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2017年6月26日是什么星座)

落荒而逃 2023-07-17 07:10:45 用户分享

富二代奸杀16岁花季少女,律师无耻辩护:“世上没有真正的”

‬ 前言

2016年5月19日晚,北京市昌平区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一名16岁花季‬少女‬姚金易突然失联,引起了她的母亲李洁的极度担忧。随后得知,17岁的邻班‬同学王祎哲承认自己动手杀害了姚金易。

‬花季少女被“奸杀”

姚金易2000年出生在山东东营,从小就乖巧漂亮,由于父母早年离婚,就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妈妈李洁一边打拼着事业,一边悉心照顾着她,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李洁把女儿送到了北京新东方外国语学校读书。

母女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每天都发信息报平安,分享各种事情。事发前,姚金易还和母亲说过有一名男生总是死缠烂打的追求自己,母亲以为就是青春期的叛逆,所以没放在心上。

可就是这个恶魔将姚金易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6岁。

由于姚金易长相甜美,性格开朗,在班级里被公认为班花。这样的条件身边不乏追求者,其中王玮哲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姚金易是邻班,比她大一岁。在一次元旦晚会上看到了像仙女一样的姚金易后,便开始了疯狂的追求。但都被拒绝。

这个恶魔一般的坏种抱着得不到就毁掉的心态,把魔爪伸向了单纯的姚金易。她做梦都不会想到此去竟成了不归路。

案发现场

2016年5月19日他通过诱骗把姚金易带到了偏僻的601教室,在黑暗的灯光下王玮哲了她,由于怕她喊出声,一直掐着姚金易的脖子。待这个禽兽发泄完后,发现躺在地下的姚金易已经没有了呼吸,他拿走姚金易的手机,仓皇从学校翻墙出去。

晚上十点左右,李洁接到了女儿老师的电话,说姚金易今晚上查寝的时候没有找到人,人不在宿舍,学校里到处去找了也没有找到姚金易。李洁一听瞬间坐不住了,可能是母子连心,她意识到了女儿可能出事了。便马不停蹄的赶去北京。

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有人在601教室发现了姚金易的身体,学校赶紧通知李洁。李洁看到女儿冰冷的尸体嚎啕大哭起来。花季少女就这样惨遭毒手,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就在此时,王玮哲却主动自首了,他告诉警察自己和姚金易是情侣关系,发生关系后起了争执,自己是过失杀人。这个恶魔诡辩的词汇肯定是受了高人指点。

警方很快对姚金易进行了尸检,但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扼住颈部窒息死亡”,罪却并没有提及。

为了能让这个恶魔尽早伏法,花女儿一个瞑目。这位坚强的母亲忍着悲痛辗转多地找律师、找专家,最后组成了五方会谈,开始重新对姚金易的尸体进行尸检。

2017年6月26日,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经调查王炜哲杀人事实确凿,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王玮哲表示不服,当庭决定上诉。

在等待上诉期间,王玮哲父母多次找人给李洁带话“可以用任何方式解决问题。”但都被李洁拒绝,怒本柔弱,为母则刚。她想要自己的女儿瞑目。

2018年12月27日,二审开庭,王玮哲的父母花重金请了辩护律师,说出了那句让我听了都咬牙切齿的话“世上没有真正的。”但无论怎么给他辩解,都没有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他的上诉,依旧维持原判。

最终历时五年才得到了最终的审判,王祎哲和其母吕某承担90%的责任,并给予死者母亲书面道歉,而新东方学校也要承担10%的责任,共计赔偿约一百五十万元。

案件结束了,但16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陨落,大好的年华却葬送在了学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结语

可以肯定的是,姚金易的死亡是一起极其残忍的案件。王祎哲所犯下的罪行不仅是谋杀,更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生命的蔑视。

在这个事件中,姚金易的母亲李洁表现得非常坚强和勇敢,寻求正义并为女儿讨回公道。她的努力最终也带来了结果,王祎哲被判处无期徒刑。

然而,这样的案件也反映出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校园暴力、性骚扰和保护未成年人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机制,预防和打击类似事件的发生。

此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明白尊重他人、爱护生命的重要性。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和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我们要再次对姚金易的离世表示哀悼,并向她的家人和朋友致以深切的慰问。希望她的经历能够成为提醒,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关心他人,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社会。

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2: 人文贵州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1、文物古迹篇:

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文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旅游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原系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苟坝会议会址

苟坝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是一座老式黔北农家三合院,传统木结构的瓦房,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3月10日—12日,中央红军在此召开会议。会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采纳的战略思想,制定新的战略方针,使红军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改组了中央军事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从组织上进一步巩固和保证了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困牛山战斗遗址

困牛山战斗遗址位于石阡县。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西征由湘入黔,10月15日,红六军团拟经过石阡到印江与红三军会合,在石阡县遭遇敌人堵截。16日,红六军团第18师52团为掩护主力南撤转移,将围追堵截之敌引向石阡县困牛山。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都被敌人占据。后有追敌湘军,前有地方民团,民团中还有被抓去充当人盾的老百姓。红军战士宁死不愿误伤夹杂在敌军中的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纵身跳崖,为革命献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盘县会议会址

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位于盘州市双凤镇九间楼社区,为平檐斜山顶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3月30日晚,红二、红六军团领导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等人在盘县九间楼召开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会议,史称盘县会议。会议及时传达了红军总部的电示和《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策略路线决议大纲》,分析了全国的形势,着重讨论红军总部两次指示北上的精神,研究北上或南留的问题,最后决定放弃原定在南、北盘江之间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

盘县会议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折性会议。会议作出的渡江北上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促进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四渡赤水纪念馆

四渡赤水纪念馆坐落在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古镇,经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于2007年7月建成开放。

四渡赤水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运动战典范。四渡赤水纪念馆综合运用雕塑、油画、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遵义会议后及其战友率领中央红军3万余人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40万大军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历史画面。

四渡赤水纪念馆占地面积7710平方米,属黔北民居式建筑风格,与土城老街、四渡赤水第一渡口连为一体。展厅面积2785平方米,有馆藏文物藏品10141件(套)。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古称“鸦关”。由关口向公路远眺,山峦叠起,薄雾裳绕,气势磅礴。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至今车辆仍可通行。

晴隆24道拐是一条著名的抗战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北10公里与桐梓县交界处,距遵义市市区约50公里。娄山关,关口处于大娄山山脉主峰。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的重要关口,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现有词碑、小尖山红军战斗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娄山关红军战斗陈列馆、摩崖石刻、娄山关古碑等战斗遗址文物和纪念性建筑物。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贵州省全防教育基地、贵州省廉政教育基地等。

猴场会议会址

猴场会议会址位于瓮安县猴场镇宋家湾,距县城20公里。原为宋氏住宅。建于1912年,为木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

1934年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央在猴场村宋家湾宋氏住宅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就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猴场会议会址包括会址、行居、红军干部团旧址和红军干部团休养连旧址等。

猴场会议会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原有文庙、天主堂等25处,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有9处。包括湄潭办公室图书室旧址(文庙)、谈家桢等教授住处(天主堂)、研究生院旧址(义泉万寿宫)、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理学院物理系旧址(双修寺)、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文艺活动旧址(欧阳曙宅)、学生住处(李氏住宅)。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至湄潭县城及城东北永兴镇境内。湄潭人民支持浙大办学。浙大在湄办学期间对湄潭教育、农业生产做出了应有贡献。

2006年,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由烈士故居和王若飞故居陈列馆两部分组成。故居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整座建筑均为木质和小青瓦结构,是典型的南方民居四合院。王若飞故居陈列馆紧邻烈士故居之旁,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9年4月8日落成开馆。陈列馆与故居连为一体。

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全省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专门关押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设立的三大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旧址由设在阳朗坝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其前身是政府的“南京军人监狱”。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迁往重庆,先后关押人、进步人士1200余人,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其中被关押在这里的有杨虎城、黄显声、许晓轩、小萝卜头宋振中、韩子栋等。

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海龙屯遗址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湘江上游,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遗址。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海龙屯遗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由南宋朝廷与播州的土司杨氏共同营建,后毁于1600年对抗明朝廷的战争。周长约6公里的环屯城墙尚存,屯内面积达1.59平方公里,“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屯内两组最大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

海龙屯遗址是贵州境内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2015年7月4日,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洞遗址

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六盘水盘州市珠东乡,是一个发育于厚层灰岩中的巨大溶洞,由5条洞道组成,最上层洞道与最下层洞道垂直高差达115米,洞系总长度达1660米。1992年至2000年,共发掘石制品3000余件、人牙化石4枚,4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烧骨、炭屑。遗址堆积层的年代在距今约33万年至13万年之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可乐遗址

