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是石命(石命什么意思)

隐身守侯 2023-10-08 01:39:53 网友上传

揭秘算命术的起源和发展,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命运前程?

大家好,我是雅风,上一期我们讲到天干地支和生辰八字。然后很多朋友就在评论区留言或者是私信我,想让我帮忙看一下八字。有要算命的,有要看运程的,还有想合婚的,但这些信息我都没有回复,为什么呢?看完本文您就明白答案了。

算命呢其实是民间的俗称,学术上的专业称谓叫做预测或测算,中国的算命术源远流长,而且种类繁多,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易经八卦,系统繁杂而深奥,狭义的算命即指的是对人的生辰八字进行批解和推断,并预测命主的六亲,性格,婚姻,事业,财运等是非与优劣。广义的算命则包含了紫薇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等,那么算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算命一般是指根据个人的生辰八字,面部,五官和手纹的特定规律来推断命运的一种特别的行业,原始算命的产生和流行主要是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力和认知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畜牧业和农业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饲料化肥、更没有现代的一些防病抗灾的手段,人们把风霜,雨露、干旱、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天地的意志或是当作某种神灵的指示,所以就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极端崇拜,认为是上天安排着人类的一切,为了不让自身遭受灾难,古人就开始使用人为的方法来祈祷上天,比如祭祀、巫师、还有宗教,而巫师的占卜之术就是算命这个行业的雏形,在我国古代或者西方中世纪时,巫师以及宗教首领的地位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的科学院院士,早在商周时期,天命这种说法就已经在一些人的心里扎根了。

孔夫子就是一个相信天命的人;然而像孔子这种知识渊博的圣人,按说是不应该相信命运的,而且孔子也说过君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同时孔子也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种话,为什么孔子也会相信命运呢?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们知道孔子是单亲家庭,从小受尽磨难,命运多舛;但这同时养成了他好学习不服输的性格;最后在民间办学,形成了一股很有影响力的团体,并且后来成功地由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进入统治集团,官居大司寇,行摄相事;相当于代理总理。

相传他在40岁的时候考虑要不要入仕做官,结果占了一个贲卦,以后我们会讲,山火贲,意思看起来光鲜,实际只是装饰而已;虽然孔子很有能力,但做官也不可能做到太高,国君不会给你实权的;所以孔子没有入仕,而是继续教书,到了孔子五十岁的时候,鲁国国君己被三桓架空,也就是鲁国三家最有势力的卿大夫,而三桓也被自己的家臣架空,由于国君需要新的政治力量来制约三桓,而三桓也需要孔子来制约家臣,所以邀请孔子入仕做官,于是入朝为官,行摄宰相之权,算是做到顶了;但是由于国君和三桓惧怕孔子做大做强,最后还是变相收回了权力,这时孔子又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周游期间,运气好的时候被卫灵公奉为上宾,粟6万石,但还是山火贲、没有实权,而运气差的时候,在宋国被司马桓魋追杀;更惨的是在去楚国的路上占得一卦,为泽水困,结果被军队围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日,险些饿死;在回鲁国之前被人称作累累若丧家之狗。

我们以后会讲到六爻之中初难知、上易知,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五十岁以后不用算也知道了;踌躇满志的孔子带领弟子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四处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却四处碰壁,后来才深深醒悟到,个人无论怎样优秀也无法改变冥冥之中左右他人生的手,他把这个看不见的手归结为命运,他不仅知天命,而且是一个畏天命的人。孔子为了宣扬伦理道德,还表达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所以孔子后来和弟子们在周易中加进了注解性质的十篇文章,统称为十翼,也就是易传;几乎与此同时、齐国大夫邹衍创立了五行学说,与易经的阴阳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致汉代再有董仲舒、京房等人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有方法的卜卦算命系统,这里有一大批学问家的参与和倡导,可以说盘根错节,阵容强大。

我国算命术的兴起大致于两汉,主要见于班固的《白虎通义》和王充的《论衡》,两部著作里提到有人利用干支推究命理,此后三国时的管辂lu,东晋的郭璞,南北朝时的竹陶、弘景等人都对算命术有所研究和补充,但理论粗糙,方法简单,范围也比较狭窄;到了唐朝,李虚中粗通阴阳五行,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推断其一生的富贵寿夭和吉凶祸福;经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演化为以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八字算命法;算命术进入了成熟和完善阶段,可见八字算术从萌生到定型,始终依赖干支计时这个因素,这种算命术,适应了人类预知和掌握命运的心理愿望,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再加上历代文人学士的大力倡导推动,致使八字算命术不断得到加工整理,丰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算命系统。

