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沟百科(八字沟民居)
再说青岛大窑沟
大窑沟旧影(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青岛市百年中山路的北头,有一个叫做大窑沟的地方,这个十分土气的名字叫了一百多年了,至今人们还是称呼这一带为大窑沟。大窑沟是个五条大马路的交叉点,有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通往冠县路需穿过胶济铁路的铁路桥洞,构成这五条路口的大窑沟,几乎有半个体育场大,这也是岛城最大的交叉路口,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2009年,因市区东西快速路二期,城市西部交通对接环湾高速公路,大窑沟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大窑沟砖瓦厂
大窑沟地名的来历,首先要说到一百年前德国占领青岛伊始,为了供应建筑城市用砖瓦,大鲍岛山东麓现市场一、二、三路的大片土地上,建起了多家砖瓦窑厂。因城市建设需求量大,窑厂也鳞次栉比,又因德国技术和资金投资的捷成窑厂等德资大型窑厂的建立,利用大型机械,高大的烟囱,巨大的厂房,被人们冠以大窑,窑厂的南侧则是横贯东西的孟家沟(现市场三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接市场三路与聊城路的大楼梯。
有的人主张“大窑沟”的初始,泛指包括市场一、二、三路及周边地区很大的一个地区,应该都属于大窑沟,甚至提出挖沟中土烧窑——即“大窑沟”的理论,我却有不同意见:理由是大窑沟名字的来历,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大窑,一个是沟。大窑的来历,前面已经讲过,沟,应该是来自起始第三公园,经过市场三路及铁路桥洞,自东往西通向大海的孟家沟。从市场三路和沧口路的陡坡不难看出,市场三路应是孟家沟沟底,沧口路则在沟的上沿,市场一、二路,虽然经过大量窑厂的用土,地势也没有低于市场三路的位置,一路、二路的地势越往北越高,市场三路无疑就是沟底。略有烧窑知识的人也知道,砖坯需要熟土,挖沟烧窑的说法也太牵强。
2006年的济南路(王挺摄影)
济南路头处,未建路之前也是一片窑厂,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记述:济南路迟至1905年才建,因东端原是青岛的窑厂,早期青岛在这里取土烧制砖瓦,其中一位业主是姜文儒,即墨人,毕业于文汇书院,从事房产业。这里停止烧窑后,才修建了济南路(青岛档案信息网)。据此说明,五条交叉路口的“大窑沟”南北都是窑厂,大窑沟名字的指向不应该是“大窑”的位置,指向应该是“沟”,因为孟家沟的前端已经建成了聊城路、市场三路,单指交叉路口处和铁路桥洞处为大窑沟,应该更确切。
1948年,大窑沟市场三路一侧(卡尔·迈当斯摄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大窑沟被人们传叫了一百多年,至今还称为大窑沟,与大窑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青岛市开埠以来,许多老地名已经改名换姓被人们遗忘了。例如:青岛口(原二中西墙外青岛河口),曾经是青岛先民繁华的码头。大华沟(现安徽路老舍公园),大鲍岛、小鲍岛,四方河,八字沟,这些地名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新的地名或地标性建筑所替代。大窑沟却不同,虽有堂邑路邮局、劝业场和青岛商埠电气事务所等地标性的建筑,却都没有替代大窑沟的能力,这与大窑沟交通枢纽的作用不无关系。
2006年,随着中山路商业街的逐渐没落,大窑沟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话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王挺摄影)
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6年7月,青岛“青蚨汽车公司”开辟大窑沟—码头—台东—四沧—李村等行车路线。1934年7月5日,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行大窑沟—文登路,大窑沟—台西三路,大窑沟环行线。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年10月,青岛市内外均开通营运路线。市内路线以大窑沟为总站,计有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台西镇、台东镇—中山路、台东镇—小村庄、泰山路—台西镇、中山公园—浮山所各线。市郊线有市区—四方、沧口、李村、沙子口,四方—沧口,沧口—李村等6条线路。
