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打流年生死(八字流年生死劫什么意思)
“芯事”重重英特尔
曾经的创新引领霸主,为何日益迟滞成产业的陪跑者。
文|华商韬略 穆亦晴
最近,芯片巨头英特尔似乎“流年不利”,先是7nm芯片再度延期,接着将6nm尖端技术外包,一度震惊市场,股价重挫。
英特尔独霸天下的时代要终结了吗?
【衰弱的“霸主”】
9月15日,“牙膏厂”英特尔表示,将在2021年推出下一代高性能10nm CPU(10纳米为一米的十亿分之一),比原定的2019年年中延迟了2年。
而7nm芯片更是遥遥无期。早前的7月25日,英特尔宣布,7nm芯片再度延期,当日股价暴跌16.24%,市值一夜蒸发415亿美元。相比3个月前股价下跌约20%,至今徘徊在50美元/股附近。
另据媒体报道,台积电2021年将“承包”英特尔18万片6nm晶圆的大单。
因为产能不足,英特尔已经数次对外表示歉意。
日本野村证券随后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英特尔间接地承认了它不再具备全世界半导体领先的制程。”
英特尔50年来建立的竞争优势正在被瓦解。
它曾以IDM模式称霸行业,覆盖整个产业链(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各个环节,在芯片市场上一路所向披靡。
在全球十个国家和地区,英特尔共设有15个晶圆制造厂。每一颗英特尔的处理器、基带、Wi-Fi和蓝牙芯片,都是英特尔自己设计、制造和生产的。
而这种横向扩张、需要大量烧钱的重模式,面对产业垂直分工的浪潮,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自2014年以来,英特尔在14nm节点足足停留了5年时间。而后英特尔10nm工艺制程因良率、产能瓶颈,又推迟两年面世。这次,7nm工艺制程又延期,让英特尔坐实了“牙膏厂”绰号,给予了对手反超的机会。
▲英特尔芯片的进化之路 来源:英特尔2019年投资合作大会
当前,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三匹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头马中,台积电已经能量产7nm、5nm芯片,其5nm芯片将用于最新的iPhone 5G手机里;三星也已量产7nm芯片,并将在2021年量产5nm芯片;唯有英特尔落单了。
英特尔与竞争对手的分野日益明显。
在高度博弈的市场,有人落后,就有人领先。英特尔备受质疑,股价陷入低迷,市值在2200亿美元徘徊。但自7月以来,昔日小弟英伟达、台积电、AMD等股价则纷纷赶超。
如今,台积电市值已突破43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
▲股价数据截至10月7日,来源:雪球
7月初,英伟达市值历史性超越芯片老大英特尔,达到2513.14亿美元,登上美国市值最高芯片巨头的宝座。截至今日(10月13日),英伟达总市值一路飙涨至3500亿美元,超出英特尔1200多亿美元。
多年来与英特尔相爱相杀的AMD,一改IDM模式,2008年卖掉了晶圆厂,轻装上阵。自2018年开始,AMD就联手台积电。目前,其基于7nm制程的Ryzen 4000芯片上市数月,不断蚕食英特尔市场份额。
就连与英特尔合作15年的盟友苹果也转向ARM自研芯片,与台积电牵手。
9月15日,苹果最新发布的iPad Air抢先使用的5nm A14芯片,正是出自台积电之手。最新数据显示,来自苹果Mac机的芯片订单高达34亿元,占英特尔年度营收之比接近5%。
连锁反应之下,英特尔人事动荡不断。
8月3日,英特尔负责芯片制造的首席工程官文卡塔·伦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宣布离职。而年初以来,AI产品事业部总经理Naveen Rao、通讯连接业务部负责人Craig Barratt、负责芯片研发设计的明星架构师Jim Keller,纷纷离去。
坏消息接踵而至,唱衰之声不绝于耳。作为Wintel时代的巨无霸,英特尔曾经闯过无数道“鬼门关”,这一次,它能闯关成功吗?
【偏执狂的重生】
从存储器转向微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次生死局。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厂家仅用10年时间,就成为存储器产业的弄潮儿。它们以低价优质取胜,从英特尔手中夺走了世界半导体霸主地位。
1984年年中,英特尔业绩全面下滑,订单骤降为零,而库存还在不断积压。迷失了方向的英特尔,在死亡的幽谷中徘徊。
然而,高层管理者还陷在昔日辉煌带来的惰性之中,改革步伐迟迟难以启动。
1985年的一天,时任英特尔总裁的安迪·格鲁夫望着窗外主题公园里旋转的摩天轮,向英特尔CEO戈登·摩尔问道:“如果我们被踢出董事会,他们找个新CEO,你觉得他会怎么做?”戈登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安迪目光灼灼地盯着他:“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做这件事呢?”
