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房子用的八字梁(以前老房子用的八字梁是什么)

樱花飘落 2024-02-17 10:25:50 网友投稿

粮仓改造 | 四合院变八字合院

宁波的紫石粮仓旧址位于芦江水系边上的紫石庙,图纸由北仑设计院设计,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旧规模大约 3 千平方米。2018 年初,紫石粮仓所在的政府部门希望将此处已经废弃多年的粮仓改造成芯港小镇的会客厅。

场地三面临水,粮仓现状破败不堪,共计 5 个仓库,一个管理用房。库里高大的水泥三角桁架梁,搁置在厚重的砖墙上,支撑着青瓦屋面。高高的谷仓建筑群整体封闭,与外部毫无沟通,八字的水洗石门头倒是丝丝缕缕地勾起那个年代的建筑师基本素养的怀念。

紫石粮库场地、布局以及构思

如何思考一种新的布局,打破现有的四方合一的封闭空间,将粮仓置换为时髦。村里的架空粮仓以及村里遍布的火塘(防火池塘)与这个紫石粮库设计发生了勾连。同理,我思考通过打开粮仓,重要位置设置类似的粮仓火塘,建立周边大型的芦江水系与粮仓在空间上对话。

火塘,又叫“火坑”,有的地方也称“火铺”,是在房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的土地,在黔东南地区的村落,一般是指寨中失火建筑留下的宅基地上挖出来的水塘,失火后新挖水塘,间称火塘。

在四方的粮仓上,我选择打开东北角以及西北角,这样,北部高耸的铁塔与杂乱的田园电线杆寓意着某种工业化,与大型水面一起勾勒复杂的画面,便成了一种粮仓的对立风景。经过一系列拆除及设计工作,火塘的布局最终完成,也意味着 3 个水口在粮仓的用地内引导着后续所有的设计,原来的四合院式封闭布局也变成了八字型合院,转角对外形成放射型的视线与空间辐射。

火塘上的粮仓

3 个火塘(池塘)确立了一种对外空间的主张后,我们的思路是,如何在这 3 个空间转折点树立水中“粮仓”,既表达出一种拟古的信仰,也主张全新的功能体可以替换储藏粮食这种静态的使用。展厅空间及会议空间被引入,形成粮仓里面使用频繁的社交慢空间。首先我想到的策略是采用架空支柱型结构,与传统水上粮仓类似。这种带有防潮通风意义的形制,在新的使用方式里做了些新的定义:架空下空间形成重要的聚会场所,虽然还被水塘包围,但是目及田园。类似粮仓形制的现代木作盒子表现得更加透明轻盈,与广袤的水源地形成自由的光线反射。

新旧分析

三个不同尺度的架空粮仓处理三种不同的空间关系;靠近西北角的粮仓由于紧张的预算后来取消了顶部,留下了局部楼板结构,变成了一个想法上有所突破的人行天桥。东北角的粮仓依旧屹立,在形式上完整脱胎于老的木桁架,用现代层压木技术制作全新的骨架。最南边的粮仓最长,东西约 20 米左右,横亘在三组建筑之间,与被拆除的管理用房的老柱子形成一体。管理用房厚重的砖墙以及陈旧的石灰墙面点缀了这个轻盈的木作建筑,中间密密麻麻的一排独立柱强化梳理了底部看似杂乱的空间。给予庭院一种稳定性。

火塘上的桥仓

这些带着某种修辞学味道的桥上粮仓如果缺乏可以臆想的建构那将是一场灾难,所以,建构是需要诚实的。三个火塘剪力墙上面的桥仓的结构安排始终是这个设计的核心命题。

一号桥仓:第一个是入口进来的最重要的庭院里的一号桥仓,位于整个设计基地的中央。一号桥仓是对地扪吊脚粮仓的改良,用了浙东比较常见的密柱支撑系统,如梳子状的密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极好的空间控制器,对此处庭院的作用极大。原址这里是一个管理用房以及几个杂乱的库房,大约一半的屋顶被拆除后,地面有一半面积被改成了庭院水系。

