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八字五行(2017年9月5日出生五行)
最全面的生辰八字与五行起名知识
大家好,书海慧名是最专业的在线起名网,欢迎大家关注我!
如需要专业起名服务,私信我。
八字即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是一种哲学标注,八字就是以天地为法的哲学,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用哲学标注具体事物,在中国文化中而哲学就是道学,天地法体现的是道法。八字在中国民俗信仰中占有地位,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四柱八字。
一、天干地支知识
八字术又叫“子平术”。这是因为徐子平对前人的算命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出了第一本八字的专著——《渊海子平》(《渊海》和《渊源》的合集),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发展,所以后人又称八字算命术为“子平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二、生辰八字的历法基础
批八字所依据的历法是干支历(又称节气历、甲子历),也就是天文时间的一种。其时间点乃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划分的,比如不过立春还是算前一年,过了立春就算新一年了;干支历法与农历、公历无直接关系。因为我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阴历即通常的初一、十五,这是以月亮为依据的。初一月亮亏,十五月亮圆,月亮为阴所以为阴历。而二十四节气,即立春,立冬,冬至,霜降等,这是以太阳为依据的历法成份。比如冬至天冷,立春暖和,这些都是要看太阳的。因为太阳是阳,所以叫阳历。而农历配有二十四节气,带有阳历的成份。至于公历,那是西洋历,是外国的历法,是国家规定使用的历法。比如1月1号元旦,10月1号国庆节等。公历属于阳历,也是以太阳为依据的历法,和我国的干支历是一样的。两部历法在每一年的日期上相对稳定,比如每年2月4号总是立春。记住公历更方便换算干支历。所以八字是要按照阳历的,是以太阳为依据的,不是月亮,所以不能按阴历,即我们说的初一十五。可能有些人还不明白,阴历如果配上干支后,也是一种天文时间,月亮律就是采用的阴历干支时间,时间证明,该方法与太阳律一起运用,才会四柱预测的完整模式。
特别说明算命的月份认定:很多是以农历日期来确定出生月份的,实际规定每两个指定节气为一个月:立春和惊蛰之间为寅月,惊蛰和清明之间为卯月......以此类推。二十四节气,实际是十二个节与十二个气组成的,合在一起称为二十四节气。并且一节、一气交替排列的。例如立春是节,雨水就是气;惊蛰是节,春分就是气;清明是节,谷雨就是气,依次类推。那么在两个节之间的日子就是一个月。例如,在惊蛰与清明之间就是二月,即卯月。如果农历2014年有二月初四,正好在惊蛰的前一天;那么虽然是农历二月,但不能算作二月,只能算作农历的一月,即寅月。具记这一点。
中国自古有一种利用天干和地支来准确记录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干支历,其由“年干,年支”、“月干,月支”、“日干,日支”、“时干,时支”,共八个干支所组成(共八个字)。年、月、日、时的干支组合称为“柱”,形成“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故八字又称为“四柱”或“四柱八字”。
学习八字,都要熟悉干支历。首先,每一年以立春为新一年的开始,立春至惊蛰为寅月(似农历正月),以“节”那一刻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刻为月之终;然后依次序推算出月、日、时的天干与地支。
三、如何排四柱八字呢?
