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纯阴的男人克妻(八字纯阴克夫吗)
太实用了:经方中成药!(附六经辨证提纲辨证运用)
01 阳证类
一,桂枝合剂,桂枝颗粒
二,桂黄清热颗粒(大青龙汤)
三,麻杏止咳片(糖浆,合剂)(麻杏石甘汤)
四,葛根汤颗粒(片,合剂)
五,小青龙合剂(颗粒)
六,桂龙咳喘宁胶囊(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炒苦杏仁)
七,小柴胡颗粒(丸,片,胶囊)
八,大柴胡颗粒
九,苓桂咳喘宁胶囊(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十,风寒感冒颗粒(麻黄汤加味)
十一,玄麦甘桔颗粒(桔梗汤加味)
十二,抗病毒口服液(白虎汤加味)
十三,感冒疏风片(麻桂各半汤加独活防风谷芽)
十四,葛根芩连片(微丸)
十五,小儿咳喘灵颗粒(看似[麻杏甘石汤]与[银翘散]的合方加减,但不推荐)
十六,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主药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葛根加浮萍、蝉蜕)
十七,清肺消炎丸(麻杏石甘汤去甘草,加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羚羊角)
十八,止嗽立效丸(麻杏甘石汤加罂
02 阴证类
一,桂附地黄丸(肾气丸)
二,鳖甲煎丸
三,黄芪建中丸(黄芪健胃膏)
四,小建中片(颗粒,胶囊)
五,乌梅丸
六,大黄蛰虫丸
七,归芍调经片(胶囊)(当归芍药散加柴胡)
八,五苓散(胶囊、片)
九,香砂胃苓丸
十,党参理中丸
十一,附子理中丸
十二,桂附理中丸(参桂理中丸)
十三,胃立康片(四苓散合吴茱萸汤加味)
十四,宁神灵颗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人参,茯苓)
十五,金嗓利咽丸(半夏厚朴汤加味)
十六,尪痹颗粒(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十七,温经养血合剂、参桂调经丸(温经汤)
十八,炙甘草合剂(养心定悸胶囊)(炙甘草汤)
十九,酸枣仁合剂(酸枣仁糖浆,安神胶囊)
二十,脑乐静糖浆(胶囊)(夜宁颗粒)(甘麦大枣汤)
二十一,坤泰胶囊(黄连阿胶汤)
二十二,四逆散(气滞胃痛颗粒)
二十三,茵栀黄(茵陈蒿汤加减)
二十四,(同仁)牛黄清心丸(薯蓣丸加镇静安神药)
二十五,麻仁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二十六,暖宫孕子丸(胶艾汤加味)
二十七,寒喘丸(射干麻黄汤)
二十八,舒胆片(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
二十九,妇科养荣丸(胶囊)(胶艾汤加味)
三十,枳术宽中胶囊
三十一,延参健胃胶囊(半夏泻心汤)
三十二,丁蔻理中丸(理中丸加公丁香白蔻仁)
三十三,桂枝茯苓丸(胶囊)
三十四,胆石利通片(硝石矾石散加味)
三十五,一清颗粒(胶囊,软胶囊)(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三十六,虚寒胃痛颗粒(黄芪建中汤加高良姜,党参)
三十七,芪葛颗粒(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三十八,桂芍镇痫片(柴胡桂枝汤)
三十九,参芪健胃颗粒(黄芪建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蒲公英、紫苏梗、海螵蛸、山楂、木香等)
四十,康妇炎胶囊(薏苡仁败酱草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四十一,妇炎康复片(薏苡仁败酱草散加柴胡、黄芩、陈皮、赤芍)
四十二,胃炎康胶囊(桂枝加芍药汤去生姜、大枣,加良姜、柴胡、黄连)
四十三,调经丸(温经汤加减)
四十四,达立通颗粒(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化裁加味)
四十五,补虚通瘀颗粒(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参、红参、刺五加)
四十六,舒心宁片、丹蒌片(瓜蒌薤白汤加味)
四十七,复方白头翁片(白头翁汤加白屈菜止痛,黄连、黄柏全用小檗碱代替(本人很反对这种自作聪明的代替法,有效成分和生药能是一回事吗?!))
