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秋八字(王艳秋的个人资料)

隐身守侯 2023-09-28 08:37:37 用户分享

我是辅警|王艳秋:当好民生服务“放大镜”

来源:长城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郑可欣 冯硕

辖区外的群众办事也都愿意来兴隆县公安局户政中队。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这里的服务态度好,业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

“解答问题热心、耐心,给兴隆公安点赞!”

……

兴隆县公安局户政科的意见簿上满满的好评就是他们选择来这里的原因。

今年42岁的王艳秋,在兴隆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户政中队工作已经13个年头了。

公安局户政科是公安机关中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代表着公安形象。作为一名户政窗口服务的辅警人员,王艳秋没有因为户政窗口人员短缺、业务量大产生畏难心理,而是把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

辅警王艳秋。兴隆县公安局 供图

“做警察嘛,肯定是比较热爱这份事业。”看着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高效,这是王艳秋最欣慰的事。

“业务量大的时候,一上午要办将近200个业务,根本来不及吃饭。”面对着群众办理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户籍人口数据统计等众多业务,王艳秋从不推脱倦怠。

“只要群众找来,能办的就立马办,绝不让他们再多跑一趟,实在办不了的就尽量帮忙联系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忧民所忧,急民所急,王艳秋时刻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目标,把方便百姓、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放在第一位。

王艳秋为群众解答问题。兴隆县公安局 供图

2020年8月24日,家住兴隆县的殷先生正准备去天津机场坐飞机,临近出发才发现身份证不见了,如果不能在下午三点按时登机,将错过一位重要的大客户。焦急之中,他想到了县公安局的户政部门。然而已经是中午12点多,工作人员已经下班,能否及时帮他申请到临时身份证?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殷先生拨通了县公安局户政大厅辅警王艳秋的电话。接到求助,刚到家的王艳秋立刻放下手中的家务活,骑上电动车直奔单位。信息核实、照片采集、指纹采集……全过程不到十分钟,就让殷先生解了燃眉之急。“太感谢你了!走过那么多地方,你们的服务是最好的!”拿到临时身份证的那一刻,殷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松弛下来。

王艳秋说,像这样已经下班又为临时业务赶回来的事几乎每周都有,而她从没有耽误过一次。办事群众发自内心地说:“王警官的服务态度真好!”

2020年10月14日,在接待群众电话咨询时王艳秋得知,本县青松岭镇孙海玉的母亲刘秋红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户口,现在去医院看病非常麻烦,还不能使用医保。

为了帮助老人解决户口问题、就医难题,王艳秋经过详细问询后,主动揽下了这个活。

王艳秋帮助老人解决户口问题、就医难题。兴隆县公安局 供图

因户政窗口业务量大,王艳秋只能抽空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刘秋红提供的信息在公安系统中进行筛选比对。由于年代久远,并没有查询到其老家亲属的身份和户籍信息,但王艳秋不肯放弃,联系到青松岭派出所,将掌握的情况信息同步给青松岭派出所户籍民警,请求协同办理。

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刘秋红的原始户籍资料,刘秋红也终于在青松岭派出所重新登记上户口。

拿到户口簿的那一刻,刘秋红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坚持说要当面向王艳秋表示感谢。

工作中的王艳秋。兴隆县公安局 供图

面对群众的感谢,王艳秋觉得从事户政工作很幸运,“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群众对我的认可和肯定。”

无论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群众,王艳秋都会尽力去解答他们的疑惑,面对责难也依然保持微笑和耐心。心系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让群众感受到层层递进的温馨关怀,王艳秋说,她要成为“公安机关百姓满意度的‘放大镜’”。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初喜盆景,我的修剪之术,从惜花如金到“心狠手辣”

初喜盆景,爱得没头没脑,先生戏谑不过是爱上一团花抑或一团绿而已。

确实如此,在他眼里,凡经我手买回来的花木皆枝繁叶茂没型没状,想要下手修剪成气候,那可不是一般行家能做到的。

当然,谁也休想动我的枝丫。邻居有一老者嗜好盆景数十年有余,一日进我院落,见我一株贴梗海棠开得花枝乱颤,忍不住动手掐掉几枝,并嘱咐我如此这般那般,恨得我咬牙切齿却又不便翻脸,再见到他绝口不提花事,打声招呼立马开溜。

先生自是聪明不惹是非,只管帮我浇花淋水,任由我的花木蓬勃向上茁壮生长,直到有一天我觉出一点倪端。

自封拙居名号“半闲居”亦有十载,除了收有繁多的茶品瓷器用于经营,更有不少字画盆景于日常平添雅趣。唐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半闲居虽处在空中楼阁,看山有山,看水有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此受惠诸友受益匪浅。

友中习画爱茶侍花者颇多,我亦杂好,久而久之各种熏染学习,逐渐有了立场。涂鸦丹青时懂得了墨分五色的运用,知晓了远近虚实的关系,弄清了构图与留白的魅力。突然地一个转身间,看到了我那些繁茂无比的花木的浅薄幼稚,毕竟,我曾一直都当它们是我最得意的盆景。

