一作明确表态和说明,解决了陈嘉庚提出的实际问题。陈嘉庚非常高兴。

不久,陈嘉庚怀着愉快的心情返回集美。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建筑工地上。

1955年,陈嘉庚视察厦门大学建南楼群工地。(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1956年3月,陈嘉庚在福南大礼堂讲话。(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1959年春节:为厦门潮汐发电呕心沥血

1959年,陈嘉庚已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此前,在1958年1月,陈嘉庚被查出患了鳞状上皮癌,身体每况愈下。到6月,病势转危,已不能起床。

经过医务人员精心治疗,病情暂时得到控制。

病中的陈嘉庚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利用杏林湾的潮汐建设一座海潮发电站,以缓解集美学校电力紧缺。

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陈嘉庚专门请来苏联专家设计,并亲自定名为集美太古海潮发电站。

1959年2月,农历春节期间,集美海潮发电站首次放水试发电。正在北京养病的陈嘉庚得知消息后,立即致函集美学校委员会:

水电试车成功,大水池建筑完成,全部投入生产,日夜24小时都能供应电力,才算完成整个工程任务。

2月21日(正月十四),海潮发电站进行了首次试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水轮机车被木片塞住,连杆拉断,不能转动。

与此同时,一些其他问题陆续被发现:厂房建筑出现裂缝渗水;引水渠堤岸护坡被水冲垮15米,入水口塌下30米;控制闸阀只能单向控制。总之,第一次试车失败。

消息传到北京,病榻上的陈嘉庚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周恩来总理获悉后,于1959年4月初通知福建省政府汇款20万元,对此项目予以支持。

然而,1959年8月23日,一场特大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台风过后,海潮发电站工地变成一片水乡泽国。耗资91万元、历时3年有余的集美海潮发电站工程宣告失败。

集美海潮发电工程虽然失败了,但陈嘉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却成为后人不断探索的动力。

1959年冬天,陈嘉庚在厦门召开一场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谈及对海潮发电失败的看法时说,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可为成功提供经验。希望不要视海潮发电为畏途,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海潮发电是能成功的。

陈嘉庚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学生,摄于20世纪50年代。(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嘉庚先生的是,他生前日夜牵挂的海潮发电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12月9日,集美大学海洋工程技术成果“漂浮式可移动波浪能发电技术及装置”通过了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有关专家的鉴定。2019年11月30日,该技术成果荣获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954年,陈嘉庚和学生们在一起。(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春节本是与家人团圆和休闲放松的时间,但在陈嘉庚的一生当中,却鲜有这样的时刻。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陈嘉庚在春节期间仍在为国家奉献、为社会服务的记载。

1945年,为陈嘉庚题词“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上图为题写。(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

“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嘉庚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大公无私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厦门大学内的陈嘉庚雕像(许丹 摄)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温故 | 岁月流金忆春节电影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黄玉迎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贺岁影片炙手可热,不少市民都是全家出动去影院观看。过春节看电影,是北京人从上世纪50年始逐渐养成的习惯。不同年代上映的春节电影,勾起了人们对流金岁月的美好回忆。

五六十年代

过年开始习惯有电影陪伴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民的春节文化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看电影渐渐成为城乡人民欢度新春佳节的经典活动。

1953年2月11日,《北京日报》3版

1953年,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为了开展春节首都群众文娱活动,决定举行春节游园联欢大会。游园联欢大会的内容很丰富,有评剧、曲艺、杂技等演出,也有篮球赛、交际舞会、游戏,当然更少不了人们喜爱的电影放映。电影的放映从春节前夕就开始了,人们可以在劳动剧场观看《重返前线》《儿女亲事》《反对细菌战》等多部电影。(1953年2月11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春节游园联欢大会》)与此同时,京郊农民在春节期间也能一饱眼福:首都春节文艺宣传委员会组织了13个电影放映队,在2月14日至16日到各郊区放映100场电影。郊区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可以看着电影过大年。(1953年2月13日《北京日报》2版,《全市展开春节文娱活动》)