桥仓二层用的是完整的木结构,屋架被重新设计成了太阳放射状三角桁架,在东西二段出挑长达 3 米,为了防止木质结构在台风天气下的风险,同步用 2 个垂直向斜撑进行加固。二楼桥仓的楼梯为“T”楼梯,在桥仓最中间的位置,对称搁置,第二梯段则是利用斜梁来解决受力问题。二楼是一个休息以及交流的茶室或咖啡厅,一道约 10 米的简易吧台把空间一分为二,在南边部分布置了若干桌椅,紧靠着遮阳板,这种取法传统廊桥上面的水平遮阳形成了唯一的水平线条表达,与粮仓那些遗留下来的垂直方向的柱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

二号桥仓:二号火塘区位于基地东北角,原址是 b 号仓库的所在地,被拆除了四跨才有此重要庭院。由于这个火塘与外部的距离有点远,所以索性底部水面改成了桥洞下的室外空间。在 ab 楼之间转角空间里,呈 45 度姿态的空间转载了 4 个不同的三角庭院以及二楼一道交通要道,步道宽度约 1.2 米,从几个室外院子穿梭到二楼的会议室的侧边,靠近院落,访客可以打开木质遮阳板看到院落里横七竖八的榉树。沿着楼梯迂回曲折可以到达 b 楼,这里最高的的屋檐所有者。

桥仓的屋顶均采用了水平直立锁边的金属屋面,与边上的小青瓦屋面有明显不同的反光,使得桥仓显得更加轻盈。b 楼的整个功能内敛谦虚地后退了近 1.5 米的宽度,退出来了一个半室外的走廊。层次分明的室外空间弥补了连续的办公空间的机械性。二号桥洞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这里的铺装也别有一格。桥仓的结构做法与一号桥仓一致,但斜梁数量减少了,三根斜梁构筑起显而易见的特别的包裹感,给人一种明确的信号——这是一个着墨甚多的空间。

三号桥仓:三号桥仓因为造价限制原因,在施工图过程中我取消了外部的骨架以及屋架,仅仅留了核心二跨木梁,第一时间我想做的是木质的桥面,但受气候影响改为用一款薄薄的混凝土楼板盖住木梁,一举多得,完成一个独特的人行桥。此桥是项目最大的一个彩蛋,修改图纸后此处与一号二号桥仓氛围完全不同,最大的水面在此汇聚,三水归一在桥下,形成最佳的水口空间。

结语

这个粮仓的设计、工艺以及建造状态完全继承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有的真诚感,使我想起砖宅,本质上这两个房子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诚实的建造,诚实的低造价。北仑这个熟人社会里,粮仓也是目前最大的一组建筑群,是目前为止以春晓镇为中心的“熟人建筑”里最大的一组。这也是我们对视野所及范围内江南传统聚落系统化进行设计和保护的开始,一种某种程度上工业遗产最后再改造成了一个时代的新工坊,但毫无疑问,我内心一直把她看作大型现代民居空间与建造控制实验的初啼,踏下我们造村计划的第一步。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B粮仓侧立面

B粮仓正立面

农村自建房上梁时规矩多!究竟是为什么?其实跟迷信没有半点关系

以前的农村自建房大多是起脊瓦房,上梁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都看到过别人建新房时上梁,这时候会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仪式,比如放炮,比如摆供桌。

到了现在,农村这种起脊瓦房减少,大多都变成了现浇顶,可这种上梁时放炮什么的改到了打顶时,也就是打顶那一天仍然会放炮什么的。很多人看到后都会一笑说这是迷信。

其实,这跟迷信的关系还真的不大,这里面有着农民盖房时最美好的寄托,如果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首先得明白上梁对起脊瓦房意味着什么,然后才能论证这是不是在迷信。