明清两代,八字算命术,更加普及,风靡朝野,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难以把握,因此就很自然的信奉起那些大知识分子的观点了,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乐意接受这一套理论,并且不断地加以推广利用,从此以后那些时运不济的人,则习惯于乐天知命,而不是怨天尤人了。天命观经过大批学者的倡导,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之风,非常盛行。

算命学的出现是易经文化的一个派生,也使易经的太极阴阳文化与人的生老病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八字干支算命术,其实就是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的具体应用,在当今社会、大家提到易经、周易,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算命,提起算命,很多人就等同于周易,其实两者并不是划等号的,从发展历史来看,周易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演算体系,而算命学真正意义上的出现是在唐朝中晚期,理论体系完备则是在北宋时期。而算命术,是以易经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来推算的,但它只是易经术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创新应用,但并不是易经的全部。总结起来就是说易经包括算命学,而算命学只是易经文化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

算命术是人类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它之所以深入一些人心中,并且长达千年之久,是因为它迎合了一些人的心理,人们期望能从算命先生那里得到自己未来的答案,即使不如人意,也希望算命先生可以告诉化解的办法,而真正化解的方法就在易经当中,易经其实就是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模拟天地万物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所以周易本身就是古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于是古人就慢慢根据这些规律,总结出了最淳朴的经验预测方法,根据经验去判断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对于未来做出一个简单的预测,并参照以往的经验教训来尽可能地化解灾祸;

但为什么后世的算命就慢慢变了味道、传得神乎其神,而被认为是迷信呢,因为本身就是一个预测类的学术,很容易会发展成骗术,因为人们对变化莫测的浩瀚宇宙充满着恐惧和好奇、对自身的前途命运和吉凶祸福又充满了期待和担心,人们害怕灾难,希望自己一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希望自己拥有更多金钱和权力等等,只要是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总是希望自己长寿,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心理寄托。现实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非常打击人们脆弱的心灵,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控制,于是就想把精神寄托在什么东西上,以求自己获得好运,而那些骗子正是利用了人内心的弱点进行行骗的,所以说易经这些知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和生活智慧,在好人手中就是宝贝,在坏人手中就是骗术。

算命只能是在确实无能为力,无法抉择时的一种精神寄托,而真正想做的事,或者必须要做的事,又岂能因为凶祸而放弃呢?同样那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事,违背法律和原则的事,又怎么能因为有好处而肆意妄为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孔子周游列国14年,虽然受尽磨难,但他后来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正说明了他乐天知命的伟大格局吗?

讲到这里,朋友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我没有回复一些粉丝和网友的留言了,八字测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人有很多,甚至包括很多双胞胎在内,八字相同,但命运并不相同,因为除了年月日时这四柱八字之外,有时还需要精确到分和秒,另外在地方时辰上,中原和边疆地区又有所不同,在季节上,冬令时和夏令时也有所不同,很可能父母有时也会记错时辰,还有就是性别以及兄弟姐妹当中的排行,甚至母亲怀孕时的地理位置、也就是先天风水,都是影响八字命理的关键因素,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那么八字测算无疑是一项大数据工程,恐怕只有现在大型云计算才能处理这些数据了,况且,在你找人算命的时候,如果这个先生说你是好命,而另外一个先生说你是烂命,你又该相信谁呢?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算先天的命,而是改后天的命,

《礼记·经解》篇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易传·文言传·》中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先天的命运虽然存在,但人们后天的种种修为,才是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个人和家庭,也必然会有更多的祸殃。所谓的趋吉避凶,趋福避祸,不是那些算命大师所能带给你的,而是通过你自己积德行善而改变的;我们之前讲过,易经的流派有道家易,儒家易和术家易,但无论哪一派,都离不开易经的阴阳变化,也都逃不开世事的因果轮回。所以说易经最大的功用不是算命,而是易理,阴阳相互转化,祸福相互依存,吉能转变为凶,凶也能转化为吉,所以把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验以及教训上升为处世理论,归入哲学范畴,从而指导人们积德向善,要远比迷信吉凶的预测更能让人心安理得。

好,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家有清操:古人是如何“富养女”的?

一、最寒酸的嫁女

在公元385—389年的某一年,具体时间史家也没说清楚,建康(今南京)城的吴家要嫁女儿了。

黎明时分,吴家紧闭房门,冷冷清清。在外人看来,他们家肯定还在睡大觉。然而并不是,吴家人早就起来开始操办女儿的婚事了。他们给女儿穿好嫁衣,才发觉好像还没有办嫁妆呢。于是,赶紧差丫鬟去市场上为小姐筹办嫁妆。

这户人家心可真大!户主叫吴隐之,是东晋的一位官员。

东晋廉吏吴隐之

丫鬟面露难色,心想:买嫁妆姥爷您倒是给钱啊?

