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影响八字吗(闰六月影响八字吗为什么)

脾气很大 2023-12-29 01:08:53 网络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科普:闰秒是什么,将何去何从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罗国芳)当地时间18日,在法国巴黎闭幕的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与会代表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不再引入闰秒。闰秒是什么?将何去何从?

什么是闰秒

为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常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UT)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国际原子时(TAI)。由于两种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计时系统结果会出现差异,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国际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1972年的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协调世界时就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个修正被称作闰秒。

闰秒实际上是为适应地球自转的脚步而对国际原子时的人为增减。依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对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监测数据,当两者之差达到0.9秒时,该机构就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在下一个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实施正闰秒或负闰秒。

自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至今,全球已经实施了27次正闰秒调整,最近一次的闰秒调整是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从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因此迄今为止的闰秒都是正闰秒,但相关科研发现,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这意味着未来也可能会出现负闰秒。

为何想取消

对闰秒最为敏感的莫过于计算机相关领域。由于闰秒的出现没有固定规律,对应的时间调整无法从一开始就写在计算机程序里。

在万物互联时代,很多领域都依托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实施闰秒也会影响航空、通信、金融及其他需要精准对时的领域。

2012年实施闰秒时,国外不少知名网站出现了临时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2016年亦是如此。

闰秒让互联网企业如鲠在喉。今年7月,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的母公司“元”公司两名工程师在公司微博发文称:“(闰秒)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冒险做法,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引入新技术来取代它了。”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纷纷表示赞同。

将何去何从

闰秒是目前把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联系起来的手段。由于世界时是基于地球自转确定的,又称天文时或太阳时。没有闰秒意味着人们使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太阳位置不关联,时间和天文学呈现割裂状态。

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要求多机构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纳入下一届大会的决议草案中。

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网站介绍,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时,其发生的频率要会比闰秒低得多;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

据悉,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将进一步讨论闰秒的未来。

来源: 新华社

闰2月将至,俗语“莫逢闰二月,若逢财有缺”,啥意思?有道理吗

#春耕进行时#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春分节气马上就要到了,并且今年的春分节气有点特殊,它是在农历的二月三十日,而春分后就是闰二月了。

说起闰二月,估计很多的人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一年的这十二个月份中,闰五月,闰六月和闰七月这都是比较常见的,而闰二月、闰三月却比较罕见。

而今年就偏偏遇到了,上一次闰二月还是在19年前的2004年,下一次则要等到19年后的2042年了,之后就是在2099年才有闰二月了。

而且越是往后面闰二月出现的概率就越低了,比如在22、23世纪只出现了两次,而25、26世纪各只出现一次,到了29、30世纪则一次也没有出现了。

闰二月就要到了,农村里的老人说都在说:“莫逢闰二月,若逢财有缺”,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今年会是闰二月呢?它又有哪些说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莫逢闰二月,若逢财有缺”啥意思?

这确实是在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一句老话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因为闰二月毕竟是比较少见的,很多人一生中也就能遇到一两回。

再加上现在很少人提起它了,所以对它知之甚少,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比较了解的。

不用解释估计很多人也猜到了,它说的是闰二月不太好。意思是如果遇到了闰二月的年份了,那么就对财运不利。

其实在我国民间过去一直都是很忌讳闰二月的,流传着不少和闰二月相关的一些灾害的传闻,甚至在民间还有“闰二月流年不利”的说法。

比如在闰二月就不宜结婚,也不能在闰月上坟,还有些地方闰月不能动土建房子,不能过寿,不能乔迁等等。有的地方不光是认为闰二月不利,甚至是整一年都不利。为了避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祸害,所以要尽量不办建房、乔迁、结婚等影响重大的事情。

比如今年的清明节是在闰2月,并且还是在闰二月十五日,在有些地方就有闰月不能上坟,所以就说今年清明节扫墓要提前半个月进行,就是在闰二月前就要扫墓了。在你的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

为什么今年是闰二月呢?

想要了解清楚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只要我们搞清楚了为什么今年会出现闰二月,就一切真相大白了。

什么是“闰二月”,它指的是在农历中出现了两个二月,其中第二个二月,就是闰二月。而之所以会出现闰月,那是因为阴历年和阳历年的周期不同,为了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中的四季脱节,所以才增加了闰月。

因为阳历一年是大约365天,而阴历一年是大约354天,这样阴历和阳历这两种历法中就有大约11天的差别,如此一来经过17年,阴阳历就会出现季节倒置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增加了闰月,并且还规定是在19个回归年中增加七个闰月,这样其总天数基本就相等了。

为什么今年是闰二月,而不是闰三月,或者是闰正月呢?

