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历1949年10月10日初生八字(1949年10月10日农历是阳历几号)
谢达山:关于纪年表述和异历换算的探讨
编史续志和纂修谱牒,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国强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支柱,其中谱牒为史志之本。钟健群在《宗谱学略论》中认为:谱牒,唐代名族谱,宋代名家谱、家乘,后又称宗谱、家牒、世谱等。谱牒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亦谓编列成谱。”谱牒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吸取了包括谱牒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写成的,《史记·三代世表》云:“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自序》云:“维(夏商周)三代尚(久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史学界认为:家谱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以补史志之阙,往往史志未备未详,或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家谱之中。被梁启超誉为“方志之圣”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则县志取之;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鲁迅先生称国史就是“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但为学术家认同,也为政要所重视。同志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笔者在顾问《湖塘镇志》中有也体会:湖塘老街清初以来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多来源于《萧宗谱》和《毗陵杨氏宗谱》等;上店古镇明清以来的崇文尚德底蕴,多来源于《恽氏家乘》和《张氏宗谱》等。在查阅和运用家谱的过程中,笔者在纪年表述、农历与公历的换算等方面有诸多疑惑,在查证有关资料且钻研梳理后略有所悟,若为孔见,权作抛砖。
一、纪年的起源
纪,在《说文·系部》载:“纪,别丝也。”段玉裁(龚自珍外祖父清文字训诂学家)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在《国语·周语上》载:“纪农谢功。”韦昭(三国史学家)注:“纪,谓综理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载: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其中时间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持续性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时间也泛称年岁。所以历书的纪年就是对历史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链接历史的纽带,是提挈空间网的纲索。历史的空间有了纪年就能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反之,如果没有纪年,或者纪年有误,那么历史的空间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国史、方志和家谱,将是一团乱麻、一盘散沙。
纪年的本源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最早的文字出自《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被盗墓者发现,因为是写在竹简上的史书,所以命名《竹书纪年》。中国目前最早的纪年存世之作是《史记》,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年表,是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即为这年开始,司马迁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纪年的书籍,发现“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即黄帝以来多种纪年资料说法不一,无法确定真实的历史纪年,只有在共和元年之后的记载是一致的,按史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收录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就随着历史的演进渐渐湮没了,所以后来就把流传下来最早的《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为依据,确定公元前841年作为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二、纪年的种类和渊源
中国从确切纪年开始,先后有多种纪年法,主要的有帝王在位、王朝年号、天干地支、公历纪元、国号纪年等。
帝王在位纪年(也称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开始,这年因西周厉王专制残暴,激起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中部),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一说由大臣共伯和执政),所以称“共和元年”。彼时其余诸侯国则为“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此类记述法沿续到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刘恒)继位后,曾因遇非解之事而重新计元年(不是年号),史官为记述方便而分称前元、后元;其后景帝(刘启)在位间有前元、中元、后元。帝王纪年法实行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止。
王朝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前140年)开始,创年号“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此后历朝相继。记述如“汉武帝建元三年”、“唐贞观五年”、“宋咸淳五年”及“康乾盛世”等。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就有14个,明清间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外,其余都是一帝一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为其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等。此外,年号还与干支同时纪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纪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对应一个生肖),按甲子、乙丑…依次类配至癸亥,共六十组合往复循环的纪年方法,60年为“一个甲子”即由此出,故老人60岁俗称“花甲之年”。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东汉以后,时行《太初历》的“太岁纪年法”渐与天象不符。据《资治通鉴》载: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朝廷下令把干支纪年辅助年号纪年,作为夏历排组的具体表述,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笔者所考恽南田家乡上店古桥石刻“岁弘治壬戌孟春吉旦”等,在全国推行后日趋完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属相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成为如今农历的传统特色和公历的重要辅助。公历与干支历间有简便换算方法:以公历年数,如2015减3除以10得余数为2,以2对应上述天干序之第二是乙(能整除对应末位癸),再以2015减3除以12得余数为8,以8对应地支序之第八是未(能整除对应末位亥),便可知2015年即为干支“乙未”年,但两者仅是不全等的交叉关系。
