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里的胎息什么意思(八字里的胎息什么意思呀)
论阴宅堪舆
論陰宅堪輿
風水是什麼:
堪輿家相地,為何名叫“風水”?因看地首重“”龍,“龍”即山脈之氣,氣之來導以水,氣之止限以水。葬者乘生氣也,無風則氣聚,有風則氣散,因此陰宅地理首重得水藏風,故稱風水。水有吉凶之分,風更為陰宅之大忌,即使有真龍的穴,一經風吹輕則招損,重則龍穴頓時化為棄地,尤其西北風屬金,鋒利無比座南朝北更需立涼座暖座,東朝西亦需注意西北風,宜選右砂為屏蓋者佳。所以相地不能偏重形勢而忽略理氣,由是知古時堪輿大家,特揭風水二字為標題,蓋有深義存乎其間,因此而龍、穴砂、水、向,並稱陰宅最大關鍵。
先查生剋:
先人過世後,先查明幾歲及其生年之干支屬何五行(查閱六十甲子納音表),而選定相生、比何、剋出之方向的山頭(需注意年月、日、時煞方向),並選出吉月、吉日、吉時。(查閱萬年曆及六十甲子納音表)
安墓秘訣:
安墓地需要尋生氣,氣在地當中怎能辨?看星辰面,最要緊是得水與藏風,穴向氣中融,第一莫葬去水地,立見退生計;第二莫尋劍脊龍,第三莫覓凹風穴,誤用人丁稀;第四尤忌無案山,第五只怕明堂跌,以防破家業;第六偏憎龍虎飛,更忌撞斷石,獨生凶並消福。一山出而合星辰,有應便為真,明堂氣聚龍虎抱,富貴逼人來。點穴更需用心機,救人貧可得富,平地星辰合一體高低即山水,安墓認脈葬其巔,定卜福祿恩綿延,星中太極最玄妙,於斯生兩儀,陰陽須把脈分別,龍穴自相得。若是動時分四象,脈息窟突狀,脈脊土色暈,見是再成形,窟窩在平面,突影見陽龍(息突忌相逢),脈象開井(金井也)分四樣,蓋黏並倚撞,脈緩用蓋急用黏,直倚橫撞尖,息象開井有回數,斬截與弔墜,息短用斬長用截,高息用弔低用墜。窟象開井有四訣:正求並架折,窟狹用正闊用求,深窟用架淺折收。突象開井有四訣:挨併與斜插,突單用挨雙用併,正宜用斜偏宜插。金井要訣貴先知,向首宜慎擇,鋤出蘭台(在圓暈中)便傷龍,尺寸要依天卦取,深淺須憑玉尺量,更求五吉憑卦取,作堆須分五星形,放水依真訣,取路須曲折,龍格砂形與水域,分部要清楚,羅經指定向何方,須用卦推詳。
尋龍脈探龍穴:
龍是山脈,山脈何以龍名,因其跡象似龍也。蓋真龍忽隱忽現,忽大忽小,山脈亦然,忽起忽伏,忽高忽低,遠則迤延千里,近則迤延數里,地師尋龍先尋祖與宗,計分太祖、太宗、少祖、少宗以至父母(皆指龍脈而言),去穴近者,所關禍福亦近;去穴遠者,所關禍福亦遠,故而論只自少祖始,捨棄其遠祖。凡龍氣長則福澤亦長,龍氣短則福澤亦短,在高山之龍當看起伏,若在平地則看收歛。至於一望平洋,見有水流不過處,即是“龍脊”,必有高平之阜為祖宗,此為龍法之要旨。龍有直龍、橫龍、騎龍迴龍之別。龍之貴賤成因於來龍之祖山,辨龍之貴賤,固然形氣並重,尋龍先識行止來去與分合,龍若出動必有自然之來勢,必有分水以導之;龍若停止,亦必有自然之水以界之,有合無分,則其來路不明,有分無合,則其止而不真。細辨水之分合,即識龍之起止。凡見山勢秀拔獨尊者,大抵為火星所結成,此處於中心出脈,起伏開帳,謂之辭樓下殿,其勢忽高忽低而有序,其下則重重穿帳過峽(帳者旁起兩肩,形如幃幙,峽者龍之真情發現處)剝挨念多,方能自老變嫩,自粗變細,有凶變吉,此為龍脈造化之妙用,但是穿帳過峽二者各異,以言穿帳,為龍脈伏而即起,形跡甚微,兩旁偶有遮護,亦僅迴避風吹而已,苟非著名地師,往往忽略不見,至於過峽,乃龍脈真形發現處,尋龍者必須特別留心,龍峽名目甚多,茲舉其最重要者,當推蜂腰鶴膝為最真,餘則有穿田過,渡水過等十數種名稱,峽名雖多,而峽之形跡,總以活動秀麗細短為美,散漫臃腫,偏枯粗直為惡,又忌穿鑿損壞,風吹水動,又須外山來扶,各種貴器相護,如旗鼓劍印日月圭笏等,要知穿帳為龍之曲折脫卸,轉折之字向不一,而過峽之字向,須與出脈結穴及入首處之字向相同,要知開帳(一作幛)穿心,為少有之貴格,所以不多見,或僅見二三節,非常難尋,善看地之堪輿家,祇求龍真脈的,便為吉地,不必定求開帳穿心也,至於過峽,為龍脈真情發現處,所以真龍必有美峽,美峽必結貴地,因是尋龍,當以識別過峽為先,既識峽之美惡,則龍脈之吉凶,融結之真偽,皆可類推而知矣。
點穴尋證?
點穴先尋穴證,凡真龍結穴處,必有明顯之佐證,在穴前者為朝山美,明堂正,水勢旺,三者堂推朝山為最要,穴前之山叫朝,以近案有情為主,朝山高則穴宜高,朝山低則穴宜低,朝山近恐被凌壓,穴宜上眾,朝山低須防氣散,宜就下沙尋穴。明堂有小中大之分,小明堂在圓暈下,若見平正可容人倒臥者,方是真穴中明堂在龍虎之間,要取其交會。大明堂在案山前,立穴要向水勢融聚處。凡有真龍結穴處,必有潮源水合聚交會,以上為穴前之佐證。在穴後者要樂山峙鬼撐,龍虎有情拱夾,在穴下者,唇氈要平正,在四旁者,要十道全,界水分明,以上為真龍的穴之佐證,苟能於此明辨而審察之,點穴必無錯誤矣。至於穴忌,只在形氣之間,蓋看地取形勢,葬者乘生氣,氣囿於形,故點穴必先觀勢察形,則穴之十五忌自能曉然矣。何謂十五忌,即粗惡、峻急、單寒、臃腫、凹凸、笑露、瘦削、破面、虛耗、疙頭、散漫、尖細、幽冷、蕩軟、頑硬等是也,總而言之,十五忌皆就形論氣。應當注意者:來龍有高山平地之分,看法因之各異,十五忌泰半屬諸高山推幽冷、散漫、蕩軟等,平洋之地居多,總之不論高山平地,苟犯一忌,即為絕地,誤用之,輕則主貧賤,重則人丁稀少,禍患百出,不可不慎也。
因勢而異點穴法
自古以來堪輿大家,都稱尋龍容易點穴難。葬經亦云:“三年尋龍十年點穴。”其理安在?蓋尋龍為未成之局,可以任意選擇,點穴為已成之局,一經點定,關係其家興衰成敗,怎可不慎乎?至於點穴法,因勢而異,現將古人點穴歌訣錄下,訣曰:山昂穴窄高處點,四面平和低處扦,砂局均勻中正作,邊寬邊緊穴當偏水斜山亂窩中隱,樂空下短定翻身,有來有去尋結穴,山窮水盡向腰尋,四圍高逼穴易壓,嶺上尋蹤為最宜,四邊低曠穴恐露,麓下留情窩藏好,左高壓穴宜尋右,右高壓穴宜尋左,前逼穴宜向後移,後逼穴宜趨前點,或近壓而遠秀,或內卸而外收,穴須高取而淪週圍,或遠粗而近秀,或外窄而內寬,法須低藏而求窩聚,四畔圍彎,宜識穿弓架箭,眾山粗雜,須知移步換形(蓋言粗中求秀,雜中求清也),山水俱佳局罕見,官祿兩就法須知,山不如水之有情,祿當就則就之,水不如山之秀拱,官當迎則近之,來脈若天然,休貪朝穿而誤轉(此言貪朝失穴之病),過水如弓反,喜得砂蔽以深藏,眾大一細,取其室女坐閨中而不露,眾細一特,取其鶴立在雞群而自奇,坐忌空不忌短,此係常理,豈可執翻身回結之局,山直來穴橫受,多犯眾忌,彼烏知脫龍就局之權,勢逆砂順,誰識離鄉堪取貴,水朝砂抱須知此地好救貧諸脈亂出有跌斷者是真龍,三山齊來望縮藏者可尋穴,山水之變態不一,咫尺之轉換頓異,低視醜者忽焉高視美,左視妍者忽焉右視媸,秀氣在下點高則誤,情意偏右扦左則虧,此是仙傳真秘訣,明此點穴永無差。
點富貴穴:
十個富穴九個窩,其形恍如一暖閣,八方凹風都不見,金城水遶眠弓案。十個貴穴九個高,氣度軒昂壓百僚,旗鼓貴人分左右,諸般貴格一齊全。十個貧穴九無關,砂水飛直不灣環,頭卸斜飛龍虎反,淋頭割腳受風寒。十個賤穴九反弓,桃花射肋直相衝,尤防離兌與巽位,砂水反背穢家聲。
看砂秘訣:
砂者何也?穴之前後左右山也。謝氏云高大者為山,低小者為砂非確論也,總之真龍融結處,自有諸砂拱應。至於看砂秘訣,先認星體為主,次看砂為富貴賤三等,肥而圓正者主富,大而秀麗者立貴,斜而臃腫者主賤,兼須認明形體是屬何星,方知其富貴大小與窮通得失,分別星體吉凶,以五行為主,如火星體尖而利稍帶欹側,其焰欲動,方是正火星,名叫廉貞又稱燥火,其焰不動。兩峰並出者名叫雙荐,砂石文筆,此等星體,若居正印定出宰輔三公。如木星體圓而直,身聳屹立者,為正木體,名叫貪狼又叫紫氣,砂名貴人,此等星體若然衝霄入雲,定出狀元宰相。又如金星,體高而圓者為金之正體,名叫太陽又稱左輔,砂名大武金、獻天金、雲中金,諸星中惟此金星為最多,其形亦變化不一。方而帶圓者名右弼,又名太陰,砂石主釜。低而長者名蛾眉曲而帶圓者名曲又名金水。砂石三台尖起為華蓋,圓起者為寶蓋兩翅下垂者為飛鳳,糊而小者為席帽,頭身圓正者金之正體,砂石覆鐘此等金星,若有一二峰起,或遠峰列筍居正印者,定出府省官貴。又如土星體,圓而方者正體也,名叫巨門,又稱天財,砂名御屏,低者名御書台,窩內有包者為藏金,兩頭高低者名天馬,若此星高聳居正印者,主大富小貴,六丁大旺。又如水星勢如生蛇或如波浪者,正水體也,名叫清奇又稱掘曲,砂名文曲,若此星體上高下低而居正印者,定出聰敏清秀之士。以上為五星之正體,更有變體形態不一,祇須列水口居正位,拱應合宜者,亦皆有益。至於看五星砂體,亦分高中低三等,凡高入雲霄之砂力最大為第一等,定主出將入相,端圓方正,高十數丈者,為中等之砂,力稍次,主應小貴富厚,乳峰低小,砂高數丈者為下等砂,其力又次,主應丁財兩旺。以上皆言高山龍之吉地,至於平岡龍之吉地,其砂高逾五六丈以上者,所應凶吉亦以高山為準,更有平洋龍之吉地,若前後左右有砂高逾數丈者,亦作高山論,所應富貴更大更悠久,蓋平洋龍吉地,以低砂為主,若得形如平岡之砂更加有力,平岡龍吉地而得高山之砂,發福更厚。三者若得其反,有砂等於無砂矣,總之龍與砂須兩相配合,砂好龍亦好砂喜開面有情,向我勢親,實為我用,全在消納工夫,若然反背無情,雖有何益哉!
看砂定富貴:
下列各砂為干支卦位定名
乾砂:乾峰衝天秀入雲,龍頭獨步黃金門,若見低圓小而麗,定主功名成富豪。
坤砂:坤峰端立正如圭,定卜功名奪占魁,形似旗旌將軍做,乳峰低小郡衙官。
艮砂:艮峰如筆到三台,一峰獨秀魁多士,若見高低與大小,便於此中分消息。
