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八字会伪装(什么八字的人虚伪)
宗萨:当一个人极度坦诚 他就已经无坚不摧
在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当中,他便探讨了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影片融合了宗教、悬疑、犯罪等颇为吸引人的元素:每隔十二年,就有一群人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戴上面具,隐藏起性别和身份,度过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人毕竟无法放下世俗欲望,男主角从戴上面具开始就试图与一名女子打破戒律。在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时,因为面具错戴,他了另外一名已婚女子,并在女子丈夫(梁朝伟饰)发现后,杀害了对方。若干年后,他难以接受内心的谴责,再次回到森林中寻求救赎……
这是一个隐喻丰富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提供了多种解读空间。不同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意味,但无疑,欲望、以及如何与欲望共处,是影片的一大核心主题。
一旦人想要伪装,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罪恶,也从虚伪之中诞生。曾有人概括佛教与教世界观的不同:教认为,作恶是因为坏(罪);而佛教认为,作恶是因为蠢(无明)。
破除虚伪,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如果一定要问:如何修行才是正确的道路?
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真”。在所有关于修行的争议之中,都是因为这些修行之人不够真,或对人,或对己。“从根本上来说,佛教的目标是证悟真理。”宗萨仁波切的这个说法,也为佛教热潮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曾出现了一波皈依佛教的热潮。时至今日,宗萨仁波切的西方弟子也不在少数。
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艾兹拉·庞德、莱昂纳德·科恩…… “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诗人、歌手、艺术家,许多人都是佛门弟子。为什么他们最终都会选择佛教?
宗萨仁波切分析,佛教是个非常内省的宗教,它倾向于向内的哲学思考。这决定了它往往能吸引那些以思考为业、致力于内省反思的人。他如此描述佛法:与其说佛法是一种理论,一种宗教,不如说佛法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只是,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解释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充满思辨。也因此,佛法的研习需要一些智识上的门槛。
当今我们常见的“灵修”,实际上往往是混合了心理学、佛学、神秘学、玄学等不同学说的大杂烩。它无所不包无病不医的同时,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过分强调灵修与佛教的关系,实际是对佛教的窄化。宗萨仁波切认为,佛法比灵修深广得多:“奥修和克里希那穆提等所谓现代导师和作家,他们教的并不是什么佛陀没教过的新颖的东西。事实上,有时,这些倒是只是从佛陀的教法里取出其中一小部分、一个小的角度,然后自称是自己的教法。”
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婆娑世界(轮回)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佛教徒则不是。不是为了快乐的生存,需要极大的力量。宗萨仁波切的力量来自他的真实。在跟他的交谈中你不难体会到真实的万钧之力,当一个人极度坦诚,他就已经无坚不摧。
在纪录片《真师之言》中,宗萨仁波切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证悟”了的人,他很坦言没有。作为一个转世活佛,一个仁波切,他总能感受到人们加在他身上的诸多期望,而他要奋力在其中,挣扎出一个尚在修行中的、虔诚的自我。
他曾在书中写到有位长期交往的女友,还曾提及自己遭荷兰女友背叛,痛苦至极的经历。“我不是一个已经征服了对安全感、伴侣和乐趣的需要的圣人。人们问我为什么有女朋友的时候,我感到他们对我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我在普通人之上。这着实令我担心。我非常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人,拥有所有人类的特质、弱点、长处和过患。……很多事情应该放弃,但我没有力量放弃,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但我却因太懦弱而没有做。”
从佛法的角度,人应该舍弃一切滋长傲慢、我执和贪心的事。这件事可能是关系,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关系;可能是欲望,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欲望。
或许,宗萨仁波切最有力量的一点是,他从未假装舍弃。他有力量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反过来,真实也给予了他无限的力量。如果说,修行有什么法门的话,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你对欲望、对情绪的真实,从这个真实出发,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
欲望不是问题,对欲望的执着才是问题
真实地修行(图源:网络)
新京报:你提到拍摄《嘿玛嘿玛》的灵感来自于网络聊天室,在那儿每个人都使用匿名(网名)来交谈。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身份”这个概念的改变?
