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排盘中坤造三排怎么看(八字排盘坤造是什么意思)

回忆“五.七”干校3、我了解的干校之三
回忆“五.七”干校3、我了解的干校之三
(内容提要:干校是干部们的干校,总是人在这里活动。这里有完全不同于机关工作的地方,现在看也有值得回忆的地方。)
校部背后即是桃林的组成部分,供给干校全体人员用水的水塔,也在桃林里面的螃蟹河边。为了方便电动机打水,螃蟹河里挖掘有处水坑;这水坑深约1米,长宽有10多平方米。
校部门口为一面山坡,可以从台阶上几十米高、几百米长的山岗。台阶被知青们叫作‘钻天坡”,山岗连干校的张家山,然后是卧牛山。钻天坡顶和坡的两面,满是树和玉米地,反背坡下又有一串山间梯田,那里也是干校的。
现在都江堰市玉堂社区的,“文创”旅游城图片
这片梯田地在两山之间,林荫下比较隐蔽,有秧鸡子在那里的禾苗丛中出入。秧鸡驱体呈黑颜色,只有家鸡的三分之一大小,不能飞但跑起来真快。群众中有“秧鸡子脚杆,一梭就上田坎”的说法。
出校部往左过几片桃树,下一处山坡的公路边。便是前面说的礼堂、兼做饭厅、教室,还连着厨房、开水锅炉房的红砖砌墙、水泥瓦盖顶建筑。一台16英寸的黑白电视安放在中间,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晚上才能开放使用。礼堂前面有两排相交的平房,医务室、小卖部都在这里。医生是一位姓秋的中年妇女人很谦和。小卖部一个50多岁的姓羊的老人在经管。
据说老羊曾经任过灌县某公社,党委副书记和区党委委员。1962年以前灌县设区,有蒲阳一、崇义二、石羊三、太平四、紫坪五共5个区。另外漩口第六区,1953年划归阿坝州,对方同时把龙溪乡划归灌县。
1962年小四清运动姓羊的被处理回家,1971年整党建党落实政策,安排在这里管小卖部还兼职发菜饭票。他字写得好钢笔、毛笔都可以,账簿上的往来项目清清楚楚。很可能笔者见到的只是现象,本质上老羊这人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在就我学习期间,有知青和老羊发生冲突,说他乱改账目吃知青的钱……。
公社邮递员送来的报刊先放小卖部,笔者小邹自己从县委机关,转来的《参考消息》也每天在这里拿。来干校学习、劳动人员们,集体宿舍也安排在此院落,这里曾经是原干校一排驻地。出平房这里外面就是螃蟹河上,钢筋混凝土桥过来的坝子。
同样1971年的时候,玉堂场镇刚过沙沟河,向山边新修一条泥巴公路直通干校。这条机耕道在白马河、螃蟹河上,各架设一道拱痛桥。螃蟹河上过水泥拱桥的公路,在这里的房屋院落,还有前面说的坝子处。分为两条岔道上山,过桥右边有处公共厕所。公路贴着山岗向右,通校部和前面说的养猪场。向左绕过山岗路过几块菜地,有一处三方围了10多间平房的篮球场。原干校二排和农场工人们的宿舍、打米磨面的机器房在这里。附近的农民也来这里打米、磨小麦、或玉米面。
再顺道路往右沿山几百米,就是原三排的院落了,即笔者曾买过红苕之地。这里有一大片面积达50多亩,夹杂着大量瓦砾的旱地。地中间有一园形的积蓄雨水,用来浇地的池子,人们把这里叫做瓦子坡。据考证瓦子坡是,宋代烧窑制碗留下来的遗址。这里出产的红苕,还有洋芋口味都很好。现在这里是四川省级文物保管单位,文物保护的名称叫“宋代窑址”。
三排的院子连同附近50多亩田和地(不包括瓦子坡),1975年的时候以2万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县教育局。直至1978年这里为灌县中学的分校,是当时灌中高中学生们的学农基地。每年的暑假灌中的高中生们,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里劳动几天,初中学生太小还没有安排学农。高中生学农这件事,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初给停止下来的。