八字排年柱
六十甲子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八字排月柱
五虎遁年起月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八字排时柱
排时柱注意时项:
1、由于逐月逐日所造成的秒差;
2、夏令时间的误差(调快了一个小时);
3、区域时间的调整(全球共24个时区)。
五鼠遁日起时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四、生辰八字与起名
在姓名学中,同样含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阴阳五行的变化,如能弥补先天八字的不足,能使当事人的命运由坏向好的方面变化;相反,假如后天的姓名,阴阳五行的关系对其先天八字起了不好的作用,那么,这 个人的运气亦将由好而向坏的方向改变。所以,后天起名取名,可以适当调理五行八字之平衡,不可轻视。为此,古人有训:“与其给子万金,不如赐子好名”。在实际操作中,取名时应先排出当事人的生辰八字,看其喜、忌,喜用神在取名字时 要优先考虑。切不可将忌神排在姓名中。例如:王姓男,八字中喜火忌水,则可将其五行配置定为:“土火土”,或“土火火”,而千万 不可配“土金水”或“土水土”。这是取名时要考虑的首要原则。
五、五行与八字
阴阳五行学说应该说是古代汉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阴阳五行学说原本分阴阳五行两种说法。阴阳学说来自《易经》,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学说将世界的变化归集于阴、阳,这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变化。阴阳不是固定的,它们会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阴中包涵着阳的成份,条件成熟可转化为阳。阳中带有阴,一定条件下又可化成阴。固此阴阳又可分为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等四种,由此不断分化并转变而生成世界万物。
五行说是将世界万物都看作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五行不断的运动变化才创造出这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因此世界万物都带有这五种原素的内在气质。而五行之间以相生相克关系又影响着由它们构成的事物的总的气质。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指五行的一种对另一种是促进的就是相生,是约束的就是相克。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因为木材可以点火,火可使万物燃烧成炭,而灰土之中可炼出金属,金属遇冷可凝结水汽成水,水又使树木成长。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是因为木能破土而出,土能阻挡水的泛滥,水能使火熄灭,火能使金属融化,金属结成刀斧又能杀死树木。
以上只是对阴阳五行的简要说明,阴阳说同五行说相结合使其涵义更加复杂丰富,并同社会的政治、学术之哲学、经济之运行相结合构成中国文化的各个方方面面。
天干地支的阴阳配合很简单,是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即天干阳性计有甲、丙、戊、庚、壬,阴性计有乙、丁、己、辛、癸,地支阳性计有子、寅、辰、午、申、戌,阴性计有丑、卯、巳、未、酉、亥。
天干地支同五行的配合略显复杂。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戌、丑、未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
六、五行五方四时关系
五方是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行及其代表的天干地支各有所主的方向。即东方主甲、乙、寅、卯之木;南方主丙、丁、巳、午之火;西方主庚、辛、申、酉之金;北方主壬、癸、亥、子之水;中方主戊、己、辰、戌、丑、未之土。
五行的方位对于星命术十分重要。通过一个人的八字所包含的阴阳五行所属就可知到其所属方向,通过相生相克之理可知吉凶。例如八字属木命的人往东最有利,往南、北也行,但不可西行,因为往西则木被金克。火命的人最好向南,往北则犯水。金命的人宜往西,往南则受火制。水命的人应该往北,往中央之地则不吉。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天干地支及五行在四时之中各有盛衰之不同表现。星命理论详见(出生时间与命运)中以旺、相、休、囚、死分别代表五行在四季中盛衰表现。旺是旺盛之意;相是次旺,有辅佐之意;休是休息、停止之意;囚是衰落、被阻止之意;死就是克制而无生气之意。一般来说,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春季里万木复苏,所以以木为当令者,木为“旺”,所属干支为甲、乙、寅、卯、辰等。与木相生的是火、所以火在春季里属“相”。而生木的是水,所以水在春季属“休”。克木的是金,金在春季属“囚”。而木克的是土,所以土在春季属“死”。
