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八字详情(2018年10月31日的命)

旧人陌兮 2023-11-13 10:28:57 网友分享

离奇!2018年广西未婚女子收到离婚诉讼,要求退回对方7万元彩礼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太奇怪了,我根本就没结婚,怎么还能收到离婚诉讼呢?”

2018年,家住广西的一位单身美女老师突然收到来自河南的离婚诉讼,还要求其退还7万元彩礼。

仔细一看,诉状书上明明白白写着老师是在2016年6月30日与一位河南人结婚了,但根据老师的回忆,那天她明明在广西拍毕业照,根本不可能跑去河南给别人结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突如其来的传票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梁钰娟,是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毕业后在广西南宁的一家教培机构当老师。

2018年10月31日,梁钰娟还在工作当中,突然手机响了,来电者是合浦县的邮政快递员。

梁钰娟记得自己好像没有网购过什么东西,怎么快递员会打来电话呢?

“您好,请问寄来的是什么呢?” 梁钰娟疑惑地问。

“是梁钰娟女士吗?这里有一份来自河南安阳龙安区人民法院的传票,您得来签收一下。”邮递员回答道。

当时的梁钰娟有些懵,自己生活一直很小心,没有与人结过仇怨,更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再者说,自己在河南根本没有熟人,怎么突然收到河南法院的传票了呢?

“我不要,你拿走吧!” 梁钰娟觉得可能是邮递员搞错了。

真的是送错了吗?并没有,因为这上面的地址等信息都是准确的,而且法院的传票是不能轻易拒收的。

但梁钰娟现如今在南宁,脱不开身,只好委托家里人将传票签收了。

当家里人收到快递后赶紧拆开,里面确实是法院的传票,大家赶紧用手机将传票拍摄下来发送给了梁钰娟。

传票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梁钰娟卷入了一场“离婚纠纷”。

“不对啊,我如今是单身,更没有结过婚,怎么可能会离婚呢?” 梁钰娟越想越不对劲。

最“可怕”的还在后面,翻开传票的首页,下面还有一纸诉状,上面的诉讼请求把梁钰娟惊呆了:

“1、依法判定原被告离婚。2、依法判决被告归还原告7万元彩礼。”

不光自己莫名其妙背上了“已婚”的名声,还要无缘无故赔偿人家7万元的彩礼钱,这上哪说理去?

根据起诉状上的内容,梁钰娟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面显示,梁钰娟在2016年与河南安阳市一男子结了婚,男子还给了梁家7万元的彩礼,但婚后不到一个月梁钰娟就失踪了,男方苦苦寻找未果,才向法院提出解除婚姻关系,并要求梁钰娟退还彩礼。

“我从小在广西长大,大学就是在南宁读的,根本没有出过远门,更别说去河南了……” 梁钰娟是百思不得其解。

会不会是呢?现在搞的手段都特别高明,不小心辨别还真可能就上当了,想到这里,梁钰娟悬着的心稍稍放了下来。

但仔细一看诉状书,又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上面的身份证号、户籍信息等等都是准确的,梁钰娟就想着,最好去民政局确认一下情况。

“只要民政局查到我的婚姻状况是未婚,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传票是裸的。”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证明方法。

可谁也没想到,民政局给出的结果让梁钰娟大吃一惊。

梁钰娟特意向公司请了假,急匆匆来到了当地民政局,最后工作人员给出的结果竟然是:梁钰娟已婚!

“系统上面显示,梁钰娟于2016年6月30日与一个靳姓男子结婚了。”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差点让梁钰娟瘫坐在地上。

当时已是2018年,梁钰娟已经“结婚”两年了,但她对此事一无所知:“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已经结婚了!”