公历纪元简称“公历”,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简称“公元”,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历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公元以前的中国历史用倒推法计算。中国实际使用公历在“辛亥革命”以后,开始官称“西历”,如《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里的中外年度对照均称“西历”;文坛也称“西元”,如《北新活叶本文选》:“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当西元一八九o年”;民间则俗称“阳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使用公历纪年,首刊于《人民日报》日期栏:“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纪年(也称国号纪年),是中华成立后的纪年方法。清宣统三年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等人领导武昌起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史称“辛亥革命”。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召开各省都督代表大会,宣布中华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为了“行夏正,以顺农事,从西历,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纪年。翌日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南京市志》):“中华改用阳(公)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元年元旦。”以中华国号纪年(具体法则同公历)替换了皇帝年号纪年,也称“国历”或“新历”,民间同时仍在使用夏历纪月日。1913年7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内务总长朱启钤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的报告(夏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次年起夏历岁首(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30日起,中国大陆随解放区域扩大而逐步废止纪年改用公历。
三、中国现行纪年历法状况
上述可见,中国大陆使用公元纪年,同时辅以传统夏历。公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会同各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央主席在开幕词中提议“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27日下午,“方案审查委员会”代表、中国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向大会报告:“关于纪年,多数代表同意采取世界大多数国家所用纪年——公历。”因此决议通过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决议后执行主席周恩来宣布:“从现在起,…纪元以公历,今年为一九四九年。”考虑到中华民族的历法传统,长期以来都是以夏历行政、干支辅助,加上文化习俗、农事指导和民间接受过程等因素,于是沿用“夏历及干支”辅助行政历法。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公历日期栏下同时表注:“夏历己丑年八月初十”字样,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把夏历正月初一称“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后来把“夏历”改称“农历”,是1968年元旦《人民日报》首易其名,延续至今(民间早有其名,笔者曾见过《一九六三年农历》的历书)。近百年来,农历有多种称谓:如时的《汉口日报》、《东北日报》等称“阴历”;《日报》、《群众日报》(陕北)等称“旧历”;宋教仁主张以黄帝即位年为纪元元年,把西元1904年推算为黄帝纪元四六零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采用此纪,所以有“黄历”之称。按此算,公元2015年是第4711个黄帝历年。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称为年(对其科学的理解应该在哥白尼“日心说”之后,近似等于回归年),故又称“太阳历”、“阳历”。由于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2月为28天(该年为365天),把余数在第4年凑成一天(多余的百年少闰一次)置于闰年2月,所以闰年2月为29天(该年为366天)。所以公历年能被4整除的年分就称“公历闰年”,如2012年、2016年等。
我国的农历,自古就以月亮望朔(圆缺)周期为月,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日,古称月亮为太阴,故谓“阴历”,又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年,实质该称阴阳合历法(干支和节气即其阳历成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9.53天 ,为了协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古人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在7个年份里加一个闰月,有闰月之年也称闰年,其余称平年。因此闰年就有383天~385天,平年只有353天~355天。如:农历甲午马年(闰九月)从公历2014年1月31日始,至2015年2月18日止,计384天;农历乙未羊年(平)从公历2015年2月19日始,至2016年2月7日止,计354天。
由于我国公历农历的同时使用,公历的365、366天,与农历的353、354、355、383、384、385天形成交叉关系(偶然也有包含关系),《逻辑学》称之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因此为了保证两个历年之间对照换算的准确性,弄清楚其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必要。
四、公历与农历之间分合相兼的年度关系
