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乙未丁亥戊子壬孑(乙未丁亥庚戌)
文化常识:你知道什么是生辰八字吗?
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加在一起一共八个字。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明了用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记年月日时的方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进行不重复组合,便产生了六十对天干地支,称为六十花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花甲子分别记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就有四对天干地支,共有八个字,即为人的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或者说八字,其实是周易术语四柱的另一种说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在人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时等。每柱两字,四柱共八字,所以算命又称“测八字”。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生、相克的关系,推测人的体咎祸福。不过我们在这里要讲的不是如何“测八字”,而是如何算八字。
四柱八字排立
四柱以指一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排立是指找出一个人的生辰八字。主要分四步进行。
排年柱
年柱, 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来表示. 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 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 如某人阳历2000年2月4日22点17分生, 由于阴历2000年交立春是阳历2000年2月4日20点32分, 因此此人的年柱为2000年之庚辰,而非1999年之已卯.
排月柱
月柱, 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处的节令.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 而是以节令为准, 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 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
一月 寅月 二月 卯月 三月 辰月 四月 巳月
从立春到惊蛰 从惊蛰到清明 从清明到立夏 从立夏到芒种
五月 午月 六月 未月 七月 申月 八月 酉月
从芒种到小暑 从小暑到立秋 从立秋到白露 从白露到寒露
九月 戌月 十月 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十二月 丑月
从寒露到立冬 从立冬到大雪 从大雪到小寒 从小寒到立春
节令含义:
正月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 天气将回暖, 万物将更新,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 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
二月惊蛰: 春雷开始轰鸣,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 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 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 气温升高. 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
三月清明: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 草木萌动, 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四月立夏: 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 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五月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 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 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六月小暑: 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 炎热逼人, 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
七月立秋: 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 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
八月白露: 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 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九月寒露: 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 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十月立冬: 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 寒冷的冬天开始, 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十一月大雪: 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 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