一、自建房的梁和屋顶构造

其实,自己盖过房子的人都知道,这个梁下面的主体是很容易起的,费事的在上面。梁下面的主体如果有七八个人,基本上是三五天的活。这些主体起来后,只不过是个框架,什么都没有,农村盖房人都认一个理儿,梁下主体只不过是整栋房子的五分之一,上了梁就成了五分之二了。可见这个上梁的重要性。

梁是过去起脊房最为重要的一样东西,也是瓦房中最主要的支撑,梁的木料选择和上梁总木匠选择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木料可以关系到房子的结实程度和支撑年限,总木匠可以决定这架梁上得科学不科学。黑嫂大姑父是一位农村老木匠,小时候我一度想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木匠,却因为性别的原因被放弃了。

梁的大致构架是个三角形的,下面一根是横着的主梁,上面两根呈八字分开的檩条是副架,共同支撑着整栋房子。梁和这两根主檩条的接头处控有隼口和卯头,相互扣死的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形成了相互依赖并且借力的局面。以前的人是不用钉子的,用钉子就显得木匠手艺不行,同时钉子也并不结实。隼卯扣死后,为了加一道保险,会在接口处用一种叫“把锔”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是一根钢筋或者熟铁,两头磨尖后折弯,一头扎在梁上,一头扎进檩条中。

两根檩条的八字头在屋顶交叉,同样是挖的隼口,就是在每根檩条的一端挖出一个槽子,目的是让两根檩条能够缠在一起,这两根檩条的八字顶端上面是空的,如同一个立体的义字,然后又是两根主檩条搭在这两根主檩条上,另一端搭在屋子左右的山墙上,另外的两根檩条形成了屋脊。然后是一些小点的檩条开始铺设,檩条上再上椽子,椽子上面铺苇席或者杂草,这个上面摊泥,泥上面上瓦,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顶。

我们看上面就会明白这个梁的重要性的,上面这些东西是为了分散梁的压力,使屋顶的整体压力呈分散均匀的状态,达到一个平衡后永远的架在上面。可支撑这一切的就是下面那根横放的梁,这是上面所有东西的总支撑。没有这根东西,或者这根东西选择不好,是会影响屋子的成形和寿命的。

所以,到了上这根东西时,人们都会非常小心和严肃。那么,这是迷信吗?并不是,而是传统!

二、上梁仪式不是迷信

在过去,上梁这一天的仪式是很多的。主家很早起床,在工人还没有到来时就把准备好的桌子搬到新屋子里,然后摆上肉和水果一类的东西。等工人都来了后,分吃掉这些水果开始干活。

干的主要是组装上面的那个八字。等组装完成后,主家要放炮,嘴里还念念有词,说要上梁了,求保佑啥的。很多人就是据此得出了迷信的结论,这都祈祷又放炮了还不是迷信吗?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祈祷的对象是谁,然后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我们细心听这些词,会发现完整的词是这样的:

民间小子某某某,辛苦半生,现在终于可以翻盖自己的房子,上梁阶段到了,祖师爷鲁班您辛苦了,我们这就开干了,祖师爷您可以看看后面的手艺合格不合格。

这些话是反复念的,以前并不是主家念这个,而是上梁的木匠大师傅念,后来换成了建筑队念,现在则换成了主家念,而且现在大多数人的词也发生了改变,念的完全是一种求保佑啥听,而且没有了鲁班的名字,因为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这段词了,只存在于一些老木匠心里。

当然了,这个上梁词各地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地方,这个上梁最初都是念给鲁班听的。这跟迷信有啥关系?是木匠让自己这一行的祖师爷检验自己的手艺罢了。就跟现在一个学徒让师傅看自己手艺如何是一模一样的。

另外,还有个从心理方面让施工者小心的因素,一来是我们上梁了,这么重要的事,你们施工者得好好的拿出手艺来,二来是以后再施工就上高了,你们自己得注意自己的安全。

写在最后:最后我们仍然要说,不管是以前的上梁还是现在的打顶,放炮什么的,都是主家对新家的美好寄托和对民间手艺的传承,这跟迷信实在没有分钱的关系。当然了,放炮有取彩头的意思,跟现在谁家买车、搬新家放炮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取个好彩头。这不是迷信,是传统,古代中状元、搬新家也是放炮竹的。我们是需要抛弃一些过去的糟粕,但首先要做的是得分清和认识什么是糟粕!

