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生辰八字(妈祖生辰八字怎么看)
妈祖文化探源之封号篇(一)
蒋志格
视频加载中...
一、北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特赐南海神女庙号。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莆田县志》:天后林姓,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979年)妃始生,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告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公元987年)升化一云,景德三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006年)也。是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里人祠之,雨旸祷应。宣和癸卯(公元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七溺,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顺济庙号。
按《杭州府志》:顺济圣妃本莆田林都巡检女,自幼不室,数著灵异。死后祠于莆之圣堆江口白湖。宋宣和五年,赐顺济庙额。
二、高宗绍兴二十九(公元1159年)年,封南海神女为夫人。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使琉球杂录》:天妃,宋高宗朝,封崇福灵惠昭应夫人。
按《莆田县志》:绍兴己卯,江口海寇猖獗,神驾风一扫而去。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尺许,掘坎涌泉饮,者辄愈。荐封昭应崇福。(按绍兴二十九年岁次己卯)
三、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加封东海神号。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内。自渡江以后,惟南海王庙,岁时降御书祝文,加封至八字王爵。如东海之祠,但以莱州隔绝,未尝致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界也。绍兴中金人入寇,李实以舟师大捷于胶西,神之助顺,为有功矣。且元丰间常建庙于明州定海县,请依南海特封八字上爵,遣官诣明州行礼。诏可。
按《使琉球杂录》:天妃,宋孝宗朝以助剿温台寇,封灵慈昭应崇善福利夫人。
按《莆田县志》:乾道己丑,都巡检使姜特立上神默相捕盗功,加封善利。
四、淳熙 年,加封南海神号。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八闽通志》:天妃庙,在莆田县新安里湄洲屿上,其神即弘仁普济天妃。淳熙间岁屡灾旱,随祷随应,加封灵惠。
妈祖:从沿海来到客家
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自小聪慧勤劳,助人为乐,在一次海上救助时遇难。相传,妈祖死后亦常“显圣”、“示梦”、“示神灯”,救助海舶、舟人于危险之中。因此,在沿海地区妈祖成了神仙,并多次得到来自民间乃至官方的册封,习惯上多以“妈祖”、“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称之。妈祖是主“航海安全”的神,然在上杭在内的客家地区妈祖崇拜成了普遍现象。那么妈祖是怎样从沿海来到客家山区的呢?这里又回到了汀江和汀江航运。自从汀江航运连接了潮汕地区的海上运输,汀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延伸,一个重要部分。然而汀江航道自古多险滩,人力在惊险多变的江水面前往往是渺小的,很大部分靠所谓的运气支撑,那么跟航海一样汀江航运也必定需要祈祷神灵的保佑。这样,妈祖就自然地由海入川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之日。每年的这一天,上杭的天后宫(妈祖庙)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这时的天后宫早已装扮一新,船工们都早早地来到这里争相朝觐,烧香参拜。宫内香火绕缭,钟鼓乐声不断,人们祈求妈祖娘娘保佑汀江波平浪静、船只平安。祭祀过后,人们在宫内摆上丰富的筵席,欢聚一堂,共祝平安顺畅。
然而,妈祖从海上来到山区,她的功能已远不止一个保佑航运平安那么简单了。在客家先民的口传身授的过程中,妈祖已有扑救山火、保赤护婴、保境安民、扶助功业、减灾救疫、防旱防涝等多种功能。在一些地方,妈祖还有为青年男女婚配的功能。如果哪个妙龄青年想找一个如意的心上人,那么到天后宫去吧,祈求妈祖娘娘保佑,定会遇上自己心爱的人。这时的妈祖其实已不是当初海上的妈祖,而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天后。
