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历(农民历黄道吉日查询)

无药可救 2023-08-11 06:50:14 网络

56年前,毛主席的一次勃然大怒,是如何改变6亿农民生活的?

1965年6月26日,。

这一天,毛主席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听取部长钱信忠的工作汇报。

一开始,当毛主席听到,在1965年上半年,一共组织了28000余名医疗工作者下到农村巡诊时,还是面露微笑,表示赞许的,但接下来的一组数字,却让毛主席震怒不已——

根据钱信忠的汇报,1965年时,全中国有140余万名医疗技术人员,然而,其中的70%在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而每年的医疗经费使用,农村只占到了25%。

听到这里,毛主席猛地站起身来,气冲冲地说道:“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不是人民的,改成城市或者老爷,或城市老爷好了!”

这话说得相当重,一时间,整个房间里的空气,如同凝固了一般。

对于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毛主席有着切肤之痛——

1919年10月5日,毛主席的母亲,53岁的文七妹溘然长逝,临终前,还在呼唤着她最疼爱的“石三伢子”。

母亲的突然去世,让青年痛心断肠。赶回韶山后,他不仅彻夜为母亲守灵,还亲笔写下了字字泣血的《祭母文》: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琢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毛主席与弟弟和母亲的合影

然而,就在毛主席擦干眼泪,回到长沙继续他的革命事业仅仅3个多月之后,他的父亲,又因为一场伤寒病,猝然而逝。

短短100余天的时间,双亲先后撒手人寰,这给毛主席留下了永难忘怀的伤痛。1959年6月,当毛主席再次回到家乡时,他仍然忍不住说道:

“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主席为父母扫墓

正因如此,当毛主席听到,46年过去了,新中国的近6亿农民依然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治时,他怎么能不震惊?!怎么能不愤怒?!

就在这一天,毛主席做出了指示:“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这段指示,就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二六指示”。从这一天起,近6亿中国农民的生活,将逐渐发生改变。

农民身边的“赤脚医生”

自从“六二六指示”下达之后,全国各地很快掀起了培训乡村医疗技术人员的热潮。

然而,“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出现和普及,已经是3年之后的事情了,而第一个享有这一称呼的,是上海郊区的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王桂珍。

王桂珍(左)

1944年,王桂珍出生在上海川沙县(今属浦东新区)大沟村的一个佃农家庭里。贫寒的生活,使王桂珍从小就养成了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朴素品格。

1965年,川沙县在江镇公社举办了一期速成医疗培训班,由于王桂珍素来工作表现好,又有小学学历,多少算个文化人,大沟大队便选派她去参加了培训班。

虽然王桂珍上过学,但一进入培训班的大门,那些专业性极强的科目,还是把王桂珍搞懵了。

据王桂珍自己回忆:“我当时连中学都没上过,那些什么化学符号、‘大于号’、‘小于号’,一下子真搞不懂。”

面对这些天书一般的课程,如果换成一般人,恐怕早就打退堂鼓了——事实上,在当时全国的各种医疗培训班里,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甚至有闹得要死要活的情况发生。

然而,王桂珍却坚持下来了,而支撑着她的,只是一个朴素到极致的想法:自己来上学,大队是给工分的,公社里也花了钱,学不好,回去怎么交待呢?

靠着这份坚持,王桂珍硬是通过了4个月的培训,成为了江镇公社首批28名乡村保健员之一。

但是,当王桂珍回到大队之后,几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一个病人上门。

乡亲们的想法很正常:医生是什么?那都是大文化人!一个黄毛丫头,就学了4个月,能治什么病?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王桂珍没有泄气。她白天在大队里正常参加劳动,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之下,一遍遍地温习培训班的课程——找不到练习对象,她就在自己身上试着扎针;分不清草药品种,她就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满草药,与课本对照着一点点学习......

王桂珍的努力,乡亲们都看在了眼里。慢慢地,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王桂珍诊治,有的时候,王桂珍正在水田里劳动,病人就来求医了,她顾不得洗去脚上的泥水,光着脚背起药箱,就跑去出诊了。

一来二去,王桂珍这个“赤脚医生”的外号,就在大沟大队里传开了。

正在出诊的“赤脚医生”

有趣的是,“赤脚医生”这个称呼刚刚出现时,有不少人还是持有反对意见的——上海市医疗系统的一位干部,在听到“赤脚医生”的故事后,就提出过批评:“怎么能这么称呼一个模范呢?不像话!以后不许这么叫!”

可是,老百姓才不管这些,继续称呼王桂珍为“赤脚医生”,这个称号也就越传越响亮——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首先登载了王桂珍的事迹,随后,《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等媒体,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当毛主席看到《人民日报》上的报道时,非常高兴,随手在报道旁边写下了评语:“赤脚医生就是好”!