巽砂:一峰秀出二登科,陡起凌雲出經界,參軍司戶小峰巒,低圓方正僅主富。
震砂:震庚二峰入雲表,英雄將相掌軍權,亥峰高照出武將,乾巽齊拱生文官。
坎砂:坎峰高沖入青雲,秀麗步進黃金門,艮峰如筆到二台,丙午丁方對照來。
離砂:離峰獨出當星馬,丙丁二峰起無價,午方砂水若朝穴,龍虎抱衛出公卿。
兌砂:巽峰相照到雲霄,辛峰相輔同友僚,更兼西峰山拱抱,定為武將立功高。
亥砂:己亥山高似插旗,寅甲夾照富貴齊,卯酉巽艮四龍結,富主百萬更有餘。
倘遇離龍來結局,傾家蕩產人丁絕。
壬砂:疊疊壬砂見坎方,陽龍陽向兒孫昌,切忌亥峰高照穴,鼓盆之戚剋妻房。
喜得午水壬水來朝,更得午砂高聳,必然發貴
癸砂:子午卯酉喜相逢,甲庚丙寅是為尊,以卯諸方都相忌,又忌生於沐浴方。
丑砂:乙辛二峰高且圓,丑未主富艮震貴,四金朝流並坐山,定出痼疾與游蕩。
寅砂:寅甲峰高勢力雄,尖秀肥員出三公。
甲砂:甲峰甲龍出富貴,坤砂如筆狀元生,巽山雙朝宰相位,印居寅甲出師巫。
巳砂:四維之峰高疊起,八將朝來真可喜。
辰砂:丁峰高卓癸山尖,坤艮二峰相夾輔,西龍見之出暗啞,缺唇露嘴含糊聲。
(多壽)(主富貴)
己砂:己砂如筆似火星,能文能武產賢英。
丙砂:巽峰高卓丙水朝,定主貴顯長壽考,丙與丁方三砂拱,亦主食祿在朝中。
丁砂:四維八將丙丁水,射策金門朝第一,丙丁正配得亥艮,富貴雙全福壽長。
未砂:辰戍丑未四高峰,翰林進士狀元公,陽龍無我難作勢,陰龍欠我少祖宗。
申砂:申峰高卓入雲霄,玉堂金馬顯文章。
庚砂:兜鍪劍戟出庚兌,將軍威武鎮邊關。
辛砂:巽辛二砂如文筆,曜氣高騰功名顯。
戍砂:辰戍砂高雙照穴,富貴雙全誇巿朝。
朝樂砂:朝砂為穴前之山,故又名朝山,遠而高者叫朝,如百僚朝覲之義,近而小者叫案,如貴人據案之義。近案遠朝兩備之地必發富貴。蓋有近案則穴前收拾周密,明當無散氣之虞,有遠朝則局勢宏大,無窒塞逼窄之患。樂砂,為穴後襯托之山,故又名樂山,凡撞背來龍結穴,及穴星高起者,不必樂山,而橫龍穴,及沒骨、凹腦、側腦等穴,必要有樂山貼蓋應,托帳於後,方為真切,凡真龍的穴,朝案樂三山俱全,且必有情得勢。
龍虎砂:龍虎為穴左右兩臂之別稱,穴要藏風聚氣,故必有龍虎二砂以衛之,則穴地周密生氣融聚,其砂自本身左右發出者為上兩旁之山,生成環抱為龍虎者次,半自本身發出,半自他山湊合者又次之,總之要裹抱穴場,勿使孤露受風為美,又須迴抱有情高低相稱,切忌尖射破碎,高壓低陷,斜飛直長,粗惡短縮,強硬缺露。凡此忌者雖有不吉,還須看水從左來,則虎山宜長,水從右來,則龍山宜長,兼須下手兜住上手,方為有力。然而地亦有無龍虎而吉者,亦有龍虎全而凶者,只在龍真穴的,龍不真,穴不的,龍虎雖美無用也。
羅城垣局:相連於前朝後樂之砂,謂之羅城垣局,必要重疊高聳周圍盤繞,障穴補缺,猶如城垣,故以是名。
下手砂:一名下臂,又稱下關。不分南北東西,凡屬出水一邊,皆謂之下手,凡下手有砂則有結作,有關欄矣。
水口砂:定向先看水口,水口砂即水流去處兩岸之山,倘水口無砂,則水勢直奔而出,不獨為陰宅之大破敗,陽宅亦主流散財氣水口有山,則周密交結矣,或則高峰屹然特立,或則異石挺拔中流,其形如旗鼓,如印笏,不勝枚舉,總之要形成貴器者為上,最美者簇集如衛士之護駕,重疊如劍戟之森立,迂迴至數十里者方為水口砂之最吉也
水法妙用:
陰宅地理,砂水並重,故云:﹁水秀砂明即是地,消砂納水法中尋,可知水與穴向之關係,不亞於砂也。蓋水者龍之血脈,穴之外氣,來龍非水送,無以明其蹟 ,結穴非水界,無以明其止,龍穴端賴水為證應﹂。故廖氏云:﹁尋龍點穴須仔細,先須觀水勢﹂楊氏云:﹁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古來堪輿家所以重視水者,因水之所應禍福,較速於山也。至於審辨水之吉凶,其法甚夥。凡水親朱雀,纏元武,繞青龍,包白虎者,為養陰之水,以到雲、上階、拱背、入懷、彎抱、囊聚為吉。山嫌粗惡,水愛清澄。遇龍入首結穴處,見水三橫四直,屈曲交流,猶如織帛者,此砂水交戀處也。又須辨水神之出入向何方,而朝會或出於江,或出於湖,辨明方位,龍穴之美惡自知,凡大地必有逆龍之水,好地必有逆砂之流,水逆龍,龍逆水,是夫婦交感。水若屈曲有情,必合星卦為吉。九曲是秀水,卻為外應,而地結於內,愈為貴重。三台是朝案,卻在當面,而穴結於前,易近易發,水之來勢,當知兩水合流,謂之交,關欄緊密謂之鎮,三元屈曲謂之織,眾水會聚謂之結。流破龍處明堂者穿也,截腳無龍虎者割也,直去為箭,直衝為射,真龍不配凶水,吉水不向凶龍水繞過穴而反挑,一文不直,水若入懷而反抱,一發便衰,平田水平散悠緩,不衝不射不割,不帶凶煞,凡穴得之最吉,然亦須有情到堂為佳。池塘水有生成者,亦儲財祿,穴前得之最吉。倘妄開池塘於穴前,傷殘發洩龍氣,立招凶禍。又若墓宅之旁原有清泉活水,來去得宜,作穴時可通舟楫,作穴後為好事者所惑擺作魚池,或子孫貪小利,填塞以作田園,災害立至。
水法擇吉避凶:
養生水:養生水到,貪狼星照顯文章,兒孫多富貴,人丁旺盛性忠良,小曲大朝官職重,水小灣環,福壽長為吉。養生水流破終須絕,少年寡婦守空房為凶。
沐浴水文曲:沐浴水來犯桃花,女子淫亂不由衷,投河自縊隨人走,血病自災破家財,子午方流來日盡,卯酉流來好賭奢,若水流衝破生位,流產淫聲帶鎖枷。
冠帶水文昌:冠帶水來水聰慧,兒孫風流好賭奢,七歲兒童能作詩,文章慱士萬人誇,水神流去最為凶,髫齡兒童死不差,更損深閨嬌態女,此方停蓄乃為佳。
臨官水武曲:臨官位上水聚積,祿馬朝元喜氣新,少年早入青雲路,賢相籌謀佐聖君,最忌此方山水去,成才之子早歸陰,家中寡婦常啼哭,財穀穴虛徹骨貧。
帝旺武曲:帝旺朝來聚面前,一堂旺氣發庄田,官高爵重威名顯金穀豐盈有剩錢,最怕體囚來敝散,石崇富貴不多年,旺方流去根基薄,主貧寒衣怨上天。
衰水巨門:衰方觀局巨門星,學堂水到發聰明,少年及第文章富長壽星高金谷盈,出入起居乘駟馬,宴游歌舞玉壼春,旺極總宜來去吉,也須灣曲更留情。
病死水廉貞:病死之方水莫來,天門巨屋不為乘,更有科名官爵重,水若斜飛起大笑,換妻毒藥刀兵禍,軟腳風癱女墮胎,必主其家遭此害,瘠癆蒸損瘦形骸。
墓水破軍:墓庫之方怕臨水,破軍流去反為禎,陣上揚名反武貴池湖停蓄富春田,蕩然直去家資薄,欠債經年不了人,水來充軍千里外,三男二女總凋零。
絕胎水祿存:絕胎水到不生兒,孕死體內絕後嗣,縱使有也難得養,父子性違夫婦離,水大女人淫亂走,水小私情暗會期,此方只宜為水口,祿存流盡佩金魚。
五行定方向:
先命屬金:
需以土生金相生者吉,可葬兼向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四方向
比何亦可以葬於同向,西方庚辛金。
剋出為財亦可以葬於東方甲乙木。
先命屬木:
需以水生木相生者吉,可葬於北方壬癸水。
比何亦可以葬於同向之東方甲乙木。
剋出為財亦可以葬於中央戊己土,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方向
先命屬水:
需以金生水相生者吉,可葬於西方庚辛金。
比何亦可以葬於同向之北方壬癸水。
剋出為財亦可以葬於南方丙丁火。
先命屬火:
需以木生火相生者吉,可葬於東方甲乙木。
比何亦可以葬於同向之南方丙丁火。
剋出為財亦可以葬於西方庚辛金。
先命屬土:
需以火生土相生者吉,可葬於南方丙丁火。
比何亦可以葬於同向之中央戊己土或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方向。
剋出為財亦可以葬於北方壬癸水。
論十二山向水口:
依水立向為陰宅地理唯一要旨,因是定向,先要擺羅盤看水口,水從何處來,何方出,審辨清楚,然後定向,定然發福。所以有山向相同,因水口各異,立向隨之各別,往往有一山而定十數向茲將十二之吉向分論:
子山午向、壬山丙向水口論:
子山午向、壬山丙向,水從左來到右,出辛戍兩字間者,名為正旺向,必發大貴,若水從左來到右,水口在丁未兩字間者,謂之自旺向,主丁財兩旺,兼發貴。若然水出乾亥方者,謂之過宮水主早貧晚貴多壽。
丑山未向、癸山丁向水口論:
丑山未向、癸山丁向,右水到左,水從巽巳方出者,為正養向,主富貴兩全,多男多壽,此為向法上第一最佳之好向也。若左水到右,水出坤石為木局要向,主富貴雙全,旺丁多壽。
寅山申向、艮山坤向水口論:
寅山申向、艮山坤向,右水到左出乙辰兩字間,為正生向,名叫三合吊照,主五福臨門,妻賢子孝。若右水到左,出丁未方,為借庫消水自生向,不作衝破養位論,主富貴多壽,多子孫。若然左水到右,出庚酉方,合文庫清水,亦主富貴壽多,惟少差即絕宜審慎用之。
卯山酉向、甲山庚向水口論:
卯山酉向、甲山庚向,左水到右出癸丑方,為正旺向,主大富貴旺人丁,發福悠久。若左水到右,出辛戍方,為自旺向,主富貴雙全。
辰山戍向、乙山辛向水口論:
辰山戍向、乙山辛向,右水到左出坤申方,為正養向,名貴人祿馬上御銜,主富貴雙全,人丁興旺。若左水到右出乾亥方,謂之火局星向,亦主富貴旺人丁。
巳山亥向、巽山乾向水口論:
巳山亥向、巽山乾向,右水到左出丁未方,名三方十照正生向,與寅山申向相同,亦主富貴雙全,妻賢子孝。若右水到左出辛戍方,為借庫消水自生向,亦與寅山申向相同,主富貴多,人丁大旺。若左水到右出壬子方,合文庫消水,名祿存流盡佩金魚,主功名顯達,丁財兩旺。
午山子向、丙山壬向水口論:
午山子向、丙山壬向,左水到右出乙辰方,為正旺方,名謂三合聯珠貴無價,主大富大貴。若左水到右出癸丑方為自旺向,主發富發貴,多壽多男。
未山丑向、丁山癸向水口論:
未山丑向、丁山癸向,右水到左出乾亥方,為正養向,與辰山戍向一例看,亦主富貴多男。若左水到右出艮寅方,為金局墓向,主富貴多男。
申山寅向、坤山艮向水口論:
申山寅向、坤山艮向,右水到左出辛戍方,為正生向,合旺去迎生,主富貴雙全,妻賢子孝。若右水到左出癸丑方,為借庫消水自生向,不作衝破論,主富貴多壽。
酉山卯向、庚山甲向水口論:
酉山卯向、庚山甲向,左水到右出丁未方,為正旺向,主大富貴多壽。若左水到右出乙辰方,為自旺向,主富貴旺丁多壽。
戍山辰向、辛山乙向水口論:
戍山辰向、辛山乙向,右水到左出艮寅方,為正養向,主貴顯,旺丁財。若左水到右出巽巳方,為火局墓向,主富貴。
亥山巳向、乾山巽向水口論:
亥山巳向、乾山巽向,右水到左出癸丑方,為正生向,主五福滿堂,門門皆發。
若右水到左出乙辰方,為借庫消水自生向,主富貴旺丁多壽。
向法雖不盡至此,然能參透雙山十二向十二水口之吉凶,其餘皆可類推而知。
論水:兩山之間必夾一水,兩水之間必夾一山。水行即龍行,水止即龍止。山靜水動,靜者應緩而隱,動者應速而顯。看水乃看地之第一要訣。蔣大源先師云:“水是山家血脈精。”蓋言水之重要也。
水可分“動水”“靜水”,或以水之形狀、位置、大小,賦予各種名稱。
靜水:池、湖、潭、埤、塘、塭、井等皆屬之,古所謂﹁聚而水﹂者,係以水在正面融聚者而名之。
動水:江、河、溪、圳、溝、渠、海洋等流動者屬之。
朝水:穴前特來之水。
天池水:在高山上匯聚成池者。一般稱為“養蔭龍池”。
眠弓水:水流在穴前呈向內彎曲為半圓形者。
牽牛水:在穴前直向外流出去的水,名“牽動土牛”,為凶。
盪胸水:穴前水勢浩大而囊聚者。
拱背水:纏繞在山後,呈U字形的水。
入口水:流入明堂(穴前空地)內,且有逆砂兜收的水。
御街水:形狀屈折,如“之”“玄”(草書體字形)而朝穴的水
倉板水:水田(梯田形狀),由高而低流至穴前之水。
暗拱水:在砂外(被山巒、樹林、建築物遮掩,在穴場不見)或朝、或抱。或匯聚之水。外面加蓋子的溝水亦是。
注脈水:穴前或穴後之泉水。
撲面水:穴的位置低,穴形小,而前面來水寬大勢雄者。
衝心水:來水似箭,直射穴之中心者。
射脅水:來水似箭,從穴之左右兩旁,呈直角射來者。
淋頭水:穴後之山坡陡削,沒有分水路,水由上方直瀉而下者,為凶。此種地形最容易蔭屍不化。
割腳水:穴前沒有穴地(唇氈餘氣),太近水邊,如人洗腳者。
反跳水:穴前之水,形狀向外彎出者。
漏槽水:穴下有溝深陷,水漏出者。
送龍水:穴山龍虎砂外,隨山脈而來的夾水。
合襟水:穴山前面,界脈上分下合者。(由主山分出,在龍虎砂內,明堂之中相合,如衣襟者,是為內局水。)
元辰水:合襟之後直流,或曲折流出的水。
鳴珂水:水流入石洞發出聲音者,其聲音要清脆響亮。
十惡十忌:
惡龍犯劫煞反逆,劫煞後過狹帶處。
惡石纏巖將龍劫,斷龍行運,其家必遭大禍,凡官居極品,忽遭抄家殺身之禍,即祖墓誤犯劫煞之病也,反逆者,主出後輩為盜為匪,不忠不孝,而蹈刑章。
惡穴犯凶砂惡水,凶砂者,穴前之砂纏巖。惡水者,水射路,瀑布大響等,俱主夭壽夭嗣。
惡穴犯風吹氣散,穴有凹風,不能聚氣,穴左風吹長房絕,穴右風吹小房絕,穴前風吹主孤貧,穴後風吹主夭壽。
惡砂犯探頭搥胸,探頭山,主出夜行之子,搥胸與煞同,主剋子傷妻夭壽。
惡水犯衝射反弓,衝射有左右前後之分,主貧窮淫亂。反弓亦有左右前後之別,主後輩夭壽。
惡砂犯反背無情,無情者,背我反我,情意相乖,主遭凶禍。
惡水犯黃泉大煞,凡丙午向水出巽巳、庚酉向水出坤申、壬子向水出乾亥、甲卯向水出艮寅,皆謂之黃泉大煞,犯之主蕩產絕嗣
惡向犯衝生破旺,衝生者衝破九宮水法之養生位,主傷丁絕嗣。破旺者流破九宮水法之帝旺位,主蕩產破家。
惡向犯閉煞退神,閉煞者水不歸庫,主敗絕,退神者五不立向,主不發。
定興衰要訣:
富墳,下砂重重包裹;貴墳,文筆尖峰對立。貧墳,下關空缺不包,並少源頭活水,白虎頭上起尖峰,婦人欺丈夫。墳上花開顏色鮮,婦女性淫賤。望見明堂石土堆,後輩眼不明,只為墳樹被藤纏定惹枷鎖禍。
老墳再興:
老墳者,乃家祖先父之舊墳也,偶遇有棺附葬,或添建工程,必請堪輿家看風水,關係更大於看地,不可不審慎從事,其法先看墓之前後左右,次看穴前之大水小水,即於水口中立一標杆,然後看墓頂中間,置羅經於穴上,用外盤縫針,看穴前水於何處,歸連與否,再用長線牽開,細看在天干或地支字上幾分,有無觸犯流動墳之黃泉大煞,有則必須糾正;次看立向生旺與否,再看來龍從何字入首,究是生龍抑死龍,龍水相配合、通竅否,均須詳細辨別。次看貴人,得立則發貴,不得位者不發,再次看生方有無山水,有者人丁旺,若在旺方主大富。天柱山高,主有壽,並用十二條長繩,週圍一一看遍,對於貴穴富穴,穴煖否,藏風否,前案下砂一一看遍,然後依法判定吉凶,從何方附葬庶無遺害。
富貴家之舊基,往往於穴之前後遍築圍牆,無非為壯觀瞻起見,殊不知龍要生氣活潑為貴,一築牆垣,龍身受困,氣脈阻塞,名叫困龍,縱有興旺之氣,亦不發矣,甚至反吉為凶,猝起大禍,受此害者所見不鮮,可不慎乎?
風水房位:
長房排來左耳上,砂灣水抱發一場,文筆秀峰生文士,砂飛水走主離鄉。長房屬水左耳邊,金水相生旺財丁,左邊金水砂,財丁興旺在其家。土星多,重妻剋子不奈何。左邊死土角,寡母守兒主單丁。死土太重人丁絕,不損人丁破血財。死土閉氣成文曲,長病黃腫風濕疾,陰氣太重主多絕。土角急去主離鄉,左邊土角陰氣壓,孤寡冷退不留財。
二房排來看明堂,四水歸池家熾昌,賓主相迎家大發。傾斜迫壓定遭殃。二房屬火在明堂,明堂端正財丁旺,聚窩逆水家大發。明堂吊掃無不空,先損血財後損丁,初代冷退主離鄉。明堂若見水斜流,才丁主罄盡。到頭雄氣穴孤陰,二房二代多主絕。穴小築大為閉氣,漲死土牛成文曲,疾病孤寡人丁杳。
三房之位右耳上,土角火氣旺牛田,金水相抱家榮發。嵯峨破碎主刑。三房屬木右火角,木火萌芽五爪生,初代兒孫旺田園。土角背後煞來衝,煞打土角損財丁,右火角煞來衝,無頭公事更為凶。後頭無氣多冷退,壓迫主離鄉。金土角,陰陽生剋損人丁,重妻剋子孤寡斷。死土閉壓成文曲,長病寡母守單丁。
四房排來左肩邊,只怕肩壓煞來侵,秀峰外拱生文士,天罡打破淚漣漣。四房屬金左土肩,肩翼豐滿旺人丁,後有山峰倉庫起,財丁興旺出英雄。肩寒天白陽風射,鼓盆刑剋主單寒,後來冷退離鄉井。肩翼硬直落單丁,過代主貧寒。肩翼起凹風,無頭公事敗家門。肩翼迫壓外山杳,人丁稀少。
五房之位胎息邊,球圓秀角氣分明,兩邊八字蝦鬚現,富貴雙全萬世揚。若是淋頭仰尾煞,打破傷毬損人丁。五房屬土前案山,金土供穴丁財旺。到頭木硬來壓穴,初二代中必主空。穴頭寒露人貧寡,不然離別走他鄉。後頭仰尾穴無氣,人丁稀少主冷退。星辰低斜後又空,五房損丁又主絕。
六房位居右肩邊,界水分明出賢人,外山環抱重重顧,方圓有情主安寧。肩寒天白抗煞照,家門冷淡少人丁。六房屬水右肩邊,金水肩翼旺人丁。肩翼生旺無空缺,人丁興旺出英雄。肩翼硬直壓迫,寡母守兒主單丁。肩寒天白陽風掃,冷退寡守少人丁。右邊凹窩缺,無頭公事了不停。
七房位居青龍上,星辰豐滿丁財旺。硬迫破碎終必絕。七房屬火左手邊,星辰端正耳角現,木火作嶂出英雄。肩寒天白凹風射,孤寡冷退又離鄉。星辰低斜人丁少,若有穿肩並割耳,定必損丁又破財,左手空虛七房絕。
八房位居胎上停,降脈毬簷要分明,賓主有情家富貴。凹風天白損少年。八房屬木看本星,火木入脈旺人丁。木火作嶂出武職。後有屏嶂來拱脈,扶龍過脈出英雄。星辰偏側人丁少,冷落孤貧必離鄉。星辰雄氣硬落穴,八房初代定主絕。落穴仰尾後頭空,先旺人財後亦絕。入脈死氣水淋頭,寡母守兒二代絕。
九房之位白虎邊,太乙護送砂有情,拱照重疊人丁旺。天白漏扯損人丁。死土迫壓單丁斷,寡婦空房鬼弄人。九房屬金右手邊,看自本星耳角現,本星生秀旺財丁。相剋本位少人丁。右邊水土作屏嶂,大旺財丁。耳角山峰聳疊,丁旺英才。後有貞軍坑煞射重妻剋子少人丁。右邊土角不明理,星辰斜側左邊落,九房冷退必離鄉。右邊空失無砂護,斷絕九房不須疑。
十房之位主頂上。後山屏嶂要分明,穴前看得主山現,富貴雙全賽世間。若動八風四水散,退敗離鄉死不停。
十一房份少有生,若有排來龍頂上,須看來龍重疊起,胎息孕育自天然,水土作嶂人富貴,木火作嶂損人丁。
左砂順水長房離。右砂順水三子去。外有山峰在水邊。離鄉背井方成貴。
明堂傾倒二子離。左肩受白四七寒。右肩受白六九單。入首太急五房虛。
主星低陷又受煞。定斷五八絕宗嗣。明堂廣初代伶仃。見斜流入財耗散。
砂手硬直身家亡。龍虎擎拳家狠惡。何知人家貧了貧。山高水深陽風射。
何知人家富又富。巒峰磊落皆朝拱。何知人家貴了貴。文筆尖峰相朝對。
墳墓大小尺寸:
金星落脈,橫三六比縱四八,碑位正中立之。
木星即橫三六比縱五十、碑位前四五後五五立之。
水星即橫三六比縱四六、碑位前五五後四五立之。
火星即橫三六比縱五二、碑位前四三後五七立之。
丑星即橫三六比縱四七、碑位前五二後四八立之。
若要長房先發財,尺寸之中尋武曲。若要中房先發福,寸尺之中尋巨門。
若要小房買田塘,穴中震卦下貪狼。若要三房一般均,下取左輔右弼星。
偷修吉日:
壬子、癸丑、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甲戍、乙亥、丁酉、
戊戍、己亥。 共十三日,眾煞朝天,修造廿四向皆吉利。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命理学\"三元命盘\"确立构成之二
命理学\"三元命盘\"确立构成之二
(龙源居士)
