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八字赏析(袁崇焕生辰八字)

心软是病 2024-01-02 17:36:33 网络

李成梁洗脚露出3颗痣,小妾:咱家奴隶有7颗,李成梁提剑便去杀他

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谩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清史稿》

作为我国历史中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很多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作为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一生也是无比传奇的。

曾经他因为自己脚底板有7颗痣差点被李成梁所杀,所幸最后有惊无险,大难不死后建立了一番功业。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太祖努尔哈赤的故事。

饱经磨难的努尔哈赤

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的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家中,虽然是酋长家的孩子,但努尔哈赤的幼年时期是非常凄苦的。明朝时期,边关的少数民族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隔三岔五就会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

公元1583年2月,接到万历皇帝命令的李成梁出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部,当时明军的装备着非常先进的火铳和大炮,凭借着这些先进的武器在战场上鲜有敌手。

不出意料战争以明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有意思的是此战结束之后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明军主帅李成梁收留了一个满族的小孩,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孩未来会有一番大作为。

《姚宫詹文集》中曾记载:“奴儿哈赤抱成梁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人总归是有恻隐之心的,看着如此年幼的小孩一心想要赴死的李成梁的内心起了波澜,不忍心之余便将他收为仆人,这个小孩就是努尔哈赤。

来到李成梁帐中后不久,努尔哈赤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天分,一些及其复杂的兵法他很快就能融会贯通,很多时候李成梁在军事上一筹莫展,努尔哈赤总能提出一些非常独到的见解。

一个年仅24岁的少年郎居然能够有如此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李成梁开始重新审视努尔哈赤。

对此史料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太祖既长,身长八尺,智力过人,隶成梁标下。每战必先登,屡立功,成梁厚待之。”

努尔哈赤虽然选择了栖身于李成梁,但他却一刻都没有忘记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当初平定阿台部的战争时,努尔哈赤的父亲就死在了战火之中,虽不是死于李成梁之手却也是因他而死。

努尔哈赤心中一直有一个为父报仇的梦想,但是苦于身份相差悬殊,一直都没有机会可以刺杀李成梁。后来,随着李成梁对他的不断培养,他对李成梁的感情有了非常复杂的变化。

历史若是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或许努尔哈赤会成为李成梁真正的义子,但这一切都随着后来“一件事”的发生而彻底改变,这件事之后努尔哈赤脱离了李成梁的控制。

所谓的“七星天命”

万历朝时期,李成梁是坐镇辽东的最高军队指挥官,如上述所言他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面对关外各部族时,李成梁实行地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

他充分利用关外各部族之间的矛盾,通过他们彼此间的不断消耗来达到制衡的目的,取得了很大的功劳。但随着自己在辽东地位的不断提高,李成梁也渐渐开始变得桀骜不驯,甚至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平凡。

有一次李成梁像往常一样出征,战争结束后来到了大帐之中,在外征战非常辛苦,军营之中难免会有一些人来照顾李成梁的生活,他的小妾就被带了过来服饰他。

在给李成梁洗脚时,小妾发现李成梁的脚上有三颗黑痣,古时候的人都相信奇人必有异象,看着将军如此奇特的双足,小妾便开口问道:“将军,你这双足真是奇特,很少看到有人会是这样。“

听了小妾的疑问,李成梁则是得意地说道:“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我这可不是简单的三颗黑痣,而是上天赐给我的三星。我能有现在的成就,就是靠着脚踏三星而取得的。”

这样的话放到现在来看很多人会认为是无稽之谈,但是古代的科技发展非常的落后,人们对这样的牛鬼蛇神之事是非常相信的,所以在听了李成梁的话后小妾便开口说道:

“将军肯定是天命之人,不过我听说好像有的人脚上会有7颗痣,那这种又是什么命格呢?”听完小妾的话,李成梁带着怀疑的眼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这种命格的人被称为是脚踏七星,掌管天下兵,天生帝王命。”

帝王之言哪里是一个小妾可以谈论的,于是乎小妾便赶忙解释道:“我也就是听别人说的,我并不知情,只是听他们说我们军中有这样一个人。”