梁钰娟想了想,2016年6月3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清楚地记得那天她在广西演艺职业学院领取毕业证书。

“我当时在广西的学校里领毕业证,当天晚上,好几位同学还在我家里吃了晚饭,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河南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想了解事情的原委,得从事情的源头靳姓男子身上入手。

婚姻闹剧

法院对此事非常重视,还专门派出了工作人员到靳家了解情况。

梁钰娟的“结婚对象”是靳先生,说起靳先生的感情经历,可真是一言难尽。

靳先生生性老实,不爱说话,跟女孩子交流起来磕磕巴巴的,非常拿捏,家里人为了靳先生的婚事可谓是操了不少心。

可前前后后安排他相亲了5次,全部都宣告失败,理由基本也一致,就是感觉靳先生太老实。

靳先生一晃都30岁了,跟他差不多大的人连孩子都有了,靳父是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怎么办呢?靳父想到了黄双喜这个人,黄双喜朋友多,跟县城一婚介所里的人都很熟悉,而且他也经常当媒人,给村里不少小伙子都介绍过对象。

靳父跟黄双喜是亲戚关系,黄双喜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婚介所的老板也很上心,专门挑了一个又漂亮、条件又好的女士。

在相亲之前,靳父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儿子不要再那么扭捏,能多跟女方交流交流,争取留下一个好印象。

靳先生与那位女士单独聊了一会,对方称自己名叫“梁钰娟”,年少时就没了父母,是亲戚一手把自己拉扯大的。

这次相亲很成功,看得出来女方对靳先生很有好感,靳先生也没再挑挑拣拣,就想着最好快点结婚,了解父亲一个心愿。

只不过没想到,这个自称是“梁钰娟”的女子,将会成为靳先生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女子表示,如果靳先生诚心想娶自己,就得拿出来7万彩礼,并且还得把婚房布置地漂漂亮亮的,还得有新电脑、新彩电等等。

靳家并不富裕,但为了能让儿子娶上媳妇,靳父东拼西凑了7万元彩礼,还按照女子的要求购买了不少家电。

靳父清楚地记得,当时来拿彩礼钱的是一个自称是梁钰娟表姐的人,把彩礼给她后,她原本想数一数,但被“梁钰娟”拦了下来。

“真是个好女孩啊,懂事!”靳父还夸赞了女子一番。

两人仅仅认识了4天就领证了,一开始,“梁钰娟”表现得非常积极,家务活都是抢着干,没事的时候还会去跟靳父聊聊天、说说话。

有这么一个贤惠的儿媳妇,那时候的靳父走在大街上都忍不住把头抬得高高的,别提有多骄傲了。

原本以为这样幸福平静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想到过了还不到一个月,意外发生了。

2016年7月20日,靳先生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原本躺在身边的妻子不见了踪影。

会不会是起床上厕所了呢?靳先生在床上等了好一会都不见她回来,出去一看,傻眼了,院子北墙边出现了一把梯子,可在靳先生的印象中,这把梯子原来并不在这里。

靳家发动全家老小去寻找,有不少热心的村民也加入了找人的队伍,可周围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一个遍,就是没有发现“梁钰娟”踪迹。

结果已经很明显了,“梁钰娟”趁着靳先生熟睡之际跑了,还卷走了7万元的彩礼,原来这一切都是“梁钰娟”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靳家人寒了心,上上下下筹集了这么多钱,尽全力满足“梁钰娟”的各种要求,可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靳父也想过去那家婚介所询问情况,但那时婚介所早已人去楼空。

靳父的第一想法就是,“梁钰娟”是骗婚的,“结婚的时候都有女方的信息登记,而且咱家里还保留着她的身份证复印件,报警吧,警察肯定能找到!”

苦苦寻找两个月无果后,靳家人选择了报警处理,但是呢,警方认为这可能就是夫妻间的矛盾,都说床头吵架床尾和,可能过段时间,媳妇就自己回来了,于是建议靳家人按照婚姻纠纷处理此事。

从那以后,靳父走上了一条寻找“梁钰娟”的路,而靳先生则到了苏州打工,来偿还欠下的债务,期间,靳先生隔三差五就给家里人打电话询问情况,但结果都是一样,“梁钰娟”杳无音信。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法院应当准予离婚,其中,认定夫妻分居的有三个条件:1、因感情不和而导致的不在一处居住;2、不履行夫妻之前的权利;3、不过夫妻性生活。”

