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

舍我其谁 2023-07-10 00:00:16 网友分享

拒绝为新皇朱棣写诏书,方孝孺为什么会被“株连十族”?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后,朱棣率领的燕军破城。一把大火在皇宫熊熊燃烧,建文帝却不知所终。这一出明争暗斗,最终也以建文帝的失踪、燕王朱棣成为新皇落幕。

然而,朱棣成为新皇帝后,原来那一批辅佐建文帝的大臣,可就非常凄惨了。

比如朱元璋亲自放在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齐泰、铁弦、方孝孺等核心大臣,下次尤为凄惨。黄子澄的手脚都被砍下,经受酷刑的折磨而死,全家只有一个小儿子逃走,其他人全都被害;齐泰因为外出募兵,在安徽被逮住,全家被杀;铁弦死守济南,也被酷刑折磨后杀害,他的妻女都被充当官妓,只有一个长子活命。

其中,最惨的还是要数方孝孺。不仅全家被杀,就连门下的学生弟子也被株连,没有逃过厄运。因此,方孝孺也被称为历史上被“株连十族”的唯一一人。

那么,为什么方孝孺会被株连十族呢?仅仅是因为拒绝为新皇朱棣写诏书吗?

方孝孺

一、激怒朱棣

他的士大夫情怀,其实非常值得敬重。但朱棣却不这样看。朱棣本就是篡位,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假如方孝孺选择归顺新皇,辅助新皇建功立业,那么方孝孺或许可以不死。

但他不仅不屈服,直言拒绝,还跟朱棣“抬杠”。直接把朱棣给激怒了。

方孝孺表示拒绝为朱棣写诏书,朱棣问:“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非常硬气,回答说:“诛十族又如何?”

朱棣的权威被挑战,这下彻底愤怒了。“好,那就成全你!”

朱棣剧照

朱棣本来就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如果不能够为自己效忠,那么肯定只有死亡一条路。

同时也让朱棣很生气的是,我到底有多么不堪?你宁死都不愿意辅佐我,死到临头了还这样硬气,不惜牵连十族也坚持你的立场,好,那就让你坚持到底!

二、文人士大夫的“大忠大义”情怀

方孝孺是个很有才能的文人,也是个道德高尚的文人。

他师从宋濂,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文学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盛名。方孝孺学成出师之时,在诗文上也学到了老师的精髓。宋濂曾经这样评价:除了欧阳修和苏轼之外,自唐朝以后,就没有人能超过方孝孺的了。这样的高度评价,其实侧面也反映了他的才能与情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要登基找人写登基诏书的时候,姚广孝会直接推举方孝孺。

最重要的是,宋濂把他的忠贞报国的价值观念也传递给了方孝孺。

此外,朱元璋非常看重方孝孺,将他作为核心辅佐大臣放在朱允炆身边,也是寄予厚望和充分的信任。由此可见,方孝孺绝对是思想道德各方面都极其高尚,是那种“以命守护信仰”的士大夫。

文人本就有一种骨子里自带的清高和孤傲,也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执拗与坚持。在方孝孺忠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作为建文帝的辅佐大臣,此时自己所效忠的皇帝被朱棣篡位所害,朱棣回过头来还让自己给他效力,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方孝孺不是不懂“良禽择木而栖”,也明知反抗违逆朱棣的下场不会好,但气节不能丢。

三、“株连十族”史料存疑

关于方孝孺被“株连十族”这件事,后世还有很多疑问。

有人说,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方孝孺并没有真的被株连十族,而是来自野史的以讹传讹。从故纸堆的史料中查找,可以发现在《明史·方孝孺传》中,只记载“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还有“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等,并没有提到方孝孺被诛灭十族的事。

以及,关于方孝孺被“株连十族”的最早记载,其实是出现于祝枝山的《野记》中。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明史又被大幅修改,许多史料都是存疑的。但不管怎样,无论方孝孺是否被株连十族,人们提起“株连十族”这件事都会想起方孝孺,想起这位宁死不屈的忠义大儒。

