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寇准简介)

陈情匿旧酒 2023-07-30 21:59:24 网友上传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有书君说

在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名臣。

他机智,善良,刚正不阿。

然而历史中的他,却堪称两宋时期最有争议的大臣之一。

他不到三十就进入最高决策层,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而几乎每次受挫,都和他的性格有关。

他,就是寇准。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寇准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

刚正耿直,成股肱之才

寇准天资聪明,19岁就高中进士。

按说这是令人兴奋的大事,但当时的宋太宗喜欢老成持重的人,对“年少者,往往罢去”。

这可怎么办呢?

有人就给寇准出主意,说你把年龄改大不就可以了吗?

谁知寇准眼睛一蹬,说道:

“(寇)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这话传到宋太宗那里,他对寇准就有了些不同的期待。

宋太宗先后让寇准担任大理评事,归州巴东、成安知县。

按照规定,知县的任期是三年,但寇准做知县的第二年,就被宋太宗借调出来了。

当时的党项族在边境不断挑衅宋朝,宋太宗急需一个不徇私舞弊、不怕苦的人,来押送军粮。

结果寇准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顺便考察军情,回去完成了一篇《御戎策》。

这篇针对边疆军事问题的文章,让宋太宗更加相信自己没看错寇准。

于是让寇准提前结束知县任期,升任郓州通判。

寇准上任前,照例要向皇上辞行。

但宋太宗突然不舍得让寇准走了,竟直接让寇准留在了中央的三司。

这时的寇准,有了更多接触太宗的机会,也让太宗多次见识到了他的耿直。

有一次,宋太宗实在是不想听他的意见,气呼呼地站起来,转身要走。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干着急。

可是寇准直接拽住了宋太宗的衣服,硬是把宋太宗拉回了座椅上。

事后宋太宗不但没怪他,反而说:

“寇准就是唐朝的魏徵啊!”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太宗对寇准更加倚重。

淳化初年(990年),朝廷查处了两起官员受贿案。

一位是祖吉,一位是王淮。

祖吉被处以死刑,而和他类似的王淮,只受到了打二十大板和降级的处分。

这区区二十大板,还是在自家里由自家人打的;被降级不久,很快官复原职。

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淮之兄——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沔(miǎn)的包庇。

一时间朝野哗然,但没有一个人敢向皇帝揭发。

第二年春,大旱。

在古代,极端天气等天灾一般被认为是对人祸的警示。

于是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政务有无失误。

大多数人都说,大旱是天数,跟政务没有关系。

寇准却说旱灾是因为朝廷刑罚不公。

一听这话,宋太宗当时就火了,起身走了。

这一次,寇准没有拽住太宗的衣服。

但太宗自己却觉得不安,终究还是把寇准叫去,问他到底怎么不公平。

寇准让太宗把王沔叫来,然后把祖吉和王淮的事说了一遍,还反问了一句:

“如果这不是不公平,那是什么?”

太宗问王沔有没有这回事,王沔汗如雨下,不停地磕头谢罪。

这件事让太宗意识到寇准才是真正可用的人,于是让寇准做了枢密副使,正式进入最高决策领导层。

这时,寇准还不到30 周岁。三年后,他又升任宰相。

然而,这尚不是寇准人生的高光时刻。

而伴随着高光时刻的到来,他的性格弱点也逐渐暴露。

寇准

铁血担当,立百年之功

太宗把皇位传给了真宗,真宗即位不久,就遭遇了一次国难。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国纠集20万兵马南下,前锋直抵澶州城下。

一夜之间,五封报急文书飞达京城,但都被时任宰相的寇准留下了。

第二天,宋真宗从别的大臣那里知道消息时,差点吓破了胆。

他忙去质问寇准,却见寇准正优哉游哉地喝着酒。

面对真宗的怒气,寇准不紧不慢地说:

“若陛下御驾亲征,五天之内,此事必了。”

御驾亲征?宋真宗是一百个不愿意。

有些大臣也不愿意,而是主张逃跑避祸。

寇准只得说:

“我们可出奇制胜,也可以逸待劳,总之胜券在握。”

真宗这才勉勉强强打起精神,决定亲征。

但是到了黄河南岸,他又不想走了。

寇准不得不告诉真宗:

“今一旦弃去,(社稷)非复陛下所有!”