日柱:即人出生时的日子甲子符号,排列日柱很简单,从《万年历》中十分轻松地就可以查出来。比如上例(2017年3月初9日下午3点30分生人),我们对应万年历一查就知道这天的干支为壬戌。在这里,我们仍然需要强调一点,假如上例是生于3月初7日清明前生人,那么,此人月柱就为二月癸卯了,但是,这个人的生日依然按照3月初7日庚申日计算,千万不要换成2月初7日庚寅了,月是月,日是日,一定不要混淆。子平命,均以人所生之日为主而参照周围环境的优劣扶抑进行分析与推衍,故生日之天干又被称之为\"日主\"、\"日元\"、\"身\"等。上例日主的日柱即为壬戌,壬为天干天元、戌为地支地元、戌中所藏之戊土辛金丁火即为人元。
时柱:即人出生时的时辰甲子符号,一般万年历中都列出了每天第一个时辰(即子时)的天干地支组合,而其他时辰则需要通过排列推算才能得出的,古时候不是《万年历》随处可有,因此古人们创造了\"五鼠遁\"口诀来推算时辰干支的方法,即日上起时法(以日定时干),因为每天我们都是从子时开始推算,子时属鼠,故为\"五鼠遁\"也。另外,我们也在前面的学习中介绍了界定时辰的规则和要求,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刻,昨天晚上23点至今日凌晨1点为今日的第一个时辰,即子时,今日凌晨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5点至7点为卯时,7点至9点为辰时,9点至11点为巳时,11点至下午13点为午时,13点至15点为未时,15点至17点为申时,17点至19点为酉时,19点至21点为戌时,21点至23点为今日最后一个时辰亥时。在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人命时辰的确立是按照\"真太阳时\"来判定的,而不是按照所谓的\"北京时间\"来计算,关于这一点知识介绍大家可以参阅教材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中\"二十四时区\"以及\"真太阳时\"的详细说明,在此不赘述。附\"五鼠遁\"口诀如下:
通过上面的口诀,我们就很容易地推算出上例(2017年3月初9日下午3点30分生人)的生时天干地支了,日主生于壬戌之日,我们再从五鼠遁口诀\"丁壬居庚子\"中得知,此壬日的子时为庚子、丑时为辛丑,以此类推,下午15点至17点即为戊申这个甲子组合了。戊申即是上例生人的时柱,戊为天干天元、申为地支地元、申中所藏之庚金壬水戊土为人元。
通过上述的步骤我们排列出了一个人的四柱八字,但是经过数千年来古今易贤们的不断探索与努力,人们发现胎元、命宫、身宫(亦称命中之三桓/垣)乃至胎息等种种因素虽然不能改变命盘的整体格局和走向,一代命学先贤子平先生也仅仅是看重胎元而已,其他皆弃之不用也,它们常为星家、古法算命(李虚中时代)者以及盲派易士所采用,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同样对于人生命运产生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而不容忽视,是三元命盘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部分,故而我们也在下面对这几种主要因素作一一介绍。
注: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命理学中的\"三元命盘\"是怎样确立出来的?(3)。
备注:以上内容摘自《龙易子平》
龙源堂
龙源居士
龙易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以文会友,以易结缘!
看千山飞度云水作画,品一泓流溢文儒衍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经典!
(本文内容来源于龙源居士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胡其柱:郑观应变法思想的演进路径及逻辑架构
摘要:郑观应早年怀抱儒道济世之心,批评恶俗劣习,借助因果报应和天诛神谴劝导世人弃恶从善,间或透露出对国家介入的期待。担任买办日久,他更加意识到洋商背后的国家强力支持,遂萌生通商务、兴制造、强国家的洋务思想。参与洋务受挫和中法战争又让他转变观念,形成“以议院书院为体,以通商制造为用,以中国圣教为本”的变法理念。追溯郑观应思想的演进路径,分析其变法思想的转换轨迹,厘清儒家关怀、道教信仰和西学知识在其思想架构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郑观应及其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郑观应 通商 制造 议院 三教一体
有关郑观应思想的探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议话题。学界对郑观应的生平经历、洋务实践、道教修行、变法主张等,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但是对其变法思想的递进逻辑和现实困境,尚未进行专门而充分的分析[1]。笔者拟以《郑观应集》《郑观应年谱长编》为主要资料,追溯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其变法自强思想的转换轨迹,厘清儒家关怀、道教信仰和西学知识在其思想架构中的逻辑关系,以期管窥郑观应及其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一、道教信仰与儒家关怀郑观应自幼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蒙书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左传》等儒家经典,为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儒学根底,也让他了解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如果沿着此路前行,郑观应或许会像魏源、龚自珍、冯桂芬等人一样,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但由于体弱多病,他对身体和生命的敏感远远超过对举业的追求,年纪稍大便开始涉猎道、佛两教经典,如《唱道真言》《金华宗旨》《青华秘文》《清净经》《定观经》《日用经》《心印经》《胎息经》《道窍谈》《多心经》《慧命金仙证论》《童蒙止观》等[2]。咸丰八年(1858)郑观应考童子试不中,奉父命到上海学商。他刚到上海时,生活艰辛,常感叹“人为万物之灵,岂有寿不如龟鹤”,故凡三教经诗、诸子百家、占卜术数,只要有益于养生保身,无不深入钻研,闻有抱道高人,必厚礼虚心叩以性命之学[3]。郑观应一生先后奔赴北京、奉天、福建、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结交修真道友,花费大量精力财力访仙求真、拜师企援、护师入室、刊刻道典、寻求金丹之道[4]。
由此,郑观应逐渐构建起一种儒道互补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仰世界。在家国层面上,他信奉儒家圣王之道,承认非儒学不足以正伦纪纲常、施仁义礼乐,但是在个人层面,又认为儒家“仅以命学寄诸易象、性功混诸微言”,“于金丹之道未尝显言”[5]。郑观应所追求的,是以道教金丹之道弥补儒家之缺,内修真一而外植仁义。也可以说,他试图以金丹之道填充儒家内圣功夫,而与儒家外王遥相呼应。这种“内修外植”的思想倾向,使得郑观应非常关注时局的变化。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修习英文,经常与洋人、传教士接触,对中西通商所带来的冲击也更为敏感。
郑观应的社会身份和知识背景与经世派士大夫迥然不同。以冯桂芬为代表的士大夫,关注君臣、吏胥、冗员、科举、漕运、国用、赋税、水利、农桑、西学、西器等国家政治议题,而郑观应在1873年刊刻的《救时揭要》[6]中探讨的则是出洋华工、、商民、义院、庸医、溺女、救济、公门、宗教、梨园劣俗等社会民生议题。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与士大夫判然有别,而体现出更多的宗教色彩。《救时揭要》的主导思想,是借助因果报应和天诛神谴逻辑,告诫世人放弃恶俗、予人方便。他的所思所想,与其说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救亡方略,不如说是一个道教信徒的悲天悯人。值得注意的是,《救时揭要》中表现出的国家观念是冯桂芬等士大夫极少论及的。
郑观应长年任职于洋行,对于华洋身份和中西情势极为敏感,深知西人在华耀武扬威不仅在于个人能力,更在于其身后国家之保护。他曾感叹“外国之人万里而来,尚能设官呵护,岂我国乃不能保护我民乎!”[7]郑观应希望清政府能像西洋各国一样保护国民、整饬社会,并建议清政府仿照欧洲各国之法,于海外各国都、口岸,凡有华人贸易其间、居处其地者,设置领事官以保护华民、疏通商贸[8]。至于号召设医院、考庸医、严禁梨园神会,无不透露出其重视国家治理的思想萌动。