在中华成立(1912年)前,都是用帝王在位纪年和王朝纪年,同时辅以干支纪年的农历法,将公历引进后,特别是有关重大事件或历史名人生卒年表等,就产生了古今对照的推算和现代纪年的表述问题,尤其是年关前后的月日更易搞错。目前的年历、月历上都标有干支纪年,如2014年农历甲午年、2015年农历乙未年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有些近期续修的家谱里也附有同类的纪年对照表(例如武进图书馆现存的近300部新谱中就有20余部设置了对照表),然而上述对照表只能反映公农两个年度的重合部分,具体到月日时就会“阴差阳错”,使人一头雾水。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公历年包含着前个农历年末的一个多月,和后个农历前十个多月。如公元2015年对照农历是乙未年,其实从元旦至2月18日,是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月底的49天;而2月19日才是乙未年正月初一,到12月31日只是乙未年十一月廿一,其后的38天又到2016丙申年去了。如岳飞被害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廿九”,纪年表对照绍兴辛酉年是公元1141年,所以有的资料误注岳飞生卒为1103—1141年,有的则写成“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腊月廿九”等,其实“绍兴辛酉十二月廿九”已经跨出了1141年,延续至公历次年初,所以岳飞农历被害日对应“公元1142年1月27日”。
有时公历年会跨三个农历年。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把十二月定为正月)天凤四年丁丑十二月廿五,至1月5日的5天是丁丑年;1月6日始是天凤五年戊寅正月初一;12月27日始又是天凤六年,至12月31日的5天即是己卯年。就是说,公元18年里除包含了农历戊寅的全年外,还包含了戊寅年前后的丁丑、己卯两年的各5天。
个别还有公历、农历年首同日,如公元13年1月1日即王莽始建国五年癸酉正月初一。若是农历平年,次年岁首会在公历年末出现;若遇闰年,农历年末会延至公历次年初。
以上三种情况里,遇到农历闰年,一个公历年里就有两个相同的农历月;若是平年一个公历年历就有9—12个相同的农历日。例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绪十八年壬辰十一月十四,同年12月31日是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廿四,期间就有十一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等11个同名月日,即出生于该年十一月十九,据叶子龙等人查阅《韶山四修族谱》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 对照公历,是年末的十一月十九,由此核定毛的生日为公历1893年 12月26日,于是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后来公众所知其确切的生日就是这么来的 。
以上两历间复杂的交叉关系,决定了现代纂编正史、方志和家谱严密精的必然要求,纪年表述不严密,历法换算就不会精准,史料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纪年有关内容的表述
纪年的表述主要是时间,时间体现于数字。自西历传进中国后,曾有多种表述,如“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等,为了统一数字的用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了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2011年又更新标准。按其要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前841年、20世纪80年代、公元2015年4月12日等;非公历纪年则用汉字数码,如: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廿六、念三年十月六日等。在竖排时(如家谱等)公历可以用汉字表述,但应定义明晰。
目前世界通用纪年的最大单位是世纪。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通常把公元1年到100年底称为一世纪,从可被100整除的后一年始为下一个世纪,如2001年即为21世纪(或说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 按此定义,2000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次于世纪的以10年为计,称“年代”,相约成俗把2001年—2019年称为21世纪初,2020年始称20年代,以此类推。次于年代的为年、月、日、时,俗称岁月、年月、日期等。历史上还把1840年战争前称“古代”,其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称近代,继其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现代”,再其后称“当代”。
公历用阿拉伯数字表述简单明晰,如公元2015年4月12日(“日”俗称“号”)。农历通常用汉字(及干支)表述,每年把十二(闰年多出的月,随同前个月)个月四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分;每月以上、中、下分三旬;上旬从初一至初十,中旬从十一至二十(或廿、卄,鲁迅诗:“卄年居上海”);下旬从廿一(廿大写为“念”,如民时《中央日报》用“念四日”)至三十(或卅,如民时《黄海日报》用“卅六年”);每天以地支为名分十二个时辰。明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始入中国,世人称钟表点数为小时也称点,称时辰为大时,今大时之名已被淡。时辰日首子时,相当于今北京时间23时至次日1时,丑时为1时至3时,以此类推,北京时间比地支时辰晚1个小时交日,在月末、年末之时就有月、年之差。
农历年以半个月左右为期,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其中上半月的称节气(简称节)、下半月的称中气(简称气),西汉《淮南子》所载廿四节名序即与此相同。唐高宗时李淳风所编《麟德历》规定,置闰时以没有中气的月为前个月的闰月。延续至今,例如2014年农历九月,后个月仅有节气立冬,没有小雪中气,就定其为闰九月。节气基本对应于公历某日期,以天象指导农务,此为农历沿用各朝且盛于民间之缘由,亦为“农历”名称之来源。其中立春节气相传原先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关于岁首的确定。干支纪年初以立春为岁首,历史上曾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故也称其为春节,但在夏历闰年之时,年初年末都逢立春节气,此即上文提及的“两头春”之乱,汉武帝拨乱反正,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确立“夏正”,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两千余年来,官方行政及民间习俗都已认同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处于从属辅助地位的干支纪年,以及按十二地支所对应动物属相的生肖,亦随“夏正”更年,这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等均有记载,以来的资料更为翔实,史、志、谱及执政公文等均以此为记。而被司马迁认为“使人拘而多畏”的历代占卦吉凶、卜测宜忌、八字算命的术士们,仍在以立春为年首行道,沭阳籍易经研究专家秦伦诗,在他2013年纂编的《易学指掌万年历》中坚持认为:“农历必须到立春节才能算第二年的开始。如2004年…立春以后才能算甲申年。”窃以为,秦先生的观点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之一说尚可,而让世人“必须”改变两千余年来顺应发展的既成世俗,似颇无稽。
