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欠水(八字欠水木的女孩子名什么名字)
五行元素中水属性是哪些,我们又何以从属性中学到哪些哲理?
五行元素中水属性是那些,我们又何以从属性中学到那些哲理?
“水”的属性偏寒冷、向下流、形态多变不固定的。
用不同形态的瓶子去装水,水都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瓶子;因此水亦可以用来代表“智慧”。
水向低流,能有一种心态融入卑于自己层次的人群中,有服务群众和不亢不卑的精神。因此八字中水多的人,一定都具有很大的机灵性和包容性,相反八字缺水的人,一定是傲性,包容别人的能力也不强的人,要他卑屈身子去适应制度或环境,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
水也可代表成自由,扩散的机能与精神,机智富幻想,但任性。
八字欠水的人,不是要喝多一点水就可以改运,可以通过游泳间感到水元素的属性是何物,要学习在水中浮沉之道,学习水性的机灵,从而放开自我的傲性。
你不知道的福建:向东渠——当年建设者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文/谢鹏志
20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厦门市老三届知青响应号召背上行囊,“上山下乡”到漳州市云霄县插队落户当农民。1978年改革开放,知青回城政策出台,由于妻子、孩子户口迁不进厦门,我只身回厦门工作。妻子在农村照顾两个幼小孩子,肚子怀着第三个孩子,留在乡下,除了照顾孩子,还必须下田挣工分、种菜、养猪。时隔5年我下岗了,只好带着家眷回到第二故乡,下海当个体户,这一当就是40年。人生经历下乡、下岗、下海“三下”,个中辛酸滋味,鲜有人能体会。
20世纪70年代初,云霄南部发生严重干旱,秧苗插不下去。9月份,我参加了县里下达的建设向东渠引水工程任务,因此对向东渠有着深厚的情怀。半个世纪前那幅民生维艰、大兴水利的宏伟长卷历历在目,脑海里云东两县人民奋战在百里长渠那燃烧的场面永远也抹不掉。
2018年初,年逾古稀的我竭尽全力搜集散佚民间各处,大量当年建设向东渠的实物、工具、资料、仪器等,自己筹资两次创办了“向东渠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自己当讲解员,宣讲了400多场,并坚持不懈挖掘、宣传、编书、撰写信息建议,弘扬向东渠建设的先进事迹,多件信息建议得到省委领导批示。2021年,云霄县征地445亩创建了“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暨向东渠事迹展示馆”,并征地70多亩新建“党校”。目前,“谷文昌干部教育学院”和“漳州市委党校”在展示馆挂牌作为“教学和科研基地”。
一部水利战线浑厚壮丽的英雄史诗
福建省云霄、东山两县地处东海之滨,隔海相望。据云霄《县志》《水利志》记载:宋熙宁十年至新中国成立的872年间,云霄县发生严重干旱20余次,云霄虽有条漳江,却因水位低得不到利用,只能“守着漳江种旱田”。东山县更是一个水源奇缺、倍受沙虎之害的海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两县人民群众有倾吐不尽的苦和愁、怨与恨,千百年来“十年九旱”。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和抗旱防涝,但是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旱灾的办法。
1970年,驻漳部队干部李文庆奉命调任云霄县人武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和县委书记。上任伊始,李文庆面对严重的春旱心急如焚,带领班子成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10个公社(场)开展调研,了解民众疾苦,很快绘制出从漳江上游筑坝拦水、建渠引水,彻底解决云霄旱灾的蓝图,得到上级水利部门的同意和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李文庆还主动向东山县领导提出“两县协作,送水东山”战略构想,东山县经过调研同样大胆地做出了“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共建向东渠,引水东山,驱逐旱魔”的决定。于是一场红旗飞扬、拦江截水、劈山跨海、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的工程建设在百里工地上全面铺开。
20世纪70年代初,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和特殊的年代,要建设引水渠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云霄县建设者们的高尚风格,深深鼓舞了东山县干部群众,东山县革委会作出决定:我们不能白白要云霄送来的水,要为云霄人民减轻负担,主动承担从云霄境内的杜塘水库到东山县红旗水库35.7公里长的建渠任务,挖掘两个长499米的隧洞,建设一座滚水坝的艰巨任务,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出动了1万多位建设者。向东渠能够成功建成是云霄、东山两县建设者唱响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胜利凯歌,在闽南大地上矗立起一座两县人民团结协作、用血汗和意志铸就的历史丰碑,展现了英雄群体的风尚,谱写了一部水利战线浑厚壮丽的英雄史诗。
向东渠引水工程于1970年9月17日动工至1973年3月12日竣工,历时两年半。当年资金之匮乏、物资之短缺、材料之难寻、器械之简陋、工程之难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特别是粮食问题尤为突出。向东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一定要建好向东渠。社员们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自带铺盖;生产队自搭工棚、自办伙食、自计工分;设计人员自己勘察、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设者们自己打石、自己运石、自己砌石。两年多的时间里,各公社、大队的社员以及城关居民出工投劳都没有伸手向政府要一分钱,甚至出现了为办伙食忍痛卖掉耕牛和船只的伤心事,所承受的义务与责任都是巨大的,而建设者们都无怨无悔。
云东两县5万余位建设者从海岛和山村汇集到了向东渠建设工地上。一场“劈山跨海造长河”的战斗在两县打响了。向东渠源自云霄县境内的漳江上游马铺乡,将云霄漳江上游的下墩、水尾两条溪流拦腰截断,筑坝蓄水,逼水上山,开凿底宽3米多,总长85.81公里的盘山渠道,把漳江水引入常年遭受干旱的马铺、下河、城关、莆美、陈岱公社和常山农场,并飞渡八尺门海峡流入东山县红旗水库,历史性彻底解决两县千百年来遭受旱魔肆虐的困境。
