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八字的格式(八字的格式怎么写田字格)

陪你演戏 2023-08-11 04:49:45 网络

会议纪要写作八字诀,看完还怕不会写吗?

会议纪要是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经常使用的一种公文。党建君推荐本文,就会议纪要的写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其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什么是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反映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是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会议纪要可以多向行文。向上级机关汇报会议情况,以便得到上级机关对工作的指导;向同级机关通报会议情况,以便得到同级机关的支持配合;向下级机关传达会议精神,以便统一认识,贯彻执行。

会议纪要的种类

1. 决议性会议纪要,主要记载和反映会议作出的重要决策事项,常用于各级领导机关的办公会,如省长办公会议、市(县)长办公会议等。

2. 协议性会议纪要,主要记载双边或多边会议有关内容及其达成的协议等情况,常用于领导机关主持召开的多部门协调会或不同单位共同召开的联席办公会等。

3. 研讨性会议纪要,主要记载和反映经验交流会议、各种专业会议或学术性会议的研讨情况,主要用于职能部门或学术研究机构召开的专业会议、学术研讨会议等。

会议纪要的内容结构

一 标题

1. “会议名称+纪要”,如《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等。这类标题最为常见。

2. “正标题+副标题”,正标题提出问题或揭示会议主旨,副标题多为“会议名称+纪要”。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xx市xx区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这种标题常见于报刊发表的会议纪要。

3. “发文机关名称+议题+纪要”,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工作会议纪要》。

二 正文

1. 开头:主要用于概述会议的基本情况,包括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会议议程和主要成果等,然后用“现将会议主要精神纪要如下”或“现将这次会议研讨的几个问题纪要如下”等过渡句转入下文,文字一般都比较简练。

常见的写法有两种:一是列项式,即将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等要素依次列出,各占一行,使人一目了然。这种写法多用于办公会议纪要。二是概述式,即将会议的基本要素用一段文字作简要叙述,使人看后对会议情况和基本精神有个大致了解。

2. 主体:一般包括会议研究的问题、讨论的意见、作出的决定和提出的措施办法等。

(1)条款法,就是把会议议定的事项用条款方式加以简要说明,分别冠以一二三四的标号,一条写一个事项。这样表述简明扼要,适用于部署工作的会议或办公会议,也适用于工作协调会等。

(2)综述法,就是将会议所讨论、研究的问题综合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集中谈一个方面的问题,较复杂的工作会议或经验交流会议的纪要多采用这种写法。

(3)归类法,有些工作会议涉及内容较广,讨论的问题较多,这就要求按讨论问题的性质或议定事项的不同分类进行整理,分别列出序号、标题来叙述,每个标题下面视内容多少,或分段或分条来写。

(4)摘记法,就是按会议发言顺序记录每个人的发言要点,根据各人提出问题的不同角度,整理成几个问题,并署上发言人姓名、职务,有时还要加上小标题。

3. 结尾:有的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为实现会议目标和任务而奋斗的号召或希望;有的就会议议定的有关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有的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有的则对会议意义和收获进行评价等。

三 文尾

会议纪要一般也有文尾,与其他文件类同,主要是会议纪要的印发机关、成文日期、发送单位等内容。

会议纪要的写作要点

真实准确: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议的情况和精神,需认真地进行会议记录,详尽地了解会议情况,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精练概括:精练概括与详尽细致,是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最重要的区别。语言文字简练准确、朴实无华、通俗明白,也是精练概括的应有之义。

要点突出:会议纪要就是记叙会议的中心内容和讨论研究的要点。凡与此联系密切的问题,都应尽力写充分;反之就要少写或不写。

取舍适当:凡符合会议宗旨的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会议纪要都应集中反映;对少数人的意见,如果是正确的,也要予以反映;如果讨论中意见确有分歧,难以取得统一,一般不应写入纪要,但研讨性会议纪要除外。集中会议讨论的意见,还要特别留意会议主持人发表的意见,特别是他(她)的总结性发言和结论性意见,并在纪要中充分体现。

会议纪要看起来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是作为秘书工作人员,你真的掌握了会议纪要的写法了吗?会议纪要对于记录会议主要情况、传达会议议定事项、推动工作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个人体会,写好会议纪要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撰写会议纪要是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基本功。在工作中,写好会议纪要有“八字诀”可循。

一是求“快”

