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媚女人八字(狐媚女人的性格特点)

牛奶煮萝莉 2023-08-23 15:43:54 网友分享

德至鸟兽,则狐九尾丨本是祥瑞之兽的九尾狐,为何成了狐媚的形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化、历史等的沉淀与积累都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且极为深厚的。早期先民们凭借着赤手空拳在莽荒之中开辟出一片天地,并逐渐垒起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正是经历过这种与自然有着长时间接触的生活经验,才使他们对自然世界一切瑰丽神奇的事物及现象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

寓言、传说、故事等数不胜数,对人们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影响,九尾狐也包括其中。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九尾狐的形象无外乎是魅惑、妖艳等形容词,但其实,九尾狐在中国的形象转变是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且曲折的过程的。

九尾狐最初形象的起源来自于不同书籍中的不同记载

1、《山海经》中描述的奇异之兽

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历史上有关九尾狐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青邱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靛。有兽盐,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九尾狐不但长相奇怪,声音还十分诡异,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吃人恶兽,对人的生存有着不小的威胁。有趣的是,人类在食用九尾狐之后,也可以驱邪避灾,算是一种大补之物。

这说明,在早期人类社会的观念中,虽然九尾狐与猪羊牛马等常见动物相比在外貌上更加恐怖,但其本质上依旧还是属于自然生态中的一环,只不过凶猛些而已,与老虎无异。同时,《山海经》中对大多数生物的取名都是以其相貌最接近的常见动物和其他突出特点来作为基础,并非就是真的认为它有着某些法术或者魔力。

除此之外,在《海外东经》及《大荒东经》中分别有着这样的记载:“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青丘之國,有狐,九尾”。这两段文字将青丘一地作为九尾狐的故乡来叙述,而在《归藏·启筮》中也有着黄帝将蚩尤在青丘杀死的记载。这些似乎都更加佐证了青丘这一地方存在的真实性,从而使九尾狐的形象也变得越发清晰。但是,在经过仔细推敲后,却能发现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首先便是《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这两本书对青丘所在的具置描述有着与现代定位很大的差别。据相关专家研究,青丘国应该位于现如今的山东高青县或者广饶县,然而,这两本书却却将其描述在广西,可以说是相隔甚远。

此外,从定义上来说,青丘意为以丘陵地貌的地方,这就使其成为一种广泛定义上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地方的专属名字。因此,虽然《山海经》这一本书对九尾狐有着首要记载,但总归还是有太多不可考量之处,仍旧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想象和补充。

2、九尾狐在《吴越春秋》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

虽然有关九尾狐的首次记载是出现在《山海经》中,但《山海经》成书太早,且主要是在记载地理的过程中顺带提起山林中生活的精怪,所以在对九尾狐进行深层次的探析和形象塑造时有所缺陷。但是,在众多文学性质的作品中,九尾狐首次出现于《吴越春秋》,其形象得到很大补充和完善。

在《吴越春秋》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征也……”

当大禹来到涂山后,碰到一只九尾狐,并且在当地人的劝说下迎娶了女娇,最后果然成为了一代帝王并且子孙昌盛。正是因为九尾狐与大禹有着这样的一段纠葛,才为九尾狐的祥瑞形象来源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此外,作为一本杂史,《吴越春秋》当中虽然有着一些不可信的神话传说,但更多的却还是对吴、越两国真实历史的记载。

这种真真假假混合下的文学体裁使其传播范围大大增加,使九尾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在《山海经》中,九尾狐的外貌有着初次确立,但在后续形象的塑造中,却还是《吴越春秋》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九尾狐形象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变化

1、汉唐及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祥瑞之兽

据《孝经》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如果皇帝能够将天下治理的很好,那么九尾狐便会出现来表示祥瑞。众所周知,儒家在汉朝时期奠定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的《孝经》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深信不疑的对象。