十二月小寒: 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会有霜冻, 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以下是年上起月表: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腊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排日柱
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 我国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唯一最长的记日法.
日柱, 即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 干支记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 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
另外,日与日的分界线是以子时来划分的, 即十一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 过了十一点就是次日的子时. 而不要认为午夜十二点是一天的分界点.
排时柱
时柱, 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 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
子时: 23点 --凌晨1 丑时: 1 点 --凌晨3
寅时: 3 点 --凌晨5 卯时: 5 点 --凌晨7
辰时: 7 点 --上午9 巳时: 9 点 --上午11
午时: 11点 --上午13 未时: 13点 --上午15
申时: 15点 --上午17 酉时: 17点 --上午19
戌时: 19点 --晚上21 亥时: 21点 --晚上23
日上起时表:
时/日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戌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拿我的一位朋友举例:朋友生于1984年8月27日,此年为甲子年(书中查到);按照立月柱歌诀可知:他的年天干为甲,所以月以丙为首,所以他的立月柱为,癸酉;相应的他的日柱为癸巳(书中查到);而他的时立柱根据时立柱歌诀得知:癸巳为日干时,以壬配子时,所以时柱应为戊辰。这样就排出了他的生辰八字:“甲子癸酉 癸巳 戊辰”。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希望,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个准确的时间,年月日时,即古人常说的生辰八字,这八个字包含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天体运行的基本状态,也蕴含了一个人今后的命运。
要得到正确的出生时间,白天以日晷仪测量最准。钟表时间是人为的平均时和地区标准时,必须依节气(太阳黄经)计算“真太阳时差”与依出生地计算“地方经度时差”,才能得到真正的出生天文时间。
推夜子时法:
夜子时,与正子时不同,推法亦稍异。查子时之时间,由夜间十一点钟开始,至一点钟为止。在夜十一点至十二点之间生人者,乃是夜子时。是时为今夜之子时,乃属于今日之内。十二点钟后,属明日。所谓夜子时者,乃今日之夜,非明日之早。正子时者,乃明日之早,非今日之夜也。一时有两点钟,前一点钟是夜子,后一点钟是正子。遁干之法,与日上起时法,稍有区别。必须于遁得亥时之后,再加遁一位也。
例:假如丙午年,庚寅月,乙丑日,十一点钟后,十二点钟前,夜子时生。歌诀云:乙庚丙作初。是乙日子时(正子)遁丙子,依次顺数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夜子时须即戊子也。
《克择讲义》:每午后十一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五十九微为夜子,属阴; 就是上四刻,原作现日之额。若超过十二点起至一点内止,则是早子明日,作下四刻,属阳,万年不易。
自古至今甲己日起甲子时,夜子原起甲子相同,加注夜子可也。
图文均来自网络
八字论官星(二)
沈前辈在其著作中讲,要是财与印不相搭配,则单用印化官还不如单用财生官,因为印星虽然能制伤护官,但也能化泄官星,而财星是能生官星的。要是化官为印格,同时又透财,则又为很秀气的大贵之格了。
沈前辈因此举了一例如下,金状元:乙卯 丁亥 丁未 庚戌,此命造虽然财印并用,但无伤官,也不杂七杀,正是所谓“去其忌而存其喜”的情况。
其实,沈氏所说的意思就是官格配印,不如配财。说白了,就是官格没有印星也能成格。不过,这话有失水准。
虽然说官喜财生,然而逢官看印,若是无印化官,是不能构成官格的。因此不能说官格配印,不如配财。而要说官格必须配印,更喜配财。
金状元命造亥官当令,虽然地支亥卯合木,而化官为印,但大运逆行金地,亥官得生,则亥官不能随卯化印,仍然是官印相生格,因此命主能科场夺魁。行南方运后,则木火两旺,格局一变而成木火通明格,而不是以财生官格。因此金状元命不是官格单用财的八字。
屈先生:辛酉 庚子 丙戌 丁酉。此造月令官星,而不见印化,故虽有财星,亦不成格局。因此命主初中毕业后即以替人讨债为生,经常打打杀杀,每每入狱。之后命主又吸毒成瘾,而不可救药。
清朝协办大学士梁文定:癸卯 癸亥 丁卯 癸卯。此命为很清很纯的杀印格,局不现财星,酉运25岁戊辰年,财旺生杀,命主高中状元,官任翰林编修。33岁大运转入乙未,财星没了,可命主却官升道台、副都御史。甲午运更加进步,官至湖广总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何此命局无财星生扶弱杀,命主还能如此大贵?因为乙未甲午运透木泄水生火,格局变成了木火通明局。
元好问《迈陂塘·雁丘》作年及词心之再探讨
【文学争鸣】
