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测名准吗(八字测名准吗可信吗)

超甜的布丁 2023-11-20 18:20:20 用户分享

一个人是否命好,看他的名字就知道

名字真的会影响命运吗?

很多人认为,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已,过度解读,就是迷信了。

可是《论语》里却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礼记》有言:“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

“名”,除了人的称谓之外,还是大人物的谥号,象征身份和地位,人生的价值体现等。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名字,体现了命运的安排,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01

取名,见智慧。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都来围观。然后就会考虑,取一个什么名字才好呢?

在我的老家,人们习惯这样取名:父亲的姓,加上自己在宗族里的辈分,再加一个字,组合成名字。

从字面理解,充分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期待。

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长辈来说,名字的来源,是非常有考究的,还不得不绞尽脑汁。

宋仁宗在位时,有一个叫何次公的小官,汇报了自己接手的案件。

案件材料送到了宋仁宗手里,仁宗就问:“这个人,叫‘次公’,是什么意思?”

送材料的人,无法回答。

大臣庞籍在一旁,说:“《前汉书》里写道,‘黄霸,字次公’。应该可以解释为,‘霸’比‘王’更次一等。还可以说,这个人或者其家人,仰慕黄霸。”

仁宗听了,频频点头。

过了一阵子,庞籍被提拔为宰相。

看来,研究一个人的名字,是一门学问,可以了解别人的愿望,也可以提升自己。

明朝名人王守仁,其名字根据《论语·卫灵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来取的,非常有学问。

光武帝刘秀,出生在济阳县。他降临的时候,房间里特别亮堂,似乎有赤光从窗外照进来,当时稻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

把名字取好了,能够体现智慧,还能吸引别人的目光,是人生和家庭积极向上的征兆。

02

改名,见格局。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名字定下来了,是不会随意更改的。

改名字的人,其实是人生遇到了某种机遇,或者某些挫折,然后用改名字方法,来体现。

画家潘玉良,小时候是个孤儿,名叫陈秀清。后来,她被舅舅卖到了,做了卖唱的歌妓。

当时的名人潘赞化,偶遇了陈秀清,然后为其赎身,并且成婚。为了体现这样的人生转折,陈秀清改名潘玉良。

北宋的苏轼,被贬黄州,生活很苦。他和家人在城东的坡上建房子,种地,非常快乐,因而有了“苏东坡”的名字。

很多人,修改了名字,看起来是要改变一下精神面貌,或者纪念某件事,其实是人生迎来了一个拐点。

余生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修改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想法。若是坚持这样走下去,人生的格局就体现了。

苏轼有了苏东坡的名字之后,就真正可以定位为文学家了。一辈子都牢记简朴的生活,舍去了架子,人生更加接地气。

03

用名,见态度。

人有了名字,但是如何用呢?

事实上,古人对“名字”是分开用的。名是名,字是字。

比方说,苏轼,字子瞻。

在社交的时候,用“名”,体现一个人的谦卑,或者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同辈分的人,熟悉的情况下,用“名”。

普通的社交,下对上,卑微的人对高贵的人,用“字”。

对长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否则就大逆不道了。

总有一些人,不会用名字,影响了自己的前程。

《梦溪笔谈》中记录了一个故事。

名臣盛度在扬州做官的时候,很少接待外人,也不会随意给人点赞。

推官夏有章从扬州路过,盛度就接待了他,并且表示非常器重。

过了几天,夏有章写信给盛度,没想到信封都没有打开,就被退回了。

因为信封上,写着“新圃田从事”,官位挂在眼前,显然不够谦虚。

盛度说:“这个人,已经是志得意满了啊。”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随时都把自己的大名,放在嘴上,或者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财富,把自己的名字尽量突出来,就是态度不对了。给自己一个小名,尊称对方的大名,姿态越低,命运越贵。

04

舍名,见境界。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名字变成了习惯的称呼,并且有了名气。

总有人,把名字和功劳联合在一起。比方说,政治家、物理学家、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以及外交官,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

看着“名字”,就令人佩服,但也正是我们需要舍去的。

人要往高处走,就要学会低处开始。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等,但是他在后半生选择了出家。

他的妻子听到“出家”的消息,非常悲伤,赶来劝说。

夫妻在西湖,站在不同的小船上对话。

妻子说:“叔同,你为什么......”

李叔同说:“请叫我‘弘一’。”

是啊,不管如何,从现在开始,李叔同的名字,已经被舍去了,从今往后,只有弘一法师。

虽然,普通人无法在后半生出家,舍去一切,但是可以看淡自己的功名,也不要在乎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功劳。

名气再大,名字再响亮,都是“虚”的,舍去了,人生才会务实。

05

当然,关于名字的解读,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样,不要彼此强求认同。

生而为人,就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因此我们会假借名字,修炼自己,成全自己,期待自己。

弘一法师说过:“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记住自己的名字,但不被名字困扰,人生就会更加自在;记住别人的名字,能够好好称呼,人际关系会变好。

慈善家陈光标说过:“像我的名字一样,立志做中国慈善事业的光荣榜样和道德标杆。”

记住取名的初衷,多留清白在人间,命运就好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