靳父了解了相关法律后,在2018年9月,也就是“梁钰娟”消失了2年后,直接去到了法院,起诉离婚。

法院最后根据“梁钰娟”身份证复印件的地址,把传票寄到了广西合浦县教培机构老师梁钰娟的家里。

梁钰娟的“替身”

“我的学生我很清楚,她(梁钰娟)回来办理离校手续,而且我们还拍照发了朋友圈,所以我对这件事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这是梁钰娟大学老师所说的话,她表示,2016年6月30日是梁钰娟毕业的日子,梁钰娟在学校里拍了毕业照后,晚上和同学们一起吃了饭,所以并不可能出现在河南,也不可能去跟靳先生结婚。

但是呢,河南那边的法院也表示,靳父来起诉时所描述的情况也不像是编造的,结婚证、户口本等等证件一应俱全,结婚对象就是“梁钰娟”,而且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都能对得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梁钰娟会分身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梁钰娟想了又想,想起来了两年前的一个事情。

那是2016年2月份,梁钰娟和好闺蜜相约去公园里游玩,车子停在停车场以后,梁钰娟把随身携带的包包锁在了车里便离开了。

等回来开车时傻眼了,车窗被人敲碎,梁钰娟的包包也消失了。

包里可是装着梁钰娟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的,这要是落入了坏人手里,岂不是很麻烦。

那天晚上,梁钰娟便去了派出所报警,南宁市公安局南湖派出所为其身份证遗失出具了报案证明。

“我已经按照规定,声明作废,为什么还能发生这样的事呢?”

按照推测,那个自此是“梁钰娟”的女士应该是用了梁钰娟的身份证去办理的结婚手续,但是梁钰娟看过了靳父发来的那张结婚照,发现这个假的“梁钰娟”跟自己长得一点也不像,这么明显的相貌差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应该有所察觉才对啊。

“上面的身份信息都是我的,但照片明显不是我,(照片上)那个人要比我胖很多。”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确实看出来了,并且还提醒了靳家人,不过却被“梁钰娟”和婚介所的老板搪塞了过去。

结婚除了要用身份证,户口本也是必不可少的,梁钰娟的户口本并没有丢,那“梁钰娟”的户口本是哪里来的呢?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当时“梁钰娟”确实拿出了户口本,并且各种信息也都能对得上。

梁钰娟拿出自家的户口本,跟法官发过来的户口本复印件做了细致的对比,最后确认这个户口本是伪造的。

“冒用她人身份,以结婚为手段骗取钱财。”这是河南法院的法官给出的观点。

经过核查,与靳先生结婚的这个“梁钰娟”确实不是广西的梁钰娟,靳家人了解情况后,决定撤诉。

虽然说梁钰娟不用摊官司了,但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梁钰娟与靳先生的婚姻关系还存在呢,该怎么解除呢?

有人会说了,直接离婚不就好了,但是,如果双方办理离婚的话,梁钰娟的婚姻状态就会自动变成“离异”。

梁钰娟根本就没有结过婚,这一下子就成了“离异”,这绝对会对她以后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梁钰娟的诉求就是把婚姻状态还原成“未婚”。

最初,梁钰娟想求助于河南的民政局,希望能把已婚的婚姻状态撤销掉,但是民政局表示无法撤销,因为如果想要撤销必须得满足“因胁迫而缔结的婚姻”,梁钰娟的婚姻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没办法,梁钰娟只好将民政局告上了法院,工作人员核查了梁钰娟身份证遗失以及结婚当天的不在场证明,最终判定双方的婚姻存在问题,撤销了两人的婚姻。

以为一切都大功告成的梁钰娟激动地跑到民政局再次核查时,却发现自己依旧是已婚状态,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更改过来。

没办法,梁钰娟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相关部门能够优化婚姻系统,早日还自己一个“清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从梁钰娟这件事中能够看出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含有重要个人信息的证件等丢失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挂失,切勿给不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编辑:凡友

“我没挨打,却比挨打还难受” 专家:及时对校园欺凌者尤其是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

编者按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亟待引起重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法治经纬版策划推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报道,以期通过法治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敬请关注。

