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日八字预测材料(陈国日八字命理全集)
聊聊成语“卜昼卜夜”背后的趣事儿
作者:尤磊
小编按:卜昼卜夜:卜,占卜。形容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没有节制。
(一)陈国,陈完逃到齐国公元前672年,陈宣公杀掉了他的亲生儿子——太子御寇,至于原因,我不说你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他的宠妾生下了公子款,为了让陈款上位,只能干掉位上的御寇。
这是贵族家的通病,以前有,以后还会有很多。
陈完吓跑了。
作为厉公陈跃的儿子,在陈国,陈完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老爸很强势,这从他的谥号“厉”就能看出端倪,当国之后立马宣布陈完为陈国太子。两个叔叔不干了,因为当时干掉公子佗后就商定了兄终弟及。脸上带着笑,心里很不爽,他的二叔和三叔一直在默默地积蓄力量。
如果陈跃能再活得长一点,陈完大概率能成为陈国的君主。但是,事情往往就发生在但是后面。
公元前700年,陈跃壮年身亡,这里面或许有猫腻,但正史没记载,我们也不便妄加猜测。
当时,陈完只有五岁,根本没有力量向两个叔叔抗衡。再说,就算有力量,人家念及宗室之亲,没有要你的命,这就不错了,你难道还想倒算,叱咤风云?
二叔也是短命鬼,他还没有来得及安排好他的亲生儿子就一命呜呼了,三叔做了国君。后来者居上,这话有道理,没人和三叔争位了,三叔就从从容容地安排御寇做了太子。
御寇是陈完的朋友,好朋友。
陈完这人有一点好处,博学善思,这也是政治环境造就的。学习可以修身养性,物我两忘,寄情于花鸟虫鱼,在外人看来,就更显得胸无大志。
太子御寇偶然造访,深谈之下,认定他这个堂兄将是他的管仲,因此,引为嫡系,倾心结交。
没想到,很快到来。
陈完跑到了齐国,这很好理解,在当时,齐国就是求财者的乐土,避难者的天堂。
(二)低调的陈完在齐国做了工正在东周这个时代,政治避难待遇是很优厚的。一般来说,人家逃到你的国家那是看得起你,如果你不识时务将其遣返,那会被其他诸侯集体鄙视的。再一个,避难者在自己的国家是个什么爵位,避难国也要相应地给予差不多同等的待遇。
齐桓公想用他为卿,因为陈完也是做过诸侯储君的人,况且贤名远播,给个卿的位置也不算拔高。
不不,陈完一连迭声的推辞,好像这卿他已经做上了。你看我这逃亡之人,有幸获得宽恕,已是君侯无上的恩惠了,怎敢奢望高位,引来官员们的齐声指责呢?这话再明白不过,不是我干不了,我是要在齐国常住的人,不能招致大家的忌讳啊。
齐桓公听懂了,笑了笑。那,工正?
工正也就是管理百工(各类技术人才)的官,爵位嘛大致相当于中大夫。
好吧。陈完是真心喜欢这个位置,不显山不露水的,正适合他低调的性格。
陈完妫姓陈氏,在当时,陈、田同音,别人也叫他田完。还有专家考证,齐桓公封他于田邑,所以氏了田。他是齐国田氏的祖宗。
(三)取代姜氏齐国的田和就是陈完的后人田完的到来在齐国朝野引起了轰动,特别是那些有剩女待嫁的老贵族。为什么?田完这小伙有学问,更要命的是他长的还漂亮。
国懿仲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他正好有个老姑娘待字闺中。
他与夫人一说,夫人也心动了。一次夫人聚会时,国夫人向鲍叔牙(主管人事)的夫人套来了田完的生辰八字,回到府中她就卜上了。
凤凰于飞,和鸣铿锵,为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老公啊,快来看看,这什么个意思啊?国夫人拿着卜词让懿仲看。
乖乖,田家不简单,五世之后,就要列位齐国朝堂做卿,八世之后,不得了了,没有人能干过他们家!
管他五世八世的,还不是咱闺女的后代,他田家能发达,那不就是说咱闺女后继有人了。国夫人直接就憧憬上了。
国子要的人没人敢争,就这样,田完成了国家的乘龙快婿。
“五世其昌”也是个成语,尽管不常用。
田完死后谥为“敬仲”,所以也叫他田敬仲。
他的五世孙田无宇当齐景公时位列卿士,十世孙田和篡夺姜姓齐国为齐侯。
这占卜还真他妈灵!