四十八,益脑胶囊(《千金》定志小丸、枕中丹合生脉饮加味)
四十九,正天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钩藤、白芷、鸡血藤、羌独活、防风等)
五十,摩罗丹(当归芍药散合百合乌药汤(《时方歌括》)加鸡内金、地榆、三七、九节菖蒲、麦冬等)
五十一,眩晕宁片(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合方加牛膝、菊花)
五十二,安神温胆丸(《外台秘要》温胆汤加人参、酸枣仁、五味子、熟地黄、远志、朱砂、大枣)
五十三,温肾前列胶囊(济生肾气丸加虎杖、瞿麦、萹蓄、淫羊藿)
五十四,前列舒丸(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去芍药,加薏苡仁、冬瓜子、韭菜子、淫羊藿、苍术、甘草)
五十五,宫瘤清胶囊(大黄蟅虫丸加枳实、牡蛎、蒲黄,去蛴螬、干漆、杏仁、虻虫)
五十六,小儿厌食颗粒(理中汤去甘草,加胡黄连、砂仁、槟榔、山楂、山药)
五十七,茵陈五苓糖浆(原方,专治肝胃湿热、湿重于热、黄疸)
五十八,固肠胶囊(乌梅丸去细辛、附子、人参、当归,加赤石脂、肉豆蔻、五倍子、吴茱萸、煅牡蛎、炙厚朴、建曲、诃子、川芎)
五十九,利胆排石片(大承气汤加茵陈、黄芩、金钱草、郁金、木香、槟榔)
六十,厚朴排气合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加木香)
六十一,健肝乐颗粒(芍药甘草汤) 六十二,坤泰胶囊(黄连阿
一、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
原方原名
桂枝汤——桂枝颗粒
葛根汤——葛根汤颗粒
小青龙汤——小青龙颗粒
五苓散——五苓胶囊
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丸
麻子仁丸——麻仁丸(胶囊)
小柴胡汤——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
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丸(胶囊、片)
理中汤——理中丸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丸(颗粒、胶囊、片、口服液)
炙甘草汤——炙甘草合剂
小建中汤——小建中颗粒(胶囊、片)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丸
大黄蜇虫汤——大黄蜇虫丸
鳖甲汤——鳖甲煎丸
薯蓣丸——薯蓣丸
二、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方名有变
麻杏石甘汤——麻杏止咳片
柴胡桂枝汤——桂芍镇痫片
射干麻黄汤——寒喘丸
黄芪建中汤——黄芪健胃膏(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拘急,心悸自汗,并用于胃、十二脂溃疡,胃肠功能紊乱。)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三、一清胶囊
当归生姜羊肉汤——归羊冲剂
芍药甘草汤——健肝乐颗粒
三、在原方基础上作了化裁
麻杏石甘汤——小儿清肺止咳口服液、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四愿堂儿童清肺丸、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桂枝加葛根汤——表虚感冒颗粒
麻黄桂枝各半汤——感冒疏风颗粒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桂龙咳喘宁胶囊
茵陈蒿汤——茵栀黄胶囊(片、口服液、注射液)、黄栀花口服液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宁神灵颗粒(是国医大师张琪研制的头痛类非处方药)
小柴胡汤加青蒿——少阳感冒颗粒
柴胡和黄芩——柴黄颗粒
麻子仁丸——麻仁滋脾丸(麻仁滋脾丸是麻子仁丸加当归、郁李仁,原方用治脾约,故名滋脾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属于胃肠燥热,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者。)
肾气丸——金贵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看到和用过的几个品种,希望各地同仁可以一起汇总,方便大家购买使用。
1、小青龙颗粒:广东在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售价19.8元一盒(福州,内有10小袋,每小袋13克)。我第一次见到是今年五月在成都某药店,当时价是12.8元一盒(内有十小包),现在听说是提价了,公司网站上标价是20元。从成都买回来两盒给家人和朋友使用,效果不错。最重要的使用就是水样的鼻涕泡沫样的痰。。
2、附子理中丸: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售价5.50元(漳州)。这个用处可大了,只要有三阴症,什么都用。
3、小柴胡汤丸: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售价13元(漳州)。少阳症和太阳症都可用。
4、小柴胡颗粒:这个现在就多了,从2元一盒到12元一盒的都有,应该各地都可看到。
5、葛根苓连片:贵港市冠峰制药有限公司,售价3元(漳州)。我从两年前开始用,主要是大便臭且粘不好冲,还推荐给喝酒后容易头晕口渴拉稀等。
6、麻杏止咳糖浆(就是麻杏石甘汤配方):广西大力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售价1.30元。有看过其他牌子的好像5-10元左右。现在市面上许多大人小儿咳喘灵药都是麻杏石甘汤配方加其他如金银花板蓝根瓜蒌等等,都可用。
7、三:这个也多了,从几角钱到几元钱十几钱都有,各地自已看。
8、玄麦甘桔颗粒: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售价4元一袋(内有20小袋,每小袋10克)。单位女同事都很喜欢用,常与小柴胡颗粒合起来泡着喝。我也用在吃火锅后喉咙气管有灼热感,来一小袋就能消除症状。
9、黄连上清片:这个跟三一样各地都有。
10、补中益气丸、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及各种加味就更多了
乌梅丸:
【成 份】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性 状】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酸。
【功能主治】 温脏安蛔。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小柴胡颗粒
主要成分:柴胡、大枣、党参、甘草、黄芩、姜半夏、生姜。
规 格:10g*6袋
小建中颗粒
药品名称:小建中颗粒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20020 剂 型:颗粒剂
规 格:每袋装15g
【成 份】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葛根芩连片
【成 份】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肛门灼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与四逆汤合方)
【功效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
桂枝茯苓胶囊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用于妇人淤血阻络所致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包块,痛经,子宫内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一次3粒。饭后服。经期停服。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