可乐遗址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城西约60公里处。在遗址9.4平方公里范围内缓坡丘陵地上,分布着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20世纪50年代末,省、地、县文物考古部门发现了可乐遗址,并发掘出数百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在史学界引起了轰动。墓葬奇特的埋葬习俗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随葬器物,对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水遗址

中水遗址位于毕节市威宁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等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文化遗物。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中水史前遗址群的发掘,是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考古的许多空白。

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家族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关系明确,墓葬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杨价夫妇墓出土了成套精美的金银器,为深入研究南宋时期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牛坡洞洞穴遗址

牛坡洞洞穴遗址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发现20多个人类个体,是中国单个遗址出土墓葬数量最多的早期洞穴遗址,相继发现灰坑7座、用火遗迹10余处、墓葬7座、活动面两处等。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其中,各类型打制石制品近10万件,骨器约100件,陶片100余片。牛坡洞洞穴遗址对确立贵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招果洞遗址

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延续至2000年前,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年代连续,十分罕见。这是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华南地区最早的人类埋葬行为之一。该遗址遗迹、遗物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反映了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延续时间长、比较完好地保留远古人类栖居遗迹”的特点。

大松山墓群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发掘面积13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大松山墓群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延续近1400年,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出土文物众多,包括陶瓷、金属、珠饰、有机物等,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因时代差异和联系都很明确,为建立云贵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年代标尺,研究西南边疆古代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红崖古迹

红崖古迹,又称红崖碑、红崖天书,位于安顺以西50公里黄果树晒甲山上,为我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一壁长达百米,高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上,有二十余个红字,非楷非隶,排列不齐。奥妙难解的文字成为千古之谜。红崖古迹也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清代以来,中外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多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的“红崖文化”现象。

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

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

2008年,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中心城区29千米,距花溪城区12千米,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

青岩古镇城内面积3平方千米,景区规划总面积约5.8平方千米,街巷用石铺砌,民居也是石砌的围墙、柜台、庭院。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瓦屋面等,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青岩古镇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遍布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众多古迹。

2005年9月,青岩古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青岩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镇远古镇

镇远古镇,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据记载,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设县开始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2020年1月7日,镇远古镇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小七孔古桥

小七孔古桥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风景区内。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横跨响水河。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桥体取拱形,结构玲珑。桥首原存石碑两座,一为《修碑》,铭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古桥”。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

安顺文庙

安顺文庙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城内黉学坝。建于明代,后多次增建、修复。现存建筑22处,占地约8000平方米。

文庙依“孔明丘”的缓坡而建,是一座典制齐备、布局严谨、捭阖有致、工艺精巧绝伦的古建筑。文庙共有四重院落,一院高于一院。整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有“黔中儒学圣殿”“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石雕艺术的殿堂”之美誉。2001年,安顺文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文庙是中国西南民族地区较早建成的文庙之一,充分体现了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西南边远地区延伸发展的历史。

安顺武庙

安顺武庙是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顺市区内城老大十字东北角,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名寿亭侯祠,后改称关帝庙。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建为武庙。在八年(1919年)因将关羽、岳飞合祀,又称关岳庙。但安顺人一直称其“安顺武庙”。

安顺武庙是一组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呈长方形,为石墙围护三进四合院式石木结构建筑群。武庙大殿内有36根整料石柱构成了主架,最高石柱达14米。

福泉城墙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福泉城墙,位于福泉市城厢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占地面积19000 平方米,被称为“贵州的八达岭”。整个城墙依山势而建,周长约4700米,高约6米,宽4余米,均为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城墙上设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及小西门。

福泉城墙是贵州现存始建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现存墙体和门洞数量较多的明代城墙之一,是贵州省最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防御的绝妙之作。

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位于黎平县地坪镇,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坪风雨桥,长57.61米,宽5.2米,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整座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青龙洞古建筑群

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古镇城东中河山,由青龙洞、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古建筑群既有园林韵味,又有寺院风格。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青龙洞古建筑群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

石阡万寿宫

贵州是个移民省份,很多外地人迁入贵州时,也带来了他们故土的文化基因。石阡万寿官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是江西客商修建的一种公共建筑物。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或豫章会馆,始建年代早,规模较大,装修工艺较精,尤其是木雕戏台人物栩栩如生。

石阡万寿宫布局严谨、工程宏伟、构思奇特、设计精巧,名列省内同类建筑榜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谷遗址

宁谷遗址位于安顺城区以南6公里的宁谷镇,占地约10万平方米,由160余座汉墓,8个汉窑,1个汉民居遗址所构成。

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汉代文物乳钉几何纹方砖、秦半两、汉五铢、大泉五十等圆形方孔小钱;金器、铜器、铁器、陶器、木器等生产、生活军事用器数百件。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遗址可推断为西汉末(淮阳王刘玄)至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时期。

宁谷遗址还出土了木椟、长乐未央瓦当等重要文物,对于西汉中央在西南地区统治权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金古建筑群

织金古建筑群是位于织金县的一处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织金县城就已经形成。在清朝乾隆年间,织金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墙和街道。而在清朝末年,织金县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这也是织金古建筑群主要建筑物的形成时期。

织金古建筑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具有典型的南方水乡建筑特色,如青砖灰瓦、挑檐飞檐、雕花窗棂、石雕门框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织金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山汞矿遗址

万山汞矿遗址,位于铜仁万山区万山镇土坪村。地表面积2.5平方公里,采掘面积约3.2万平方米。自秦汉采掘朱砂开始,万山的汞矿开采冶炼史有两千多年。

万山汞矿遗址是国内现存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汞矿重要遗址,是研究中国汞矿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独特的采矿、选矿和冶炼工艺,反映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水平。

2005年,万山汞矿遗址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明祠

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祠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木刻。

阳明洞

阳明洞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城东1.5公里的栖霞山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居于此洞而得名。王阳明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悟”出及写出的。

阳明洞又名东洞,洞口苔痕苍绿,藤萝密布。洞内宽敞明亮,可通往后山。四壁石乳凝结,洞口崖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

洞中的镌刻较多,字的大小不等,草、楷都有。洞外是长12米,宽9米的青石铺地的院落,岩坎边用青石栏杆围绕;院落南边石级两旁,有两颗参天古柏,为王阳明亲手所植,称为守仁柏。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阳市中华南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开创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名算学馆、达德书社、民立小学堂,二年(1912年)更名为达德学校,后增办中学。1925年又增设女中部,为贵州省著名的私立学校。

贵阳达德学校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新思想新潮流的带领下,开创了贵州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它在贵州率先创办女学和幼稚园,拥有第一个女教师,倡导女子不缠足的“天足”运动;在贵州首次实现白话文教学,创办贵州第一份教育杂志,第一个派遣毕业生到国外留学。因此,它被誉为贵阳新学教育的启蒙,贵州近代教育的旗帜。

在贵州历次革命运动中,达德师生积极投入其中,成为贵州民族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先锋,王若飞、黄齐生即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贵阳城区东隅,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是传统的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高20米,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我国古代认为九是“阳数”,是数中最大者,用九角形的建筑供奉“文昌帝君”,是对主宰功名、利禄之神的崇敬。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城西北82公里的往洞镇,始建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

增冲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增冲鼓楼既保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也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7年6月,国家邮电部曾发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邮票,其中有一枚就是增冲鼓楼。

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毕节市东北隅的大屯乡。庄园为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彝族土司余象仪始建,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彝族土司余达甫增建。庄园依山而建,坐东南而向西北,占地约6000平方米。

大屯土司庄园规模宏大,是全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庄园四周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设回廊相互贯通。部分建筑是仿日本唐招堤寺所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彝族是一个崇拜虎的民族,庄园房屋的廊柱、房檐和石礅、石阶等都刻有形态各异的变形虎头图形。

大屯土司庄园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古建筑群

东山古建筑群位于铜仁市城东隅,南临锦江。占地约3万平方米。

铜仁东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明清古建筑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巅建的“澄江楼”、“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观楼”,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阁”,以及其他清代古建筑。古朴典雅的建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头寨古建筑群

马头寨坐落于贵阳市东北58公里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土司官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面对底窝大田坝,背靠百花山,两面环水,清河、深水河分别环绕寨北和寨东。

马头寨古建筑群民居布局,有尊卑贵贱之分:小户人家住在台地前沿,殷实人家住在台地中部,大户人家及土司衙门建于台地后部。

寨内道路多以青石、鹅卵石铺墁。其地是抗元运动领袖宋隆济故乡,又是元代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靖江路总管府和明代底窝马头驻地。总管府遗址犹存。

葛镜桥

葛镜桥位于福泉市城东南2.5公里处,桥长52米,宽5.5米,高30米,横跨麻哈江两岸。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历经400多年,坚固如初。