时效性是会议纪要的最大特点。很多重要工作都要在会议结束后马上落实,需要拿会议纪要“说话”,太晚就有可能失去其自身价值。因此,会议纪要的撰写、报批、印发一定要迅速,一般会议三至五天内印发纪要,重要紧急会议当天印发或隔天印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好基础工作,准备好各种会议的纪要模版,程序化填充文字内容。

二是求“准”

准确性是会议纪要的基本要求。首先,内容要准。会议议定的重要事项比如经费、时限、责任人等一定要准确翔实地记录下来,不能有任何出入。例如,关于经费使用的决议,要详细写明金额、拨款单位、拨款时间、拨款方式,防止日后出现问题无从对证。

其次,用语要准。参会人员在讨论或讲话中,对一些专业术语、专有名词可能一带而过,说的是不规范简称或俗称,比如把××省(市)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省(市)第×届委员会第×次会议,统称为×届省(市)人大(政协)第×次会议,类似情况应在撰写纪要时注意核对订正。

最后,记录要准。纪要撰写人员要全程参会,做好录音和记录,核对好参会人员,对于一些大型会议,经常会有“替会”情况发生,要以签到情况为准记录参会人员。

三是求“实”

会议纪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求原原本本记录会议召开情况和议定事项,文字要尽可能清晰简练、准确平实,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和看法。

对于报领导讨论决定的会议事项,一般只将最后议定的结果写入纪要,不必记录讨论过程;对于传达重要会议、文件或领导指示的会议事项,要抓住重点,避免空话套话,凡能从其他文件、资料中查到的内容一般不写,只写会议提出的要求和部署,使没有参加会议的人看了纪要也能了解会议情况。

四是求“全”

要突出完整性,对会议进行全面的记录,最忌丢项落项或多项。特别是有的会议可能会根据需要临时加入一些议题或部署一些任务,要注意完整地写入纪要。

为便于撰写和查阅,应当按照一事一标题或一段的格式撰写,顺序应按议题的重要程度和类别进行排列。会议讨论未通过的议题一般不写入纪要之中。

五要会“借”

会议信息量大,撰写纪要需全面广泛占有资料,把会议材料、领导讲话、记录稿件、录音录像以及会议涉及的相关文件资料搜集齐全,通读理解,只有自己弄明白了才有可能把纪要写明白。

在使用资料上要敢借、会借,一般来说,对于顺利通过的议题,会议材料的请示事项就可以借用为会议纪要的决定事项,领导讲话的主要提纲可以借用为会议纪要的强调(要求)内容,有选择性地把会议材料借用为纪要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对资料进行收集、筛选、提炼、组合的过程。

六要会“改”

所谓改,就是在“借”的基础上对部分材料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可或缺。

比如,领导在会上脱稿部署工作、提出要求时,可能会讲得过于详细、层次稍显不清、前后略有重复,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会议记录进行修改加工,再写入会议纪要,既体现领导真实意图,又符合会议纪要准确务实的基本要求。由于修改工作要求较高,纪要撰写人员需不断提升理论功底和文字水平。

七要会“报”

会议纪要初稿写成后,如何报领导批准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要广泛征求意见,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必须向事项汇报部门、涉及部门和会上提出反对意见部门的主要领导征求意见,涉及重要大额资金使用的必须征求财务部门意见,视情况征求宣传、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完成这些基础工作,才能逐级上报主管领导、主要领导审批。

八要会“用”

会议纪要批准后,要特别注意发挥其作用。

一要正确确定报送范围,参会人员和单位都要报送,再视会议内容,报送有关部门阅知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二要与督办工作做好衔接,由相关人员将纪要中有关任务梳理成待办事项进行督办。

三要做好存档工作,便于日后查阅,需要注意的是纪要在报送的过程中可能会由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多次修改,一定要存档领导签字确认的最终版本。

此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单位内部的会议,不涉密的可在单位内网发布。

来源:《秘书工作》(作者 项张国 高峰)

编辑:姗琳

什么是汉隶和八分?