宗萨仁波切:“身份”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人们都想出名,但有名之后,问题随之出现。很多你原来想做的、可以做的事,你不能再做了。相反,匿名的状态可以转变成一种力量。如果你是小偷,你得让自己在暗处,你才能偷到更多东西。我想探讨如果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我知道大家在互联网上会匿名聊天。我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到网络聊天室里去感受了一两天。我发现他们的聊天内容很可怕,尤其是一些欧洲地区的聊天室,充满暴力、仇恨和猎奇。人们很容易被猎奇的东西吸引。
新京报:电影当中,主角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杀人。你是否认为强烈的“欲望”是不可取的?
宗萨仁波切:我在电影中没有任何预先设定,说人要放弃欲望。我想说的只是,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知道会有一个相应的后果在等着你,它会引导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就像火山一样,总是需要出口,需要爆发,如果你没有觉察,它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他带着面具在某个地方与世隔绝地生活,但与此同时,他感到越来越受折磨。终于,他犯了一个小错误:把前来跟他幽会的、面具底下的女人认错了。这个错误导向了后面的结果(杀人)。
新京报:那么,佛教如何看待“欲望”?我们常听到佛教中有“无欲则刚”的说法。你会说佛教是一个鼓励人们放弃欲望的宗教吗?包括对金钱、地位、爱情的欲望?
宗萨仁波切:嗯…… 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
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笑)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
新京报:如果说佛教要求人放弃一切执着,那么对证悟和真理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是否也应该放弃?
宗萨仁波切: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佛教里有上师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你手指里有根刺,你得需要另外一根刺,才能把这根刺取出来。所以,为了摆脱所有其它的执着,你需要保留一个执着——对证悟的执着,作为暂时的工具和途径。
一旦你真的证悟,那么即使是对证悟的执着,都会消失。我们知道,佛教里有“乘”的概念,“乘”就是“vehicle”(交通工具),一种工具和途径。当你乘坐一辆车到达了目的地,你就不需要停留在车里了,你自然会下车。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佛教在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当中很受欢迎,不少人都皈依佛教。你是否认为研习佛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识门槛?
宗萨仁波切: 在欧洲、在美国,的确如此。佛教在知识分子中间正迅速壮大。当你开始朝内看,朝向你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味往外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转向佛教。我认为,在如何内省方面,佛教很可能是最复杂也最具智慧的(宗教)。它有几千年的传统,有无数的典籍、前辈已经实践了这一点。
西方人在接受佛法时往往更加“fresh”,他们没有预设的成见。如果你对佛教有很多成见,在这个基础上研习佛法,就好像你拿着一盘已经煮好的蔬菜,试图再次烹饪。
新京报: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把佛教当成工具,而非信仰。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烧香拜佛,以求佛祖保佑长命百岁、升官发财。你如何看待这种将佛教工具化的倾向?
宗萨仁波切: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在泰国、不丹、斯里兰卡,都是这样。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问题。
也许他们现在只是把佛教当成一种工具,但当他们想要更进一步,想要内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佛教的路径上走得更远。所以,如果大众用佛教来算八字、保平安、求财富,我觉得也是好的。我接受这种现象。
新京报: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在中国有很多假仁波切。顶着仁波切的名号,骗财骗色,这让仁波切和佛教,在一些人心目中变成了含义很微妙的词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宗萨仁波切:是的,就我的观察,假的比真的多。但是我想说,这些假仁波切也服务于某个目的:他们让精神世界更加有趣。如果通向真理的道路是事先准备好的,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随到随取,那一点意思也没有,很无趣。但是如果这条道路是曲折的,拐到这儿又拐到那儿,那就有挑战得多了。
我遇到过很多假仁波切。他们通常口才很好,但我能看出他们是假的。我对他们说“你做的挺好,但我知道你是假的”。但他们会自己剪辑我的话,把后半句剪掉,就剩下前半句“你做得挺好”。(笑)有些假仁波切比真仁波切还像仁波切,因为真的仁波切通常很谦卑,不会大声表达,不太引起人注意。
新京报:近些年,心理学越来越流行。很多灵修书籍也在中国大卖,你如何看待心理学和佛教的关系,它们的修行方法有什么异同?
