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通透的八字句子(形容通透的八字句子简短)
谨记这八字箴言,让你活出通透人生
钱钟书曾经说过:“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那里或许不如人间热闹,又或者看起来沉静如水,毫无波澜,却是你心中的理想世界。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有能够感知到孤独的滋味。殊不知,体味“孤独”也是参悟人生的过程。
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中国人的禅修》,他的作者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李叔同,又是令人尊敬的佛门宗师“弘一法师”。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佛学和艺术的研究,以及他与友人的信件,是作者对人生修养与佛学真谛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与体味,用一生去静静领悟”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孤独至灵魂丰满的禅者”,满怀虔诚的心去感受他如何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聆听文中的八字箴言,带你活出通透的人生。
清净,涵养心志
佛法有云:“常乐我净。”
世人都想着能够永久安乐,想要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便是要持有纯洁清净的心态。
三十九岁的李叔同结束他的教学生涯,开始作为一名僧人的生活。从那一刻起,他始终保持一颗佛家人的清净之心,做到自心清净,令他心清净。
他秉持着过午不食,清茶淡饭的僧人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清苦,明明年轻时候的他也曾是留学海外的翩翩公子,归国后的他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却为何成为远离喧嚣的佛家人?
然而,在大师的眼中,一粥一饭都是恩赐。幼年时母亲给予他的教导,让他懂得了珍惜福分,佛门的清净给了他心灵的抚慰,他并不觉得苦,反而从中领悟到平淡的日子最是弥足珍贵。
当一个人的内心不再纠结于令人痛苦的节点,也就会让心里变得舒坦,当心里保持平静的状态,所有的好事都会随之而来。
正如书中写到:“聚散随缘,何必一概。”
心里清净了,自然就看淡一切。人生只要不拧巴,就会变得顺遂许多。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录时谈道:“智者不执著我相,以无我的精神,做利益众生的事业。”
大师提示我们不要执着目之所及,更不要被它肤浅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多考虑做些利己利人之事。
他在讲解《大般若经》时也进一步用“真空”和“妙有”解释不必执著,透过表象看本质。
时常保持清净的“空杯”之心,懂得假若人有十分福气,自享三分,与他人三分,余下四分留给日后。
厚德,承载重任
《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良好的德行,是让万物运作的关键。
弘一法师是一个做事极为认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为了把佛学研究做到最好,他选择了最苦的律学,把弘扬律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且重振这一学派。
林子青在《李叔同(弘一大师)传》里写道:“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
因此,《华严经》就像是一面衡量大师自身言行的镜子,《四分律》就是他行动的准则,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世人都能被佛法所庇佑。
有一次,弘一法师生了一场大病,在草庵里静养一个多月,他发现那里的钟表比起外面的慢半点。
等到弘一法师的病好些了,他离开草庵来到南普陀寺,但是他依旧将钟表调慢两刻,别人不理解他的举动。
后来他在书中对此做了说明:原来他每次联想到生病的情形,就惭愧自己德薄业重。他要用这个“草庵钟”提醒自己德行尚缺,还要努力注重言行合一。
弘一法师在书中写道:“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他一生以“厚德”为己任,言传身教,不断影响着他人。
书中曾有弘一法师写给友人的信,在书信中他问道:“质平是否仍在美专,或在他处?”信中的质平是他的学生。大师在出家前资助这位音乐奇才,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推迟了成为僧人的时间。
不仅如此,弘一法师还在给学生的信件里,再三叮嘱他不要把资助的事情说与其他人听,为的就是不要给他的学生增添来自外界的压力。
弘一法师爱惜人才,懂得成才之路的不易,他更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心。
《大学》有云“明德”二字,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至善,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说道:“美,好也,善也。”世间事物都以“善”为初心。
善良的人家会积聚善事,而很少从善的人家很可能累积祸端。
劝人从善,福有福报。
书中讲了一则关于丰子恺介绍老师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每次去丰子恺家,但凡要坐藤椅时总要摇晃几下才坐。
刚开始丰子恺不好问,但见多次如此,就开口问老师为何这样做?