关于简称和省略。公历纪年形式具有惟一的特征,所以“公元”两字,目前除严格的公政文书外,大多都已省略;必要时“年月日”也可省略,在数码之中用顿号间隔,如时的《世界知识》即用“一九四六、五、二三”;公元前可简称“前×年”。公历农历合用时,如公元2015年4月12日农历乙未年二月二十四日,可简化为:2015年4月12日乙未二月廿四。中华可简称“×年、民×年、民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历史的里程碑,使用频率特别高,在一届政协会议定国名时,建国会代表黄炎培等提议用“中华”为简称,李达(一大代表)提议用“中国”为简称,被多数代表所否定,而作为地理概念,目前中外都在用“中国”为简称;也有人建议以“共和国”为简称,用“共和国成立前、后”替代带政治色彩的“解放前、后”,或“新中国成立前、后”,笔者认为,此应于凡例中表明。也可运用中性词“鼎革”,表达改朝换代之意,例如《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当曾大父葬时,正际鼎革,四方之乱未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六、数历合用时的科学表述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元易历,例如夏朝定孟喜月(元月)为正的夏历、商朝定腊月(十二月)为正的殷历、周朝定冬月(十一月)为正的周历、秦统一中国后建阳春月(十月)为正,汉武帝始采用夏历(后章帝始配以干支纪年)延续至清末。中华废年号改用国号纪年,月日排序同西历(实为同历异名),虽然行政公文均换新历表述,但是民间一时难改旧俗,在国号纪年的同时还在用夏历纪月日,如“二十五十二月廿五”。由此开始,对日期的表述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由于公历与农历间有前述的三种交叉情况,致使当代史志谱,尤其是续修家谱中,往往产生歧义。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值得探讨。
一是年度的对照换算。纪年与公历纪年异名同历,加1911就是精确的公历日期。而公历农历的日期对照,目前可查的只表述到年度,例如公元2015年通常对应为农历乙未年,其实2015年精确对应的日期是“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乙未年十一月廿一”,而乙未年对应的是“公元2015年2月19日至2016年2月7日”。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版对照表只能权作参考。
二是有序表述。通常记述当代的人物或事件,公历在前农历括注于后,以前的农历在前公历括注于后,例如《晋陵樟村陆氏宗谱》所记“1952年6月25日(壬辰闰五月初四),宣统元年己酉十月十二(1909年11月24日)”。
三是统一表述。例如“二十、廿、卄、念”等通用字词或名称,同文该统一为宜,而如《毗陵前坟荡张氏宗谱》所记“道光廿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如《毗陵谢氏宗谱》所记二十五世寅清“…女一适上垫恽学乾迁居上店。”(上店、上垫为同地异名)就欠妥。
四是精确表述。目的是免生歧义误导后人。有些老谱只用年号纪年易生误差,如世恩堂《张氏宗谱》所记张惠言(常州词派创始人)生日,本为乾隆二十六年,由于木刻不清,继修时被误为一十六年,丁亥再修时演化为乾隆十六年,笔者考其世系时曾多经曲折。当代新修的谱(包括有些身份证),往往是公历纪年农历纪月日,例如《省庄韩氏宗谱》: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又八月十一日生”;另一种是在公历的年月之间加置干支,如《恽氏家乘》记恽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杰出战士)“一九七八年戊午十二月十日在宁病逝”。前例若无“又”字,就会被误作公历八月十一日;后例常会被认作农历十二月十日。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形式。
笔者认为,避免歧义或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统一表述方式并在凡例中说明,例如公历用阿拉伯数、农历用中文数,以及其它的简称、省略等项。其次如上述《晋陵樟村陆氏宗谱》那样公历、农历分别表述。再次是前的年号加干支纪年,不必画蛇添足换算括注公历年;后的注意农历十一月上旬后的日期,若在公历次年的要作括注,如上述后例可改成“恽逸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在宁病逝”(注:有说在次日凌晨逝)、上述前例可改为“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又八月十一)生”才对;又如《小留徐氏宗谱》载壮乐天(全国政协常委、民进常务副主席徐伯昕生母)“卒三十一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即夏历十一月二十日”,“壬午”两字应于夏历后之后;再如“1904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对照后改成“1905年1月24日(甲辰十二月十九)”才无歧义。
七、参考资料的选择和编制。
查阅资料的选择也有讲究,有高科技的工具就能事半功倍。目前书店或图书馆有多种历书,除上述秦伦诗著的外,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由王平辉编著的2009年8月版《新编中华民俗万年历》,由樊岚岚编著的2015年1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中华传统万年历》等。笔者推荐由郭世辈、张正祥所编2002年11月版《万年历》,特点是公历对照古代各历日期时,在干支表后附有公历12月31日所对应农历年的月日,从而可以推算农历年延续至次年的日期,例如2014年12月31日(甲午十一月初十)。
另外,在互联网上有多种电子版万年历可以查阅。笔者常用的是《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其特点:一是操作简易,只要在拟查的年月框内点上阿拉伯数即可查清;二是信息宽容,纵向可达前后任何年月日,横向基本涵盖有关内容;三是现实客观,其自注声明:关于吉凶、宜忌等“无科学依据”。
在正史、方志、家谱文后附编纪年对照表,可便利读者查阅比对,值得推广。建议按上述郭、张所编的《万年历》那样,在公历年度后增一栏,即公历12月31日对应农历的月日(应在凡例说明),就可避免两历间的交叉而产生误解。
作者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他是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一号人物”,却不为人知
69年前,
1950年6月10日,
我党打入最高级别情报人员
吴石中将,
和陈宝仓中将、女地下党员朱枫、
吴石部下聂曦上校一起
被执行枪决……
吴石将军(左)、《潜伏》中的余则成(右)
然而,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直到近年,随着相关档案的解密,
“潜伏”的英雄们,
才逐渐浮出水面!
2013年12月,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
这些隐秘战线的英雄
和他们荡气回肠的故事,
终于可以被我们公开纪念!
1
插入心脏的
“终极潜伏者”
2009年,因为《潜伏》的热播,
余则成的原型被网友热议,
不为人知的原高级将领、
“密使一号”
吴石将军终于走出历史!