那是因为闰月的增加也是有其严格的一套标准,那就是结合了二十四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其中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并且节气和中气是相互间隔排序的,两个节气之间是相差30.5天,可是农历一个月的周期是29.5天。

这样的话就会导致有些年份的某一个月没有中气,而这样的月份肯定是不能单独成一个月的,所以它就只能是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月,也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

比如今年之所以是闰二月,是因为农历二月之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清明”,而中气“谷雨”却顺延到了下一个月去,所以它就是闰二月。定为“闰二月”,这就是闰二月的道理。

结束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之所以会有闰月,这完全是一种人为的适应自然规律所做的调整措施,也就是说它是人为造成的。这个和民间所说的“闰二月流年不利”、“莫逢闰二月,若逢财有缺”等说法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不过在有些地方说“闰月清明莫上坟,上坟会惹祸上门”,这个也是一些地方的习俗,就是提醒我们不宜在闰月清明节当天上坟。

实际上老话还说“早清明,晚十一”,清明节扫墓提前一些才好,而十月初一寒衣节,推迟一些也是无所谓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地方一般都不是清明节当天去扫墓,而是适当提前了一些日子扫墓。

但这个是一些地方的习俗,并不是什么迷信,所以如果当地有这个习俗,只要遵守就好,不要过度的去解读。因为在我看来,只要有心就好,早一天晚一天去扫墓,或者是没有去扫墓也没有关系的,只有有这份心意就好了。

同样是春节,为啥公历日期总是不一样?

新华社天津1月20日电(记者周润健)1月20日,迎来“大寒”节气,而2月1日,将迎来2022年春节,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又一年。“感觉自己还什么都没干,怎么就过年了呢!”翻着日历牌,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2020年的春节是1月25日,2021年的春节是2月12日,2022年的春节是2月1日,春节的公历时间为啥总不一样?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解释说,春节是农历的节日。中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为阴阳合历,以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定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定年。太阳和月亮几乎同时升起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的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29天或30天,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或“节气”,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

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天数不一致,所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现行农历置闰的方法大约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假使两个农历十一月(冬月)之间间隔11个月,则不置闰;间隔12个月,则将前一个十一月之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之后的月份不再置闰。“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每个闰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比如2014年是闰九月,2017年是闰六月,2020年是闰四月。而这种置闰方法也导致春节来得有时早有时晚。

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就目前来看,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因此,2022年春节只能说是来得比较早。记者翻阅天文年历发现,最近这20年的春节里,最早的是2012年,落在公历的1月23日,只比最早春节的公历日期晚了2天。

修立鹏表示,早春节也好,晚春节也罢,其实对我们欢度春节没有丝毫影响,大家照样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开心过大年。

科普:闰秒是什么,将何去何从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罗国芳)当地时间18日,在法国巴黎闭幕的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与会代表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不再引入闰秒。闰秒是什么?将何去何从?

什么是闰秒

为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常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UT)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国际原子时(TAI)。由于两种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计时系统结果会出现差异,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国际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1972年的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协调世界时就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个修正被称作闰秒。

闰秒实际上是为适应地球自转的脚步而对国际原子时的人为增减。依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对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监测数据,当两者之差达到0.9秒时,该机构就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在下一个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实施正闰秒或负闰秒。

自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至今,全球已经实施了27次正闰秒调整,最近一次的闰秒调整是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从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因此迄今为止的闰秒都是正闰秒,但相关科研发现,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这意味着未来也可能会出现负闰秒。

为何想取消

对闰秒最为敏感的莫过于计算机相关领域。由于闰秒的出现没有固定规律,对应的时间调整无法从一开始就写在计算机程序里。

在万物互联时代,很多领域都依托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实施闰秒也会影响航空、通信、金融及其他需要精准对时的领域。

2012年实施闰秒时,国外不少知名网站出现了临时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2016年亦是如此。

闰秒让互联网企业如鲠在喉。今年7月,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的母公司“元”公司两名工程师在公司微博发文称:“(闰秒)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冒险做法,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引入新技术来取代它了。”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纷纷表示赞同。

将何去何从

闰秒是目前把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联系起来的手段。由于世界时是基于地球自转确定的,又称天文时或太阳时。没有闰秒意味着人们使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太阳位置不关联,时间和天文学呈现割裂状态。

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要求多机构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纳入下一届大会的决议草案中。

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网站介绍,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时,其发生的频率要会比闰秒低得多;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

据悉,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将进一步讨论闰秒的未来。

来源: 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