1947年青岛市公共交通开辟的营运线路有:1路线,大窑沟—中山公园;2路线,台东镇—中山路;3路线,大窑沟—台西镇;4路线,台东镇—小村庄;5路线,黄台路—台西镇;青浮线,大窑沟—浮山所;青沧线,大窑沟—沧口;青王线,大窑沟—王哥庄;青崂线,大窑沟—大崂;青登北线,大窑沟—登瀛。1948年10月,市内仅开辟3条线路:台东镇—中山路;大窑沟—四方;大窑沟—中山公园。路线长度为15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济南路东端是公共汽车总站,去四方、沧口、即墨都从这里发车。抗战胜利后,成立交通公司,大窑沟为通往中山公园、台西镇的起点站,也是至四方、沧口、沙子口、李村、崂山的起点站。”(鲁海《济南路》)
大窑沟邮局前通过的公共汽车
据此来看,大窑沟一直作为青岛市内外交通总站的位置,发挥着地理优势的作用。建国初的几年,还作为汽车总站有发往崂山、李村、东瀛的市郊车。同时也是连接市内各区的交通枢纽,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四方、大窑沟——沧口、大窑沟——台东镇等都是从这里发车,济南路口的大窑沟车站前,有等着上公园的,有等车回家的,常常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从铁路桥洞冠县路上看,右转建筑即为当年的大窑沟汽车总站公用厕所,楼上是人交(公交)公司,楼前是汽车站。
到夏季游园时节,人多车少,等车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桥旁的公共厕所也就人满为患(当时中山路仅有的三大公厕之一,其余两家一是栈桥的公厕,一是四方路大茅房),女厕所更是排起了长队,溢出的小便顺着台阶流向马路,熏得路人掩鼻而过。
1984年的市内公交线路(收藏家王鹏提供)
大窑沟车站旧貌
大窑沟总站等车的市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窑沟总站的6路公交车(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之所以大窑沟和中山路、栈桥同样出名,与大窑沟汽车站有着绝对的关系,早年的青岛人知道栈桥的,知道中山路的,必定知道大窑沟。若是栈桥是中山路南端伸向大海的景点,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
2005年,大窑沟(李黎明摄影)
2011年,高架桥下的大窑沟(韩铨摄影)
现在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从大窑沟上空穿越,大窑沟汽车站早已站移人去,这不是大窑沟的过错,全因中山路的萧条惹的祸,中山路商业街还会不会辉煌如初,大窑沟也会不会从此不再,让人难以揣测。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徐明臣,发表于2010年3月。徐老师长期关注于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
一脚跨两省,八字沟朝天山风雨环线
时间:2021年5月23日 人员:青山健身徒步群一行45人 地点:大悟宣化镇朝天山 简介:朝天山海拔763米,位于湖北省大悟县东北部,山的北面是河南省的罗山县,属鄂豫两省的界山。朝天山山势绵绵,与附近的五岳山、六斗尖、狮子头、大小鸡笼山等山峰连成一片,形成大别山脉的西端,横亘于豫南与楚北之间,横贯东西,阻断长淮,屏障天成。朝天山南坡下有条沟谷,由于两侧山岭险峻,拱卫着谷底小平原,形如八字,故名为八字沟。八字沟深处朝天山山脚,八字沟古村依山傍水,门前有月牙形池塘。村头有潺潺小溪。整个建筑群属徽式建筑,登高望远,凭高守险,高山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天山等山头地处中原腹地与江汉平原之间,位置突出;加之山多林密,人烟稀少,是兵家攻守的好出处。占领此间山头,北可经略中原,南可觊觎江汉。(网络转载)
昨天晚上看预报大悟今天有雨,今天早上实时天气预报是十一点有雨。临出家门的时候,武汉还下着雨。带上雨衣,穿上速干衣裤,穿好防水登山鞋。车到大悟的时候雨停了,内心一阵窃喜。经过七弯八绕,十一点到达八字沟。沿村边小路走约30分钟到达古民居。
沿水泥公路进山的队伍还是很庞大的,我们这一群人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