此前,在所有人心中,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此后,安迪终于下定决心,彻底放弃存储器。
在这次“凤凰涅槃”中,英特尔断臂求生,关闭7家工厂,解雇8000名员工,亏损超1.8亿美元。
决定转型的第一年,凭借着“破坏性创造”思维,英特尔推出了386微处理器。
1985年,英特尔研制出32位微处理器80386,这款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3亿美元,在当时是一场豪赌,但它推出后却大获成功。
此后,聚焦处理器的英特尔逐步重建业务信心,重新恢复元气。这场变革,让英特尔从崩溃边缘绝地逢生,堪称商业史上经典的转型案例。
随后,英特尔逐渐完成了一统江湖的伟业,垄断了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处理器市场。巅峰时期,全球CPU市场的85.2%都归英特尔所有。
1992年,英特尔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于1994年实现百亿美元年营收,从此奠定了在芯片业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此后,凭借性能优越的x86系列,英特尔垄断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长达20多年。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微处理器的代名词。
想当年,英特尔穿越死亡谷,并在PC时代登峰造极,主要得益于卓越的管理者安迪·格鲁夫,一句“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信条贯穿了英特尔多年的发展史,也赢得了与比尔·盖茨齐名的光环。
【移动时代的败笔】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英特尔的失误,与第五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脱不了干系。
2005-2013年的8年任期中,虽然欧德宁成功签下苹果这个大客户,却错过了移动时代的船票,留下英特尔史上的最大败笔。
在这个关键阶段,以英特尔为首的RISC与CISC较量的局面出现了分化。
RISC和CISC分别代表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和复杂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是两种不同的微处理器设计方式。要完成等量任务,CISC芯片比RISC芯片需要更多晶体管,功耗也更大。
计算产业,也由此分化为新旧势力两大阵营。
毫无疑问,英特尔是CISC旧王国的开拓者和守护者。经过10年奋战,英特尔打赢了摩托罗拉等多家RISC处理器生产商,让“英特尔=电脑芯片”的理念深植人心。
这是优势,也是牵绊。精简指令集的不断演进,给英特尔带来了无穷后患。
在RISC阵营,基于ARM架构的智能芯片逐渐渗透并垄断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英特尔却难以插足。
1997年,英特尔从DEC公司收购了Strong ARM架构,演变出新一代Xscale架构CPU。但遗憾的是,即便耗费近10年,投入了100亿美元,这块业务依然持续亏损。
2006年,英特尔以6亿美元,将包括XScale在内的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打包卖给Marvell。
就在这一年,英特尔与初代iPhone的芯片订单失之交臂。
欧德宁事后回忆称,当时他因苹果报价过低而拒绝,但并未料到,iPhone的出货量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高100倍。
而在另一个版本的传闻中,失去订单的原因在于,英特尔超高的功耗难以满足iPhone的需求。
失去苹果,让英特尔被移动时代抛下成为必然,因为此时的英特尔,还要忙于另一场“世界大战”。
2006年,一度成为英特尔自1985年以来最狼狈的一年。千年小老弟AMD凭借超高性价比,一跃而起,在CPU市场的占有率一度接近50%,几乎和英特尔打成平手。而三年前,英特尔还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
很快,“霸主”英特尔还以颜色,在同年7月推出酷睿双核处理器,再次将AMD甩在身后,夺回电脑CPU的王座。
虽然在与AMD的缠斗中大获全胜,但英特尔也因此贻误了进入移动芯片市场的战机。
彼时,初代iPhone发布,搭载的是三星设计的ARM架构芯片(SoC),高通也发布了首款骁龙芯片骁龙 S1,宣告智能手机时代来临。
但这次,英特尔却没能成为主角。
骁龙芯片推出一年后,2008年3月,英特尔也推出了面向移动设备的Atom系列芯片,起初专为上网本设计。
但英特尔押错了宝,直到四年后,英特尔才终于下定决心将基于x86架构的Atom处理器用在手机上。
这时,高通骁龙、联发科MTK、三星猎户座等移动芯片群雄并起,都是以ARM架构为基础。只有英特尔试图用x86架构攻入移动市场,由于散热差、兼容性差的软肋,始终不敌以高通为首的ARM处理器。
手机厂商对Atom处理器也支持寥寥。虽然摩托罗拉和联想也曾向英特尔递出橄榄枝,但均以失败告终。
此后,为攻占平板电脑芯片领域,英特尔大力补贴、烧钱,依然不能与苹果、高通、三星抗衡。
2016年,英特尔终于宣布停止开发Atom系列处理器,从此退出移动手机、平板电脑领域。
这时候,移动基带业务就成了英特尔“最后的稻草”。
2010年,英特尔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为苹果提供基带芯片,顺利搭上了2G/3G直通车,并直奔4G而去。