即便是没有被株连十族,方孝孺的结局也和其他几位辅佐大臣一样,都会是被朱棣满门抄斩,不留后患。而这“株连十族”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们铭记住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守与忠贞,无论后人评判他大忠大义也好,大忠不智也罢,他那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气节,永远都值得后人肃然起敬。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张嵚《明朝原来是这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方孝孺:一位忠诚的儒生,被诛十族可能是子虚乌有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攻下了南京。一场大火中,建文帝朱允炆不见踪影,生死不知,但他的支持者们,却遭受了灭顶之灾。方孝孺是建文帝心腹,但姚广孝曾专门嘱咐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并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可是在大殿上,方孝孺拒绝朱棣的所有要求,并痛斥朱棣谋权篡位,朱棣恼怒,将方孝孺凌迟处死,并诛他十族。

中国古代为气节慷慨赴死的人有很多,方孝孺之所以特别出名,原因就在于他为了气节,导致十族牵连致死。所以,关于方孝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和他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

史学家蔡东藩就曾关于后者有过一段评价:“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不过,后一个问题成立的前提,也就是方孝孺被诛了十族,其实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来源于祝枝山的《野记》,他在里面写道:“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

除此以外,崇祯帝时的《熹宗实录》、《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和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等文献都记载了方孝孺被灭了十族。

然而,这些记载了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文献要不然是野史,要不然距离永乐朝已经十分久远了,其可靠性是难以保证的。

在正史当中,其实只记载了方孝孺父系这族被诛,《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

《立斋闲录》里将被诛杀的八百多人的名字全部列了出来,但他们都出自于方孝孺的父系,这和《明史》中“并夷其族”的记载相印证。

而且,方孝孺被诛杀后,他确实有不少的门生和朋友都还活着,所以诛十族本身是缺乏根据的。之所以出现“诛十族”的说法,与明朝中后期对方孝孺的标榜和清朝的渲染有很大关系。

所以,方孝孺被诛十族,大概率只是一种后人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故意夸大得出的说法。只是渲染这个说法的人大概不会想到,当传统正统思想逐渐被人们摒弃,对人生命权愈发重视的时代来临后,被诛十族不再是方孝孺的伟大之处,而成了他最大的污点。

当然,假如抛开掉被诛十族这件事,方孝孺是一位怎样的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大概是“一位忠诚的腐儒”。忠诚是对方孝孺的肯定,腐儒则是对他的批评。

很多人说方孝孺是愚忠,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倘若这样,所有忠贞不渝、重视气节大于生命的人,都可以说是愚忠。

方孝孺对于建文帝的忠诚应当是值得肯定的。有人说方孝孺沽名钓誉,但老实讲,用生命去沽名钓誉,也挺令人佩服的。更何况,方孝孺如果投靠朱棣,他的名,他的利,只多不少。

只是对于方孝孺来说,他非死不可,因为他是一位大儒。方孝孺出身名门世家,其祖上三代从儒,父亲是有名的儒者方克勤。方孝孺师从宋濂,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儒,朱元璋曾称赞他是“文臣之首”。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方孝孺自然饱受儒学熏陶,并深刻的认同正统思想。而且,方孝孺本人也很勤奋好学,他天资卓越,深受宋濂的喜爱,成名后被视作“读书种子”。朱棣前往南京时,姚广孝专门嘱咐朱棣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让他切记善待方孝孺。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方孝孺凭的是儒学上的真本事。

这是方孝孺的光环,也是方孝孺的束缚,他是世人心中儒者的代表,所以他一定不能做违背气节的事情。所以,方孝孺是不可能投靠朱棣的,哪怕是死,因为他一旦投靠,他就不再是那个儒者方孝孺了。这份气节,这份忠诚,这份慷慨赴死的勇气,哪怕方孝孺就是沽名钓誉,也是值得世人钦佩的。

如果方孝孺生于太平盛世,他将是下一个宋濂,只可惜,他生在了乱世中,而乱世下,纯粹的儒者是赢不了的。

在学术造诣上,方孝孺是当之无愧的宗师,可是在政治能力上,尤其是针对藩王的政策,方孝孺表现的很不成熟,甚至是有些愚蠢。可以说,正是在方孝孺等人的辅佐下,建文帝才输给了燕王朱棣。所以说,方孝孺是一个腐儒,一个墨守成规的腐儒。他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像于谦一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可是方孝孺的身上有了太多的光环了。后世的儒者将他标榜成道德圣人,清朝将他大肆渲染,以体现明朝君主的残暴,他们出于各自的目的,在已经死去的方孝孺身上贴上许多闪亮的标签。可方孝孺又只是一个忠贞不渝的腐儒,所以人们才会生出“德不配位”的感觉。

