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姓名八字男孩名字(唐氏姓名八字男孩名字大全)
十大元帅命名改名趣闻
作者:程世刚
人各有名,名字不仅仅是标识一个人的“符号”,有些人的姓名也寓含着他(她)的抱负和志向,在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中,除聂荣臻外都有着非凡的改名经历。
一、 朱德: 红色的品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六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西麓李家湾一个佃农家庭。在他戎马生涯的一生中,曾用过好几个别名。
朱德诞生时,母亲为图个好抚养,像他前面两个哥哥“阿牛” 、“阿马”一样给他取乳名叫“狗儿”。偶尔,朱家也按川北习俗,分别称呼兄弟三人为“牛娃子”、“马娃子”和“狗娃子”。到了4岁,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朱老师给朱代珍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高登。
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讲武堂是滇人所办,因此只收云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还没人报考,他求学心切,于是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并改名为“朱德”。朱德考入讲武堂不久,冒籍报考的事终于被教官们察觉,有几个云南籍的教官立刻把这件事向讲武堂总办李根源报告,并声言要把朱德除名。李根源召见朱德后,见他是可塑之材,立刻打消了开除他的念头,并鼓励朱德努力学习。
1916年,朱德随援川军总司令蔡锷入川,带兵之余,独自悉心研究《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献古籍。凡在他所读过的书页上,都盖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的印记。吟诗作赋是朱德一生最大的爱好,他还有个“玉垓”的笔名。当年,怡园诗社辑印的《江阳唱和集》刊载了他的19首诗,诗尾署名均为“玉垓”二字。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为了迅速壮大革命队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领起义军打着国民革命军一四○团范石生部王团长的旗号,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写道:“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的确,在汉语中“朱”又当红色解释,“德”为品德。朱德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生艰苦奋斗,功勋卓著,忠于人民,待人诚恳,德高望重,堪称“红色的品德”。
二、彭德怀:君子怀德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华。得华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他幼年时,乡亲们都叫他的乳名“真伢子”。彭得华从小认准一个“真”字,追求真理,讲话必真,做事认真。家乡父老说:“扁豆无虚花,真伢子冒(没)假话。”
彭得华曾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石穿”。那是得华15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湘阴县当堤工,受尽工头的欺压。一天,堤工局长来到工地,堤工们将局长团团围住,要求补发工资,遭到拒绝。富有反抗精神的彭得华和一些堤工们气极了,要把局长投进池塘里。官府知道后要抓得华,他被迫外逃。途中遇暴雨,他躲进一个山洞,听见洞里有滴滴答答的响声,仔细一看,从洞顶上落下的水滴,已把地面的坚石滴成了深窝,这真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啊!他想,受苦人若都能像这水滴一样坚持不懈地斗争,这吃人的旧社会不也能被砸碎吗?于是他取“石穿”为号以自勉,含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之意。
1922年,彭得华同邻村少女“细妹子”结婚。婚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得华问妻子叫什么名字,妻子奇怪地说:“我不是叫‘细妹子’吗?”他笑着说:“细妹子是你的小名,你还应该有一个大名。好比人家叫我‘真伢子’,这是我的小名,我还有一个大名叫彭得华呀!”细妹子说:“我就有这么一个名字,没什么大名。” “那好,我给你起个大名。”他想了想说,“男者为乾,女者为坤。你应该做女中的模范,就叫坤模吧!”妻子一听,感到很新鲜,就点头同意了。婚后,彭得华教妻子识字写字,还送她去湘潭女子职业学校学习文化。
婚后没几个月,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考取后他回家告诉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怀了。晚上,他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为彭德怀。以后你就叫我‘德怀’好了。”至此,彭得华改名为彭德怀。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会上,彭德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大跃进”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上书进行批评,竟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集团”主要成员。就在这年8月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理论权威”康生在批判彭德怀时竟别出心裁地在他的名字上大做文章:“你彭德怀,早年起名叫‘彭得华’,野心好大啊,要得中华!还起个号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阴谋嘛!”
