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月初一日八字怎么样(1937年七月初七是几号)

趾高气扬 2023-10-30 11:06:02 网友整理

历史上的今天——7月8日

历史上的7月8日

主要事件:

1: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开始探索前往印度的航线

2:1889年7月8日——美国道·琼斯公司创办的《华尔街日报》首日发行

3:1937年7月8日——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央发出《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4:1947年7月8日——媒体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发生飞碟坠毁

5:1986年7月8日——我国国内卫星通信网建成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开始探索前往印度的航线

在525年前的今天,1497年7月8日(农历1497年6月9日),航海家达·伽马开始探索航行。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由170名水手组成的4艘探险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开始了印度航线的探索航行。船队首先到佛得角群岛,然后朝南直驶南大西洋。3个月后,改向东航,到达好望角。11月22日船队绕过好望角,并于1498年3月2日进入莫桑比克。4月到达马林迪,在当地著名的阿拉伯领航员马德杰德的指引下,穿过阿拉伯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卡里库特。次年9月达·伽马回到里斯本,受到了国王热情的欢迎和嘉奖。

达·伽马开辟了欧洲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新航路。他的航线绕过好望角.找到了一条由欧洲到非洲大陆南端最方便的航线。

返航比出航更为艰难。穿越阿拉伯海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许多船员都死于坏血病,最终有两艘船安全返航:第一艘于1499年7月10日到达葡萄牙,达·伽马自己的船于两个月后到达。总共只有五十五名船员──还不到起程时船员的五分之一──在这次返航中幸存下来。

1889年7月8日——美国道·琼斯公司创办的《华尔街日报》首日发行

在133年前的今天,1889年7月8日(农历1889年6月11日),美国道·琼斯公司创办的《华尔街日报》首日发行。

《华尔街日报》的创始人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斯在1882年成立“道·琼斯”公司,在纽约金融区活动,以为商业客户收集、摘抄商业信息为生。19世纪末的美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的高峰,“道·琼斯”公司的客户量不断扩大。于是公司的两位所有者在1889年正式创办了了这张报纸,以适应蓬勃发展的商界对信息日益增大的需求。

创办初期的《华尔街日报》发行范围非常窄,在很长时间内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直到1931年,巴尼·基尔格尔担任该报主编,《华尔街日报》才正式进入了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这位主编在任期间,对报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内容包括:在不影响表意的前提下,用平实的语言报导商业信息;提供对来自政府的新闻的详细报道;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商业术语和行话;扩大报道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报道,等等。

1937年7月8日——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央发出《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在85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8日(农历1937年6月1日),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电文如下:

全国各报馆,各团体,各军队,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暨全国同胞们!

本月七日夜十时,日本在芦沟桥,向中国驻军冯部治安部队进攻,要求冯部退至长辛店,因冯部不允,发生冲突,现双方尚在对战中。

不管日寇在芦沟桥这一挑战行动的结局,即将扩大成为规模的侵略战争,或者造成外交压迫的条件,以期导入于将来的侵略战争,平津与华北被日寇武装侵略的危险,是极端严重了。这一危险形势告诉我们,过去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新认识”、“新政策”的空谈,不过是准备对于中国新进攻的烟幕。中国早已向全国同胞指明了这一点,现在烟幕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第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1947年7月8日——媒体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发生飞碟坠毁

1947年7月8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的《每日新闻报》刊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空军在罗斯威尔发现坠落的飞碟。” 这条新闻立即被《纽约时报》等各大报刊转载,无线电波载讯传遍世界。此消息在美国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政府坚称只是一个坠毁的美方侦查气球,但是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一起外星飞碟坠毁事件。此后,“罗斯威尔”几乎跟UFO成了同义词。

1947年7月5日,距科罗那(Corona)50公里、距罗斯威尔(Roswell)西北方120公里的一个农场主人麦克·布莱索(Mac Brazel)曾在当晚听到比雷声还大的爆炸巨响,次日发现散布在农场约400米范围的许多特殊的金属碎片。6日布莱索带着金属碎片交给罗斯威尔警长,然后向军方报告,并转交给空军基地。7日后,他带着杰西·马西尔(Jesse Marcel)少校和另一个军官到现场检视,并装载一大堆东西带回基地检验。

1986年7月8日——我国国内卫星通信网建成

在36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8日(农历1986年6月2日),我国国内卫星通信网建成。