只是,撕掉标签,方孝孺其实没那么复杂。历史上真实的方孝孺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忠于建文帝,忠于自己的信仰。当南京城即将陷落时,他以“当死社稷”,把建文帝留了下来。朱棣让他写诏书时,他没有说什么“诛我十族又如何”,他只是一直痛哭,“悲恸声彻殿陛”。其实,他只是一个可怜人,一个以生命践行信仰道路的理想主义者。

参考资料:

《明史》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野记》

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七天七夜才诛完,都是“杠精”惹的祸

诛九族是古代很残酷的一种惩罚手段,一人受罪,亲朋好友全部都会遭殃。这么残酷的惩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来处置犯过大错的人。不过,也有一些昏君会因此滥杀无辜。

遭受过这种惩罚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记载。但是在诛九族之上,还出现过一种诛十族的惩罚,受到这种惩罚的人,就比较罕见了。

九族表

在中国历史中可查证的记载上,没有几人遭受过这种刑罚。而这个被诛十族的人,经历有些特殊,他既没有祸国殃民,也不曾贪污受贿,并且,他还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人。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又因何被诛了十族?在这背后,到底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才华横溢

这个人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臣,他的名字叫做方孝孺。据历史记载,方孝孺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在四十几岁的时候,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他的死,让很多人都惋惜不已,因为方孝孺这个人很有才华,他品德高尚,忠君爱国,性格耿直。在小时候,他便十分的机敏聪慧。

方孝孺

在幼年的时期,方孝孺便十分好学,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头脑也很聪明。

方孝孺每天都会读书,在他的桌前,常常会摆放着很厚的书籍。小的时候,亲朋好友们便称赞他为“小韩愈”。

韩愈在历史的记载上,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他的能力,更是得到了历史的证明。将小时候方孝孺与韩愈相比,也看得出,人们是很钦佩方孝孺这个人的。

在方孝孺成年后,便拜了明朝时期的宋濂大儒为老师。在名师的教导下,方孝孺更是得到了十足的长进,他将文化学习得非常有深度。

宋濂门下的不少学生,和一些知名的文人,都对方孝孺的文学水平佩服不已。但是,他却对文章杨铭这种事情不怎么在乎。

方孝孺雕像

方孝孺心怀远大的理想,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地所作所为。他轻视华丽的诗词歌赋,而是把儒家所提倡的“教化”当成重要从政理念。

方孝孺认为,即使生活得再贫困,也不能遁迹山林,逃避隐居,更不会以诗文和茶酒来取乐。

日常的生活中,方孝孺不仅在饮食起居上十分的有规律,在各种复杂的环境内,他也会保持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作风。

1382年,方孝孺被人推荐为官,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召见了他。在初次见到皇帝时,他也不慌不忙,举止严肃而端庄。方孝孺的举动,也让朱元璋十分地欣赏。

在应对朱元璋的考量时,方孝孺对推行仁政,减轻刑罚的方面,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方孝孺出口成章,应付自如,展现出来的风度和气魄,更是让朱元璋喜爱不已。

为此,朱元璋还特意对太子朱标说:“方孝孺的品德高尚,举止端庄,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你要一直任用他到老。”

朱元璋很看重方孝孺,但是他又没有直接的任用方孝孺。而是以重礼将其送回了家。

在十年以后,他又被朝廷中的忠臣举荐,朱元璋为此说道:“我现在不能用方孝孺,像这样的人才,应该留给我的子孙任用。”