夏季为流火之季,以火为“旺”。所属干支为丙、丁、巳、午、未等。火生土,所以土在夏季里属“相”。生火者木,木在夏季属“休”。克火的是水,水在夏季里属“囚”。火克的是金,金在夏季属“死”。
秋季为金黄收获之季,以金为“旺”。所属干支为庚、辛、申、酉、戌等。金生水,所以水在秋季属“相”。生金者为土,土在秋季属“休”。克金的是火,火在秋季属“囚”。木在秋季属“死”。
冬季为寒冷凝水之季,以水为“旺”。所属于支为壬、癸、亥、子、丑等。水生木,木在冬季属“相”。生水者为金,金在冬季属“休”。克水的是土,土在冬季属“囚”。水克火,火在冬季属“死”。
土在星命术中是旺于四季之行,即土在一年中四季的最后一月为旺季。
书海慧名观点
首先,不能将起名、改名过于神话,将人生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名字上。
但绝不能随随便便地、草率地起一个名字,导致影响今后的社交和事业发展。
数理学和五行学是起名参考的一部分,只有全方位充分考虑,将不同的起名因素综合分析,才能起一个或改一个真正的好名字,听起来舒畅,看起来雅致,用起来有内涵,又不失文化素养,对一生中的社会交往和学业、事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慧名汇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髓,首创了“八元素全格命名法”,结合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最权威、最科学的起名方案,让用户可以轻松挑选到自己喜欢而无缺憾的好名字。
如需要专业起名服务,私信我。
中央苏区时期无线电在反“围剿”中的运用
作者:孙伟
1928年夏党的六大召开后,中国就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早期无线电人才。无线电战士被誉为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还鼓励他们“要做革命的‘鲁班石’”。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形成了高效、严密、通畅的无线电网络,加上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破译与通信人才队伍,无线电在数次反“围剿”中发挥出色,为红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起到重要作用。
侦察、监听敌台
红军利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敌军的“一部半电台”,于1931年1月6日在红军总部驻地江西宁都小布成立了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不过暂时还不能互相通报。一直到第二次反“围剿”之前,红军电台主要干两件事:抄收新闻和对敌侦察。当时由于根本没有料到红军能掌握并使用电台,所以部队的电台几乎没有保密意识,开始联络时,都要先打个“QRC?”问对方在何处,以便确定谁在主要方向,与谁先通报。而对方回答时则又用明语,因为敌军部队很杂,统一的密语行不通。这样一来,就等于不断地向红军报告其部队的行踪和部署。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利用缴获来的无线电收报机监听、抄收电台的新闻电讯稿,就成为与外界沟通的一条便捷途径。朱德和总部其他同志都经常来听新闻,有一次还称赞说:“你们送来的材料太好了,让我们开了眼界,这是没有纸的报纸呀!”此后,、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对这项工作愈加重视,认为无线电收音机所收敌人的电报,“确有使我们对敌人的位置和行动的侦探得到不少的帮助”,并准备扩充无线电组织。曾任红军报务员的邹毕兆回忆,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军建立的每个无线电台,除了通信以外,都兼做收听军队电台报告自己所在地名和报告他是隶属哪个部队的工作,还抄收南京中央社发的新闻。瑞金中革军委和前方总司令部都还有专门的侦察台,获取蒋军的位置。
破译敌台电文
随着敌军通信保密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各种密码的使用与经常更换,使得红军要获悉敌军的动态就必须破译对方密码。红军手头没有现成的破译经验可循,没有专业的指导,没有破译学教材,更没有先进的解密分析仪器,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破译与反破译的较量成为这场暗战的最大亮点。
红军总部一方面要求前线部队注意搜集敌人的密码本及俘获敌军电台人员,另一方面组织专门的力量从事破译工作。破译密码是一项比较复杂、不易掌握的技术,被称为“读天书”。该工作主要由中革军委二局负责,曾希圣、曹祥仁和邹毕兆因本领突出、工作拼命、热情极高,故被称为“破译三杰”。他们往往先从破译敌人最常用的简语入手,逐渐弄清敌人各部队的番号、驻地和长官姓名,然后再依据敌人的公文格式和明码底本,一字一句地破译,终于掌握了敌人的密码规律。
1932年10月首破了敌人“展密”,这样,军队的部署、调动、企图、装备、补给、处境、口令、信号,乃至内部派系斗争等深层次情况,红军很快都掌握了。到1933年八一节前,已经破译出100个密码,副局长钱壮飞取名为“百美图”,平均两天多破译出一个密码,为此二局还搞了个庆祝会。中革军委在八一节对全军有功人员颁发了奖章,朱德、周恩来亲自到二局颁奖,并在大会上讲话。“破译三杰”都得到了二等或三等红星奖章。
