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八字(曹操的八字命理)

心软是病 2023-11-18 18:14:28 用户分享

故事:胜一人难,胜二人易:深度剖析三国曹操打天下的八字秘诀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追捧。近年来,三国相关的影视作品也为扩大读者群体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身为青年一代应该多从三国的典故中领悟智慧的真谛,以便为自己的人生获取精神的食粮。

曹操是三国中最具争议的人物,正史尚且评价其为奸雄,到了小说家这里,更是将其描写得奸诈无比。前几年通过易中天先生等人的解说,曹操这位被演义迷雾所笼罩的争议人物正在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曹孟德通过审时度势,掌握历史机遇,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为后来的中国大一统创造条件。单从这一点来说,曹操的功劳显而易见。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的三国讲座,令很多读者开始进一步关注三国这段历史。让我们从演义的迷雾中探寻曹操的取胜之道,进而理解为何是曹操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曹操慑于西凉马腾的崇高威望和强势军力,设计诱其进京,最终将其谋害。马腾之子马超为报父仇,举兵攻打曹操。曹军有苦于西凉军的骁勇,不得不深沟高垒,闭门不战。当韩遂增援马超时,曹操马上喜出望外。按理说敌人的部队越多,应该越是担忧才对,但是在曹操看来,不同心的敌人越多,只是给我方提供破绽而已。于是曹操设计让马超对韩遂起疑,促其内讧,打败了西凉军。这便是“抹书间韩遂”典故的由来。

马超影视剧照

曹操通过这次胜利总结出了八字秘诀:胜一人难,胜二人易。其实在整个演义中,曹操何尝不是屡屡通过这个秘诀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或强或弱的敌人。

袁绍曾经一度是曹操早年的战友,也曾经一度是令曹操伤透脑筋的死敌。袁绍鼎盛时兵强马壮,割据一方,再加上“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似乎他才是统一中国北方的最佳人选,但是历史时常不会按照常理出牌。袁绍意欲以优势兵力消灭曹操,结果在官渡之战中反被曹操所败。后来袁绍不堪惨败的精神重负,逐渐郁郁寡欢,吐血而亡。

袁绍向来宠爱幼子袁尚,对长子袁谭倒是不太待见,于是他在临终前把大权交给了袁尚。“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虽然袁尚是上一代主公指定的接班人,但是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继承制度,嫡长子袁谭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于是袁氏集团的家臣成两派,分别支持袁氏二子。

很多谋士建议曹操务必趁胜追击,机不可失,但是奇才郭嘉建议择日还师,静观其变。郭嘉认为袁氏集团内部矛盾深重,如果曹军马上采取攻势,那么袁氏二子势必联合抵抗;如果曹军作出撤军举动,说明袁氏的外部威胁已经减弱,那么袁氏二子反而极其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内讧。曹操依计南撤。此计立竿见影,果然很快传来袁氏二子出现冲突的消息。于是曹操拉一派,打一派,帮助袁谭打击袁尚。

袁尚势孤不敌,只好逃到了辽东公孙康处。郭嘉认为袁氏历来与公孙氏没有良好的外交关系,所以依然建议曹操不要穷追猛打,等待公孙康与袁尚出现矛盾。没过多久,公孙康果然杀死了袁尚,把首级献给曹操。可惜在这个过程中,郭嘉已经病卒于征讨乌桓的行军途中,年仅38岁。曹操原本计划百年之后托孤于郭嘉,不料其竟英年早逝,为此深感痛惜。

曹操平定河北袁氏以后,亦欲以优势兵力南征刘表。可是没等曹军打到荆州,刘表便忧惧相加,身染重病,不久就病死了。曹操真是一个幸运儿:刘表也是宠爱幼子胜过长子。于是刘表便把大权传给了幼子刘琮,荆州刘氏又是如出一辙地成两派。当地豪族蔡瑁是刘琮的娘舅,掌控军权,自然是支持亲外甥。刘备此前投奔刘表,驻扎在新野,并且在荆州一带积累了深厚的人望。