麻哈江为明代京滇古驿道必经之地,两岸绝避千尺,江水汹涌,每当春夏涨水,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葛镜桥是明代人葛镜倾尽家财、耗时三十年时间所建。明代人葛镜,以积善为怀,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虽屡建屡败毁,然而造桥的决心没有动摇。在三毁三建中,葛镜吸取了经验,铸就了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座宏伟桥梁。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其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中评价其为“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并称“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葛镜桥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义刘氏庄园

兴义刘氏庄园位于兴义市城南的下五屯街道,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

兴义刘氏庄园系刘燕山创修。刘燕山祖籍湖南邵阳,清嘉庆年间其祖入黔,是当地最大的地主。刘氏庄园到期间,又大兴土木,成为当地最大的庄园。庄园现存房间200余间,建筑面积18239平方米。庄园由多个独立的小院组成,结构布局奇巧独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

镇远天后宫

镇远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㵲阳镇新中街,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镇远天后宫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门临大街,地势较高,门前直铺88级宽石台阶。主要建筑有:山门、戏台、正殿、东西两厢房、耳房、后厢房等。建筑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屋面以青瓦覆盖。殿内供奉“海神”妈祖,是为纪念海神妈祖和作为福建同乡会馆而建。镇远天后宫反映了清代镇远商贾云集,航运发达的盛况,同时也表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之间的文化交流,它对研究贵州与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镇远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古镇

寨英古镇坐落在梵净山脚下,是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镇,有“梵净古都”之称。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建筑群包招古城墙、城门、码头、石板街道、商号、茶楼、会馆等。它们是梵净山区苗族建筑和江南水乡及徽派建筑的集大成者,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梵净山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尤其是1372年兴建的天马寺,香客络绎不绝,是梵净山上独树一帜的名庵。它距寨英古镇只有半天的路程,所以,许多远道而来的香客往往要在寨英住一晚上,以便第二天有足够的精力登山拜佛。这些香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寨英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奢香墓

奢香墓位于毕节市大方县,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奢香是历史上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巾帼英雄。明洪武八年,奢香嫁给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奢香代袭贵州宣慰使一职。在她摄政的15年间,开辟“龙场九驿”以通外界,引进先进文化技术,接纳汉儒,兴办宣慰司学,奖励耕织,倡导各民族平等共存,反对,可谓功绩卓著,彪炳青史。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病逝,明王朝加封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

奢香墓有两个平台,均为9级台阶,这与彝族崇尚数字“九”有关。在第一平台立有墓碑一块,碑的正面刻有彝文、汉文的“明顺德夫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墓”。墓碑的后面是用白石安砌的奢香墓塚。

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村古建筑群位于石阡县国荣乡,村寨三面青山环抱,前临千亩良田,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庄。

楼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苗民反乱。同治和光绪年间先后重建。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多为四合院、三合院。

鲁屯石牌坊群

鲁屯石牌坊群位于兴义市鲁屯古镇,该镇原有古石牌坊四座,现存三座。鲁屯石牌坊群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

三座石牌坊分别是:位于南门口的“李汝兰之母百岁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位于下排街的“李锦章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位于铁匠街口的“黄健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这几座牌坊都是道光皇帝下圣旨拨款修建的,是鲁屯的镇镇之宝,是古代的建筑艺术精品。2013年,鲁屯石牌坊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塘古建筑群

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天柱县坌处镇,距县城40公里,南临清水江。

明朝末年,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捐资创建义学,普及汉文化,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三门塘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块,古树68株,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

现各处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古风古韵犹存,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里古建筑群

隆里古建筑群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三十万大军征剿吴勉义军,十八年(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在隆里实行“军屯”,二十五年(1392年)置龙里(隆里古称龙里)守御千户所,俗称隆里所城,是为隆里古建筑群营造之始。之后历经清代、几经拓补,形成现有规模。

隆里古建筑群包含隆里所城内的民居、宗祠、庙宇、书院、城墙、街区和城外的桥梁、寺庙等建筑,基本保存明清风格,有房屋700余幢,其中70%为解放前所建的具有徽派建筑特点的封火墙式和无封火墙木构建筑,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单体建筑有53栋(座)。

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

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分别位于金沙县石场乡鹿楼村和清池镇中普大坪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敖家坟石刻墓群以南、北墓群组成,分别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三十一年(1905年),共有牌坊5座,石裙冢5所。敖家坟石刻有图案和不同书体的书法及装饰图案1000余幅,被专家学者誉为“黔西北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

罗家坟石刻,与敖家坟隔河相望,建于清光绪七年(1884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罗家坟有石刻图案400余幅,题材内容丰富,书法流畅,雕工精湛,充分体现了黔西北石雕艺术风格,被誉为“保留在石头上的史书”。

两石刻墓群在工艺上保持了中国传统石刻的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圆雕等工艺,图案以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为主,体现“吉祥如意”、“忠孝礼仪”和“福禄寿喜”等内容。

黔西观音洞遗址

黔西观音洞遗址,位于黔西县观音洞镇沙井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石制品3000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

在黔西观音洞遗址,发现了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剑齿象、犀牛等最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黔西观音洞的出土文物,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50、6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因考古发掘的巨大价值,黔西观音洞遗址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赞誉。

复兴江西会馆

复兴江西会馆,又称复兴万寿宫,位于遵义市赤水市复兴镇复兴场下半场老街,占地面积1215.12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赤水河畔的复兴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在此经商的江西籍商人较多。由江西盐商捐资修建的复兴江西会馆,古朴典雅,主要用于江西籍商人聚会、消遣、会友或寄居。复兴江西会馆的整体石柱和雕刻艺术工艺精湛细腻、技法古朴、内容丰富,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

复兴江西会馆的建筑工艺将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谐调一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历史上赤水复兴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等状况。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位于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入选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始建于明代,因战乱几次被毁,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遗产群包括现存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五年(1879年)、十八年(1929年)先后建成的“成义酒坊”、“荣和酒坊”和“衡昌酒坊”旧址,以及1951年人民政府统一接管后的“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时期陆续扩建和新修的各类代表性酿酒厂房等基础设施共10处。

这10处不同时期的设施占地20余亩,以工业建筑及附属物为载体,含踩曲房、粮仓、曲药房、石磨房、酒库、窖池、烤酒房、古井等一套完备的酿酒工业体系。其中,部分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生产作用,整体保存完好。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见证了茅台酒由籍籍无名到享誉世界,以及由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由民营向国营的转变。

天台山伍龙寺

天台山伍龙寺位于安顺市平坝县,距县城12公里,它立于山峰之巅,以山崖石壁作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天台山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的典范,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安平县志》记载,伍龙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广顺白云山僧人来此开山,在山顶建寺,后经康熙、嘉庆、道光及时期四次培修,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座寺庙。

天台山伍龙寺是一处佛道儒合一的场所,像这样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高阡鼓楼

高阡鼓楼位于从江县下江镇高阡村宰养寨内。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阡鼓楼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后经多次修葺。鼓楼为塔式建筑,覆盖小青瓦,通高23米,占地面积85平方米。

高阡鼓楼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最高的侗族鼓楼。其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对于研究侗族文化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宰俄鼓楼

宰俄鼓楼位于从江县下江镇高阡村的宰俄侗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1986年3月重建。鼓楼为典型的“中心柱型”密檐楼阁式木结构侗族鼓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青石板铺地面,内设直径1.4米的火塘及四根长凳,底层东、西各设一门出入,门额上均有泥塑双龙抢宝图案。

宰俄鼓楼造型优美,是群众议事的主要场所,在侗族社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锦屏飞山庙

锦屏飞山庙位于锦屏县城东北角,清水江北岸。

据史料记载,飞山庙是乾隆年间为纪念唐末五代诚州首领杨再思而建,已有230多年的古建筑飞山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山庙由飞山阁和飞山宫组成,主体建筑飞山阁高24.8米,为四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建筑,是贵州省迄今保存最高的阁楼式木构古建筑。

飞山庙原有杨再思将军木雕神像,供周边民众祭拜,现神像已拆除。

镇远城墙

镇远城墙包括府城墙、四官殿和卫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原城墙长2030米,高5米、面宽2.78米。府城墙全部为方整青条石砌筑,建有炮台口。城墙尚存1500米。

四官殿,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供奉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将军神像。

卫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原城墙北沿舞阳河、南依五老山围成一圈筑成,周长3090米。现存城墙总长约1.5公里。

弘福寺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西北的黔灵山上,距市中心约1.5公里。弘福寺为赤松和尚(1634年—1706年)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创建,占地约12000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

弘福寺于198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福寺中保存着一批珍贵文物和古迹:赤松开辟的九曲径及摩岩石刻、徐霞客游过的古佛洞、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铜钟、历年收藏的百余幅知名书画家的珍贵作品等等。

鲍家屯水利工程

鲍家屯水利工程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始建于明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工程体系。

这一工程属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型式。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使村落周边不同高程的2000余亩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延续了600多年的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