李叔同的回答很有趣,却又透露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原来他先晃一下藤椅,是为了担心缝隙之间的小虫,他用自己的微小举动,提醒座位上的小生命快些躲开,就不致于伤及无辜。
可见,大师是一个慈悲之人,有着悲天悯人的心性。
徐悲鸿先生在看望弘一法师时遇到一件怪事,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面前行走,却不伤人,就询问缘由,原来猛兽曾经被人擒获,而法师把它放生了。
大师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过“厚植善根”。
当善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底,你所散发出来的气场都充满了善的能量,也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它的力量。
弘一法师的善行引导很多人,他们都以遇到他而深感荣幸。
丰子恺把他“认真”的态度铭记于心。
刘质平承继了他所奉行的“为人师表,人格第一”的教学风格。
一个人怀着一颗至善至美之心,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或许我们做不到如同弘一法师这般的常怀慈悲之心,悲天悯人,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点亮心中的善意之灯,照亮自己,余光为他人。
有情,处世格局
《华严经》云:“非是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
它所说的意思就是不等他人请求,自己从心底里就情愿去帮助他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别人也是能够感受得到。
比如,弘一法师在出家前给学生们讲课,遇到学生不专心听讲,他并没有当面斥责,而是找个单独的机会与学生交谈,提醒他听课要认真。
每次这样的交谈过后他都会对着学生鞠躬,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后来他的课学生们都听得特别专心。
只有当你真正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
书中也常常提到一句话:“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这世间的所有生命都尤其珍贵。在大师看来,他们都值得尊重和照拂。
弘一法师批阅《护生画集》时,提出画集要以柔和的画风,让欣赏作品的人内心生出悲悯之心。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以引导他人打开心门,正视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初心,能够让人由心而发,去关心他人,关注身边的事物。
除此之外,弘一法师在给瑞今法师的书信里提倡办小学,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要从小培养僧者,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可以被佛法的善行熏陶,懂得多做好事,做有情有义之人。
大师在送给友人的信中有一句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当你看到万紫千红的花朵缀满枝头闹春时,你就会发现天地之大自有你行走之地。
你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眼前的春意,哪怕现在的你还只是宇宙里渺小的一份子,但是你的心已经足够容纳百川。
当心底的万物生根发芽,你就会感受到生命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处处温暖,点滴有情,生活就会过得充实,而内心会变得更加豁达。
弘一法师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坚持振兴律学,潜心研修戒律,著书说法,他还擅长书法、诗词等艺术领域。
他所题诗的《护生画集》就是宣传仁爱,让人懂得有情,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前半生为师,后半生为僧,看似跳出红尘俗世之外,但是他始终胸怀坦荡,心中有善,心中有情,坚持做到言行合一。
诚如以下八字箴言,四字之心:
清净之心,使人心里敞亮。
厚德之心,使人敢于担当。
至善之心,使人爱己爱人。
有情之心,使人心系世人。
弘一法师用毕生研究人生的真理,引导世人去理解“出世”,不是让人不理世事,不关心他人,而是以一颗超脱俗世之心,去看待这世间的事物。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自然能够活出通透的人生。
谨记这八字箴言,让你活出通透人生
钱钟书曾经说过:“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那里或许不如人间热闹,又或者看起来沉静如水,毫无波澜,却是你心中的理想世界。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有能够感知到孤独的滋味。殊不知,体味“孤独”也是参悟人生的过程。
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中国人的禅修》,他的作者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李叔同,又是令人尊敬的佛门宗师“弘一法师”。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佛学和艺术的研究,以及他与友人的信件,是作者对人生修养与佛学真谛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与体味,用一生去静静领悟”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孤独至灵魂丰满的禅者”,满怀虔诚的心去感受他如何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聆听文中的八字箴言,带你活出通透的人生。
清净,涵养心志
佛法有云:“常乐我净。”
世人都想着能够永久安乐,想要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便是要持有纯洁清净的心态。
三十九岁的李叔同结束他的教学生涯,开始作为一名僧人的生活。从那一刻起,他始终保持一颗佛家人的清净之心,做到自心清净,令他心清净。
他秉持着过午不食,清茶淡饭的僧人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清苦,明明年轻时候的他也曾是留学海外的翩翩公子,归国后的他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却为何成为远离喧嚣的佛家人?
