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22日八字(1994年4月26日农历八字)
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生平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生平
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主义战士,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维吾尔族人民的优秀儿子,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因病于2018年12月19日14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铁木尔同志1927年6月16日出生于新疆托克逊(今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一个贫苦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庭。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全家生活的重任,从小造就了他勤劳果敢、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性格。
1949年新疆解放后,铁木尔同志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奋发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心为群众服务,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迅速成长。1950年,他被选为新疆托克逊县二区三乡乡长,后任副区长。他于1952年12月加入中国。1954年,任托克逊县县长。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送铁木尔同志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研究班学习,经过两年的勤奋努力,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离校前夕,他和研究班的全体同学在受到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鼓励。在学习期间,他被任命为托克逊县委书记,后被任命为县委第一书记,吐鲁番中心县委副书记。在新疆,他是第一位担任县委书记、县委第一书记的维吾尔族干部。
1964年,铁木尔同志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起,他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自治区革委会常委、自治区革委会学大寨办公室主任、自治区革委会农牧办公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
1979年起,铁木尔同志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1994年至1996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
在新疆工作期间,铁木尔同志致力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想方设法搞好新疆的建设,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在县乡工作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农副产品供应等问题,改善住房、交通条件。在自治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工作,着力解决南疆三地州脱贫致富和北疆牧民定居等问题,提出牧区要实行“种加养”、“产供销”、“牧工商”的一条龙经营方式,实现从自给、半自给性的自然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从靠天养畜、粗放经营向科学养畜、科学管理转化,从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转化,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的“五个转化”奋斗目标,加速了全区农牧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和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一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农牧民走上致富道路。新疆的乙烯工程、北疆铁路、兰新复线、光缆工程、沿边开放、东连西出、石油开发、防病改水、城乡建设、棉糖基地建设、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都凝结着他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铁木尔同志积极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贫困学生助学工程,多渠道培养合格师资人才,使新疆教育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他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学校到厂矿企业的全民义务植树绿化工程,使全区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他科学对待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高度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支持将十二木卡姆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木尔同志热爱祖国,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旗帜鲜明反对民族。他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82年新疆第一次召开民族团结表彰大会。此后,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处处率先垂范,与各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倡导人人讲民族团结、个个爱护民族团结的良好风尚。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其中有他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
铁木尔同志担任领导职务以来,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本色,保持着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天山南北的道道梁梁、沟沟坎坎、村村院院,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担任县委书记时,他经常骑着毛驴下乡,风餐露宿,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担任自治区领导职务以后,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作风,经常深入农村牧区,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993年3月,铁木尔同志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为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应有贡献。他高度重视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参与审议多部法律草案,主持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工作,并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他注重调查研究,多次带队深入地方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情况,要求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法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他还先后赴四川、湖北等地考察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安置情况。他积极促进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间的交往交流,多次率领或参加代表团出国访问,会见外国议会代表团和国际友好人士,促进我国与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在各国议会联盟第103届大会上,他代表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发言,全面阐述中国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和立场,介绍中国国内形势和建设成就,表明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他还被推举为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首任会长,为促进中阿民间交流与合作,增进中阿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铁木尔同志爱好文学艺术,善于写诗著文,笔耕不辍,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淳朴深厚的感情,记录和反映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实践和伟大成就。1963年发表作《我的坎土曼》、《青松的品质》。抒情组诗《阿勒泰抒情》获198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时期优秀作品奖。诗集《心中的歌》、《故乡情》、《生命的火炬》等作品被译成日文、俄文出版。他还出版了《新疆,我可爱的故乡》、《生命的历程》、《生命之苑集萃》等著作。
铁木尔同志是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铁木尔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他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心系各族人民,为新疆的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认真贯彻党的集中制原则,广开言路、广集民智,注重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把“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不私亲属,不搞特殊”作为立身之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始终保持了人的政治本色。
党的以来,铁木尔同志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同以同志为核心的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贯彻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铁木尔同志的一生,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永垂不朽!
