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八字互换(相亲八字互换好吗)

一夜奈良山 2023-12-24 12:05:38 网络

这些传统客家婚俗,你了解多少?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乃古人所谓人生四大喜事。其中,与“洞房花烛夜”息息相关的婚俗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客家婚礼习俗从中原婚俗发展而来,保留着许多中原的传统礼仪,但也颇具客家特色,其“六礼仪式”向世人展示了这个民系独特的追求幸福的过程。虽然由于地处山区,物资匮乏,客家地区在以前也出现过“童养媳”“等郎妹”等畸形的婚姻形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客家婚俗在摈弃糟粕的同时也传承了更多美好的部分,从而衍生出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独特的客家婚俗。

男行冠礼女盘发代表可成婚

在古代,男子一般到了二十岁会举行冠礼,而女子一般十五岁也有相对应的成人礼——笄礼。到了那一天,女孩的家长会替她把长发盘起,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以前的客家地区,到了婚嫁年纪,男方的父母便托人做媒,寻访门当户对人家的未婚女子。托媒婆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若女方父母同意,便可进行相亲,这就是当地所谓的“啦(看)屋舍”(客家方言)。而如今这一程序已经简化在婚礼前夕与送聘礼一起完成了。

所谓“啦屋舍”就是女方母亲再加几位至亲内戚(以女性为主)前往男方家具体了解家庭境况和人品,男方在家中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旧时女儿本人不出现在这一仪式当中。“现代婚礼中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虽然有些男女不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但还是要走这一程序,现在女儿是可以陪着一起去男方家了,是女性解放或地位上升的表现之一。”从事多年婚庆工作的铂菲时刻婚礼策划师蔚介绍。

“男人八字无假,女人八字无真。”了解了男方的情况后,若双方无异议,女方便将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俗称“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看日子”是将双方的“八字”交神灵审核的环节。相传女方会在上面做文章,即尽量把自己的生辰八字改好,以迎合男方需要。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若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日课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一般都不会算两个人合不合,提供双方的生辰八字主要是为了挑选结婚的日子、进门的时辰。”蔚说。

接下来便是“送聘礼”,这一程序在今日的婚俗中仍有保留,是男方将聘金等礼物送往女方家。家住在梅县区隆文镇的李增华夫妇是当地有名的“金婚”夫妇,今年已经84岁的他和妻子携手走过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说,当年由于家境贫苦,他们的婚礼一切从简,但他看过不少当地有钱人家的婚礼,至今印象深刻。“解放前,大家都还遵循传统,聘礼除了聘金身价银外,还包括生猪一头及鸡、鸭、熟盆、生盆和果盆等,聘礼用‘礼楼’(或称猪羊楼)送去,很是壮观。”

据了解,客家人的礼金要逢“九”(如999元、699元、99元,勿齐头),“九”谐“久”,意即长长久久。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当年我爸就是用99.9元把我妈娶回家的!”如今也正在筹备婚礼的小王笑着说,现在的价格可能要高一些,不过都是图个好意头,钱多钱少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情相悦。

“备嫁妆”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是女方根据男方送来的聘金、礼物等置办嫁妆。据李增华老人回忆,他当年结婚的时候要准备一只“鸡乱哩”(乡俗又谓“祖婆鸡”)和男家带来的雄鸡(又谓“带路鸡”)共笼带回男家,意为传宗接代,还有长命草和五谷,表示女方到男家后,生根、开花、结果,五谷丰登。“还要配上拜箕,装上红枣、莲子、花生等喜糖喜果,以示连子连孙,这些东西在结婚时放在洞房里,讲究的还得配上衣橱梳妆阁等。”

大婚之日喜迎花轿仪式感强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客家人也一直承袭中原之风,保持着“六礼”的习俗,除了上述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步便是——迎鸾,即举行婚礼。