● 校园欺凌,不同于发生在学校里的短暂暴力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隐秘的、难以直接察觉的”精神伤害,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施暴者通过欺凌发泄心中的怨恨,以此消除自身挫折感,或是利用暴力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得成就感;而受害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求助,一些孩子被欺负后不敢吭声、反抗,害怕欺凌者实行报复,同时也不想惊动家长,把事情闹大,可越是这样越容易被欺负

● 如果未成年人实施或遭受欺凌,应当及时对欺凌者尤其是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建议由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来做初步干预,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由父母定期带子女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当地政府应专门拨付心理干预专项资金,购买社工力量,由社工入驻学校进行日常干预

记者 文丽娟

14岁的李小丸遭受欺凌,是因为她的外貌。两年前,她从外省转入广东省某中学就读,成了班里几位女生的眼中钉。她们逮住机会就嘲笑她“胖”“丑”,还故意将她的物品弄乱或是藏起她的文具。

起初,李小丸安慰自己“没关系,不在意就是了”。可那些女生变本加厉,日复一日在宿舍捉弄她,说她“长这么丑怎么好意思活着”。她去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演讲,听见讲台下那几个女生大声议论:“她怎么也配竞选班干部?”“她还学钢琴啊?她这么丑怎么可能会弹钢琴?”

很快,李小丸感觉到,“在学校做什么都是错的”。她开始害怕去食堂、宿舍或操场,甚至不敢上厕所,想方设法避开那几个女生。她们的态度影响了其他同学,有一次做广播体操,在扩胸运动那一节,李小丸听见身后一片笑声。

“你的胸为什么那么大?”一个男生说。

顿时,羞愤和眼泪击溃了李小丸。“我没挨打,却比挨打还难受。”李小丸近日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现实中,像这样的隐性校园欺凌并不少见。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说,校园欺凌,不同于发生在学校里的短暂暴力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隐秘的、难以直接察觉的”精神伤害,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呼吁进一步重视解决。

那么,这种隐秘角落里的伤害应当怎么有效防治?又该如何织密安全网保护“少年的你”?

校园欺凌频频发生

形式多样鲜有反击

曾经和李小丸一样害怕回宿舍的,还有来自湖南省邵阳市的王萌。“宿舍比教室更可怕。”今年32岁的她,回忆起高中时经历的校园欺凌仍然心有余悸。

在宿舍,她的牙刷、毛巾常常“掉”在地上;早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中午会乱七八糟堆在床上;她去卫生间,室友会悄悄跟去然后用力踢门;临睡前她想参与室友的夜话,一开口却换来一片沉寂;深夜如果她不小心咳嗽一声,也会引发好长一段时间的抱怨。

最让王萌痛苦的是高考前夜。她打开被子,里面放着一封信,全是骂她的脏话。她捂着被子哭了整宿,第二天红肿着眼睛迷迷糊糊进了考场。

“毫无意外,高考发挥失常了。当时恨透了她们,可是不敢反抗。”王萌这样对记者说。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记者看到不少人写过自己遭遇宿舍欺凌的经历:有人总是“丢东西”,过了几天却在别人那儿出现了;有人被污蔑“偷东西”,常年背着“小偷”的名号;有人只要开口说话,便会换来一个白眼;有人的个人物品常常被扔在走廊上;还有人的床沿上被沾满了嚼过的口香糖。

“我恨当时自己软弱,没有反击,任由他们欺负我。”一名被欺凌者写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占比较高的现象包括东西被偷(52.8%)、被取笑或捉弄(37.2%)、被辱骂(33.7%)、遭教师体罚(28.3%)、东西被人故意损坏(20.2%)、被人歧视(19.1%)、不许上课(15.4%)、被人孤立排斥(14.1%)、受到暴力威胁或恐吓(13.2%)等。

“面对这些校园欺凌,63.6%的学生一旦发生就会向老师、校领导或家长报告,也有8%的学生隔1天至3天再报告,4.7%的学生隔一段时间再报告,20.3%的学生如果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再报告,1.5%的学生会等别的同学身上发生再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张晓冰告诉记者。

