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陈廷敬(陈廷敬一生)

历史上的陈廷敬有多厉害
自中国开科举取士后,许多家族借此鲤鱼跳龙门,并长期拥有显赫地位。古人常言一门三进士,说的便是这样的科举家族。桐城姚氏、张氏,山西皇城陈氏,都是这样的家族。今天要聊的便是山西皇城陈氏。
据陈氏家谱记载,他们在明朝初年落户山西,早年先祖以放羊为生,后来家族中有人开始担任官职,便开始逐渐兴旺起来。到后来陈氏家族中的陈昌言、陈豫朋、陈壮履、陈师俭都科举有名。
顺治年间,又有陈廷敬再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翰林院历来被认为是培养高级官员的地方,从翰林院出来的官员,含金量极高。
康熙亲政后,又从翰林文人编入南书房,成为皇帝的御用秘书。所以,康熙一朝中,从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地位格外高。陈廷敬在康熙继位后,很快被挑选为经筵讲官。
康熙年幼亲政,许多政事都要靠别人教导,经筵讲官虽然在清朝时逐渐成为虚职,但陈廷敬仍然有机会可以为康熙讲书,其中必然会讲到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内容。
当时陈廷敬只有二十几岁。一个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坐到这个位置,负责如此重要的职位,可见才学非同一般。康熙对陈廷敬也十分赏识。后来陈廷敬也那么快得到升迁,跟康熙的提拔有很大关系。
当然,为皇帝讲书,只能说明理论知识扎实。陈廷敬是一个真正有本事,能处理上实际事务的官员。在担任户部官员期间,陈廷敬对当时康熙朝钱币的诸多弊端提出质疑,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康熙朝是以钱币和白银作为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当时因为钱币流通不顺,导致市面上钱币极少,百姓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康熙时期,国力强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钱币贱白银贵的局面。
面对这一情况,清朝采用加重钱币重量的办法,希望能抬高钱价,但是进一步造成市面上钱币缺少,百姓生计日益艰难。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这要对清朝的货币制度进行调整,而调整的过程中,势必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容易遭来反对。
陈廷敬的办法是减轻钱币重量,停止征收铜税,增加铜的供应量,由此让市面上的钱币数量增加。同时又对内部进行管理调整,盘点钱币库存,多管齐下,解决康熙时期的钱币问题。
有能力的官员,在康熙朝并不罕见。纳兰明珠能力就很强,可是他搞、拉帮结派,品行极差,把朝局搞得乌烟瘴气。陈廷敬的长处在于,他不仅能力强,而且品行好,不搞贪污那一套。
明清时期,山西受到理学影响极大,陈廷敬在这种熏陶下成长起来,在个人道德上有极强的修养,对于官场上那些现象也敢于批判和斗争。
他多次弹劾官员,即便对方位高权重也毫不畏惧。他曾经弹劾八旗大臣王继文贪污军饷。这次弹劾后,官场风气有所好转。当然,只靠官员弹劾,对遏制影响力有限。陈廷敬曾经上书康熙,认为杜绝的根源在于提倡节俭,拒绝奢靡。
地方督抚等高级官员则是防范的重点。他们的,容易蔓延广泛。除了这些,陈廷敬还提出一些更具体的措施,比如公开赈灾账目,防止地方官吏趁机贪污等。
这种才能和品行俱佳的官员,在清朝虽然也有其他人,但跟庞大的官员群体相比,仍是少数人。而且陈廷敬不仅做官做得好,文才也极佳。
他一生中编纂中很多书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熙字典》。这本书虽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做编修,但同样需要耗费极大的精神。光是校验,防止出错,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康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这些汉字的排列整理,都要十分小心,不能出错。因为这本书编纂后,属于准备流传后世的书籍。现在这本书还是做文献研究的重要材料。
陈廷敬在康熙朝一直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直到康熙五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康熙亲自为他增谥号“ 文贞”。“ 文贞”是清朝最高级的谥号,仅次“文正”,这也是对陈廷敬一生最好的盖棺评价。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皇子扶棺进村,陈廷敬死后真能享受如此高规格待遇?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陈廷敬这个角色扮演得十分出彩,康熙皇帝对他很宠信,而且是打心眼里对这位汉臣十分尊敬。陈廷敬死后,康熙悲痛万分,下令让皇子扶棺进村。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中,规定了父母死后,在出殡时儿子必须扶棺,这是封建礼法对孝道的一种诠释。就是到了现在,也一直沿袭这个习俗。如果康熙让皇子扶陈廷敬棺椁入村并下葬,那扶棺皇子岂不是就成了陈廷敬的儿子了吗?