在客家地区,女方在出嫁前一天下午要敬天神、拜祖宗等,用男方所送聘物中的肉菜请亲朋吃晚饭,俗谓“轿下酒”。

在以前,客家女子出嫁当天的梳妆打扮是极具仪式感的。新娘在出嫁的前日,要请一位好命的至亲叔婆、伯姆“掷寒毛”,并用线夹面颊上的“冬瓜毛”。出嫁那天早上起床后,先由本屋懂礼节、有生活经验的中年妇女给新娘梳妆打扮,比较传统的是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足着绣花鞋,脸上垂挂珠帘,使人看不到面部。如今,许多仪式都已简化,新娘子只需要美美地出现即可。

“我是用花轿抬到丈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资本。以前的人们迎亲用的是花轿,在结婚的当天,女方要备办早上的酒宴款待接亲者,酒宴结束后,由哥哥或叔叔拿一只米筛遮在姑娘的头顶上,由房间送到大厅,祭祀祖先。

据了解,新娘出屋时,撑伞站在门边,其长辈一般会叮嘱曰:待人处事,切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由父亲向伞顶洒茶、酒各一杯,并念祝福词:“茶香酒香,子孙满堂。”然后在大门外上轿,跟着迎亲队伍到男家去,伴送者有祖母或胞弟。新娘胞弟是婚礼送嫁队伍中的男性代表,谓“做阿舅”。送嫁队伍有三顶轿,一为新娘轿居中,在路上如遇另一位出嫁新娘,则双方换手巾,以示吉利;二为阿舅轿断后;三为媒人在前面“径”露水。

在平远县,一个小孩会托一茶盘,上置槟榔、茶叶、红仪请新娘出轿,新娘会以一红包和原茶盘上的红包互换。新娘下轿后会将预先准备好的糖果、红枣、花生、铜钱等撒于地上。围观孩童在爆竹声中一哄而上,忙着捡钱、糖,一边捡一边说“我捡到很多钱”,欢天喜地。“在我小时候,记得我小姨出嫁的时候我还去捡过硬币,非常热闹,很是好玩!”今年25岁的李颖说。

新人来到围龙屋的上堂后,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夫妻对拜,后入洞房。洞房内点双盏灯,桌上放两个红鸡蛋,一碗圆板红枣莲子汤。长辈敲去蛋壳,需要边敲边念:“打卵(蛋)团团圆,生子中状元;打卵康康确,生子满司角。”由新娘喂新郎吃红鸡蛋,意为团圆。当他们饮交杯酒吃蛋时,牵新郎、新娘的人会说“早生贵子”之类的好话。尔后,新人返回祖公厅拜同尊辈,但婆婆要到祭拜灶君那天才能拜。

拜完堂后便是宴请宾客,称“喝喜酒”,礼节甚为隆重。现代客家婚礼中这一环节也是最为隆重的,一般都会把场地定在酒店,邀请亲朋好友出席,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

在客家地区,婚礼后的第三天,有个仪式叫“三朝回门”。在这一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

礼节化繁为简却不失客家特色

“五十年代一张床,七十年代一包糖,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扬。”短短几句话形象地总结出客家人的婚俗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礼节化繁为简,但依旧保留有客家特色。

“老板娘,帮我准备一份新娘的嫁妆。”“没问题,皮箱、红伞、九九带和一些生活用品都要吧?”“都要。”梅城老街的婚庆百货店老板娘余兰辉正有条不紊地帮客人准备嫁妆。在中华街与油罗街交叉口处,映入眼帘的就是挂满大红灯笼和对联的门店,让人一下子融入到十分喜庆的氛围。

在客家婚俗中,办嫁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习俗,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首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现在的人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为了方便简约,大部分人会到我们这种婚庆百货店一次性准备好嫁妆。”余兰辉告诉记者,她们所办的嫁妆都是寓意佳的用品,并非现代意义指的金银首饰、车房之类的嫁妆。余兰辉介绍道,新娘除了准备镜子、梳子、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还需要准备红伞代表满堂红、针线代表从头到尾和和睦睦、九九带代表长长久久等有象征意义的用品,届时把这些装进皮箱带去新郎家中。