2017年,苹果和高通矛盾激化,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专利诉讼。英特尔一跃成为了苹果唯一的基带供应商。
但英特尔并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由于在通信领域专利根基尚浅,英特尔远远赶不上一直深耕通信业的高通,研发上力不从心。两年过去后,英特尔的5G基带依旧没有着落。但苹果的5G手机却等不起了,再度投向高通的怀抱。
2019年4月,在苹果和高通达成世纪大和解后,英特尔宣布退出基带业务。
至此,芯片巨人英特尔被打得抬出了移动芯片的战场。
【奔腾的“芯病”】
虽然在移动市场惨败,服务器芯片市场的挑战者也来势汹汹,但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的霸主地位,依然是对手难以在短期内撼动的。
自1970年代末期,英特尔推出的8088处理器被IBM采用后,以英特尔X86架构为核心的微处理器就长期执PC市场之牛耳。
来自Mercury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Q4,在x86 CPU市场,英特尔占据84.4%,AMD为15.5%;在服务器CPU市场,英特尔占比95.5%,AMD占比4.5%。差距显而易见,AMD一时半会尚不能威胁英特尔的霸主地位。
虽然英特尔的CPU堡垒依然固若金汤,尤其是服务器CPU方面,但围剿的竞争者并不少。
在AI处理器方面,有英伟达这样的劲敌;x86架构则一直面临ARM架构的挑战,比如,华为鲲鹏和苹果即将推出的Mac处理器Apple Silicon。
英特尔x86系列的辉煌,能否在与后起之秀的竞逐中延续?
从财报来看,英特尔2020年第二财季单季营收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调整后每股收益1.23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PC业务仍然是英特尔不折不扣的“现金牛”。该业务所处的客户计算部门2020年二季度单季营收95亿美元,同比增长7%。
进入2020年,疫情刺激远程居家办公,个人PC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了英特尔业务的增长。Gartner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2.8%,达6480万台。
但2016年以来,英特尔就开启了新的转型之路,重心逐渐从PC业务向以数据中心的业务倾斜。
今年二季度,其数据中心业务营收102亿美元,同比增长34%,在总营收中占比为52%,已超过传统的PC业务。后者的占比已经从原来的80%下降到现在的不到一半。
在研发投入方面,英特尔也不遗余力。过去三年总投入399亿美元,AMD和英伟达加起来才只有127亿美元。虽然英特尔的7nm制程“难产”,但从长期来看,英特尔仍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迎头赶上。
而实际上,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并没有太落后于对手,因为制程节点“注水”早已成为了行业的营销手段之一。
比如,英特尔10nm工艺的一些指标,甚至比台积电7nm还要高;英特尔的7nm工艺,更相当于台积电5nm工艺。这也是为什么当AMD用上了台积电7nm工艺时,英特尔还在延用14nm工艺的原因。
恪守游戏规则的英特尔,一直在跟自己死磕,但摩尔定律可能真的不那么“香”了。
处理器、数据业务,让英特尔在短期内依然有稳定的基本盘,确保其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错过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英特尔,也正加大对AI的布局,给自己的未来铺路。
在第六任CEO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的带领下,英特尔在并购路上狂奔,斥资近500亿美元布局大数据中心、物联网、5G、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领域,多元化步伐加速,为日后转型奠定了基础。
2016年4-9月间,英特尔破釜沉舟买下5家公司,它们是: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工具Yogitech,车载计算机OTA技术公司Arynga,视觉处理芯片初创公司Itseez和Movidus,AI芯片初创公司Nervana。随即,英特尔单独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在这一领域展开全方位布局。
2017年,英特尔又以15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自动驾驶视觉处理公司Mobileye。
但这些努力能否成为英特尔的下一个增长极,还有待时间检验,并且充满挑战。
比如,英伟达正成为英特尔在AI芯片上最强大的对手。当英特尔涉足智能汽车时,英伟达已经在汽车智能芯片领域落子5年之久。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公司榜单中,英伟达稳坐头把交椅。
数据显示,Mobileye去年营收8.79亿美元,虽然相比2017年的2.1亿美元增长了4倍,但其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才占据1.9%的市场份额。
一代霸主英特尔,为何难再独领风骚?