又想起了胶东籍著名画家苏耕老师讲过的一段话,大意是自从他学会了弹古琴,才知道自己从前画过的高士仕女抚琴时手放置的位置都是错误的。艺术跟生活如此相通,怪不得要说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我终于开始对我的盆景下手了。先生早我几年入门,勉强可当师父一用,大多时候我还是有着自己的固执任性,不肯服气他们那些什么派系和造型。在我看来,那些固定模式的临水式、悬崖式、丛林式、双干式、直干式、曲干式、斜干式、卧干式、提干式等等等等,总是容易产生雷同,加之尽量借势修剪,修着修着两棵曲干式或斜干式就有点重复的味道了。

这也许就是绘画里的临摹过程?我是个急性子,对于临摹缺少耐性,如果要被批判的话,就是不知天高地厚那种。初学国画那阵子,天天临大师吴昌硕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菊花,没有哪次我能耐心地一笔不改地临下来,也因此直到今天,我还是一个跨着画家门槛里外张望的混子。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新生事物的探寻研究,其实也是玩心不死玩兴不衰。说实话,在下手第一棵盆景时,我还是于心不忍,左看右看觉着哪条枝丫都不多余,都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战战兢兢中先是对着残存的枯死枝丫一剪刀咔嚓,声响果断有力,一下子心里好爽。有了第一剪不愁第二剪,去到每盆盆景上寻找枯枝,咔嚓咔嚓完毕之后坐下来围观,一点改变也没有,心里明白痛点在哪里。

再度端详,从一棵六月雪开始,它茁壮的主干歪扭向上分叉七八条枝桠,分条的枝桠上又各自长着七八条枝丫,这绝对是一种考验。首先我要分清取舍,还要胸有成竹它成型后的模样。这可不像写作,顺着灵感下去,感觉不对路了可以推翻重写。这一剪刀下去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真是让人纠结再纠结。

与它对视了整整一个下午没能下手,起身看到先生的松树盆景盆里遗落着一段铅丝,灵光一顿,拿起铅丝绕到六月雪的主干上强行让它弯个腰,它立马变得有些风度了。

哦,弯腰是一种美德呀!偷偷哂笑,再看弯着腰的它背负那么多枝桠,忽地感觉到它的吃力了。给它减压吧,狠心闭眼,剪掉五条细一点的枝桠,留下两条短一点粗一点的,又将它们身上的细嫩枝丫几乎都去掉了,哇!我的六月雪一下子变成了清秀儒雅的绅士。一旁指点江山的先生打趣道:心狠手辣够劲了!这是夸奖吗?嘻嘻,管它呢,照单收下。随后几天又有花友来访,都礼貌性称赞,不免有些飘飘然。

接下来的日子开始喜欢对着每一株花木动手动脚,常常大喊小叫地让先生一惊一乍。不过多数时间是惋惜的呐喊,一剪刀下去秃顶一样难看,手底旋即忍不住比划该从哪里再出一枝,敢情当成画梅了。然,这不是绘画,谁也没有回春之术。

萎靡一段时间开始补脑,查看各种盆景制作的视频资料。记得十八岁的时候在工作岗位有幸邂逅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其中武汉《芳草》杂志社的主编管用和管老给我留下了通联方式,一直指导我的写作。他的来信我至今还保存着,他说“文学是大众的,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他还说“读不下去了就写,写不下去了就读。”现在想来,我不仅仅在文学道路上受益于他这些教诲,在尝试盆景创作上也可以拿来所用,这是不是验证了艺术是相通的道理。

渐渐在脑海里形成一些模式,到底需要前人的经验,没有积累脑海里是空洞的,任性根本不可能用来创新,偶成一桩那只能算意外。惟有在固有模式上的改良创作才能体现一种别致的新意。继而又联想到紫砂壶的制作,今人彻底撇开古人那些传统器型而创新壶型衍生的大师寥寥无几。各行各业似乎都有一种可供传承的底蕴法则支撑着这个行业的灵魂,完全的抛弃与完全的照搬都是行不通的,出息不了的。

一路感慨下来,修剪之术涉及得不多,多的是一些旁门枝丫。业余时间在做一份杂志的散文版编辑,对经手的文章常做修剪,不修不剪似乎手痒,也许跟修剪盆景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遍过目多是标点符号与错别字的修剪。第二遍则炼字炼句,顺带检测前后逻辑关系。第三遍佯装是一篇见天的文字摆在眼前,通读一气,继续查漏补缺,实则强迫症到了极点。不知此文是否会遇到跟我一样强迫症的编辑,他对修剪文章有没有这样的感想呢?

【作者简介】王艳秋,女,曾用笔名一凡,新浪博客用名沧桑-看云。1972年出生,山东省荣成市人,现经商。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诗歌协会会员,荣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荣成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自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三百多篇。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入各种文集。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云深不知处》、《艳阳之秋》、《炊烟里的日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