但真宗还是下不了前进的决心。

寇准急忙拉来武将高琼,说:

“陛下不以臣言为然,何不问高琼?”

高琼立即接话:“寇大人所言极是。”

寇准又加了一句:“机不可失,得赶紧走啊。”

高琼于是指挥真宗的卫士前进,几乎是和寇准一起把真宗逼过了黄河。

事情果如寇准所料,宋朝士兵一见皇旗招展,立刻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而辽国那边,当时就被吓得队伍都站不齐了。

更让辽国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统帅被士气高涨的宋军一箭射死了。

于是辽军悄悄送来了请和文书。

寇准认为形势对宋军有利,自然不同意议和。

但真宗认为,只要能让关南领土重回大宋,别说讲和,就算是大宋给辽国钱财也行。

至于给多少,真宗对大使曹利用说:

“百万以下皆可。”

寇准本想坚持抗战,但这时有人向真宗告他拥兵专权,寇准只好同意真宗的想法。

不过,寇准对议和金额可不肯放松。

他第一时间截下曹利用,威胁道:

“不得超过三十万,一旦超过,必杀了你。”

曹利用吓得两腿哆嗦,连连点头。

好在曹利用没有辜负寇准的期待,果然以三十万成交。

这次议和,就是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客观地说,澶渊之盟要求北宋每年给辽国不菲的钱财,当然是不平等的。

但从长远来看,此后的百年间,两国一直和平相处,最大限度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而且每年三十万的岁币,比起对辽军费的开支,不过是“百之一二”。

所以,当时和后世的人对澶渊之盟基本持肯定态度。

然而,功高一时、利在千秋的寇准,可能并没有想到,他人生的转折早已埋下伏笔。

他的知情不报、专权固执,他对真宗的强硬态度,让真宗对他心存芥蒂。

这些芥蒂,在往后的和平年代里,逐步酝酿、爆发,终于导致了寇准政治生涯乃至生命的终结。

宋真宗

专断自大,终误人误己

澶渊之盟让寇准的声望达到了极点,也让宋真宗对他信任有加,以至于寇准下朝时,真宗都会目送他。

这让当时主张避祸的大臣之一王钦若嫉恨不已。

他对真宗说:

“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寇准以的心态孤注一掷,多危险啊!”

真宗沉默了,这让他想起议和之前寇准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作为。

仔细一琢磨,寇准的毛病还真不少,其中最让真宗难以容忍的是他的专断。

早在真宗的父亲宋太宗在任时,寇准专权就已经引起了强烈不满。

那时,寇准在中书门下省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为了让自己看中的人早日掌权,他经常不顾正常的考核程序,破格提拔人才。

客观一点说,寇准提拔的人大部分都不错,但对抗制度肯定是不合适的。

另外,寇准不提拔的那些人,并不是考核不合格,而是和寇准有私怨。

就算这些人正常升迁上来,他也要打压。

有一次,寇准历来讨厌的冯拯升任虞部员外郎,居冯拯之下的彭惟节升任屯田员外郎。

按惯例,在奏章上进行官衔排列时,冯拯应在彭惟节之上。

但寇准却十分生气,非说冯拯这么做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

愤怒的冯拯于是密奏宋太宗:

“寇准以私怨专门打压微臣。朝廷之事都是他说了算,作威作福,一向如此。”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向宋太宗上书,说当时的重臣吕端、李昌龄等都听寇准的。