然而,在大师的眼中,一粥一饭都是恩赐。幼年时母亲给予他的教导,让他懂得了珍惜福分,佛门的清净给了他心灵的抚慰,他并不觉得苦,反而从中领悟到平淡的日子最是弥足珍贵。
当一个人的内心不再纠结于令人痛苦的节点,也就会让心里变得舒坦,当心里保持平静的状态,所有的好事都会随之而来。
正如书中写到:“聚散随缘,何必一概。”
心里清净了,自然就看淡一切。人生只要不拧巴,就会变得顺遂许多。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录时谈道:“智者不执著我相,以无我的精神,做利益众生的事业。”
大师提示我们不要执着目之所及,更不要被它肤浅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多考虑做些利己利人之事。
他在讲解《大般若经》时也进一步用“真空”和“妙有”解释不必执著,透过表象看本质。
时常保持清净的“空杯”之心,懂得假若人有十分福气,自享三分,与他人三分,余下四分留给日后。
厚德,承载重任
《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良好的德行,是让万物运作的关键。
弘一法师是一个做事极为认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为了把佛学研究做到最好,他选择了最苦的律学,把弘扬律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且重振这一学派。
林子青在《李叔同(弘一大师)传》里写道:“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
因此,《华严经》就像是一面衡量大师自身言行的镜子,《四分律》就是他行动的准则,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世人都能被佛法所庇佑。
有一次,弘一法师生了一场大病,在草庵里静养一个多月,他发现那里的钟表比起外面的慢半点。
等到弘一法师的病好些了,他离开草庵来到南普陀寺,但是他依旧将钟表调慢两刻,别人不理解他的举动。
后来他在书中对此做了说明:原来他每次联想到生病的情形,就惭愧自己德薄业重。他要用这个“草庵钟”提醒自己德行尚缺,还要努力注重言行合一。
弘一法师在书中写道:“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他一生以“厚德”为己任,言传身教,不断影响着他人。
书中曾有弘一法师写给友人的信,在书信中他问道:“质平是否仍在美专,或在他处?”信中的质平是他的学生。大师在出家前资助这位音乐奇才,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推迟了成为僧人的时间。
不仅如此,弘一法师还在给学生的信件里,再三叮嘱他不要把资助的事情说与其他人听,为的就是不要给他的学生增添来自外界的压力。
弘一法师爱惜人才,懂得成才之路的不易,他更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心。
《大学》有云“明德”二字,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至善,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说道:“美,好也,善也。”世间事物都以“善”为初心。
善良的人家会积聚善事,而很少从善的人家很可能累积祸端。
劝人从善,福有福报。
书中讲了一则关于丰子恺介绍老师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每次去丰子恺家,但凡要坐藤椅时总要摇晃几下才坐。
刚开始丰子恺不好问,但见多次如此,就开口问老师为何这样做?
李叔同的回答很有趣,却又透露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原来他先晃一下藤椅,是为了担心缝隙之间的小虫,他用自己的微小举动,提醒座位上的小生命快些躲开,就不致于伤及无辜。
可见,大师是一个慈悲之人,有着悲天悯人的心性。
徐悲鸿先生在看望弘一法师时遇到一件怪事,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面前行走,却不伤人,就询问缘由,原来猛兽曾经被人擒获,而法师把它放生了。
大师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过“厚植善根”。
当善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底,你所散发出来的气场都充满了善的能量,也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它的力量。
弘一法师的善行引导很多人,他们都以遇到他而深感荣幸。
丰子恺把他“认真”的态度铭记于心。
刘质平承继了他所奉行的“为人师表,人格第一”的教学风格。
一个人怀着一颗至善至美之心,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或许我们做不到如同弘一法师这般的常怀慈悲之心,悲天悯人,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点亮心中的善意之灯,照亮自己,余光为他人。
有情,处世格局
《华严经》云:“非是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
它所说的意思就是不等他人请求,自己从心底里就情愿去帮助他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别人也是能够感受得到。
比如,弘一法师在出家前给学生们讲课,遇到学生不专心听讲,他并没有当面斥责,而是找个单独的机会与学生交谈,提醒他听课要认真。
每次这样的交谈过后他都会对着学生鞠躬,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后来他的课学生们都听得特别专心。
只有当你真正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
书中也常常提到一句话:“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这世间的所有生命都尤其珍贵。在大师看来,他们都值得尊重和照拂。
弘一法师批阅《护生画集》时,提出画集要以柔和的画风,让欣赏作品的人内心生出悲悯之心。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以引导他人打开心门,正视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初心,能够让人由心而发,去关心他人,关注身边的事物。
除此之外,弘一法师在给瑞今法师的书信里提倡办小学,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要从小培养僧者,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可以被佛法的善行熏陶,懂得多做好事,做有情有义之人。
大师在送给友人的信中有一句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当你看到万紫千红的花朵缀满枝头闹春时,你就会发现天地之大自有你行走之地。