从思想史角度来说,《救时揭要》的积极意义在于郑观应受西洋启发,表达了以国家之力保护出洋华工和清理陋俗的政治诉求。既然希冀政府出面保护华民、扶植商贸,就不得不深入体察中外情势,探求富强本源。由此郑观应逐渐超越宗教式的惩恶劝善观念,开始思考更高层次的强国之道。
升任太古洋行总经理之后,郑观应渐渐结交了诸多西学名流、江浙士绅和洋务大吏,如避居香港的王韬[9]、驻英公使郭嵩焘[10];在赈灾活动中结识经元善、谢家福,进而受到李鸿章、盛宣怀等赏识,始介入上海洋务[11]。与这些人的交往大大开拓了郑观应的眼界,促使他深入思考富国强兵之道。光绪五年(1879)前后,他将撰述的文字汇集为上下两卷,取名《易言》,寄请王韬作序。次年,王韬交由其主持的中华印务总局刊印,是为“36篇本”。与《救时揭要》相比,《易言》弱化了道教信仰,论题直承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汇入经世派士大夫的救亡思潮之中。
二、从以工商为本到以政教为本郑观应撰写《易言》以前,晚清最系统的变法自强方略,当属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冯桂芬是儒家士大夫出身,深受顾炎武、林则徐等人的思想熏陶,其《校邠庐抗议》延续了儒家经世派侧重政制和农桑的问题意识,着重讨论公黜陟、汰冗员、许自陈、复乡职、易吏胥、均赋税、稽旱潦、兴水利、改河道、劝树桑、折南漕、利淮盐、变科举、重儒官、制洋器、采西学等议题。冯桂芬设想的仍是一个农桑立国的君主政治,其创新之处在于主张采用西洋器技提高地利,暗袭西洋选举精神改革官僚体制。
郑观应青年时代脱离儒家语境,长期从事洋行买办,其日常所见所思,多为洋人主导下的工商实业及其具体操作。他对于富强之道的理解,与冯桂芬等儒家士大夫差异甚大。郑观应宣称,西洋所恃以雄峙海外、虎视宇内者,完全在于轮船驶于重洋,火车驰于陆地,电线遥接于数万里之外,而以机器从事耕织、开矿和制造枪炮[12]。简言之,“原夫欧洲各邦,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13]。由此出发,郑观应在《易言》中将政制、农功、垦荒、旱涝、治河等传统议题至于次要位置,着重讨论了公法、税务、、商务、开矿、火车、电报、机器、船政、铸银、邮政、游历等新式议题。他所设想的是一个迥异于传统中国的工商业国家图景。
根据郑观应的设想,中国应该一方面兴制造,即修公法约章,练兵制阵法,精枪炮器械,兴轮船火车电报,通天球、地舆、格致、测物,举矿务、通商、耕织;另一方面促通商,即仿效西洋,借助关税压抑奢侈品而奖励民用品,抑制进口而扶助出口,并在华人集中寄居之地设置公使、派驻军舰、保护商贸。制造为通商之本,通商为制造之经,两者相互支撑而共同铸成国家富强根基。
政制并非郑观应关注重点,《易言》的相关论述较为单薄。不过,他在有限的论述中多次表示西洋人情风俗“尚近敦庞,尤有上古气象”,建议清廷仿效西洋议会体制,让国士相议于殿廷;派遣王公大臣游历民间,博采时事;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以资实用。整体上希望清政府借鉴西洋做法,改善上下悬隔的状况。
由上可知,《易言》基本上是以西洋名物象数和典章制度为模板构建的一套洋务自强方略。它不仅要变农桑立国为工商立国,而且其设想的君民共主国家政制远远超出儒家士大夫所奉持的底线。连王韬看完《易言》后都有“以夷变夏”之感:“用夏变夷则有之矣,未闻变之夷者也。诚如杞忧生之说,是将率天下而西国之也。此书出,天下必将以杞忧生为口实”[14]。而郑观应也“惧丑不自慝,僭且招尤”,遂在原稿基础上增写部分内容,重点阐述西洋来华通商和传教所造成的祸患,尽量淡化“以夷变夏”色彩。1880年,他将游历、议政、吏治等敏感内容及王韬跋文尽行删除,缩减为20篇重新刊刻[15]。
光绪五年(1879),郑观应经彭汝琮、盛宣怀引荐,进入上海机器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帮办洋务。对于抱有儒家外王理想的郑观应来说,能以买办身份而参与官督商办的洋务事业,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光绪八年(1882),他辞去太古洋行职务,全力办理机器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事务,实践“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的救亡方略。
在太古洋行工作期间,郑观应已经对西洋工商业运作颇为了解。接触洋务伊始,他试图依据西洋商律和惯例,建立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内部运作机制。光绪六年(1880),他致信招商局总办叶廷眷,称根据各国商律规定,公司股董皆由股东公举,总办由股董公举,国家不得越俎代谋,建议叶廷眷推动朝廷制定工商章程,保护企业自主管理权[16]。光绪七年(1881),他致信津沪电报局总办盛宣怀称,电报局将来最大隐患不在于商人股东,而在于政府反复无常、过度侵蚀,股东却无可奈何,所以最好删除招商章程中的“商受其利,官操其权”一语[17]。郑观应主持拟定的机器织布局招商章程,更是直接表明:“此事承李傅相委任,虽由官发其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方能持久。”[18]
郑观应认为,企业只有仿照西洋商律,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允许股东自主其事,才能合理运转、维持长久。但是,在既无商人独立传统,又无工商律例可依的晚清,这种官督商办理念注定难以落实。光绪九年(1883)就任招商局总办后,郑观应眼看事事不顺,渐趋失望,转而寻求摆脱之计。他先是远赴南洋考察,接着又进入广东军务钦差大臣彭玉麟幕府,参与抗法军务。从满怀憧憬地接手洋务到悲观失望地逃离洋务,郑观应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其洋务理念:通商和制造真是西洋富强之本吗?如果是,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企业何以如此步履维艰?如果不是,问题到底何在?光绪十年(1884)春,清军在越南被法军击溃,最终失去对越南的保护权,更让郑观应心境难平。五月,他奉命远赴南洋,办理公务之余,继续探求西洋富强之道。或许受到王韬批评洋务运动的启发[19],郑观应在《南游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20]据此,书院育才和议院论政才是西洋富强之体,通商、制造和军事仅为西洋富强之用。
郑观应完全改变了此前的主张。之前,他认为西洋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中国只需要通商务、兴制造,便可达致富强。现在,他则倾向于认为通商务、兴制造只是西洋富强表象,议院和书院制度才是强国之本;中国要想摆脱积弱疲敝局面,必须先设立议院书院,争取君民一心、上下一体。几十年来,维新派士大夫苦苦思索的政治难题,就是如何消除千百年来的君臣悬隔、上下疏离之弊,从而实现下情上达、君民一体。中法战争以前,少数士大夫已经意识到西洋议院沟通上下的功能,但是尚没人将其与西洋通商、制造、军事等提高到“体用”层面,构建一种变法图强的纲领性框架。郑观应对西洋体用的观点,引发了维新派士大夫的强烈共鸣。
对于郑观应《南游日记》,彭玉麟及两广总督张树声都给予高度评价。彭玉麟称:“知己知彼,洞见本原,方有着手之处,岂徒尚皮毛,购船炮而已乎?”[21]这显然是委婉肯定了郑观应的西洋“体用论”。张树声则直接照搬郑观应“体用论”,劝导清政府痛定思痛,从政治体制上着手变法[22]。郑观应受此鼓舞,决定重新修订《易言》,以政教改革为核心构建新的变法体系。
三、在议院亟行与缓行之间徘徊南洋考察期间,郑观应翻阅《易言》时即已“觉昔日见闻,以今日证之,多未透彻”[23],回到广东后便萌发修订旧作的设想。光绪十八年(1890)书稿成,更名为《盛世危言》,1894年春刊刻,共计五卷[24]。
将《盛世危言》与《易言》对照,可知变法自强的宗旨未变,且仍主张师法西洋,但变法的路径已完全改观。郑观应提出了西洋以政教为本的新判断:“应虽不敏,幼猎书史,长业贸迁。愤彼族之要求,惜中朝之失策。于是学西文,涉重洋,日与彼都人士交接,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25]显然,原来被郑观应奉为西洋立国之本的通商制造,已经被政制教化所代替。他强调,西洋议院选举所达致的上下同心,才是其雄视宇内的根本:“人第见其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合众志以成城,制治固有本也”[26]。这一理念促使郑观应围绕政制教化设置卷帙篇目和重点议题。《盛世危言》首先论述道器、学校、西学、考试、议院、日报、吏治、教养、游历、廉俸、通使、训俗等议题,其次才分析商务和制造,侧重点明显从通商制造转移到政制教化。