“”初期的1966年12月27日,彭德怀被从成都揪回北京。尽管他身陷囹圄,但忧国忧民之心依然如故。196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国际市场销售镁的情况。彭总读后,于20日夜给周总理写信(署名“石穿” )建议利用好大渡河南岸矿渣中的钙镁资源。
三、:由女名到男名
,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林家大湾,原名林育蓉。他与两位在中国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并称为“林氏三杰”。
1925年,林育蓉在共进中学加入中国。在这年年底,武汉地区的组织接到了陈独秀、联署的中国第62号通告(这个通告以“钟英白”的名义发出)。林育南亲自为林育蓉作口头传达,大意为: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三千名入伍生,望各地迅速多选工作不甚重的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路费,前往广州投考,以免该校为派所据。
林育蓉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定服从党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林育南亲自为他整理行李,并给在广州的领导人及他的熟人、朋友写信,拜托他们照顾林育蓉。到广州后,林育蓉没有先去报考,而是走向了杨家祠堂广东区委机关,想先和党组织取得联系。路上他一直想着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进入了黄埔军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奋勇、崇尚拼搏、崇尚顽强、崇尚献身的军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时也写作毓蓉、育容)太不适合,太女性化。没见过他的人,看到名字还以为他是一个女孩子呢。
林育蓉从林家大湾走出,进入武汉共进中学时就已考虑改名,他为自己选择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个“彪”字。他曾征求过父亲的意见,但被父亲一口否决。父亲说:“‘彪’的字义还可以,但这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绝对不能改用此名。”
林育蓉一直在改与不改之间犹豫不决,良久,他结束了徘徊,大步跨进了杨家祠堂大门,在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用饱蘸浓墨的笔力透纸背写道:“,18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这个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就是在这张会客单上。受到了恽代英、肖楚女的热情接待和亲切勉励。二人亲自派人把送上了黄埔岛。他如愿以偿,成功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员。
四、:昭昭之明
1892年l 2月4日,诞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对于他的出世,同许多晚清风云的伟大人物一样,众多热心的“演义家”曾经杜撰了好些神话般的传说: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他母亲到屋后的深井里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龙”,回家后即有身孕。虽说是巧遇龙年出生,但他却生不逢时――因为在这一年的秋末冬初,刘氏家业的开拓者,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氏家庭的成员一个个披麻戴孝,抚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泪水之中。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带孝,长大后更要尽孝于长辈。
不管怎样生不逢时,却是他父亲刘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个儿子。刘文炳是个受过十年寒窗苦,又弃文务农的失意秀才,满腹学问,但做不了官,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旧习俗中,这终究算是一种安慰。看到儿子着实惹人喜爱,刘文炳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好一个‘昭昭之明’,这娃儿就叫刘明昭。”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辈的起名要求,这是最早的名字,父亲后来又为他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
五、贺龙:云中之长者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小名叫“长长”。他小时候有次玩“打仗”游戏,为争当“指挥官”跃身下河,结果因雨后水急,被冲走几里远,后被人救起,救他的人说这孩子命真长。贺龙的父母便叫他“长长”,根据同音又叫“常常”、“常伢”。贺龙5岁入学时又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兴家业。
18岁时,贺龙参加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取名云卿。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相传,上古舜帝传位给治水的禹时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词为:“卿云烂兮。 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的父辈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议论重新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就叫‘贺龙’吧!”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贺龙在青年时期即蓄了胡须,在大革命时期,湘西桑植家乡的人民给他起了个绰号,尊称他为“胡子”或“贺胡子”。有一首民歌就这样唱道:“大地乌云掩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转故乡。”