1965年1月4日,同志亲切接见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新疆代表。 新华社发
1981年,同志与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在哈萨克毡房喝奶茶。 新华社发
2009年6月20日,同志在新疆看望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同志与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2010年2月12日,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同志与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1960年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 新华社发
怀念|22年了,她的台词每个天津人都能背上几句……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探戈揍(就)是趟啊趟着走”,
“故事的名字啊,叫司马缸砸缸”,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啊六月六啊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我是张不开嘴我是跟不上溜,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
1988年,60岁的赵丽蓉首登央视春晚舞台,从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回忆;
1999年,身患绝症的她,最后一次亮相春晚,仍为观众送去无限欢乐。
22年前的今天,赵丽蓉老师因肺癌离世。
22年过去,至今,她的小品台词,几乎每个天津人都能背上几句。
悬腕潇洒题写“货真价实”的她,身穿铆钉马甲把评剧唱成RAP的她……都成为了她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模样。每每想起这位艺术家,总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今天,是赵丽蓉离世22周年,在此再次怀念她曾给我们的笑声和感动。
唱评剧出身
1928年3月11日,赵丽蓉出生在天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她上面还有五个姐姐两个哥哥,她是家里最小的。父亲赵秉忠的工作是在剧场给演员们剃头,因为近距离接触,在他们姊妹几个很小的时候,就先后被送入了戏班子学戏。
也因此,作为小品演员身份被家喻户晓之前,赵丽蓉也曾是一位出色的评剧演员。15岁的赵丽蓉已经在“庆丰戏院”以主演的身份登台,17岁那年,她成为了主角,并加入了门头沟“青年剧社”。
新凤霞、赵丽蓉合作评剧经典《花为媒》
她将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评剧,所出演的角色形神兼备。对于热爱评剧的人而言,赵丽蓉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比如《刘巧儿》中的李大婶,《花为媒》中的阮妈,还有非常经典的《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
《刘巧儿》《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等经典评剧中都有她的角色
曾涉足影视、歌唱
赵丽蓉,还是另类“歌星”。
歌曲《爱》是小虎队的代表曲目,曾经在九十年代风靡全国。而赵老师的演绎也丝毫不弱,她独具一派的表演总能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听感受。
1988年,歌曲《我热恋的故乡》在全国掀起了一片西北风热潮。不同于歌手胡月高亢的演唱,赵丽蓉将表演与歌曲实现了很好的结合,让观众忍俊不禁。
《潇洒走一回》是九十年代大家共同的记忆,叶倩文的演唱令歌曲唱响了大江南北。而经过精心的包装,赵丽蓉演唱的版本却也散发出了独特的幽默气质。
赵丽蓉老师在电影圈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1991年,凭《过年》中的“母亲”一角获该年度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以及中国电影政府奖。
86版的《西游记》,配角名单里隐藏着很多大咖,赵丽蓉演的是车迟国的皇后。
赵丽蓉还出演过谢铁骊、赵元执导的电影版《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但这些角色通常只是配角,惊艳有余,回味不足。而真正让赵丽蓉“流行力”全面爆发,最终成为全角的还是春晚小品。
小品闪耀春晚
1988年,60岁的赵丽蓉首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评剧演员出生的她“华丽转身”为小品演员,把欢笑带给了千家万户。
她的小品个个经典,台词个个顺口。
司马缸砸光
唱了一辈子评剧、演了一辈子配角的赵丽蓉,从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成功转型,一句“司马缸砸光”成了流行很多年的“名言”。
探戈就是趟呀趟着走
小品《妈妈的今天》里,赵丽蓉发明的探戈让观众足足乐呵了一年。从这一年起,赵丽蓉、巩汉林这对一起跳“探戈”的母子成了春晚的黄金拍档。
先生,你的小辫子好好漂亮哦!
1995年《如此包装》里,她改名“麻辣鸡丝”,把评剧说成了RAP,深刻讽刺了当时对传统艺术不负责任的包装与炒作风。
群英荟萃,我看是萝卜开会……
1996年,《打工奇遇》中,赵丽蓉再次火爆春晚,她扮演良心未泯的打工老太太,做了一把慈禧,还整治了一回奸商巩汉林。
这个小品中,赵丽蓉被安排在春晚小品里悬腕写下\"货真价实\"四个大字。观众们觉得她信手捏来,一气呵成。
其实,赵丽蓉从小学戏,从未识字。为此她苦练数月,瞒过了全国观众。
这才是对待艺术应有的态度!