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2017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界定了“欺凌”的概念,将欺凌和暴力并列,在更直观的、攻击性更强的暴力攻击之外,增加了隐性欺凌的内容,包括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等。在现实生活当中,言语欺凌通常表现为嘲笑、恐吓和人格侮辱等;社交欺凌则通过合伙排挤、恶作剧、骚扰等手段,有组织地孤立和排斥受害者。

多名遭遇过校园欺凌的受访者提出,隐性欺凌虽然一般不会造成外伤,但会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高考结束后,王萌越来越痛苦,累积已久的抑郁情绪逼近临界值。填志愿那几天,她没有去学校,将自己关在家里一周,父母和老师试图开导她,都被她拒绝,“本能地抵触这个世界,不想和他们沟通,即使沟通也没用,他们并不相信我,反而觉得‘不就是被同学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吗’‘至于这样大惊小怪吗’‘心理太脆弱了’。”

随后,王萌前往医院检查,确诊抑郁症。她拒绝见人,如果非出门不可,她会将自己的面部捂得严严实实。在很多个失眠的夜晚,她用刀片自残,希望身体疼痛能消除内心的痛苦。她躲在家里通宵打游戏,试图在网上找到一些能和自己聊聊天的朋友。

“那时我曾反复追问自己,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我真的是一个不值得交往的人吗?”上大学以后,王萌终于走了出来,可少年时被欺凌的经历常常让她后怕,“这种伤害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愈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告诉记者,那些童年时期曾被欺凌过的孩子,长大后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存在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甚至自杀风险。

“欺凌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压力‘写入’潜意识中,启动心理或生理应激,引发对情绪和环境的敏感性,甚至导致迁延不愈的心身疾病。这些早年出现在生活中的痛苦征兆若是没有被治愈,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此外,一个人一开始遭受到欺凌,若未得到有效遏制,可能会带来更多来自同伴或成人的伤害,严重的欺凌行为很可能会制造一个持续一生的受害循环,对于他人和自我认知的‘变形定位’也可能影响到生活的更多领域。”李静思说。

而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2021)》显示,2017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分别为4157人、2785人、1667人、583人和581人。

家庭学校教育缺位

心中埋下暴力种子

“孩子的行为都是心理的投射,校园欺凌‘冰山’下的97%都没有被看见。”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认为,心理学最大的特性是滞后性,可能是几年前的问题导致几年后的欺凌事件。校园欺凌的暴力种子往往在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萌芽。

李静思通过研究发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的大部分来自过于溺爱的家庭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以及过于忽视孩子的家庭,这样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异于常态,如认为自己过于强大、唯我独尊,或认为自己过于软弱、遇事无力反抗。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孩子之间,却也是成年人的问题,成年人出于某些原因,常会对不利于自己的事情选择漠视,或者拖着不去解决。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看来,无论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都表现得缺乏理性思考。施暴者通过欺凌发泄心中的怨恨,以此消除自身挫折感,或是利用暴力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得成就感;而受害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求助,一些孩子被欺负后不敢吭声、反抗,害怕欺凌者实行报复,同时也不想惊动家长,把事情闹大,可越是这样越容易被欺负。

“面对校园欺凌,有的学校选择息事宁人,有的学校缺乏相关规范,对于制止校园欺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皮艺军说。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长期关注这一问题,他发现大部分家庭、学校缺乏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也不知道欺凌发生后去找谁。“校园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而学校则多在欺凌行为发生后才介入。另外,一些学校采取的处理方式太传统,以批评、处分欺凌者为主,没有试图去系统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关系,以及欺凌行为背后的成因,甚至在某些学校,老师也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学生。”

广东省中山市某中学老师汪希对此深有体会。她注意到,很多老师对校园欺凌现象避而不谈或不太关注,学校也没有提供相关的培训,老师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此类现象,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调和处理,甚至不能理解欺凌双方的处境,这也导致一些学生遭受欺凌后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同时也因为缺乏培训和法治教育,学生不知道自己遭受的是不是欺凌,要不要求助,甚至有学生在欺凌他人后认为自己不到年龄,不用负刑事责任。此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她去看过几次,大部分时间都是关着门的。