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近10年来,AMD一直拥有稳固的管理层,跟英特尔死缠烂打。但英特尔却不断经历着巨大的人事动荡。
2012年11月,CEO欧德宁宣布退休后,英特尔的权杖落入科再奇手中。迫于前任向移动芯片转型的初败,科再奇决定采取激进的人事策略,彻底打破英特尔内部传统的晋升模式。
于是,他先引入了一批“空降兵”高管(如高通执行副总裁伦杜琴塔拉),把COO、CFO换了个遍,以全力向移动和物联网转型的名义,将大批PC业务元老清洗;2016年开始,他再向PC业务老员工开刀,前后裁掉近4万人,引爆了员工的抵触情绪。
虽然英特尔内部管理高度僵化,但组织架构上的大动干戈,并没有换来组织和战略上的“活力”:在制造上,坚持IDM模式;芯片上,祖传x86架构。
一边,移动新业务在惨烈竞争中上不去;另一边,还要靠PC老业务续命。
结果2018年,科再奇因性丑闻被扫地出门的背后,全是高层内斗不止的浓重气息。
今年,科再奇之后匆忙上任的罗伯特·斯旺已履职一年,但英特尔营收增速下滑势头不减,中美关系和疫情更是带来不确定性。要知道,在2019年英特尔720亿美元的营收中,中国贡献了28%。
“现在已经不是属于英特尔的辉煌时代。”英特尔CFO乔治·戴维斯曾承认,英特尔已经落后多家竞争对手,追赶至少需要两年。
英特尔当然会奋力追赶,但对手们显然也不会原地踏步。因此,即便底子依然够厚,已经不断错过机遇、陷入被动的英特尔,真正被甩出舞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P2P的秋天,互联网金融大佬张振新的生死劫
秋天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对于泥足深陷的先锋集团及其缔造者张振新的家人来说,这种悲伤尤其强烈。
10月5日,噩耗传来。伦敦时间2019年9月18日,中国金融科技大佬之一、中国先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先锋集团”)创始人张振新,在英国伦敦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去世,享年48周岁。
斯人已去,张振新留给世界的,是一个由他缔造,如今摇摇欲坠前途未卜的金融王国。
“先锋系”是中国金融科技的重要一极。自2003年在大连做信用担保起家,短短十余年间,“先锋系”不声不响地集齐了集融资租赁、担保、银行、保理、公募基金、证券、互联网小贷等金融牌照,在港股和新三板均有上市公司,外界曾估计其高峰时管理的资产达3000亿元。
今年7月,先锋集团旗下的P2P业务网信普惠被曝逾期,随后,更多的危机浮出水面,整个体系呈崩盘之势。
张振新的突然离世,让先锋的高管、员工、投资人、债权人等都错愕不已,家人更是悲痛万分,也让旗下的数十个机构和业务陷入更剧烈的动荡之中。
01、逐梦“中国版欧力士”
10月5日夜,先锋控股与网信集团联合发布了这则讣告。
讣告显示,导致张振新去世的病因是多脏器衰竭,而诱因或与酒精依赖有直接关系。“在公司游离于绝望边缘的后期,仍在努力扭转败局的张振新,一直靠酒精维持着。”一位要求匿名的先锋集团内部人士告诉《1号时务局》。
事实上,先锋集团的发展史,是过去15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先锋集团官网,公司始创于2003年,是一家成长型综合性企业集团,深耕金融科技、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领域, 业务覆盖中国主要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中国总部位于北京,海外总部位于香港。
2003年8月29日,先锋的前身大连联合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大连联合信用”)成立,当时注册资本金9000万元。其后三年内,大连联合信用担保进行了4次增资扩股,资本金增至1.81亿元。那三年,大连联合信用累计担保额近30亿元,实现收入7600万元。
在做大大连联合信用的同时,张振新树立了新的人生奋斗目标——打造全功能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和很多中国民营金融“系”的掌舵者不同,张振新是科班出身,有丰富的金融业从业经历。公开资料显示,张振新1971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东北财经大学毕业,曾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为该院第一期EMBA学员。
先锋拥有一支金融素养、金融科技过硬的的正规军。张振新注重人才培养,据闻他在先锋集团内大量启用东北财大的校友,同时很注重从其他领军企业引进人才,他曾在内部信中称“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据悉,过去16年,他几乎未主动开过一个员工。
在创办大连联合信用之前之前,张振新已有创业经历。1994年,年仅23岁的张振新出任上海万国证券大连营业部总经理。2000年,张振新创立大连网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网信投资”),并担任总经理。日后,网信集团成为先锋集团的两大科技平台之一,布局资产管理、交易平台、财富管理三大业务系统,为用户提供“金融+科技+生活方式”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张振新创办网信投资的时候,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也悄然拉开大幕。那年底,央行提出“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那一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将“虚拟银行”上升到战略高度。
