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硬不硬(八字硬不硬怎么看)
“命若硬,有征兆”:真正命硬的人,会遇到这几种善报
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享受多少福气,都跟他的命格,够不够“硬”有关。
有些人的命不够硬,那他们就守不住所拥有的财富。同时,这些财富也会对他们造成影响,给他们招惹来诸多的祸事。
有些人的命特别硬,那他们就能做成一番大事业。就算中途遇到什么问题,他们也能化险为夷。命硬到最后,等于人笑到了最后,成为人生赢家。
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刘邦,他在晚年的时候感慨,如果不是上天的眷顾,那他早就被项羽在荥阳城外一箭射死了。
有些人,没有做大事的命,命也不够硬 ,但他们非要做大事,结果身死道消。唯有天命所归,命足够硬的人,才能成为黑马,一鸣惊人。
命若硬,有征兆。在红尘俗世当中,真正命硬的人,会遇到这些善缘。
一、遇到再大的劫难,也依旧存活。
每个人都有一个纯粹的心愿:生活中的大灾大难,最后都成为虚惊一场。
有一位职员,他年轻的时候,就跟同事坐车去旅行。不曾想,在旅行的途中 ,他们的车侧翻了,同事从车上摔了出来,被路上的小车压过,当场就没了。
而他比较幸运,只是手脚骨折,轻微脑震荡,大难不死。经历了这件事的他,突然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生的无奈。
好运的人,不论遇到多大的劫难,最多受点伤就算了。而不太好运的人,一遇到了巨大的劫难,那就不是受点伤的问题了,而是命都保不住的问题了。
要想保住自己的命,前提是自己的命要够“硬”。人们都认为,只要不招惹祸事,劫难就不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
殊不知,你不招惹祸事,祸事照样会找上门。而结果如何,就要看自己的命数了。
二、哪怕被强者环绕,也能明哲保身。
东汉末年的贾诩,原本是张绣的手下,后因张绣投降,所以贾诩成为了曹操的手下。
曹操对于人才,虽然特别看重,但他也是一个疑神疑鬼,心狠手辣的主。只要手下敢犯错,或者惹他不高兴,那他就会予以惩罚。
从历史上看,在曹操手下做事的人,最得善终的,就是贾诩。哪怕他被曹操监视,被强者围绕,也能明哲保身,躲过了一个接一个的劫难。
为什么贾诩能明哲保身呢?不仅是因为他命硬,还是因为他懂得做人,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为了打消曹操的猜忌,他做人低调,从不跟身边的同僚往来。
一个人,如果他像杨修一般,只要卖弄一下才华,就掉,那他的命多半不够硬,成不了大事。唯有跟贾诩一般,有才华,也懂得,才能活到最后。
身边围绕的人,不论是小人,还是君子,我们都要有“见菜下饭”的智慧,保全自身。
三、遇到再大的事,都能稳坐钓鱼台。
姜太公钓鱼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周边发生了什么,反而留意周文王姬昌的一举一动。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钓到姬昌这条大鱼。
一般来说,贤臣遇到贤君,都会下跪相迎。但是,姜子牙不这么做,而是让姬昌背着他,走出渭水河畔。这当中有一个典故,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江山八百年。
姜子牙,经历的事儿太多了,所以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没有这种本事,那他就活不到七八十岁了。
周文王也一样,没有任何的架子,遇到不同的人与事儿,都淡然自若,还保持谦卑的心,所以他才能请姜子牙出山,帮他和他的儿子,灭了殷商。
遇到再大的事儿,遇到任何的人,都不要太过于慌张,也不要总是胆小怯弱。唯有“稳坐钓鱼台”,才能理性思考,把握机会。
白手起家的人,跟普通人,在情商和智商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唯一有不同的,就是他们的心,比一般人都要镇定。
四、一路波折,但顺风顺水,苦尽甘来。
明朝初年,洪武大帝朱元璋去世后,就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为了削藩,直接把好几个叔叔都搞死了,让亲王们心寒。
拿捏了几个软柿子后,朱允炆盯上了燕王朱棣。为了杀掉朱棣,朱允炆派了几十万军队,去抓捕燕王全家。为此,燕王开启了“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当中,朱棣历经多次生死大劫,但他就是没死。尤其是在济南城下,连朱棣的马都被城门压死了,而骑在马上的他竟然逃过了一劫。
后来,朱棣跟南军大战,战场上竟然刮起了狂风,将南军的帅旗都吹断了。失去了士气和战斗力的南军,兵败如山倒。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好运到极致的命数。一次大难不死,我们可以说是运气的问题。而多次大难不死,那就是冥冥中的安排了。
老天让人命硬,就是为了让人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所得到,肯定要有所付出。
文/舒山有鹿
你有幻阳症吗?严重不?