自此,“赤脚医生”这一名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所有“半工半医”,为农民消除病痛的医疗工作者的共同称谓。

1969年国庆节,王桂珍受邀参加了建国20周年庆典。当她站在上,看到走过的“赤脚医生”方队时,她激动地留下了热泪......

1969年国庆节

实际上,王桂珍只不过是当时140余万农村医疗工作者的代表之一。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里,这些赤脚医生们,就是靠着一把银针、一筐草药和仅有的碘酒、红药水、阿司匹林等药品,任劳任怨地为6亿中国农民服务着。

虽然他们的医术参差不齐,药品简陋匮乏,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他们的确为农民的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根据资料记载,这些“赤脚医生”们,基本都有亲身试药、试针的经历,甚至有人为了提高医疗水平,自己切除了自己的阑尾......

古有神农尝百草,这140多万“赤脚医生”,毫无疑问,配得上“当代神农”的称号。

赤脚医生

让所有农民都看得起病

就在国家大力培养“赤脚医生”队伍的同时,在湖北西部的一个土家山寨里,另一场巨大的变革,也正在悄悄酝酿。

掀起这场变革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土家族医生,名叫覃祥官,后来,他被人们称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

覃祥官

1964年,31岁的覃祥官被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公社选送到县卫生院学习,一年之后,覃祥官回到了乐园公社卫生所,成了一名医生,端起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然而,覃祥官的好心情并没有延续多久——1965年冬天,乐园公社爆发了百日咳和脑炎疫情,短短一两个月时间,整个公社就有1000多人得了病。

在那段时间里,覃祥官和同事们忙得焦头烂额,花费了无数心力,才将疫情压了下去。

乐园公社恢复了生机,可覃祥官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身为一个医生,覃祥官早已见惯了死亡,但让他痛心的是,许多人原本是可以得到治疗的,他们失去生命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钱。

根据覃祥官的回忆,在这场疫情里,有许多老百姓因为掏不出药钱,只能选择用自身的免疫力硬扛——在一个村子里,曾经一天内,就有4个儿童患病死亡;一个农妇因为忍受不了病痛折磨,竟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看着自己的乡亲遭受着这样的痛苦,覃祥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几个月之后,覃祥官终于下定了决心,要为乡亲们做一件大事。

湖北山村

1966年8月,覃祥官征得了公社党委的支持,抛弃了人人眼红的铁饭碗,来到了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开办了一个卫生室,重新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覃祥官的卫生室里,除了常年吃药的老病号之外,村民前来看病抓药,只需要交5分钱的挂号费,其他的治疗费、医药费一概全免。

享受这样的保障,村民们所付出的,只是每人每年1块钱的合作医疗费,不足的部分,则由杜家村大队从公共费用里按每人每年5毛钱的标准予以补助。

除此之外,覃祥官还发动全大队的群众,在零碎的土地上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药园,种植常用的中草药,有效减轻了卫生室的经费压力。

覃祥官创造的这套办法,就是后来惠及了全体中国农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自从这套制度在杜家村大队实施之后,农民看不起病的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扭转,杜家村大队的老百姓就从“小病拖大、大病拖垮”的泥潭里解脱出来,实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宣传。短短一两年时间内,杜家村大队的这套办法,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并在整个乐园公社得到了推广。

1968年11月,乐园公社的经验报告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在仔细阅读完这份报告后,毛主席十分兴奋,亲笔做了批示:“合作医疗好!这是全国医疗战线的一场大革命......值得在全国推广。”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这篇报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迅速地传到了全国各处,落地生根——根据资料记载,到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普及到了全国90%的行政村,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提升到了1980年的67.8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人民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新中国为了人民健康付出的努力,很快震惊了世界——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摄制组,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的记录片。在海外公映后,引起了轰动,无数外国人都知道了,在中国有着一群特殊的“Barefoot Doctor”;

197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王桂珍作为赤脚医生的代表,发表了两次交流发言,引起了巨大反响;

1976年,在菲律宾马尼拉,覃祥官在33个国家代表的面前,做了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报告,原本预定每个国家10分钟的发言时间,组委会破例让覃祥官讲了整整一上午。

......

在许多80、90甚至00后年轻人的脑海中,医疗保险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然而,建成一个普惠十几亿人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新中国却付出了史无前例的努力。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交出了一份份令世界震惊的答卷,正因如此,新中国才能够底气十足的承诺:“人民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而支撑着这一切的信念,依然是那普普通通的五个字——

为人民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