这些话就像是往宋太宗心上扎了一针。

宋朝一向担心大臣专权,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设正副宰相等。

宋太宗尽管倚重寇准,但绝不可能容许寇准专权,因此把寇准贬了。

对寇准的这个处理,宋太宗的继任者宋真宗是知道的。

所以,真宗刚即位的时候,是不打算让寇准做宰相的。

后来辽国不断侵犯边境,需要权力集中以便高效应对战争,这才任用寇准为相。

但澶渊之盟前,却有人告发寇准拥兵自重,专断独行。

真宗虽然当时不在意,但后来却对寇准没那么信任了。

加上那些嫉恨寇准的人不停地进谗言,寇准渐渐被排挤出去了。

幸亏宰相王旦等人时常为寇准说好话,寇准58岁时又被召回为相。

这时的真宗已到了晚年,得了中风,政事把持在与寇准不和的刘太后手中。

寇准想办法得到真宗首肯后,和其他大臣密谋除掉支持刘太后的奸臣。

但计划不慎泄露,刘太后先下手为强,连贬寇准。

四年后,寇准死于贬所。

寇准的一生,刚正不阿、勇敢担当,为江山社稷立下了百年之功。

然而他不明白,再刚直的人也不能独断专行,再有能力的人也要听听他人的意见。

原本平步青云,官运亨通的人,却因为专断自大,葬送了政治生涯,乃至身家性命。

可惜可叹!

参考文献:

1.《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寇准传》

2.《续资治通鉴长编》

3.《邵氏闻见录》

4.《涑水纪闻》

5.《寇莱公遗事》

寇凖的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寇凖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代名相,他的形象也曾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这位曾定下澶渊之盟的北宋政治家的结局却十分凄惨。寇凖的一生因自信而获得重用,最后因自以为是被贬,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寇凖结局的前因后果。

寇凖的自信是与生俱来的,幼年丧父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十九岁就考中了贡士。在参加殿试前,就有人跟寇凖说,宋太宗这人有个习惯,喜欢任用年纪比较大的人,他认为年轻的人缺乏历练,办事不稳重。所以这些人就建议寇凖将年龄虚报几岁,寇凖听后不仅没有采纳,反而质问这些劝他的人,说:"我寇凖才刚刚得到进取,难道就要开始欺君吗?"而在随后的殿试中,寇凖也确实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步入仕途的寇凖不仅平步青云,官位也在逐渐提升,生活水平也比之前高了不少。寇凖这个人爱交朋友的同时也很讲究排场,据记载寇凖的家中从没点过油灯,只用在当时极为奢侈的蜡烛。虽然寇凖在生活上比较奢靡,但他的上进心和耿直而又自信的性格却没有被逐渐消磨。

寇凖的一生经历了五起五落,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寇凖的这不平凡的官场生涯。三十二岁时寇凖就当上了枢密副使,只当了两年,就因为被打小报告而贬到青州。宋太宗也没忘了寇凖,第二年就将寇凖调回京城,给了个参知政事的官职。没过两年,又因为张洎的"奏准诽谤"被赶到郑州。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由于毕世安的极力推荐,又坐上了同平章事,三年后又因王钦若挑唆,再次被贬到陕州。

这次寇凖直到大中祥符七年(1014)才被王旦推荐为枢密使,第二年就得罪了宠臣三司使林特被免职。寇凖被免职后,接替寇凖相位的王旦继续在宋真宗面前为其美言,天禧三年(1019),真宗才将当时已经58岁的寇凖找了回来。从这几起几落可以看出,寇凖耿直的性格既为自己在皇帝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在外树敌无数。

寇凖这次当上宰相后,有一个副宰相叫丁谓,这个丁谓的名声十分糟糕,但对寇凖却一直是毕恭毕敬的,其实也是想利用寇凖的名声为自己撑腰。有一次,寇凖和丁谓等人都一起在中书省吃饭,寇凖一不小心用菜汤把胡须弄脏了。丁谓看见了急忙起身用自己的衣袖将寇凖胡须上的菜汤清理干净,寇凖当场就嘲笑丁谓,大概意思就是说丁谓一个堂堂的参知政事,怎么能给上司擦胡须呢?寇凖这一下把丁谓说的无地自容,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已经在心中狠狠地给寇凖记下了一笔。