宗萨仁波切:心理学家用到的很多方法都来自佛教。事实上,心理学界的一大奠基者荣格就受到佛教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但是,如果拿心理学和佛教相比较,心理学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佛教不仅是心理学,佛教是艺术,是音乐,是家庭教育,是儿童护理,是茶艺,是插花,是太多太多事情…… 心理学处理的范围明显小的多。
新京报:我们看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仁波切:有的仁波切很少公开露面,极少发表公开的文字、演讲;您更像是另外一种,有着非常活跃的公共生活,出版了很多本书,拍了好几部电影,也经常发表演讲、接受采访。这样的选择是你的性格使然,还是你把它当作宏扬佛法的义务?
宗萨仁波切:我想更多的是我的性格原因。我是双子座,喜欢热闹,喜欢交流。
我认为这两种人,佛教都需要。佛教需要讲话的人,也需要只是坐在那儿灵修的人。
我还远远不是一个已经证悟了的人
新京报:你在书中曾提及有一位长期交往的女友,你写到希望自己可以放弃对爱情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但是你无法做到。看起来,你好像把亲密关系当成是一件需要去“克服”的事情。请问你现在仍然处在亲密关系当中吗,你是否认为亲密关系是修行的障碍?
宗萨仁波切:是的,我现在仍然有长期交往的女友。但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太多。我需要亲密关系,但没想过要孩子,我觉得自己性格的原因,可能不会是个好父亲。我倒是喜欢别人的孩子。
至于亲密关系是否是修行的障碍,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你是不是能够恰当地处理它?我那样写,是因为我不能够掌控它(恰当地处理它),这是问题所在。但是当我看看周围,我发现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相较之下,我好像还做得更好一点儿。我相信亲密关系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就是能够给予彼此自由。但身处亲密关系中的大多数人,给予彼此的是跟“自由”相反的东西,他们总是试图“囚禁”对方。
障碍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一段关系可能是障碍,寺院体系也可能是障碍。当你身处寺院体系内部,你可能会染上精神上的物质主义(spiritual materialism)。这是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你以为你在进行精神上的修行,但实际不是。这更危险,也更虚伪。
新京报:这个问题或许不太礼貌,如果您觉得受到冒犯,可以不回答。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信徒对待自己的信仰,采取一半接受一半质疑的状态。比如,教徒会说,“我接受教关于爱的核心教义,但对于同性恋、堕胎等问题的看法上我持怀疑态度”。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宗教的某些教义会跟主流的科学观念或者“政治正确”的观念产生冲突,以至于不得不作出某些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你对佛教的信仰有经历过类似的怀疑吗?
宗萨仁波切:(没有任何迟疑)没有。我相信佛教教义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而且我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哈哈,没有什么问题会冒犯我。
新京报:所以你也确信,人死后会投胎转世并继续存在?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佛教中的“轮回”概念可能是最难理解的,要相信人死后会重新投胎,变成一个其他的什么东西继续存在,这对很多持无神论的人来说很难接受。你如何看待这种怀疑?
宗萨仁波切: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什么是投胎、什么是轮回。当我们提及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指涉的是时间。时间是相对的。
我想问你,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你吗?一半一半。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既非相同也非不同。它是绵延持续的。“轮回”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模糊的很难精确理解的概念。
当我们说你是“持续”的,这个持续指的是什么?举例说,如果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同的,昨天的你杀了人,那么今天的你不应该去监狱。因为那是昨天的你做的,而昨天的那个你已经永远消失了,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但是你还是要去监狱。
这是一个“相对真理”(relative truth),如果你想弄明白“相对真理”,你可能得坐在那儿好几个月,跟我学习和讨论。这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新京报:你认为自己已经是个证悟了的人吗?如果没有,你觉得哪些方面仍然是你需要着重修行的地方?