作者:雷恩海(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近期,《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刊载两篇文章《元好问〈雁丘词〉是写情之作吗》《元好问〈雁丘词〉确为写情之作》,予以讨论。问题似尚未解决,此词义旨何谓,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词前有小序,叙述写作原委。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元好问十六岁,将殒命的双雁葬于汾水岸边,累石为塚。同行举子竞相赋诗,好问亦作《雁丘辞》,且曰“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宫商,指音律。词重宫商,音乐性乃第一属性。由此可知,原作应是一首诗,后来才改定为更具抒情特质的词——《迈陂塘·雁丘》;小序亦改定时所作,以追述的口吻叙其经过。那么,何时改定呢?
要考证《迈陂塘·雁丘》之确切时间,文献缺如,实为不易。联系当时与之唱和的李治、杨果所作二词以及相关时事,而予以推论,庶几得之。金哀宗庸弱,不能励精图治,被蒙古大军攻击,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与后妃宫嫔涕泪交下,仓皇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天兴二年(1233)正月戊辰,汴京崔立作乱,降蒙古。元好问四月二十日被胁迫出京,五月三日北渡,后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六月,哀宗奔蔡州(今河南汝南)。三年(1234)正月初十,蔡州城将破,哀宗仓皇传位东面元帅承麟,刚举行完即位礼,蒙、宋大军已至,哀宗“自缢于幽兰轩”(《金史·哀宗纪》),葬于汝水上,末帝承麟战死。金廷覆亡,二帝遂成为亡国之象征,引起了士人极度悲怆与深沉忧思。
金廷覆亡时,好问羁管聊城,著《南冠录》,有志于记述一代之史,构筑野史亭,以诗存史,记录一代兴亡,悲愤沉郁,黍离之感,往往流溢,皆泪痕血点凝结而成,有肝肠迸裂之痛。蒙古太宗八年(1236),好问四十七岁,客居冠氏(山东冠县),九月作《东坡乐府集选》,整理素所喜爱之苏轼词,论其得失,引发对词体这一特殊抒情体裁的浓烈兴趣。回想当年汾水上,凭吊殉情之双雁而作《雁丘辞》,而今对二帝之死、金廷覆亡,三致意焉,一腔忠愤无所发泄,遂改定为《迈陂塘·雁丘》,寄寓家国兴亡之无限悲怆与深衷。次年(1237)秋,好问自冠氏还太原,冬十二月复返冠氏。自贞祐丙子(1216)南渡,至此始还太原,二十一年矣,颇有人事兴废之感怆。其间途经陵川(今山西陵川),与李治相会,有《陵川与仁卿饮》诗,感慨万端。金亡时,李治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间。乱后余生,相对话兴亡,想来,好问将改定之《迈陂塘·雁丘》示于好友,李治遂有《和元遗山〈雁丘〉》之作。
将原创与和词对照,乃能理解好问词之意蕴,得词心之正解。开篇叩问苍茫天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破空而来,情感郁勃至极,冲决而出,直击心灵,令人心魂悸动。《历代诗余》《词综》《词则》等皆作“问世间”,而别本作“恨人间”,似不妥。好问另一首《迈陂塘》歌咏殉情的大名小儿女,开篇“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句法格式全然一致。“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由破空而来的叩问、感慨,引入天南地北、经历风雨艰难苦楚的痴雁,遂使此种沉痛的感情有所附丽,而不流于空泛,乃咏物词之当行本色。“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将双雁呼为“痴儿女”,乃词人真切通透的感悟。“君应有语”,以拟人手法,写大雁对不幸殒命伴侣的深情呼唤:你应该说话呀!是悲痛欲绝的深情告白。“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乃进一步的叙写、补充。上阕写雁,叙事抒情,一笔两到,相融无间。
李治和词“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以汾水飞翔的双雁点题,刹那间生离死别,其痛何如!“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妥帖切题,叙写双雁一死一生之悲痛。“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面对伴侣之不幸死亡,悲痛绝望之生雁,从浩浩长空飞坠而下,以身殉情,尚且希望万一死后魂而有知、在幽冥地府却也有重逢之“喜悦”。至此,抒情与叙事,已臻化境。笔锋一转“诗翁感遇”,直指原唱元好问。陵川相会时,好问四十八岁,故有此称。感遇,感于所遇也。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感激顿挫,显微阐幽,庶几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者”(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具有讽喻寄托之义和充实的社会现实内容。缘此,“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虽是写双雁天南地北之悲欢离合,实则暗喻金廷贞祐南渡、蔡州覆亡,而一洒哀悼亡国之清泪。
原唱下阕“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写双雁殒命汾水上,而今皆是荒凉凄怆,然而“当年箫鼓”却似无着落。此处乃暗用典故。汾阴,在今山西万荣,有后土祠,汉武帝多次祭祀。元鼎四年“东幸汾阴。十二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汉书·武帝纪》)。汉武帝于汾阴作《秋风辞》咏雁怀人。横汾,化用“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化用“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之强烈抒情。平楚,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指空旷之平野。此句虽写双雁殒命,汾水两岸冷落萧条,实指金廷社稷覆亡,二帝殒命,曾经昌盛繁华的大金国土,皆是寂寞冷落萧条肃杀,令人凄神寒骨。显然,托双雁殒命之虚写,兴寄金廷覆亡之实际,发抒其凭吊故国之哀情。“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乃进一步之抒情且有所附丽。招魂,用宋玉《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山鬼,犹山灵、山神。屈原《山鬼》有“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故曰“自啼风雨”。缘此,此句衬托出悲怆之情与阴森之气,意谓那深切诚挚的《招魂》诗,也无法招徕魂魄而使之复生,处处山灵亦为之感动,在凄风苦雨中声声啼唤、泪湿襟袖。
