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五月初八八字(90年五月初八八字命运)

陪你演戏 2023-09-29 03:11:18 网友分享

四月初八到来,老话“初八逢六甲,有雨也发愁”,初八下雨啥讲究

四月初八到来,老话“初八逢六甲,有雨也发愁”,初八下雨啥讲究

每一个人都喜欢下雨,毕竟下雨让我们更好的休息,也能改善烦躁的心情。但是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下雨虽然很好,但是也要分时间的。

如果是夏季的“狂风骤雨”,或者是不该下雨的时间下雨,那么这自然也是不好了。这不仅不利于利于庄稼的收成,也会造成自然灾害。

今日是5月26日,农历的四月初八。对于四月初八来说,我们老百姓觉得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毕竟四月初八和四月初七一样,也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但是对于农村老人来说,今年的四月初八很特殊,毕竟这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比如佛教的哦“浴佛节”。

当然说起来也很奇怪,每当“浴佛节”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雨的。不知道是气象的原因,还是天气太热的缘故。

而在我们这边,这几天并不是晴空万里,而是阴沉沉的,截止到我发布这篇作品之前,天空似乎有雨的样子。

看天气预报来说,四月初八到四月初九这两天有雨。而对于四月初八下雨,农村老人认为:“初八逢六甲,有雨也发愁”,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呢,初八下雨不好吗?我来说一下:

四月初八有啥特别的地方:

按照民俗的传统来说,其实农历的四月初八,又称为“四月八”,别名“牛王节”,也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

在甘肃、福建、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方流行,也是汉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当然在四月初八这一天,还有以下几种节日:

①佛教的“浴佛节”:

其中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浴佛节”了。而这一天也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降生之日,因此信仰佛教的僧尼,也是为寺庙中佛像进行沐浴。

②江南的“乌饭节”。

在江南一带,有一句俗语:“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

所以说比如福建等地区,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人们就用乌饭叶将糯米浸成乌色,然后煮成乌饭,要吃乌米饭,以祈求平安健康。

③壮族的“牛魂节”。

这个节日流行于广西,而广西壮族认为,在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是不等打牛的,如果打了牛也是认为不吉利的行为。

“初八逢六甲,有雨也发愁”的意思:

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说,今日的四月初八是癸卯年,丁巳月,甲申日。

在五行中,癸为水,卯为木,丁为火,巳为火,甲为木,申为金,无土。

而春季为木,木为少阳,少阳生发,则地气升腾,万物生长。

秋季属金,金为收敛,地气不升,天气不降,万物枯萎。

因为五行中“金生水,水生木”的关系,申金遇火则熔,金被熔即为水所以“甲申日”的特点就是:在甲申日以后的这十天,天气容易下雨,甚至出现降温的情况。

初八逢六甲

什么“六甲日”呢?六甲日其实是中国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中天干为甲的六个日子。

而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所以它们之间两两循环相配,共组成60组,称为六十一甲子。

其中在六十甲子中,只有六个天干为甲的日子,比如“甲子日、甲戌日、甲申日、甲午日、甲辰日、甲寅日”,故称六甲日。

而今天是丁巳月的甲申日,所以今天是“六甲日”。

“六甲日”有什么特点:

老祖宗认为,“甲日”的天气会影响到本旬十天的天气,如果说甲日有雨,那么最近的十天都会有雨,如果说甲日晴天,那么最近的十天也会以晴天为主。

当然甲日又分“雌甲和雄甲”,而双日为雌、单日为雄。

如果雄甲如果有雨,就会容易造成连阴天,雨下得很大,但是和雄甲相比,其雌甲的影响就会小得多。

而今年的四月初八是双日子,所以就是“雌甲日”。所以来说,纵使下雨影响也不大,但是如果四月初八下雨的话,在以后的十天里,天晴也晴不好的。

有雨也发愁:

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六甲日”关系着一旬,也就是关系着以后十天的时间。那么在四月初八这一天下雨,为什么说“有雨也发愁”呢:

因为现在的日子正处于小满和夏季的节气之间,而小满的节气特点就是,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小满的第10天到15天的时间里,是麦子开始成熟的季节,所以现在的小麦也正处于“灌浆期”的时候。

而在北方的一些地区,现在这个时候小麦籽粒的饱满程度刚刚好,只有“芒种时节”才开始成熟收割。而现在“小满时节”,北方地区的小麦作物进入灌浆期,籽粒渐渐饱满。

所以这时候,庄稼也是正需要太阳光照和温度上升的时候,才能让庄稼生长的更好,获得丰收。

但是来说,如果这一天下雨就不好的,因为雨水过多,不仅不利于小麦的生长,甚至还会出现小麦倒伏的现象,是不利于庄稼收成的。

当然一些俗语也这样解释了,四月初八下雨的不好现象:

其中古书《田家五行》是这样说的:

“立夏后,夜雨多便损麦。 盖麦花夜吐,雨多则损其花,故麦粒浮秕而薄收也,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夜雨”

“四月初八雾嘟嘟,高坡低洼都收谷。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过了四月八,庄稼汉心放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四月初八的晚上下雨,那么对于庄稼的收成是不利的,只有过了四月初八,等小麦过了“扬花期”之后,自然也就不怕下雨了。

所以来说,今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当然以晴天为好,如果四月初八下雨,自然也是有雨也发愁的。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对于一些农谚,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一些谚语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农民们最大的愿望也是天气晴朗,以度过这个“扬花期”,然后获得丰收。

70年前的今天,永康解放了——听7名老战士口述永康解放史

2019-05-08 05:08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卢明 李悦 程明星 吕鹏 马忆玲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在师长尤太忠的率领下,向南追歼李延年兵团残部,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奔向永康县城,拉开了解放永康的序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南下解放永康。

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当时正驻扎在八字墙一带,得知三十四师大军过境,支队长应飞立即写信,派人通过地下联络站与尤太忠接上关系。尤太忠见信,在反面写下:请游击队速回城里接管。应飞接信后,随即派两人随大军进城联络。

县城的地下党组织得到消息,立即着手发动工商界人士做好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准备。此时,驻永康的二〇三师六〇八团深知大势已去,无心抵抗,忙着布置往丽水方向抢运物资,并将驻扎在缙云和武义的该团所属二营三营紧急调回待命,准备随时逃离。