L6-07汉隶和八分

本级课程第三课,我照翁方纲的论述排出一张表:隶书初起,有横直而无波势,这是古隶,有些学者称之为「秦隶」,因为是程邈整理、秦始皇批准推行的。秦朝寿命实在太短,自己没用几年就倒了,西汉趁了个现成,直接把秦隶拿来使用,但用现在的话来说,秦隶的版权属于程邈。汉人自己创造的隶书是八分书,翁方纲称之为「分隶」,这才是汉人可以登记版权的,所以称之为汉隶。正楷书翁方纲称之为「楷隶」,或称今隶、真书。古隶已经讲过了,今隶九级课程讲,今天开始讲汉隶。

一 汉隶

汉朝四百多年出现过三种隶书:古隶,如《莱子侯刻石》,有横直没波势。汉隶,如《礼器碑》,有明显的波势。今隶,到汉末隶书已经渐渐变为早期真书,如钟繇所书。通常所说「汉隶」,是指中间这一种。如清代书法家王澍这样说:

《竹云题跋》

■ 清·王树

· 《乙瑛》雄古,《韩敕》变化,《史晨》严谨,皆汉隶极则。学汉隶者,须始《史晨》以正其趋,中之《乙瑛》以究其大,极之《韩敕》以尽其变。

这里王澍所言「汉隶」,专指东汉有波势的隶书。他举出汉隶三块最有代表性的碑,誉之为「汉隶极则」,这就是《乙瑛碑》,《韩敕碑》和《史晨碑》,各有优点。《韩敕碑》现在通常叫《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王澍把有波势的隶书称为「汉隶」,是最普通的用法。

《书辑》

■ 明·陆深

· 自(程)邈以降,谓之秦隶。

· 贾鲂《三仓》、蔡邕《石经》诸作,谓之汉隶。

贾鲂、蔡邕都是东汉人,换句话说,秦隶一直用到西汉,东汉出现了有波势的隶书。所以陆深用「汉隶」这名词,只指东汉的隶书。

我画张图,大家看了比较直观点。秦朝约十四年,汉朝约四百二十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我再分出一点点叫汉末。没有波势的古隶,从秦、西汉一直到东汉前期都在用,我们讲过的《三老讳字忌日记》《开通褒斜道刻石》就是东汉的。要注意以前是以碑刻上的字为标准的,不以竹简为标准,西汉竹简上已经出现了大量波势,我等一下再讲。从这表上看,「汉隶」时间并不长。

你读古籍时要注意,有些人把「汉隶」解释为「整个汉朝的隶书」。(如清代胡元常这样说)

《论书绝句六十首》

■ 清·胡元常

· 汉隶,今所存汉人碑刻皆是也。

原文较长,我这里不能全部引用。他是广义上使用「汉隶」这一名词,可谓望文生义。

又如清代梁章巨这样说:

《退庵随笔》

■ 清·梁章巨

· 墨卿〔伊秉绶〕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未谷〔桂馥〕能缩汉隶而小之,愈小愈精。

你看这里他举了两个隶书大家:一位是伊秉绶,我们知道他是写古隶的。

另一位是桂馥,他是写分隶的。但梁章巨不加区别,混而同之都说是「汉隶」,跟胡元常差不多。

照胡元常和梁章巨的说法,那「汉隶」时间就相当长了。所以说,「汉隶」这名词容易引起误会,尤其是到了汉末,今隶产生了,事情就变得更复杂。

二 八分

我先讲一个例子,我上小学时简体字还没有公布,譬如「书法」的「书」字,当时是这样写的。到一九五六年公布了简化汉字,「书」字变成这样了。于是人们把原来的「书」字,叫做「繁体字」。这「繁体字」名称原来是没有的,我上学时,老师从来没有讲过「我们来学繁体字」。就因为产生了「简体字」,那原来的字就多了一个新名称,这样容易区别,人家知道你所指是什么。

2.1 「八分」名称的产生

刚才说过,汉末产生了今隶,就是真书。这是一种新书体,当时也称为隶书,于是「隶书」这名称所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明确所指,就需要就每种不同特点的书体各起一个名字。

清代沈道宽说:

《八分筌蹄》

■ 清·沈道宽

· 八分即汉隶也。既谓之隶,又曰八分,随时易名也。魏、晋以来,谓今之正书为隶,两隶并行,不可不有以别之,故谓汉之隶为八分。

清代刘熙载也这样说:

《艺概》

■ 清·刘熙载

· 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

简言之:

· 大小篆、古隶、八分、今隶都是后起名称。

· 目的是辨别具有不同特点的书体。

· 有波势的汉隶,改称八分。

当然有些人坚持用「汉隶」不用「八分」,这也没办法。不过,你要知道汉隶就是八分。

黄聿丰老师练习作品

这是我老师黄聿丰先生当年写的,他说只是练习。上面是古隶,下面是

八分,各有特点。八分有波势,也称「雁尾」,通常在长横或捺笔上。请注意每个字的雁尾只可以有一个,所谓「雁不双飞」,就是这意思。

2.2 「八分」的来历

为什么汉隶又称八分,不叫九分,也不叫七分昵?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来历的,我先解释一下「八」这个字。