这些嫁妆何时何日带到新郎家也是有讲究的,这时候就需要日课先生的帮助。在客家婚俗中,梅州人特别注重八字、属相等问题,因此少不了请教日课先生。

“一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双方父母都会拜访生辰八字方面比较有研究的民俗人士,听听他们的建议。”日课先生朱文荣讲道,婚俗在客家人中是十分重视的,婚姻关系到个人、家庭,甚至是社会,因此不能马虎了事。

朱文荣介绍道,如果日课先生提供的方案合乎双方的见地,随即可以互定终身,一般在媒人带领下男的上门见女方,要出面花钱请女方亲戚吃一顿饭,大家互相沟通了解,欢声笑语中把八字互换,这就达成婚姻第一步。

第二步双方沟通开心如意,愿以身相许之时,选取双方最佳结婚的日子,由男方在选好的时辰内到女方家踢门,直到女方愿意开门之时,男方就娶得美人归。

最后,新婚入男家大门时比较隆重,当入门时辰到了,女方由娘家送嫁的亲戚来到男家门口,送嫁娘手捧镜花,先入大门,新娘由男方请来的好命叔姆牵手入大门,大门口放一盆火或一张红纸,新娘由好命叔姆牵过火盆或红纸后,进入大门,上到大堂。

“客家的婚俗流传几千年,大部分都没有改变,比较潮流的青年男女都会去认真对待婚姻,只是把一些不太重要环节省略,比如请媒人等。”朱文荣说。

相关

特殊的客家婚俗形态

童养媳

童养媳是典型的客家婚俗形态,即男孩很小的时候就买一个女孩来一起抚养,待两人长大成人后,经过简单的仪式结婚,一般不用再请客,也不用再拜堂,只需要在除夕那天吃过面等便可同房,俗称“圆房”。乡俗称“圆房”为“上头”,因为童养媳在年幼时都留长发并梳成辫子,到“圆房”之夜,童养媳便第一次把辫子盘成“髻”挂在脑后,与丈夫在“洞房”中点燃香烛进行“对拜”而开始同床共枕。从此她不再垂辫,而天天“挂髻”,故曰“上头”。

等郎妹

等郎妹是旧时客家山区的一种婚俗,被嫁到没有男孩的婆家,等待婆婆生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她的丈夫。这个做妻子的,不但要操劳家务,还要每晚像抚育孩子般地服侍丈夫。

如果等郎妹日久未能等到郎出世,有些人家允许她们外嫁他人。一般认为,等郎妹是一种象征性的婚姻,并不具备一般婚姻的所有要素。但在古代,它是获得客家社会认可的婚姻形式之一。等郎妹这种婚姻的结果,一是女大男小,有的甚至是老妻少夫;二是日久未见郎,而转嫁他人。

在梅州,许多客家山歌、歌谣唱出了这种婚俗所产生的悲剧。一首《十八妹子三岁郎》歌谣唱道:“十八妹子三岁郎,夜夜要我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儿还是郎。”

隔山娶亲

隔山娶亲是侨乡的一种特殊婚俗。侨乡男子年轻时就出洋谋生,在家的父母便托媒人找个媳妇娶回家中。这种婚姻形式,俗称为“隔山娶亲”,也称“隔山嫁郎”“隔海嫁郎”。因新郎不在家,入门拜堂时,一般用一只公鸡代替新郎,新娘则与公鸡拜堂成亲。

该女子成为了男方家的一员,婚姻也被族人认可,负有家庭劳作和看管财产、照顾家娘家公等责任,娶回家的女子俗称“看家婆”。旧时采用这种婚姻形式的多为中等以上的富家,还有的是家中有年老父母需要照顾,而劳动力又少的,需要娶个“看家婆”,以维持家中劳动或看管财产。“看家婆”承了某人之妻的虚名,实际上却是守活寡,甚至长年操劳,终老一生都未能见上丈夫一面。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记者】陈萍 汪思婷

【摄影记者】何森垚

江西嫁女之习俗

一个女孩能够在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仪式中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位女人,无疑是幸福而有趣的。