桂枝茯苓丸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大黄蜇虫丸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通经消痞。用于淤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赢瘦,经闭不行。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1—2次。
三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小青龙颗粒
【功效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克(无糖型)或一次13克(含糖型),一日3次。
小青龙合剂
【功效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用时摇匀。
金匮肾气丸:其中多了车前子、牛膝 济生八味丸:其中桂枝改为了肉桂。
桂龙咳喘宁胶囊
【处方】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蒌皮、苦杏仁(炒)
【制法】上十一味,桂枝与部分白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剩余的白芍与其余生姜等九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第三次半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加入上述细粉,混匀,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脑乐静(糖浆或胶囊)
【药物组成】甘草浸膏、大枣、小麦。
【性状】本品为淡棕色的粘稠液体;气微,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失眠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养心,安神。用于精神忧郁,烦躁失眠。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毫升,一日3次。
【不良反应】偶有面红、轻微胃肠不适,可减量或停药处理。
附:六经辨证提纲辨证运用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记住“太阳病”是以9个 字“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哪怕是西医诊断的癌症或什么炎症等等病,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诊断为“太阳病”、 即“表阳证”而不会有错,治疗也肯定有效。千万记住中医是“对病证下药”,绝不是“对病名下药”。中医特色是“辨证论治”,不是“看病名论治”。
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5
这10个字是“阳明病”提纲,其实就3个字“胃家实”。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
记住还有一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
“胃家实”是“阳明腹实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
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4
这12个字是“少阳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半表半里阳证”。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
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这一大段话是“太阴病”提纲。有5个要点:1、腹满而吐;2、食不下;3、自利益甚;4、时腹自痛;5、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即“里阴证”,见此一系列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千万记住这里的“腹满”是“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实满”不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这12个字是“少阴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这一大段话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有6个要点如上所述。只要有这一系列病症,就应诊断为“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千万记住,治疗“半表半里阴证”时绝对不可用“下法”。
六经提纲
一曰太阳病,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8字为提纲。以恶寒2字为病情。二曰阳明病,以胃家实3字为提纲,以恶热2字为病情。三曰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6字为提纲,以喜呕2字为病情。四曰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3字为提纲;以食不下3字为病情。五曰少阴病,以脉细微,但欲寐6字为提纲,以但欲寐3字为病情。六曰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24字为提纲,以不欲食3字为病情。
太阳经证
太阳一经,经证有:伤风证、伤寒证、伤风寒证,腑证有:蓄尿证、蓄血证、蓄热证、癃闭症。
1、经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是也。
2、伤风桂枝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自汗恶风者。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伤寒麻黄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无汗者。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4、伤风寒大青龙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5、腑证者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6、蓄尿五苓倍桂。小腹作满。
7、蓄热五苓去桂加滑石。小腹不满,口渴溺赤。
8、蓄血五苓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小腹硬满。
9、癃闭补中益气汤。尿不得出。
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10、三阳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
11、太阳阳明经同病桂枝加葛根汤。
12、三阳经与太阴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柴胡合理中汤。
13、太阳经与少阴经同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14、太阳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桂枝加葛根汤。
15、过汗而致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
16、下后而致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少阴经
少阴一经,有经证、有协火证、有协水证。
1、经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脉细微但欲寐。
2、协火证黄连阿胶汤。心烦不眠,肌肤干燥,小便短而咽中干。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