非也,史书是后人写的,难免有些事后诸葛亮。
(四)招待国君更要遵循礼节
田完这人人缘超好,就连齐桓公对他也是流连忘返。
一日闲暇,齐桓公带着从人到田府玩耍。
老田,不用你准备,我带着厨子呢——易牙——听说了吧,做的菜超好吃。
听说了,就是那个蒸了自家孩子以享主公的人吧。
齐桓公稍稍红了一下脸。那什么,寡人没吃过人肉,易大夫知道之后就蒸了他三岁的儿子,你别说,细嫩爽滑,真是人间美味啊!
主公,下臣府中只有粗茶淡饭,别说人肉,大鱼大肉也很少有的。主公若愿意留下来,我倒是准备了一些乡野小菜,时令鲜果。
一句话,外菜莫入。
齐桓公知道他不喜欢易牙,招招手,让下人把那些硬菜都撤了。看竖貂还在身边,也示意他退了出去。
竖貂者,名字叫貂的竖人。竖就是太监,古代骂人的时候,称对方为“竖子”,也就是太监的儿子,那可是极大的侮辱啊。这竖貂长的漂亮,为与齐桓公长相厮守,竖貂练了葵花宝典,挥刀自宫了。齐桓公女人玩腻之后,竖貂挺着屁股就上来了。
田大夫,寡人知道你不喜欢他们。不止是你,仲父和鲍师傅也说过多次了,让寡人离他们远点,可是寡人也离不了他们哪。你想啊,为了寡人,易牙把孩子都杀了,竖貂那是命根子都不要了,多忠心啊!
下臣不敢妄议,只想提醒主公,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这道理寡人懂,可是你们,你们都有军国大事要做,寡人在宫中寂寞到死,也只有靠他们给寡人解解闷了。不说了,烦,咱们喝酒。
君臣二人吃得痛快,喝得开心,不知不觉已是日影西斜。
老田,把蜡烛点上,咱们君臣做彻夜之饮。
君子说,酒是用来达成礼仪的,不能滥饮无度,这是义。和国君共饮,浅尝辄止不过度,这是仁。田完正了正身子。下臣只知白天饮酒,不知夜间饮酒(臣卜其昼,未卜其夜),恕下臣不敢奉命。
卜昼卜夜,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没有节制的状态或行为。
罢了罢了,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执拗了,你是仲父、鲍叔一般的人物啊!
田完刚想开口,齐桓公叹了一口气,止住他的话头。
寡人知道,霸业为重。放心吧,寡人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
天彻底黑了下来,没有一丝风。
这一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得到两个美女,晋国的灾难从此开始了。
【作者简介】尤磊,笔名归去来,基层干部,市级作协会员。
推荐:
尤二姐放着好好的小花枝巷不住,偏要进贾府,到底有什么图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白居易是这么写他的初恋
成语“环肥燕瘦”说的是哪两大美人?她们的结局如何?-写乎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周朝人对生育的看重,让婚礼变成了求子仪式,也摧毁了女性的地位
周朝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直到今天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中,依然有周人的影子。
其中周朝的宗法制度,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刻。
至今,家族传承依然是中华文化的最鲜明特点之一。
在家族模式的影响下,古人对于生育尤其重视,在周代便出现了许多求子的仪式。
周代作为一个宗法制立国的朝代,家族的延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从一些《诗经》中的篇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周代古人聚会
比如《周南·螽斯》中就用羽翼众多的螽斯,来比喻子孙众多,并用此歌谣来祝福他人: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除了民间诗歌之外,当时的思想家们,对于子嗣延续也是十分看重的。
比如孔子认为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便是“庶、富、教”,其中庶便是指人口众多。
孔子认为富足的人口,是实行宗法制的关键,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极力维护宗法制度的孔子
继承孔子学说的孟子,进一步强调了“子嗣存续”的重要性。
我们熟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是他所提出的,这一观点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间,成为了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在周代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就连道家的庄子,都在其《天地》一篇中写道:
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代百姓对于子嗣的渴求和重视。
古人对于子嗣的重视,除了宗法制的影响之外,也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周代时,我国绝大多数百姓都依靠小农经济模式生活,在农具和耕种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里,劳动力就是粮食产量的保障,而生育就成了增加劳动力的关键手段。
▲劳作的农民