你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眼前的春意,哪怕现在的你还只是宇宙里渺小的一份子,但是你的心已经足够容纳百川。
当心底的万物生根发芽,你就会感受到生命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处处温暖,点滴有情,生活就会过得充实,而内心会变得更加豁达。
弘一法师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坚持振兴律学,潜心研修戒律,著书说法,他还擅长书法、诗词等艺术领域。
他所题诗的《护生画集》就是宣传仁爱,让人懂得有情,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前半生为师,后半生为僧,看似跳出红尘俗世之外,但是他始终胸怀坦荡,心中有善,心中有情,坚持做到言行合一。
诚如以下八字箴言,四字之心:
清净之心,使人心里敞亮。
厚德之心,使人敢于担当。
至善之心,使人爱己爱人。
有情之心,使人心系世人。
弘一法师用毕生研究人生的真理,引导世人去理解“出世”,不是让人不理世事,不关心他人,而是以一颗超脱俗世之心,去看待这世间的事物。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自然能够活出通透的人生。
谨记这八字箴言,让你活出通透人生
钱钟书曾经说过:“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那里或许不如人间热闹,又或者看起来沉静如水,毫无波澜,却是你心中的理想世界。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有能够感知到孤独的滋味。殊不知,体味“孤独”也是参悟人生的过程。
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中国人的禅修》,他的作者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李叔同,又是令人尊敬的佛门宗师“弘一法师”。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佛学和艺术的研究,以及他与友人的信件,是作者对人生修养与佛学真谛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与体味,用一生去静静领悟”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孤独至灵魂丰满的禅者”,满怀虔诚的心去感受他如何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聆听文中的八字箴言,带你活出通透的人生。
清净,涵养心志
佛法有云:“常乐我净。”
世人都想着能够永久安乐,想要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便是要持有纯洁清净的心态。
三十九岁的李叔同结束他的教学生涯,开始作为一名僧人的生活。从那一刻起,他始终保持一颗佛家人的清净之心,做到自心清净,令他心清净。
他秉持着过午不食,清茶淡饭的僧人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清苦,明明年轻时候的他也曾是留学海外的翩翩公子,归国后的他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却为何成为远离喧嚣的佛家人?
然而,在大师的眼中,一粥一饭都是恩赐。幼年时母亲给予他的教导,让他懂得了珍惜福分,佛门的清净给了他心灵的抚慰,他并不觉得苦,反而从中领悟到平淡的日子最是弥足珍贵。
当一个人的内心不再纠结于令人痛苦的节点,也就会让心里变得舒坦,当心里保持平静的状态,所有的好事都会随之而来。
正如书中写到:“聚散随缘,何必一概。”
心里清净了,自然就看淡一切。人生只要不拧巴,就会变得顺遂许多。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录时谈道:“智者不执著我相,以无我的精神,做利益众生的事业。”
大师提示我们不要执着目之所及,更不要被它肤浅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多考虑做些利己利人之事。
他在讲解《大般若经》时也进一步用“真空”和“妙有”解释不必执著,透过表象看本质。
时常保持清净的“空杯”之心,懂得假若人有十分福气,自享三分,与他人三分,余下四分留给日后。
厚德,承载重任
《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良好的德行,是让万物运作的关键。
弘一法师是一个做事极为认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为了把佛学研究做到最好,他选择了最苦的律学,把弘扬律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且重振这一学派。
林子青在《李叔同(弘一大师)传》里写道:“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
因此,《华严经》就像是一面衡量大师自身言行的镜子,《四分律》就是他行动的准则,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世人都能被佛法所庇佑。
有一次,弘一法师生了一场大病,在草庵里静养一个多月,他发现那里的钟表比起外面的慢半点。
等到弘一法师的病好些了,他离开草庵来到南普陀寺,但是他依旧将钟表调慢两刻,别人不理解他的举动。
后来他在书中对此做了说明:原来他每次联想到生病的情形,就惭愧自己德薄业重。他要用这个“草庵钟”提醒自己德行尚缺,还要努力注重言行合一。
弘一法师在书中写道:“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他一生以“厚德”为己任,言传身教,不断影响着他人。
书中曾有弘一法师写给友人的信,在书信中他问道:“质平是否仍在美专,或在他处?”信中的质平是他的学生。大师在出家前资助这位音乐奇才,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推迟了成为僧人的时间。
不仅如此,弘一法师还在给学生的信件里,再三叮嘱他不要把资助的事情说与其他人听,为的就是不要给他的学生增添来自外界的压力。
弘一法师爱惜人才,懂得成才之路的不易,他更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心。
《大学》有云“明德”二字,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至善,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说道:“美,好也,善也。”世间事物都以“善”为初心。
善良的人家会积聚善事,而很少从善的人家很可能累积祸端。
劝人从善,福有福报。
书中讲了一则关于丰子恺介绍老师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每次去丰子恺家,但凡要坐藤椅时总要摇晃几下才坐。
刚开始丰子恺不好问,但见多次如此,就开口问老师为何这样做?