分校旁边还有一竹林茂密、茅草盖顶、篱笆壁头的农家小院。那里歧山一队社员,雷二娘的一家人的住家。雷二娘时年70 多岁了,每天还背着猪草背篼,在住家附近割猪草。她总是乐呵呵的说一些俏皮话,如“儿小媳妇大,公公来做啥?本想烧把火,又怕变牛马。”(灌县城隍庙中,过去有老人公和媳妇发生不正当关系,即“烧火”而被变成牛的塑像)“大富人家开饭馆,敞吃敞喝没人管。你一碗、我一碗,你们爸吃了不洗碗。”
当年的玉堂山边,干上熊猫这事后,成为世界关注的地方。
她家门口有一眼泉水井,井水的道味甘甜;有知青说他们干活休息时,总要去饮上一口。我们是干部参加劳动,干活自带有热水瓶、茶杯;干校有专门烧开水的锅炉,一天早中晚打三次开水。知青们的感受是“干部和知青到底不一样”。那口井我一个人去尝过,确实水甜味美清爽可口,但不能多饮因为毕竟是生水。
雷二娘家附近,有一片属于干校的山崖处;这时有挖进10多米深,20多米宽的凹进去地方。崖壁上看得见,有1米多高的泥炭层。干校知青告诉说,那是去年(1975年)省“五.七”干校来挖的。当年我在县委打字时,打印过这方面的文件和领导讲话材料,知道事情的由来。
那是西方国家突然联手,向中国涨价化肥、成几倍的涨。主管农业的王震老将军,向中央报告建议;不进口外国的化肥,一吨也不准进中国!自己的化肥不够用,搞腐质酸肥料代替!当年他在南泥湾,搞大生产运动时,就是这样干的。王震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于是全国到处都在挖泥炭搞腐质酸。省“五.七”干校的学员们,也来灌县“五七”干校这里挖过泥炭。
我还听到干校领导,用羡慕不已的神情。谈论地处灌县崇义和郫县唐昌交界处环山子,即一片丘陵之上的省“五.七”干校,说他们条件好经费充足。只是后来恢复为省党校时候,他们又迁回成都市区了,听说是教授们在环山子那里住不下来。
80年代初期我在四川师范学院(现为四川师大)上学时,听一老教授解释过其中的原故。老教授说全世界(中国等少数国家除外)的教授工资收入,一是可以养家、二是可以请助手协助工作。中国的教授几十元钱一个月,只能养活教授自己。这种情况下一家人要过下去,教授的爱人必须要参加工作;孩子还要就近上学,经济才能支撑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可以在森林茂盛的郊外。但是中国就不行,大学必须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改革开放深入后,现在好了教授们收入增长后,中国许多大学也搬到郊外去了。省“五.七”干校那里现在是,省旅游专科学校的校址。
泥炭一是可以做成腐质酸肥料,二是还可以当柴烧。但听农民讲做肥料肥效有一些,这件事促进中国生产化肥,所以1975年后就没有再挖泥炭了。泥炭当柴烧也只有隐火,没有明火燃力不足,因此当柴烧作用并不大。很可能是远古时候,那些古树的干和枝叶埋藏地下。埋藏深的变成煤炭,埋藏浅的变成泥炭。
干校这一大片600多亩面积的地方,共有房屋100多间3000多平方米。这些地方县委机关,来劳动的干部们,是走不完看不完的。只有干校的管理干部、工人,和下放在这里的知青,熟悉每一块地、甚至每一棵树。干校四周向下是玉堂公社歧山大队,然后是玉堂公社所在的场镇;向上是平安大队,再向上是龙凤村、庆云寺、赵公山。
1976年这时每个大队的生产队,都有一些成都市或灌县的知青,在那里插队落户。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三落三起”重新出来工作的小平同志,对知青工作做了讲话总结。小平说“我们花了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网络上流传,王震同志还加上,“干部不满意”等共四个不满意。
