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八字(2019年7月22日五行)
“伏”是怎么来的?三伏天数的设定方法
伏的由来伏又称伏天,是头、中、末三伏的总称,称为三伏。伏又称长夏,表示阴气为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的记载,唐代学者张守节曾为《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五行学家把季节与五行相对应:春季属木,木生火,夏季属火,火生土,长夏属土,土生金,秋季属金,金生水,冬季属水,水又生木,冬尽春来。为什么多了一个长夏?因为夏属火,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潜伏的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长夏属土,土生金,长夏过后秋天就到来了。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便都是相生关系。
三伏的时间设定三伏的时间如何设定,首先说说什么是庚日。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搭配来记日子,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数字。天干地支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庚午等等用来计数,一个轮回60次,用以纪年、月、日、时辰等。纪日时,每逢有“庚”的日子被称为“庚日”,因为天干是十个,所以每10天便有一个“庚日”。
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农历历法规定,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头伏,立秋日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如果夏至日后的“庚日”距夏至日较远,入伏后20天时,已过立秋日,就开始进入“末伏”,这样“中伏”就是10天。如果“庚日”离夏至日较近,入“伏”后到第20天时,还没有到立秋日,则“中伏”必须延长10天,增加一个“庚日”的时间,这样,“中伏”就20天了。
为什么以庚日的起始来设定三伏?这仍与五行理论有关,因为夏属火,庚属金,五行中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一直伏藏一个长夏(三伏)直至秋季到来。
2019年三伏
初伏: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庚戌日
中伏: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庚申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庚辰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