六、陈毅:士不可不弘毅
陈毅,190l年8月26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薛苞镇张安井村。陈家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的谱系,循序排辈的。陈毅的祖父叫陈荣盛。父亲叫陈昌礼,学识渊博,喜爱琴棋书画,又能作诗填词;母亲黄培善性格刚毅,为人贤惠。陈毅自幼跟父亲认字,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
陈毅5岁那年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陈毅从小勤奋好学,记忆力强,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与下棋。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苏洵,曾说他“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北宋文学家苏洵,字明允,为此陈毅曾将“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
古代思想家曾子有一句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千百年来,这句名言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陈毅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赴法勤工俭学。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从此,陈毅常用“弘毅”来警策自己。他22岁加入中国,血气方刚,英勇无畏,人如其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再后来,陈毅还起了一个笔名叫“曲秋”。
七、罗荣桓:桓桓于征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湘江以东(今属衡东县)的鱼形镇寒水乡南湾村。罗荣桓的家庭属于衡山大族――黑田罗氏,他的祖父罗汇吾,虽然自幼读书却始终没有考上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去世时只给后代留下了―斗谷的田。罗荣桓出生后,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按当时习惯,发蒙之后,称号不称名、字,大家都称他“罗宗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龙旗变成了五色旗。这场革命很不深入,到了偏僻的南湾村,除了男人陆续剪掉发辫外,生活一切照旧:农民们仍然在忍饥受寒,种田交租;当地的土豪劣绅肖罗仙、罗凤梧等仍然在耀武扬威。
不过,社会毕竟是要前进的,到1914年,南湾村出现了一件新鲜事,罗荣桓家斜对过的―个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叫罗氏岳英小学。学校―开学,罗国理便把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入高小一年级读书。岳英小学第―任校长罗炳文,曾经到县城进过洋学堂,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新派人物。他在学校里开的课,除国文之外,还有算术、博物、历史、地理以及图画、音乐、体操等。罗国理领着儿子去见校长罗炳文。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荣桓对于校长和父亲这番对话,当时不甚了解,他还不懂得选择自己的志愿。不过,这所学校确实为他打开了新的知识之窗。他贪婪地、兴趣盎然地吸收着算术和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八、徐向前:继续向前
徐向前,1901年10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在家中排名老六。父亲徐懋淮,晚清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赵金銮,是一位家庭主妇。徐向前出生后,祖母看到是男孩,很是高兴。因为前面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并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
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队伍里出现三种人:有些人变节投降了,把同志的头颅献给敌人作见面礼;有些人动摇退却,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迎着风浪,继续向前进。徐向前把这三种人作了认真比较,觉得第一种人可耻,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敬。因此,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
九、聂荣臻:百福骈臻得双全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江津吴摊场附近的石院子,一家人为给他取名费了番周折。聂荣臻的外祖父对其父聂仕先说:“凭空想,一时想不出,你们都是识字的,翻书吧,从书上选一个有福气的名字。”聂仕先夫妻俩都读过几年私塾,当晚,聂仕先把家里的那本《杂志三字经》拿出来,靠在妻子唐氏身边,寻找起儿子的“名字”来。左斟酌,右推敲,夫妇俩把书都翻完了,也没有找出个理想的名字来。
“明天你到我父亲家去借书,顺便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见。”唐氏对丈夫说。第二天,聂仕先来到岳父家里,把来意告诉了岳父后,便在书案的抽屉里翻书。一会儿,他取出一本《随身宝》坐在椅子上翻阅起来,翻到最后一页,聂仕先脸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走到岳父身边,指着书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讲明,岳父沉吟了一会儿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聂仕先匆匆回到家里,径直走到唐氏房里,指着书的最后一句说:“‘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你看要得不?”唐氏高兴地点头同意,想了一下,接着说:“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聂仕先也点头答应,夫妇俩都高兴地笑了。区别于其他九帅,聂帅用“荣臻”这个名字用了一生,没有改过。