2006年至2010年,张振新走上集团化、多元化经营的征程。2008年,他将公司更名为“联合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北京子公司成立,并确立大连、北京双总部的发展模式;2010年底,公司确立“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军者”的愿景, 提出“以终为始,厚德载物”为核心的十大价值观。
2010年至2012年,张振新提出“融合与跨界”的口号,并将“打造智慧金融”作为未来几年的主要战略定位。那期间,先后成立主营金融科技的金融工场,主打黄金金融业务的联合黄金,用公务机会籍模式进入航空金融市场,收购了北京长城汽车商务租赁公司进入汽车金融服务,并开始入股农商行。
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是先锋跨界、多元化发展最迅猛的几年。旗下网信经历了三轮融资,受到众多国内顶级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青睐,如中信资本、建银国际、三山资本、信中利,以及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等人。
最鼎盛时,先锋金融员工数超过2万人,张振新手握上市公司中新控股(08207,HK,曾用名“中国信贷科技”)、联合货币(证券代码:872088),其执掌的先锋海外业务还控股了弘达金控(01822,HK)、平安证券(00231,HK)两家港股公司,他自己也以50亿元的财富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2017年3月,在“第二届中国金融启蒙年会”,先锋旗下的网信集团和中国信贷科技被授予“中国金融启蒙杰出贡献奖”,此奖项旨在表彰为中国金融启蒙和普惠金融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也是在2017年,业务遍及第三方支付、在线投资、科技驱动贷款,传统贷款及融资服务、社交游戏、保险等的中新控股的交易额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约4264亿美元)。
那时候,踌躇满志的张振新曾经表示想打造一个中国的“欧力士”。欧力士集团(ORIX Corporation)成立于1964年,是世界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长期引领金融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潮流,业务遍布金融等数十个产业,旗下主要包括信托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房地产等。
02、折戟金融科技
今年8月29日,一则震惊中国金融圈的消息曝出,上海滩大名鼎鼎的投资大佬戴志康,被浦东新区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罪名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过去几年,投资、地产双栖大佬戴志康将业务重心放到了P2P上,先后打造“证大财富”和“捞财宝”P2P平台,熟料,由于风控不当,“捞财宝”大规模逾期,戴志康最终在这波P2P狂潮中折翼。
就在戴志康在上海陷入绝境之时,北京的先锋集团也因P2P业务陷入窘境。过去几年,旗下网信集团的网信普惠是P2P行业的头部平台,一直保持零逾期记录,在业内声誉卓著。
风起于青萍之末。7月4日1时33分,网信集团CEO盛佳在一个内部群发言表示,“网信在寻求良性退出”。事后发现,这是个乌龙操作,这是内部正在讨论的方案之一,尚未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尽管盛佳在第一时间撤回了发言,但消息随后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先锋随即走上不归路。
7月5日晚间,网信集团发布声明称,由于大额企业标的无法及时还款,及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等原因,导致集团部分产品逾期。
此后,多地网信投资人前往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经常聚集在网信大厦。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登记披露平台数据,截至今年6月30日,网信集团旗下的P2P平台网信普惠尚有借贷余额58.95亿元,出借人数有14万人。
7月4日的乌龙操作,导致市场对先锋的信心狂泻,公司的业务几近停摆,现金流断流。张振新也踏上了生命的最后两个月。
先锋集团CEO张利群回忆道:“在几次内部会议上,张振新董事长都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和悔恨,他说他要对这个局面负全部责任。他多次做自我检讨,认为自己管理不善、对大环境预判不足等。”
这两年,国际环境动荡,资本市场下行,创业风口不再,金融监管趋严,民营企业发展艰难。
7月22日,张振新在内部信中分析了公司出现危机的原因:实体经济的下行使得资产端的资产质量出现了严重下滑,抵押品价值缩水,处置难度增大;同时我们遭遇了一些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和个人。
在内部信中,张振新坦言:“尽管我们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融资服务和财富管理方面有着十几年的经验,拥有一套强大的智能风控体系,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地规避风险;尽管我们一直在用自有资金来维持流动性并保持刚性兑付,也还是迎来了不可回避的逾期时刻。”言语之中,透露出一丝无可奈何。
事实上,在那之前,先锋已经危机四伏:线下多个产品出现了逾期兑付;网信证券、先锋支付先后被监管部门督察;多项资产和牌照因为抵押和诉讼被冻结。
张利群说,过去一年多,公司持续“瘦身”自救。“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出现了资金紧张,也发现过去摊子铺得过大,我们涉足了过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交了很多学费。”具体措施包括关闭不盈利企业、关闭不熟悉业务和减员增效等。
