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石(冯石陆光达原型)

无药可救 2023-07-05 14:51:53 网友整理

苏联专家将核试验场定在敦煌,张蕴钰却反对,陈赓说:你再选一个

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影片里主持原子弹研发的冯石将军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提到了这么一件事:在朝鲜战场上,他曾经抓到过一个美军俘虏,但对方却非常狂妄,一直叫嚣着美军会投放原子弹对我军进行“外科手术”。

《横空出世》冯石剧照

这件往事给了冯石很大的刺激,也化成了他日后研发原子弹的动力。

其实冯石这个角色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我国首任核武器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开国少将张蕴钰。张蕴钰晚年时曾说过:“我这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打了上甘岭,二是参加了核试验。”

1917年,张蕴钰出生于河北赞皇县武昌村,他在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并在同年加入中国。抗战时期,他参加了清河、马岭、大陈庄、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又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斗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上甘岭战役中,时任15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协助秦基伟军长和12军副军长指挥作战43个昼夜,取得了最终胜利。战役结束后,秦基伟曾说:“我有两个好参谋长,一个是何正文,再一个就是张蕴钰。”

张蕴钰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蕴钰回国任第3兵团参谋长,带领部队驻防大连。1958年的一天,张蕴钰正在旅顺口指挥陆海空三军大演习时,突然接到了老首长陈赓从北京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陈赓对他说:“电话上不好讲,你快来北京见我!”

张蕴钰就这样满腹狐疑地赶到了北京,他见到陈赓后问:“你叫我回来啥事?”

陈赓神秘地对他说:“想叫你到核原子靶场去,这是我推荐的,你到了那里,要好好地把它建起来!我们要搞原子弹啦!”

陈赓

原来在这年的6月2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从此我国正式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陈赓向军委推荐张蕴钰去建设我国首个核试验基地。

此前张蕴钰对原子弹几乎一无所知,他心想:虽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是,原子弹这玩意儿,没干过啊!

陈赓仿佛看透了张蕴钰的心思,鼓励他说:“谁也没干过,我推荐了你,就是相信你能干好啊!”

张蕴钰听到这番话以后,也马上表态:“好吧,这既然是一番事业,不管苦与不苦,不管在这个事业中担任的是什么角色,我都愿意干!”

张蕴钰

不惑之年的张蕴钰就此改变了军旅历程,他开始抓紧搜集资料、了解情况、丰富自己在核物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我国有关技术专家已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选定敦煌为试验场区,并开始进行了地质测绘和通讯建设。

1958年10月2日,张蕴钰来到敦煌勘察场地,他发现苏联顾问对核试验场的设计只能试爆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不禁大惊,因为美国在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试验场为什么只能试验2万吨级的原子弹?

张蕴钰是个不甘心吃别人嚼过的馒头的人,他决定亲自驾车在场区内勘察。经过现地勘察,他觉得把试验场决不能选在这里,主要有3点原因:

一是2万吨TNT当量实在是太小了,不符合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是这里离敦煌只有120公里,主导向偏向下风处,敦煌有莫高窟、汉长城、烽火台、鸣沙山等古迹,核试验可能会对这些古迹造成污染,毁了这些,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莫高窟

三是这里水源奇缺、土质疏松,自然条件不行。水源只能依靠珍珠泉,不能满足生活和试验需要,其余大量用水只能靠水车远送,这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难以保障。

从场区回来以后,张蕴钰生气地问随行人员:“为什么把试验场选在这里?”

随行人员回答:“这是苏联专家选定的。”

“这地方怎么行?”

“专家讲这里能搞2万吨的试验……”

张蕴钰直接吼了起来:“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当量目标定在2万吨之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拥有6万万人口的中华民族!”

张蕴钰

张蕴钰马上赶回北京,向陈赓汇报了自己勘察的情况,陈赓听后果断拍板说:“那里不好,你另找一个吧!”

12月24日,张蕴钰带人从敦煌出发,西出玉门关,向新疆大戈壁腹地行进,到第3天日落时,他们来到了罗布泊,经过勘察,发现这里无居民、无耕地、无牧场、无矿藏,虽然平均海拔780米,但地势平坦,地质是冲积土,有些地方是戈壁,筑路施工便于就地取材。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里是个好地方!”