1956年春节上映的电影《神秘的旅伴》剧照。

此后,新春佳节有电影作伴,渐渐成了北京人过年的习惯。翻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报纸,一批令人记忆犹新的经典影片映入眼帘。1956年春节,北京的影院上映了一部扣人心弦的惊险影片《神秘的旅伴》。它不仅具有惊险片的一般特征,而且有着独特的风格,把动人的抒情调子和激烈斗争的战斗气氛很好地统一起来。像在一个月夜,朱林生为了表示爱情,把用花枝编成的花环挂在小黎英的颈上。后来,花环在危急关头为朱林生追踪敌人提供了线索。这个花环不仅是爱情的象征,也成了敌我斗争的一种武器。(1956年2月12日《北京日报》5版,《春节上映的几部影片》)1957年春节,北京的各大电影院放映了当时最新的电影《上甘岭》;1959年春节,上映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和苏联影片《静静的顿河》第三集。

1963年1月16日,《北京日报》2版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春节上映的中外影片更加丰富,其中喜剧片尤其受到人们喜爱。1963年春节时,最令人过目难忘的是两部喜剧电影——国产喜剧片《锦上添花》和苏联彩色喜剧片《运虎记》。其中,《锦上添花》影片通过到偏远山区一个“小火车站”工作的青年教师段志高,和附近公社的人们之间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情节,歌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那些纯朴可亲、热爱生活、奋发图强的人们。(1963年1月16日《北京日报》2版,《一批新影片新剧目即将上演》)

七八十年代

新春电影喜剧色彩愈加浓厚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春节电影的新气象,不仅国产影片更加丰富,而且还开始有香港电影和美国电影上映。1979年春节,香港彩色故事片《三笑》、美国喜剧故事片《摩登时代》一上映,就深受人们喜爱。(1979年1月20日《北京日报》1版,《一批中外影片春节期间上映》)影片中陈思思塑造的秋香形象、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塑造的产业工人形象,至今都是人们难以忘记的经典。

1982年2月2日,《北京日报》4版

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一部由北京武术队主力队员、全国武术全能冠军李连杰担任主角的电影在香港地区和美国上映,引起了轰动。这部影片就是《少林寺》。

据本报1982年2月2日4版《〈少林寺〉轰动香港影坛》报道,当年1月21日,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实地拍摄的电影《少林寺》在香港10多家戏院公映,盛况空前。上映仅10天,票房收入就超过了800万港元。一位香港电影界老前辈兴奋地说,《少林寺》上映的盛况,真令人吐气扬眉。《少林寺》不仅轰动了香港影坛,在菲律宾、美国等地上映时,反响也极为热烈。这部影片1月25日(农历初一)在美国纽约、三藩市首映,第一天的收入就打破了此前所有华语影片首映的票房纪录。

1986年春节,影院上映的多部轻喜剧电影深受人们喜爱,《迷人的乐队》就是其中之一。图为该影片首映式。 胡敦志摄

《迷人的乐队》影片在首映式上获得观众热烈欢迎。 胡敦志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春节期间放映的电影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厚。辛苦劳累了一年的人们,更愿意在这个合家团圆的传统佳节里收获欢声笑语。1986年春节,7部轻喜剧影片排队上映,其中最出挑的是《迷人的乐队》《咱们的退伍兵》等农村题材的影片。同步上映的喜剧电影还有《抢新郎》《取长补短》《路边吉他队》等。多部充满欢笑的喜剧电影寓教于乐,使人耳目一新,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1986年1月24日《北京日报》1版,《春节请您欣赏七部轻喜剧影片》)

春节期间去电影院的市民也越来越多。1988年除夕到大年初一,本市各影院共放映电影112场,接待观众101600人次,城市居民平均每50人就有1人坐在影院中看电影。(1988年2月19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影院节日接待观众十万人次》)

1988年2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九十年代

看电影成春节合家欢娱乐活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春节期间有了更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电影。党的富民政策让农民勤劳致富,但是一些人却在解决温饱后染上了恶习。1991年春节,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农村题材电影《斗鸡》在全市上映,以喜剧的形式抨击了农村的之风。(1991年1月3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二月将上映十四部中外故事片》)1994年春节,在股市对普通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的时候,北京上映了轻喜剧故事片《股疯》。经过在股市一番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人们终于明白:人情、亲情、友情比股票、钞票更宝贵。(1994年2月1日《北京日报》5版,《移风易俗 喜迎新春 告别鞭炮 走进影院》)