我看你象根葱
1998年的春晚小品《功夫令》,赵丽蓉老师身着功夫服,神气十足地教导儿子练功夫,一招一式让人回味。
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
1999年世纪末,老太太用自己的方式向深爱着她的观众告别,一首《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成了她七十年艺术人生的完美绝唱。
她的表演真实质朴不做作,让你在笑声中明白一些常常忘记的道理。
她永远站在作品前面,永远在创新,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年逾花甲的赵丽蓉因春晚小品而大放异彩。她说:“绝对不能让观众吃剩饭,不新鲜,何况是大年三十。”“只要观众满足,心里就挺高兴。”
1999年,《老将出马》那个作品成了赵丽蓉的遗作,向观众谢幕挥手的镜头正是她从艺一生留在荧幕上的最后一个镜头,那首《我心永恒》也成为了她一生的绝唱。
老太太不懂英文,就把《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录下来,用拼音标好,从零开始一句一句地练,直到当年春晚上惊艳全场。
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这时候的老太太已经肺癌晚期,排练前甚至咳了血。这首《我心永恒》也成了赵丽蓉和观众最后的告别。
她用自己的方式向所有深爱她的观众做最后的告别,最后留给观众她那最为标志性的慈祥的笑容。
赵丽蓉在众多小品中都展示了她那灵活的舞步,但是晚年的赵丽蓉身体日衰,一直忍着病痛表演,细心的观众发现她每次起身都需要有人搀扶。
1999年,赵丽蓉表演《老将出马》时那无意的一跪,所有的人都笑了,以为是小品特效。这并非小品的设计,而是赵老师当时撑不住了,膝盖的剧烈疼痛下,她无奈之下灵机一动甩出这样一个包袱。她还是忍痛站起来完成演出。
后来巩汉林流着泪回忆,事实上,“当时赵妈的身体已经很不好,排练前膝盖就肿的老高,演出后下台的时候都是我们搀着下去的。”
曾连续痛失亲人
中年时的赵丽蓉,曾经受了接二连三痛失亲人的挣扎。
1953年,赵丽蓉和戏剧工作者盛强结婚。50年代的反右斗争中,盛强被打成右派,他甚至没来得及看到第二个儿子出生。
赵丽蓉日日夜夜等着盼着丈夫回家,分开两年后她找到丈夫被关押的农场,丈夫已经变成了荒地上的一个小土包,不知道死因,不知道死的时辰。
5年后,在家人的反复撮合下,赵丽蓉同盛强的弟弟盛弘结合,勉强走出了伤痛。
在赵丽蓉的演艺履历中,1964年到1980年之间,一片空白。在这期间她生了一个脑瘫的女儿,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旁人指指点点,是人生中备尝苦楚的七年。
虽然悉心照料,小姑娘在七岁夭折了。1984年,外出演出过程中,盛弘突发心脏病去世,老太太绵延一生的苦难达到了顶峰。
赵丽蓉曾经感慨地说:“只有吃过黄连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甜,只有在悲剧中生活过的人,才能创造并演好喜剧。”
命运如此歹毒,她却从不抱怨,从不愤恨。即使后来被肺癌折磨得疼痛难忍,她还会给各种药物起外号儿,管喷雾的药叫“小喷气儿”。
赵丽蓉因肺癌离世
1999年春晚过去了两个月,赵丽蓉得知了自己患肺癌晚期的事实。她把所有的像册都搬出来,平静地说:“我要选张合适的照片,放大一张,将来真有那么一天拿来就用。”
赵丽蓉患病期间嘱咐子孙,后事要依靠组织,儿孙们好好做人,“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要平凡地来,平凡地走。”医生来为她治疗,她还担心自己吃了药好不了,耽误人家的名气。
2000年7月17日,赵丽蓉因病离开了我们。
“我的母亲从患病到辞世,跟病魔整整顽强地抗争了17个月零7天!”赵丽蓉的小儿子盛谦说,老人临终时,3个儿子及两个孙子都在身边。“老人去得非常安详。”
7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赵丽蓉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热心观众更是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赵丽蓉送行。据统计,那一天到达现场的有近三万人,超出预计人数的十倍。遗体告别室挤到无法鞠躬,包括陈佩斯在内的很多人都没能看上赵丽蓉最后一眼。
她曾给我们带来太多欢笑
今天,让我们重温她的经典作品
缅怀赵丽蓉老师的同时
再次感受她温暖人心的力量
▼
1988年春晚《急诊》
1989年春晚《英雄母亲的一天》
1992年春晚《妈妈的今天》
1994年春晚《吃饺子》
1995年小品《如此包装》
1996年春晚《打工奇遇记》
1997年春晚《功夫令》
1999年春晚《老将出马》
综合| 央视网 作家文摘腾讯新闻 天津广播
来源: 天津广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