和词,于此处深得好问词心。“仍为汝”,点破主旨,亦接承上阕“诗翁感遇”,暗示“并付一邱土”者实乃金廷之覆亡。“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小草,匆匆草就。“幽兰”,古琴曲名,宋玉《讽赋》:“臣援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白居易《听幽兰》:“琴中古曲是《幽兰》。”可知,幽兰指好问《迈陂塘·雁丘》义旨遥深、音情深长。此句谓,《雁丘》词别有寄托,声声字字皆满含酸楚的亡国哀情。“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又回到双雁,以免脱离所咏之物而显得太隔,造成词境之虚浮。宰木,坟墓上的树木。语出《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何休注:“宰,冢也。”宰木已然能够迷遮堤岸之树,一是从时间上展示其长度,并非“乙丑岁赴试并州”时,肯定了遗山的“今改定之”的追述,应该是此后比较长一段时间;二是以数量上的众多,暗示“霜魂苦”并非仅指“雁双双”。三十余年后,改定《雁丘辞》,虽为咏写双雁痴情殒命的不幸,但别有寄托,以海涵地负之才情,展示亡国之痛、二帝殒命之悲,词人洒下的清泪,寄寓了无尽的故国覆亡哀伤。
“天也妒”,好问于“横汾路”后土神社已倾覆、无复当年箫鼓繁华,而发仰天浩叹,一洒同情之清泪。“未信与、莺儿燕子皆黄土”,化用辛弃疾“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极大地肯定双雁殉情殒命之重于泰山,而不会与莺儿、燕子等凡物之死、同归黄土而寂然无闻,“千秋万古”,永世长存,具有永久的社会价值。后三句“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详言之,表面上是写双雁,实则更进一层抒写悼惜金源覆亡的极度悲痛之情,而以“骚人”深情凭吊之“狂歌痛饮”予以积极彰显。骚人,屈原作《离骚》,故称屈原为骚人,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此处“骚人”乃点题关键,突现痛悼故国覆亡之深悲积怨。
李治与好问词心处处相通,于“拍江秋影”“宰木欲迷”之伤情处,径直道破:“霜魂苦”——既是双雁之魂苦,更是遗山“诗翁感遇”之心苦。“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详言“霜魂苦”之深痛,远超独留青冢于塞北之昭君;凭吊吟魂,为世人所关注,也远非竞相题诗的虎丘贞娘(真娘)墓所能及。两相对照,其悲苦显然非双雁所能局限,李治与好问同频共振之心音亦和声其中,浑然相融。于是“凭谁说与”的酸楚吟心所系的家国兴亡之恨,叩问苍茫,浩茫郁勃之情思,将于何处发抒呢?结末三句“欢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补写完善,使浩茫郁勃之情思、家国兴亡之怅恨有所附丽寄托。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此处谓雁群飞行通道,于天际似有若无。龙艘,即龙舟,汉武帝于汾水乘龙舟,此处指汾河渡口,亦兼喻御驾仓皇出逃之情状。马耳,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指山东诸城马耳山的双峰高耸尖挺。此处谓雁丘双坟,从远处看,双尖似马耳,回应首句之“雁双双”。词人哀伤双雁殒命、不能再飞翔天际,鸟道空漠;二帝奔亡,乘御不返,汝上之坟冢却一直呈现于眼前,令人泪如雨下,伤心欲绝矣。
好问原唱及李治和词之阐释,并非臆测,乃源于词之体制特质所启示。词之特质要眇宜修:声韵谐美,言简意丰,浑融蕴藉。关键在于把握“词心”。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比兴寄托,触发于不能自已,真情性流露于不自知,物我相融,浑融无间。词之咏物,既要紧扣所咏之物,又不能粘滞:太离,则易生隔膜,不能达到物与情之相融无间;太粘,则易陷滞拙,落于实相,不用暗示而其意已明。且作品一旦面世,遂脱离作者而自具独立性,其情蕴义旨乃具开放性——在词人所不必有,在读者却不必无。咏物,既要以所咏之物为核心,又具超然物外之思,尽可能地展现其包孕性,孳乳更丰厚的内蕴,深美闳约,彰显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好问于金亡之后,改定早年所作为《迈陂塘·雁丘》,非纯粹咏物言情,实寄寓家国覆亡之悲怆深衷。李治才情富赡,灵心妙悟,深切体悟并把握遗山词旨心魂之根本,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这首映照千古的同题之作。相较而言,杨果“同遗山赋雁丘”,比较质实,粘滞于双雁“怅年年、雁飞汾水,秋风依旧兰渚”,慨叹于“世间多少风流事,天也有心相妒。休说与。还却怕、有情多被无情误”之不幸殒命,唯结尾“待细读悲歌,满倾清泪,为尔酹黄土”,照应原唱,然颇不明晰。这不是对原唱及词心的理解问题,而是作者为才力所限,不能超然于所咏之物而别寓怀抱所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要之,好问《迈陂塘·雁丘》乃晚年改定之作,时间应为蒙古太宗八年(1236),李治和词似应在九年(1237),咏物抒情,词心所寄,乃借双雁之殉情殒命,抒发哀悼金廷覆亡、二帝殒命之悲怆与深衷。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31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