在李成梁的一再追问之下,小妾不得已之下,将自己知道的事和盘托出,原来这个所谓的“脚踩七星”之人,正是自己颇为欣赏的努尔哈赤,她也是在无意间发现的。

知道这一消息后李成梁便派人秘密前去探查,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是所谓的天命之子,那就一定要斩草除根,绝对不能给大明王朝留下如此大的一个祸患。

令李成梁没有想到的是,他派去调查的探子还没到努尔哈赤就已经秘密逃跑了。话说在那服侍完李成梁之后,小妾便感觉将军好像动了杀心。

她不忍心一个少年郎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丢了性命,于是便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努尔哈赤,自己的情况一定自己最了解,得知李成梁要因为脚上的七颗痣置自己于死地,努尔哈赤连夜骑马逃出了军营。

太祖皇帝的功绩

消息传到李成梁这里时已经是第二天了,很显然也坐实了努尔哈赤脚踏七星的事实,李成梁急忙率领一支小队朝着努尔哈赤出逃的方向追去。

很快李成梁追上了慌不择路的努尔哈赤,眼看着就要死在乱箭之中时,努尔哈赤拍了拍自己骑的大青马说道:“只要你能保我今天突出重围,等我得到了天下,一定不忘记你的恩情”,而后便进入了长白山中。

据说,这就是努尔哈赤起兵后定国号为”清“的 原因,不过这样的故事未免过于荒诞,并不值得相信,根据可靠资料记载李成梁并没有找到努尔哈赤。

他虽然掌管辽东30余年,但相比于土生土长的努尔哈赤而言,他对于当地的地理地貌的熟悉程度自然不如前者,想要在广袤的长白山原始森林里找人无异捞针。

随着努尔哈赤的出逃成功,历史的车轮悄悄发生了改变,在长白山逃难的这些日子里,努尔哈赤靠着挖野菜活了下来,多年后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渐渐的拉起了一只30多人的队伍。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努尔哈赤东征西讨的这段时间里,草原部族最大的敌人是李成梁,因为骄奢淫逸、虚报军功等罪名被万历皇帝罢免了官职,明朝在坐镇辽东的将领变成了熊廷弼。

不得不说李成梁虽然有诸多缺点,但至少在镇守辽东方面还是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能力,相比于李成梁而言熊廷弼就显得稍逊一筹,在他坐镇辽东的这段时间里,努尔哈赤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攻克完颜城,消灭了他在统一女真部落路上的最后一个对手,一个足以威胁大明王朝统治的正在悄然地诞生。

此战过后努尔哈赤休养了3年,也就是1591年的正月,他正式率兵开始了对中原王朝的攻击,到了1593年的年末清军已经将长白山区域彻底化在了自己的版图之内。

因辽东局势的不断恶化,辽东总兵被弹劾下台,已经76岁高龄的李成梁在1601年再一次成为了辽东总兵,虽然他已经年迈,但依旧宝刀未老。

随着李成梁的到来,辽东的局势很快又一次得到了缓解,至少在明面上女真等少数部落都臣服了大明。奈何到了公元1608年,李成梁在言官们的不断弹劾之下被罢免了。

李成梁的离去让辽东的局势又一次变得动荡起来,各大部族的争斗之中努尔哈赤成了最终的胜利者,8年后女真族的大部分部落都被努尔哈赤征服。

这一年他在赫图阿拉正式宣布建立后金国,后金国也就是大清的前身。自后金建立以来,努尔哈赤积极组织力量,不断地为进攻大明做着准备。

公元1618年他将军队全部集结了起来,当着众多将士的面宣读了讨明檄文“十大恨”,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正式拉开了大清对抗明朝政府的历史。

此后的数十年里双方你来我往,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不下数百场,广宁之战后努尔哈赤打出了“有房同住、有粮同食、有田同耕”的口号,一时之间辽东多地的百姓一夜之前叛逃到了大金的阵营之中。

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能够做到自己的这些承诺的话,或许早就已经攻破了山海关了,可是他并没有做到。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到了沈阳,在他统治辽东的这段时间里,对辽东当地的汉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