虽身处危机的风暴眼,张振新还是试图力挽狂澜。在内部信中,张振新对下一步工作做了部署,包括加强追缴欠款、启动重组计划、成立资产盘点清算工作组等。
在随后的几次集团高管会议上,他除了表示负责到底外,还表示“要做业务转型,回到最擅长的领域,用3—5年的时间走出困境,再造一个崭新的先锋”。他也和多位核心高管表示“不要灰心,跟我再拼几年,相信我”,不过,时至今日,先锋也未能拿出一个可行的兑付方案。
这两年,“先锋系”旗下公司接连遭遇重创,这也让张振新颇有回天乏术之感。中新控股曾遭遇两次做空机构的沽空;今年3月,“先锋系”旗下港股公司弘达金控爆出2018年产生2.27亿港元巨额亏损,同比亏损增长50倍;5月17日,提示网信证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净资本及其他风险控制指标已不符合规定要求,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流年不利,诸事不顺,先锋对外投资也频频失误。2018年8月入股某房地产公司,以每股12.08元的价格购得1.75亿股股份,这家公司股价至今已经腰斩;主导并购香港人寿却惨遭失败。在张振新全力押注金融科技的几年里,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投顾等方面投入巨大,还从美国请来顶级学者担任顾问和首席科学家;出于对区块链的热衷,张振新参与了矿机生产,开辟海外多个矿场,参与交易所,大量购入比特币和以太坊,在2018年下半年比特币大跌之际他以亏损数十亿的结局黯然离场。
曾经,张振新是一名热衷于普惠金融的理想主义者。他曾表示,自己热衷于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是因为有感于中小企业和个人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先锋金融利用自身积累的大数据资源和风控模型,精确识别风险,更快地给予客户授信,为企业和个人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在群魔乱舞的P2P行业,网信集团的P2P业务一直在往“正规化”的方向上迈进。过去几年,网信集团受邀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出席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参加G20峰会、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还是是中国互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北京互金协会常务副会单位。
张振新也是金融科技的忠实信仰者。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表示:“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出现并快速迭代,不仅解决了金融活动中的效率问题,更有利于发挥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价值;同时,中国是占据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其独有的特点和现状都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将引导金融科技未来发展。”
这些美好的画面,张振新再也看不见了。
03、“好人”张振新
在推崇弱肉强食、铁腕治理、结果导向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张振新是特殊的存在,他的温情、良善和责任心,成就了“先锋系”曾经的辉煌,也反过来吞噬了他。
一位追随张振新十多年的老员工回忆说,张振新平时话语不多,说话声音很小,从来不会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即使在内部会议上,经常会有人听不清楚他讲话内容。”
一位已经离职的员工则表示,张振新没有等级概念,在公司内部,很多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都有他的微信,有事情都可以直接找他。他的做事原则之一是 “事不过夜”,任何意见任何问题都要当天回复反馈,很多时候,他事必躬亲,自己直接指挥解决一些公司的棘手事务,认为“这样效率更高”。
行动力强,是张振新的处世原则之一。一位与他共事十多年的员工透露,张振新是个工作狂,他的微信以及先锋自己开发的办公系统和通讯工具上显示,他基本上每天能够保持16个小时在线。他曾在公司内部信中勉励员工:“只有行动才会赋予生命的力量,让我们知难而进,永远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用行动创造人生价值。”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张振新的为人原则。“他非常细心,很在乎细节,有时候看到他在朋友圈和别人的互动,我们都很吃惊。”前述离职员工透露。比如,他看到员工在朋友圈说感冒发烧了,他会提醒员工注意休息,吃药保暖等;有人在朋友圈询问给家人找医院事宜,他看到了会让公司的其他高管帮忙接洽医院。
2018年上半年,他得知一位已经离职半年多的员工因抑郁症自杀,他安排行政综合部门派人去其家里慰问,并协助家属处理相关事务。此外,他还亲自为患白血病的员工主持募捐活动。
遇事不怕事,张振新的责任心也是有目共睹。在7月22日发布的那封内部信中,他表示:“我和我们的核心管理团队向大家承诺;我们都将坚守岗位,不抛弃不放弃,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负责到底,全力以赴地开展各项工作,竭尽全力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护每一位员工的权益!”