1933年2月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敌人刚使用“猛密”不久,即被曹祥仁和邹毕兆破译。根据截获的敌军情报,红军主力进行设伏,全歼第五十二师,围歼第五十九师大部,俘虏两个师长李明、陈时骥。公审大会上,两人气焰嚣张,认为己方武器精良,对败在红军手下很不服气。这时,曹祥仁愤怒地跳上主席台,附耳将他们通联的密电当场背出。两人目瞪口呆,垂头丧气,俯首认输。
军第十师师长李默庵率部赶至黄陂时,看到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九师被红军歼灭的惨状后十分痛心,终日闷闷不乐,有感而发写了四句诗,后两句是:“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枯干。”当时,他惟恐这种消极情绪波及部队,没有示人,仅用电报将诗发给了在上海的夫人。红军截获了这封电报,破译后转呈周恩来。西安事变后,李默庵一次在西安偶然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寒暄之余脱口讲出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说写得不错。李默庵闻知详情后脸色大变,震惊于红军无线电侦破的超强能力。
确保红军内部通信联络安全顺畅
红军内部的无线电通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再从双向到多向,最后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过程。
当只有“一部半电台”时,还不能建立相互间的通信,便采取了单向通信的方法,即伍云甫、王诤、曹丹辉等人带一部完整的电台随、朱德在前方。曾三、刘寅等人带上那部收报机在后方,密码和一切联络规定都事先约好。前方有电报就架台发报,后方台24小时不间断守听。这样,后方就可以很快得到前方的消息。
在缴获公秉藩师那部100瓦大电台以后,他们就在后方进行调试,准备和前方正式通信。第二次反“围剿”五战五捷,红军攻下福建建宁后,于1931年6月2日,后方总部用100瓦电台同在前方的红三军团第一次沟通了联络,彼此发了一份短报。从此,开始了红军无线电通信的新局面。
曹丹辉在1931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感叹道,从红军缴获的第一部收报机算起,到当天整整一年中,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通报的对象日益增多,这一情况也表明了红军的发展壮大。当时红军的通信单位有:,苏维埃中央政府,红一、三、五军团,粤赣军区,福建军区兼第十二军等,共有电台16部、机报人员80余名。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发展迅速,到后来大体上每个师都有一部电台,大大便捷了指挥作战。战时同友军进行及时联系,保持了很好的协同,互相配合作战。敌人一进苏区,就如蒋光鼐和蒋鼎文打电报所说:“我们一进苏区找不到一个人,耳朵是聋的,眼睛是瞎的。”
为了消灭敌人,红军常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作战,这对无线电联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红军内部上下有机联动、情报共享、敌情互通等工作,几乎每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红色无线电通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1933年1月的浒湾战斗中,正是红五军团电台及时收到了红一军团电台发出的全歼枫山埠之敌的捷报,才化被动为主动,掀起了猛烈,将长延庙之敌十四师击溃。(孙伟)
来源: 学习时报
80年前,中国人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始末
漩涡激流中生死救援的情谊,永不褪色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浙江舟山群岛海域。
这个坐标,这片海域,见证了中国渔民勇救盟国战俘的无疆大爱,人道光辉。
1942年10月1日早晨,日军战俘船“里斯本丸”号在中国舟山群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日军多艘船只赶到现场,却见死不救,而附近的中国渔民则驾着木质渔船,奋勇救人。
“里斯本丸”号沉没海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冯源摄
舟山渔民救起了384名英国战俘,也戳穿了日军借刀杀人的毒计,但是仍有843名战俘不幸遇难,长眠海底。
80年过去了,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渔民和英国老兵已全部离世,但在侵略者的枪口刺刀下,大海的漩涡激流中所结下的这份真挚情谊,在两国的世代交往中更显坚韧。