1979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逐步收束,最终结束在灌县是1984年。灌县1968~1984共16年,万人以上以知青大队伍;最后真正留下在农村的,只有4个女知青。她们都和农村人结婚,有了孩子和家庭,不能再重新返城了。灌县知青办公室撤销前,给她们每人补助人民币400元,算是了结这一历史旧案。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已经完全为城市图片
1971年至1975年,我也是跟着机关上的同志们;一年去一次干校,每次去看到的都有所不同。其中一次看见校部门口,有一排排盘桃树,第二年去就没有了。《西游记》中有齐天大圣孙悟空,吃盘桃的精彩描述,人们似乎对此物独有情钟。所以见到有盘桃这次,虽然桃子才李子大小!因为钟情《西游记》上的齐天大圣,笔者也从树上摘1~2颗吃下……。至今回意无丁点滋味,实际上只是意义而已。
改革开放后的现在,东西极大丰富,市场上偶尔也有蟠桃卖。笔者也买来吃过,与普通桃子并无二样。某在都江堰市胡家巷子的农贸市场,我曾向卖蟠桃的生意人建议。要他写张纸片的告示,说蟠桃是《西游记》书上,孙悟空吃过的,这样肯定好卖?对方只是一笑了之。从古到今“真读书人从来少”,即使看过《西游记》的人,可能很少觉察孙悟空吃蟠桃这事。
后来在干校听人说,是蟠桃树木老了,被更换成种蔬菜的地。那时候干校和周围的山上树木很多,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春天刚到小鸟在树上啼叫,杜鹃在空中飞鸣;飘着红色长尾巴的山雀,在山林中游荡。再加上灿烂如彩霞的大片桃花,此地有美不胜收的光景。
桃林的草丛中不时有蛇窜过,1971年这里还发生过,蛇穿进被窝咬伤睡觉人的事情。被咬的同志姓汤,以后长期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夏秋两季只要下雨,人们就可以去林中拣菌子。笔者跟着干校的工人,也去这山上林中拣过一次菌子……。
干校旁边的螃蟹河,水中螃蟹自然不少。还有黄辣丁、石爬子、麻花鱼、千子鱼等,小品种鱼类供人们观赏或捕捞。大自然和人的关系和谐,只是所有人大家都温饱而已。大一点的动物如獐、麂、狐狸等都很少。这一带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有打猎用的沙枪。一旦听说什么地方有野物(獐、麂、狐狸等),无论多危险的悬崖峭壁,他们都要爬山上去猎取。改革开放后不久,各种被上缴,国家对严格管控。
那个年代精神贫乏电影稀罕,电影院的人都很吃得开。我在干校时有一次看到,两个当地农民;带一个电影院姓李的青年,上牛心山打麂子。老李只是在山腰一岩崖处等候,农民携沙枪牵猎狗,在林木草丛中朝山上爬去。过1~2个小时枪声响过之后,他们身背布包下来了,包内装着一只几斤重刚打死的麂子。
但农民身上本来就破旧的衣服,被荆棘树枝挂得更烂,手臂脚肚满是血丝和血楞。可以说那只麂子是他们用身体、生命和勇敢换来的。农民的那只撵山狗即猎狗,异常欢快地摇尾摆头,守着农民把麂子剥皮割头。然后肉身归老李,山头、山皮;即麂子的头和皮,分别归两个农民。麂子的肚腹内脏,则奖励给那只,十分高兴的猎狗。
现在玉堂街道办事处的学校图片
本小说的上述“我了解的干校之一、之二、之三”共三段文字,有些象《红楼梦》上“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只是10万字的小说,写的是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发生地点的情形,时下已经不存在了;应该向阅读人讲明白,但愿笔者的目的达到了。(文庙山居)