5月8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抵达永康县城,在汽车站鸣枪驱敌,但是没见敌人有所动静。原来,在解放军入城前两小时,永康县长王泰来已率领县自卫队和警察队往清渭街方向逃走了。解放军发觉驻永康二〇三师六〇八团正往丽水方向溃逃,立即进行拦截。在解放军的追击下,军队乱作一团,丢下挑夫和行李四散逃窜,六〇八团团长柳继元等也落荒而逃。驻扎在县城娘娘殿的六〇八团搜索连来不及逃离,派出便衣向解放军表示愿缴械投降。至此,永康解放。

解放军进城后,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解放军的宣传队和六支队的先头部队指战员在街上展开宣传,张贴安民布告。一些居民确认是解放军来了,于是打开门户,商店也开门营业,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傍晚时分,应飞率领六支队第八、第九大队抵达永康城内,与解放军会师,欢庆永康解放。

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县军管会)成立,路南地区特派员、六支队政委卜明担任主任,路南地区副特派员、六支队支队长应飞担任副主任兼永康县警备司令部司令,陶健、李秀芝、钟梁树为委员。在新人民政府成立之前,县军管会行使机关的职能。县军管会动员全县米厂为解放大军昼夜加工粮食,组织副食品供应及捐献力士鞋、雨伞等日用品,以保证过境大军的军需供应。

能否顺利接管城市,是党执政初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永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之前,县军管会遵照上级指示,贯彻执行“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和“宁缓勿乱,稳步前进”的方针,负责统筹实施接管旧、筹建新政府,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工作。

县委领导成员,书记张正伦(左三)、副书记兼县长应飞(左四)。

启用新印模。

县军管会部署对永康县旧进行全面接管。5月23日,鲁中南南下干部纵队第十大队第一中队抵达永康。当晚,永康县委员会成立。设县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5人,张正伦任书记,应飞任副书记,谢仁符、尹道生、耿立尊、张瑞甫、马元勋任委员。永康县委隶属浙江省第八地方委员会,驻地永康县城关镇。永康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县长应飞、副县长谢仁符。永康县人民政府隶属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驻地永康县城关镇。县人民政府初设机构有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教育科、生产建设科、公安局、卫生院、救济院。后为适应工作需要,将财粮科一分为二设为粮食局和财政科,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永康办事处。县军管会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即宣告终止。永康在完成旧政府整体接收和建立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同时,大力实施对旧系统的改造,在全县范围内废除保甲制度,逐步建立在中国领导下的区、乡、村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组建8个党的分区委,作为县委派出机构。分别为:城区分区委、象珠分区委、倪宅分区委、历山分区委、方岩分区委、石柱分区委、芝英分区委、龙山分区委。建立起8个区人民政府,分别为城区、象珠区、倪宅区、历山区、石柱区、芝英区、方岩区、龙山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以下,沿用解放前夕的行政区域设置,设立27个乡(镇)人民政府。

永康从此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7名老战士口述永康解放史

应跃鱼——我在第六支队打游击

1949年1月份,我参加了解放军。当时,我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主力部队的一名小战士。

1949年5月6日,第六支队的主力部队还在八字墙陈弄坑村打游击,突然有许多部队出现在附近的公路上和山上,有乘车的,有骑马的,也有徒步行军的。当时解放军部队和部队的衣服差不多,远距离很难分辨敌我。于是,支队长应飞就派了一名侦察员,去侦察前方情况。

8日上午10时左右,侦察员回来报告,说是解放军的部队,正在赶往永康城。不久,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求部队接管永康城。应飞当即下令,开灶吃饭,吃完饭后赶往永康城。

当大家得知进城接管永康的消息,吃饭都没有心思了,随便扒拉两口就整队集合。一路上,战士们欢快地跳呀跑呀。

当时的永康城里还有一部分残余部队,驻扎在上封寺、应总祠、陈总祠、城隍庙等地。当部队行军至老汽车站的时候,上封寺和河头方向响起枪声,我想应该是残余部队被击溃了。

进城的时候,我看到地下党的同志们组织了一批先进人士拉横幅、写标语、举旗帜。进城之后,我们严守纪律,就在大街上架行军锅做饭,不去打扰百姓,晚上累了就在大街上休息。

9日,军事管制委员会和永康警备司令部成立,开始着手恢复永康城的秩序。老百姓看到解放军很遵守纪律,慢慢开了门,大街上的店铺也都陆续开张营业。

黄德章——突击警察局缴获驳壳枪

1947年10月27日,我还是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的一员。前一个晚上的翻山越岭,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山路,只为找一个合适的宿营点。

当天下午4时,短枪班在前,步枪班紧随,机枪班继后,中间是我们这些非武装人员。前面传下口令“加快速度,跑步跟上”,战友们都加快了步伐。当我们这些肩背挎包、腰上捆个小包袱的非武装人员,跑步越过不知名的小木桥时,桥头电线杆上两根电话线已耷拉在地上,战友们已经在左侧小山坡架上机枪,监视着武义方向。突然间,前面已传来砰砰的枪声,紧接着是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的声音。当我们气喘吁吁冲进东干村时,已经有几位战友,守在武义警察局东干分局的大门口,门内枪声呐喊声响成一片。长枪二班一直往前至村口,布防抵御可能来自永康方向的敌人。

部队集合信号传来时,已是掌灯时分,街上店铺早已关门。当时,警察分局门口蹲着二十来个警察,我们指导员正在给俘虏训话。我和几个战友则在警察分局打扫战场。在一间摆有办公桌的房子内,床下放着一只白藤带盖的篮筐。我伸脚踢了踢,沉甸甸的,就拖了出来,打开篮盖,是半筐长短枪的子弹与一支单响木壳枪(驳壳枪)及一些不顶用的杂物,就成我的战利品了。

俘虏的警察经教育后,大部分发放路费后被释放。我们一举端了警察局后,带走两个警局的头领离开东干,涉水过永康江(武义江),返回根据地。

施蔚——向百姓宣传解放军的政策

1949年3月,我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浙东人民解放军浙干路南金武永义办事处担任文书兼组长。