屠刀想要举起很容易,但想要依靠屠刀来震慑百姓确实非常困难的,政策开始后辽东多地百姓开始反抗,大好的进攻中原的局面就这样丧失了。

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带领下,努尔哈赤的军队被牢牢地挡在了山海关之外,他还在攻打宁远城时被大炮击中,于公元1626年去世,终年68岁。

话又说了回来,所谓的努尔哈赤脚踏七星,掌管天下兵,天生帝王命,最终只是一个传说罢了。古人对天命之说信赖已久,这一切其实不过都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统治,而采取的一项宣传措施罢了。

就好比大泽乡起义时的“大楚兴,陈胜王”一样,如果真的有天命,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王朝覆灭,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皇帝找算命先生测字,付钱时,算命先生说:死人的钱我不能要

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传承也孕育了我国传统的风水文化。从古至今,上至皇室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乐于研究风水。不论是婚丧嫁娶的日子时辰,还是取名测字,都喜欢找风水师傅来测算一下,这既体现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也展现了人们对与未来生活的精神寄托。

当然,不仅是民间,中国的历任皇帝也都信奉风水之说,经常会召见民间有名望的算命先生为其测算,其流程无非是算命的说几句好听话,讨个好口彩,皇帝再赏赐些金银。

但古代却有这样一位皇帝,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去算命,算命先生却告诉他“死人的钱我不能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微服出宫算命,连测三字都是大凶之兆

1644年,对于明朝的统治者崇祯皇帝朱由检而言,可谓是风雨飘摇的一年。内有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来势汹汹,外有皇太极率清兵随时准备攻进中原。内忧外患之下,这位年轻的皇帝自然是心事重重,内心不安。

于是,在一个傍晚,崇祯皇帝换了服饰,带上了几个随从,准备出宫散散心。

崇祯刚到大街上不久,就遇见了一个算命先生,他心血来潮就想找这个算命先生测字推测一下吉凶。

毕竟,崇祯皇帝之前遇见的算命先生都会说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话,皇帝虽然知道这些话未必都是真的,但总归是讨个吉利。

于是崇祯就在这个算命先生的摊位前坐下,说麻烦先生给测个字。崇祯本名朱由检,因此他随口就说了一个“由”字。

没想到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就说,

崇祯听后,不禁大惊失色,毕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日渐壮大,这本就让他烦心不已,如今算命先生的一番话,更是让崇祯心凉了半截。于是崇祯赶忙说道,刚才的字给错了,不是“由”,而是“有”。

算命先生略一思忖,问到,您是想算哪方面的事?崇祯说,我也是个读书人,心系朝廷,自然想问问国事。算命先生又思索了一番,缓缓说道,这个字原本是大吉,但是你若要问国事,这个字却很不吉利,“大明”二字,各去掉一部分,可不就是组成了“有”字。你拿这个字测国事,便预示着国家将要,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也要风雨飘摇了。崇祯听了之后,脸色更为难看。

他顿了半晌,才又说到,现在是酉时,先生不妨测测这个“酉”字又当如何?算命先生刚听完就连连摇头,说到你若还是问国事,那这个字便更不吉利了,“酉”字可不就是“尊”字被掐头去尾了吗?你想,这天下最尊贵的人都不能再保全自己了,这国家还能有未来吗?

崇祯听完,不禁又惊又怕,脸色也非常难看,毕竟连测了三个字,全是大凶之兆,难道真的是大明要亡在自己的手里?祖辈们辛苦打下的江山,自己竟然守都守不住?