渡槽建设按设计应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由于财政十分困难,就地取材改用石材建设,整个工程需用规格石30万立方米,几千名打石匠,靠他们顶酷暑、冒严寒,一钎一锤地为兴建渡槽提供大量的石材。驻军部队也始终关心支持向东渠建设,扶持建设资金,调派军车协助赶运大量石材、钢筋、水泥和木材,还提供大量炸药,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如一家,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赞歌。
为了送水东山,让水在东山境内能够达到自流灌溉,工程设计人员翻越布满荆棘的崇山峻岭,再三改变设计方案,把源头坝址提高20米,全线渠道跟着拔高,把到达东山八尺门的水位提高了12米,云霄县付出了巨大代价。
向东渠工程总投资1074万元,建设过程中无一例贪污受贿、无一例挪用公款、无一例以权谋私……这样的建设历程,不仅留给后人在筚路蓝缕中干事创业的精神与经验,更引发我们对“政绩观”的深入思考: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派我们来干什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李文庆,192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今年95岁。18岁就挎枪闯天下,20岁加入,1947年秋起参加了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马战役、漳厦战役、内地剿匪、解放东山岛等10多次战役。仅举李文庆参加的“济南战役”为例:在面对号称“十万精锐”的王耀武军团,我军“一〇九团第十三纵队”英勇杀敌,全歼王耀武“十万精锐”军团,俘获王耀武等高级将领23个,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李文庆所在的一〇九团被中央军委嘉奖为“济南第二团”,所在连被授予“一等功臣连”。每一场战役李文庆和战友们都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看着一位位战友牺牲倒下,血流成河,他们跨过战友的躯体,踩着战友们的鲜血,依然勇往直前。李文庆在战斗中一直紧紧背着“济南第二团”“一等功臣连”的光荣锦旗和战报。
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天起,李文庆就封存了所有战功记忆,将功劳簿、奖状、军功章尽压箱底、雪藏功劳、淡泊名利,连他的儿女都不知道。他荣获“人民功臣”3次,被记三等功4次、四等功2次,《功劳证》上印有“功上加功”;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2010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的纪念墙上。李文庆没有贪图安逸,来到地方继续发挥革命斗志,为新中国地方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李文庆是一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数十年来工作岗位在变、身份在变,惟一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是他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高尚品格。
1969年底,李文庆奉命调任云霄县人武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当选县委书记)。李文庆上任伊始就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各公社(场)调研,总结了主要矛盾是“八字欠水”,提出必须兴修水利,且信心十足地说:“派我们来干什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只要做对人民有利的事,老百姓肯定会支持的。”于是大胆决策建设引水渠,得到上级领导、驻军部队和水利部门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向东渠的建设成功,主要是李文庆利用军队建制,任命公社党委书记为民工团团长,以下设置营、连、排、班,任务具体分配到基层,必须保证完成。凸显了的坚强领导、展现了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云东两县人民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下,矢志不渝地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
向东渠在建成通水后的近50年岁月中,历经强台风、大暴雨的历史考验,依然源源不断地往两县输送着清澈的生命之水。在建设18座石拱渡槽中所设计的“石拱渡槽技术”,于1978年3月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拱式木拱架技术”于1978年9月荣获“福建科学技术成果奖”,彰显了“闽人智慧”。当年向东渠竣工通水后,没有来得及总结、表彰,李文庆奉命调往他县工作。耄耋之年的李文庆老书记耗时8年撰写了《向东!向东!——向东渠引水工程回忆录》,将云东两县5万多位建设者建设向东渠的卓越奉献载入史册。
数字往往能以明晰的力量洞穿人心:工程两年半竣工,5万多名建设者;总投资1074万元,社队自筹和社员投劳折价403万元;渠道总长85.81公里,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过15条溪流:建造2座长492米的隧洞、2座长80米的滚水坝、18座总长7335米的石拱渡槽、1座长637米双列倒虹吸管,还有排水闸、溢洪堰、便桥、涵洞等建筑物447处;采运规格石30多立方米,挖填炸砌土石方438万立方米,采运碎石2158立方米,捞运河卵石765立方米,捞运河沙2233立方米,石材运距平均17公里;投入623万工日;渠首水位高50.5米,使用水泥9734吨、钢材452吨、木材2092吨、炸药192吨;石槽壁和石拱肋的设计通过计算比选了10080个数据,节约了70%的石材;两县增加农田灌溉面积23万亩……
大爱无疆、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这可贵的精神品格,正是新时代所需要且应坚持的。虽说如今的条件与50年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云霄、东山两县人民那种强烈改变现状的愿望和追求美好梦想的精神,正是新时代追梦人所必须学习和发扬的! 1973 年5月28日《福建日报》以“劈山跨海造长河”为题、1974年3月13日《人民日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道了云霄、东山两县5万多位英雄群体共建向东渠的光辉业绩。
当年洒下千吨汗,今朝染绿万顷田。向东渠的建成,不仅为“十年九旱”的云霄、东山带来了生命的绿洲,而且在兴建向东渠的艰难困苦中孕育、铸就了向东渠的创业精神,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它同长征精神、乌山气概、谷公情怀、龙江风格一样,永远光照人间。(作者系向东渠建设者,云霄县向东渠纪念馆馆长)
一审:周瑞峰 二审:孙晓萌 三审:周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