5月8日,我所在的部队还在八字墙山后胡村一带开展宣传工作,向老百姓宣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渐渐地,百姓都很拥护我们。

当时,我经常看到许多部队往永康城赶。我心想,永康应该快要解放了。果然,9日早上,我们就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前往永康城和大部队会合。

一路上,我看到许多老百姓都往永康城里涌。等我们到达的时候,只见永康城里热闹得跟过节一样,街上挂满了“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人民解放军万岁”等横幅,道路两侧的商店都开张营业。在街上,我还碰到了几个以前的朋友,他们都好奇,我什么时候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夸我们解放军很伟大。

看到永康解放,看到老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身为解放军战士,我非常激动和自豪。

李亨训——16岁上战场目睹战争残酷

1949年5月8日,解放军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永康城,永康解放了。我当时碰巧在行军途中摔伤了腿,借住在老百姓家里养伤,也因此错过了当日的盛况。

在此之前,我曾给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支队长应飞当了多年的警卫员。对我来说,警卫员的工作就是一份跑山头、传命令,太简单了。有一天,我对应飞说,我不当警卫员了,我要去打仗。

我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在黄岗村。当时我才16岁,幼稚得很,以为打仗就是双方互相端着枪,比画着斗几下。但是战斗比想象中残酷,我亲眼目睹了战友牺牲的过程,才知道战争的残酷。

进城后,我在第六中队当班长。当时虽说已经解放了,但永康仍有不少残余势力和土匪武装。为了保卫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于是我们开始打土匪。

永康的解放意味着工农群众终于翻身做主人了。

周伟隆——我在武义听到解放消息

1948年8月,我参加了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3月,我到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举办的军政干校学习。5月8日永康解放时,我在武义雪峰山学习。

9日上午,天气晴朗,红日高照,远方传来永康城解放的喜讯。同学们一个个欣喜若狂,有的欢呼跳跃,有的把帽子甩得老高,有的举手高呼:“解放了!”

饭后,全校学员及友邻部队都集中在晒场,听卜明政委作重要讲话。他告诫大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服从组织分配,迎接新任务。接着,大家按组织分配行动。丽水的同志回丽水接管各地区各县,永康、武义、磐安的同志跟随卜明去永康。

战士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意气风发地向永康城方向进发。下午5时,队伍抵达城外南苑凉亭,在这里,卜明讲述了进城后的注意事项。

随后,部队继续向县城挺进,经西津桥,过溪下街,到丁字街头。街边两旁的男女老少喜笑颜开,商店照常营业,社会秩序良好。红绿标语满街张贴,上面写着“万岁”“欢迎解放军”“庆祝永康解放”,永城一片欢腾。

我们高唱“三大纪律八大注意”“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浩浩荡荡地到达王秀吉祠堂。

当晚,大家都为胜利的到来有说有笑,人人都有个志向,要为全国解放出力,为国家建设出力。

应启鸿——利用教师身份传播先进思想

1949年,我在芝英教书,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我借着教师的身份在村子里贴标语,向学生们传播先进思想。

当时,村里有一名的中队长叫卢振祺。5月7日晚上,他可能听到了风声,就躲进了学校。第二天,我回到学校发现,这位中队长在我的房间里睡觉。我的房间放着各种进步报刊和书籍,当时我很担心自己是不是暴露了,就悄悄地跑到浙干路南办事处。

5月8日,正当我准备跟办事处同志一起转移时,我们接到了消息,说解放军进永康城了,让我们也赶快过去。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非常激动和兴奋,永康终于解放了。

进城的时候,我发现永康城社会秩序稳定,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横幅标语都挂了起来。

后来我在组织的安排下,一直留在永康工作。70年来,永康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破旧的房子变成了高楼大厦,老百姓从吃不饱到吃不完。永康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千千万万永康人的付出。

胡一鸟——我确认了永康解放消息

70年前的5月8日,我随应飞率领的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驻扎在八字墙附近的小山村陈弄坑,忽然听到有村民说:“大军来了,在上茭道上。”

村民说,这些军人穿的是黄色军衣,一路上汽车喇叭声和战马嘶叫声不绝于耳。当时,我们只知道解放大军渡江,部队兵败如山倒。那段时间,金温公路上不少部队向南转移。解放军和军的军服都是黄色,一时也分不清这支部队是解放军的还是的。应飞当即写了一封信,派我去探明情况,若是解放军,要亲手将信交给部队首长。

我接过信,先跑到上茭道村的地下党员家中,问清情况,确定了来的是解放军部队。于是,我立即赶到上茭道,向解放军部队的战友亮明了身份:“你们首长在哪里?我有重要任务要见首长。”战友指着后方骑马的首长说,他就是二野三十四师师长尤太忠。

我在公路旁等了一会儿,首长就策马来到面前。我壮着胆子迎了上去:“报告首长,我是当地游击队的,有重大事情报告。”

尤师长勒住马,接过信,快速看完,然后在纸张背面写了回信。他一边把信还给我,一边高声地说:“游击队同志,赶快回永康城接管。”并向部队传令,“这一带有游击队活动,各部注意,别发生了误会。”

回到陈弄坑后,我们部队也立即启程,与大军会合。

当我们到达永康老汽车站(现九铃立交桥附近),由徐宗岐、童友虞等人组织的工商界人士,手举彩旗,欢呼永康解放。部队从老汽车站一路行军至县政府(现时代广场附近),大军秋毫无犯,本来空旷的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关门闭户的商铺也慢慢开业。

永康城解放后,成立了永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是六支队政委卜明,副主任是应飞,同时还成立了永康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是应飞,我任警备干事兼警备司令队队长,主要从事战俘的管理和教导工作。

编辑 蒋立峰

9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讲究有多恐怖?