刘表死后,刘备支持刘表的长子刘琦,于是两人在得知刘琮降曹后,火速率部退往靠近孙权势力的江夏。话说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在与刘表的手下黄祖的激战中惨死的,孙、刘两家原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此时智囊郭嘉尚在,定会建议曹操避免强攻江东,等待孙、刘互相火并,然后从中渔利。可是此时的曹操胜券在握,哪里等得了那么久?于是曹操派人递给孙权一封带有威胁性质的书信。孙权见信,勃然大怒,在周瑜和鲁肃的拥护下决定联合刘备,共拒曹军。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曹操就此失去了统一大江南北的最佳良机。事后,曹操痛哭道:“若郭嘉在,我怎会有如此惨败?”

从曹操在官渡和赤壁两次大战的一胜一败中,可以总结出如此一个规律:当两个互相猜疑的势力靠近时,如果我方对这两个势力同时施加外部压力,那么他们必然联合对抗我方;相反,如果我方减弱自身的存在感,让对方两个势力认为外部威胁相对较弱,那么他们极可能从内部出现矛盾,最终走向对抗,出现为我所用的良机。人心隔肚皮,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

“胜一人难,胜二人易。”如何把一人分化成二人,如何防止二人变成一人,曹操身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真可谓是我辈总结相关历史知识的最佳人选。

历史的车轮总是喜欢重蹈覆辙。其实早在官渡之战以前,为了解决徐州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便针对刘备、吕布、袁术三方势力之间的猜疑和矛盾,先后提出了“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策。当时刘备和吕布共同驻扎在徐州,关羽、张飞都是猛将,再加上温侯吕布,曹操想啃下这块硬骨头非常困难。猛将齐聚的徐州城看起来很难被正面攻下,但是毕竟一山难容二虎,如果先用计策分化徐州,那么拿下该城也就相对容易了。

于是荀彧首先提出了“二虎竞食”之策:曹操可以上表汉献帝,封刘备为徐州牧,并且授予密诏,让刘备诛杀吕布。此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刘备的分析能力。刘备接诏,很快识破了曹操的计谋。于是刘备把密诏交给吕布,开诚布公地表明了自己和吕布的团结一致。吕布感激涕零,此计也便未能奏效。

荀彧影视剧照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荀彧通过“二虎竞食”失败的经验教训,很快分析出从刘备身上动脑筋很困难,于是他把“B计划”的关键人物设置为唯利是图的三姓家奴吕布。荀彧差人前往淮南袁术处挑拨离间,声称刘备打算攻打袁术。袁术听闻,暴跳如雷,随即调兵遣将,先发制人,攻打刘备。刘备虽然明知是曹操的计谋,但是无可奈何,只好整军迎战。

吕布向来不是池中之物,于是趁着刘备与袁术僵持的机会,夺取了徐州。刘备与吕布反目,曹操的意图终于达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面还有一个拿着弹弓的小孩在准备发射。此计正可谓计中有计,此便为“驱虎吞狼”之策。刘备与吕布的失和,导致了徐州实力的下降,为曹操最终夺取徐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胜一人难,胜二人易。”一人之力何其难聚,二人之分何其易成。人性的阴暗面正在于此。一人之力虽然难聚,但是只要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势必可以创建旁人难以企及的功业。曹操的敌人们总是逐个被他分化瓦解,然后各个击破。那么曹操本人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团队的?为什么总是曹操分化别人,而不是别人分化曹操?这当然和曹操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

当年袁绍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挥师南下,志灭曹操。曹操阵营很快听闻了这个紧急军情。实力悬殊之巨,令曹操的部下惊恐万分。如果碰上刘表这样的庸主,自己先被吓死了,随后势力集团随即分化。可是袁绍碰上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曹操仰天大笑,随后对部下说道:“我最了解袁绍这个人了,他表面很厉害,其实胆小得要命,为人多疑,缺乏果断的魄力,贪小便宜,干不成大事。”