想到这里,崇祯不禁咬住了自己衣衫的一角,来缓解内心的恐惧之情。

缓了半天,崇祯还是默默的想要拿钱给这个算命先生,没想到先生看了他几眼,便说到,您咬着衣衫,正合了吊死的“吊”字,这个字也是大大的不吉,您回去吧,将死之人的钱我不能收,太不吉利。

听到这里,崇祯无法克制的打起冷颤来,他面色如土,缓缓起身走向回宫的方向。

果然,数日之后,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眼见江山果然毁于自己手里,便自缢于煤山,也算是印证了算命先生的话。

当然,关于崇祯皇帝是否测字一事,正史与野史的记载都不尽相同,目前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如今再度提起,也只能把它当作一段民间传说。

更有野史中写到:崇祯遇见的这个算命先生乃是闯王李自成派手下乔装打扮,为的就是攻心为上,搓了崇祯的锐气好为顺利攻入北京城作准备。

当然,这究竟是不是李自成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历史上并未给出标准答案,相信每位看客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

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真的是一代昏君吗?

根据许多历史古籍中的记载,崇祯是一个敏感多疑又刚愎自用的君主。不仅在明末宠信奸佞之人,而且滥杀功臣袁崇焕,甚至为人非常苛刻,对老婆孩子都很抠门。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崇祯自16岁继位,在位17年,从他在位期间做的几件大事来看,他不仅谈不上“昏庸无能”,甚至其身上的隐忍与谋略,是明中期的几位君主都不能比拟的。

首先,崇祯刚继位时就面临一个大问题: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手握重权,已成为朝廷毒瘤,需尽快拔去。但是刚登上皇位的崇祯年纪尚幼,根基不稳,与宦官们硬碰硬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因此崇祯前期非常隐忍,在魏忠贤及其党羽面前积极示弱,让他们放下了对自己的警惕心。

崇祯刚刚即位,就迎来了魏忠贤的第一次试探:魏忠贤上奏说自己年事已高需告老还乡,望新帝批准。没想到崇祯果断的拒绝了他,甚至表示自己资历尚浅,还需要魏忠贤帮他主持朝政,还拿出死去的哥哥,前任皇帝朱由校来说事:哥哥临死前一再叮嘱要善待您,我可不能轻易让您退休,不然这江山可怎么办?

魏忠贤本就是为试探皇帝而交的辞呈,如此一试,便彻底放心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像朱由校在世时那样,权倾朝野,继续做他的“九千九百岁”。

但是崇祯可不像他的哥哥,“木工皇帝”朱由校那么好糊弄,他心里明白若要朝廷稳固,魏忠贤非死不可,因此他表面拉拢宠信魏忠贤,实际上在暗中与魏忠贤陷害过的忠义之臣们联络,在朝廷之中形成了一股“反魏”势力。

随后,崇祯从魏忠贤的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下手,一举收回了魏氏手中的兵权,又在朝堂之上暗示与魏党不和的大臣们积极弹劾魏忠贤。至此,魏忠贤和他的党羽在朝廷之上已经孤立无援。

最后,海盐县的钱佳徽一纸诉状,列举了魏忠贤十大罪状,桩桩件件皆是铁证。崇祯借此机会直接安排魏忠贤去凤阳为先帝守灵,随后又将其赐死。至此,权倾两代朝堂的一代大太监魏忠贤,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崇祯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获得了绝对的胜利,但是他也为自己今后的执政之路埋下了一个大雷:文人快速崛起,文官集团权利扩张,皇权也难以压制。

当时为打压魏忠贤一派,崇祯积极扶植文人力量,这些士大夫们逐渐结成“东林党”,表面上看,一群文人骚客,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匡扶正义,看中仁义道德。

但实际上,在东林党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之后,却积极为当时的“大地主”们代言。这些文人丝毫不将平民百姓的利益放在眼里,他们为地主和商贾们争取利益,积极向皇帝进言要求增加税赋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

实际上,明末的饥荒较为严重,但是这些文人们一方面阻塞言路,使得崇祯并未了解人间疾苦;另一方面又恳请皇帝增加赋税。此时的崇祯还不知道这些文人的真实面目,他觉得这些文人都是为了国事操劳的肱骨之臣。

而且,皇位传到崇祯手里时,国库也已经亏空到了极点,只留下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天下给他,崇祯也觉得国库充盈才能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因此对于大臣们要求增加税赋的上奏,崇祯多半都允准了。而这些政策,使得农民们苦不堪言,这也是后期李自成可以在农民阶级中一呼百应的原因。