3、协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
阳明经
阳明一经,有经证、有里证(腑证较轻者)、有腑证(腑证较重者)。
1、经证葛根汤。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而不恶寒。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里证(腑证较轻者)白虎汤。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凉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3、腑证(腑证较重者)大小承气汤。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太阴经症
太阴一经,有经证,有五饮证,有着痹、行痹,有阳黄、阴黄证。
1、经证理中汤。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四肢禀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吐利而手足尚温。
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草
2、太阳经误下桂枝倍芍药汤。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三阴证原不在发汗之列,不该用桂枝,此方用桂枝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
3、五饮证从水湿论治,用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之法。
4、行痹、着痹。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肿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
5、阳黄、阴黄 。黄者土之色,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阳黄茵陈五苓散,阴黄附子理中汤加茵陈。
茵陈五苓散:茵陈、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附子理中汤加茵陈: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草、茵陈
少阳经证
少阳一经,有经证、有腑证、有半表半里证。
1、经证小柴胡汤。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草、生姜、大枣
2、腑证黄芩汤。口苦咽干目眩。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3、半表半里证(疟疾)。如寒热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蛎、茯苓、常山(治疟)、草果(治疟)、甘草。发热时间长,热重则加知母、石膏。发冷时间长,则加生姜。
厥阴经
厥阴一经,有经证,有纯阳证,有纯阴证,有寒热错杂证。
1、经证当归四逆汤、乌梅丸。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2、纯阳证上攻则为喉痹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下攻则便脓血(有似阳明腑证)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此润燥救阴之意。
黄连二冬阿胶:黄连、黄芩、阿胶、白芍
3、纯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
4、寒热错杂证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
回阳饮: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阴阳五行的解释
黄元御遭受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终于在乾隆的庇护下,在太医院相较安稳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利用太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研究新医术,最后创立了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尊经派”,成为了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了多方百姓。
黄元御能够被称为一代宗师,与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有非常重的关系。这个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后来总结成了八个字:培植中土,扶阳抑阴。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各种疾病的一个调理,尤其是现在中老年人普遍面对的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前我们都在讲黄元御的生平,从他坏了眼睛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后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一直讲到他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前后多次受到乾隆的赏识,一步一步在太医院站稳了脚。从黄元御曲折的医学之路上我们不难看出黄元御的医术真的是非常的神奇。
每一句都概括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名医的过人之处,不学汉朝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连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jue二声)阴这六经都搞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去辨证,就不会诊断看病。
郑钦安,晚清道光光绪年间名医,火神派创始人,被认为是对阴阳理解最深刻的一位大医学家。要学习中医,就必须要向郑钦安学习,否则就搞不懂什么是阴阳。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出了多少位名医大家,但其中只有黄元御的五行理论是最完善的也是最容易懂的,学中医的人,如果不读黄元御,那么关于五行的知识可以说是迷糊的。
阴阳五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点困难,毕竟在我们日常里听到五行阴阳总会觉得和迷信沾上一点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日常在路边能见到的那种算命先生,张嘴闭嘴就是阴阳五行,什么名字里五行缺土五行缺水,硬是把阴阳五行这么科学的东西给搞成封建迷信了。中医所讲的五行是有依据的,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认为,人体当中存在着一股非常重要的气,就是元气,它也可以叫阳气、真气、真元等等。那么这个元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出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关于“气”和“能量”,两者有所相同,但也有所不同。中医所说的元气还有更多的功能,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中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气,包括我们所说的阴阳五行,也都是在研究气的运行。
在过去,没有那么多精密的仪器去分析,所以关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只能通过动脑筋去分析现象的本质,所以古人是怎么发现气的存在的呢?