回忆“五.七”干校3、我了解的干校之三
回忆“五.七”干校3、我了解的干校之三
(内容提要:干校是干部们的干校,总是人在这里活动。这里有完全不同于机关工作的地方,现在看也有值得回忆的地方。)
校部背后即是桃林的组成部分,供给干校全体人员用水的水塔,也在桃林里面的螃蟹河边。为了方便电动机打水,螃蟹河里挖掘有处水坑;这水坑深约1米,长宽有10多平方米。
校部门口为一面山坡,可以从台阶上几十米高、几百米长的山岗。台阶被知青们叫作‘钻天坡”,山岗连干校的张家山,然后是卧牛山。钻天坡顶和坡的两面,满是树和玉米地,反背坡下又有一串山间梯田,那里也是干校的。
现在都江堰市玉堂社区的,“文创”旅游城图片
这片梯田地在两山之间,林荫下比较隐蔽,有秧鸡子在那里的禾苗丛中出入。秧鸡驱体呈黑颜色,只有家鸡的三分之一大小,不能飞但跑起来真快。群众中有“秧鸡子脚杆,一梭就上田坎”的说法。
出校部往左过几片桃树,下一处山坡的公路边。便是前面说的礼堂、兼做饭厅、教室,还连着厨房、开水锅炉房的红砖砌墙、水泥瓦盖顶建筑。一台16英寸的黑白电视安放在中间,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晚上才能开放使用。礼堂前面有两排相交的平房,医务室、小卖部都在这里。医生是一位姓秋的中年妇女人很谦和。小卖部一个50多岁的姓羊的老人在经管。
据说老羊曾经任过灌县某公社,党委副书记和区党委委员。1962年以前灌县设区,有蒲阳一、崇义二、石羊三、太平四、紫坪五共5个区。另外漩口第六区,1953年划归阿坝州,对方同时把龙溪乡划归灌县。
1962年小四清运动姓羊的被处理回家,1971年整党建党落实政策,安排在这里管小卖部还兼职发菜饭票。他字写得好钢笔、毛笔都可以,账簿上的往来项目清清楚楚。很可能笔者见到的只是现象,本质上老羊这人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在就我学习期间,有知青和老羊发生冲突,说他乱改账目吃知青的钱……。
公社邮递员送来的报刊先放小卖部,笔者小邹自己从县委机关,转来的《参考消息》也每天在这里拿。来干校学习、劳动人员们,集体宿舍也安排在此院落,这里曾经是原干校一排驻地。出平房这里外面就是螃蟹河上,钢筋混凝土桥过来的坝子。
同样1971年的时候,玉堂场镇刚过沙沟河,向山边新修一条泥巴公路直通干校。这条机耕道在白马河、螃蟹河上,各架设一道拱痛桥。螃蟹河上过水泥拱桥的公路,在这里的房屋院落,还有前面说的坝子处。分为两条岔道上山,过桥右边有处公共厕所。公路贴着山岗向右,通校部和前面说的养猪场。向左绕过山岗路过几块菜地,有一处三方围了10多间平房的篮球场。原干校二排和农场工人们的宿舍、打米磨面的机器房在这里。附近的农民也来这里打米、磨小麦、或玉米面。
再顺道路往右沿山几百米,就是原三排的院落了,即笔者曾买过红苕之地。这里有一大片面积达50多亩,夹杂着大量瓦砾的旱地。地中间有一园形的积蓄雨水,用来浇地的池子,人们把这里叫做瓦子坡。据考证瓦子坡是,宋代烧窑制碗留下来的遗址。这里出产的红苕,还有洋芋口味都很好。现在这里是四川省级文物保管单位,文物保护的名称叫“宋代窑址”。
三排的院子连同附近50多亩田和地(不包括瓦子坡),1975年的时候以2万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县教育局。直至1978年这里为灌县中学的分校,是当时灌中高中学生们的学农基地。每年的暑假灌中的高中生们,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里劳动几天,初中学生太小还没有安排学农。高中生学农这件事,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初给停止下来的。