这件家具以前家家都有,农村老木匠经常做,现在的木匠没见过

现代家具的生产,使用了大量的木工机械,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不再全面。但在三十年以前,一个木匠除了要掌握全套的家具制作技能外,还要了解农具的制作方法。另外,我国农村的房屋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因此,木门窗和木屋架的制作安装,也是木匠们必须要会的技能。

木屋架属于建筑粗木工程,也能算是家具的一种,现在已不常用。目前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大部分已经采用了优点更多、适应面更广的钢混屋架。年轻一代的木匠,有些可能还没有见过木屋架。木屋架是用来支承整个屋面的重量,并把它传递到墙壁和柱子的一种木质结构物,它的外形根据建筑物的需要,可以很多种类型,较常见的是三角形屋架。

三角形屋架也称为金字塔,由上弦、下弦和腹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取材容易,用途广泛,适合一般中小跨度(6到15米)的建筑和农村普通居民住宅的要求。如果应用在较大的截面或较长的长度时,三角形屋架的上弦、下弦等杆件,可用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木材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负担重量。

上弦也称人字木,或八字木,即屋架上部两根倾斜的杆件(三角形的两条腰)。从受力分析来说,上弦属受压构件。也就是说,传递屋面的荷重时,形成对木材本身顺木纹方向的压力,而且各部分受力大小也不同。因此,制作上弦时,应把木材的大头朝下,梢头朝上。除了用整根圆木或方料来制作上弦之外,也可用板梢梁、胶合梁等形式,后者能克服木材缺点,充分发挥木材的作用,但制作比较复杂,很少在普通民用住宅使用。

下弦俗称天平大料,也叫打底,即屋架下方水平位置的杆件(三角形的底)。下弦属于受拉构件,沿木材顺木纹方向承受拉力。用木材制作下弦时,应把木材大头放在两端。为了防止屋架荷重之后向下弯曲过大而影响受力,可以将下弦预先做得拱起一些,称为“起拱”。下弦要起拱多少,由屋架的跨度大小来确定。一般按照屋架跨度的二百分之一来提起,比如20米跨度的屋架,可以起拱10厘米。这样,在屋架自重和屋面荷重的作用下,下弦的变形得以减少或消除,成为一条合理的直线。

腹杆就是上弦和下弦之间的杆件。斜向的叫斜杆或斜撑,竖直在中间的叫竖杆或中柱,两旁的叫边桐。腹杆的受力情况,根据其组合形式不同而各异,有受压的,也有受拉的。上弦、下弦、腹杆之间成角度交互结合的地方,称为节点。节点一般采用榫结合或螺栓结合,其中,榫结合传力明确,构造简单,辅助构件少,但浪费了一定的木材截面,制作要求高,费工而且不易准确,因此常用于屋架的支承节点和其他中间节点。

杉木虽然质轻(可减轻屋架自重),但有一定的强度,而且耐腐性强,不受白蚁蛀食,因此我国南方常用杉木制作木屋架。木屋架选料时,节点附近不要有大的裂缝或节子,特别是下弦端部,不允许有大的节子和水平裂缝,否则容易受剪切力而破坏。为了防止屋架的榫结合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发生松动或脱落,还应在节点的位置附加安装一些铁件,比如蚂蟥钉等。如果木材有弯曲,使用在上弦的木材最好弯拱面朝下,下弦弯拱背朝上,腹杆斜撑的弯曲面朝下。