吴隐之看丫鬟杵在那里,说:“也是。我也没什么存款,唯一能换钱的,就是门口那只看家护院的老黄狗了!”

就这样,丫鬟牵着大黄狗出门去了。大黄狗好像听懂了他们的对话似的,摇着尾巴大义凛然地跟着丫鬟走了。

丫鬟一出门,就碰上了东晋的国级干部谢石派来的使者。

谢石何许人也?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淝水之战的东晋总统帅!吴隐之给他当主簿,即秘书一类的职务,相当于今天国级干部的秘书。

东晋名臣谢石雕像

谢石知道吴隐之素来崇尚节俭,反对高端奢华讲排场。听说吴隐之要嫁闺女后,就跟属下说:“吴隐之平日里就很节俭,要嫁女肯定很寒酸。”

或许是为了体恤下属,也或许是为了维护东晋官员的体面,谢石命厨下给他置办上好的宴席。

还真是让谢石说中了!吴隐之竟寒酸到要卖狗嫁女的地步!

要知道,婚姻自古以来乃人生大事,婚礼是嘉礼的一种,一点都马虎不得。就算是普通家庭嫁闺女,哪有这么“草率”的啊?!

可是,吴隐之就这么办了!他的女儿并没有埋怨父亲没把自己风风光光送上花轿,而是两袖清风,从从容容,走进了婆家的大门。

广州城外的“贪泉”

二.祖上无美名,后人很难过

我们现在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富养肉体,还是富养精神,众说纷纭。肉体终有一天会化为一抔朽泥,而精神,却可以万世长青。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时期,恰恰就是这一时期,人们非常特别以及极其重视门风,标榜家教的优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家风好,则获得世人认可;家风不好,则遭世人群嘲,被上流社会踢出局。

这一时期,出现了长久不衰的士族,他们重视家教,以自己的儒雅门风和文化修养,区别于其他家族。士族的风范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

吴隐之生活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这个道理他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但是,他祖上门风并不好!这事还要往上追溯到三国时期。

他的六世祖是吴质,出身寒门,在极为重视门第的东汉后期至三国魏晋时期,他的寒门标签,成为局限他发展的最大瓶颈。

《大司马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王增奇饰演吴质

吴质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传说,但就仅有的记载看,他是个很混得开的人。他想,既然自身能量不足,那就让上层统治者给自己“赋能”!他靠文才成为三国曹魏太子曹丕的知己和心腹,曾经帮助曹丕登基称帝。

曹丕一登基,吴质随即被封为列侯,一夜之间权力在握,就像个暴发户一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了。然而,“本国犹不与之士名”,就是大家仍然不拿他当名士对待。

电视剧《三国》,于滨饰演曹丕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质为人太没品了,“怙威肆行”,仗着自己后台很硬,狐假虎威,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所以,他死后,曹丕的继承者魏明帝就给了他“丑”的谥号。

古人对谥号极其看重,因为这是对一个人一生作为的“盖棺定论”。如封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曾国藩,无论做人、做官都堪称楷模,故死后获谥“文正”。所谓“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简单点说,就是老实做人,认真做事。获谥“文正”的,还有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谥号“丑”,这也太难听了,子孙后代顶着这样的名声,始终抬不起头!所以,吴质死后,他的儿子一门心思地给老子“平反”。大约20多年之后,朝廷终于给吴质改了谥号,叫“威”。

吴质的六世孙吴隐之,知道门风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从自身做起,为人简约,为官清廉,不仅躬行不辍,妻子儿女亦浸润其风。就是他,生生把自家的门风给扳了过来!

三、家风才是成长的起跑线

很多年前,天涯上有个帖子,叫《寒门再难出贵子》,洋洋洒洒几万字。里面讲到了父母的精神气质对子女的影响:

来自农村的孩子,由于过分重视得之不易的机会,表现得很紧张,患得患失。

来自仕宦家庭的孩子,不自觉地也学会了父母左右逢源的处事技巧。

来自商人家庭的孩子,大都大大咧咧,头脑灵活。

还有两三个,冷傲从容,不卑不亢,他们无一例外,出身于大城市知识分子家庭,身上带有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质。

这很直观地说明,家风对儿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续一生的。

吴隐之曾官至度支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身居要职,但他身上丝毫没有官员所惯有的油腻。《晋书·吴隐之传》中称他“有清操”。

他生活始终清贫,做官前和做官后没有什么不同。每个月发了俸禄,只留下一小部分维持基本生活,其余的都分给亲戚们。都说“夫贵妻荣”,可他的夫人从没有享受过一天阔太太的待遇,仍然纺线织布,背柴做饭,亲自操持家务。他还拒绝了皇帝赏的雕梁画栋的府邸,执意和家人挤在简陋的茅屋里。

吴隐之的儿子们虽在才学造诣上不及他,但受其“清操”的熏染,皆“复厉清操”,儿子延之、延之弟及子当了官以后,恪守“以廉慎为门法”,老实为人,干净做官。吴家有清操,可以说富养了儿女的精神,滋养了儿女的气质。

文史君说

父母留给给孩子的,除了血缘、财富、名望外,更重要的是好的家风。我们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即源自家教。清初大儒王夫之有诗云:“习气熏人,不醪而醉。”若长时间沾染不良风气,就如同浸泡在酒中,即便不喝也会被熏醉。可见,夫家风,岂可不慎也哉!