张晓冰的调研结果就显示,在选择不报告的学生中,39.8%的学生表示是小事、不值得报告,也有学生认为报告了也不能解决问题,还有超过2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报告。

认定标准被指单一

心理伤害常被忽视

校园欺凌刺痛人们的神经,相关部门针对此类现象的整治也在不断加码。

2018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明确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办公电话和实施方案,细化实施学生欺凌防治各项措施。

2020年10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

2021年9月1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施行,对何为校园欺凌作了进一步列举,包括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孤立他人,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等。

2023年3月,湖南省教育厅印发《湖南省教育系统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明确5种行为构成校园欺凌,提出10项校园欺凌防治措施。专项治理行动持续至今年10月31日。

尽管校园欺凌问题不断被呼吁重视解决,但多名业内人士指出,校园欺凌的发现、认定和处理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

“科学的、权威的分类方式仍然缺乏,究竟什么样的行为能被认定为校园欺凌,其与同学之间的打闹、青春期的恶作剧有何不同,这些都需要科学认定。”皮艺军说,首先是手段上的分类,其次是危害性认定,是身体伤害、财产损害还是精神伤害,危害程度如何,需要专业性的评估。

他告诉记者,目前对伤害后果的认定,主要看身体受伤程度,往往无视对未成年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伤害。比如,欺凌者孤立、嘲讽、歧视被欺凌者,鉴定后可能没有任何轻微伤,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一旦出现校园欺凌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多名教育、心理、法律人士呼吁,从多个方面发力,织密学生安全保护网。

张晓冰建议,学校聘任专门处理学生权益事件的教师,定期与班主任了解沟通学生的性格、日常行为举止等表现,形成学生日常行为档案;同时通过与心理咨询老师共同在操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学生的异常表现,及时与家长等监护人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情绪状态;还可以不定期邀请学生开展小范围焦点小组访谈,人数控制在4人至8人,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及相关情况;设置欺凌小信箱,或迎合学生兴趣,邀请学生制作受欺凌盲盒,鼓励学生将受欺凌内容写进盲盒中,由老师拆开查看,以便了解跟进情况。

“完善专门的学生—班主任/授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权益维护教师—校领导的报告链条及制度构建,定期普及报告程序,反馈报告结果,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不做‘旁观者’。将反校园欺凌内容纳入师资培训内容,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的基本方法、早期干预途径及后期处置程序等内容。”张晓冰说。

她认为,防治校园欺凌,也需要司法机关积极作为,比如定期发布“校园欺凌”典型案例,逐渐形成校园欺凌指导性案例,并编发成册,转化成儿童化语言,作为中小学普法读本;还可以利用法治副校长制度,定期到中小学开展生动有趣的法治教育,讲解生命权、健康权、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的内容及重要性;发布“强制报告制度”典型案例,列举未强制报告的情形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督促教师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者及时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定期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面向家长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家长积极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皮艺军提议,营造“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氛围,欺凌他人的学生要当着全班同学去反思,让其家长向被欺凌的学生当众道歉,消除影响。欺凌他人的孩子或许也有被欺凌的经历,他们的内心很弱小,想用功利方式获得虚假的友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欺凌别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明确表达这是不对的,告诉孩子要理解别人的感受,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

“解决少年出现的问题,这是社会的责任。”皮艺军呼吁,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校园公约,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以规则治校,形成全员参与抵制校园欺凌、不做旁观者的氛围。

李静思认为,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行为能够通过早期同理心的培养得以改善,老师、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心存正义,在某个情境设身处地培养其同理心,让其知道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又能保护他人。

如果未成年人实施或遭受欺凌,应对欺凌者尤其是被欺凌者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建议由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来做初步干预,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由父母定期带子女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当地政府应专门拨付心理干预专项资金,购买社工力量,由社工入驻学校进行日常干预。”张晓冰说,她在调研中还发现,不知道如何报告的女生比男生高了7.5%,农村学生比城市的高了7.2%,被对方威胁不让报告的农村学生比城市的高3.3%,因此可以着重针对未成年女生、农村学生开展报告流程及相关制度的教育及心理强化教育。

(文中李小丸、王萌、汪希均为化名)

来源: 法治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