宗萨仁波切:我?不不,远远没有,我还在期盼,实践,练习。我还有太多各种各样的情绪,需要去处理。
新京报:你上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
宗萨仁波切:就在不久前,6月18号是我的生日,我的朋友把它做成了排场很大很热闹的庆祝宴会。我感到很愤怒,跟对方起了争执。当然我知道根本上来说,我们互相关心,是很好的朋友,但有情绪的时候我还是会释放,也会跟别人有争吵。
新京报:你喜欢的电影导演和作家都有谁,跟大家分享几本最近在读的好书吧。
宗萨仁波切:很多,我之前提过挺喜欢杨德昌,一直以来最喜欢的是小津安二郎。作家的话,最近在读村上春树,很喜欢。尤其推荐《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人各有命,富贵在天”看看十二生肖的命在哪里?
俗话说“人各有命,富贵在天”,这就证明命是有命理的,像《周易》、《说卦》等都是研究阴阳八卦的种种道理,类似算命有数才能算,有一定的理才能算。不然的话,何从算起呢?
所以说,每个人的命都有其专属的命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十二生肖的不同命理,看看你的如何?据说很准哦~
一、子鼠
甲子年(1924、1984)五行属海中金
丙子年(1936、1996)五行属涧下水
戊子年(1948、2008)五行属霹雷火
庚子年(1960、2020)五行属壁上土
壬子年(1972)五行属桑松木
【鼠年歌】: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干事看政策,为官看风格;家懒外头勤,好走好串门,先苦后来甜,老来坐享其成。
☛属鼠人天性乐观、富有幽默感和观赏力;其人缘广,通常嘴甜如蜜,亦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鼠年的灾忧有可能发生在蛇年羊年四月六月,财喜在冬月腊月,不顺在五月二月九月,其它月平淡吉利。
二、丑牛
乙丑年(1925、1985)五行属海中金
丁丑年(1937、1997)五行属涧下水
己丑年(1949、2009)五行属霹雷火
辛丑年(1961、2021)五行属壁上土
癸丑年(1973)五行属桑松木
【牛年歌】:丑属牛一天忙到头,吃不愁穿不愁,幸福美满到白头;牛年男人莫当家,是个大忙人,家懒外头勤,爱打报不平,为好不得。
☛属牛人勤俭踏实、一生劳苦、个性固执;其忠于事业和家庭,和善心慈、为人稳重;不过很容易因为不懂爱情而付出青春时光。牛年的灾星可能发生在马年的五月,牛年的财喜在冬月腊月,灾忧在五月,不顺在六月,其它月为中平月。
三、寅虎
丙寅年(1926、1986、2022)五行属炉中火
戊寅年(1938、1998)五行属城头土
壬寅年(1962、2022)五行属金泊金
甲寅年(1974)五行属大溪水
庚寅年(1950、2010)五行属松柏木
【虎年歌】:虎藏深山威灵震,乐在其中万年青。老虎最聪明,做事遇贵人,左边是摇钱树,右边是聚宝盆;家懒外头勤,爱打抱不平,做事样样能,做官逢贵人,工作分的好,错误犯的少。
☛属虎人威严自信、勇猛不怕事,他们善于言谈气度大、遇到困难不退缩;不过属虎人不会考虑别人感受,有时会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虎年的灾忧可能发生在龙蛇猴年的三、四、七月。虎的财喜在十月正月,灾忧在三月四月,不顺在七月,其它月大吉。
四、卯兔
丁卯年(1927、1987)五行属炉中火
己卯年(1939、1999)五行属城头土
辛卯年(1951、2011)五行属松柏木
癸卯年(1963、2023)五行属金泊金
乙卯年(1975)五行属大溪水
【兔年歌】:心细敏锐,感情细致,行动敏捷,气质高傲,温和好静;对人诚实,讨厌虚伪人,味浓,爱打扮,风流浪漫,举止洒脱,颇有风度,给人好感。
☛属兔人大多能发家致富,其还很会打扮,为人处世多开朗;他们待人真诚、十分大方,且财运旺盛。兔年的灾忧发生在龙年的三月、鼠年的冬月;财喜在六月二月,灾忧发生在三月,不顺在八月冬月,其它为中平月。
五、辰龙
戊辰年(1928、1988)五行属大林木
庚辰年(1940、2000)五行属白腊金