领导学告诉我们:领导要做下属的胆和眼。曹操看似简单而又自信的分析,让下属们有了和袁绍决一雌雄的胆量,也有了努力的目标。其实在实力悬殊之下,曹操对自身又有几成的胜算评估?战争有太多的偶然性,不打几个回合,谁能保证打胜仗?但是如果连你曹某人也被吓破了胆,惊慌失措,下属们还愿意为你的安危荣辱而卖命么?反正这些下属们投降到袁绍帐下也可以谋个一官半职。曹操正是摸透了人心,所以故作自信,贬低袁绍,让下属们有了信心和希望。如何让别人肯为你卖命,这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官渡大战,曹操以其出众的军事才能,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战后,曹军搜查袁绍军中的书信,发现很多曹操的亲信向袁绍献媚,实有通敌之嫌。有人建议曹操根据这些通敌的证据,查出内奸,严厉处置。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年袁绍强盛的时候,连曹某人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江,何况手下那些人呢?只是曹某人站在风口浪尖上,才不得不与袁绍决一雌雄。于是曹操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既往不咎。

作为一个领导,能否站在下属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难处,这是获取人心的关键所在。曹操在创业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的团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做到聚众人之心为一人之心,所以曹操总是胜多败少,获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巨大优势。

曹操影视剧照

“胜一人难,胜二人易。”曹操正是在自身不被分化的基础上,瓦解敌对阵营,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孙子兵法》有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熟读兵书的曹操正是领悟其中真谛,进而总结出了八字秘诀,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运用自如,无往不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名人八字分析——见证传奇人物诸葛亮的命运

传奇人物诸葛亮的八字论命

命造八字

辛酉 丙申 癸丑 甲寅

乙未 甲午 癸巳 壬辰 辛卯

根据八字命造可得:

1. 水旺显现:相貌清朗,性敏;

2. 金水相生,灵活机敏;

3. 壬癸水盛:聪明多智;

4. 最旺为水,善于谋略;

诸葛亮的一生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是诸葛亮投靠刘备当前司马徽说的一句话。诸葛孔明先生虽然才疏学浅,锦囊妙计,然终其终身鞠躬尽瘁,仍未能完成刘备的复兴汉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让先人留下“班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嗟叹。

这是有两方面的缘由注定了诸葛亮的喜剧。其一,孔明投靠刘备的时分,南方已定,曹操根本无对手可言,假如不是赤壁犯了大错的话,三国基本不会呈现的,权力完全不对等。

孙权曾经是占领江东的第三代指导人,根本的依据地曾经见异思迁 ;反观刘备,却还是畏首畏尾,目不转睛,屈居于刘表之下一个小小的新野县,这时分诸葛亮虽然才能很强,但曾经难有打破。

诸葛北伐,正逢蜀汉青黄不接的时期,先是关张黄忠死了,后马超病故,张苞关兴也死于非命,能征战的大将没了,这个时期,是无论如何不能成功的。

诸葛孔明为什么不自己当蜀国的主人诸葛亮为什么不造反灭了刘禅?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要做圣人,想流传千古嘛

还有的人说诸葛亮不是不想造反,而是蜀国还有老将赵云与李严把持重兵,另外还有魏延和马岱,都是倾向于刘备的

从八字来解读诸葛孔明的人生

其实诸葛亮早就看穿了自己的命数了

诸葛亮自己就是个玩八卦算命术的高手

诸葛亮癸丑日生于七月金旺之乡,八字中金多水浊,金虽有火之克,而火于秋为无气休克

诸葛亮命中金太旺,金克木四肢体将有伤,所以诸葛亮身患病中风现在说是瘫痪之疾

癸生申月,金为印星。其中申、巳所藏的庚金为正印,酉透出的辛金为偏印。

同时地支巳酉丑会金,印星过旺必以偏印而论。所以偏印是这个八字的主要意象。

五行中木主仁,金主义,土主信,火主礼,而水主智。

诸葛亮的水得天干两合,地支三会,这是十分罕见的,这个智慧的能量就奇大无比

从十神角度讲,印主智慧,而正印星智慧较传统保守,

偏印星智慧则偏激反常,更善于奇谋诡计。

诸葛亮的偏印特点决定了他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奇思妙想上,

隆重对计三分天下,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七擒孟获攻心为上等等数不尽的谋略篇,无不是偏印星的体现。