郑观应认为,行议院内可通君相臣民之气,去上下堂廉之隔阂,令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多年吏治积弊可以一扫而空;外可固民心、合众志、张国势,以公法规范来华之外商,挽狂澜于既倒[27]。清廷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先仿效西洋设议院、行选举,从根本上革除君民悬隔、吏胥横行的积弊。议院选举需要以民众才智为根基、以报纸舆论为监督,所以实行议院选举的同时,必须采纳西学、改革教育、允办报刊。
郑观应注意到西洋议院可分为二,美法有议院而无君主,英德则君民共主,仍以君主为尊,中国宜仿效英德,存君主而设议院。但对于议院与君主之间的关系,郑观应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他称西洋“遇有国事,先由下院议定,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君,以决从违”,似乎议院负责拟定政令,而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紧接着却又指出西洋君主掌握军国大政,议院专管转饷度支,两者分权而治[28]。这两处论述显然自相矛盾。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郑观应设想的议院都会侵蚀甚至分享君权。《盛世危言》刊刻不久,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的惨败让士大夫开始反思洋务运动之不足,谋求更深层次的强国之道。《盛世危言》以变革政教为主、以兴办通商制造为辅的救亡方略,恰好满足了大部分士大夫急切求变的政治诉求。
光绪二十一年(1895)江苏布政使邓华熙将《盛世危言》进呈光绪皇帝[29]。进呈之前,邓华熙觉得部分内容过于敏感,对其进行了删正和调整。调整后的书稿打破原有编排,分为富国、开源、强兵、节流四部分,共计十二卷,并将议院、日报等内容从开篇位置移到了第二部分“开源”之内[30]。从逻辑上看,议院、日报等内容与开源风马牛不相及。唯一可能的解释,是邓华熙希望在保留郑书原貌的前提下,尽量淡化议院、公举等议题,减少对君权的冲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郑观应再次对《盛世危言》进行修订,扩充为十四卷。在保留富国、开源、强兵、节流框架的基础上,将《易言》中的通商、御外等篇目大幅辑入,突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同时,删除敏感内容,凸显温和立场。如新补写的《公举》篇指出,如果公举议员,需要民众达到一定智识水平,而中国学校未振兴,报馆仅数处,暂时不能实行公举,可以先广开学校,教育人才,复行乡举里选之法,为公举议员做准备[31];《议院下》篇亦承认议院在中国不能骤行,“惟必须行于广开学校人材辈出之后,而非可即日图功也”[32]。尽管如此,郑观应的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并非一途。康有为知晓西洋议院制度侵蚀君权,遂以传统性质的“议郎”或“制度局”作为替代,以争取君权支持[33];郑观应则始终坚持设立西洋本源意义上的议院,唯一的妥协是先办新式教育,延后议院选举。这种立场决定了郑观应及《盛世危言》难以获得清廷的认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郑观应托陈炽向盛宣怀捎送十部新修订的《盛世危言》,“俾转赠人”。次年二月,邓华熙再次专折保荐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赞其“实为救时要策”。又次年正月,帝师翁同龢也向光绪帝进呈《盛世危言》,并告知郑观应,“今上不时披览,随后必当有内召之旨”。三月,邓华熙第三次向光绪皇帝保荐郑观应[34]。然而,朝中君臣仍然不愿过分推崇《盛世危言》。帝师孙家鼐向光绪进呈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汤寿潜《危言》和郑观应《盛世危言》时,称“以冯桂芬《抗议》为精密”,明确将《盛世危言》置于次位[35];康有为经人向光绪皇帝递交的变法奏折,亦没有采纳郑观应的议院主张[36]。
1901年,清政府不得不重启新政。梁启超和在日本宣扬西洋政治学说,使得政治革新思潮愈演愈烈。郑观应受时局影响,再次修订《盛世危言》,共计八卷。八卷本将十四卷本的编排完全打乱,以原有的道器、议院、公举、公法、交涉、条约、教养、建都、入籍篇和新补写的原君、自强两篇,合编为“通论”卷置于卷首,接下来是由学校、西学、考试、藏书、日报等篇组成的“礼政”卷,由吏治、通使、游历、书吏等篇组成的“吏政”卷,然后才是税务、财政、商务、军事、边防、工政等内容。十四卷本中备受推崇的电报、铁路、开矿等篇被归入“工政”,放到全书最后。这充分说明郑观应回到了以政教改革为本、以商务制造为辅的变法立场,同时也表明十二卷和十四卷的调整只是一种政治妥协。
八卷本强化了立刻实行君民共主的诉求。《原君》篇直指秦汉以降君主奉养其欲、逸乐其神,失去了古之立帝王的本义;《自强》篇认为“立君政治者,即君民共主之国,政出议院,公是公非,朝野一心,君民同体,上无暴虐之政,下无篡逆之谋。英、德二国驯致富强,日本变法借材异域,比利时、瑞士列入万国保护之中,遵斯道耳”[37]。所以,郑观应认为中国宜亟定宪法和开议院,而非先开办学校、培育人才。郑观应致信盛宣怀:“中国病根在于上下不通,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蹶不振。今欲除此病根,非顺民情、达民隐、设议院不可”。对于民智未开、不宜即设的质疑,他指出,“昔法国维新之时,民智亦未开,先设议院、开国会,曾变通制度,扫除积弊,立致富强,未闻有先设议院之害”[38],只要章程善,因地制宜,公举得法,就不会产生弊病。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鉴于日本战胜了俄国,郑观应强调非立宪不足以救亡。他在致潘飞声书信中说道:“查泰西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鄙见非立宪不足以救亡……弟老矣,惟愿吾华有立宪之一日,则与执事逍遥华山,作希夷之游也。”他致朱晓岚书信称:“立宪法、开国会实为探本之论,盛衰存亡在此一举。……今日中国欲自强非变法不可,欲变法非有议院不可。”[39]直到辛亥革命,郑观应始终将定宪法、开议院置于变法首要位置,且明确反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民智决定论”。他坚定地认为议院能否顺利设立,关键不在于民智高低,而在于能否选出人格健全的议员,代表议政。即使辛亥革命后共和政治遭遇重挫,郑观应也认为问题不在于定宪法、开议院,而是在于过早废弃君权,走上了独尊民权之路。对他来说,君主或皆非善道,只有君民共主才适合中国。
四、三教一体的“致中和”之道如果中国仿效西洋议院书院,货殖依赖西洋通商制造,那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何在,华夏何以为华夏?为了证成其变法思想的合法性,而又保持中国文明的主体性,郑观应必须说明他的变法方略不会动摇中国文明根本,更不会将华夏导入蛮夷歧途。在王韬启发下,他引入儒道两家都惯常使用的“道器论”,专门撰写了一篇《道器》置于卷首,以表示仿效西洋议院书院和通商制造,只是“变法”而非“变道”。
根据“道器论”,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道为器之源,器为道之显。郑观应以此推论,中国上古三代本来道器具足、本末具备,三代以降才遗失名物象数之学,仅穷万物之理,流于空蹈玄虚,西洋则接续中国遗失名物象数之学,精研万物之质而渐有所成。因此,《盛世危言》倡导的变法纲领,实际上是“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宪章王道,抚辑列邦,总揽政教之权衡,博采泰西之技艺”[40],根本不存在“以夷变夏”之说。
将西学、西技甚至西政溯源至中国三代圣教,乃是晚清以来的流行观念,郑观应套用“中道西器”论证变法思想的合法性,乍看起来并无二致,《道器》篇所援引的也多为儒家经典。但细读郑观应《道器》篇,其阐释的“列圣相传之大道”并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表述。与郑观应同时代的士大夫,即使如王韬等边缘化儒生,都将万世不易之道理解为儒家三纲五常。郑观应则将其论述为“致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中国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来,列圣相传之大道,而孔子述以教天下万世者也”[41]。更重要的是,他对“致中和”的阐释,明显超越儒家而具有“三教一体”的色彩。
