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天地格(天地格是什么)

君心似我心 2023-08-26 04:11:00 网友投稿

换个思路临写《好太王》碑。专家: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碑帖非常之多,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后世学习书法的法帖。但是有一些碑帖看似简单轻松,它却记录着书法史的转变历程,是前人在书法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好太王》碑就是这样一种书体,它是楷隶相间的作品,即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件精品之作品。

《好太王》碑简述

该碑发现于清朝时期的光绪年间,据考证,《好太王》碑应当是东时期的414年间所立,其书体主要是隶书,也有篆书和楷书相间的现象。该碑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一些神话传说,简述好太王的行状,以及好太王东征的过程和守墓人的来源、家数等。

《好太王》碑高6.39米,碑的四面均凿有天地格,有竖栏,碑文就刻在竖栏内,四面环刻,一共有44行,每行有41字,原刻总计有1775个字,但由于历史久远,其中有141个字已经脱落无以辨认,字的大小约为14厘米左右。

《好太王》碑的艺术风格是雄浑肃穆,静气沉着,稚拙简朴,天真烂漫,它的整体风格仍然保留着秦篆和两汉之意,尤其是受西汉书法之意影响最深。我们知道,书法史上,隶书的波磔主要出现于东汉时期,而西汉的隶书仍然像是前期的大篆意味,纵观《好太王》碑的艺术风格,它主要上承了西汉隶书的主要特点,无波磔之意。

《好太王》碑按理来说,应当是东晋时期的作品,那为什么它受西汉隶书的影响最深?按照有关历史推断,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域原因,高句丽远离中原朝廷,加上其为少数民族,对汉字的书写也是有所限制,二是这个民族自西汉到隋唐时期一直处于高度自治阶段,与朝廷的联系多次中断,因此,他们对汉字的书写也一直处在西汉时期的认识,所以这种分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好太王》碑的笔法特征

每一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用笔特点,只要能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规律,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好太王》碑,就要首先对它的用笔特征有所了解。正如前述它的用笔、字形特征为什么上承接西汉隶书的艺术特点,这是从根本上了解《好太王》碑的主要原因。

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对西汉和东汉隶书曾作出了自己的评断,他认为:

就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而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骨子里的精神。西汉无波隶,外表亦是不齐,却有一种内在的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时期改成了有波隶,又只讲外表的整齐。

黄宾虹在这里说到了书法的自然之美,尤其是对两汉隶书作出了比较,认为西汉没有波磔,外表上看似不整齐,但天真自然,而东汉强调了外表的整齐,出现了波磔,却失去了内在的自然之美。

当然,我们列举这段话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好太王》碑没有波磔,是上承西汉隶书的佐证,并且它虽然是东晋时期所立,但并无波磔,从而有了像大篆那样的自然美。

既然《好太王》碑是上承西汉隶书之作,那么,对它的艺术分析也应当立足于西汉时期的隶书作品来进行。

临习时的主要方法篆意用笔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有些专业人士认为,篆隶本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篆隶在学习中的笔法是同样一个用笔过程,而并非是字形上的\"一家\"。篆书在书写中的用笔主要强调中锋用笔,只有中锋用笔,才会使篆书写出雄浑饱满的线质效果。对于学习《好太王》碑的人来说,应当在篆意的用笔上多多加强,方可写出它的好的线质。

去掉波磔

当代人们一直认为,隶书都是有蚕头雁尾,但对于《好太王》碑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西汉时期的隶书作品,并无波磔的笔法,这样写起来就会自如许多。

涩势用笔

篆书的写法上尤其重视它的涩笔,对于《好太王》碑而言,也是应当强调这方面的要求。清代学者于令淓认为:

余谓玩古帖时眼要涩,落笔时手要涩,熟极反生。一点一画,郁屈倔强,如担夫争路,而跻攀分寸不可上,则所向无空滑矣。

对于《好太王》碑的用笔,就要取其涩势,正如于氏所言,在落笔时手、笔都要达到涩笔,使笔锋如担夫争路一般,分寸不可上,并且切忌过熟。

总体来说,对于《好太王》碑的学习应当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即:了解它产生的历史朝代,并且这个朝代在书法史中有什么艺术风格,只有清楚了这一点,学习起来才会有方向、有目标。另外,《好太王》碑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作品,但更不能忽略它的高古气象,还要把它放在篆隶阶段的作品来看,如此以来,书写的效果才会拙朴高古,更加接近它的其核心风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