张蕴钰心情大好,不禁赋诗一首:

玉关西数日,广洋戈壁滩。

求地此处好,天授新桃园。

风失踏查路,尘迷炊爨湾。

日写标桩影,月行始新元。

罗布泊位置

1959年2月初,张蕴钰向国防部写了选场和转场报告,建议核武器试验场定点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正式批准罗布泊为核试验基地。张蕴钰被任命为核基地的首任司令员。

1959年5月下旬,张蕴钰率领刚刚组建的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罗布泊。他们找到了一处地方,这里北靠天山,南临博斯腾湖,一条小河从天山流下,河边上开着一片片马兰花,真是生活区的理想之所。部队在这里驻扎了下来,张蕴钰说:“你们看,马兰花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还长得这么好,我看此地就叫马兰吧。我们要在这里画一幅大画,写一首大诗,放一个大炮仗!”

从此,在西部戈壁大漠上,有了一个叫马兰的地方。后来这里又建起了电视台,张蕴钰再次为它取名:“就叫楼兰电视台吧!”

官兵们进行建设

基地刚建立时,正值3年困难时期,上级对张蕴钰说:“国家遇到了困难,不知道原子弹什么时候才能造出来,基地的部队可以去种地、放羊,等国家经济情况好转以后,再来建设试验场吧!这就叫做骑着驴找马,暂时不扬鞭!”

张蕴钰却坚决反对说:“不,我哪儿也不去!一年不搞试验我等一年,两年不搞试验我等两年,我们可以边搞生产,边搞建设,我相信中国终有一天要放原子弹!”

张蕴钰还鼓励基地的同志们:“现在国家要还债,没钱。我们就坚持在这里,有一分钱先干一分钱的事情!”

当时基地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由于孔雀河濒临枯涸,为保证部队用水,张蕴钰作出“苛刻”的规定:“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 一盆水洗完脸后还要留着下班后洗手,晚上洗脚,澄清后再用来洗衣服。

《横空出世》剧照

张蕴钰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他洗脸不用盆,只用一个小茶缸先洗脸,再刷牙。后来回到北京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常使孩子们啼笑皆非。

3年困难时期,基地的车辆少,口粮运不过来,张蕴钰就和政委常勇一起带领机关人员往返20多公里,一袋一袋往回扛;粮食不够吃,蔬菜供应困难,战士们就挖野菜、采榆叶充饥。张蕴钰有胃病,一饿就疼得难受,吃不下饭,但他仍坚持让炊事员每天用草籽和野菜做一顿饭。每当他外出时,炊事员就悄悄往他挎包里塞几块烤焦的馒头片。

有一次,张蕴钰外出勘察地形,但狂暴的风沙突然降临,这让张蕴钰迷失了方向,他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到了深夜,汽车的油耗尽了,他只好以不变应万变,干脆把车停在沙丘边的一棵枯树下,关紧车门靠在车座上闭目养神,连日的劳累使他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张蕴钰

司令员深夜还没回来,这可急坏了指挥部的人,他们出动了大批车辆四处寻找,终于在黎明时分找到了张蕴钰。张蕴钰醒来以后,发现一双双关切的目光都注视着自己,竟然开玩笑说:“昨天晚上,戈壁老风婆突然降临,非要逗我上西天不可。走着走着,孙悟空悄悄送给我一枚原子弹,我擎起原子弹冲着风婆大吼一声:‘快滚开!你可知道我这宝贝的厉害?’你们猜怎么样?老风婆一见我手中有了新式武器,马上变软了,还一直向我表示友好呢!”