小时候,我就看到我们村里那些在锣鼓唢呐声中一个又一个出村远去的姑娘们,即使平日里再大大咧咧的人,只要一进入仪式,她们便幸福得一天到晚莫名其妙地羞红着脸。

一个江西女子,由女孩而女人,一般都会经历“三步曲”。

“定庚”,亦即“定亲”,这是一个规模虽小却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此前,双方自由恋爱也好,由媒人介绍也罢,甚而双方父母也见了面了,但还必须以这么一个仪式来正式确定并公开双方的恋爱关系。

男方会有一个以媒人为核心的小团队,带着礼物带着诚意来到女方家里。女方则会请来家族近亲,共同把关与见证。

“定庚”,有这么几件事是一定要办妥的。一是男女双方互换生辰八字,寓示姻缘天注定,此乃天作之合,事实上有点迷信思想的人家还真的会在私下里找算命先生合一下双方的八字;二是双方共同商议下一步“过礼”“出嫁”的相关事宜,有什么要求和条件直接摆到桌面上谈;三是双方正式确定彼此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关系,亦即准姻亲关系。

一个定了亲的女孩,与其他女孩是不一样的。她会刻意避免与其他男孩有过于密切的交往,以免被村里人说闲话。至于终止双方恋爱关系的“悔亲”“退亲”,就更是想都不敢想的,那不仅会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也会让女孩和家人承受乡邻们的指指点点。

“过礼”,是“出嫁”的前奏,男方会根据此前“定亲”时商定的或此后又协商完善的礼单,将礼物和礼金送到女方家里。而女方则在那天大宴宾客,将各路亲戚朋友悉数请来。

“过礼”,表面上考验的是男方的礼数,礼物与礼金会在女方堂屋里一字排开,接受着女方各路亲戚朋友的检阅与评点。而实质上,“过礼”更像是女方正式“出嫁”前的一个任务布置会或动员大会。

女方的每一路亲戚朋友心里都非常清楚,吃“过礼”酒是要领任务回去的。男方的礼物与礼金,那是对应着女方一份份嫁妆的。

女方会根据自家亲戚朋友的多寡及彼此的亲疏远近,将男方送来的礼物与礼金分配出去。这种礼物与礼金的分配,叫“吃水礼”。

有的吃一只鹅,有的吃一只鸡,有的还会额外吃礼金。当年那是真鹅真鸡提回家,后来为了简便亦折算成现金。吃礼金的亦有多有少,多的几百上千,少的十块二十块。

“吃水礼”是要陪送嫁妆的。我姑妈家和我娘舅家的几个表姐表妹们“出嫁”,我家就吃过鹅,吃过鸡,也吃过现金。我娘每回都会根据“吃水礼”的轻重,在征求主家意见后,分别准备诸如一床被子一只箱子,甚至一个大衣柜之类的,也有直接折算成现金提前交给主家去自行采购的。至于兄弟姊妹们,“吃水礼”更重些,大多就要准备冰箱彩电洗衣机之类的大件了。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亲戚,主家就要自己硬着头皮去准备大件了。

“嫁个女,穷三年”,在江西很多地方可不是一句玩笑话。男方只要准备好空房子,女孩一进门,房子里就会满满当当了,房子小的话可能都会摆不下。江西很多地方嫁女,那个嫁妆是要按照一个完完整整的家庭所需去准备的。当然,而今的男孩女孩们都有些看不上父辈们准备的那些家具家电款式,主家一般也就会准备好一个不少于彩礼数额,甚至在彩礼基础上可能已经翻了一番的存折或银行卡。在出嫁前拿给女孩去置办嫁妆,或在出嫁时塞给女孩压压箱底。

“出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女方家里早就忙开了。各式各样的点心,或自制,或购买,一坛又一罐的;木匠师傅与油漆师傅刚走,裁缝师傅又进门了,嫁衣,床上用品。

女孩与一帮闺蜜,则时不时地聚在村后的油茶林中或村前的油菜田里。女孩在一遍遍地温习“哭嫁歌”,她的闺蜜们则在一首首地操练“出嫁对歌”。而女孩的母亲,在忙碌之余,亦不时在轻轻地哼唱“哭嫁歌”,毕竟女儿“出嫁”之时,她亦是“哭嫁”的主角之一。这做母亲的终究不能像做父亲的那样,只要象征性地掉几点眼泪,说一句“乖呀,你要听话哈”就行了。