但在古代,由于宗法制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打压,因此在周代有着十分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这种思想的产生,除了女子不能参加祭祀和继承爵位之外,也和女子出嫁后就要帮助夫家劳动有关,女孩从出生开始,便不被其家族,视为未来的劳动力,因此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
虽然周代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因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局限性造成的,但其依然对中国文明的进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古人的部分做法,还是需要被批判的。
周人对于生育的重视,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婚礼的安排上。
如今婚礼更多代表着爱情,但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婚礼对于家族来说,代表着香火的延续。
因此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求子也成为了主旋律。
在周代婚礼的第一步“问名”中,有一个关键点是“同姓不婚”。
这种做法,如今一般被认为是古人为了防止近亲结婚设置的禁令,但我们知道古代表兄妹结婚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古人这么做,其实是有其他的目的。
▲《百家姓》书影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
意思是:若同姓男女成亲,那么他们的子嗣数量就会很少。
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由此可见,从定亲的第一步开始,求子就成为了整个过程的主旋律。
在问名结束之后,双方家长还要带着新人的生辰八字到祖庙进行占卜,在卜辞中很关键的一项便是两人结婚之后,能否子孙满堂。
如果占卜结果不好的话,那么这门亲事,也要就此告吹。
定下结亲之后,在婚礼当天也有为求子安排的特殊仪式。
比如在迎亲的时候,新郎必须要穿着用葛编成的凉鞋“葛屦”,而且鞋子的重量必须是五两。
▲葛屦
对于这个重量的含义,我们不妨从《说文》入手进行研究。
《说文》将“五”解释为:“从二,阴阳在天地交午也。”
阴阳相交在古代,代表男女的结合,而“二”字则被认为是夫妻交叠的形状,这让“五”有了隐晦的生育象征。
与此同时,在古代巫术文化体系中,鞋子也代表着女性的身体,这让“葛屦五两”有了“继后世”的含义,这也是周代婚礼上的第一个求子仪式。
第二个仪式叫做“共牢礼”。
新郎将新娘迎娶回家后,新郎需向新娘作揖,请其进门,在进门后两人要一起吃一份祭祀用的餐食,之后用酒漱口,即“合卺”。
▲未成熟的葫芦
而合卺时用的酒壶,一般都是葫芦形状的,由于葫芦膨大的腹部像极了孕妇的肚子,因此从远古时始,它便是生育的象征。
共牢礼中的合卺仪式,其实也是一种隐晦的求子活动。
在婚礼后的第二天,新娘还需要带着礼物拜见新郎的父母,而这些礼物也是很有说法的。
其中两种必不可少的物品,便是大枣和栗子,这是取“早立子”之意,也是寄托了长辈对于孙辈的期盼之情。
▲如今的宗族祖庙
而在新婚三个月后,新人还要到男方的祖庙中进行祭祀,以祈求先祖的庇佑。
在祈求的内容中,生儿育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婚礼仪式中的许多流程都和生育相关,这说明了当时百姓对于人丁兴旺的重视,其中部分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在周代,如果一对夫妇在成婚之后很久都没有孩子的话,那么他们不但要承受身边人的非议,而且这段婚姻也很有可能走到了尽头。
因为当时“无后”,是最为常用的休妻理由。
为此那些长期没有子嗣的夫妇,就要想尽办法求得儿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古人最常见的方法是去祭拜送子观音。
但在周代佛教尚未传入我国,古人的祭祀方法,也和后人完全不同。
▲送子观音像
当时的第一种方法是祭拜神祇,而这种掌管怀孕生子的神祇,被称为“高禖”。
其中高指代地位尊崇,而禖字则取自“腜”,腜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妇胎孕腜兆也”,意思是孕妇怀孕的样子,因此高禖便是古人祈求儿女的对象。
高禖作为神祇,其形象在周代并不固定,许多人会将自己的祖先当作高禖来进行祭拜,也有人将伏羲、女娲这些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当作高禖。
▲伏羲女娲
除了百姓之外,周天子在每年春天的时候,也会带着妃嫔们祭拜高禖,这主要是因为古人将播种的春天视为一切生命的起点。
在这个时候祭祀高禖,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增加人口的强烈愿望。
除了祭祀高禖之外,古人还会通过巫觋的方式来求子。
由于周代部分诸侯国对于巫术较为抵制,因此相较于祭祀高禖,巫觋求子的方法,只存在于一小部分地区。
其中以陈国,最具有代表性。
▲如今的巫觋仪式
根据《毛诗正义》的记载,当时陈国公满,娶了大姬为妻,但是婚后很长时间大姬都没有怀孕,陈国公对此感到十分焦虑。
于是他便找来了巫师队伍,在大姬身边舞蹈做法,没过多久大姬果然怀上了孩子。
除了向神祇祈祷之外,在周代百姓还有向灵兽祈祷的风俗。
在众多灵兽中,被誉为“四灵”的麒麟,成为了孕育子嗣的吉祥物。