十、:民之利剑
,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贫困的小商人家庭,客家人。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
前面有个姐姐叫稚英,活到十几岁就早夭了,活下来的还有两个妹妹:才英和顺英。当地穷人家有“卖女养男”,卖女儿给人家当童养媳的习惯,这两个妹妹都送人当过童养媳,大妹妹才英后来被送回家来,唯独小妹妹顺英最可怜,两岁就给人家当童养媳,以后又被转卖,受尽折磨,直到解放后才打听到下落,兄妹重逢。活下来的惟一的弟弟叫宜导(道英),也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大的。
1917年夏,等几个同学冒着盛夏酷暑,长途跋涉乘火车来到中国西南边陲名城昆明,准备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的承华圃的云南讲武堂。进入云南讲武堂后,给梅县家乡的弟弟宜导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抱负。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作革命的“前驱”,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剑英”这个名字和“稚英”、“顺英”也是排在一起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你的名字有什么由来
上周签了个小姐姐客户,原名不知道,十年前改名为——赵影来。改名的原因是十六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是的,这名字是父亲提议改的,他们父女二人都很喜欢。
填受益人的时候,她说她母亲已经去世了,我才刹那间明白这名字里饱含的深情。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故事,那我多唠叨两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年轻的时候有一位原配夫人,姓唐名婉,知书达理,贤淑温良,原是陆游的远房表妹。陆唐两家对于这份婚约都非常满意,陆游于是在二十岁的时候和唐婉成亲。
婚后两人琴瑟和谐,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简直是一对神仙眷侣。在此之前陆游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但婚后陆游流连温柔乡,再不曾提起考取功业之事,一晃过了三年。
陆母唐氏,是一位望子成龙的严母,一心要的便是陆游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不成想婚后的陆游如此的沉迷儿女之情,不由大为光火,将这一切的缘由归在了唐婉的身上,认为是唐婉的存在阻碍了陆游的仕途。因此便去尼姑庵请人算了一卦,这尼姑也当真做模做样的指出“陆唐两人八字不合,久之必有性命之危”,陆母大惊,回家之后便勒令陆游休妻:“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在当时那个年代,风气远没有如今这么开放,陆游又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孝子,母命难违更何况是以死相逼,因此只得将唐婉送回娘家。但是暗地里又购置宅子,将唐婉接去,暗中与其幽会。好景不长,此事亦被陆母察觉,因此做媒令陆游娶了当地另一女子王氏,再不许与唐婉有任何往来。
至此,陆唐二人之感情终究是被陆母斩断了。
不出意料,以陆游的才华,苦读三年之后高中魁首。但是很不幸的是,当年同榜第二名,却是当朝宰相、著名佞臣——秦侩——的孙子。这件事令秦侩大感羞恼,因此主张不用陆游,所以陆游的仕途在还没开始就被人暗中给下了绊。
于是来年开春,不得录用的陆游只能回到家乡,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直至有一日,陆游来到了沈园——家乡当地一处较为有名,作为达官贵人赏花赏月的好去处,碰巧在此地遇上了同是前来游玩的前妻唐婉。两人四目相对却不能相认,因为此时唐婉已经改嫁了皇门之后——赵士程。唐婉随即离去,陆游在后跟随,看到唐婉行至亭中和丈夫共食共饮,神情恍惚,觥筹交错之间觉得浮生若梦,如今物是人非,曾经的爱恋如絮般飘散了,大感凄凉。
因此在沈园墙上题诗一首,便是一首出名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莫要再思念她了,莫要再打扰她了,错已酿成,就算了吧。
碰巧的是,随后秦侩病逝,陆游受召回京,于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做官。与此同时,在第二年的开春,由于唐婉身体一向不佳,一年再没有来过沈园。此时再来,在幽径之间徘徊,循环往复之间竟看到了一年前陆游的题词,一时间情绪难平,埋藏在心中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喷涌而出,是为第二首钗头凤,题在了陆游原作旁边: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同年秋,唐婉病逝。
而此后的陆游因为文采斐然,大得赏识,仕途颇为顺利,一直做官到75岁才辞官还乡。故地重游,美人早已做土,反而是沈园几经易手,亭台楼榭竟一如当年。陆游睹物思人,回忆起五十年前的那个倩影,又作诗几首,其中一首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出自曹植《洛神赋》
桥下春水荡漾,桥上只剩下年逾古稀的我垂哀早已飘散的爱情。但是我也不曾忘了,就是这同一汪伤心的绿水,也曾倒影出如惊鸿般倩影划过我生命的那个瞬间——只是,那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又十年,85岁的陆游病逝。
曾是惊鸿赵影来。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