分校旁边还有一竹林茂密、茅草盖顶、篱笆壁头的农家小院。那里歧山一队社员,雷二娘的一家人的住家。雷二娘时年70 多岁了,每天还背着猪草背篼,在住家附近割猪草。她总是乐呵呵的说一些俏皮话,如“儿小媳妇大,公公来做啥?本想烧把火,又怕变牛马。”(灌县城隍庙中,过去有老人公和媳妇发生不正当关系,即“烧火”而被变成牛的塑像)“大富人家开饭馆,敞吃敞喝没人管。你一碗、我一碗,你们爸吃了不洗碗。”
当年的玉堂山边,干上熊猫这事后,成为世界关注的地方。
她家门口有一眼泉水井,井水的道味甘甜;有知青说他们干活休息时,总要去饮上一口。我们是干部参加劳动,干活自带有热水瓶、茶杯;干校有专门烧开水的锅炉,一天早中晚打三次开水。知青们的感受是“干部和知青到底不一样”。那口井我一个人去尝过,确实水甜味美清爽可口,但不能多饮因为毕竟是生水。
雷二娘家附近,有一片属于干校的山崖处;这时有挖进10多米深,20多米宽的凹进去地方。崖壁上看得见,有1米多高的泥炭层。干校知青告诉说,那是去年(1975年)省“五.七”干校来挖的。当年我在县委打字时,打印过这方面的文件和领导讲话材料,知道事情的由来。
那是西方国家突然联手,向中国涨价化肥、成几倍的涨。主管农业的王震老将军,向中央报告建议;不进口外国的化肥,一吨也不准进中国!自己的化肥不够用,搞腐质酸肥料代替!当年他在南泥湾,搞大生产运动时,就是这样干的。王震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于是全国到处都在挖泥炭搞腐质酸。省“五.七”干校的学员们,也来灌县“五七”干校这里挖过泥炭。
我还听到干校领导,用羡慕不已的神情。谈论地处灌县崇义和郫县唐昌交界处环山子,即一片丘陵之上的省“五.七”干校,说他们条件好经费充足。只是后来恢复为省党校时候,他们又迁回成都市区了,听说是教授们在环山子那里住不下来。
80年代初期我在四川师范学院(现为四川师大)上学时,听一老教授解释过其中的原故。老教授说全世界(中国等少数国家除外)的教授工资收入,一是可以养家、二是可以请助手协助工作。中国的教授几十元钱一个月,只能养活教授自己。这种情况下一家人要过下去,教授的爱人必须要参加工作;孩子还要就近上学,经济才能支撑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可以在森林茂盛的郊外。但是中国就不行,大学必须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改革开放深入后,现在好了教授们收入增长后,中国许多大学也搬到郊外去了。省“五.七”干校那里现在是,省旅游专科学校的校址。
泥炭一是可以做成腐质酸肥料,二是还可以当柴烧。但听农民讲做肥料肥效有一些,这件事促进中国生产化肥,所以1975年后就没有再挖泥炭了。泥炭当柴烧也只有隐火,没有明火燃力不足,因此当柴烧作用并不大。很可能是远古时候,那些古树的干和枝叶埋藏地下。埋藏深的变成煤炭,埋藏浅的变成泥炭。
干校这一大片600多亩面积的地方,共有房屋100多间3000多平方米。这些地方县委机关,来劳动的干部们,是走不完看不完的。只有干校的管理干部、工人,和下放在这里的知青,熟悉每一块地、甚至每一棵树。干校四周向下是玉堂公社歧山大队,然后是玉堂公社所在的场镇;向上是平安大队,再向上是龙凤村、庆云寺、赵公山。
1976年这时每个大队的生产队,都有一些成都市或灌县的知青,在那里插队落户。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三落三起”重新出来工作的小平同志,对知青工作做了讲话总结。小平说“我们花了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网络上流传,王震同志还加上,“干部不满意”等共四个不满意。