从周始,百姓就有向麒麟求子的风俗了,而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还会被叫做“麒麟童”,这也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对麒麟的喜爱和认可。
▲麒麟送子图
在《诗经·周南·麟之趾》中就有用麒麟比喻公子的内容: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因此在许多地方,人们都会制作麒麟的挂饰来向其求子。
一旦有人说在哪里看到了麒麟,那些长年无子的夫妇,就会马上去到那里拜访,希望麒麟能够为他们带来“好孕”。
▲灵兽麒麟形象
周代百姓对于传宗接代看得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其甚至超过了夫妻感情,变成了评估婚姻的最重要标准。
在这种氛围下,古代的夫妻成为了从属于宗族的附庸,这对于他们感情的建立,非常不利。
而且在周代的生育观下,女性的价值被大大削减,本族的女性成为了族人眼中的“负担”,而出嫁的女子,则被当作生育工具。
这极大地危害了女性的尊严和地位,甚至威胁到了部分女性的生命安全。
而在周代之后的封建王朝中,宗法制依然是统治者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手段。
这也造成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女性的地位,一直相对低下。
▲古代婚礼
而且人们对于婚姻中的夫妻感情,也并不重视,这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进步,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但与此同时,这种重视生育的观念,也让我国形成了独有的家族文化。
中国人对于亲情的重视和维护,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之一。
因此我们要努力从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中“去粗取精”,在保留传统文化特点的情况下,去除其糟粕,助力中华民族再次腾飞。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诗经》、《论语》、《庄子》、《说文解字》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周朝人对生育的看重,让婚礼变成了求子仪式,也摧毁了女性的地位
周朝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直到今天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中,依然有周人的影子。
其中周朝的宗法制度,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刻。
至今,家族传承依然是中华文化的最鲜明特点之一。
在家族模式的影响下,古人对于生育尤其重视,在周代便出现了许多求子的仪式。
周代作为一个宗法制立国的朝代,家族的延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从一些《诗经》中的篇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周代古人聚会
比如《周南·螽斯》中就用羽翼众多的螽斯,来比喻子孙众多,并用此歌谣来祝福他人: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除了民间诗歌之外,当时的思想家们,对于子嗣延续也是十分看重的。
比如孔子认为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便是“庶、富、教”,其中庶便是指人口众多。
孔子认为富足的人口,是实行宗法制的关键,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极力维护宗法制度的孔子
继承孔子学说的孟子,进一步强调了“子嗣存续”的重要性。
我们熟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是他所提出的,这一观点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间,成为了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在周代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就连道家的庄子,都在其《天地》一篇中写道:
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代百姓对于子嗣的渴求和重视。
古人对于子嗣的重视,除了宗法制的影响之外,也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周代时,我国绝大多数百姓都依靠小农经济模式生活,在农具和耕种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里,劳动力就是粮食产量的保障,而生育就成了增加劳动力的关键手段。
▲劳作的农民
但在古代,由于宗法制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打压,因此在周代有着十分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这种思想的产生,除了女子不能参加祭祀和继承爵位之外,也和女子出嫁后就要帮助夫家劳动有关,女孩从出生开始,便不被其家族,视为未来的劳动力,因此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