壬辰年(1952、2012)五行属长流水
甲辰年(1964、2024)五行属覆灯火
丙辰年(1976)五行属沙中土
【龙年歌】:辰属龙,代代红,子子孙孙出英雄;有水是真龙,无水变滚龙,双龙多当官,必要水来添。
☛属龙人气宇轩昂、颇有风度,给人以秀丽吉祥之感。他们若遇狗年有小波折,生于九月戌时八字较差,其它年月时都吉利,大多为中上命。龙年的灾忧发生在虎年正月二月,或兔年二月,财喜在三四月,灾忧在二月,不顺在九月,其它中平月。
六、巳蛇
己已年(1929、1989)五行属大林木
辛巳年(1941、2001)五行属白腊金
癸巳年(1953、2013)五行属长流水
乙巳年(1965、2025)五行属覆灯火
丁己年(1977)五行属沙中土
【蛇年歌】:巳属蛇,无脚无手,走南闯北,能观天星,善查脸色,政治嗅觉敏锐,机变难测;其家懒外头勤,爱打抱不平,脾气怪,是个强拐拐,狡猾多变,办事弯弯拐拐。
☛属蛇人给人冷峻之感,是智慧的象征。他们天生聪明机灵富有哲理,很有吸引他人的魄力。蛇年生人灾忧多发生在虎年的正月,猪年的十月,其它月吉利。
涉案5500万元!上万人购买开光“灵宝”转运,“大师”却查无此人……
“
我一下子瘦了20斤
晚上睡不着 老是做梦
求了这么多 花了这么多钱
居然全家人身体保的都是假的
”
在网络上,有这么一些自称能改运势的“大师”。不少网友连面都没跟“大师”见过,就将生辰八字等个人信息发给对方。
你以为对方在“指点迷津”?殊不知早已被“大师”盯上钱包。
花费50万元只为转运
江苏南京,全职妈妈陈女士极其上心儿子小林的学习情况。当时中考将至,一向成绩优异的儿子却突然变得叛逆,成绩严重下降,这让陈女士感到特别焦虑。
心急之下,陈女士在网上搜索“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网页突然弹出一个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叶兰惠者大师”的介绍,还有评论说,在“大师”点化下,孩子成绩有所提高。
这让陈女士眼前一亮。
添加“大师”微信后,陈女士把自己的诉求虔诚地告诉对方,希望能得到指点。看过小林的生辰八字后,“大师”说小林“刑克命理”,命中有东西相克,只要请一个开过光的文昌塔,就能提升孩子成绩。
尽管有些犹豫,但为了孩子,陈女士还是付给了“大师”3888元。一段时间后,小林的成绩果然有了起色,但陈女士认为,这跟孩子的努力分不开。
就在这时,“大师”竟主动联系上陈女士,向她推荐了另一款“灵宝”——一款价值18888元的玉如意。陈女士觉得价格高昂,找借口推辞,“大师”竟表示可以分期付款。
陈女士感到有些不对劲,向 “大师”提出质疑,没想到,竟被“大师”拉黑了。陈女士愈发觉得蹊跷,随即赶回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老家报了警。
事实上,跟“叶兰惠者大师”有关的报案不止陈女士一人。
家住上海的李女士,也曾向白马寺“叶兰慧者大师”寻求帮助。当时,李女士产后小病不断,被告知“刑克命理”,需请“灵宝”化解。李女士花2888元购买了“大师”推荐的玉佩,却只是一个开始。
没过多久,“大师”又找到李女士,向她推荐价值19886元的关公像。后来,李女士的小孩反复闹觉,她又找来“大师”,远程参与法事互动,还购买了价值8800元的吊坠挂在小孩的床头。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李女士对“大师”深信不疑。
在大师的不断推荐下,李女士前后为丈夫、自己以及父母请了保财运的貔貅手串、玉佩等“灵宝”,向“叶兰慧者大师”转账几十笔,总额高达五十余万元。
神秘的银行账号
从当事人口中,警方了解到,“叶兰慧者”自称是河南洛阳白马寺的“大师”,出售的“灵宝”也都开过光。
警方随即前往河南洛阳白马寺,经了解,白马寺里并没有“叶兰慧者”这个人,也不对外提供销售开光物品的服务。
与此同时,一个案件细节引起警方注意。
当事人均从网络渠道添加“大师”的微信,也都被告知“刑克命理”,被推荐开光“灵宝”。
这让警方怀疑,“叶兰慧者大师”的背后很可能是一个团伙。通过微信号倒查,警方发现,这些微信账号所有人是30多名“90后”,来源指向河南洛阳一家推广公司。