根据儒家传统解释,“中”即喜怒哀乐之未发,“和”即喜怒哀乐已发而符合法度,“致中和”即不偏不倚,中庸得体。郑观应却明确指出:“秦、汉以降,三教分途,均不识中为何说。”[42]在他看来,三教分途以后,各家仅从一个向度理解天下不变之道,犹如盲人摸象,只得其一而遗失大体:“既而尚老氏者曰修命,在释氏者曰修性,学孔子者曰中庸,又安知性命之道即一贯之道哉?”[43]无论修命、修性还是中庸,均为一家之言,都没有掌握“一贯之道”。不能掌握“道”,自然谈不上“识中”。反过来说,真正不变之道应该是超越三教而贯通一切的,它不是一种主观意愿,而是一种创造天地的绝对力量[44]。《道器》篇曰:“夫道弥纶宇宙,涵盖古今,成人成物,生天生地。”所谓中,即宇宙古今不变之道:“故中也者,圣人之所以法天象地,成始而成终也;……中,体也,本也,所谓不易者,圣之经也”;“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地有中,人亦同具”[45]。由此可见,郑观应所谓的“中”实际上就是“道”,致中即致道;时中即因应时势、通权达变,灵活地遵道而行,也即变法。
郑观应所说的“道”,首先是一种客观、绝对的力量,其次是圣人法天象地的心法;其所说的“列圣相传之大道”并非儒家中庸之道,而是指遵道而行、实践天道;所说的“列圣”,也并非仅指儒家圣王,而是包括儒、道、佛三教在内的所有圣贤。至于如何致道或致中,《盛世危言》没有明说,不过郑观应在《〈通元真经〉序》中指出:“老子之道固与儒、释一贯者也,以清静无为立教,以慈俭自下建宗,以归根复命、返虚归朴为究竟。”[46]既然清静无为、慈俭自下、归根复命、返虚归朴乃贯通三教的一致原则,应该最能代表郑观应所坚持的“致中”精神。
郑观应没有解释“和”为何意,似乎仅为“中”之点缀。但是他在《道器》篇中曾批评“西人不知大道,囿于一偏”,具体表现为敷陈天堂地狱之诡辞,创设无鬼神之说;别派分歧,自相矛盾,支离穿凿,聚讼至今[47]。西教无鬼神之说与道教羽化成仙理想相悖,郑观应予以否定是可以理解的,但紧随其后批评西教别派分歧、自相矛盾是出于何意?如果联系他在《传教》篇中对中国圣人之道的颂扬,疑惑便可迎刃而解:“我中国圣人之道,广大精微,既无畛域之分,亦无教门名目,其全善成化,如回、佛诸家,亦在包容之列”[48]。西教派系分立、相互攻伐,中国圣教则不分畛域、不立名目、全善成化,自然比西教高出一等。由此可知,郑观应在遵行天道上并不赞成一教独大和派系攻伐,而是支持三教并行、相互包容。他相信,“儒教忠恕、释教慈悲、道教感应,三教不过一心”。既然三教一心,互相是非便是虚妄:“盖世人不体圣人之心一而天下之道同,互相非是,各尚所闻,专门分宗,口诵尧之言,心行桀之行,惟慕浮名,罔知道学”[49]。这种不分畛域、三教并行的践道精神,恐怕就是郑观应对“和”字的重新注解。所谓“致中和”,就是不执一偏、兼容并蓄地践行天道。
结 语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郑观应身份多元、思想歧杂。从身份上说,他既是商人买办、道教信徒,又是慈善家和维新思想家;从思想上来说,他少年诵读儒学,青年以后倾心道教,同时接触佛教、通晓英语、了解西学。他一生贯通三教、沟通中西,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变法体系。
由于身份和知识背景庞杂,郑观应的变法思想不像儒家士大夫专注于政教革新,而是从儒道救世济民之心出发,最先倡导通商务、兴制造;由于两次对外战争失败、通商制造遇阻,又从洋务兴业一跃而至维新变法立场,强调变法须以议院书院为本,以通商制造为辅。这种思想路径决定了《盛世危言》所阐释的议院制度,即为名副其实的权力机关,同时不受儒家“民智决定论”束缚,将开议院作为变法之先。
就个人信仰来说,郑观应终生研习道典,是一个极其虔诚的道教信徒。不过,作为三教一体论者,他并不局限于道教神仙思想,而是力图超越三教,尤其是超越儒家“三纲五常”观念,寻求弥纶宇宙的不变之道以及不执一偏的践道之门即“致中和”。这种意义上的“致中和”,与其说是儒家或道教思想,不如说是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精神。
总之,郑观应变法思想的主体框架是推动清政府仿效西洋建立学堂、议院,将传统的天下王朝和小农社会改造为君民共主下的工商业国家;同时,坚守基于三教一体的圣人之道,保持中国文明主体性,拒绝沦为西洋精神的附庸。这一变法体系实际上蕴含着三重思想革命:一是以工商立国取代农桑立国,二是以君民共主取代君权独大,三是以三教并行取代儒家独尊。如果中国据此变法,不仅将突破儒家思想底线,还会削弱甚至危及君权。这注定了甲午战后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得到清廷认可。但是从长时段来看,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却极具启蒙意义。
注释
[1]学界已有的郑观应变法思想研究很少涉及他的精神世界,而近年来对郑观应道教信仰的研究,又多抛开其洋务和变法思想不谈。只有将郑观应的儒家关怀、西学知识和道教信仰置于同一框架内,才能真正窥见其思想底色。参见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易惠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广京、黎志刚《郑观应〈易言〉——光绪初年之变法思想》,(台湾)《清华学报》1970年总第8卷第1、2期合刊;李国祁《郑观应在〈易言〉一书中所呈现的思想理念》,(台湾)《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92年总第24期;熊月之《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杨俊峰《改革者的内心世界——郑观应的道教信仰与济世志业》,(台湾)《台大历史学报》2005年第6期;黎志添《郑观应“仙道”与“救世”的思想和实践:兼评其对清末民初道教发展的影响及意义》,(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8年总第67期。
[2]参见郑观应《致杨了悟、何善园、陈灵甫、卢钧堂诸君书》,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一),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8~59页。
[3]郑观应:《吕纯阳、张三丰两祖师仙迹诗选序》,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一),第74页。
[4]参见马平安《长生、济世及一统:郑观应与近代道教》,《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1期;黎志添《郑观应“仙道”与“救世”的思想和实践:兼评其对清末民初道教发展的影响及意义》,(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8年总第67期。
[5]郑观应:《〈群真玄奥集〉序》,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一),第42页。
[6]夏东元、刘广京等都认为《救时揭要》是郑观应初到沪上的文字,邬国义经过仔细考证后,则认为其多数篇目作于1870年代初期,代表郑观应赴沪十年后的思想(参见邬国义《郑观应〈救时揭要〉新考及集外佚文》,《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7]郑观应:《求救猪仔论》,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0页。
[8]郑观应:《拟请设华官于外国保卫商民论》,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21页。
[9]萧永宏:《王韬与郑观应交往论略——兼及王韬对郑观应思想之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10]郑观应:《上驻英公使郭筠仙侍郎书》,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二),第649页。
[11]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6页。
[12]郑观应:《易言·论公法》,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74页。
[13]郑观应:《易言·论商务》,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65页。
[14]王韬:《易言·跋》,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169页。