图片来源:cctv-1《军情时间到——“终极潜伏者”吴石》节目截图
吴石这个人非常了不起,
学生时期,他就曾轰动
中日两界,
留学日本炮兵学校、陆军大学时
他全部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
连都非常欣赏吴石,
他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
会英语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
是当时军界
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
1939年,吴石调任第四战区参谋长,
成为军队高层领导。
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湘桂,
孤军难支的吴石,
一再电请增调重兵布防,
然而,当局消极抗战。
最终,吴石所在军团大溃退。
当时天气极冷,
百姓拖儿带女在桂黔公路上颠沛流离,
上有敌机轰炸,后有日寇追兵。
吴石眼看着大批难民在逃难途中
病死饿死、冻死炸死……
他的儿子吴竟成
也在这次逃难中不幸身亡。
柳州的一家难民——一位母亲,带着四个幼小的孩子,赤足行走在不知名的路上
吴石陷入巨大痛苦,
他大病了一场后,
辞去了第四战区参谋长的职务,
极度绝望的他曾喟叹:
“不亡是无天理!”
更毫不避讳是否有旁人听见。
1945年抗战胜利,
吴石随军队接收上海,
他一面亲见官员贪污中饱私囊,
一面目睹物价飞涨人民苦不堪言。
与余则成一样,
在看透政府本质后,
吴石对渐生好感,
那段时间,他频繁接触吴仲禧
(吴仲禧,抗战爆发前夕秘密加入中国,
长期潜伏于军中从事谍报工作,
官至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军法执行监)。
1947年4月,吴石成为我党
打入敌人内部的1号人物……
1949年4月21日,
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仅用了2天时间就彻底摧毁了
精心布局的长江防线,
一举解放南京城、红旗插上了“总统府”。
陈逸飞油画《红旗插上总统府》
不为人知的是,
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
我党高层曾收到一份绝密情报:
的长江布防图。
这份情报内容之翔实,
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感到震惊,
图上标明的部队番号细致到团,
每个团的防御部署都非常清晰……
而冒死提供这份机密文件的,
正是吴石将军。
在那段关键时期里,
吴石不顾生死,频繁传递情报。
他经常坐晚上9点的火车
从南京赶往上海,
亲手传递情报后,
在次日凌晨三四点钟返回南京,
两地往返七八个小时的路程,
随时都可能被特务盯上,
可吴石,不知跑了多少回!
吴石,这位终极潜伏者,
就像一把狠狠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一个个属于核心机密的军事部署
突破层层监管,
通过秘密电台和秘密交通线,
交到我党高层领导的手中。
1949年8月14日,
已在福州任职的吴石,
突然接到的急电命令,
任命他为国防部参谋次长,
并马上赴台湾任职!
在此之前,
国防部有几百箱绝密档案
要从福州转往台湾。
吴石冒着极大的风险,
把这批绝密档案扣了下来。
此次被紧急派往台湾,
是因为这一举动暴露了吗?
吴石心里没有底,
但这绝对是一次拿生命做赌注的巨大冒险。
去往台湾之前,
吴石与吴仲禧见了最后一面。
吴仲禧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曾请他考虑到台湾去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也可以就此留下,转赴解放区。他坚决表示,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为了获得信任,
吴石选择携夫人王碧奎和年龄尚小的
一对儿女前往台湾,
将大儿子和大女儿留在了大陆。
赴台前,华东局给他的代号
是“密使一号”;
赴台后,他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中将军衔。
2
蔡孝乾叛变
吴石暴露
1949年10月6日,农历中秋节。吴石和夫人王碧奎带着小儿子在台北合影留念。吴石坚信台湾很快就会解放。
1949年10月,解放台湾箭在弦上,
可舟山、金山战役失利、损失惨重,
对台情报工作愈发重要和紧迫。
这一年里,先后有1500名
“红色特工”乔装成难民、小贩、商人
秘密赴台!
与此同时,组织决定正式启用
“密使一号”吴石。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
吴石与女员朱枫
在台湾秘密会晤七次。
吴石将拍摄有
《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
绝密资料的微缩胶卷交给朱枫,
这些极为重要的绝密情报中,
包括东南区驻军
番号和人员概数,
以及飞机、大炮、坦克数量等。
看到这些绝密文件后,
曾兴奋地为“密使一号”赋诗,
并嘱咐一定转到台湾。
当吴石与朱枫谨慎地传递着
一份份极有价值的情报时,
一场变故就像一场噩梦一样,
突然而至!
导致台湾地下党遭破坏的主要叛徒就是蔡孝乾
1950年1月29日晚,
我党派往台湾的地下党组织
最高领导人蔡孝乾被捕后叛变投敌,
他供出了朱枫,更供出了
千余名地下工作者的名单资料。
尽管他没有跟吴石直接接触过,
特务们还是在他的记事本上,
找到了吴次长三个字。
这个次长就是副部长的意思。
但在当时,国民政府中
姓吴的副部长并不止一个。
身居高位的吴石并没有彻底暴露,
可他接下来的一个举动,
让特务直接将目标锁定在
自己身上!