虽然统治者也深知九尾狐只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但在生产力低下和知识匮乏的古代,为了愚昧普通民众,也只能将其作为真实事物来推广。在和平时代时,只要稍微在这些上面作点功夫,统治者的地位及民心便会得到有力的稳固。

妲己剧照

除开《孝经》外,在汉朝还有许多书籍中也有着对九尾狐的祥瑞意象记载,如班固便在《白虎通义》中将其作为多子多福的预兆: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而尤其是在符命思想盛行后,作为古代部落图腾的龙、凤、九尾狐等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变得更加尊贵,这在汉代时期的画像和石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汉冯绲墓六玉碑,其上有乌三足,狐九尾。

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社会环境的动荡,导致文人雅士们对现实生活普遍产生失望的情绪,玄学开始兴起。他们研究前人的志怪小说、收集民间故事并加以讨论,最终在自己所著的书中对九尾狐赋予新的意象。

虽然当时的主流仍然是对九尾狐祥瑞的描述,但当从事此类作品书写的人多起来之后,却还是难免有些新奇或者可以说是推翻性的想法出现。再加上狐狸这一动物本身所拥有的谨慎、机智等特征和以前的负面记载,久而久之,九尾狐的形象便在这股大潮之下便逐渐失去了光彩。到了唐代,有关九尾狐是凶恶、魅惑之兽的描述多了起来,如白居易就曾在《古冢狐》中将妲己、褒姒等比作害人的狐狸: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

汉代石刻的九尾狐

2、宋朝及之后的九尾狐成为了凶恶之兽

虽然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狐狸精怪的小说,不再是单一的描绘其祥瑞特点,但却并非是简单地以害人、作恶这样的负面形象出现。这些狐妖中有许多饱读诗书、富有文化,对人类社会有着天真的美好向往,并且与一些人类成为朋友或者与其相爱。

而在性格上,她们又敢爱敢恨、嫉恶如仇,愿意为了公道、义气或者爱情付出代价,拥有了许多连普通人都不曾拥有的良好品质。但在宋朝,由于当时与多个少数民族对立的政治局面,使当时的人对生活在北方的狐狸也连带着有了厌恶情绪。

此外,宋朝与汉唐相比,在军事与疆域上逊色许多,以前记载中天下安定而九尾狐出现的事情便不可能发生,为了脱离这种尴尬境地,宋朝官方甚至将祥瑞之物改为了玄武:“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神演义》这本小说的出现,九尾狐形象被打上了深深的、妖媚烙印,直到现在也没消除。而之所以会将妲己与九尾狐联系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男权社会本质:即便是男子本身的错误,他们也会尽力将这种错误转嫁到女子身上,女色误国思想便产生并且盛行。

到了清朝时期,这一形象更加刻板,在晚清小说《九尾狐》中有着这样的描述:盖狐性最淫名之九尾,则不独更淫,而且善幻人形,工于献媚,有采阴补阳之术,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虽然蒲松龄在他的作品中对九尾狐有着许多正面的形象塑造,但终归是无法改变大流。

妲己剧照

九尾狐形象的改变与时代的具体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汉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如此安稳的环境之下,文化自然也开始繁盛。而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九尾狐首先便是上古图腾之一,地位十分尊贵,与他们皇帝的身份不谋而合;其次,作为天下和平、多子多福的象征,九尾狐的出现也是其想要追求的目标。九尾狐能够得到来自官方的追捧,便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他们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主体,为了迎合这部分群众,志怪类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高潮阶段,再加上以前的一些如《搜神记》、《博物志》等文学作品的奠基,九尾狐的形象便急转直下,并慢慢没落。

总结

虽然古人在物质生活条件上与现代人类相比有着天差地别般的差距,但想象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却不会受到丝毫影响。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界有着比现代人更加浓厚的崇拜与敬畏情绪,才使得他们才对一切事物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直到现在也并不过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狐狸这一动物本身所拥有的特质也是造成这些形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毕竟艺术终究来源于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