乱,是从1983年开始的。

要问中国火车站哪家最危险,很多人都会对广州火车站记忆犹新。翻翻90年代的报道,随处可见发生在那里的生动案件:1998年,一名上海人在广场遇敲诈,两个大汉拦住他:“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乖乖把钱拿出来!”1999年,一位东北游客因拒付398元电话费,大喊“就算打到美国也不要这么多!”,被四五个人围住打断了脚。

形形的犯罪传说,勾勒出了这个车站的神秘身影。9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有多恐怖?以下,Enjoy:

01 好雄伟,好大,好舒服的火车站

1974年4月10日上午8点30分,历时16年建成的广州火车站正式开站迎客。26岁的刘广德驾驶第一趟列车缓缓驶出站台,一路向北至韶关。

40年后他依然记得,那趟车足足开了七个多小时。

1979年4月14日,广州九龙直通车于30年后再次启程。

虽说车站落成是大事,始发列车没有进行剪彩,也没有特地挑选司机。刘广德的列车刚好于前一晚驶入广九车站,第二天便按照通知,改从新火车站出发。

不过在开站前夜,时任火车站团委书记的梁少英与员工通宵收拾卫生,自己搭梯子,将车站的每一块玻璃擦得干干净净。

“当时觉得广场好雄伟,好大,好舒服。”

90年代中期的广州火车站

作为70年代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建筑,火车站主楼面积达2.6万多平米,广场达4万多平米。广场上挂着一枚巨型电钟,如今已陪伴广州市民走过了44个年头。

运营初期,客流不多,车厢只能坐满一半。那时能搭乘火车的都是高端商务旅客。“做生意的人人手一个小皮箱,手里拿着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倒是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先在火车站广场上拍一张时髦的游客照,然后迫不及待地走进候车厅,排队体验当时全广州独一无二的自动扶梯。

民众排队搭乘当时全国唯二的自动扶梯,另一台在上海

火车站位于环市西路,彼时仍属广州郊区,周边同一时期建成的还有流花宾馆、友谊剧院、东方宾馆。一栋栋“苏式”建筑在尚未开垦的土地中显得时尚又巍峨,一时落得“东方小巴黎”的名头。

90年代的环市中路

时至80年代,广州还率先效仿美日等发达国家,与香港聚利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改建部分贵宾候车室、会议室,开办多功能、综合性的商场。

开业不久,已囊括商品种类1200余种。买卖、娱乐场所齐全,人气鼎盛,许多商品甚至在别处购买不到。

“只见足够百米长的陈设讲究的橱窗,宛若一条商品长廊,排列在大厅的一侧。”

广州火车站里的综合性商场

不久后,一旁的酒楼也开门营业,共设四层:一层专营快餐,菜单包括五角一碗的肉粥、两块钱的盒饭;二层为舞厅及咖啡厅;三层经营正宗川粤大菜;四层作包办宴席的贵宾厅。

80年代,广州火车站酒楼内的茶餐厅

为了解决旅客提出的吃饭难问题,时任广州铁路局局长亲自批示三千元,将车站原有的小卖部改建成餐厅,并添置桌椅,装修厅堂。

80年代初,站内供应的免费热水

80年代中期,广州火车站的广播室和综合控制室

旅客体验到消费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和免费的高级服务。车站设有母婴休息室和儿童乐园,不仅对所有人开放,而且免费。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服务员”,一位下肢瘫痪的男青年,接过服务员为他买来的盒饭时吐露心声。

80年代末,广州火车站一服务人员在为乘客倒茶

候车的乘客在皮椅上休息

实际上,铁路部门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要把单一的运输经济改为”以运为主,多元化的运营经济”,这与当时整个市场经济的政策走向保持了高度一致。

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仅1985年一年,广州火车站就收到了近四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

02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也恰恰在这一年前后,广州火车站宛若天堂般的服务急转直下。

80年代改革的春风率先吹暖了南方,“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顺口溜一时间传遍神州大地,也激荡着无数打工者南下淘金的雄心。

广州火车站,便成为了直面潮水的第一道闸门。

1992年正月初八,数万农民工涌向湖南岳阳火车站,乘车前往广东

1999年,一节南下的车厢内

90年代,刚刚抵达广州的陕西民工

数百万名斗志昂扬的打工者不远万里奔赴广州,出站后却又茫然无去处。

那时还没建立起市场经济所需的人才市场,想要在这片热土上寻找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并非易事。

1986年,“打工妹”在站前广场席地而睡。摄影 / 安哥

1991年3月,几名男子在站前广场驻扎,等待工作的机会,他们身后是漫长的买票队伍

1991年3月,广州火车站附近聚集的农民工,那时他们还有一个充满歧视的称呼——“盲流”

“有些人靠乡里亲朋的关系指路,有些人是受了当地政府组织已有归宿,更多的却是几人几十人一堆,在烈日边缘,在都市一角,苦苦等待、寻觅。”

1993年,时任《南风窗》副主任的秦溯观此大潮时有感而发。

90年代,文明路上等活的装修工

03 “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乖乖把钱拿出来!”

和人潮一并涌入的,除了廉价劳动力和腾飞的经济,还有肉眼可见的混乱、肮脏与犯罪。各种恶性新闻或凶险传闻四散开来,广州火车站仿佛在一夜间沦为了一块不祥之地。

“乱,是从1983年开始的。”一名在火车站地区工作的老警察回忆。

女子的耳环被夺去,只剩下几道触目惊心的血迹。摄影 / 邓勃

本地人公认的真理是,如果你不是那儿蹲点的小偷、劫匪或巡警,最好绕开流花地区走。在流花分局从警二十余年的曾志坚表示,当年他都不敢让老婆到火车站广场派出所来看他。

当然也有一些不怕死的,比如记者,决心迎难而上一探究竟。1995年夏天,张松随深圳《焦点》杂志社在广州火车站进行24小时连续采访。

临行前一晚,社长和总编特地在老俵菜馆举行了壮行会。桌上反复叮咛道,一旦遭到围攻,立即大声呼救,公安干警会尽力保证大家的安全。

“一句话,唯愿每个人都平安归来。”

广州火车站上常见的一幕:当警察追来,小贩趴地装晕倒,警察只好打电话给120。摄影 / 梁文祥

短短的24小时内,张松与同事们目睹了小偷、劫犯、犯的轮番登场 ——

一名暨南大学的教授趁找零钱的工夫,近万元的行李不翼而飞;两名男子被抓现行后,用长木棒将便衣打得满脸是血;十七岁模样的男孩被巡警掐住脖子,咳出一对咬瘪的耳环;湖北的乘客刘清林在候车大厅倚着墙打盹,醒来后缝在内裤上的3800元不知去向;一名湖南妇女花800元购买了一块假黄金;女厕所出现了一个假票批发站;入夜后,一个饿晕过去的瘦小伙被抬入了休息站……