此外,崇祯天性谨慎,这种谨慎用在国事上,自然是有所裨益。但是崇祯在用人上也过于谨慎,导致自己的“疑心病”越来越重。

崇祯心里明白,袁崇焕在对抗清军的过程中劳苦功高,其人也颇有大将之风,但是他就是做不到对袁崇焕的绝对信任。而且,后期的袁崇焕,在重创了努尔哈赤之后也有些“飘”,他向崇祯夸下海口说自己可以五年内收复辽东地区。

当然,这个想法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袁崇焕趁着皇太极缺少军粮时,曾想过要议和,这本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旦成功,清军与明朝之间可以划江而治,给明朝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但是就因为崇祯生性多疑,加上东林党人的挑拨,袁崇焕就被扣上了“通敌”的帽子,甚至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后,唯一一个能为明朝“守国门”的大将也没了,明朝在清军的攻击之下接连败退,加之农民起义的催化,最终崇祯只能背上“亡国之君”帽子草草了解了自己的一生。

崇祯身上的骂名颇多,是清朝在刻意丑化吗?

除了偏听偏信文人之言,杀了爱国将领袁崇焕之外,崇祯身上还背着一个骂名:此人爱财如命,要钱不要命。据说崇祯皇帝直到亡国,都不肯拿出皇家积蓄来充盈国库,当时的明朝由于接连战乱,已经国库亏空,但是明朝皇室经过200多年的积累,还是拥有着一笔可观的财富,如果崇祯把这笔钱拿出来招兵买马,那不仅面对农民起义还是清军入关,都可以游刃有余。

但是崇祯抠啊,他宁愿看着自己的江山被人夺去,都不愿拿出这笔钱来拯救国家。所以,当李自成打入北京城之后,打开皇宫的内库,发现里面竟然堆着三千多万两金银!按照金银之间10比1的价值计算,这笔钱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可谓是巨大的一笔财富。但是大家细想一下,崇祯要是真的有这笔钱,都不用招兵买马,拿钱当武器都可以砸死李自成和皇太极,所以这个说法显然是后世有人对崇祯的刻意栽赃。

当然,清朝从崇祯手里夺走了江山,自然是要突出自己的正义勇武,如果不在崇祯身上多挂几顶亡国的帽子,怎么能证明清朝入关统治中原是大势所趋民之所向呢?因此,对于崇祯身上的这些“骂名”,诸位看官看看就好,还是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对待这段历史。

结语: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在《明史》记载中,这16位皇帝仿佛没有一个是正常人,尤其是末世皇帝崇祯,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与谜团,甚至一些风水、天道之说都在佐证崇祯亡国是必经之路。但是大明一朝,历经260多年,从不赔款,也不和亲,天子守过国门,君王死于社稷。关于这一朝孰是孰非难有定论,因此希望后世的我们不要被这些野史和传说蒙蔽双眼,可以理智、辩证地去对待这段历史。

争议新观点: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是哪里人?

袁崇焕,明末将领,他最著名的领导岗位,是蓟辽督师,所以后人也称之为袁督师!就是他构筑了东北防线,连续宁远,宁锦两次大捷,逼退大清军队(当时叫后金),这才使清军入关推迟了十余年,大明朝也延长了十几年历史记录!

对于他的军事威望,现在史学界也是有不同声音的,以他为课题的研究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据说还有个“袁崇焕研究会”,这组织就是专门研究他的历史的,其中有多位学术界中著名,非著名的历史学家,不时的,都可见到有不同观点的研究资料在散播,功过是非各家看法,一直是个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

对于袁崇焕,学术界的争论,层面都比较高,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得长篇论文来一一辨说,而民里坊间,就简单了,在茶余饭后对他最大争议,就是他的出生地了!

作为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应该说他的身世应该很清晰才对,但是,事实上,往往这样的历史人物才更容易引发争议,正如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上一篇文章《名人故里与历史遗址争论》中所说,引起这些争议的原因很多。

可以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名人故里与历史遗址争论查阅了解!