朱元璋并不是推脱敷衍,而是真的很看重方孝孺。在方孝孺回乡后没多久,便遭受到了仇家的一次迫害,因此,他被逮捕到了京城。

但是朱元璋在知道这件事后,直接就把方孝孺给放了,一点惩罚都没有实行。

1398年,朱元璋在去世时,还在遗诏意说道,要将方孝孺调到朝廷中任职。朱允炆继位后,便遵从了先帝的命令,将方孝孺调到了身边做官。

朱允炆对其更加器重,每到国家议论重要的政事时,皇帝都会来询问方孝孺的意见。方孝孺文学造诣很高,看过的书更是多,朱允炆还经常拿着书中的难题,去向方孝孺虚心请教。

在每次朝堂的会议上,当大家要讨论一些当场决定的事情时。皇帝也会把方孝孺叫到身边,让他在屏风旁解答和回复所有的问题。

对于这些事情,方孝孺都应付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过什么错误。方孝孺还负责朝中典籍的修撰,当“靖难之役”爆发时,朝廷下达的讨伐命令等文书,都是方孝孺亲笔书写的。

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方孝孺的未来,似乎也十分地光明。但是靖难之役的爆发,也是他末日的来临。

辅佐皇帝

方孝孺在治理国家,以及文学和政治这几方面,能力是比较出众的。但是他这个人的军事谋略,确实不是很高。

朱允炆在位期间,方孝孺在对付朱棣时,为他出了不少的计谋,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开始,方孝孺劝皇帝下一封诏书,先安稳住朱棣,然后派兵进行合围与偷袭。

结果皇帝派去下诏的人,直接“消失”了。朱棣没有奉诏,方孝孺的计谋自然也就失败了。没多久,方孝孺便想使用一个离间计。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性格温和,品德高尚。而他的二儿子朱高煦阴险狡诈,还经常想要干掉大哥,夺取世子的位置。方孝孺见状,便用计谋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意图离间他们。

朱允炆

但是朱高炽收到信后,直接看透了方孝孺的心思。他没有拆开,而是将信和使者送到了父亲的手里,方孝孺的计谋也再次失败了。

在朱棣率领大军快要打到皇城时,不少大臣想要劝皇帝转移,等待时机再图谋复兴。可是方孝孺坚决反对,他劝皇帝坚守城池,等待援军来源,即使兵败,也要为国家战死。

朱允炆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选择了留守城池。结果朱棣率军攻破了城池,皇帝兵败后,选择了自焚而亡。也有传言,说他逃走了,当了一辈子的和尚。

总之,朱允炆确实是失败了,朱棣攻入了南京后,把方孝孺也抓进了监狱,对于这个人,朱棣已经是恨之入骨。

从朱棣起兵时,方孝孺便一直变着法子和他作对,如今抓到了方孝孺,朱棣更是想将他杀之而后快。

但是,方孝孺的名气很大,文学造诣也很高。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更是榜样人物的存在。

朱棣身边的重要谋士,曾经为此建言说道:“方孝孺不能杀,他是天下读书的种子,如果他死了,天下读书的种子,将会灭绝。”

朱棣也知道方孝孺的名气,虽然心中痛恨此人,但他还是想留方孝孺一条性命。毕竟朱棣这个皇位,是凭借阴谋诡计拿到的。

尽管朱棣当上了皇帝,可是他手下的大臣们都并不认可。如果能得到方孝孺的辅佐,无疑会更加的名正言顺。

方孝孺是什么人,他可是有名的“耿直青年”,以前的朱允炆,几乎对他言听计从,并且,他还是朱元璋的“托孤重臣”。

在方孝孺的心里,也只认朱允炆这一位皇帝。毕竟方孝孺在其中受到的恩惠,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他崇尚儒学,坚守品格,更是对朱棣的行为十分痛恨,在他的心里,朱棣就是一个奸诈小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朱棣虽然也痛恨方孝孺,但是想到皇位,他还是选择了“委曲求全”。攻破南京后,为了让诏书的发布更为合理,朱棣便找到了方孝孺,让其代写诏书,昭告天下。

方孝孺得知朱棣要召见他,便披麻戴孝,穿着一身孝服到殿上放声大哭。

朱棣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他也没想到,方孝孺有这么大的胆子,敢直接在大殿上放声痛哭,还指责朱棣的所作所为。

一心求死

方孝孺一边哭一边质问朱棣,问他为什么要起兵造反,争夺皇位。朱棣被问得突然,虽然有些不喜,他还是犹犹豫豫地说:“我是想效仿一下古人,成为周公来辅助成王治理国政。”

这当然是朱棣的一个借口,他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方孝孺虽然军事谋略不高,但他的政治嗅觉还是很敏锐的。

方孝孺丝毫没有犹豫,他逐渐收起哭声,立刻反问道:“你既然想当周公,那么成王又在哪里?”