1979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逐步收束,最终结束在灌县是1984年。灌县1968~1984共16年,万人以上以知青大队伍;最后真正留下在农村的,只有4个女知青。她们都和农村人结婚,有了孩子和家庭,不能再重新返城了。灌县知青办公室撤销前,给她们每人补助人民币400元,算是了结这一历史旧案。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已经完全为城市图片
1971年至1975年,我也是跟着机关上的同志们;一年去一次干校,每次去看到的都有所不同。其中一次看见校部门口,有一排排盘桃树,第二年去就没有了。《西游记》中有齐天大圣孙悟空,吃盘桃的精彩描述,人们似乎对此物独有情钟。所以见到有盘桃这次,虽然桃子才李子大小!因为钟情《西游记》上的齐天大圣,笔者也从树上摘1~2颗吃下……。至今回意无丁点滋味,实际上只是意义而已。
改革开放后的现在,东西极大丰富,市场上偶尔也有蟠桃卖。笔者也买来吃过,与普通桃子并无二样。某在都江堰市胡家巷子的农贸市场,我曾向卖蟠桃的生意人建议。要他写张纸片的告示,说蟠桃是《西游记》书上,孙悟空吃过的,这样肯定好卖?对方只是一笑了之。从古到今“真读书人从来少”,即使看过《西游记》的人,可能很少觉察孙悟空吃蟠桃这事。
后来在干校听人说,是蟠桃树木老了,被更换成种蔬菜的地。那时候干校和周围的山上树木很多,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春天刚到小鸟在树上啼叫,杜鹃在空中飞鸣;飘着红色长尾巴的山雀,在山林中游荡。再加上灿烂如彩霞的大片桃花,此地有美不胜收的光景。
桃林的草丛中不时有蛇窜过,1971年这里还发生过,蛇穿进被窝咬伤睡觉人的事情。被咬的同志姓汤,以后长期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夏秋两季只要下雨,人们就可以去林中拣菌子。笔者跟着干校的工人,也去这山上林中拣过一次菌子……。
干校旁边的螃蟹河,水中螃蟹自然不少。还有黄辣丁、石爬子、麻花鱼、千子鱼等,小品种鱼类供人们观赏或捕捞。大自然和人的关系和谐,只是所有人大家都温饱而已。大一点的动物如獐、麂、狐狸等都很少。这一带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有打猎用的沙枪。一旦听说什么地方有野物(獐、麂、狐狸等),无论多危险的悬崖峭壁,他们都要爬山上去猎取。改革开放后不久,各种被上缴,国家对严格管控。
那个年代精神贫乏电影稀罕,电影院的人都很吃得开。我在干校时有一次看到,两个当地农民;带一个电影院姓李的青年,上牛心山打麂子。老李只是在山腰一岩崖处等候,农民携沙枪牵猎狗,在林木草丛中朝山上爬去。过1~2个小时枪声响过之后,他们身背布包下来了,包内装着一只几斤重刚打死的麂子。
但农民身上本来就破旧的衣服,被荆棘树枝挂得更烂,手臂脚肚满是血丝和血楞。可以说那只麂子是他们用身体、生命和勇敢换来的。农民的那只撵山狗即猎狗,异常欢快地摇尾摆头,守着农民把麂子剥皮割头。然后肉身归老李,山头、山皮;即麂子的头和皮,分别归两个农民。麂子的肚腹内脏,则奖励给那只,十分高兴的猎狗。
现在玉堂街道办事处的学校图片
本小说的上述“我了解的干校之一、之二、之三”共三段文字,有些象《红楼梦》上“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只是10万字的小说,写的是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发生地点的情形,时下已经不存在了;应该向阅读人讲明白,但愿笔者的目的达到了。(文庙山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