彼时,朱枫还没有离台,
万分紧急之下,吴石动用自己的权力
为朱枫签发了一张《特别通行证》,
安排她搭乘军机飞赴舟山。
吴石的这一举动,
无疑是已经下定决心
保全同志,牺牲自己!
然而不幸的是,已飞往舟山的朱枫,
虽然离祖国大陆仅只有一步之遥,
仍没能逃出特务的魔掌。
而吴石签发给朱枫的
那张《特别通行证》
成为他“通共”的直接证据!
被逮捕后,朱枫取出
藏在大衣衬肩里的金手镯
她咬碎了这二两多重的金子,
混热水吞服自杀……
女地下党员朱枫
朱枫被抢救回来之后,
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
在被关押审讯的4个月中,
她的坚贞不屈让
在场的特务都震惊不已!
1950年3月1日晚,吴石在家中被捕,
在保密局监狱里,
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中将,
受尽百般酷刑!
他浑身是伤、腿肿得很大,
一只眼睛失明……
当保密局清理这位
“国防部”参谋次长个人家产时,
仅查出一根金条,称重四两。
连负责搜查的特务也不无动容,
把“吴次长”仅有的这一点财产
留给了他年幼的子女。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
吴石写下了2000多字的绝笔。
文章末了,
他给自己的儿女留下遗言:
所望儿辈体会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吴石的狱中手记。供图/党史出版社
1950年6月10日,
一生爱国忧民、清正廉洁的吴石将军,
与他的副官聂曦、
陈宝仓将军、朱枫
被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临刑前,吴石将军从容淡定,
在军警的包围中低手执笔,
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
吴石将军生命中最后的照片。
五十七年一梦中,
声名志业总未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
泉下差堪对我翁。
3
和吴石一起牺牲的
还有1100位英雄
1950年6月10日下午4:30,
台北马场町刑场被阴霾笼罩,
全副武装的宪兵押着
四名五花大绑的“犯人”下了囚车……
45岁的朱枫,
穿着她最常穿小花旗袍,
这位瘦弱但始终坚定的女子,
高喊着:万岁!
身中7弹,英勇就义!
吴石的副官聂曦上校,
曾多次传递情报、帮助朱枫撤离,
临刑前,他大义凛然,
面露微笑,毫无惧色。
这位33岁就牺牲的福建青年
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影像里。
还有担任“国防部”中将高参的
陈宝仓将军,
他是河北遵化人,
一生爱国爱民,作为抗日将领,
他更曾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受降仪式!
同吴石将军一样,
陈宝仓也是身居高位的
隐秘战线的英雄!
吴石将军是穿着西装倒下的,
两粒子弹穿透他的心脏……
为了毕生追求的光明和理想,
吴石将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然而,这场杀戮不是开始,
亦不是结束,
自1950年2月蔡孝乾无耻叛变后,
我党在台湾的地下党组织
遭到毁灭性破坏,
岛内大批地下党员被逮捕杀害,
1500位潜伏在台湾的英雄,
有1100人牺牲……
1950年2月6日,
照片中的安学林、苏艺林、陈平、葛仲卿
等百余人被捕。
在经历过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之后,
这些年轻的英雄,
面带着微笑以死殉国!
照片上的人叫张志忠,
他被捕后忠贞不渝、宁死不屈,
“未供一人,未供一事”。
1954年3月12日,
张志忠被执行枪决,
终年45岁。
图片来源:CCTV7《隐蔽战线英雄刘光典》
刘光典烈士
与吴石、朱枫一起被后人称为
在台情报工作“三杰”!
为了台湾的解放、祖国的统一,
他两次秘密潜入台湾,
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1959年2月4日牺牲,
时年37岁……
烈士钟浩东、蒋碧玉
我党地下党员钟浩东夫人蒋碧玉
面对保密局特务平静地说:
我们难逃一死,
但是,我们能为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党在台湾流第一滴血,
我们将光荣地死去!
电视剧《潜伏》的最后一集,
组织通过电台明电呼叫“深海”:
下面请听一个普通母亲
写给儿子深海的诗!
本台最近多次寻找深海,劝其回家,但始终没有音信,希望这次深海能听到,快快回家!
儿子,你快回来吧!
妈妈不再需要你的奔波,
听到隆隆的炮声了吗?
是妈妈呼唤你的心跳,
家里的柴门为你打开,
炕头的油灯为你点亮,
全家的牵挂啊,是鲜红美丽的窗花。
妈妈为你守岁,为你祈祷,
回来吧,我的儿子,
妈妈等你回来,
迎接1949年的春天!
然而,1100位牺牲的“余则成”
再也没能回来,
一批批烈士的鲜血浸透了刑场,
被铺上一层黄土后,
又被一批烈士的鲜血所浸透……
久而久之,台北市的马场町刑场
成为一座巨大的血土包。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这1500名隐蔽战线的战士,
他们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台湾,
他们本可以享受和平,
却为祖国统一不惜隐姓埋名,
他们本可以与家人团聚,
却不惜时时刻刻冒着死亡,
在枪口和刀刃上起舞……
别亲离子赴水火,
易面事敌求大同!