虽然周代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因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局限性造成的,但其依然对中国文明的进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古人的部分做法,还是需要被批判的。
周人对于生育的重视,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婚礼的安排上。
如今婚礼更多代表着爱情,但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婚礼对于家族来说,代表着香火的延续。
因此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求子也成为了主旋律。
在周代婚礼的第一步“问名”中,有一个关键点是“同姓不婚”。
这种做法,如今一般被认为是古人为了防止近亲结婚设置的禁令,但我们知道古代表兄妹结婚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古人这么做,其实是有其他的目的。
▲《百家姓》书影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
意思是:若同姓男女成亲,那么他们的子嗣数量就会很少。
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由此可见,从定亲的第一步开始,求子就成为了整个过程的主旋律。
在问名结束之后,双方家长还要带着新人的生辰八字到祖庙进行占卜,在卜辞中很关键的一项便是两人结婚之后,能否子孙满堂。
如果占卜结果不好的话,那么这门亲事,也要就此告吹。
定下结亲之后,在婚礼当天也有为求子安排的特殊仪式。
比如在迎亲的时候,新郎必须要穿着用葛编成的凉鞋“葛屦”,而且鞋子的重量必须是五两。
▲葛屦
对于这个重量的含义,我们不妨从《说文》入手进行研究。
《说文》将“五”解释为:“从二,阴阳在天地交午也。”
阴阳相交在古代,代表男女的结合,而“二”字则被认为是夫妻交叠的形状,这让“五”有了隐晦的生育象征。
与此同时,在古代巫术文化体系中,鞋子也代表着女性的身体,这让“葛屦五两”有了“继后世”的含义,这也是周代婚礼上的第一个求子仪式。
第二个仪式叫做“共牢礼”。
新郎将新娘迎娶回家后,新郎需向新娘作揖,请其进门,在进门后两人要一起吃一份祭祀用的餐食,之后用酒漱口,即“合卺”。
▲未成熟的葫芦
而合卺时用的酒壶,一般都是葫芦形状的,由于葫芦膨大的腹部像极了孕妇的肚子,因此从远古时始,它便是生育的象征。
共牢礼中的合卺仪式,其实也是一种隐晦的求子活动。
在婚礼后的第二天,新娘还需要带着礼物拜见新郎的父母,而这些礼物也是很有说法的。
其中两种必不可少的物品,便是大枣和栗子,这是取“早立子”之意,也是寄托了长辈对于孙辈的期盼之情。
▲如今的宗族祖庙
而在新婚三个月后,新人还要到男方的祖庙中进行祭祀,以祈求先祖的庇佑。
在祈求的内容中,生儿育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婚礼仪式中的许多流程都和生育相关,这说明了当时百姓对于人丁兴旺的重视,其中部分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在周代,如果一对夫妇在成婚之后很久都没有孩子的话,那么他们不但要承受身边人的非议,而且这段婚姻也很有可能走到了尽头。
因为当时“无后”,是最为常用的休妻理由。
为此那些长期没有子嗣的夫妇,就要想尽办法求得儿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古人最常见的方法是去祭拜送子观音。
但在周代佛教尚未传入我国,古人的祭祀方法,也和后人完全不同。
▲送子观音像
当时的第一种方法是祭拜神祇,而这种掌管怀孕生子的神祇,被称为“高禖”。
其中高指代地位尊崇,而禖字则取自“腜”,腜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妇胎孕腜兆也”,意思是孕妇怀孕的样子,因此高禖便是古人祈求儿女的对象。
高禖作为神祇,其形象在周代并不固定,许多人会将自己的祖先当作高禖来进行祭拜,也有人将伏羲、女娲这些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当作高禖。
▲伏羲女娲
除了百姓之外,周天子在每年春天的时候,也会带着妃嫔们祭拜高禖,这主要是因为古人将播种的春天视为一切生命的起点。
在这个时候祭祀高禖,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增加人口的强烈愿望。
除了祭祀高禖之外,古人还会通过巫觋的方式来求子。
由于周代部分诸侯国对于巫术较为抵制,因此相较于祭祀高禖,巫觋求子的方法,只存在于一小部分地区。
其中以陈国,最具有代表性。
▲如今的巫觋仪式
根据《毛诗正义》的记载,当时陈国公满,娶了大姬为妻,但是婚后很长时间大姬都没有怀孕,陈国公对此感到十分焦虑。
于是他便找来了巫师队伍,在大姬身边舞蹈做法,没过多久大姬果然怀上了孩子。
除了向神祇祈祷之外,在周代百姓还有向灵兽祈祷的风俗。
在众多灵兽中,被誉为“四灵”的麒麟,成为了孕育子嗣的吉祥物。
从周始,百姓就有向麒麟求子的风俗了,而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还会被叫做“麒麟童”,这也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对麒麟的喜爱和认可。
▲麒麟送子图
在《诗经·周南·麟之趾》中就有用麒麟比喻公子的内容: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因此在许多地方,人们都会制作麒麟的挂饰来向其求子。