李叔同的回答很有趣,却又透露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原来他先晃一下藤椅,是为了担心缝隙之间的小虫,他用自己的微小举动,提醒座位上的小生命快些躲开,就不致于伤及无辜。
可见,大师是一个慈悲之人,有着悲天悯人的心性。
徐悲鸿先生在看望弘一法师时遇到一件怪事,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面前行走,却不伤人,就询问缘由,原来猛兽曾经被人擒获,而法师把它放生了。
大师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过“厚植善根”。
当善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底,你所散发出来的气场都充满了善的能量,也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它的力量。
弘一法师的善行引导很多人,他们都以遇到他而深感荣幸。
丰子恺把他“认真”的态度铭记于心。
刘质平承继了他所奉行的“为人师表,人格第一”的教学风格。
一个人怀着一颗至善至美之心,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或许我们做不到如同弘一法师这般的常怀慈悲之心,悲天悯人,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点亮心中的善意之灯,照亮自己,余光为他人。
有情,处世格局
《华严经》云:“非是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
它所说的意思就是不等他人请求,自己从心底里就情愿去帮助他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别人也是能够感受得到。
比如,弘一法师在出家前给学生们讲课,遇到学生不专心听讲,他并没有当面斥责,而是找个单独的机会与学生交谈,提醒他听课要认真。
每次这样的交谈过后他都会对着学生鞠躬,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后来他的课学生们都听得特别专心。
只有当你真正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
书中也常常提到一句话:“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这世间的所有生命都尤其珍贵。在大师看来,他们都值得尊重和照拂。
弘一法师批阅《护生画集》时,提出画集要以柔和的画风,让欣赏作品的人内心生出悲悯之心。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以引导他人打开心门,正视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初心,能够让人由心而发,去关心他人,关注身边的事物。
除此之外,弘一法师在给瑞今法师的书信里提倡办小学,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要从小培养僧者,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可以被佛法的善行熏陶,懂得多做好事,做有情有义之人。
大师在送给友人的信中有一句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当你看到万紫千红的花朵缀满枝头闹春时,你就会发现天地之大自有你行走之地。
你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眼前的春意,哪怕现在的你还只是宇宙里渺小的一份子,但是你的心已经足够容纳百川。
当心底的万物生根发芽,你就会感受到生命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处处温暖,点滴有情,生活就会过得充实,而内心会变得更加豁达。
弘一法师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坚持振兴律学,潜心研修戒律,著书说法,他还擅长书法、诗词等艺术领域。
他所题诗的《护生画集》就是宣传仁爱,让人懂得有情,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前半生为师,后半生为僧,看似跳出红尘俗世之外,但是他始终胸怀坦荡,心中有善,心中有情,坚持做到言行合一。
诚如以下八字箴言,四字之心:
清净之心,使人心里敞亮。
厚德之心,使人敢于担当。
至善之心,使人爱己爱人。
有情之心,使人心系世人。
弘一法师用毕生研究人生的真理,引导世人去理解“出世”,不是让人不理世事,不关心他人,而是以一颗超脱俗世之心,去看待这世间的事物。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自然能够活出通透的人生。