生死营救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日上午,来自舟山和香港的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莲花岛,面向沉船海域的方向,敬献花环、诵读悼文、抛撒鲜花、缅怀逝者……
海难中的幸存者丹尼斯·莫利时年98岁,他从英国发来信函:“我想向舟山的渔民衷心说声感谢,是舟山渔民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面。”
伦敦时间,2017年10月2日上午,在肯顿市场纪念碑,数十名英人代表、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家属和一些社会人士,在军乐队低沉的奏乐声中纪念“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
近年来,每年10月初,在相隔万里的舟山和伦敦,人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2021年10月2日,在舟山的纪念活动现场,莫利的家人送来了纪念卡,落款是露娜·科西——老人已经去世,一岁的露娜是他的玄孙女。
第二天,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由中英两国人士共同募捐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碑落成。
这座大理石纪念碑,正面刻画了“里斯本丸”号沉没场景,记录了战俘营中的死亡人数、所属部队徽标,背面详细介绍了“里斯本丸”号沉没经过以及舟山渔民勇救英国战俘的事迹。
当天,莫利的家人替远在舟山的6个月男婴方正向纪念碑献上了花圈。“我们以拳拳之心祭奠,是为了永志不忘。”方正的母亲、舟山市民吴似真说。
她在舟山市委党校工作,从2017年起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纪念活动的策划和主持。
在每一次纪念活动现场,人们都会回忆起当年这场生死救援:
1942年9月27日上午,“里斯本丸”号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搭载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侨民,以及700多名日本士兵和平民。
10月1日清晨,未按国际公约安装红十字标志的“里斯本丸”号行至舟山群岛东面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用鱼雷击中船尾。
日军多艘船只赶到现场,只撤离了自己人,还不顾战俘强烈抗议,将他们关在底舱。此后,部分战俘开始自救,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但是日军开枪阻拦,并射杀多人。
10月2日清晨,附近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两岛今属普陀区东极镇)上的渔民,发现海面上有大船下沉,还有不同发色的外国人从海上漂来,立即划着木质渔船,奋勇营救。
他们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最终救起384名战俘,并且在荷枪实弹的日军登岛搜捕战俘时,帮助其中3人隐蔽下来。
这3人最终来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向世人揭露了日军企图借刀杀人,见死不救的真相。
在一封致谢舟山的信函中,退役英军军官费恩祺(Major Brian Finch)表示:舟山渔民全都是出于自发的,抱着一颗善良的心,不分国籍和种族,在日本军队的枪林弹雨下把危难中的军人拯救出来,这行为令人由衷感激、敬佩及难忘。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在舟山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已故)老人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告慰先人
2019年10月20日,一批英国客人来到了东极镇,他们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遇难者的后人。他们中有的已白发苍苍,有的需轮椅代步,但是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东部的海岛,来到先人长眠的海域。
海面蔚蓝,白浪滚滚。遇难者的后人站在船头,泪流满面,将白色花瓣洒向蔚蓝的大海,告慰死难的先人。
随后,一场简洁的纪念仪式在庙子湖岛的山顶举行。在英军安息号声中,遇难者后人向葬身东极海底的英魂致意,向遇难者生前军装像敬献花环,并在卡片上写下了思念的话语:“我虽不曾有幸了解你,但我永远思念你”“致我从未见过面却思念终身的父亲:愿你安息”“亲爱的爸爸,我怀念你”……
年过八旬的雪莉·班布里奇满头白发,随身带着一个保存完好的黑发娃娃。这是她孩童时期父亲从香港寄给她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父亲唯一的记忆。
雪莉说,父亲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话——“我们推测他在战争中死在了中国东海”。她曾做过关于“里斯本丸”号的研究,写过很多信给幸存者,询问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雪莉一行是应中国电影人方励的邀请来到东极镇的。从2018年起,方励的团队开始拍摄制作一部反映“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联系了近200个战俘后人的家庭。