本文1800字 |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疫情三年,老百姓是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恐惧。
但这么一突然放开,政府和老百姓那是各种不适应。
大规模感染、医院诊断告急、药物紧缺,出不出门都成了问题。
疫情期间,你不能出门,现在反倒是你不想出门。
为什么放开得这么突然?最深层的问题就不探究了。
但各方面准备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1月,我们仍然在紧紧张张的做全员核酸检测,进行与病毒“大决战”的时候,最早提出“群体免疫”的英国终于忍不住了:放开,放开,全面放开。
一句话,爱咋咋地!
英国,就这么硬生生地“躺下”了。
关键当时的英国一把手,素有英国“特朗普”之称的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新冠病毒面前也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确诊新冠肺炎的大国领导人,第一个被送进医院的领导人,第一个被送进ICU抢救的领导人。
英国这一举动被国内专家批得体无完肤。
当时我就说过,不担心英国,它的命一直很硬。
因为我们在谈论英国,谈论英国疫情,却一直在忽略这样一个事实:
英国是现代卫生的起源地。
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1848年公共卫生法》。
英国是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病毒的参与者、见证者、抗争者。
什么鼠疫、西班牙流感,亚洲流感,英国都在其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公共防疫上,英国肯定是老师。
我们在谈论英国疫情管控放开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英国是逐步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逐步放开的。
哪像我们说放就放。
我们人口基数大,感染的人群就会很大。
按张文宏说的,每个人估计都会感染一遍。
当然,现在还有争议的是,感染了奥密克戎是不是就是像感冒一样?
可能是个体差异的问题。
有人高烧、有人喉咙像刀割,有人全身都痛。但也有人什么事都没得,一两天就好了。
病毒还是那个病毒,只不过针对的人群不一样,在每个人体内产生的反应就各不相同。
当然,现在的实际是只要不是重症,大多是挺过前三四天基本就可以痊愈。当然还会不会再次感染或多次感染,有类似病例,但具体还得需要专家来说说清楚。
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对患者释疑、推荐用药、安抚群众情绪。
但我们忽略了三年新冠疫情给老百姓带来的各种综合症。
我们只知道有战争综合症。
但三年疫情已经让不少人患上了一种后新冠综合症。
最轻的是口罩综合症。
现在不戴口罩出门,就像见人。
当下后新冠综合症具体表现为“幻阳症”。
这种“幻阳症”有什么症状表现呢?
1. 总觉得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咽痛、头痛、肌肉酸痛……
2. 参照网上或身边阳了的亲友的症状反复比对自身,对身体感受过度警觉与检查,例如多次吞咽口水以判断嗓子是否干疼、身体感到燥热便忍不住测量体温、肌肉有酸痛便担心是不是出现症状、一天多次测抗原等等。
3. 关注相关信息动态,例如身边有谁阳了、阳了有什么症状、多少人阳了、阳了后会如何……
4. 反复询问、分析、判断自己是否有接触阳性人员或环境的可能性及接触时间等等。
5. 既担心自己是否阳了,又希望早点阳了算了。
就像一名叫“丽而秀之”的网友说的:老公阳了,在另外房间隔离,我和高三上网课的孩子焦虑恐惧忐忑不安,我都一天偷偷测几遍体温,还要故作坚强,怕孩子更焦虑,太难了。
专家说了, “幻阳” 是对未知情况的焦虑,属于正常反应,不要一味害怕。
在形式上的新冠疫情已经慢慢走远,一个不可逆转了。
12月17日,张文宏在2022年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说,走出疫情已成定局,今冬重点保护脆弱人群。
他还表示,在现阶段感染高峰期马上来临之际,对老年人要有非常好的保护。
他还说,人类从来不以消灭一种物种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标。所以,流感从世界上诞生以后,它跟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逐渐达成了平衡,随着我们人类接种疫苗和普遍感染,它会与传染病维持在一定的稳态。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逐渐结束,张文宏是极少数观点始终一致,没有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一线临床专家了。
三年疫情,的确让人改变很多。
为什么我们会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
疫情期间看到太多事很难说出口,大多人的人性在撕裂。
疫情期间看到太多中小企业、门店关张歇业。
后新冠时代,很多人担心的是,疫情期间那些极端的事还会不会重来?
这些或许是以后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事。
幻阳症,已经不是单单属于身体上的疾病,而且是属于心理上的疾病了。
这是长时间在特定的环境下,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如果发现“幻阳”无法通过自行调节缓解,甚至逐渐发展为“恐阳”,并对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那就得治了。
新冠病毒是我们大家不愿意碰到的,但又无法避免的。
勇敢面对它,或许才能走出又一轮人类和病毒的抗争史。
虽然很悲壮,但人类就是这样过来的。
希望天下无疫的时代早点到来。
共勉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