显然,康熙让皇子扶棺进村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并不是说陈廷敬没有这个资格,只不过封建礼法高于皇权,就是康熙皇帝也不会做出有悖于礼法的事情。那么历史上,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又给予了他什么荣誉呢?有清一代皇子扶棺是否真的发生过?
清代的大臣死后,一般都享有追封、赐谥、祭葬等荣誉。按照清代的规制,凡侍郎以上二品大员去世,皇帝照例要有所表示,如果不是皇帝宠信之人,一般情况下,会按照惯例追封一级。比如侍郎追赠尚书衔,尚书追赠太子太保衔,大学士追赠太保、太傅衔。
同样按照制度,二品大员都享有赐谥的权利,如果是翰林院出身者,即由内阁提请,选定四到六个以“文”开头的谥号,由皇帝钦定,若是位高权重,且深受皇帝宠信者,则有机会获赐“文正”、“文忠”一类的高级别谥号。
在赐祭方面,同样也要根据生前职位以及皇帝的宠信程度,大学士去世后,按例要赐银二千两到三千两,如果是生前功劳大,那么皇帝也会亲自到府上亲祭,或是派遣皇子、亲王、王公大臣祭酒。
但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皇帝亲祭还是派遣王公大臣祭酒,都局限于京城的府邸,而不会到去世者的老家。
清代的大臣,尤其是汉大臣,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生前在京任官时,都有皇帝赐予的府邸。去世后,朝廷为他们举行葬礼,这个葬礼更多是场面上的,要按照朝廷的法度进行。
之后,大臣的棺椁要运回老家安葬,是谓落叶归根,不管生前职务多高,受宠程度如何,死后都要归葬故,没有葬在京城的先例。
陈廷敬是山西阳城县中道庄人(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他生前的最高职务是大学士,属于文官的最高品级。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在京城病逝,终年74岁。
陈廷敬的官方葬礼在京城举行,康熙帝下令赐银二千两治丧,赐谥“文贞”。不过康熙皇帝并没有亲临陈府,这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不无关系。康熙派了皇三子胤祉率侍卫祭酒,并令各部院大臣前往吊祭。
陈廷敬在京城的葬礼举行完毕后,康熙又派人护丧归里。当年的十月,陈廷敬的棺椁运至阳城县中道庄。注意,康熙皇帝只是派人护送陈廷敬灵柩归里,史料中并没有说明是谁,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派遣大内侍卫,不会是朝廷重臣,更不会是皇子。
陈廷敬是在十月中旬下葬的,出殡的时候,康熙帝又为他做了一首悼诗,诗曰: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容。
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
朝思葵衷励,国典玉衡平。
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很显然,《康熙王朝》中所谓的派皇子扶棺进村的说法,并不可信,只不过是影视作品的渲染而已。
不过,在史料中也是有人享受过扶棺待遇的,而且不是皇子扶棺,而是皇帝扶棺。这个人在清代历史上的名气远远不及陈廷敬,他也是汉臣,名字叫杜受田。
了解清代历史的读者,对这个人应该也不陌生。杜受田是道光晚年一位举足轻重的幕后军师,他是咸丰皇帝的老师。
在道光晚年咸丰与奕䜣的争储中,杜受田屡出“奇计”,帮助咸丰战胜了恭亲王奕䜣,赢得了皇位。因此,杜受田在咸丰登基后受到重用,咸丰帝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这个杜受田谋略不错,是个理论家,但实践能力一般,不善于治国行政。咸丰元年,杜受田以钦差大臣身份在山东赈灾,并于当年七月九日病逝任所。杜受田的死对于咸丰的打击很大,灵柩抵京后,咸丰帝亲往杜宅祭奠,扶棺痛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受田为太师,赐谥“文正”。
杜受田在京的葬礼完毕后,灵柩起程归里山东老家安葬。起程之日,咸丰帝赐祭一坛。并有恭亲王主持送行仪式,奕䜣及各部院大臣目送杜受田灵柩出城,咸丰派出散秩大臣承志前随性,赐予金镐、玉锹。
金镐、玉锹是有含义的,咸丰的意思是在恩师归葬故里的途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凡碍灵柩前进之物一律铲除。
可以说,杜受田是清代历史上死后哀荣最高者,但即便如此,咸丰帝也不过是扶棺痛哭,在杜受田归葬故里之时,派出的也不过是个正二品的散秩大臣,这和皇子扶棺进村比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