大悟八字沟古民居,位于宣化店镇铁店村,与河南省山店乡接壤,是原时期河南省财政厅厅长丁正拓之孙女婿华继平的故居。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嘉庆二十一年(1816)扩修。占地面积12260平方米,由四个门楼,十四个四合院及四个炮楼组成,共有房屋96间。该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单体建筑造型优美,充分体现了清代鄂东北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转自网络资料)
整个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门楼高翘,房里有房,门内有门,户户相通,高台基座,高墙坚硬。由华氏家族慢慢聚集于此,而形成的古民居。
房屋前面是一方形门场,紧挨着的是一口半月水塘,房前屋后种有银杏树。现在八字沟民居已经成为了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山深处,保持如此完好的古民居,已经不多见。参观结束后,11点55分,准备爬山时,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雨,拿出雨衣穿上。群主心中在登山 入口等后面来的友友们,雨越下越大了。通过对讲机得知,已经有友友们决定放弃登山。最终有21人决定冒雨爬山。有人打伞,有人穿雨衣,大家不畏下雨带来的不便,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丛林,一路向上攀登。
一路上遇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雨水中显得晶莹剔透,娇嫩妩媚。路上有路径明显的羊肠小道,也有丛林荆棘藤蔓缠绕,还有陡石峭壁攀爬。天雨路滑,增加了爬山的难度,很多时候都是手脚并用。看得出,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草深树茂,有些地方根本看不出什么路迹,完全是用人斩棘开路。时而低头弯腰,时而抬腿手拉。荆棘把一次性雨衣都钩破了,雨一直都没怎么停,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把衣服都打湿了。越往上攀,风越大。好在21个人的脚步都跟在了一起,距离相差不大。
1点20分,找到一块相对空点的树林里,简单吃路餐。停下来,风一吹,身上冷嗖嗖的。吃完后,不敢停留,马上开爬。只见朝天山山顶雾气缭绕,风把树吹得左摇右晃。小帅帅的挂雨衣已经破成几条丝带了,各人的雨衣多少都有些挂破,手拿登山仗,感觉来开丐帮大会的。
下雨影响轨迹的判断,两次前队变后队。快到山顶的路是村民修建的石质台阶路,山上有过去用石头垒起来的城寨基石。走过台阶,抬头只见顶峰是由几块天外飞来的巨石堆起,非常陡峭,好在帅哥胖头鱼和别跳水拉我上去。一路风,一路雨,经过艰难攀登,终于在2点45分登上山顶。四周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高处不胜寒,山顶妖风大作,感觉人都站不稳,帽子和手机都要吹飞的节奏。赶紧拍了几张照片下撤。上去的路不容易,下去就更难了。板石之上还有青苔,踩上一块石板,突然脚下一滑,人摔了个四脚朝天。好在没有摔到骨头,拍拍屁股,站了起来,继续下山。一块高陡的山石挡住了去路,好在两位帅哥及时在下面接应。3点30分,雨下小了,天空的雾气也慢慢消散,可以看到远处山顶的大风车。
云开雾散,雨也停了,空气大好,沿着乡间机耕路行走。心中通过轨迹找到一条下撤的近路,我又一次前队变成了后队,管理阳光说沿着盘山小路就快下山了,不要抄近路。五点钟,全部人员安全下山。
24位没有上山的友友们,就在附近村落、田间地头转转,收获也颇丰。有的参观了酒厂,有的采摘了野菜,有的在田间拍照,呼吸乡野新鲜的空气。没有冒雨爬山的友友们,根据自己的体能和所带的装备,综合评估安全风险,放弃也是一种理性 。因为山总在那里。
下图是登顶的21位友友们
这两位友友在路边拍照、交流心得。
路边摘野菜摘得不亦乐乎
第一次下雨爬这野的山,第一次爬山摔跤,所以下雨爬山还是不太安全。户外有风险,安全第一位。以后尽量不要在雨天爬山。坐在悬崖边照像,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我脚下一滑,掉下去必粉身碎骨。
01:10
今年天气诡异,雨水特别多。在回家的路上得知有21位马拉松选手在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参加一百公里越野赛的过程中不幸死亡。此次越野赛在高海拔地区举办,天突然降雨起风,继而冻雨、冰雹,导致选手失温而死。死亡的都是第一赛段国内顶尖的越野赛高手。令人痛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