那些消失的中国古代建筑上装饰构件

山东泰山脚下的门楼

门楼上面刷灰,三座门楼均由石头砌成,据推测建于明朝时期。墙面凸起的附墙柱、斗拱和檐下浅浮雕均由黄色和绿色的釉陶制成,屋顶挂满琉璃瓦件。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主要由木质的柱、梁以及柱间的门窗等构成。中国的寺庙和宫殿,无论是小巧玲珑的楼宇还是雄伟恢宏的大殿,无不如此。因此,说中国建筑是木结构建筑,一点也不为过。不过,虽然每间房的主体框架是木料,但与之衔接的下部结构、建筑物侧立面及背立面框架内的填充物,却会使用很多结实的建筑构件,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屋顶的瓦。如此看来,在中式建筑中,砖石与木材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越是留心中国住宅的附属建筑部分——街道和住宅之间的院墙、门宇、楼梯和铺石路面、屋顶平台、祭台以及花园中由砖石制成的精致装饰物,就越觉得如此。我们再想想高大雄伟的庙宇和北京的紫禁城,想想它们那壮观的城墙和台基,以及牌楼、陵园、祭坛、钟楼塔楼、桥梁乃至长城,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建筑大都宏大雄伟,而且越宏伟的建筑越倾向于采用砖石结构而非木质结构。

北京皇城内的一座琉璃门

约建于18世纪,挂有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大理石柱础,红色抹灰底层。墙面上下共有两处线条清晰的纹饰,左右两侧各有细长的柱子,中间部分为主要的装饰区域。四周施釉,并刻画出一道道条纹。门口上方置有陶片,额枋出头,构成门梁,与墙相连接,成为另一处装饰。檐下的斗拱十分精巧,小巧的造型衬托出屋顶的大气,而屋脊上活泼的龙吻与脊兽又使整体庄严的气氛有所调和。

四川成都府关帝庙大门

该建筑为砖瓦结构。关帝被认为是战神及军事家的代表。该建筑与图9、图10一样,是典型的由方形面砖和薄砖组成的墙面。拱形门上方的券脸石、屋顶下方的阑额部分都由陶制面砖构成。屋脊与屋顶雕饰材质为陶和石膏。中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书“关帝庙”三个字,两侧门上写着“经天”“纬地”四个字。该建筑上还有四幅竖联:中间两幅是对这位活跃在公元200年左右的英雄人物的赞颂;侧面两幅大意是这座建得美轮美奂的庙宇可以永沐日月光辉。

陕西西安府一座寺庙内的碑楼

碑楼由砖瓦和雕纹陶瓦建造,碑楼内有一龛,龛内嵌有石碑,外形美观。龛下方的栏杆与两侧墙内侧垂直,碑楼两侧及上方都有带精美镶边的字联。横批模仿木质匾额的样式,而竖联则仿照绣字的绸缎带(其顶部的抓手用于悬挂,底部的托座则用于固定)。横批两侧有深浮雕,刻画的是假山、莲花及其枝叶,与拱券的纹饰遥相呼应,且延续了上方仿垂花门花罩、平坐与阑额等部分装饰的动态感,与字幅构成一条富有活力的水平线。高度精美的漩涡纹与自然的叶形纹交错分布:有的地方有两处,有的地方有三处;有的地方窄,有的地方宽。两层斗拱之上,檐口与垂脊相接,正脊到檐口之间的屋顶被几条横向的装饰隔成几部分,最后屋顶通过装饰丰富的正脊完成鲜明的收势;翘起的戗角与正脊两端的龙吻则突出了屋顶的边界。碑楼约建于1800年,外观与图13中的很相似,但在艺术价值上明显有更高的造诣。