关于袁崇焕出生地,争议有三,一广东东莞说,二梧州藤县说,三广西平南说。这每种说法,都有历史记录,都能找到相应历史书藉,从清至今都有。而且现在三地都以此为由,修建起相应的纪念建筑,作为一地的人文历史来宣传!如广东东莞石碣镇“袁崇焕纪念园”,广西藤县“袁崇焕纪念馆”,广西平南“白马双英”的“袁崇焕总制三边坊”。

三地都有理由相信,袁崇焕是各自的本地人,那么,三地的理由都是什么呢?相信很多文章都不厌其烦的科普过各种相关的说法了,那么,今天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说一说这个争议。

广东东莞,很多人都去过,特别是邻近几个省的70,80后的人,都经历过东莞打工生活,相信很多人认为东莞和深圳一样,是改革开放后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这都得益于“那个春天,那位老人,画的那个圈”,还有就是那些名头:世界加工场,世界什么都!但,这种对东莞的认识,真的太肤浅了!

实际上,从历史角度来说,东莞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宋末开始,就有本邑人编写《东莞县志》,后来的元明清三代,数次重修县志,都是在沿袭,续修这个宋版本的《东莞县志》,看清楚,是沿袭,续修!什么意思,就是宋以后的每一版县志,都是接着前志续写,增减删补下来的,这种地志编修方式在全国范围来看,是非常罕见的!

常见各地志书中,一般只存清版,明版都鲜见有存世,对明清历史记录也多一些,而对明以前的历史多是略述,只言片语,篇幅很少,版本虽多,但也常有丢失。不说远,就说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所在古浔州的《浔州府志》,自明到清,共修过六,七版,但现今存世仅见最后三版,其他版本则遗失于历史之中,而《东莞县志》就不一样了,宋元到明清年间的人和事记载都很多!成书于清宣统三年的《东莞县志》,全志近4100页!之所以这么多页码,不光是记录久远,更因为该志书对本地在历代中发生的人与事记得非常详尽。

此县志认为,东莞就是袁崇焕的祖籍地,并在东莞市石碣镇出生!年月日生辰八字都记得十分清楚,十四岁时,随父到广西做生意,在广西成长,考科举,最后走向人生巅峰!作为本地人,所以对他的记录非常详尽。

志中对袁崇焕从出生,到最后清乾隆帝为他平反的整个过程,足足用了一个编章,即书中第六十一卷,近140页,占全书的页面比例的3%以上。他生平中的中科举,仕途之路,对清作战,宁远,宁锦之战,魏忠贤的干扰,毛文龙之死,大清太祖初期对明作战,袁崇焕之冤,以及吴三桂如何领清入关,后清帝又如何给其平反......等等,那时期的各种事件,各式相关人物一一都在志书中有记述,远比网上的公开资料丰富!

当然,这地志中的记载,也是以清人的视角描述,这宣统版地志是东莞在清代的第三版地志,在它前面已经有两版开始记录他的事情了,在清一代几版地志的不断的更新中,或许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但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袁崇焕的历史资料以及满清入关的历史资料!这也是支持“袁崇焕出生广东东莞说”的一个有力的文献证据之一。

同时,也正是东莞史藉的相关记载,学术界可以统一的是袁崇焕的祖藉就在东莞,这点无法争论,因为袁氏在东莞当地,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氏族,宋元时期即在当地生活了,现在什么情况不知道,但从史藉中可以看到,这族袁氏只在明代二百余年中,就出了十余个相当有记份量的人物,是有延续记录的,这都被县志在人物篇中一一详说。

也就是因为其祖父,父亲离开东莞,到广西做生意谋生,才引出了第二种说法,袁崇焕出生地广西藤县说。

藤县,紧邻梧州,历史十分悠久,这地盘就属于远古记载中的苍梧古国。但使之闻名的,却不是这个古老的苍梧国,而就是本文主角——袁崇焕!