活得通透,看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会说谁谁活的真通透啊,那通透究竟是什么,似乎也并没有谁说的清,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将他的通透融入在文字里,让我们从中窥见一斑,那通透究竟有哪些特点。蔡澜的《活得通透》就是这样一本生活智慧集结,它融合了处世、感情、饮食、人生疑难、日常欢喜等内容,角度古怪刁钻,却让人能够感受到活得通透的随意与风趣幽默。
作者蔡澜是作家、生活家、美食家、电影人、主持人,对于文学、美食、电影、书法、金石精通,活的潇洒任性,这些特质在它的文字间,让人感受到满是人生哲学的精彩,走入其中,一睹而快。
一、轻松随意,嬉笑言谈间的生活智慧。作者在文字间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一本正经,但是随意的让人深思,这深思里有一种经由世事的纯粹,自然而又轻松,如果说在很多事情上犹如一个均衡的容器,那么作者在对自然而然的生活经历或事件里,或是或不是,都是那般风趣幽默,或是以极为简单的话语陈述,或是以极为坦然的话语阐述,你只觉得啊就是这样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啊。
而这却又并不代表它不看重,恰恰是看了山,却又走过了山,然后轻松的谈论山的状态,所以可以不刻意,可以不谨慎,甚至可以不深度,但是这恰恰是把深度广度或温度一齐融进去了,最后出来一个通透自如的话语与文字。
通透说明事情的理解上通了,同时也穿透了事情本身,而如实的去看见了,所以不扭捏不纠结也不内耗,这种状态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智慧,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自我心力的聚焦里,在人生路途的行走里,在文字描摹里,细细密密地游走着,不经意间让人看见这通透二字渗入其中了。
二、春风拂面,精炼短小,通透潇洒扑面而来在文章的篇幅里,这本书是以98篇精炼的短文构成,在5个部分里各有特点,但都融合着作者的潇洒自如,让人看到作者的内在灵魂特质,也谈吃,也谈喝,可这吃既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的细细密密的菜式,也没有在喝的品种里细细描摹,即便是描摹喝白兰地的日子,也都透着具象描摹里的独特,看似只是轻松地点了一点,却又处处让人看见穿梭文字间的那围绕吃喝的色彩与心态。
而这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里没有聚焦的,我们聚焦在吃如何美味,喝如何美味,那画面,那色彩,那布局,甚至质感,而它和我们自身的练习的那种意象的美好,如何表述如何呈现,幽默有趣轻松如何挥洒在字里行间,你只要看上几篇就可以看见这被人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是怎样的一个人,而那些外在的吹捧也好,标签也好,回到我们去看见的特质,莫不如以书名中通透二字形容为恰当。
三、细致简单里,透着不简单我们总很容易去描摹那不简单的事情,也很容易描写简单的事情,只因它是怎样就描摹怎样,而在看似简单的词语里,去铺陈出不简单的氛围,则让人带着一种惊讶与惊喜的好奇,就犹如在头皮那简单的篇幅里,只这一名词,我们想到这头皮联想到什么呢,头发?皮肤,还有呢?而作者在只言片语的对话里,让我们看见从头皮去看见那刁钻的视角,你只以为它围绕头皮发散了什么道理。
却原来它是让我们看见作者的看法和神态,比如说在最后一句里说到:
“我不认为他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这叫不自爱,不自爱的人,没药医。”只这刁钻的一句出来,让我们就着这短篇细细凝思许久,而这不过是渗透在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里,你似乎看见了许多深意,却又似乎并没有什么深意,而我们最终回到的也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和看见。
又比如在聪明这一篇里,我们想着这聪明该如何写,如何凸显这聪明呢?可作者却似乎并没有凸显聪明,只在最后一句半真半假的说了句:“你真聪明。”这可真让人回味悠长,却又噎得无从说起,这聪明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你如何看待这所说的聪明呢?
在情境里,那简单也好,不简单也好,都由着细致的描摹,让人品味出不同的感知,亦让我们阅读的人从中触及到那看似人性随意,却幽默智慧的瞬间,某一瞬,似乎也为此而打动,打动那颗在尘世烦扰的心,随顺着它,一起去悟去思。
《活得通透》让我们看见别有洞天,独特的视角,时而让人看之瞬间清醒,时而读之豁然开朗,而这未尝不是应和了书名中活得通透,愿你我皆可以活得通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