由于鲍家屯水利工程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十分相似,因此被称为“袖珍都江堰”,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坐落在雷山县境内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郎德上寨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杨大六的出生地。那时清兵整整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大怒之下把寨子烧光,人口几乎被杀绝。侥幸有15人逃至深山野林才保住了性命。后来这15人组成了4户人家,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至今全寨已经有118户,500多人。

郎德上寨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寨子里有杨大六起义时筑起的碉堡、战壕,杨大六桥——风雨桥,还有杨大六练兵场。寨中芦笙堂后就是“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年杨大六起义时用过的刀、叉、头盔、铁炮等物品。

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是国家4旅游景区、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

下司是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清雍正七年(1729年)民工疏浚河道,之后又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

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位于赤水市,距赤水市区12公里。

丙安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由于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

丙安从明清时代起一直为客商歇息之地,常有来往盐船、商贾停泊过夜,因而丙安场上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镇上多数居民以此为业。外来商贾也相继在场上开店,湖南、湖北人还在此修建禹王宫,即两湖会馆。1840年,清代诗人陈熙晋游丙安古镇发出“满眼盐船争泊岸、收得百货夕阳中”之感叹。

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朱砂古镇

朱砂古镇旅游度假风景区,曾经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汞矿产地——原万山汞矿,开拓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奇迹。现在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千年丹都——朱砂古镇。

原万山汞矿,有着近千年开采冶炼的历史,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的生产基地,汞的储量及产量曾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享有\"中国汞都\"的美誉。

自秦汉采掘朱砂始,万山的汞矿开采冶炼史已有两千多年。传说大秦帝国著名方士徐福,为秦皇求取长生不老药,曾在此处寻觅药引,其中一味不可或缺的药引便是万山朱砂,常驻此地起炉炼丹。

大同古镇

大同古镇位于赤水市赤水河畔。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这些古建筑的材料,都离不开石头,因此古镇也被西方人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

半山腰的镇子下,沿河用红石砌成的码头很有规模。竹筏浮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

大同古镇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独竹漂”的发祥地,这里的油纸伞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水城古镇

水城古镇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始建于雍正十年,当时还只是一个土城,因环城皆水,故名“水城”,又因土城像一片荷叶漂浮在水面上,所以也叫“荷城”。

古镇以“文化”和“山水”为主题,围绕“一水绕两核”、“七桥串古今”构建,保留“三线建设”时期建筑元素,是独具特色,集自然、人文、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古镇。

黎平翘街

翘街,又称东门街,是黎平尚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这条街位于黎平县城东面,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一公里余。此街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所以称为“翘街”。翘街的小街小巷数不胜数,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这些巷道,石梯连接,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翘街景区内著名景点有: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住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中央教导师旧址、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福音堂、文庙大成殿、两湖会馆等。

翘街于2011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0年,黎平翘街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景区。

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

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位于榕江县栽麻乡境内。由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清末民初时期建设的近10座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古晾禾谷仓、鼓楼、古水井等建筑组成,是榕江县第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利村上榜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寨内有5座风雨桥,横卧于穿寨小溪上。民居全为木质两层或三层结构,小青瓦覆盖,分建于小溪两旁,错落有致;寨中道路四通八达,青石铺墁;六眼古井,清泉汩汩;四周高山环绕,120多株红豆杉、楠木、猴梨、榉木等古树名木郁郁苍苍。

2、旅游产业篇: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世界桥梁博物馆

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桥梁数量多、类型全、技术复杂、施工难度极大。贵州桥梁覆盖了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几乎包揽了当今全部桥型。目前建成的高度排名世界前10名的桥梁,贵州有4座,排名前100的桥梁,贵州有近一半,桥梁观光、极限运动等业态极具投资价值。因此,贵州也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

平塘特大桥

横跨黔南州槽渡河峡谷两岸,全长2135米。桥体采用造型优美的空间钻石形索塔,桥下河面最宽处达到百米,河谷的地形也让桥下雨雾天气较多,雾天的大桥就像飘在空中一样,因此也被称为“天空之桥”。

北盘江第一桥

北盘江第一桥,原称尼珠河大桥或北盘江大桥,是连接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普立乡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都格镇的特大桥,位于泥猪河之上,为杭瑞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北盘江第一桥于2013年动工建设,2016年竣工运营。它全长1341.4米,桥面至江面距离565.4米,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北盘江第一桥因其相对高度超过四渡河特大桥,刷新世界第一高桥记录而闻名中外。

乌江寨

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和新民镇交界处,总面积5.08平方千米。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会展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业态旅游目的地。景区依托于恬静的山水自然环境和浓厚黔北村寨民俗氛围,结合自然山势与河道地形综合整治,修缮、复建和改建,呈现出一幅黔北民居群落画卷。

悬崖上的美术馆

溶岩美术馆位于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海尾组,属于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公园的一部分。它修建在海尾山谷北侧一个165米高的巨大岩壁上,是中国第一座悬崖上的美术馆。

美术馆室内建设面积800平方米,分为室内2层,室外2层。美术馆的正立面呈月牙弧形,通体由玻璃幕墙组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山谷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这座奇特的美术馆被人们称之为“悬崖上的美术馆”。2018年,美术馆获得了美国 Architizer A+大奖,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被誉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

鸭池河大桥

2016年7月,贵黔高速鸭池河特大桥建成通车,建成时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也是世界山区斜拉桥之最。

鸭池河特大桥位于贵阳清镇市与毕节黔西市交界处。桥梁全长1450米,主跨长800米。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的混合梁斜拉桥结构,钢桁梁钢材使用量达16500余吨。

2018年6月,鸭池河大桥荣获有“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最高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

坝陵河大桥

坝陵河大桥位于关岭自治县境内,是一座主跨1088米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全长2237米,桥面距水面高达370米,是世界首座山区跨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座可进入大桥内部观光的超级大桥。2009年,大桥正式通车运行,两岸通行车程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为4分钟,彻底打通了关岭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真正让“一桥贯东西,天堑变通途”成为了现实。

2019年1月12日,坝陵河大桥以其370米的蹦极跳设备刷新了吉尼斯蹦极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高商业蹦极跳设施。除370米蹦极外,大桥还提供高空秋千、滑翔伞、速降、跳伞、空中漫步、登桥观光等项目,是远近闻名的极限运动与旅游观光目的地之一。

“两桥一区”交旅融合

2023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将重点打造“两桥一区”交旅融合新产品。“两桥”是沪昆国高坝陵河特大桥和平罗高速平塘特大桥,“一区”是凯雷高速西江服务区。

其中,坝陵河大桥是我省唯一集桥体内部旅游观光、桥梁极限运动(包含370米蹦极、高空秋千、降落伞、滑翔伞等挑战项目)、桥梁科技馆及峡谷民宿等业态为一体的“桥旅”产品,计划与周边匠庐·村晓、文凡·峤山等网红民宿开展业务合作,探索一站式捆绑销售,加强桥梁研学推广,组织中小学开展春季游学活动。而平塘特大桥,正与周边“天书”“天眼”“天坑”等景区协商联动,打造“桥梁+服务区+景区”交旅融合产品。

针对凯雷高速西江服务区,将完善开放式服务区新业态,采取“营地+体验”等方式,集千云山房酒店、“贵高速山隐西江”野奢度假营地等多种旅游新业态于一体,计划推出如热气球、围炉煮茶、春季赏花等春季旅游产品。

中国天眼景区

中国天眼景区依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设立,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文化园。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1年3月25日动工兴建;2017年11月,景区揭牌。项目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景区由体验馆、射电天文厅、天文科普厅等组成。

中国天眼景区获批国家AAA旅游景区。

都匀秦汉影视城

都匀秦汉影视城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是集影视剧创作摄制、文化旅游创意互动、古装饰品制作租赁、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全影视产业项目。

项目于2016年3月启动,2017年7月初步建成,由六个区域230栋建筑组成,其规模、布局、建筑风格均依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构建,最大化还原秦汉皇都建筑风采。自建成以来,已成功引进了《霍去病》《天下第一镖局》《天盛长歌》《将夜》《庆余年》《无名之辈》《双世宠妃》《大秦帝国之天下》《寻秦记》等40余部影视作品入驻拍摄。

秦汉影视城主题为“梦回长安”,皇宫区建有未央宫、长乐宫、瑶池、祭坛等皇家林苑,秦汉影视城的未央宫是全世界最大的汉代宫殿建筑,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2013年,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在六盘水市开馆。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开展规模巨大的建设。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了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街道老城区内,占地26813.47平方米,馆藏文物文献资料9502件,室外展区还有大型实物文物。这里是三线人重温历史的首选地,成为了六盘水市城市文化地标、城市名片。