一对小夫妻在广州丢了钱和车票,相拥而哭,斗大的泪珠顺着女子的脸颊滑下

1996年,广州火车站每日的人流量已达10万。人员复杂,警力不足,惊心的犯罪与辛酸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采访完毕,张松心情沉重地写道:“睁眼已是凌晨五点,广州火车站熙熙攘攘,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却无意拍摄下去了,还能有什么新闻呢,无外乎抢劫、动刀、偷盗、卖假票、高价勒索之类吧。在这里,一切都已司空见惯。”

2004年凌晨5点,警察将一制假票的老狐狸抓获

一割包行窃者被抓现行后仍当众耍赖。摄影 / 梁文祥

然而,还有一种罪恶,张松没有目睹。

2000年初,按当时流行的说法是“迈入千禧年之际”,《南方日报》的摄影师梁文祥写下遗书,只身闯入广州火车站及周边地带,暗访吸毒者。

站前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孩子正吞云吐雾。这些孩子无从选择自己的命运。有的跟随父母学习了不少“演技”,有的则生下来就有毒瘾。摄影 / 梁文祥

广州火车站的恶势力鄙视链在2000年前后基本形成 —— 混混看不起租房子的吸毒者,租房子的吸毒者看不起流离失所的吸毒者,这些吸毒者们则集体看不起得艾滋病的。

他们以火车站为圆心,以周围几公里为活动半径,在此地“安家”、“工作”、养孩子;醒了就去碰瓷抢劫,“饿了”就去吸粉挥霍,从无积蓄,也无法脱身。一位吸毒者曾向人吹嘘,“我的血液里至少跑着两辆桑塔纳2000。”

来自湖南的男子,老婆在广场卖时刻表,夫妻天天见面。为了骗老婆说戒了毒,他只好躲在角落里请人帮忙注射。摄影 / 梁文祥

2005年5月14日,外号“佳木斯”吸毒者(右)成功敲诈一名旅客后,与其他几名吸毒者分赃不匀,争打起来。摄影 / 梁文祥

“车站本来是个短暂停留的地方,他们却在这里迷失、堕落、流浪,最后在这里长眠不醒。”

一对在高架桥下露宿的毒夫妻。每晚他们都会紧紧拥抱着睡觉

每一个在广州长大的80、90后,年幼时或多或少都听长辈说过广州火车站的恐怖传说,真真假假难以分辨。记者恭边在《去火车站看看》一文中记录了各种令人乍舌的犯罪手段。

首先是无时无刻的抢劫勒索。1995年,一名记者在广场被勒索时,不远处的城管却袖手旁观,“我帮了你自己也没命!”;1998年,一名上海人广场遇敲诈,两个大汉拦住他:“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乖乖把钱拿出来!”

一男子在火车站拉住乘客的行李包要钱

侥幸躲过了抢劫,还可能遭遇全世界最贵的公共电话。1999年,一位东北游客因拒付398元电话费,大喊“就算打到美国也不要这么多!”,被四五个人围住打断了脚。

其他五花八门的犯罪还包括:设施简陋的高价旅馆;高价野鸡车;会不翼而飞的行李寄存点;叫了押金后便耍赖的职介所;堵在售票口前不许你买票的票贩子……

为抢客源,几名野鸡车拉客女在互相打架。摄影 / 梁文祥

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这片弹丸之地勾连、盘聚,形成不同势力,也让广州火车站沦为了人间修罗场,步步惊心,处处凶险。

“黑手几乎伸到火车站周围的每一个空气分子里”,一名旅客如此感慨。

流浪儿和小贩在持棍对峙。摄影 / 梁文祥

2000年至2005年间,广州警方针对火车站区域进行强力整治行动。2005年7月,铁道部率领来自全国各铁路公安局的精兵强进驻广州站,联手当地公安,于20天内端掉19个帮派。

曾经“盲流”聚集的两颗大榕树下,变成了候车旅客的纳凉之地。

清晨,派出所门口蹲着许多因割包行窃被抓的小偷。摄影 / 梁文祥

2005年禁毒日前夕,广州铁路公安宣布逮捕一批吸毒贩毒的违法犯罪分子。被囚车送走时,他们还不忘朝记者微笑。摄影 / 梁文祥

04 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

90年代的混乱无序直叫人心惊肉跳,却阻挡不了人们南下的热忱步伐。当日历翻至一年一度的春节,混乱又成指数级增加。

1994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发送的旅客人数达1.8亿人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迁徙。

1998年春运,人山人海的广州火车站

1991年,广州火车站旁的女厕“爆棚”,等上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在没有12306的年代,购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是所有打工者一年里最痛苦的时刻。

2001年至2010年间,每逢春运,《羊城晚报》的记者邓勃都会扛着相机,混在人群中捕捉那些惶恐与焦躁的面孔。一路上,他目睹过不少温暖人心的片段,但是最忘不了的却全是悲剧。

“有人受不了臭味,跳窗死了,也有人直接在我身就疯了。”

瘦弱的女孩紧紧拽住队伍前方人的衣服。摄影 / 邓勃

2001年春运列车。摄影 / 邓勃

2000年春运列车,一名女子的双脚。车门挤不进,只好从车窗进。摄影 / 邓勃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铁道部几乎每年都要动员人力物力,在春运期间大力支援广州站。

1991年,铁路部运输局一员工在递交上级的春运铁路客流报告中作如下记录:

“春节前,铁路客运突出的矛盾在广州地区……春运过后,出川客流首先是去广州,襄渝线平时每日有只有旅客上千人,春节后每天都有旅客七八千人乃至上万人,旅客列车超员严重,并有积压。”

“全国农村现有1.3亿剩余劳动力……每年春运期间产生的大量民工客流不可避免。今后几年内,还将呈增长趋势。”

“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成为了一句经久不衰的口号。

还来不及从前期舒适环境和高质量服务的美梦中醒来,人们就必须面对脏乱、拥挤、一票难求的事实。回过头看,原先这种实现了“顾客即是上帝”的理想化幸福,完全是建立在有限的客流之上。