一张流出来的微信对话截图显示,7月16日,张振新对一位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表达了歉意,称对方的成果和担当让他多次感动,“我总是希望用行动去肯定”。“但是最近的压力和困难接踵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如果有机会我会加倍回报。”紧接着,他还鼓励这位老部下:“我和几个核心高管在尽最大努力突出重围,天道酬勤,我们再拼一把。”
商人重利,天经地义,张振新尽量做到以义取利、利义兼顾。先锋集团CEO张利群记得很清楚,在2018年1月7日举行的先锋金融执行董事会议上,张振新引用了两个说法,一个是王阳明的“耐冷,耐苦,耐烦,耐闲,不激,不燥,不竞,不随”,另一个是郭鹤年的“做事要专注,要有耐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成功不忘回馈社会”。
知易行难,张振新尽量做到知行合一,他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企业家之一。2014年,先锋金融旗下的众筹网在国内率先发起了公益众筹,众筹款项用于助学、助农、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领域,每个众筹项目募集的资金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除了众筹网,先锋集团的公益平台还包括网信理财公益标。
难能可贵的是,众筹网上的所有众筹项目都在48小时内完成。为此,张振新解释说:“这说明有爱心的客户非常多,我们既为有爱心的投资人士搭建了奉献爱心、参与公益事业的桥梁,也切实有效地为有需要的群体及时解决了困难。”
2016年,先锋公益基金会在香港成立,其宗旨之一是“让更多人受益并愿意投身于公益事业”。截至2016年底,通过发起公益众筹、公益标等形式,先锋集团累计支持3200余个公益项目,筹资额超过3576万元,有27万人次参与到了公益行动中。
“我们不仅是自己开展公益,而且还要将公益理念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样才能推动这份事业发展。”张振新曾这样表示。
04、“先锋系”未了局
2018年春节前,张振新在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彼时,正值先锋金融成立15周年。在信中,他为先锋集团的下一个15年制定了目标——成为亚洲领先金融科技企业。
那时候,张振新意气风发,正准备大干一场。他确实有这种底气。2017年度,来自互联网业务的总收入已经超过150亿元,利润也颇为可观,个人用户总数接近6000万,企业用户达数十万。
“先锋集团将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加大投入,争取早日将企业打造成一流科技集团,早日实现千亿级收入规模,为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他志得意满地宣布。
事后来看,他对于区块链的判断明显失误,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也远比行业预期的迟缓很多。
市场风向判断失误之外,盲目追求规模也是先锋遭遇滑铁卢的重要原因。狂热之中,绝少有人能保持理性。“泡沫化的资产估值体系,头脑发热的企业,推波助澜的银行,脱实向虚的大资管的支持,这一切造就了许多地基不稳的‘传奇’,如火箭般腾飞,好像都要飞出地心引力了,结果仿佛一夜之间,重归大地。”知名财经作家秦朔曾这样描述安邦等急剧扩张的企业集团,这段话用在先锋身上也毫不违和。
“先锋系”深受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从2017年开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从61.1%下降到59.4%,而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52.2%上升到55.6%。负债率上升带来利息开支加大,同比利息支出上升11.8%,这也导致实体经济的信用收缩,企业的现金流紧张,交易对手风险上升,应收帐回收期缩短。网信集团的借款人中,不乏大型实体企业,它们的巨额资金逾期加速了先锋集团滑向深渊。
今年是P2P行业的洗牌之年。国内最大的网贷平台陆金所已经停止发新标,旗下代销产品出现逾期引发维权;“南方网贷教父”周世平一手打造的红岭创投颇有预见地提前“良性退出”,众多P2P头部平台纷纷出问题。
P2P产品逾期,“先锋系”初露雪崩迹象后,张振新曾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补救。