这是典型的客家式民间信仰。纵观客家的民间信仰,大都是经过改造的神性崇拜,主要是将来自中原汉文化或外来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加以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新的崇拜体。像妈祖崇拜一样,起先是与客家地区完全无关,但随着汀江航运的繁荣,需要一个保佑的神灵,于是妈祖进来了。接着在妈祖信仰的热潮中,妈祖也被改造了,成为客家人的神灵。像佛教、道教信仰一样,上杭客家地区大都佛道不分,或者相互混淆,自然渗透,甚至像中都镇的云霄阁一样,同时供奉着佛道儒三种菩萨。这是客家一个奇特的现象。我们不必深究其中原因,也许客家作为一个适应力极强的民系,在神性崇拜中也遵循实用的原则,而抛弃了条条框框。这也是它的独特性,也是作为一个民系存在的理由之一吧。客家的崇拜对象中有天公、伯公、自然物崇拜,有祖先、先贤、厉鬼崇拜,有俗神和俗佛崇拜,像妈祖、定光古佛、伏虎禅师等。这里举土地伯公为例。在上杭客家称之为“土地伯公”的其实就是土地神,土地神各地都有,但在上杭已从自然的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因此“土地伯公”的神位随处可见。在家中在田间地头在村口古树下,神位的设置极其简单,土地庙的对联为“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庙内有的只是一块石碑,或木牌、红纸、石头等,有的就只有一块石头。据说土地神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上杭山区中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在民谚中有“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吃狗”、“宰猪杀羊,问过公王”之说,可见土地伯公之威。
上杭客家的是间信仰是与客家民俗联系在一起的。客家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初一十五,各种神佛生日、村中家里有要事,都必须摆上供品,焚香点烛,敬祀一番。客家人过年,从入年界开始,就要送灶神、接灶神、敬祖、敬土地爷、祭天神、门神。正月初一开始又要家中、村里以及附近地区所有的祖神、佛像、菩萨,难以计数。所以说客家民俗其实也是一种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的展现。客家民俗突出地反映出客家人重视礼仪,迷信神灵,崇拜祖宗的文化心理;也突出地反映出客家人团结、进取、重节、自强的精神。客家民俗主要体现在风水、岁时、婚嫁、丧葬、喜庆、农事等方面,这里只能以一叶而窥全貌。
上杭客家人是很看重风水的,有道是“头来风水二来命”。客家的风水文化来源于中原,实践于客家,在村落选址、村居布局、民居建筑、水口(村口)设置、宗祠营建、墓葬地形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约定与程式。水口设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客家的每一个山村,其水口都是很有讲究的,因为风水术认为水口把得紧不紧关系到全村的文风、财富、人气会不会被流失的问题在村落选址时,都会考虑到水口的设置。除了选择好的水口外,客家人还往往在水口植上风水树、筑起水坝、搭起石桥、建筑阁楼。如太拔乡院田村水口就建有凌霄阁、太保庙、文馆和牌坊。而步云梨岭村的林姓村民更是在水口建了一座巍峨雄伟、雕梁画栋的妈祖庙,派人专程到莆田湄州“天妃庙”迎回妈祖神像,在妈祖诞辰之日入火祀奉。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然马虎不得,上杭的婚俗遵循着古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首先由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求婚,女方如同意,则以红纸开具年庚八字转交至男家,这是“打婚纸”(纳采)。男家收到婚纸后,如男女相生,则议定聘金,备礼往女家“小定”(纳吉)。待到一定时日,由男家备好聘金、喜饼、童鸡等送至女家,叫“大定”。然后是男至女家,女至男家,两家设筵,宴请新婿、新妇,并请年长亲友作陪,这是“登门”(纳征)。接着便是择吉日迎娶,预先送日子,送“红贴”(请期)。在迎娶之前一日,男家送猪首及猪肉、鸡、鲜鱼等生菜到女家,女家将奁具送至男家。迎娶日时,女穿红衣红裙,拜别祖宗、父母、尊长后即出门。女家派一幼男随轿,用杉树枝拖青,由老妇人伴嫁,媒人则先行踏煞。在这当中还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到晚上闹完洞房才算完成亲迎。在成婚后的第三日或第五日、第九日,由女方的亲眷往婿家,叫做“做朝”。现在的婚俗自然有所简化,但出除了自由恋爱之外,大都的程序还在遵循着,体现了客家重视婚姻的传统精神。
客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它的传奇就在于既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精粹,又形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民系的精神内核。我们从它民间信仰与民俗的斑驳繁杂中可以看出它的草根性——基于社会最底层,而心存高远;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却顽强地保留着民族文化的传统;长于农事,却工于人生谋划。我想,这就是这个民系能够从山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原因是吧。
来源:上杭县人民政府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