1999春节,车厢上,一名帽子被挤歪了的警察试图维持秩序

一名乘警的帽子里都是汗,帽子里贴着的各趟火车时刻表已经被晕湿

株洲火车站,一个不堪拥挤的老汉跳下车站,向警察求救。他的儿子则继续搭乘列车,前往广东

90年代后期,广铁决定将部分用于运货或牲口的列车,经过简单改装后作客车供人出行。这种“闷罐车”就如同其名字一样,让人窒息。白天阳光照射,闷热如蒸桑拿;晚上气温骤降,寒气逼人。

工作人员回忆,每次接车时,首先要一个篷一个篷地检查,看看车厢内有没有死人。

闷罐车的每节车厢只有一个小窗户透气,有经验的乘客会提前占好整厢列车两头

70年代建成的铁路运转系统,其承载能力仅为4万人次,对10年后的汹涌人潮毫无招架之力。

新世纪后,为加大候车面积,车站内的酒店、旅馆、商场全部拆除;2005年,广州火车站再次对候车室进行大规模扩容改造。

然而,这一系列改变依然没有抵御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数十万旅客的滞留与数人被踩踏致死的沉重代价,使其成为了中国春运史上最难以释怀的一页。

08年春运,火车站前的马路已实行交通管制,滞留旅客在高架桥底躲雨

除夕当天,无处下脚的站外广场上,期盼归家的人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数万军警手挽手叠成几层细密的人墙,守在站前11个昼夜,生怕一个疏漏,便让摇摇欲坠的秩序瞬间溃决。

2008年,广州火车站

广场上一遍遍放着电台的广播,电台主播用嘶哑的声音不断重复:“留下吧,广州也是你的家”。回应的只有一片喧嚣。

2008年,广州火车站,春运列车的玻璃窗上,写着“回家”二字。摄影 / 邓勃

这场危机被研究者们当作特大案例,写进上百篇城市规划及公共安全论文中。

2008年最令人难忘的照片。

06 最后一个“春运”

2017年年初,早已不堪重负的广州火车站终于敲定了升级改造计划,改为高铁枢纽站,并与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棠溪站等站点共同分散客流。

旧貌换新颜后,拥挤与不堪的广东春运记忆,或许能随着老火车站一并退出历史舞台。

“老不是不好,但老得不够实用。相对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来说,显得小了。”

当改造的消息传来,念旧者们开始捕捉这片昔日淘金之地上的奇闻异事。而40年过去了,每一个看似惊心动魄的情节,往往也只暗合了历史的进程。

车站会变,城市会变,潮水的方向也会改变。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人们对发财致富的不懈渴求。

作者:网易看客

790阅读

搜索

中国闹鬼的火车站

火车站闹鬼事件

90年代的广州很繁华

1995年的广州火车站

2014火车站恐怖事件

中国闹鬼的火车隧道9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究竟有多恐怖?

星火智库

2018-09-28

乱,是从1983年开始的。

要问中国火车站哪家最危险,很多人都会对广州火车站记忆犹新。翻翻90年代的报道,随处可见发生在那里的生动案件:1998年,一名上海人在广场遇敲诈,两个大汉拦住他:“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乖乖把钱拿出来!”1999年,一位东北游客因拒付398元电话费,大喊“就算打到美国也不要这么多!”,被四五个人围住打断了脚。

形形的犯罪传说,勾勒出了这个车站的神秘身影。9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有多恐怖?以下,Enjoy:

01 好雄伟,好大,好舒服的火车站

1974年4月10日上午8点30分,历时16年建成的广州火车站正式开站迎客。26岁的刘广德驾驶第一趟列车缓缓驶出站台,一路向北至韶关。

40年后他依然记得,那趟车足足开了七个多小时。

1979年4月14日,广州九龙直通车于30年后再次启程。

虽说车站落成是大事,始发列车没有进行剪彩,也没有特地挑选司机。刘广德的列车刚好于前一晚驶入广九车站,第二天便按照通知,改从新火车站出发。

不过在开站前夜,时任火车站团委书记的梁少英与员工通宵收拾卫生,自己搭梯子,将车站的每一块玻璃擦得干干净净。

“当时觉得广场好雄伟,好大,好舒服。”

90年代中期的广州火车站

作为70年代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建筑,火车站主楼面积达2.6万多平米,广场达4万多平米。广场上挂着一枚巨型电钟,如今已陪伴广州市民走过了44个年头。

运营初期,客流不多,车厢只能坐满一半。那时能搭乘火车的都是高端商务旅客。“做生意的人人手一个小皮箱,手里拿着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倒是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先在火车站广场上拍一张时髦的游客照,然后迫不及待地走进候车厅,排队体验当时全广州独一无二的自动扶梯。

民众排队搭乘当时全国唯二的自动扶梯,另一台在上海

火车站位于环市西路,彼时仍属广州郊区,周边同一时期建成的还有流花宾馆、友谊剧院、东方宾馆。一栋栋“苏式”建筑在尚未开垦的土地中显得时尚又巍峨,一时落得“东方小巴黎”的名头。

90年代的环市中路

时至80年代,广州还率先效仿美日等发达国家,与香港聚利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改建部分贵宾候车室、会议室,开办多功能、综合性的商场。

开业不久,已囊括商品种类1200余种。买卖、娱乐场所齐全,人气鼎盛,许多商品甚至在别处购买不到。

“只见足够百米长的陈设讲究的橱窗,宛若一条商品长廊,排列在大厅的一侧。”

广州火车站里的综合性商场

不久后,一旁的酒楼也开门营业,共设四层:一层专营快餐,菜单包括五角一碗的肉粥、两块钱的盒饭;二层为舞厅及咖啡厅;三层经营正宗川粤大菜;四层作包办宴席的贵宾厅。

80年代,广州火车站酒楼内的茶餐厅

为了解决旅客提出的吃饭难问题,时任广州铁路局局长亲自批示三千元,将车站原有的小卖部改建成餐厅,并添置桌椅,装修厅堂。

80年代初,站内供应的免费热水

80年代中期,广州火车站的广播室和综合控制室

旅客体验到消费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和免费的高级服务。车站设有母婴休息室和儿童乐园,不仅对所有人开放,而且免费。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服务员”,一位下肢瘫痪的男青年,接过服务员为他买来的盒饭时吐露心声。