“出嫁”的日子终于来了。

接亲的队伍尚在村口,锣鼓唢呐声也听得还不是很清晣,便早有村童飞奔着前来报信“来了,来了,接亲的来了”。

进门前的对歌是重头戏,这也是展示双方才艺的机会。男方迎亲队伍里自然也隐藏了几个模样俊俏且善歌唱的女孩,毕竟这边女孩的闺蜜们可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依例,男方先来,而且为表诚意,一般先唱两三首。女方回唱一首,男方又唱一首,来来回回很是闹气。看火候差不多了,媒人便会笑着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等下路上我们再唱,可不能误了良辰吉时”。

这边在热闹的对着歌,那边母亲陪着女孩在闺房里也没闲着。母亲毕竟是过来人,“哭嫁”那是一个荡气回肠,生养的不易,教育的艰辛,小时的乖巧,大时的懂事,件件数来,声声泣,让每一个听了的人都忍不住鼻头酸酸的。

“我咯女是宝宝女喽,读书是老师夸来同学爱喽;我咯女是懂事女喽,体贴爹娘爱护弟妹,煮饭炒菜是样样巧喽;我咯女是福气人喽,从今往后是人家人,你要孝敬公婆,你要夫妻恩爱喽;我咯女喽我咯肉,娘怎么舍得你走喽,你是娘咯心头肉;我咯女呢,娘肚里有女,女肚里冇娘,你要经常回来看看娘呢!”

女儿虽说是头回经历这个场面,但毕竟事先也练习过,倒也有模有样。亲人与亲戚一个一个进来告别,并分别塞给她一个“叫包哩”,也就是须回以哭唱的红包。

“舅舅呢,天上雷公地下舅呢,您要少抽烟来少恰酒,您要保重身体呢,有时间我就回来看您呢”“叔叔呢,我咯亲叔呢,天上落雨您要躲呢,地下滚石您要避开走呢,您要照顾好自己呢”“弟弟呢,姐姐走了,你要听话呢,照顾爸爸妈妈就靠你呢”“爹呢,娘呢,养女难报父母恩呢,女儿出嫁心不甘呢,我怎么放心得下我咯爹和娘呢?!”

良辰吉时到了,女孩在堂屋里或祠堂里拜别祖宗正式出门后,一路上的诸般事宜也就由男方的迎亲队伍来主导了,除了女孩的闺蜜们还会时不时给男方的接亲队伍出出对歌的小难题。

送亲的队伍是不会进男方家门的,一般在进村路口就会与女孩道别折返。但有三个人是需要男方待女孩进门后,另行安排锣鼓唢呐鞭炮接进家门的。一个是送提包钥匙的,一般是女孩的弟弟妹妹或侄子侄女,提着女孩的手提包,里面装着箱子柜子的钥匙。另两个则是本家叔叔伯伯之类的角色,谓之“上亲”。

“上亲”那天是要坐首席的(又叫一席),而男方舅舅则要屈居二席了。这种席位调整的安排也就是在公开告知众位亲朋好友,这家新的女主人进门了,历史从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出嫁”的第二天,女方会派人去男方家,把女儿和女婿接过来,谓之“回门”和“等姑郎”。从女儿的角度来说这是第一次正式以出嫁之女的身份回娘家,从女婿的角度来看这是第一次正式以女婿的身份去岳父母家做客。这也是女婿这一辈子唯一一次在岳父母家坐上席,此后则只有干活和陪酒的份了。

女婿由爱人陪着在岳父母家及重要的亲戚家一餐又一餐地喝着,各家都会有意识地灌酒,甚而以女婿当场醉趴在桌下为最高潮。少则一天,多则数天,待女婿到了闻酒就晕的地步了,男方便会来人相邀。而女方的亲人亲戚一大帮人也就会相约着一起去男方“做亲家”。“做亲家”一般只是象征性地认认门,吃过中饭便会欢欢喜喜地带着男方准备好的礼品返回。

回完门,做过亲家,这嫁女的程序才算是正式走完了。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