流光溢彩夜贵州

“流光溢彩夜贵州”是贵州倾力打造的具有城市个性的夜间经济品牌,致力于打造一批集“夜间购物、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城市街区、步行街等。其中,重点打造贵阳市青云路步行街、青岩古镇、遵义市1935红色文化街区、水城古镇、丹寨万达小镇、镇远古城等旅游目的地。

中国酒文化城

中国酒文化城是茅台集团于1993年至1997年投资修建的酒文化博览馆,1999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酒文化城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集雕塑、书画、藏匾、碑刻、文物、实物酒品于一体的酒类博览馆。设有中国酒源馆、中国酒技馆、中国酒韵馆、中国酒俗馆、中国酒器馆、茅台馆、茅台·名酒世界馆、规划展示馆等八个展馆,馆藏数量达5000件(套),系统介绍了中国酒的起源、酿造技术、酒俗酒韵、茅台酒的发展历程及独特工艺,中国各地名酒品牌及历史、世界蒸馏酒文化、葡萄酒文化等。

高铁爬楼

2019年,六盘水野玉海景区诞生一项世界之最,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景区内建设的螺旋观景段轨道被确认为“最高的螺旋盘升跨坐式单轨桥”世界纪录。

建于野玉海景区内的观光火车游览专线轨道全长约 11 千米,全程高差为 220 米,全部应用架设钢梁结构。其中螺旋观景段,轨道为三层半螺旋式结构、立柱高达 47 米。当车辆行驶至螺旋段时,就会惊现“高铁爬楼”奇观。

火车的起点站位于海坪彝族文化小镇,乘坐观光火车,游客可在海坪观看到雄伟壮阔的“千户彝寨”、伟岸如云的彝族人文始祖希慕遮塑像、气势磅礴的九重宫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景观,也可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感受到置身浩瀚林海之上的奇妙之感。

天下第一壶

天下第一壶位于中国名茶之乡遵义湄潭县天壶公园,壶高73.8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并于2006年5月18日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中国最大实物造型,被誉为遵义的又一地标性建筑。

天下第一壶共有十层,里面有茶之源、中华民俗、大唐遗风等十种特色各异的文化展览,层层不同、层层是景。在这里,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风采,也能体验到日本、韩国等国家风格迥异的茶文化。

丹寨东湖大水车

水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据文献记载,大约出现在东汉时期。在今天,水车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主要见于景区。

丹寨东湖大水车,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万达旅游小镇东湖,直径达26.08米。2017年6月26日,丹寨东湖大水车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车”。

天下第一瓶

在距离遵义仁怀市5公里的盐津河景区,有一座四季常青的小山,山上耸立着一个举世无双的大酒瓶。它外型与茅台酒瓶相同,其飞天牌的商标图案、文字、色彩,均按同样的比例放大。它是仁怀市最大的瓶型实物造型建筑,用钢骨水泥铸造,高31.25米,直径10.2米,体积1469.33立方米,能容纳500毫升装的茅台酒2938660瓶。建筑的内部共有6层楼,中端有护栏的螺旋形钢盘混凝土步梯,登楼的人,旋转而上。

1997年6月,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实物广告,被誉为“天下第一瓶”。

晴雨双面戏楼

贵州瓮安县双面实木大戏楼是瓮安县猴场千年古邑旅游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戏楼宽42米,高28米,共4层。戏楼建筑属徽派风格,古朴典雅。这座晴雨双面戏楼,2012年7月动工修建,规模宏大,2013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最大戏楼(砖木结构)”称号,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高度,都堪称世界之最。

戏楼有两面,一面朝向广场,可容成千上万人观戏;一面朝向内院,可容百余人小范围观戏,风雨无惧,而且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听戏。

“美酒河”摩崖石刻

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 “美酒河” 位于赤水河川黔交界处百米高的石壁上。其中“美”字高41.20米,宽33.05米;“酒”字高31.62米,宽30.42米;“河”字高34.49米,宽32.57米。三个气势恢弘的巨形大字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由仁怀市政府创意、出资,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后,1999 年雕刻在川黔交界处的崖壁上,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七十二道拐

七十二道拐是一段有连续72个大小弯道的盘山公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的新站到楚米之间的凉风垭山上,是国道210线在贵州境内最险峻的一段,最高处海拔1450米,最低处海拔约800米,全长约12千米。

七十二道拐是全国有名的“魔鬼路段”,像一条白色带子萦绕在山体上,由山顶蜿蜒迂回到山底。天晴时,一般货车通过七十二道拐需要1个多小时,而轿车也需约40分钟。

大明边城景区

大明边城景区位于铜仁市东郊,占地164亩。2012年被列为国家AAA景区,是碧江区龙舟基地。

边城,立意于铜仁地处黔、湘、渝三省边界,一直以来都是古代文人和官吏流放、避难之所。明朝时期随着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湘楚文化与当地五溪古文化在铜仁的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城文化。“大明边城”即由此而得名。大明边城以多元共生的“边城文化”为内涵,全面展示贵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大明边城景区,划分为边城广场演艺区、边城市井文化区、边城军事体验区、水师龙舟训练营、水战乐园区、大明水寨锦江渔村、大明酒庄等八大文化体验区块,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

丹寨万达小镇

丹寨万达小镇地处黔东南州丹寨县核心位置——东湖湖畔,占地面积400亩,依山傍水,美不胜收。

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建筑采用苗侗风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侗族文化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涵盖吉尼斯世界最大水车、3000米环湖慢跑道、千亩花田、四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鸟笼邮局、精品客栈、街坊、酒坊、米店、会馆和酒吧、影院等众多文化旅游功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商业、旅游目的地。丹寨万达小镇2017年7月3日开业,仅用半年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前三的单个景区,被评为国家4景区。 2022年9月,丹寨万达小镇入选2021十大年度国家IP。

3、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代,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2006年,侗族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苗族鼓藏节

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是黔东南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持续3年。“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书

水族是我国少有的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存使用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体系——水书。

水书,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

水书的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既有类似甲骨文、金文的汉字,也有众多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段落表义的图画文字。其字数少(仅数百字)、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有师承关系的水书先生,即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的“祭师”。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均由水书先生从水书中查找出依据,然后严格按照其制约行事,并由此形成水书习俗。2006年,水书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年

侗年是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

侗年作为侗家人的传统民族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姊妹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青年妇女为中心,展示歌舞、服饰、游方。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苗歌大赛、踩鼓、跳芦笙、银饰服装走秀和“游方”等活动。

苗族姊妹节也被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阡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石阡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石阡县各民族中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鼎盛时期的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及周边湘、鄂、渝、黔等地。石阡木偶戏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至21世纪初已有7代传人。石阡木偶戏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全寨共有1400余户、6000余人,苗族人口占99.5%,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成为全世界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先后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文化生态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等殊荣。

著名的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点赞这座苗寨风情——“以美丽回答一切”。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4旅游景区。

十二道拦门酒

拦门酒也称拦路酒,是苗族常见的一种酒礼。逢年过节或有亲朋贵友来到苗寨,人们就会在村寨路口设置酒卡,少则三五道,多则十一、十二道,对客人拦路劝酒。十二道拦门酒,每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表达了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苗族千百年的传统价值观。在苗族人看来,数字“十二”是一个大数。将拦门酒设置成十二道是苗族迎客的最高礼仪。第一道,恭喜酒;第二道,善良酒;第三道,勤劳酒;第四道,勇敢酒;第五道,聪明酒;第六道,美丽酒;第七道,明理酒;第八道,诚实酒;第九道,宽宏酒;第十道,长寿酒;第十一道,富裕酒;第十二道,美满酒。

安顺蜡染

安顺蜡染,贵州省安顺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蜡染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安顺市的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苗族洞葬群棺墓中发掘出宋代蜡染衣裙,色彩艳丽,图案严谨,充分展示了安顺蜡染的高超技艺。

蝴蝶妈妈

蝴蝶妈妈出自黔东南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是黔东南苗族神话中的祖先。观苗族传统民族图案里的蝴蝶纹,或蝶翅人面,丝带飘飘;或蝶身人首,神秘莫测……苗族关于蝴蝶纹的造型不下百种,蝴蝶纹被视为生命之源、万物之灵,生生代代为苗族人相传,广泛运用于刺绣、蜡染等工艺中。苗族年轻姑娘衣襟上的蝴蝶图案和蝴蝶扣,体现了“祈求蝴蝶妈妈庇佑”的心态。

村BA

“村BA”是由黔东南州台盘乡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该村在吃新节举办篮球赛已有几十年的传统,比赛场地设在村口球场、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

2022年8月,台盘村的篮球赛事火了。场上赛况激烈,球员攻防有板有眼;场外热情高涨,球迷围得水泄不通。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通过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CBA”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2023年3月27日,首届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东道主黔东南州代表队68∶65的比分战胜遵义市代表队,夺得冠军。