风萧水寒,他们旌霜履血,
而他们隐蔽的名姓和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与这段历史一起,
被淹没在尘封的档案里……
4
离别半个多世纪,
“爸爸妈妈,回家!”
1950年7月,
在朱枫烈士牺牲一个月后,
上海市市长陈毅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1952年,陈宝仓将军被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1973年,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
在主席的支持下,
由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
然而,因为保密等历史原因,
他们的子女很少在外人面前
提起自己的父母;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
他们的名字和照片只是静静地躺在
尘封的绝密档案之中……
1984年春节前夕,
吴石将军留在大陆的长子吴韶成
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在台湾的小妹,
他与小妹各自乘飞机飞往美国,
一家人整整分别34年后,
59岁的他终于跪在了84岁的母亲面前!
当年,吴石夫人王碧奎牵连入狱。
吴石牺牲后,
王碧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
独自含辛茹苦抚养尚幼的一子一女,
直到1980年5月才得以移居美国。
1994年,两岸已经开放探亲,
吴韶成终于踏上父亲洒下鲜血的土地,
他把父亲的骨灰抱回了祖国大陆,
供置于自家堂前。
在人生的晚年,
吴韶成终于与父亲吴石相聚。
吴石的子女。吴韶成(左)
可很多人不理解,
为何要把骨灰放在家里。
吴韶成说,我舍不得我父亲,
我到老了都没能给他尽孝,
我想跟他好好团聚,
到过年过节过生日的时候,
给他烧烧香,端上一盘饺子……
1999年,台湾学者秦风在
一家报社的档案柜底,
发现了一袋写着“敌伪”字样的照片,
打开以后,却是一幅幅血淋淋的枪决照片。
其中,就有朱枫受刑前最后的留影。
2000年,这张照片被登在
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杂志上。
这一年,朱枫的女儿朱晓枫已经73岁,
比照片上的母亲,大了28岁……
当看到照片那一刻,
她摸着妈妈年轻秀美的面孔,痛哭不止,
这是她在母亲牺牲半个世纪后,
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
从那一刻开始,
已年逾古稀的朱晓枫发誓:
在我死前,
一定要把母亲的骨灰找回来,
带母亲,回家……
朱枫的女儿朱晓枫
同是2000年,
吴石的子女将母亲王碧奎的骨灰
从美国奉回祖国,
与父亲吴石的骨灰合葬在
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
吴石与妻子共眠在祖国首都!
整整半个世纪后,
“爸爸妈妈终于团聚,
他们都回家了……”
2010年,寻找母亲朱枫骨灰整整十年后,
83岁的朱晓枫终于等来关键线索:
台北辛亥路第二殡仪馆提供的
《600骨罐名册》!
这里200多无人认领的骨灰罐,
绝大多数都属于来自大陆的死难者。
而编号“233”编织袋里静静躺了60年的
就是朱枫烈士的骨灰罐……
2010年12月29日,
一架运送朱枫烈士骨灰的飞机
从台北直飞北京,
台湾殡葬公司的刘添财董事长
亲自把骨灰坛抱在胸前,
他缓缓地走进大厅后说:
“我们来把老奶奶安置好。”
朱晓枫的女儿徐云初眼圈红了,
用几乎耳语似的微弱声音说:
“外婆,回家了”。
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这是两岸同胞十年共同努力,
向牺牲英雄致以的最高敬意!
2011年7月12日下午3时许,
从北京起飞、由国家安全部门所包的专机
缓缓降落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
牺牲61年后,
朱枫烈士的骨灰终于回到家乡,
我们以最高的礼遇
安葬了这位值得人们
铭记和尊敬的女英雄!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
台湾海峡两岸局势已发生了巨变,
2000年,台北马场町刑场
变身纪念公园。
2013年12月,
为纪念在台湾牺牲的
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内落成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1500人潜伏,
1100人牺牲,
能核对出名姓的846个英雄名字,
深深地嵌入花岗岩中,
纪念墙还预设大幅空位,
留给更多的历史失踪者。
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的
英雄塑像矗立广场中央!
广场前的铜版铭文上这样写道:
“20世纪50年代,
大批无名英雄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
秘密赴台湾执行任务,牺牲于台湾。
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还是在普天同庆新中国诞生的时刻,
他们始终坚守隐蔽战线,
直到用热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
用大爱与信仰铸就不灭的灵魂。”
6月10日,
是他们慷慨赴死的忌日,
时光逝去整整69年了,
岁月改变了山河的模样,
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
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
默默付出生命代价的隐蔽战线的英烈们,
早已成为中华民族
永远屹立的一座座丰碑。
这段回家的路,
英雄走了60多年,
今天,我们还原这段峥嵘岁月,
既是对英烈的告慰,
更是对今人和后人的激励和警醒!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
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今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信心百倍,
这些无名英雄付诸生命的梦想,
终将会变成现实。
你们的名字,或许无从知晓,
你们的功勋,必将永垂不朽!