方励发现,许多遇难战俘的儿女因为从小失去父亲,终生都活在对父亲的思念中。有些人的家族墓地中虽留有遇难者的位置,但里面却是空坟。
“在交流中,他们表达出强烈的意愿,想要来到中国舟山,来到‘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地方进行悼念。举办这场特殊纪念仪式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方励说,他希望以此提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
2005年以来,舟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整理“里斯本丸”号事件的相关档案、渔民口述、救援名单等史实材料,随着历史档案的开放,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事件史实逐渐清晰。
在舟山,不少热心人士一直在致力于发掘、整理相关史实,缅怀遇难的二战盟军战士,纪念英勇的渔民。浙江海洋大学普陀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胡牧就是其中一位,他也是“里斯本丸”号沉船纪念活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
2005年8月18日,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在“里斯本丸”号沉没处向殉难者献花。新华社资料片
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胡牧首次有了祭奠“里斯本丸”号事件盟军遇难者的念头。
在去往东极镇的客轮上,他和几位研究“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老友征得了船长的同意。客轮驶入“里斯本丸”号沉船点位,船长拉响汽笛,所有人就地默哀一分钟。同行的历史学者宣读纪念文,并将纪念文装入漂流瓶投入大海。他们的活动也得到船上客人们的支持,客人纷纷走到前舱甲板上,肃立参加纪念活动。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纪念“里斯本丸”号的行列中来。舟山著名书画家倪竹青生前曾向莫利赠送“中英友谊长青”的墨宝,两人还曾互致生日贺信;舟山本地匠人为莫利、贝宁菲尔德两位“里斯本丸”号幸存者制作了东极石石雕作为生日贺礼;一些民间热心人士还希望,在东极镇竖立“里斯本丸”号海上营救场景的纪念雕塑……
“中英人民之间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是最牢固和最宝贵的。”胡牧说。
历久弥新
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这份情谊,经历80年,在一代代人的纪念和交往中生出新的枝蔓。
莫利的玄孙女露娜刚刚在英国度过两周岁生日。吴似真早早从舟山寄出了一套精心挑选的小汉服作为生日礼物。她还准备了一张电子贺卡,和一岁半的儿子方正一起在露娜生日当天送上了祝福。
“露娜正好比方正早出生6个月。我和莫利女儿维尼约定了,带着方正去英国探望他们,他们若是来舟山,也一定会带着露娜来。”吴似真说。
吴似真在2017年的纪念活动中与莫利一家结识。他们经常彼此问候,分享孩子成长照片,互赠生日礼物、新年礼物。
在2020年,方正还未出生时,维尼曾按照中国广东习俗,给吴似真肚子里的孩子赐福:取名“明媚”,因为孩子将在阳春三月出生。同一年,露娜满月,收到了吴似真邮寄的虎头帽、红肚兜、虎头鞋。今年春节,方正在中国穿上了维尼寄来的小老虎套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吴似真说,两家人的友谊小船正启航。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东极镇“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展厅接待了近两万人次游客。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号事件为主题的展馆,展厅内,英国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临走时留下的瓷砖、木梯都被精心保存下来。
“很多游客特意带着孩子来参观,他们对‘里斯本丸’号的历史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东极镇文化站站长梁银娣说,而她的父亲梁奕卷当年也是救援的亲历者。
不久前,再次来到青浜岛的舟山作家孙和军,意外发现有两拨准备实地探访小湾洞的游客。小湾洞是岛上一个三面临海、深约两米的隐蔽小洞,除了当地人,很少有人能够找到洞口。当年,三名英国战俘正是被渔民们藏在岛上的小湾洞中,才有幸躲过了日军的搜捕。
“游客们通过新闻报道、书籍等了解那段历史后,渴望去亲眼看看小湾洞。‘里斯本丸’号的故事正传播得越来越广。”孙和军说。(朱涵、冯源、崔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