80年代末,广州火车站一服务人员在为乘客倒茶

候车的乘客在皮椅上休息

实际上,铁路部门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要把单一的运输经济改为”以运为主,多元化的运营经济”,这与当时整个市场经济的政策走向保持了高度一致。

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仅1985年一年,广州火车站就收到了近四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

02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也恰恰在这一年前后,广州火车站宛若天堂般的服务急转直下。

80年代改革的春风率先吹暖了南方,“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顺口溜一时间传遍神州大地,也激荡着无数打工者南下淘金的雄心。

广州火车站,便成为了直面潮水的第一道闸门。

1992年正月初八,数万农民工涌向湖南岳阳火车站,乘车前往广东

1999年,一节南下的车厢内

90年代,刚刚抵达广州的陕西民工

数百万名斗志昂扬的打工者不远万里奔赴广州,出站后却又茫然无去处。

那时还没建立起市场经济所需的人才市场,想要在这片热土上寻找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并非易事。

1986年,“打工妹”在站前广场席地而睡。摄影 / 安哥

1991年3月,几名男子在站前广场驻扎,等待工作的机会,他们身后是漫长的买票队伍

1991年3月,广州火车站附近聚集的农民工,那时他们还有一个充满歧视的称呼——“盲流”

“有些人靠乡里亲朋的关系指路,有些人是受了当地政府组织已有归宿,更多的却是几人几十人一堆,在烈日边缘,在都市一角,苦苦等待、寻觅。”

1993年,时任《南风窗》副主任的秦溯观此大潮时有感而发。

90年代,文明路上等活的装修工

03 “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乖乖把钱拿出来!”

和人潮一并涌入的,除了廉价劳动力和腾飞的经济,还有肉眼可见的混乱、肮脏与犯罪。各种恶性新闻或凶险传闻四散开来,广州火车站仿佛在一夜间沦为了一块不祥之地。

“乱,是从1983年开始的。”一名在火车站地区工作的老警察回忆。

女子的耳环被夺去,只剩下几道触目惊心的血迹。摄影 / 邓勃

本地人公认的真理是,如果你不是那儿蹲点的小偷、劫匪或巡警,最好绕开流花地区走。在流花分局从警二十余年的曾志坚表示,当年他都不敢让老婆到火车站广场派出所来看他。

当然也有一些不怕死的,比如记者,决心迎难而上一探究竟。1995年夏天,张松随深圳《焦点》杂志社在广州火车站进行24小时连续采访。

临行前一晚,社长和总编特地在老俵菜馆举行了壮行会。桌上反复叮咛道,一旦遭到围攻,立即大声呼救,公安干警会尽力保证大家的安全。

“一句话,唯愿每个人都平安归来。”

广州火车站上常见的一幕:当警察追来,小贩趴地装晕倒,警察只好打电话给120。摄影 / 梁文祥

短短的24小时内,张松与同事们目睹了小偷、劫犯、犯的轮番登场 ——

一名暨南大学的教授趁找零钱的工夫,近万元的行李不翼而飞;两名男子被抓现行后,用长木棒将便衣打得满脸是血;十七岁模样的男孩被巡警掐住脖子,咳出一对咬瘪的耳环;湖北的乘客刘清林在候车大厅倚着墙打盹,醒来后缝在内裤上的3800元不知去向;一名湖南妇女花800元购买了一块假黄金;女厕所出现了一个假票批发站;入夜后,一个饿晕过去的瘦小伙被抬入了休息站……

一对小夫妻在广州丢了钱和车票,相拥而哭,斗大的泪珠顺着女子的脸颊滑下

1996年,广州火车站每日的人流量已达10万。人员复杂,警力不足,惊心的犯罪与辛酸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采访完毕,张松心情沉重地写道:“睁眼已是凌晨五点,广州火车站熙熙攘攘,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却无意拍摄下去了,还能有什么新闻呢,无外乎抢劫、动刀、偷盗、卖假票、高价勒索之类吧。在这里,一切都已司空见惯。”

2004年凌晨5点,警察将一制假票的老狐狸抓获

一割包行窃者被抓现行后仍当众耍赖。摄影 / 梁文祥

然而,还有一种罪恶,张松没有目睹。

2000年初,按当时流行的说法是“迈入千禧年之际”,《南方日报》的摄影师梁文祥写下遗书,只身闯入广州火车站及周边地带,暗访吸毒者。

站前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孩子正吞云吐雾。这些孩子无从选择自己的命运。有的跟随父母学习了不少“演技”,有的则生下来就有毒瘾。摄影 / 梁文祥

广州火车站的恶势力鄙视链在2000年前后基本形成 —— 混混看不起租房子的吸毒者,租房子的吸毒者看不起流离失所的吸毒者,这些吸毒者们则集体看不起得艾滋病的。

他们以火车站为圆心,以周围几公里为活动半径,在此地“安家”、“工作”、养孩子;醒了就去碰瓷抢劫,“饿了”就去吸粉挥霍,从无积蓄,也无法脱身。一位吸毒者曾向人吹嘘,“我的血液里至少跑着两辆桑塔纳2000。”

来自湖南的男子,老婆在广场卖时刻表,夫妻天天见面。为了骗老婆说戒了毒,他只好躲在角落里请人帮忙注射。摄影 / 梁文祥

2005年5月14日,外号“佳木斯”吸毒者(右)成功敲诈一名旅客后,与其他几名吸毒者分赃不匀,争打起来。摄影 / 梁文祥

“车站本来是个短暂停留的地方,他们却在这里迷失、堕落、流浪,最后在这里长眠不醒。”

一对在高架桥下露宿的毒夫妻。每晚他们都会紧紧拥抱着睡觉

每一个在广州长大的80、90后,年幼时或多或少都听长辈说过广州火车站的恐怖传说,真真假假难以分辨。记者恭边在《去火车站看看》一文中记录了各种令人乍舌的犯罪手段。

首先是无时无刻的抢劫勒索。1995年,一名记者在广场被勒索时,不远处的城管却袖手旁观,“我帮了你自己也没命!”;1998年,一名上海人广场遇敲诈,两个大汉拦住他:“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乖乖把钱拿出来!”