通信卫星是利用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6万公里高处的同步卫星作中继站,实现区域通信的现代化方式。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内卫星通信网。我国国内卫星通信网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通信事业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它为全国性的综合电视和电视教育节目的传送,创造了良好的途径。它对改善我国边远地区邮电通信落后状况,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自1984年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五颗通信卫星,这五颗卫星和租用的国际卫星转发器一起,组成了目前我国的实用通信、广播空间系统。国内卫星通信网的开通,不仅有助于解决边远省区和一些部门的通信急需,而且作为长途通信的一个重要传输手段,增强了通信网的机动性、可靠性,对促进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耻日,纪念九一八90周年,一起穿越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年代

今天是9月18日,让我们想起了90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抹不去的悲惨记忆,忘不掉的国仇家恨。

1931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临近中秋,正是人们期待万家团员的日子,夜晚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传来一声巨响,惊天一爆,火光满天,炸碎了无数家庭翘首盼望的团圆……9月18日!永远记忆在中华民族历史中,铭记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看看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奉天虎石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从兵营出发,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各队,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9月1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国耻日,每到此时,都要拉响警笛报,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战争起止时间一般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人知耻而后勇,国知耻而富强。 不忘柳条湖,铭记九一八。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幅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历史,发奋图强,外御强敌,保家卫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担当。

无法忘却的那一天——重读85年前的“七七事变”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这是北京档案馆珍藏的《卢沟桥歌》词曲,作于78年之前“七七事变”之后。

85年过去了,这首歌中透出的悲壮与豪迈,仍让人动容。

1937年7月7日,农历六月廿九。历史奔流至此,瞬间迅猛改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为惨烈的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赢得全面胜利的反侵略战争,由此开始。

挑起事端

站在今天的北京宛平城墙下,仍能看到85年前的弹孔。  

史料记载:7月7日上午,日军到卢沟桥以北地区进行演习。

下午,日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由丰台兵营开到龙王庙,声称进行夜间演习。

日本人打破了这个寂静的夜晚。19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点40分,在宛平城东北日军演习方向响起了一阵枪声。随后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硬说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遂包围宛平县城。

午夜12时,日方向冀察政务委员会就“日本兵失踪事件”提出交涉,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踪士兵。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得纯拒绝日方的进城要求,但为了协商解决问题,告知日方“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还”。

据时任宛平县长王冷斋的《卢沟桥事变始末》等史料记载,秦得纯随即要求驻守宛平的部队严密戒备,随时准备应战,并指示王冷斋“迅即查明,以便处理”。经查明,中队并无开枪之事,也未发现有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

事实上,日军所谓“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就归队了。当年中日关系舞台上的活跃角色松本重治在自己的回忆录《上海时代》中“卢沟桥畔的枪声”一节如是记述:“这个新兵担任传令兵,在离队解手返回时,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误了归队时间。”“七七事变”关键人物之一、日军第八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1938年6月30日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也坦承:当时已接到士兵归队的报告。

日军在进城彻查被拒绝后,立即开枪,并向城内发射炮弹。潜伏在铁路东侧的日军轻重机枪及山炮一齐向宛平城开火,中国守军被迫还击。

奋起反击

中队的顽强抵抗出乎日军意料。29军抱定与城、桥共存亡的决心,在宛平城居民的协助下,把城东门堵紧,城西门只留下一条缝隙供人出入。29军的大刀队,继长城抗战后,又一次让日本人魂飞魄散。为拖延时间,日军诡计百出,一再提出谈判,又不断撕毁协议。

7月8日凌晨2时,日军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兵力配置,部队集结在卢沟桥火车站西南方,随时准备开战。凌晨2时3分,日军占领了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点沙岗。

驻守宛平城的士兵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资料照片)。

日本人已经做好了发动战争的准备,却以和谈之名,调兵遣将。“其实在中日双方开始谈判前半个小时,日方已经得到了这名失踪士兵归队的报告,却仍以这个理由坚决要进入宛平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荫明说。

8日凌晨3时,中国代表到达北平日本特务机关部进行谈判;4时左右,中日双方代表进入宛平城谈判。同时,日本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也在天津召开会议,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凌晨5时,接到命令的日军再次向宛平城发起了进攻,谈判中断。守城部队即刻还击。激战一个多小时后,日军未能前进一步,日方谈判代表见事态不妙,遂手持白旗登上宛平城墙,日军借机停止射击,双方又开始谈判。

7时30分,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对驻天津的部队下达了准备出动的命令,并命令在秦皇岛的部队返回北平。

9时30分,日方再度攻打宛平城和卢沟桥。金振中带着两个连队,反击围攻铁路桥东端的日军,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日军被击退到2华里之外,收复了铁路桥东段,战况稳定下来。