袁崇焕出生地广西藤县说,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广为认可,从1980年开始,就开始有全国性的袁崇焕学术研讨会举行,甚至举办过几次袁崇焕国际学术研讨会,直到现在,近四十年,该研讨会还在不间断的研究中,累积了相当多的资料,对袁崇焕的出生地,也得出了一个结论——祖藉广东东莞,广西藤县出生!对于这个观点,他们是可以摆出相当多的证据的!有兴趣的读友可以去找资料看看,非常多。

那么,在清代,藤县人是如何记载袁崇焕的呢?也看看当地的地志《藤县志》中如何记载,清代《藤县志》也有几个版本,因为其中嘉庆版的漏缺太多,所以光绪年进行重刊,是对嘉庆版的补充和修改,!此志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是在最后一章节中,用了近20页的篇幅。

《藤县志》对袁崇焕的记载角度和《东莞县志》有所不同,《藤县志》比较重视其科举中进士之后的事,而对于之前的事,只是少言少语!袁崇焕,镡津太平乡白马村人(又有名莲塘村),这明代镡津县即是藤州(现藤县)治所。明确肯定袁崇焕祖藉是东莞的,其祖父世祥,其父子鹏,居白马村,生三子崇焕,崇燦,崇煜!后来崇焕在藤县考科举,从此走上仕途!

也正是这个考科举,成为袁崇焕出生藤县的最重要证据!

因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如同现代的高考,参与考试的人是要进行资格认定的,科考前的学籍管理十分严格,也有相关规定,非本地人不准冒籍参加考试。(在这里不讨论当时为什么要执行这种规定,只议论这规定本身),这就是说,本省人必须应本省的考试,本府县人必须应本府县的考试,如果别省府县人来考试,这就是所谓“冒籍”,是要受本省府县人的反对而攻讦的。

本地人,本府县人是怎么界定的呢?明清时,很多地方规定,童生的祖父必须在当地居住二十年以上,并且家族有坟墓、有田园的,才能参加考试。

这说明什么?袁崇焕只有符合条件了,才能参加考试!也就是说,从他祖父来藤县开始算,到此已经至少二十年以上了,最后袁崇焕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否则就只有塞钱了!

那么问题来了,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生(1584年),万历丙午年(1605或1606年)乡试(20岁),万历已未(1619年)年成进士(35岁),崇祯三年(1630年)死(46岁),这几个时间点各家都无异议。

因此,藤县方面看,乡试时期满20岁,也就是20年,从其祖父,父亲的年龄,以及正常人异地创业的思维来推算,那其出生于藤县,合理性很大。

对于这个问题,东莞方面这样认为看,其十四岁来藤县,后参加县试,是以“补弟子员”身份科举(学校生源不足,有扩招,差不多是插班生的意思,这也是他能改藉参加科考的唯一合法途径),要不然,要么是使了钱,要么当时科举考试身份检查不严!否则,过不了科举资格审查这一关!

对藤县来说,别的都可以争,唯藤县科举是不可争辨的事实。同时,对于袁崇焕的出生藉的争论也有介绍!《藤县志》中,并不认为和东莞有这种话题争议,因为他早都离开东莞了,但在近20页记载中,也有不少段落直陈这个议题!并把争议对手,指定为广西平南,争议话题的各种起因原由,一一指出并,也一一纠正,显得十分严谨。

出现这争议最大原因,是因为平南和藤县地域是相邻的,更重要的是,藤县认为的袁崇焕出生地与平南认为的出生地,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遥,而且都是叫白马村,只不过一个是属于平南,叫:旧白马村,一个是属于藤县,叫:新白马村,分属河的两岸,这样的地理环境,很容易导致后人记录有误,传言有误,因此,也就有了第三种说法,袁崇焕出生地平南说!

平南,两广水路交通线上的一个重镇,本身也是非常有历史的一个地方!他又是怎么成为袁崇焕出生地争议主角之一的呢?也还是从地方志书这一角度来看看!

平南本地古藉中,关于袁崇焕的最早记录,就是这本乾隆版的《平南县志》,志中关于他的记录,只有寥寥数语,就是这么一段话,给出了几个平南观点,一祖上是东莞的,二是以藤县藉参加科举,三平南白马人!同样是对地方名人记载,为什么这版平南县志和东莞,藤县的地志相差这么大呢?只有这几句呢?