大家听了张蕴钰的这番话后,纷纷破泣为笑。

张蕴钰深知搞国防尖端事业离不开知识,离不开知识分子,所以他对基地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视,他给予程开甲教授和董寿莘教授和基地首长一样的待遇,给他们配了通信员和业务秘书;对科技人员的生活,坐车、吃饭,甚至抽烟,他都一一过问。

程开甲

有一次,基地建设一个工程,但程开甲测试后,发现离标准差了一点,他要求返工修改,但工程已接近完成,部队也很疲劳,如果返工,成本和工程量很大。基地领导对此事发生了争执,最终张蕴钰坚持支持程开甲的意见,命令部队返工。

程开甲晚年回忆此事时,依然非常激动,他说:“张蕴钰是我最尊重、最敬仰的领导,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

就这样,5万大军在张蕴钰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63年12月底完成了核试验场的所有建设。102.438米高的铁塔也庄严地矗立于戈壁之中,只等着与“神弹”拥抱。张蕴钰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写下了一首《七绝·开屏村》:

孔雀河流汉代水,玉门关度今世风。

楼兰城颓甲子废,开屏村响计时钟。

张蕴钰(中)在勘察地形

1962年下半年,二机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李觉向张蕴钰透露了一个消息,草原上的关键试验已经成功了。张蕴钰马上意识到基地有了更重要的任务,1963年伊始,他让基地集中一切力量,准备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安全成功迈进。

1964年9月25日24时前,原子弹按计划进入待命状态。10月14日下午,张爱萍总指挥宣布了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的决定和命令。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这天的天气非常不错,这天上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接插上起爆雷管,上午10时接插完毕,张蕴钰取过挂在墙上的那张“操作流程”,在上面郑重地签上了字:1964年10月16日,张蕴钰。

下午15时,进入倒读自动化顺序:“9、8、7、6……”读秒的声音让所有人感到一种难以表述、无法形容的激动和紧张,周围为一种可怕的寂静所覆盖。

读秒“0”声响起时,强烈闪光3秒钟,蘑菇云开始升起,继而听到两声巨响,7分钟后蘑菇云上升到7000—8000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7时50分,一份详细的文字报告经过多方专家之手,由张爱萍和张蕴钰签发,报给了设在北京二机部的试验办公室,然后由刘杰部长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当天晚上,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原子弹爆炸以后,张蕴钰激动不已,思如泉涌,当即吟诗一首:

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

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1975年10月,张蕴钰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再次领导核试验工作。他先后在西北戈壁艰苦奋战十几个春秋,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聂荣臻、张蕴钰和科研人员合影

2008年,适逢核试验基地创建50周年。已经91岁的张蕴钰在医院病床上给基地党委写信,并附诗表达他的敬意:

马踏西陲,

兰花问早。

精心梳妆五十载,

神韵世人晓!

基业再兴,

地阔天高。

喜看马兰新一代,

盛世创业豪!

这首诗的字头连起来是“马兰精神,基地喜盛”。

晚年的张蕴钰

2008年8月29日,张蕴钰病逝,享年91岁。临终前他仍然在念叨:“300万,300万吨啊!” 300万吨,是我国首次氢弹试验时的当量,将军临终前仍然放不下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事业……

《横空出世》里的老首长人物原型

《横空出世》里的老首长人物陈志忠将军的原型应该是张爱萍。在影片中,陈志忠作为冯石的上级领导,确定冯石为原子弹试验项目的总指挥,并邀请了陆光达、王茹慧加入原子弹试验研究。而该人物原型张爱萍,他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横空出世》是一部讲述我国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困难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那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面临核大国威胁的新生,这是一段要让所有人深刻铭记的历史,这其中的两位主角冯石和陆光达有一个让我们钦佩的原型人物。

影视作品中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回归祖国负责整个原子弹工程的核心技术研究,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选择隐姓埋名,作为知识分子在“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喝着树叶熬的汤开展科研研究,甚至连跟妻子的汇合也只能在这个戈壁中。陆光达人物的原型是伟大的邓稼先先生,是我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归国核物理学家,是中国在核武器研制工作上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不仅仅是原子弹,邓稼先还领导设计了氢弹,被称为是“两弹元勋”,后来还被追封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只可惜邓稼先院士在一次实验中,受到了核辐射患上了癌症而最后不幸离世。

影视作品中另一位主角冯石将军,是李雪健饰演,在作品中立下抗美援朝战功的将军冯石临危受命,带着部队和科研人员奔赴西北荒漠完成一项震惊世界的使命(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冯石人物的原型是张蕴珏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1958年,他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1961年改称基地司令员,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横空出世》这部作品讴歌了高科技国防工业的伟大功勋筹建核试验基地,影片并不是着力描述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过程,而主要是表现了为这一功勋付出智慧和艰辛劳动的人们。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