“在停战协议不断签订的同时,战斗也一直没有停止。因为宛平城和卢沟桥有坚固的城墙和石桥为依托,日军多次进攻未能得手,于是他们把突破口选在了卢沟铁桥和龙王庙一带。”谢荫明说。

16时,日方让中方代表出城谈判,遭到拒绝。17时,日方再次派人送信,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中队限时撤退等要求。未收到满意回复的日军于18时5分炮击宛平城,战斗持续3个多小时,专员公署成为一片废墟,大批民房被炸毁。

王冷斋曾回忆一个细节,可见日本人的狡猾:日本派出的三个谈判代表步行进入宛平城时,用步履丈量了宛平城县公府大厅距离城墙的位置,然后将信息传给城外的日本人。谈判过程中,日本的第一枚炮弹就越过宛平城墙,准确无误地炸在县公府里,企图以武力胁迫中方退让。

中国人誓死不退。29军大刀队强袭龙王庙,不到2个小时就夺回了龙王庙阵地。守城中队打退了日军的坦克进攻,以血肉之躯,筑起让敌人无法逾越的长城。

抗战到底

卢沟桥和宛平城是出入北京的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七七事变’是在日本蓄谋已久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一点可以从事变的时间轴清晰看出。”谢荫明说,从“七七事变”整个过程来看,日本军队从蓄意挑衅到寻找借口,直至提出无理要求,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超出了当时中方的容忍底线。事变爆发并非偶然。根据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日军获得了平津线一带驻军的权利。“七七事变”前一段时间,日军以丰台驻地不够居住为由,提出在丰台与卢沟桥之间修筑兵营和机场,遭到拒绝。之后,日军无视中方抗议,在卢沟桥附近加紧军事演习,由白天演习发展到夜间演习,由虚弹射击发展到实弹射击。

日本人为何如此想霸占卢沟桥?从当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此时北平城事实上已三面陷入日伪包围,只剩西南面尚有29军驻防,宛平一失,平汉线被切断,北平将成一座孤城,守住卢沟桥,就是守住北平与中原的通道。

日军以演习为借口,经常到宛平城、卢沟桥一带活动,侦察地形,并多次与29军发生争执。进入1937年夏天,日军加大挑衅力度,战火已一触即发:当年6月,驻丰台日军一部以攻取宛平城为目标,不分昼夜进行演习。6月21日,日本中国驻屯军紧急成立了临时作战课。《金井武夫回忆录》记载,东京流传着“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就在“七七事变”前一天的7月6日,日军不顾大雨泥泞在龙王庙以卢沟桥为目标进行攻击性演习。同时,一队日军要求通过宛平城到长辛店演习,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遂在城外进行部署,威胁守军,双方相持十几小时,日军退回丰台。

面对紧急局面,驻守北平的中队加强了戒备。谢荫明介绍,负责具体防务的金振中对部队进行了针对性部署,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金振中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前、睡觉前都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口号,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战的斗志。

7月8日,“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央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八年抗战,由此开始。

七七事变的整个过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绝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

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是日本长期以来侵华野心的最终全面实施,也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中国已经丧失了台湾、澎湖列岛和东北等一系列领土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还霸占了中国剩余领土内一系列军事、经济主权,更甚而要侵占华北,中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不得不还手的最后地步了。

日本知道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让,渐进式的蚕食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行不通了。

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抛弃了渐进式蚕食的方法,为了实现预定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开始全面出击,企图根本上灭亡中国。

然而,侵略者总要给自己粉饰一下,说什么是由于中国的“反日”行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应——简直是一派胡言,潜台词无非是“中国应该顺从地接受日本的统治、占领和奴役”。

而这,只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梦想罢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内街101号, 距市中心约15千米,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0平方米, 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 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0平方米。

正前方是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基座为汉白玉、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在抗战馆二级平台上安放着质地为锻铜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

《七七事变》半景画馆位于主展厅中央。半景画每天播放六场,每场限60人。

以七七事变为主题的半景画,以巨幅油画与实物和模型相结合,有如身临当年的卢沟桥事变战场。

七七事变”半景画展通过油画、塑形、声光电及解说相结合,再现了当年卢沟桥事变的基本经过。展示馆栩栩如生,画展内,近处破败的房屋、孤零零的石碾,中国将士正在与日军殊死搏斗,远处的卢沟桥宛平城硝烟弥漫,声光电的互动仿佛让画面活了起来。短短2分半钟的时间,“七七事变”的过程就简明扼要地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

我神州大地,一思一念皆是未来;

我浩浩九州,一文一墨均是骄阳。

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