这时,一位名叫张宇飞(化名)的公司负责人进入警方视野。
张宇飞名下拥有大量资产,还有一家专门销售白酒的公司。然而,这两家公司利润较低,张宇飞日常的高额消费并不符合常理。
顺着资金流,警方发现被害人的钱都汇入了一个银行账号,该账号一年内到账上千万。经调查,账号的所有人严某是张宇飞的岳父,几年前已经去世,目前该账号由张宇飞夫妇所有。
低成本敛财5500余万
然而,办案人员在推广公司和白酒公司进行调查时,只找到7名员工。
为查清30多名“键盘手”藏身何处,警方对张宇飞夫妇进行了追踪。很快,骗局中的关键人物被警方锁定。
李泽(化名)是张宇飞公司的业务主管,每隔两天就会前往一座写字楼。在不同楼层的5个房间,共有30多名年轻人,警方认为,这些人应该就是在网上与被害人沟通的话术员。
掌握嫌疑人整体架构后,警方调动警力,严密布控,捣毁7处窝点,抓获49名犯罪嫌疑人,查获大量赃物。
这起遍布10余省市,被害人超过1.3万人,涉案金额高达5500万元的特大电信网络案最终告破。
主犯张宇飞交代,自己从事过网络维护工作,对网络运营比较熟悉,后来从事瓷器营销工作时,萌生了用“灵宝”行骗的念头。他们先在网上推广软文,再由幕后的“键盘手”冒充寺庙大师实施。
所谓“开光”,就是在办公场所用桌子、黄布等模拟出寺庙场景,当被害人需要开慧时,就把开慧人的名字写在牌位上,和“灵宝”放在一起。香炉生烟时,嫌疑人将照片拍给被害人,告知“灵宝”已经开过光了。
根据嫌疑人的供述,警方查明,这些“灵宝”是从河南省南阳市玉器市场进货的,都是最低劣的玉石产品。售价2888元的文昌塔实际只需80元,卖到13888元的手链,价值仅在140元左右。
张宇飞辩称,自己售卖的“灵宝”虽然比较廉价,但其材质的确为玉石,自己并没有隐瞒真相,不构成。
最终,张宇飞等人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罪依法逮捕。
普法时间
pufashijian
Q1:
犯罪嫌疑人辩称说自己不构成犯罪,关于此类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法律上一般从哪些标准进行衡量?
A1:
客观方面要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主观上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程度上要使被害人产生或者维持错误认识,而在结果上,被害人要基于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本案中,行为人组织软文推送、键盘手评论、发寺庙视频,以挂黄布、点香炉等方式,模拟寺院开光场景的行为,在行为程度上是否会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以及在行为结果上,被害人是否会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将会是法庭调查认定罪与非罪的关键。
Q2:
有一些被害人被骗的金额之大、时间之长,令人难以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深陷其中?
A2:
此类案件的被害人在心理上往往有着较浓的迷信思想,当他们面对网络时代的迷信,也就是说不再是走街串巷,而是团队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手段时,他们往往更容易受骗。以本案为例,文昌塔、手链等“灵宝”的品质,甚至是否拿到“灵宝”本身,从被害人心理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重要。他们看重的是开光、供奉等一些意义,而这种意义,其实是物品的一种附加价值,而这种附加价值,又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其数额可以非常巨大。
案件转自|《今日说法》节目《假“大师”真敛财》
记者 | 关宏怡 李绍鹏
来源: CCTV今日说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