四川西部大邑县和灌县之间的董家宗祠大门

祠堂位于大邑县和灌县之间,大门为牌楼样式,开了三个拱形门洞,还有两个侧翼,整体分为五部分,屋檐则分三级。加上通过刻有“旋转花”的圆形雕饰与侧翼墙相连的两段墙,整个大门足有七个部分。其中挂着字联的砖柱,立有狮、象的门枕石的设计,以及字联、雕饰、两侧影壁墙、屋顶檐角的布局,但整体构造和布局却更加明晰,且有十分漂亮的蓝色彩绘。门后阔叶树旁是几株香蕉树。

四川自流井沿滩镇禹王宫入口

该建筑的建筑材料为石头、陶塑、石膏及碎瓷片。竖匾上的字为“禹王宫”;横匾为“继帝开王”,指大禹上承舜帝,下开王朝之制(夏朝)。

河南开封府鼓楼局部

该建筑为鼓楼拱门的上层结构,位于河南开封府中心,建造时间应是17世纪。拱门上方,由砖及陶塑制成的铺作层、屋顶和带有纹饰的正脊应有尽有;上方是经装饰的栏杆和三座十分逼真的陶制小门楼,小门楼之间通过连廊连接。背景中便是多层的木制鼓楼。匾额上写着“声震天中”四个字。

山西太原府双塔寺大殿屋顶

寺庙庭院内的一座双层大殿,每层有三扇拱门,这种并列的、富有纵深感的拱门,常见于西北各省黄土区,以当地的窑洞和拱券式住宅的拱门为蓝本,这也是中国的发明。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铺作层中间位置,其斗拱模仿了角科斗拱,显得十分别致。同样的内容也出现在图119的单层偏殿上,斗拱朝向主庭院两侧,护卫着主殿。

藤蔓形纹饰

藤蔓形纹饰(含花苞)

铺作层中角科斗拱的角件

铺作层中角科斗拱的角件

屋顶风格多样,而且集中体现了建筑陶艺的丰富多变。常见的屋顶瓦基本都按阴阳瓦的样式制造铺葺,通常呈弓形或是半圆形。檐口瓦和屋顶正脊处的瓦当都带有纹饰,屋脊上装饰丰富,更有形状各异的装饰,如小跑类的脊兽。

大小不等的墙面是用尺寸固定的光滑面砖按照菱形从底部开始铺砌而成。人们喜欢用塑像、短柱和卷草纹组成的边框将墙面围起来,内部有三角雕饰和圆形雕饰,图案极其精美且富有想象力。山墙面上的陶制饰件是镂空的,雕饰较宽,十分生动。面砖一般都带有纹饰,多采用对称、连续花样循环往复的构图方式,以便突出雕饰的精美,并装饰门口处用作门楣的横梁。其中,建筑正面墙上的刻印文字最为独特,它们或是单个或是成组,以阴刻或阳刻的方式印在陶制面砖上,面砖再单独或成对地组成字幅、匾额。

北京紫禁城内的九龙壁

长约20米,乾隆年间烧制。以大同府九龙壁为模板,制作工艺精良,但在布局上有一个明显而又无法解释的缺陷。相传该九龙壁是在景德镇的瓷窑设计和烧制的,这块寓意不佳的作品完工后乾隆皇帝大怒,当时主掌影壁烧制的艺术家或是监管人因此而绝望自杀。这个故事的结局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一位中国艺术家会如此疏忽且仍将影壁制作完成?我们只能这样猜想:景德镇生产的几乎都是陶瓷器具,自然很少接触到原本在中国中部就十分少见的陶制建筑,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接触过,因此工匠们对北方常见的题材并不熟悉。进而他们在没有具体样品的情况下,未遵守严谨的风格,创造出这一如图画般写意的作品。对比大同府的九龙壁,这块九龙壁在龙、波浪的形态上,在基座、壁檐及壁顶的装饰上更加精致考究,却也变得平淡无趣、形式老旧,这也是乾隆时期的一大艺术特征。