朱棣假仁假义,又故作可惜地说道:“可惜,他不懂我的心意,已经自焚而死了,我并没有想杀他的意思。”

两人把朱棣和朱允炆,分别比作了周公与成王。看起来朱棣说得有理有据,其实仔细想来,他也不过是在信口胡言,试图掩饰自己的罪行而已。

方孝孺冷笑了几声,继续逼问朱棣说道:“既然如此,你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

被戳穿了心思的朱棣,一时间不知如何作答,他支支吾吾地说:“一个国家的安宁,不能托付到一个孩子的身上,他太小了,不能当皇帝。国家需要成熟的人来治理。”

面对朱棣的强行解释,方孝孺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与其争锋相对,又逼问着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不让成王的弟弟当皇上?”

被逼到绝路的朱棣有些恼怒,他强压怒火,还是用温和的劝说方孝孺道:“这是我们的家事,就不劳你费心了,朱家的事情,自然有我们自己人来处理。”

同时,朱棣示意左右将纸笔递给方孝孺,让他写下诏书,承认朱棣的地位,并将它昭告天下。

方孝孺那会同意这种事,他对于朱允炆和朱元璋的恩情铭记于心,早就一心求死,不想再苟活于世。

朱棣让人将纸笔拿起,送到了方孝孺的面前后,见他一直愤恨地盯着自己,朱棣又强笑着开口说道:“诏书这么重要的事,只能由您来书写了。”

方孝孺听完,猛地将纸笔摔于地下,他边哭边骂,将朱棣数落得一无是处。一边哭一边喊道:“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写一个字的,你想让我承认你是皇帝,我看你是在做梦。”

朱棣忍了半天,早就被气得怒火中烧,他指着方孝孺喊道:“你信不信,我立刻就灭了你的九族?”

话音刚落,方孝孺更是与朱棣“杠”到了极致,他破口大骂,又喊道:“你就是灭了我的十族,我也不会屈服的,你又能奈我何?”

现在的朱棣,已经是大明朝的“第一人”。对于方孝孺的冥顽不灵,他也不想再忍了。

在朱棣的怒火下,方孝孺的九族便遭殃了。关于九族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上面4辈,下面4辈,算上自己的1辈,一共是九族。

而第二种说法,则是母族三代,父族四代,妻族两代,一共九族。

不管怎么说,方孝孺牵连了很多人。除了这些亲属,朱棣还杀了他的朋友与门生一族,总共加在一起,算上了十族整数。

为了惩罚方孝孺,朱棣也算开辟了历史的先河。硬是从其他地方,凑上了一族。方孝孺是一名大官,他的亲属加在一起,一共有上千人遭受到了这次劫难。

朱棣的命令,整整执行了七天七夜,在将方孝孺的家人,基本杀了个干净后才罢休。不过,由于人数众多,还是有个别族人逃亡在外,方孝孺一族,倒也留下了一些后人。

等到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像方孝孺这样的旧臣,才被平反正名。方孝孺的剩余族人,也得到了赦免。