在“村BA”篮球赛的门票问题上,台盘村村民们出奇地默契:篮球场要露天开放,不收取门票,不做商业外租。球场修缮扩建完成之后,村“两委”和篮协张贴出《台盘“村BA”修缮工作公告》,明确“严禁资本介入和恶意炒作”。

苗族跳花节

苗族跳花节是贵州的苗族群众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约有五万多人到坡上参加跳花,其中以安顺市瓦窑村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举行的跳花坡活动最具规模。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会穿上苗家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男子吹笙奏笛,女子起舞附和,围绕花树翩翩起舞。

苗族跳花节作为一种民族节日流传至今,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上粮仓

水上粮仓,建在水塘中央,为木质吊脚楼结构,仓顶多用杉木皮盖顶。主要是防火灾、防鼠患、防虫蚁,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考证,这一独特的建筑至今已600多年历史,主要保存在黔东南州的雷山、从江、榕江等县的苗族、侗族村寨,黔南州亦有少量分布。

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由40多个分仓组成,整齐地排列在一个水深数尺的水塘中,每仓面积约25平方米,可储粮5000公斤,全部粮仓可容纳上百吨粮食。这个水上粮仓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历史上,该村村寨经过2次大火灾洗礼,粮仓却毫发未损。

两片瑶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直接由原始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之一,白裤瑶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其主要生活在广西南丹县的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又被称为“白裤瑶”。

白裤瑶的服饰,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随意搭在肩上,中间几乎没有连接和缝制,外界称此为“两片瑶”。这样的服饰,是对母性和生殖的无上崇拜。这种“裸露”,体现了瑶族人不拘一格,亲近自然的淳朴心灵和性格。

瑶族女子心灵手巧、精于纺织,白裤瑶服饰虽简洁,但工序并不简单。一套衣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麻布,上蜡印染、刺绣,缝制成衣等步骤,且每步缺一不可。而由于这些工序受季节的限制,一般一套达到标准的瑶族服饰,得耗费一年的时间。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荔波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猴鼓舞源于猴子救助瑶族祖先的故事。传说白裤瑶祖先从广西迁徙经过荔波捞村遇上危难时,山中的一群猴子解救危难并一路指引道路保护祖先。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迁徙之苦及感恩神猴的救护,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动作及神猴聪明伶俐、抓耳挠腮、活蹦跳跃的神情姿态而产生了猴鼓舞。从前,猴鼓舞常在葬礼和祭祀中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方式的多样,猴鼓舞也出现在各类表演或节日活动中。

侗族谷雨节

每年谷雨时节,肇兴侗寨都有“吃乌米、打花脸”的习俗,它是当地农耕文化与婚恋习俗的双重寓意表达。谷雨节的这个传统习俗,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在谷雨这天晚上,肇兴侗寨已订婚的男方家,会担很多乌米饭送到女方家作为定亲礼物,女方家会将其送给所有亲友,以示该女即将出嫁。而曾经暗恋该女子的青年男子也会赶往其家门前,将盛饭用的竹篓扔到姑娘家里,等姑娘装满乌米饭后,再低着头进去取,以此表达对姑娘即将成婚后的依恋与祝福。由于以前晚上灯光较暗辨不清人,于是姑娘用锅底灰偷偷抹在小伙脸上,待会出门去看,谁的脸黑就能认清是谁在暗恋自己。

如今,只要谁家有姑娘,不管订婚与否,大家都会到姑娘家扔竹篓讨要乌米饭,去的人越多,姑娘的家人越觉得有面子。当晚整个寨子是沸腾的,满寨子都是要乌米饭的人,而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抹花,从而演变成了全寨的狂欢夜。

德江炸龙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德江有舞龙炸龙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德江人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宵节晚上,全城居民不分男女老少,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筹资金、自编自舞、自玩自炸。舞龙者头戴安全帽,袒胸露臂,敲锣打鼓,在随行队伍灯笼火把的照耀下,举着龙灯,昂首挺胸穿越各条主街道。沿街居民、客商早已备好成箱、成堆的烟花爆竹,只要舞龙队伍一出现,迅速点燃竹竿上的鞭炮和烟花,向舞龙队伍蜂拥扑去,进行密集轰炸和猛烈喷灼,似瀑布飞流、春雷滚动。通过炸龙,表达出土家男儿的慓悍、粗犷和血性。

炸龙活动对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声乐、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

舞龙嘘花

流传于台江县的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每年正月初五,人们就筹备材料开始编龙。编出的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草龙,当地俗称草靶龙,用稻草编制而成;一种是亮龙,俗称节节龙,用彩绘布编制而成,民间认为是汉族的龙;另一种是硬龙,用篾条扎制而成,民间认为是当地苗族的龙。

从正月初五至十七为舞龙嘘花活动期。县城集聚了几百条龙,观看舞龙表演的人们用嘘花筒对着龙嘘花,舞龙者赤身迎着火花狂舞,现场一片欢乐的氛围。

2021年,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布依八音流传于黔西南州册亨县、安龙县、兴义市南盘江沿岸布依族聚居村寨,是婚礼、祝寿、新居志喜等喜庆场合的礼俗用乐。因其由牛骨胡、葫芦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包包锣和月琴八种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所以当地人都称其为“八音”。

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2006年,贵州省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布依戏正戏的剧目包括本民族剧目和移植剧目两类。本民族剧目以讲述布依族传说故事为主,有《三月三》《六月六》《罗细杏》等,唱、白均用布依语,民族特色十分浓郁。移植剧目主要从汉族民间故事移植而来,包括《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等,用“双语”表演,人物出场念“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时说汉语,演唱、对白、插科打诨时用布依语。

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戏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期间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灾祈福、驱鬼逐疫。

皮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

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

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72道工序。

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其制作过程一般有十多道环节。

2019年,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贞丰县文化馆入选“皮纸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盘江小调

盘江小调,又称“布依族小打音乐”,流传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

相传在清朝,大盘江村一吴姓富人十分喜爱音乐,曾经邀请乐师来家中传授,吴姓人家还将各村寨弹奏的曲子整理加工归类成106首。现在,仍受人们喜爱并弹奏的小调主要有《一根里》《刮地风》《新八谱》《大洋调》《小洋调》《过街调》《丰收调》等,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气息。盘江小调,旋律较为固定单一,节奏变化不大,曲调欢快,多以月琴、箫、二胡、木叶等乐器组合合奏,旋律清幽、古朴、优雅怡人。布依族村民大多会在劳动之余或节庆之时,和着乐曲,现场即兴编词演唱。

盘江小调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深受人们喜爱,为布依族音乐的收集、整理、提炼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贵州省赫章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意为“向灵体告别,一起来唱歌、跳舞”,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赫章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跳铃铛舞时,需要在舞动中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由此而得名。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刺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又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且不易变质,经久耐用。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传承上千年,因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中国最后一个部落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距离县城7.5公里。寨子地处偏远的山坳里,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因此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小。也正是由于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岜沙苗寨至今还保留着佩戴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的生活习俗。岜沙苗寨是唯一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枪的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部落”。

岜沙男子在头顶挽发髻,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宾客来临时,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会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 岜沙姑娘则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寨。

侗族摔跤

侗族摔跤流传于黎平县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以及从江谷平、往洞、增冲,榕江的宰麻等地区,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举行隆重的摔跤节,方圆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摔跤节还常伴有斗鸟、斗牛、赛芦笙等娱乐活动。四寨村享有“侗族摔跤之乡”的美誉。

侗族摔跤形成于明代,可称为“最文明的摔跤”。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的腰腿劲相互角力,正如斗牛时两头牯子头角相抵的架势。比赛以三战两胜为一局,连摔二十至三十人不败者,即可树旗“挂榜”称雄。被大家公认的“挂榜”者将获得当届摔跤节的“摔跤英雄”称号。

苗族斗牛节

苗族斗牛节是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很多苗家山寨都有一个盛大的斗牛节日,这其实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斗牛开始,人们把参加比武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场,顿时,几十条斗牛互相挑战。斗败者拔腿跑入人群,胜者返回斗场再次寻找对手。直到最后剩下一对,这是斗牛中最精彩的决斗。有的一直斗数小时不分胜负。最后的得胜者,由它的主人牵着绕场一圈,观众纷纷喂给它染红的鸡蛋和节日的饭菜,向它身上撤去无数的鲜花。晚上,人们在斗牛场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翩翩起舞,老年人讲着古老的传说,人们通宵达旦地欢庆着。

贵州苗族斗牛尤以黔东南七月初“斗牛文化节”最为出名,汇集了贵州省及邻省各个地方的名牛,斗牛时间长,人数多。黔东南苗族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于西班牙的牛与人相斗而闻名于世界。

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顺地戏是流行于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中。每个地戏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 《岳传》等。安顺地戏音乐粗犷,伴奏简单,适合在旷野演出。演员面戴脸壳(面具),脸部蒙盖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但表演动作幅度甚大。