[15]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卷,第111~112页。
[16]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卷,第106页。
[17]郑观应:《致总办津沪电线盛观察论招商办电报书》,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四),第1227~1228页。
[18]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卷,第140页。
[19]王韬在旅英回来后撰写的《纪英国政治》一文中指出,常人往往将英国富强归结为水师、火器、铁甲战舰、工人、煤铁和商贾,而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观其国中平日间政治,实有三代以上之遗意焉”(参见海青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王韬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8页)。
[20]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253页。
[21]彭玉麟:《〈盛世危言〉彭序》,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页。
[22]易惠莉:《郑观应评传》,第339页。
[2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254页。
[24]易惠莉认为郑观应1890年开始撰写《盛世危言》,此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允许;夏东元则认为郑观应从隐居澳门开始,可能已经构思甚至着手写作《盛世危言》(参见易惠莉《郑观应评传》,第382、388页;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卷,第198页)。
[2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11~12页。
[2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88页。
[27]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89、91页。
[28]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88~89页。
[29]邓华熙向光绪帝概述了郑观应的变法纲领:“夫泰西立国具有本末,广学校以造人才,设议院以联众志,而又经营商务以足国用,讲求游历以知外情。力果心精,实事求是。夫然后恃其船械,攸往咸宜”(参见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下卷,第512页)。
[30]费成康认为十二卷本是郑观应自己修订的,但郑观应致盛宣怀信称:“顷接苏藩邓方伯书云:‘已代删正,缮写进呈。’”这说明邓华熙收到书后,主动替郑观应进行了删正调整。郑观应1901年修订刊刻的八卷本又回归五卷本框架,也可侧面印证十二卷本并非郑观应本意(参见费成康《〈盛世危言〉版本考》,《岭南文史》2002年第3期;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卷,第398页)。
[3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105~107页。
[3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93页。《议院下》原为五卷本议院篇的附言,十四卷本将其扩充改写,独立成篇。其中,议院“惟必须行于广开学校人材辈出之后,而非可即日图功也”一语乃新增,可代表郑观应改写时的心境。
[33]学界目前对康有为“议会”思想存在两种不同看法。李春馥认为康有为早在1888年便将泰西议院选举与传统征辟、推举区分开来,其《公车上书》《上清帝第三书》将议院与议郎混为一谈,乃是一种权宜之计,实际上“议郎”是议员的别称,“辟门”等同于西洋“民选议院”(参见李春馥《戊戌时期康有为议会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5~76页)。茅海建则认为康梁议会思想皆源于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他们所说的“举”不是西洋民选,所称的“议郎”“制度局”也并非西洋议院(参见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笔者倾向于前者,认为康有为知晓西洋议院之实质,但为了不触动君权,故意以议郎、辟门替代之。
[34]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下卷,第457~458、491、509、512页。
[35]李侃、龚书铎:《戊戌变法时期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评论——介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校邠庐抗议〉签注本》,《文物》1978年第7期。
[36]史料表明康有为曾读过《盛世危言》。郑观应致信汪康年时曾言:“此书康长素先生在沪阅拙著时,已有此意,不期得自其高弟,钦羡无已。”此言文义不明,但可由此确定康有为读过《盛世危言》。参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8页。
[37]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115~116页。
[38]郑观应:《致盛京卿论变法宜设上、下议院书》,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二),第358页。《盛世危言》八卷本收录的《答某当道设议院论》即此信,但是两者文义出入甚大。从内容来看,《答某当道设议院论》不如《致盛京卿论变法宜设上、下议院书》完整,个别地方甚至意思不通,应该是删减版。参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99页。
[39]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下卷,第616~617页。
[40]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21页。
[4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20页。
[4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20页。
[43]郑观应:《论三教要旨傍门惑世》,载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48页。
[44]谢放从中庸之道角度解释郑观应的“致中和”,实际上忽略了郑观应的道教信仰。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他不可能纯粹像士大夫那样理解“致中和”。参见谢放《郑观应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影响——以〈盛世危言〉(五卷本)为中心》,(澳门)《澳门研究》2014年第3期。
[4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20、11、19页。
[4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一),第23页。
[47]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20页。
[48]夏东元编:《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第184页。
[49]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救时揭要(外八种)》(上),第58、48页。
本文作者:胡其柱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研究员
原文刊于《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仅作学术分享,若有侵权,敬请联系。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