最后再缅怀一下伟大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星相术数风水学大师,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尤精通于奇门遁甲的推算布局与军事策划,对于自己的一生命运更是了如指掌,但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决心用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命运作抗争,他六出祁山的原因就在于此,特别是在秋风五丈原的最后关头,他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了,但他仍未放弃与命运抗争的机会,也试图运用奇门遁甲的法术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若不是魏延的突然闯入,他也许能扼住命运的咽喉。然而他终未能如愿以偿,未能抗过命运的定数,正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困扰近现代八字命理界三大几大难题

一、月令用神的取法:

《渊海子平》云:“子平一法,专以日干为主,而取提纲所用之物为命,次及年日时支以表其端。凡格用月令提纲,勿于旁求年日时为格。” 《神峰通考》云:“以日为主本,而取提纲为用。次及年月日时为实,逢官看财,逢财看杀,逢杀看印,逢印看官。”《子平真诠》云:“八字用神,专求月令。以日干配月令地支,而生克不同,格局分焉。”

古人的这些话在论到用神时,无一不强调专求月令,都一致以月令取用定格。当月令只有一个藏干时,取用神就很容易,而在月令有几个藏干时,取用神就有些犯难。留谁弃谁,这是要精论细论的,意见也有几种:取月令司事之神、或取月支本气藏干、或取月令透干与会合之神,其中哪种用神才是真正可以作用的呢?

笔者认为,月令透干与会合之神的取用方法最为可信,因为它既合情合理,又经得起大量命例的论证。从情理上说,月令为日元之家宅,父母兄弟皆在其中,故为父母兄弟宫,透干者就是能代表整个家庭的家长,或者说地支就像一个单位,透干者就是该单位的法人代表。

家长是维系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透干的用神便是维系整个八字格局的核心之神。若月支藏干均不透露,则似群龙无首,一盘散沙。譬如汉献帝,虽然世袭了刘家皇统,生来就有权位,属于“月令司事之神”,但却被丞相曹操挟之以令诸侯,这曹操便成了“月令透干”的执政者,而汉献帝则是个“本气藏干不出”的儿皇帝。

再看命例:辛弃疾 生于1140年农历5月11日卯时,命式为:庚申 辛巳 甲申 丁卯。命主生于立夏后28天,为戊土偏财司事。如果用偏财取用定格,那么就会因重重官杀而破格,命主就毫无功名可言。即便成格,也无法根据偏财格推断出命主是一位文武奇才,至少看不出命主是一位冲锋陷阵的飞虎军帅臣。但若我们看透干,则一望而知为伤杀齐透的武贵之命,伤官多才艺,所以他能写出豪情飞扬慷慨激昂的壮美诗词。

男命王某,生于1963年6月初8卯时,命式为:癸卯 己未 壬申 癸卯。壬水生在未月,本气藏干为官。卯未合,伤官克官,那么此命当不贫则夭。然而,现实中的命主却是某银行部门负责人,科级干部。可见,用神并非本气藏干官星,此命亥卯合而为伤,以申金制之,格成伤官配印,只可惜大运不是西行,否则就贵不止科级了。

女命钱某,生于1985年冬月22日未时,命式为:乙丑 戊子 丙午乙未。命主生日处于下旬之中。可知月令司事和本气藏干都是癸水官星。但子丑一合,伤官克官,坏了用神,若是用神不变,命主恐怕活不到现在。然而,命主身体健康,学业顺遂,大学毕业后在县中医院工作。原因就是月令用神发生了变化,子丑合而为伤,去官就食,构成了伤官喜比格。

二、日主强弱的判断:

第一种观点:认为日主要旺强。《继善篇》云:“日主最宜健旺。”《五言独步》云:“日主要刚强,名利方有气。”江湖命师有口诀云:“男命不嫌身旺,女命不嫌身弱。”

第二种观点:认为日主要中和。《命理约言》云:“凡日主最贵中和,自然吉多凶少,日主太强太弱,自然吉少凶多。”《崖泉男命赋》云:“日主旺而财官衰,运遇财官发福;财官旺而日主弱,运行生旺驰名。”《妖祥赋》云:“身弱喜逢身旺运,身强最爱官杀乡。”