朱棣处死了方孝孺后,他的所作所为,也一直被人们议论纷纷。有人佩服他的风骨,有人笑骂他的迂腐。

方孝孺为了朱家叔侄两人,到底谁当皇帝更合礼法的事,白白葬送了十族的性命。到了当今现代,更是有不少人,觉得方孝孺的做法,是一种“傻子”的行为。

还有的史学家认为,方孝孺的死激怒了朱棣,因为这件事,才使得他开始了大杀特杀的皇帝生涯。

他被明成祖凌迟处死诛灭十族,郭沫若赞其“骨鲠千秋”,其研究会今在上海成立

9月9日,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方孝孺研究专委会(简称方孝孺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研讨会在浦东新区航头镇方孝孺纪念馆举行。研讨会上,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叶金龙分别作《长江三角洲与方孝孺文化弘扬》《方孝孺民本思想与乡村建设》的主题发言,多位领导和嘉宾各从不同视角,就如何加强方孝孺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刚正不阿,以身殉国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曾被姚广孝誉为“天下读书种子”。因辅佐建文帝实行建文新政,又被称为“帝师”。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方孝孺拒为其草拟诏书,被朱棣凌迟于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不惧生死、坚守名节、以身殉道、为国捐躯的正气精神一直为人所赞颂,后世称其为“正学先生”。郭沫若赞其“骨鲠千秋”,胡适说他是“杀身殉道的了不起人物”,鲁迅称其“台州式硬气”。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说,方孝孺之死并非仅仅是亡国遗臣殉君,而是不畏生死、坚持儒家正统理想的结果,更是为政治理想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方孝孺思想及其“正学”精神,正如著名学者所说:“从春秋以至元末,近两千年间的学人,多多少少都曾零星地谈到政治原理和政治制度。至若比较有系统的政治理论,自中央政府至地方组织,自政体大法以至教育经济,合成一整套完善办法的,实应以方孝儒为第一人。所以他的文章‘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那时已是天下公认的学术界领袖。这不但说明了他的文章高人一筹,同时也证明他的思想是走在时代的尖端。”

被诛十族,为何会有后裔衍传上海?

方孝孺虽被诛灭十族,但其幼子方中宪在多方义士冒死相救下,幸免于难。他从老家浙江宁海县航海逃至今上海奉贤青村,投奔方孝孺门生俞允,改名俞德宗。

14年后,俞允将养女嫁俞德宗为妻,为避嫌,改余姓。传至七世,名为余广。1514年,余广携子余采定居上海航头,在今航头镇丰桥村12组建造南宅,俗称南方家宅;后在丰桥村6组建造北宅,设方家典当。清乾隆《南汇县新志》记载为证。

1726年,清雍正四年,南汇建县,首任知事钦连主编的《分建南汇县志》中这样记载:“方孝孺八世孙余采,字元亮,航头人,方正学八世孙。其先避难改姓,采性刚毅,不能容人。”

万历三十七年(1609),方孝孺昭雪,其后裔九世孙恢复方姓。松江府为弘扬方孝孺“英魂浩气、惟忠是归”精神,建“正学祠”曰“求忠书院”。隔年冬至,松江知府张九德率官员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万余民众自发前来。董其昌《松江府建求忠书院记》、陈继儒《求忠书院记》碑文中都有记载方孝孺后裔恢复方姓并重建求忠书院的故事。

方孝孺后裔衍传至今,已有二十七世。其后人秉承先祖精神,不乏有志之士。如方孝孺十世孙方忠奕在张献忠进犯四川时,为国捐躯,守城而死;方氏后人中亦有成为地下联络点联络员,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者。

这些史实得到了史志界专家的充分认可。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叶舟等专家学者曾多次就方孝孺后裔衍传航头进行考证。2018年6月经市、区相关部门批准,在浦东新区航头镇丰桥村成立方孝孺纪念馆,2019年11月被批准为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会员单位。

正气精神鼓舞后世

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的正气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世的人们,其“克己复礼,言传身教”的家风,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他的民本思想对“乡村振兴”也起到积极作用。

熊月之在研讨会上提出,弘扬方孝孺文化对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文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更好地为长三角文化区域发展服务和当今社会服务,对当前“党建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说,方孝孺纪念馆落成浦东新区,对于打造浦东新区文化名片,构建新时代新内涵的浦东教育品牌,助力浦东“四高”战略的推进实施都起到积极作用。作为首任方孝孺研究会会长,王依群指出,方孝孺研究会下一步将深入挖掘、系统研究方孝孺思想,同时,要整合多方资源、采取出版连环画、拍摄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积极传播方孝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12月,由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上海通志馆主办的《上海滩》发行增刊“方孝孺后裔在上海”,对方孝孺的生平、思想系统进行介绍,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方孝孺纪念馆馆长方庆平透露,方孝孺纪念馆将于2020年12月冬至日预展。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王志彦

来源:作者:王志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