一男子在火车站拉住乘客的行李包要钱

侥幸躲过了抢劫,还可能遭遇全世界最贵的公共电话。1999年,一位东北游客因拒付398元电话费,大喊“就算打到美国也不要这么多!”,被四五个人围住打断了脚。

其他五花八门的犯罪还包括:设施简陋的高价旅馆;高价野鸡车;会不翼而飞的行李寄存点;叫了押金后便耍赖的职介所;堵在售票口前不许你买票的票贩子……

为抢客源,几名野鸡车拉客女在互相打架。摄影 / 梁文祥

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这片弹丸之地勾连、盘聚,形成不同势力,也让广州火车站沦为了人间修罗场,步步惊心,处处凶险。

“黑手几乎伸到火车站周围的每一个空气分子里”,一名旅客如此感慨。

流浪儿和小贩在持棍对峙。摄影 / 梁文祥

2000年至2005年间,广州警方针对火车站区域进行强力整治行动。2005年7月,铁道部率领来自全国各铁路公安局的精兵强进驻广州站,联手当地公安,于20天内端掉19个帮派。

曾经“盲流”聚集的两颗大榕树下,变成了候车旅客的纳凉之地。

清晨,派出所门口蹲着许多因割包行窃被抓的小偷。摄影 / 梁文祥

2005年禁毒日前夕,广州铁路公安宣布逮捕一批吸毒贩毒的违法犯罪分子。被囚车送走时,他们还不忘朝记者微笑。摄影 / 梁文祥

04 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

90年代的混乱无序直叫人心惊肉跳,却阻挡不了人们南下的热忱步伐。当日历翻至一年一度的春节,混乱又成指数级增加。

1994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发送的旅客人数达1.8亿人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迁徙。

1998年春运,人山人海的广州火车站

1991年,广州火车站旁的女厕“爆棚”,等上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在没有12306的年代,购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是所有打工者一年里最痛苦的时刻。

2001年至2010年间,每逢春运,《羊城晚报》的记者邓勃都会扛着相机,混在人群中捕捉那些惶恐与焦躁的面孔。一路上,他目睹过不少温暖人心的片段,但是最忘不了的却全是悲剧。

“有人受不了臭味,跳窗死了,也有人直接在我身就疯了。”

瘦弱的女孩紧紧拽住队伍前方人的衣服。摄影 / 邓勃

2001年春运列车。摄影 / 邓勃

2000年春运列车,一名女子的双脚。车门挤不进,只好从车窗进。摄影 / 邓勃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铁道部几乎每年都要动员人力物力,在春运期间大力支援广州站。

1991年,铁路部运输局一员工在递交上级的春运铁路客流报告中作如下记录:

“春节前,铁路客运突出的矛盾在广州地区……春运过后,出川客流首先是去广州,襄渝线平时每日有只有旅客上千人,春节后每天都有旅客七八千人乃至上万人,旅客列车超员严重,并有积压。”

“全国农村现有1.3亿剩余劳动力……每年春运期间产生的大量民工客流不可避免。今后几年内,还将呈增长趋势。”

“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成为了一句经久不衰的口号。

还来不及从前期舒适环境和高质量服务的美梦中醒来,人们就必须面对脏乱、拥挤、一票难求的事实。回过头看,原先这种实现了“顾客即是上帝”的理想化幸福,完全是建立在有限的客流之上。

1999春节,车厢上,一名帽子被挤歪了的警察试图维持秩序

一名乘警的帽子里都是汗,帽子里贴着的各趟火车时刻表已经被晕湿

株洲火车站,一个不堪拥挤的老汉跳下车站,向警察求救。他的儿子则继续搭乘列车,前往广东

90年代后期,广铁决定将部分用于运货或牲口的列车,经过简单改装后作客车供人出行。这种“闷罐车”就如同其名字一样,让人窒息。白天阳光照射,闷热如蒸桑拿;晚上气温骤降,寒气逼人。

工作人员回忆,每次接车时,首先要一个篷一个篷地检查,看看车厢内有没有死人。

闷罐车的每节车厢只有一个小窗户透气,有经验的乘客会提前占好整厢列车两头

70年代建成的铁路运转系统,其承载能力仅为4万人次,对10年后的汹涌人潮毫无招架之力。

新世纪后,为加大候车面积,车站内的酒店、旅馆、商场全部拆除;2005年,广州火车站再次对候车室进行大规模扩容改造。

然而,这一系列改变依然没有抵御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数十万旅客的滞留与数人被踩踏致死的沉重代价,使其成为了中国春运史上最难以释怀的一页。

08年春运,火车站前的马路已实行交通管制,滞留旅客在高架桥底躲雨

除夕当天,无处下脚的站外广场上,期盼归家的人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数万军警手挽手叠成几层细密的人墙,守在站前11个昼夜,生怕一个疏漏,便让摇摇欲坠的秩序瞬间溃决。

2008年,广州火车站

广场上一遍遍放着电台的广播,电台主播用嘶哑的声音不断重复:“留下吧,广州也是你的家”。回应的只有一片喧嚣。

2008年,广州火车站,春运列车的玻璃窗上,写着“回家”二字。摄影 / 邓勃

这场危机被研究者们当作特大案例,写进上百篇城市规划及公共安全论文中。

2008年最令人难忘的照片。

06 最后一个“春运”

2017年年初,早已不堪重负的广州火车站终于敲定了升级改造计划,改为高铁枢纽站,并与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棠溪站等站点共同分散客流。

旧貌换新颜后,拥挤与不堪的广东春运记忆,或许能随着老火车站一并退出历史舞台。

“老不是不好,但老得不够实用。相对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来说,显得小了。”

当改造的消息传来,念旧者们开始捕捉这片昔日淘金之地上的奇闻异事。而40年过去了,每一个看似惊心动魄的情节,往往也只暗合了历史的进程。

车站会变,城市会变,潮水的方向也会改变。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人们对发财致富的不懈渴求。

作者:网易看客

790阅读

搜索

中国闹鬼的火车站

火车站闹鬼事件

90年代的广州很繁华

1995年的广州火车站

2014火车站恐怖事件

中国闹鬼的火车隧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