第三种观点:基本不论日主旺衰,只以格局的成败高低论命。《渊海子平》云:“凡看子平之数,逢官看财,逢财看杀,逢杀看印,逢印看官……”这里通篇不论身旺看什么,身弱看什么,而是只在官与财、财与杀、杀与印、印与官等用、相神之间互看。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才是可以采信的。首先,从理论上说,假如日主要健旺或中和才是好命,那么,从财格、从儿格、从杀格、化气格、井栏格、倒冲格等格局的日主就都不符合条件,还有曲直、从革、炎上、润下、稼穑等专旺格,以及木火通明、水木清华、金水相涵、火土相资、土金毓秀等从强格,这些格局的日主也都不是中和的,然而这些格局的命主照样大富大贵,可见这日主要健旺或中和的说法至少没有普适性。

除了外格,内格是否就都一律要求日元健旺或中和呢?其实也不然。把日元当作命主身体,说只有身强才能担财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这话乍听似合常理,可仔细推敲起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退一万步说,即便日元能代表命主的身体,也没有身弱就必穷的道理,须知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啊,遥想诸葛当年,羽扇纶巾笑谈间,强虏灰飞烟灭!

请看实例:翁方纲命:癸丑 辛酉 甲子 甲戌。日元甲木失令,又在四柱无根,身弱无疑。但命主于己未运20岁壬申年科场连捷,会试、殿试通穿而过,官任翰林院庶吉士。32岁甲申年提督广东学政。后来官至礼部侍郎、内格学士。上述升职的几个年头,日元在大运也未到“气旺方”,为何衰弱不堪的日主还能飙升于仕路呢?原因就是有印能化官生身,所以才说“逢官看印”,而不是说逢官看身!

还有明朝阁老朱国祚命:己未 癸酉 甲子 乙丑;礼部尚书张升命:壬戌 癸丑 丁亥 庚子;两广提督邓廷赞命:庚戌 甲申 甲子 甲戌;大学士方从哲命:壬戌 己酉 甲子 辛未;等等,这些无一不是“财官满目,日主衰弱”或“杀重身轻,用食而身不能当”的八字,并都不是从化格,可是一个个的命主都能负荷起沉重的财官,出人头地啊。

可见,所谓“身弱不能担财官”的说法是不可采信的。事实证明:官杀虽多,只要有印化或食制,便能或富或贵,与日元旺衰没有直接关系。

官杀如此,财星呢?道理也一样,是财星与比劫或印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财星与日主的关系。因为财是用神,用神多了就要比劫裁减,而比劫与日元为同一五行,故给人一种身健才能担财的错觉。因为子平取用定格不是围绕日主而是围绕月令而论的,用神能不能作用,全靠相神,而不是日主!

三、八字调侯的判断:

八字要不要调候,时下所有的命师都说要调。但在《渊海子平》、《三命通汇》和《神峰通考》等子平经典里,却均没有专门论述八字调候的章节,可见子平论命不讲调候的。

到了明末清初余春台编辑的《穷通宝鉴》(又名《拦江网》),则将调候之说推到了极致,不论春夏秋冬,月月都讲调候。故现代命学界老前辈梁湘润先生,按十天干逐月找出了120组“调候用神”。梁老强调在诸多用神里,“要以调候用神为第一用神”。

细观《穷通宝鉴》取用定格之法,实乃未得子平取格之大旨。如论三春丙火云:“正月丙火,三阳开泰,火气渐炎,取壬为尊,庚金佐之。壬庚两透,科甲定然。”这里一不论月令司事之神,二不论月令本气藏干,三不论月令用神变化,直接取壬水为用,并以庚金生壬水,理由只有一个,为了调候!

又如论三冬己土云:“三冬己土,湿泥寒冻,非丙暖不生。取丙为尊,甲木参酌。戊土癸水不用。惟初冬壬旺,取戊制之,余皆用丙丁。但丁不能解冻除寒,不能大济。”这里不仅不取月令的壬癸财星为用,反而要“取戊制之”,很显然,这与《子平真诠》的“八字用神,专求月令”的取用方法是背道而驰的,是非子平的东西。

例如,魏一恭命:壬子 壬子 辛卯 辛卯。特标准的冻水生木的伤官生财格吧?可是命主是进士出身的山东布政使和广西布政使,一方诸侯,不贵吗?