天禧四年(1020)六月,宋真宗不幸患上了中风,刘皇后把控朝政,寇凖在这时做了一件事,导致自己的宰相生涯彻底终结了。寇凖在一次探望真宗的时候,给了真宗这样一个建议,寇凖建议真宗将帝位传给皇太子,并选择正直的大臣来辅佐,还拿丁谓举了个例子,说这样的奸佞小人不能用。

真宗当时也表示接受这个建议,但丁谓和真宗身边的刘皇后不给寇凖说好话,对真宗说,寇凖是因为想要夺取拥立新主的功劳,把持朝政,同时眼中没有陛下您,才提出这一建议。丁谓和寇凖之间的矛盾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个刘皇后也和寇凖有仇,寇凖曾不徇私情处死了刘皇后的娘家人,这使得寇凖在此时十分被动。

宋真宗其实对皇权也是有所留恋的,经过丁谓和刘皇后的挑拨,就决定罢免了寇凖的宰相之位。试想,封建专制时代,哪一个皇帝愿意在自己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交出皇权呢?寇凖的建议虽然对大宋王朝有利,但却因此犯了皇帝的大忌。

而长期以来为人处世不讲究策略,一味蛮干,所积累下的对手,在这一刻也成为了压垮寇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寇凖被罢相之后,刘皇后又与丁谓拿周怀政密谋一事做文章,将寇凖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任司马。宋真宗在世的时候,还时常惦记着寇凖,所以丁谓等人对寇凖的打击也就到此为止了。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在延庆殿驾崩了,丁谓利用新皇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机会,将61岁的寇凖贬到雷州,第二年寇凖就病故于雷州的竹榻之上,结束了自己一波好几折的人生使命。

沙河调显赫一时的名老艺人顾锡轩1961年《寇准背靴》录音,真好听

顾锡轩(1875-1966)乳名顾群,显赫一时的豫剧沙河调名老艺人。河南省鹿邑县吴台乡大顾寨村人。幼年随父母乞讨流落到界沟(属安徽界首县),13岁入阜阳土坡集科班学艺,拜张蛮子、乔正华、刘虎为师,主学红脸(文武须生),19岁始出台演出,不久便扬名豫东、皖北广大地区。顾锡轩唱腔高亢激昂,念白铿锵有致。在《寇准背靴》中,跌跤甩靴、背靴快跑等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唱腔刚烈豪迈,甚为同行折服。其拿手好戏有:《火烧纪信》、《辕门斩子》、《过五关》、《杨老将碰碑》等。1920年顾锡轩在安徽界首南20里殷庙办起科班。人称顾家班。1928年返回故里,办起第二班。1944年河南鹿邑任集一带匪乱,顾锡轩被抓,顾家班一度溃散,幸赖其长女顾秀荣支撑。除顾秀荣(人称“顾大妞”)之外,顾锡轩还收养了五个义女,皆培养成戏曲演员,故当地俗谚“顾家戏,顾家箱,还有顾家六姑娘”之说。1950年顾家班被安徽界首政府收留,和中洲新舞台剧团合并为新舞台剧团。1952年他调入阜阳地区戏校,编入地区梆剧团工作。1956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和安徽省政协委员。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61年安徽电影制片厂将其代表作《寇准背靴》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有资料显示:1960年顾锡轩86岁高龄时,还到北京演出《寇准背靴》,他那跌跤甩靴、背靴迅跑,打滚、摔跤、挂袍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潇洒利落,精绝独到,不但赢得首都观众的大声喝彩,也使在座的苏联专家看得目瞪口呆,有一位专家连连感叹:世界上也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如此高龄的艺术家这样精湛的技艺,太罕见了,太令人感动了,太不可思议了。

1961年,在田汉的建议下,顾锡轩主演的《寇准背靴》,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使顾锡轩的表演绝技为更多的观众了解、赞扬。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