7月4日之后,张振新参加了多次内部会议,多次表示了努力自救和公司转型的决心和信心。这期间,张振新每天6点起床,夜里12点才休息,亲自指挥各项工作,事无巨细。他多次感慨自己生活不健康,缺少运动,身边的工作人员专门给他办了隔壁香格里拉酒店的健身游泳卡,但他只去过几次。过去几年,张振新一直长居香港,他有多年的哮喘病,香港的气候利于其起居生活。
他还积极向外部寻求解局的可能性。他每天都在不停地见人,这些人大多来自央企、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行机构,也有来自外国投资基金和国家主权基金的人。“其他时间都在打电话,寻找可能给予帮助的各种机会。”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李昌利(化名)透露。
时也,命也!形势比人强。当市场的热度迅速退却后,所有的资金方都变得小心谨慎,殚精竭虑之后,张振新始终未能为先锋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先锋系”越来越滑向失控的局面,这让他感到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那期间,张振新多次表示将负责到底,变卖一切先锋和他个人名下的资产和金融牌照也在所不惜。为此,先锋集团此前梳理了超过200亿的资产清单,张振新也处置了海外资产和个人的收藏品。
在李昌利眼中,张振新病逝前两个月日渐消瘦,体重急剧下降,多次给他订的盒饭,回头发现他一口未动,有几次,他告诉李昌利胃痛得吃不下饭。“他并没有在我面前表示过沮丧或者其他情绪,我只是觉得他情绪不高,精神低落,饮食量越来越少。没有人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坐着默不作声。”说到这里,李昌利颇为伤感。
张利群也回忆了两个月前和张振新在香港见的最后一面。“我们谈了整整一个晚上,到早晨7点我离开香港去深圳,他说他8点还约了其他会谈。”
9月中旬,也许是预感到了什么,张振新到英国看望妻子和孩子,由于长期休息不好和没有正常饮食,他整个人显得虚弱无力。
伦敦时间9月18日,张振新说感觉不舒服,想站起来走走,却突然晕倒在地,家人赶紧呼救。5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将他送至医院,在将近数小时的抢救后,医生宣告张振新死亡。
眼下,随着张振新的离世,先锋的处境更加不妙,内忧外患都愈加严重。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先锋集团CEO和网信集团负责人李焕香还在苦苦支撑,“先锋系”诸多核心业务负责人却已经离岗,大量投资人到访公司,众多借款人持观望态度,有的借款企业甚至注销企业恶意逃债。
张振新没有给他的亲人留下荣华富贵,多位张振新的亲人也是投资人。他的父亲、哥哥都有在网信集团投资,至今尚未得到任何兑付;张振新夫妇还曾经为公司业务签署过多个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的文件,据说金额达到数十亿。同样,诸多内部员工出于对公司的信任,参与了多项投资,有个别16年前跟他一起创业,至今仍服务于公司的老同事,多年的积蓄都投给了公司,面临着倾家荡产的结局。
“我们非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顾及与指导和监督,不要让一个成立16年的企业就此倒下,只有企业继续运营下去,走出危机和困境,才可能最大程度保障投资人利益。”先锋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路途遥远崎岖,金融科技向上生长的力量不会消失,普惠金融的拥趸们还在孜孜以求,他们对新技术、新模式、新服务的探寻永不停歇。只是,斯人已逝,壮志未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名金融科技业高管这样评价张振新的离去。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一位追随张振新多年的老员工引用这段话怀念他。
版权信息
来源:直面传媒旗下财经新媒体《1号时务局》
八字实例分析,生死大灾应验期判断
乾造:2004年4月7日酉时生人。
八字:甲申 己已 甲辰 癸酉
2木,2土,1水,2金,1火
命主3岁7月17天行大运,11月24日交大运。
大运: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命理分析:
贵造日主甲木生于已月酉时,为泄为克,不得时令,坐支为辰,为耗,不得地。喜用神为印星水和比劫星木。
先看印星癸水,在时干,被月柱己干所克,无能为力。再看比劫甲木,在年柱天干。被年支申金截脚。同样用不上。
结论,日主处境非常不好,凶格。
再看大运,第一个大运,庚午。庚午大运与年柱甲申天冲地克,凶。
大运凶必看流年。
排查流年,2010年为庚寅年,岁运两庚冲年柱甲木,另,庚寅年与日柱甲辰又是天冲地克。同时,八字地支酉、已和流年地支寅三刑。应该是应验期。日主生死大灾,理应过不了这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