一旦有人说在哪里看到了麒麟,那些长年无子的夫妇,就会马上去到那里拜访,希望麒麟能够为他们带来“好孕”。
▲灵兽麒麟形象
周代百姓对于传宗接代看得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其甚至超过了夫妻感情,变成了评估婚姻的最重要标准。
在这种氛围下,古代的夫妻成为了从属于宗族的附庸,这对于他们感情的建立,非常不利。
而且在周代的生育观下,女性的价值被大大削减,本族的女性成为了族人眼中的“负担”,而出嫁的女子,则被当作生育工具。
这极大地危害了女性的尊严和地位,甚至威胁到了部分女性的生命安全。
而在周代之后的封建王朝中,宗法制依然是统治者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手段。
这也造成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女性的地位,一直相对低下。
▲古代婚礼
而且人们对于婚姻中的夫妻感情,也并不重视,这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进步,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但与此同时,这种重视生育的观念,也让我国形成了独有的家族文化。
中国人对于亲情的重视和维护,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之一。
因此我们要努力从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中“去粗取精”,在保留传统文化特点的情况下,去除其糟粕,助力中华民族再次腾飞。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诗经》、《论语》、《庄子》、《说文解字》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叶公非公 所好非龙
作者:郭煜宸
“叶公好龙”的故事见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家喻户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故事绘声绘色,细节详尽真实,人物形象饱满,抛去龙的虚无缥缈,似乎真是故旧实事,“龙”隐隐有借喻他物之感,“叶公子高”其人仿佛也就是故事中那般形象。
近年对出土文物叶公臧之均邦之鼎的研究,让历史上的叶公形象浮出水面。2009年,叶公臧之均邦之鼎出土于南阳市金居房地产公司(八一路)1号墓,腹内壁有二行八字:“叶公臧之均邦之鼎。”《左传·定公五年》曾提及臧:“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叶公诸梁就是“叶公好龙”的主角。这里的“公”,可能并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称号,而是指“县公”。
“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朱熹《论语集注》)其实,称县令为“公”,可能并非僭称。在重视礼制的《论语》中亦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的说法。子高是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九年》记其家世:“戌,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此处戌即沈尹戌,沈尹为氏称,沈诸梁之称,当是将“沈尹”省称为“沈”。
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的制度体系受到冲击,楚国设县,一般有三种方式:灭国为县,改小国都为县,改边境别都为县,县的等级不低。叶为许国旧都,《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八年》记载:“十三年,平王复迁邑,许自夷迁居叶,恃楚而不事郑。”之后楚在叶地置县。《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载:“楚惠王以封诸梁子高,号曰叶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战国时,称县令为公的做法依然延续。
子高其人也确实称得起一声“叶公”。他曾与孔子论政,受封于叶后,在叶境内兴修水利,《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记载:“(叶县)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所筑也。”并在平定楚国内部白公作乱时,与同为主帅的子谷辩论,据理力争,出谋划策,最终促使楚人一举平乱成功。他所关注的,不是像龙这样的奇珍异兽,而是国计民生。
那么,叶公为何会在历史杂谈里留下这样荒诞滑稽的形象?叶公好龙故事的作者,一般有申子、庄子、子张、刘向四种猜测,以子张为创作者、刘向为编写丰富者最为可信。子张曾随孔子赴楚,经叶地,叶公问政于孔子,但二人政见不同,孔子最终未被任用;且子张祖籍陈国,平定白公胜之乱后,叶公和楚惠王商定将要攻打的就是陈国。积怨相叠,辅以文人字句刀匕,最终塑造了一个追逐虚妄的好龙叶公。随着儒学传承,经过刘向的文学加工,这样的叶公作为一个符号更加鲜明立体而富有戏剧张力,逐渐形象固化并为众人广知。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1日16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