《说文解字》这样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八」,已经是改动、美化过的,在甲骨文、金文中,「八」是这样写的,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就叫「分别相背之形」。

东汉隶书作品中的「八」字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王澍说《乙瑛碑》《礼器碑》和《史晨碑》为「汉隶极则」,这三大碑正好都有「八」字,我找出来给大家看看。这三个「八」字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左右分背,跟甲骨文、金文一样,二是捺笔都带有波势。像这样的隶书,就是八分。

最早指出八分有「八字分背」特点者,是唐朝张怀瓘:

《书断》

■ 唐·张怀瓘

· 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

· 又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之,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

· 王次仲即八分之袓也。

这里涉及一个人,王次仲,我以前提到好几次了。有关王次仲的资料非常少,只知道他是上谷太守,制定了隶书的新写法,被人视为楷模,广泛流行。

有关王次仲,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录最早:

《四体书势》

■ 西晋·卫恒

· 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这里所谓「楷法」,就是「可作为楷模、楷则的技法」,在卫恒看来,王次仲以前的隶书没有成法,大家都是随意写,到王次仲才制定了明确的法则,结束了随意书写的情况,隶书有了标准。这件事情,影响极大。

南朝刘宋时,王献之的外甥羊欣有一个记录:

《古来能书人名》

■ 刘宋·羊欣

·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羊欣的记录,明确了王次仲的「楷法」是八分楷法。

马王堆帛书

现在有很多出土数据,有秦简、西汉竹简、木牍、帛书,西汉书写已经出现了波势,可以确定,但有没有法则昵?你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这相同的两个「之」字,一个有明显的波势,另一个却没有,这说明什么?书写时有没有波势,完全是随机的,没有法则。「事情」的「事」,整个字虽然有长画,一个波势也没有,跟东汉八分书写有很大的分别。

我拿东汉八分作品做一个对比:《礼器碑》有十一个「之」字,《史晨碑》有八个,《乙瑛碑》有四个,全部带有波势。如此整齐划一,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的八分书体,确实有一个规则,大家都要遵守。在风格上彼此可以不同,但字形写法上是有共同标准的。

此外,跟小篆一样,八分作品每格一个字,大小相同。而以前简牍上的字,却往往是大小不一,随心所欲。像这样没有固定格式的写法,很难当作正式文件。最接近八分的,是前几年发掘的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文字实物,这个作者在王次仲之前,真是书写好手。我仔细看照片,好像画有横线,所以比较整齐。所谓「八」字分背,就是向左向右尽量拉长,我们称之为横向取势,造成字形扁平,这个特点,他也写出来了。可见王次仲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总结了优秀作品的特点,然后归纳出一套规范,成为普遍标准。这样一来,隶书从古隶转变为八分,进入了新时期。

张怀瓘《书断》还转引了两个人的论述:

《书断》

■ 唐·张怀瓘

· 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什么叫「饰」?「饰」的意思是装饰、修饰,古隶不好看,经过王次仲一番改造和规定,隶书变得好看了,优雅了,这就是王次仲的功劳。

张怀瓘还引用了北朝书家王愔的一段话:

· 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这里说,八分这个波势来之于草书,非常正确。但「字方八分」引起张怀瓘的不满,因为前句说「古书方广,少波势」,所以要改造装饰一下。结果还是「字方八分」,岂不是等于没改!

张怀瓘实在是误解了,「字方八分」不是每个字成方形,大小一寸不到,大约是八分左右。你想怎么可能昵?王次仲还规定了尺寸吗?传世那么多汉隶作品,都不是八分见方的。

「方」在这里读Fang3,是模拟的意思,通「仿」,如《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所以「字方八分」,应该是「字仿『八』分」,仿「八」字那样左右分背,这样文义就通了。

各位,八分在中国文字史、书法史上都极其重要,我今天讲的是基本概念,下一堂课讲基本技法。

谢谢。

本节要点:

· 什么是汉隶?

· 「八分」名称的产生。

· 「八分」的来历。

复习思考:

· 这是古隶「木」字,请把它撇掠尽量向左、向右拉长,捺笔加上明显的波势,改为八分。

复习思考:

· 临写这张作品,以体会古隶和八分的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