山西太原府城隍庙内门前八字影壁盒子

盒子是一块方形板,四周雕刻着叶形纹。图71为细节图。在盒子内,水波上是快要裂开的云层,云中两条龙位于对角线上相对而立,姿态舒展,互相嘶吼着。生动的造型布局与浮雕各处深深浅浅打造出的阴影效果互相衬托,表现力极强;不仅如此,两侧由直线、花朵和藤蔓组成的相同尺寸的长方形盒子又一次突出了中央浮雕的中心地位。这三种元素同时存在,以浅浮雕的形式点亮了包括基座在内的所有区域。建造时间应是康熙年间。

原旃檀寺栏杆上的一块琉璃龙首角饰

该角饰的制作年代为18世纪,底边长93厘米,高59厘米。精美的纹饰巧妙地融为一体:从龙首处长出的藤蔓不断延伸至尾部;一只象征龙爪的手握住粗壮的茎秆;龙前额旁的凸起处长出龙角,龙头上还有一圈莲叶,好似一顶冠冕。旃檀寺位于北京皇城北部,今已不存。

陕西西安府一座雅致的私人住宅入口处的陶雕

该陶雕应建于19世纪,高约3米。浮雕由多块大型陶板拼接而成,嵌在一面窄砖墙上,顶部平滑,周围镶有回形纹,上方为木质横框。莲叶、莲花、其他水生植物,以及弯曲缠绕的花茎从右向左展开,占据了浮雕的大部分,最后在左侧留白,整体如图画般随性、自然。

山东青阳寨的两块浮雕(一)

山东青阳寨的两块浮雕(二)

山西太原府南十方院釉面垂脊饰带

垂脊前半部分镶着卷花纹,向下一直延伸到龙形脊饰处,然后开始变细,下半部分有几只脊兽。

陕西庙台子一处屋顶正脊上的镂空脊刹

该镂空脊刹由雕纹陶瓦制成。装饰物形似一座塔,有三重檐,塔顶有一用铁铸成的“寿”字,两旁守卫着象与犬。正脊同样镂空,上面立着其他脊兽,其中也有象和犬。

陕西西安府作为屋顶饰物的雕花饰

雕纹陶瓦制成的屋面装饰构件,由陕西西安府西北部一家砖窑于1908年制成。现在都藏于西普鲁士马林贝格陶塑收藏馆。这些例子都证明中国陶艺工匠熟练的手工技艺和艺术精神至今仍然活跃。藤蔓曲折流畅的线条、工匠对花朵造型的理解及表现,都非常出色。

脊兽——骑马的雷神

雷神头戴火焰冠,嘴唇紧闭,身后有一对翅膀,手里拿着宝葫芦,骑着一匹独角马,踏在瓦片制成的云彩之上。此脊兽用釉陶制成,马后蹄至马前嘴长32厘米,很可能是明朝时期的作品,高35厘米。现藏于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河南彰德府天宁寺塔

河南彰德府天宁寺塔首层塔身八面中的一面以及塔上的一块浮雕,由砖及陶筑成。初建时间与前文同名的天宁寺塔相同,都是隋朝(公元601—605年)。不过,这座塔翻修得更频繁。由陶打造的浮雕及墙上的假门是隋朝之后的产物,塔身有些地方带有宋代特色,除此之外应该都是明代翻修后留下的。塔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18世纪。浮雕板上的人物形象和内容都取自佛教传说。假门及其上方雕有双龙戏珠的拱券,均由一块块单独的雕板组成,后期修缮时为了连接、固定加上了金属夹。

热河普乐寺内的藏传佛塔

热河普乐寺八座琉璃佛塔中的一座。寺中心的圆形建筑位于五层莲座上,这八座塔立在下面的须弥座上,环绕在圆形建筑周围。青铜塔刹建造时间约为1767年。塔身高4米,塔身连同下部的大理石基座和青铜顶,总高6.7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