这就得看看几本地志的出版时间了,乾隆版的《平南县志》,成书于乾隆丙子年(1756年),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才为其平反。在平反之前,袁崇焕作为前朝的敌人,是一个把当朝太祖打得十分狼狈的人,作为地方志的主编知县,以及各家史学者,怎么敢对这样的一个人大书特书呢?写他怎么打太祖?写他如何抗清保明?这是不可想像的!但他又的确是本地的一位排得上号的人,作为本地志书,忽略不记?也说不过去,那只能这样轻描淡写的把他一笔带过了!

而上面提到的宣统《东莞县志》和光绪《藤县志》,出版时已经是一百多年以后了,并且因为他是被乾隆爷钦点平反的人,那时的社会从上至下对袁崇焕的敌意已经减弱了,所以后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评价,编写的余地,客观不客观的,都敢写出来!这才有了那几十,上百页的记载。

这情况下,在道光年再修《平南县志》时,平南人就增加了新的记载,页数三五页,简要的介绍了袁崇焕的生平,也重点提到在乾隆帝为他平反后,十分重视他的后人,并对当地作出了指示“找到,并量材录用”!

各种资料都指出,袁崇焕无子,那后人是谁?那自然是他的族人了,最亲近的族系,也就是他的两个弟弟的后人,这时他们在平南落藉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平南县志》中,自康熙年到道光年,也记载有数位袁姓官职人物,都是科举选出,无一例外都带有“袁崇焕后人”这样的注解,甚至有一连三代都科举出的记录!另外,其弟袁崇煜的诗文,还被收录在地志当中流传!

如果不是平南人,他兄弟一系的记录为什么都在《平南县志》中呢?毫无疑问,这也是袁崇焕出生地平南说的一个重要支持!

并且这版县志还记录了乾隆对其作出平反后,以朝廷的名义,令平南知县给平南袁氏后人一条红绶幡,以用于祀典督师!此幡一度保存了数年,道光版县志编写者,时任平南知县的张显相,编书时还寻访到一些老人,中间有人给他讲述过其亲眼见过的幡带的一切!

当然,这些记载,平南说似乎有一个漏洞,那就是科考!他在平南出生,应是平南藉,按正常情况,以明清科考资格认定的制度限制,平南藉的袁崇焕只能在平南县,和所属的浔州府考试才对,那他何不在平南考,而能以藤县藉参加高考呢?难不成又是塞钱吗?要是不塞钱,合法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说法,《平南县志》有这么一段,大概意思是:督师因“年少犯事,被人攻讦”,故不能以平南藉参加科考。的确,当时的科考限制条件中,是有这么一项:有案底或不良评价的人,不能科举。为此,他只有就近去藤县,以藤县藉科考。

前面介绍藤县时又说到,两县都有白马村,所以,可以想像,他去藤县报考时,必定是以藤县白马村人的身份,因为住地同名,地域又近,藤县考官理所想当然的就认为他是藤县白马人,从而也没有去细查,因此,用藤县藉科考成功!这就很好解释了这点争议!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是天意了!

否则他要么不得考,市井一生!要么就得在平南考,来浔州府城桂平考,有这如果,那么这历史也就得改写了!

综观三种说法,不难看出,袁崇焕祖藉东莞,藤县科举,都是不能争的!争议的每一个焦点,分歧,三地都能有自家合理的圆满的解释,细细想来,三家各说都在理!但历史真相,只能是唯一的,最后之所以引发这样的争论,也就是因为他获罪被处死了,家人受牵连,一家四散!为自保,为活命,为延续氏族血脉,全族动荡数年,这也就隐瞒了一些事情!等时局平静,再拾起来,时过境迁,很多事实也就乱了!

督师出生地无论在哪,都不能否认,他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他后来所做的事情!

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谢谢阅读关注!

袁督师: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你小子写了那么多,到底想说我是哪里人呢?

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答案就在评论区,督师您自己看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