泰山有一条山谷叫做桃花峪,山谷那个口子上有一座道观叫做元君庙。一进门的那座影壁上,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旁边就写着一个字:上面是一个无,下面是四个点。
这就是古人最早对气的解释:无就代表没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四个点代表有东西存在。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什么是气,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我们常说中国人擅长思考,古人观察到人为什么能活动能说话?为什么睡着了就不能走路不能做别的事情?睡着了能醒过来,为什么死掉了就永远也起不来了?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到底是晕了还是死了,都必须要走到跟前才能知道。这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人睡着了和死了,其实就差了那么一口气的存在。人从出生到死去,气会随着身体的成长和衰败而变得逐渐强大到慢慢衰落。气活跃了,人就会醒,气蛰伏下去,人就睡觉。气与生俱来,刚出生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强,它变强人就变强,随着人体的衰老气也会越来越弱。
我们对于气的来历,是在一些很古老的书籍中找到的,对于能量和元气的感悟,都是郭老师从古人的书中和现代医学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人的一切生理变化其实都是气的变化。
我们中医里平时说的肾气、肝气、脾气、心气、肺气其实都是关于气的变化。只要是学中医,就是在学习元气的运转规律。我们的祖先不仅发现了气,而且还发现了它是在不断地运行,还总结出了气的运行规律。
这里的心肝脾肺肾不是平时我们说的脏器,他们代表的是整个系统之间“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界中水的运行规律有点像,水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水受热会变成水汽蒸发,南北极热量少,所以水分蒸发不但不会蒸发,而且还会凝固变成冰。
喜欢爬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山下可能是夏天,山顶可能就是冬天了,像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年都是被冰雪覆盖着的,所以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又会变成雨水落回地面,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有上有降,运行的轨迹变成了一个圈。元气在我们身体内也是如此,不断地运行,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所以不管是水循环也好,元气运行也罢,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部分,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把这两个对立面称之为“阴阳”上行为阳,下行为阴。
说阴阳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点,所谓的阴阳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人体内元气的阴阳,是指任何一个人体内的元气分为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一股气,而不是像现在有的半吊子医生是的那样,阴是一股气阳是一股气,一共两股气,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就像一座山,山北为阴,山南为阳,但它必须是同一座山,河流有阴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它必须是同一条河。
人,前胸为阴,后背为阳,它必须是同一个人的前胸和后背,这个道理才说得通。黄元御的治病八字方针:培植中土扶阳抑阴,后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治病的时候,首先得先分清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就是升不上去了,需要借助药物让他升上去,阴虚就是降不下来了,就需要我们去抑制它,帮助它降下去。
人的本质是元气的运行,而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把阴阳五行弄明白了,就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健康。我们要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去了解生活中我们相关的一些症状。虽然阴阳五行听起来很难懂,但是我们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带大家去认识去学习。
黄帝内经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是健康生活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