地戏属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内容多为金戈铁马征战故事,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德江傩戏

德江傩戏,德江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德江傩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德江傩堂戏由面具、画案、法器、傩堂以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

德江傩堂戏的内容包括驱邪求福、忠孝、爱情、历史人物传说等小插戏、独幕戏、高台戏、多幕连台戏。由于德江傩堂戏来自古老的民间,与百姓生活最为贴切而得以长期在民间流传,并保存着它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风貌。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黔剧

黔剧,曾名文琴戏,又名贵州弹词,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黔剧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文琴戏正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黔剧唱腔用贵州方言演唱,以贵阳官话及黔西话为代表,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声、韵、调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黔剧的现存传统剧目达四百多种,主要是由古典小说、戏曲改编而成。黔剧是集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综合性等为一体的地方戏剧种,是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思南花灯戏

思南花灯戏,贵州省思南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思南花灯戏起源于唐朝,风行于明代、清代,内容丰富,程式庞杂。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早期传统花灯为“二人转”形式,花灯戏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描绘劳动、爱情、亲情等等,反映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勤劳致富等美好生活。如今,现代花灯也活跃于思南县城。

四十八寨歌节

四十八寨歌节是流传在天柱县境内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歌会,因最初流传于四十八个侗族、苗族村寨而得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十八寨歌节包括13个歌场。每个歌场每年赶一次,从农历三月开始到九月结束。每到集会时间,山坡上、公路旁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四十八寨歌节歌场众多,包括侗族区、苗族区、苗侗汉杂居区。歌词、唱腔丰富,有河边调、高坡调、青山调、阿哩调等。但不管哪个区域哪个腔,均用侗语演唱,因此各种腔各寨都能听懂、会唱,这是历史形成的。

歌场上,除了唱侗族传统山歌外,还有大量以汉族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套歌,如“唱三国”、“唱说唐”、“穆桂英挂帅”等。唱古歌、叙事歌是歌场对歌最大的特色。各村寨均有一定影响的歌师。一些老歌师没有进过学堂,但记忆力超群、出口成歌。

苗族长桌宴

苗族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最长的宴席可同时容纳千人,又名千人长桌宴。长桌宴一边是主人座位,一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

贵州苗族长桌宴一般沿街摆开,菜品主要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有鼓藏肉、鸡稀饭、黑毛猪腊肉、酸汤鱼、苗王鱼、山泉鸡、鱼酱酸、韭菜根、米豆腐等等。大家共同饮用苗族自己酿造的酒,共同享用苗族地道的美食。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穿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和吹奏芦笙的小伙子,就开始载歌载舞,用悠扬的芦笙曲和优美的舞姿,欢迎远方的客人。

苗年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5000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在贵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苗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至今,这一地区的苗族一直使用着与汉族农历不同的苗历,苗历岁首即为苗年。当地过苗年需通过协商按顺序进行,这使得不同苗寨可以在不同年份轮流成为节日狂欢的中心区域。

过苗年期间,人们走村串寨,你迎我往,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喝串寨酒、跳芦笙舞,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喜庆活动一个又一个,芦笙盛会一寨接一寨,欢乐一直持续到早春二月的“翻鼓节”。

水族端节

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端节是当地水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端节时长一般有49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赛马大会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到这里。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

牙舟陶器

牙舟陶器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将中原文化从江西带进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同时也开始了牙舟陶的生产。

牙舟陶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牙舟陶器烧制保持了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牙舟陶器造型古朴敦厚,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贵州水城的箐鸡舞、贵定的鼓龙鼓虎—长衫龙、丹寨的锦鸡舞、纳雍的滚山珠等等,都是流行于当地的芦笙舞。

赤水竹编

赤水生长着楠竹、慈竹等300余种竹类,有132.8万亩竹林,拥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赤水竹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500多年前的明清时期。据相关文献记载,赤水先民定居赤水河畔后,便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成篮、筐等器具存放粮食和食物,竹制品已然成为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赤水竹编在传统竹编技艺和继承祖传编织技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竹编工艺。

赤水竹编必须选用海拔800米以上深山中生长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慈竹,要经过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20多道工序。一厘米宽的竹片,会被分成20根小丝,变成晶莹透明、细如发丝的精细竹丝。经过竹编工艺师的精心编织,这些竹丝就变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是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苗族飞歌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苗族先民开始,便通过嘹亮的歌声抒发感情、传递信息。

飞歌的起腔以真声为核心音调,明快动听,感染力极强;正腔则运用假声,音调高昂、气势雄浑、声振林谷、飞扬荡漾,因而有飞歌之称。苗族飞歌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演唱,深受苗民喜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雷山县苗族居住区飞歌以邀约亲朋、赞美对方、抒发胸臆为主要内容,多采用陶冶情怀的五言诗句,主题鲜明,形式简短。

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和岑松镇、台江县施洞镇一带的“革东苗族飞歌”,演唱内容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来确定,田间劳作、结婚、嫁女、生子、起房造屋、谈情说爱、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等活动都可以飞歌。

亚鲁王

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三千多名歌师中。这部史诗,常在麻山一带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史诗的吟唱,用的是西部苗族语言,表现形式灵活多变。

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1562年,苗族史诗亚鲁王就有了雏形,史诗唱述亚鲁王国十七代王创世、立国、创业及其发展的故事。还唱述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2年,亚鲁王带领王国的苗民迁徙到贵州,先后开发定都在“商都卜”(贵阳)和“阿代卜”(安顺),最后定都麻山的历史。“史诗”描述亚鲁王国二百余个王族后裔的谱系及其迁徙征战的故事。

仰阿莎

仰阿莎是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毗邻地区的苗族长篇叙事歌,长达万余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苗族最长的叙事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内容是关于一个热情、善良、智慧,出生在水中里的苗族姑娘的凄美爱情故事。以盘歌形式演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苗族文学史上居于较高的地位,对苗族的歌谣特别是叙事歌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苗族没有文字,仰阿莎只能在山野田间传唱传承,不同的歌者不断加入自己的诠释,使其版本众多。仰阿莎也被称为苗族“最美的歌”。

苗族美神“仰阿莎”雕像坐落于贵州省剑河县仰阿莎湖畔。“仰阿莎”雕像于2017年完工,是全国最高的苗族美神雕像。“仰阿莎”雕像高88米,其中底座高22米,雕像身高66米,取自于当地苗族节日“二月二”和“六月六”,有着苗族传统文化寓意。

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是晴隆县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有“东方踢踏舞”之称。关于它产生的时期,没有文献有准确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阿妹戚托流传到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平塘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毛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平塘县的毛南族聚居区。毛南族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万人口的毛南族中发展传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击铜鼓,一人击皮鼓,多人表演,模仿猴子,动作滑稽、诙谐。

反排木鼓舞

木鼓舞是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反排木鼓舞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鼓声节奏强烈、舞姿豪放粗犷,被人们冠以“东方迪斯科”的美称。

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木鼓舞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布依族转场舞

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称“勒呜”,意为“欢呼着跑”,是流传于册亨县布依族聚居村寨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相传清康熙年间,册亨县威旁大寨寨主王包赛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在一个年三十夜,乡亲们一把火将寨主家化为灰烬。乡亲们开心地围着大火手拉着手尽情的唱歌、跳舞,从初一一直跳到十五才渐渐散去。以后,每年从正月十三到十五,当地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跳转场舞。

如今,布依族转场舞在县属中心学校作为学生课间操进行保护传承,并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创下了8000人的最大规模布依族转场舞吉尼斯世界纪录。

苗族古瓢舞

苗族有一种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的舞蹈——古瓢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瓢舞流行于黔东南州丹寨县雅灰乡境内的雅灰、送陇及排路三个苗族自然村寨。

每当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男性身着盛装,女性身着“百鸟衣”,由男子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走在前面,女子跟在后面伴随琴声摇曳起舞。

取名为古瓢舞,是因为这个舞蹈是用古瓢这一乐器来伴奏的。古瓢琴,苗语也叫“格哈”,其结构简单,古朴古拙,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其琴声低沉厚重,具有很浓郁的抒情韵味。

布依族盘歌

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由于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歌声来承载文明、传承文化,而盘歌便是布依族记载历史、表达情感、教育子女、评判社会、再现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盘歌流传于六盘水和黔西南不部分地区。

布依族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月三”。

望谟布依族的“三月三”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那一天,各家会准备酒肉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下午宴请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

节日前夕,布依族家家户户准备五色饭,村民们采来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花米饭。布依族人民相信吃了这种五色花米饭,会人丁兴旺,身体强健。绣球是“三月三”中男女青年用来传达情爱的信物,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丝织工艺品,个个制作工艺都很精巧,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山歌对唱中,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苗族独木龙舟节

