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大小(官职大小排名)
都是一把手,县委书记和县长,谁的级别高,谁更有实权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体制内,县委书记和县长,大家都是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之一,谁的级别高,谁的权力更大呢?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县委书记和县长,到底谁的级别更高呢?
领导干部的级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地位的来源。通常情况下,级别越高的领导,权力也越高,地位也越巩固。因此,作为体制内的领导干部,都希望自己的级别提高。作为县长和县委书记,在级别上,是一样大还是有差别呢?
一般情况下,县委书记和县长,大家的级别相当。通常,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是正县级领导干部,这是因为县这个行政单位,行政简直通常就是正县级。但是,现在出现了一部分情形,使得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级别被提高了。
其一,就是单纯主要领导级别高配,比如,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从正县级都升格为副厅级。
其二,因为某个县属于是直辖市管辖的县,或者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管辖的县,县的级别也升格为了副厅级。
其三,因为是省直管县,级别从正县级升格为副厅级。
以上情况,都可能导致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级别提高,但总体而言,县委书记和县长,一般都是级别相当。比如,大家都是正县级,或者大家都是副厅级。但也有特殊情况,只有县委书记高配,其他县四大班子一把手(包括县长)的级别都原地不动。比如,一部分地方,地级市党委常委兼任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变成了副厅级,但是县长还是正厅级。又比如,海南一部分省直管县,县委书记是正厅级,但县长只是副厅级。
因此,总体来说,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级别一般同样大小,但有些县委书记的级别比县长高一级。
从权力的角度,县委书记和县长到底谁的权力更大呢?
对于这个问题,通常认为,县委书记的权力更大。比如,虽然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是一把手,但是,县委书记不仅是县委的一把手,还是县四大班子的班长。县委书记不仅可以调度县委领导班子,还能调度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乡干部调整,县委书记的话语权大于县长,等等。实际上,在基层,通常是县长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调整为县委书记,很少有县委书记去当县长,也足以说明县委书记的重要性更突出、权力更大。
对此,你搞清楚了吗?
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走进唐朝,看看古代官员薪资制度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大唐盛世是一个闪耀的名字,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科技与政治达到巅峰的黄金时代,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座骄傲的丰碑,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到唐玄宗年间的大中后期,一直延续了近200年,中国一直处于强盛的地位,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时期里,大唐政治稳定,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科技进步,民生幸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太平。
大唐盛世在政治上表现得尤为强大。唐朝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多元和统一的中央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的治理更加高效和有效。强大的军队和顶尖的外交政策,使得唐朝统治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远扬。
那么如此繁荣昌盛的一个国家,官员们的薪资是不是也会无比丰厚呢?
一、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公务员们薪资制度就有着十分严苛的规定,那他们的薪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唐朝时期的官员薪资主要来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俸禄,二是役禄。
其中俸禄是官员的基本工资,它从朝廷国库中发放。唐朝以官职等级高低确定俸禄,官职越高,俸禄也越高。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写过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这是一首他独自悼念亡妻的诗句,他想起自己刚结婚时的穷困潦倒。
可见唐朝并不是每个人都家财万贯。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班头俸、舍人俸等额外的禄励,这些禄励通常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享有。
接下来要提到的就是役禄,这是官员的额外收入来源。
役禄源自于征发农民徭役等农村劳务制度。在唐朝时期,役禄已经成为了标准化的制度,通常情况下是对官员的奖励。
官员们每天除了履行官职外,还会在空余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如参加农业、学校或工厂等工作。这些劳动所得到的收益被称作役禄。正因为如此,役禄相对于俸禄来说更加稳定。
役禄还有一种更光荣的赚取方式,比如某个官员在战场上取得了军功或者获得了官位晋升,则都会获得一定数额的军功钱,这也算作一种役禄收入。
总结来看,唐朝时期官员的薪资主要由俸禄和役禄两个方面组成。
其中俸禄是基本工资,由国库直接发放;而役禄则是额外收入来源,通常来自于官员参加生产劳动所得的收益。
事实上无论是俸禄还是役禄,它们的影响因素都不尽相同。唐朝在薪资制度方面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当时政府管理层为了保障当时的公务员们的待遇而付出的努力。
随着官员们职位的高低以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贡献而进行不同的额外奖赏,这样的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官员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国家的兴盛发展,唐朝官员的收入也能够越来越丰厚。
二、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唐朝官员的薪资不仅在来源上多种多样,工资项目也是花样百出。
在唐朝有众多的工资项目,比如唐朝前期有力课、后期的禄米、月俸等,一般都是按散官的品级来计算发放的。
其中“禄米”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工资项目。
唐朝禄米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唐初,禄米制度主要是直接分发银钱和米粮,此时禄米制度的规定和实行相对比较简单和松散。
禄米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官员地位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唐代官员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元稹也对这一时期的制度有过记载,根据《新唐书·食货志》中的相关记录,可以得知:“中书令,门下中书侍郎,左右仆射,太子太师、太保、太傅,百四十万。尚书,御史大夫,太子少师、少保、少傅,百万。”
然而禄米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发放不充分,远不能满足官员们的需求。其次,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导致官员滥用权力谋取利益、浪费资源等问题的发生。另外,由于禄米制度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其管理和监督工作相对比较困难。
到唐朝中期,禄米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规章制度,并且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官员薪资体系。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分发现金或米粮,二是发放田地。前者是指通过直接分配现金或米粮来为官员提供薪资,后者则是指官员获得田地经营所得的收益。