1994年春节上映的电影《股疯》剧照。

1994年2月1日,《北京日报》5版

看电影也渐渐成为全家人欢度春节的娱乐活动。1995年春节,成龙的电影《红番区》在京城与全球同步上映,地质礼堂、紫光影院、首都影院、长虹影院……到处都是全家来观影的观众,出现了上座率100%的爆棚景象,票房收入也创出北京市46年来电影发行放映史上的最高纪录。(1995年2月24日《北京日报》5版,《〈红番区〉为何火京城》)

1995年2月24日,《北京日报》5版

那年的大年初四,记者携妻带子到首都电影院观影,身边的一位中年观众也是全家出动来看电影的。他说,全家来看电影是过春节的一个项目。(1995年2月28日《北京日报》5版,《电影还是有人看的……》)这一家4口的电影票是80元,往前推几年,这种票价还不被人们接受,但仅仅几年之后,看电影作为全家人过节的一项娱乐活动,这个数额的经济支出开始被百姓接受。

新世纪

外地观众打“飞的”来京过年观影

进入新世纪后,春节电影又开始从主打喜剧变为古装片、动作片、情感片等各种类型兼备,各年龄段观众的观影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春节档的电影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为了在新春佳节看场喜欢的电影,都开始排起队来了。

2002年2月20日,《北京日报》11版

2002年春节,《怪物史瑞克》《哈利·波特》《一见钟情》《天下无双》等十几部电影热映京城,许多电影院门前都排起了长队。7天长假,京城50多家影院放映电影2648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票房总收入接近500万元,创下春节电影市场的新高。(2002年2月20日《北京日报》11版,《咱给文化送了多少钱》)

2010年元旦至春节,电影《阿凡达》火爆京城。图为观众正在看王府井百老汇影城海报。李文明摄

京城现代化的影城设施,还引得外地观众过年时打着“飞的”来京看电影。由于外地很难看到IMAX版《阿凡达》,很多外地观众提前托北京亲友预订春节电影票,在2010年过年期间不远千里打着“飞的”赴京看电影顺便走亲访友。“从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七,每天影厅都爆满,连第一排都坐满了观众。为了看《阿凡达》,东北、福建、广东等地的观众都是坐飞机赶来的。”华星国际影城策划部经理武娟说。

除了进口大片《阿凡达》,动作片《锦衣卫》《大兵小将》《苏乞儿》,喜剧片《花田喜事2010》《72家租客》《财神到》,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虹猫蓝兔火凤凰》《鼠来宝2》悉数登上银幕。星美院线经理袁鑫表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电影,适合一大家子看。”(2010年2月21日《北京日报》7版,《外地观众打着“飞的”来京看电影》)

2013年春节,一直在工作岗位值班的各行业职工代表,陪父母走进影院,共同观看贺岁电影。 贾同军摄

北京出品的贺岁影片也越来越出彩。2013年春节期间,北京贺岁影片《泰囧》票房达12.6亿元,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新高,成为近十年来观影人次最多的一部影片。(2013年2月26日《北京日报》1版,《三百万市民乐享贺岁片》)2018年,据猫眼票房统计,北京出品的两部电影《唐人街探案2》和《红海行动》春节6天贡献票房30.88亿元,占6天全部影片总票房的54.34%。(2018年2月23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出品电影春节档最受欢迎》)

2013年2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2021年,在疫情防控大形势下,春节电影市场依然创造了奇迹。根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2021年春节档总票房累计超78亿元,总观影人次1.6亿,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其中让人笑中带泪的《你好,李焕英》最具春节档气质,以票房第二的成绩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2021年2月18日《北京日报》7版,《牛年春节档成绩史上最“牛”》)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春节假期,精彩的贺岁影片让不少北京市民合家开心地度过了一个美好长假。如果您还意犹未尽,周末休息时就再去影院过把瘾吧。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