参考文献

《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阎爱民:《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中国古代的家教》,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汉字里的廉政文化》,《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3月17日。

(作者:浩然文史·青葱马小史)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其实关于古代八大凄美爱情故事,还有你们不知道的一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话题,歌颂爱情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是爱情悲剧,很少有喜剧结尾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八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吧!

一、梁祝化蝶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女扮男装前往越州求学,偶遇鄞县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起读书,产生深厚感情,然而好景不长,梁山伯病逝,祝英台被迫接受家人安排婚姻,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二、白蛇报恩

“洞中岁月容易过,人间悲苦最难捱。”

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炼只为成仙。一日被黑鹰追杀被许家救下,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许仙。只是捉妖和尚法海,只能辨妖,不分好坏,拆散许仙和白娘子,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刚刚生下孩子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三、牛郎织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钕。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钕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据说这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也许牛郎和织钕确有其人,也许可能是“牛郎织钕”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四、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讲的是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两人坚贞不移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

五、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人能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杨贵妃自刎于马嵬坡,与唐玄宗阴阳两隔。回宫以后,唐玄宗唯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六、嫦娥奔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七、莺莺传

“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书生张珙与居住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八、木石之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木石之盟指的是《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补天石对仙草有浇灌之恩.一僧一道携二者下凡,仙草为报恩将一生的泪水还给神瑛侍者.按五行学说,宝玉是石命,黛玉是木命,所以就叫"木石前盟". 黛玉与宝玉有情无缘,终是错过。年少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长时的心心相印一片深情,此情可托生死,奈何无永。

“破瓜之女”,绝不是你理解的那个邪恶意思

  广东婚嫁喜歌集《趣致闹房歌》有云:

  桃夭歌乐也,初赏洞房花。双双夜合赛荣华,半面含笑真大雅。喜破瓜,帐里芙蓉耍。春睡海棠情欲罢,玉兰胭粉五更搽。

  又云:

  桃夭赋之子,花烛艳娇姿。兰房初会乐如何,细把素心谈彼此。瓜新破,含笑逢喜事。半夜合欢同对舞,芙蓉帐里味更滋。

  此处“喜破瓜”、“瓜新破”,其意实一,均指新婚之夜,女子破身。其实“破瓜”本来不是这个意思,喜歌中的“破瓜”,是典型的雅词俗用,正词误用。《通俗编》卷二十二《妇女》“破瓜”条即云:

  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翟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若吕岩赠张洎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又《随园诗话》卷十三有云:

  《古乐府》:碧玉破瓜时。或解以为月事初来,如瓜破则见红潮者,非也。盖将瓜纵横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岁解也。段成式诗:犹怜最小分瓜日。李群玉诗:碧玉初分瓜字年。此其证矣。

  “瓜”字一分为二,就是两个“八字”,因此“破瓜”是指十六岁,“破瓜之女”,即二八佳人,二八十六,正是女性一生中最最最最最最美好的年龄。俗人无知,竟然乱解一通,真是不堪入目之至。

  又《礼文便览》有云:

  笙歌何事急相催,箫管迟迟奏几回。玉女房中犹未觉,新妆初学寿阳梅。

  《趣致闹房歌》有云:

  兰房光灿灿,玉女在房间。鼓瑟鼓琴两人弹,富贵好命从今晚。雎关关,桃唇对柳眼。夫妇真情言千万,鸳鸯枕边畅由闲。

  两处均说及“玉女”。《通俗编》卷二十二《妇女》之“玉女”条云:

《礼记·祭统》: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注云:玉女者,美言之,君子于玉比德焉。《吕氏春秋·贵直论》:晋惠公淫色暴慢,身好玉女。亦犹言美女耳,后世神其说,有金童玉女之辞。《神异经》:东王公常与玉女投壶。司马相如赋: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扬雄赋:玉女无所,眺其清卢。王延寿赋:玉女闚窗而下视,均若指天女言。《宋书·符瑞志》:遂实之云:玉女,天赐妾也。

简而言之,玉女就是以玉比人,美女的意思。还好还好,“玉”即石,无知者没有因此将“玉女”乱解为“石女”。

所以,一定要多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