通过禄米制度的执行,唐朝政府可以及时向官员提供俸禄,使得官员在财务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由于官员地位稳定,社会中的各种力量也相对平衡,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
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禄米制度逐渐出现问题并走向衰落。
不过总体来看,唐朝众多工资项目,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唐代禄米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对于现代公务员薪资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借鉴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三、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了解完唐朝的各项薪资制度,最要提的当然就是那薪资的人。
在唐代封官进爵不一定就能够在工资上占到便宜,这还要取决于有没有“食实封”,如果只有虚封,那么这一年的工作很有可能就白干了。
“食实封”是指在授予爵位的同时,还会授予一定的实际範围内的食邑;或者将原有的食邑又进一步扩大范围,这种食邑是可以提供收益的。
白居易在当时是一个工作上尽心竭力的人,他在《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时为校书郎》中写道:“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元和二年,此时的白居易已经36岁了,他正担任任盩屋县尉,这时候他在《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可见当时的社会制度中,爵位与食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实际上,封爵并不仅仅是一个头衔的象征,更是为了让得到爵位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并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提升。如果仅仅是一个头衔而没有食邑的话,那么在短时间内提升一个人的名望,并不能够为他带来实际的好处。
唐朝以官职为中心的社会制度使得唐朝爵位制度与其他时代的爵位制度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获得实际的食邑,则可以享受到更高的物质回报和崇高地位。食邑的范围範围越大、收益越高,代表这个人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高。
不过有时候,为了提升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势,也会短暂地让他的爵位得到升级。
例如,有时候会提升一个人的爵位,让他成为公爵或王爵等头衔更高级别的贵族,但是这种升级只是暂时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食邑提供实际利益,这个爵位可能只是为了维护他的荣耀。
自此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真正需要的是获得实际利益以及地位和权势的提升。只有同时拥有爵位头衔和实际收益丰厚的食邑,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唐朝社会中具备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人。
四、全家遁世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馀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唐朝后期的社会动荡,是否对薪资制度产生了影响。
唐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从财政角度来看,这对薪资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唐朝的战乱时期,政府需要大量的军费来招募士兵和军事将领,为此政府不得不提高军官的俸禄以及赏赐他们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其他福利。
这种时期,政府的薪资制度不稳定,经常需要变更以满足战争和政治需要。同时,由于经济的不稳定,政府往往难以保证官员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因此,唐朝后期官员的薪资水平普遍比唐朝中期低。
其次,唐朝后期的动荡也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农民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抚慰民心,朝廷曾多次颁布救济政策,其中就包括提高农民工资的措施。
元稹曾经拜相,他在始终也感慨过“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37岁的白居易升任左拾遗时,也在《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中写道:“惆怅知贤不能荐,徒为出入蓬莱殿。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
由此可见,唐朝社会的动荡对薪资制度还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唐朝政府通常会实施稳定和长期性的薪资制度来吸引更多的才能和人才。
政府通过稳定的薪资制度和公正的考核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薪资制度稳定,官员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但是,唐朝的薪资制度不仅仅受到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官员们的能力和职位等级的影响。
根据唐代各种文献记载显示,唐代官员的待遇主要分为三种:九品中正制、唐制三品以上和唐制二品以上。
九品中正制是唐代官员职位等级体系中基础性的等级划分,其所对应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而唐制二品以上则是高级官员职位等级体系中高端等级划分,其所对应薪酬水平也相对较高。
在当时那样一个盛世王朝,薪资制度肯定是政府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朝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薪资制度,来满足政治和经济需要,并且保持政府管理体系的稳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薪资制度已经趋于更加严谨和完善的状态。
明朝期间,官员在提升职位时,将会有相应的俸禄增加;而清朝则在俸禄制度上区分了“钱粮俸”、“饷禄俸”等不同的薪资形式,并设置了各种补贴和福利制度,为清朝官员的工资待遇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总之,古代官员的薪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多年,这一过程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反映。
结语:中国古代的薪资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公平的制度之一。在古代,薪资制度一直是一个受到严格监管和管理的重要领域,政府制定的薪资标准和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正合理的报酬。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薪资制度,中国古代的薪资制度更注重平等。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工作岗位和等级是根据个人能力和才干来确定的,相较于其他国家那种依据财富和家族背景来评估,更具有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即使一个平民出身的人,只要他有能力和才干,他就有机会被任命为高级官员,获得与其他高级官员相同的薪资
产生这种制度的本质原因,是因为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各种劳动的价值,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还是知识分子,都是重要的社会财富。所以他们也都应该得到公正的报酬。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薪资制度因其先进、公正、平等和价值观念而备受称赞。
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中汲取启示,努力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现代薪资制度,以确保劳动者能够更好地获得他们劳动所应得的报酬。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3.05
《浅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
《中国古代审计制度》延边大学 2022.05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