毛主席曾为英雄赋诗:
惊涛拍孤岛,
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
曙光迎来早!
Ps.《潜伏》中的余则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听,然后他们再讲给他们的孩子听。今天,就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听吧……
(来源:北洋之家微信公号)
1949年开国大典,为什么一定要选在10月1日?毛主席的英明决定
提起10月1日,大家很自然就想到这是国庆节,因为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在几乎没人会多想,为何当年会将开国大典选在10月1日,还有很多人会认为那个时候被赶到台湾了,全国基本解放了,新中国自然而然的成立了,当时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开国大典的时候全国还有不少地区还在进行解放战争,军尚有可观的力量,而且当年按照计划也不是10月1号,原计划最早是1950年1月1日,后来经过对当时解放战争的分析,对时局的研判,对国际形势走向的把握,经过讨论,毛主席最后定在了这一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全国各地的解放情况。
新中国宣告成立时,还有哪些地方没解放首先提到的是西藏。西藏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地方比较遥远,而且有某些外国势力撑腰,当时解放军和军都没有实际控制,在西藏东部昌都一线藏军集结主力,处处设防,企图以武力对抗人民解放军。直到建国一年后的1950年10月,解放军才渡过金沙江,解放了昌都,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才在西藏人民支持下,顺利进驻拉萨,西藏才宣布解放。
当时的两广地区,即广东和广西也没有解放。广西情况尤为复杂,因为白崇禧率领的桂系军队,不承认的失败,与解放军拼死顽抗,而且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9月,他们在青树坪包围了四野的一个师,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与解放军负隅顽抗的信心,直到1949年11月底,张淦率领的第三兵团投诚,白崇禧集团才宣告被打垮。
广东方面,防守广东的主力约15万人,统由余汉谋指挥。1949年10月2日,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起战役,右路攻占曲江后沿粤汉铁路向广州追击;中路占领翁源后直插广州;左路沿东江两岸向广州以南进击。14日解放广州后,解放军继续追击逃敌,于26日将敌围歼于阳江、阳春地区。期间,潮汕守敌由海上逃跑。至11月4日,解放军先后解放罗定、信宜、廉江等地,解放了除沿海岛屿及雷州半岛以外的广东陆地。
当时没有解放的,还有屯着百万大军的四川、西康、贵州、云南这四个地方。在第二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贺龙兵团的大军压境下,这几个地方都准备起义,但由于有胡宗南溃逃到这的正规军还有40万人,对起义部队是巨大的威胁,加之起义过程又相当复杂,最终,西康的省会城市康定在1949年12月9日宣告解放,成都在1949年12月27日宣告解放,贵阳在1949年11月15日宣告解放。昆明在1949年12月9日宣告解放。
再来看海南岛,海南岛当时由薛岳负责守卫,手下的部队杂七杂八,有10余万人,解放军自1950年3月5日派出第一批加强营偷渡开始,至5月1日解放北黎、八所两港为止,宣告海南岛全部解放。
在大陆和海南岛的防守全面失败后,残余势力逃到了台湾,形成了台湾问题,直到现在。
开国大典选在10月1日的原因和过程正是由于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当初在商定建国时间的时候,有两种考量,一种是在全国完全解放,或者接近全部解放时再宣布建国,另一种是在局势已经明朗,比如49年10月的战局下就建国,最初的意见,明显是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完全解除军武装力量之后,再宣布新的诞生。这个时间点,预计是在1950年的上半年,最快也要在1950年1月。
当时比较受到支持的建国日,是选在1950年1月1日。这个判断其实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四川、西康等大片西南国土的解放,恰恰是在49年底,那里云集了近100万残兵,是其剩下的主要顽抗力量。这部分力量的彻底瓦解,就是军力基本崩溃的标志。
建国日期定1949年10月1号有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原因:国际方面:在得知我们筹备建国后,四、五十年代与我们关系亲密的苏联高层斯大林比较认真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建议被和毛主席认真分析和接纳。
原来苏联非常看重二战后的国际局势,结合中国在远东的重要位置,既从苏联角度出发,也从我方实际考虑,认为中国不应处于两股军力对峙太久的状态(军49年9月已经接近崩溃,无力组织政府),以免美事干预,影响了远东大局,也影响我党建国,需从速建国稳定局面,不必等仗全部打完。
而且当时苏联已经截获了一封绝密情报,美国已经开始密谋支持新疆地区,不可不防。虽然苏联的建议是以其利益为主,但是客观来说其分析不无道理。另外和毛主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尽早成立,可以为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奠定基础。
国内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是铁定的了,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可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对于全体解放军战士,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毛主席最终决定,将建国日期提前2个月,定为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向人民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标志着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这个历史任务胜利完成,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转折。
新中国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