苗族独木龙舟节是贵州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流行于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木龙舟节所用龙船长度在24米至27米之间,龙身以三根削尽枝丫的大树干刳制而成,一般须用直径1米、高30米以上的大杉树。

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赛事礼仪独具一格,闻名遐迩,每年都能吸引数万人前往观光。

石阡说春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在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

“春官”是周代一种职官,执掌农耕事务。后世民间出现扮装“春官”的说唱艺人在农村走家串户表演,形成一种劝农祈福的“春官送春”习俗。

说春一般在每年春节或立春时开始,春分时结束。说春词实际是唱,有简单的曲调,各地不一。“春官”到说春之家,均要散发一张农历、一张财神春贴,意在劝农春耕并祝福主人吉祥如意。

石阡说春是我国农业文明传统民俗仪式的宝贵遗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仡佬毛龙节

仡佬毛龙节,流传于石阡县仡佬族村寨,是以仡佬族民间\"龙神\"信仰为主的一种民俗活动。活动时段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2006年,仡佬毛龙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仡佬毛龙”的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从“仡佬毛龙”的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方面看,毛龙应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仡佬毛龙节要经历化功德、扎龙、玩龙、烧龙等环节。仡佬毛龙造型独特,毛龙形如蛇,尾似鱼,整条毛龙要用四、五百根火草杆扎成,看上去满身是毛,与其他民族所制的龙有较大差异。

布依族查白歌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在兴义市顶效街道查白村,会举办布依族查白歌节活动。查白歌节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白歌节时,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吃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树下悼念查郎、白妹,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白,以此传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风物景点去吹木叶、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农户家坐满亲友,通宵喝酒、唱歌。第二天,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枫香印染技艺

枫香印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工艺流程是先在老枫香树脂中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贵州省枫香印染主要集中在麻江县和惠水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勒尤

布依族勒尤,流传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乐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勒尤产生于两百多年前,为布依族八音坐唱乐班所吸纳,成为重要的演奏乐器。

勒尤制作材质简单,用竹(木)制成。盘江一带遍地是竹,勤劳智慧的布依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制成了这种独特的乐器,用于各种集会、庆典活动和青年男女的爱情、娱乐生活中。

侗戏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侗戏全部用侗语对白演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好花红调

好花红调,流行于贵阳以及黔南州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紫云、望谟等县(市)布依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好花红调清代时即已在布依族民众间传唱,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好花红调旋律简单,属羽调式民歌,包括四句两个乐段。歌词七字四句,采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

好花红调中的“好花”指的是布依族村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刺藜花,过去布依族人演唱这一曲调主要是为了联络感情,寻找意中人。

侗族琵琶歌

琵琶歌是贵州南部侗族的一种单声部民歌。侗语称“嘎琵琶”,因以侗族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行在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带,历史悠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远古时洪水滔天,淹没人类,只剩张良张妹兄妹二人在葫芦瓢里活了下来,结成夫妻,繁衍人种。他们的后裔彭祖,为了纪念他们,召集八百人来唱琵琶歌,唱得很动听,感动了天上七位仙姑,仙姑们学会了歌,到处传唱,教会了各地侗家。

侗族琵琶分大、中、小3种。以低音大琵琶自弹自唱的,称叙事琵琶歌。

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经典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它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

苗族贾理是通过对一个个故事、事件具体而平实的叙述,寓褒贬于其中,是一部古代苗族的“百科全书”“法典”,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农耕社会与苗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面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理是苗族言史述典的范本,也是苗族重大节庆活动的依据,更是苗族先民言行必遵的神圣准则,在传承固有文化、塑造族人性格、促成民族认同、增强内聚力、推动苗族社会的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珠郎娘美

侗族民间故事珠郎娘美源出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后流传于黎平、从江等县的侗族地区。

故事产生于乾隆至嘉庆年间,讲述的是勤劳朴实的英俊后生珠郎与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娘美的爱情故事。

珠郎娘美的故事,成为侗族传统口述文学的代表作,曾被改编成侗族曲艺、侗戏,并拍成同名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刻道

地处黔东南腹地的施秉县杨柳塘镇,苗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民间流传着一种神秘的“刻道”文化。刻道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的意思为“苗族开亲歌”。

当地苗族群众在婚嫁时双方都要唱刻道,唱不上来的一方要罚酒。歌师手上的刻道刻划着古老的记事符号,隐藏着巨大的信息,每一个奇异的符号都对应着不同的歌唱内容。虽然没有固定的歌词,凭借刻道的提示,歌师可以唱上三天三夜不重复。

“刻道”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也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占地18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古朴实用。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肇兴侗寨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芭莎秋千节

秋千节是从江县岜沙苗寨年轻男女相会的日子。每年农历六月卯、辰、巳日这3天,村民都要聚亲招友,而村中未婚男女,则以荡秋千的方式,寻找他们的心上人。

在岜沙荡秋千,绳子特别讲究。每一根秋千绳都是用糯米稻草来编制的,糯米稻草需要浸泡1-2小时,然后用手搓成麻花式的粗草绳。

荡秋千的地点都在森林里,两人一起荡。秋千荡得越高越久,说明两人越是情投意合。此时,两人便会跳下秋千,手挽着手大大方方地走出秋千堂,再私下了解彼此;若是秋千荡得别扭,两人会很快地下秋千,分道扬镳。

4、历史名人篇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元文化的贵州,涌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历史名人文化具有寻根旅游价值,同时它的激励作用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邓恩铭

邓恩铭(1901年—1931年),水族,贵州荔波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创始人之一。

邓恩铭是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曾任山东省委书记,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后又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0年11月,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9年1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0岁。

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946年),出生于贵州安顺。

青年时代,王若飞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党员转为中国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代表团代表之一,与、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

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病卒。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

周逸群

周逸群(1896年—1931年),字立凤,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1919年,他赴日本留学,曾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爱国活动。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正式打响,周逸群参与指挥作战,全歼敌指挥部警卫团,后又重创敌精锐部队,起义军顺利占领南昌。他是早期中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李端棻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贵州省贵阳市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他是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他官居一品,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助手。

同治元年(186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

李端棻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也是贵阳一中和贵阳市师范学校(现贵阳学院)的创始人。他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戊戌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王伯群

王伯群(1885年—1944年),贵州兴义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

王伯群早年在兴义笔山书院求学,后由兴义县(今兴义市)以公费选派日本留学。1915年,参与发动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0年,随回广东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

1924 年,王伯群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1930 年,王伯群多方劝募并捐巨资,在上海中山北路建成固定校舍(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和相关实验室、 图书馆、大礼堂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始,王伯群淡出政坛,转向“教育救国”。1928年,王伯群成为管辖交通部兼掌交通大学的校长。1928年秋,王伯群倡导恢复吴淞商船学校,1929年9月1日,吴淞商船学校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王伯群兼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第三任校长。

尹珍

尹珍(79年-162年),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境内)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尹道真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

贵州省道真县,因纪念尹珍在此区域兴教办学教化先民之功而得名。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为尹珍当年讲学处,位于遵义市正安县新州镇新州村, 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多次损毁并重建,1997年正安县政府按原状复原。正安尹道真务本堂是贵州文化的发祥地,南域文化的发端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公祠,位于贵阳市扶风山寺的琴室毗邻,与阳明祠隔寺相望,为纪念尹道真先生而建。

赖永初

赖永初(1902年— 1981年),字锦元,贵州黄平人氏,祖籍福建泉州,是时期贵州商业巨子、爱国民族实业家、金融家、始创赖茅酒、茅台酒创始人之一。

光绪末年其祖父赖宗贵来贵阳开设“赖兴隆”商号,其父赖嘉荣继承祖业。1924年赖嘉荣逝世后,赖永初全权负责“赖兴隆”的生意,使商号向钱庄转型,承担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先后任贵阳大兴实业公司、贵阳同济盐号、重庆怡兴昌银号经理,也曾参与经营三都黔昌锑矿,创办恒兴酒厂酿造“赖茅”,畅销国内外。1953年,“恒兴”烧房被接管转入茅台酒厂,与“成义”、“荣和”烧房合并转为国营茅台酒厂。

1947年,他在贵阳创办永初中学。1945年至1946年任贵阳银行总经理,1948年任贵州省银行总经理直至解放。1981年去世,终年79岁。

周渔璜

周渔璜(1665年—1714年),一字桐野,贵阳青岩镇人,清朝著名学者、诗人。康熙时中进士,入翰林院,官至宫詹学士。

周渔璜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他17岁中举,23岁取得贵州乡试第一名。30岁金榜题名,中三甲进士。他的《桐埜诗集》,记录了他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是诗中精品。

周渔璜曾参加过《贵州通志》修篡工作。另外,还奉诏参与编纂《皇舆表》《康熙字典》《渊鉴内涵》等书。

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的周渔璜墓和桐埜书屋,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