范应期命:丁亥 辛亥 辛亥 辛卯。一样的冻水生木,按《穷通宝鉴》的说法,“丁火不能解冻除寒”,属于不贵之命。但命主于38岁乙丑年高中状元后,累官至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不贵吗?

再看庄际昌命:戊寅丁巳 甲戌甲戌。夏木伤官生财格,无水调候,但命主于41岁己未年三元及第,高中状元。这还“不甚秀”吗?《穷通宝鉴》说:“巳月甲木退气,丙火司权,先癸后丁……或癸丁与庚齐透天干,此命可言科甲……若全无点水,又无庚金丁火,一派丙戊,无用之人也。”然而此命恰恰全无点水调候,也无庚金透干,却大魁天下!

刘某人命:丁卯 丙午 甲戌 戊辰。一样的夏木伤官生财格,一样的无水调候,而命主是名牌大学生,东方运中发财千万。

王某人命:丙寅 甲午 甲戌 戊辰。同样属于火土伤官生财格,无水调候,可命主也是个老牌大学生,担任过县警察局局长。戊戌运发财四千万。

实例证明:不管是《穷通宝鉴》拿调候作用神也好,还是《子平真诠》拿调候做配料也罢,其实都没有必要。要知道非洲的热水河里也有鱼类生存,南极的寒冰之下仍然有动物活动,没有水火调候的八字只要格正局清,命主一样会富富贵贵的。子平他老人家当初就没有调候一说,算命不也算得很准吗?

曹操一生都活在矛盾中,既豁达又自卑,多疑的性格造就命运的悲剧

读了曹操的《短歌行》,都会被他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宽广胸襟所折服,但再听听同样出自他之口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会发现许邵说得没错,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奸雄的面目出现,有豁达大度的一面,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也不乏狡诈敏感多疑的一面。他的双面性使他成为小说中最闪耀的人物形象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曹操性格中的双面性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在小说中,曹操因为多疑杀了不少人,比如吕伯奢的热情换来了灭门惨案;为防自己睡觉时被人暗算,他自导自演了梦中杀人的丑剧,不仅杀了忠心的侍从,甚至把看穿他伎俩的杨修也给杀了;对于许攸,虽表面交好,“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但背地里也屡耍手段;他虽然口上说着爱才,但连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也没放过,因疑其不忠,被他逼得服毒自杀。当他身患头疾时,神医华佗提出治疗方案,他反而怀疑华佗要谋害他,把千古名医也杀了。更离谱的是,为防后人掘墓,他在临死前还给自己设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从上述曹操的表现,可以肯定,曹操的多疑伴随了他一生,其程度严重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也就是说,多疑已成为他一生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由此可判断,他的性格发展并不健全,也就是有严重的性格缺陷。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固然基因对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性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成因离不开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那么纵观曹操一生,他都经历了些什么,这是我们揭开他多疑一面的重要依据。

原始家庭对曹操性格的影响

曹操原来不姓曹,本姓夏侯氏。曹操的祖父曹腾,原是宫廷里的小太监,专门伺候皇太子读书的。伺候一位皇帝不打紧,但先后伺候了四五位皇帝,这个人就有些了不起了,曹腾就是如此。

曹腾在宫中三十多年,未有显著过失,因而被封官进爵。晚年为延续自己的血脉,领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原姓夏侯,过继给了曹腾,因此改姓曹。由于得了曹腾的庇荫,曹嵩在官场也是平步青云,位列三公,曹氏家族自然也称得上显赫。

但是由于受门阀制度的影响,曹家只能被列为没有政治特权的“寒族”,远不能与士族豪门相比,社会地位要低很多。当时的社会地位不因官职大小或财富指数而论,而是因宗族血统而论。

曹操祖父曹腾作为一名宦官,自然谈不上什么高贵血统,尽管曹家加官进爵,但官僚士大夫位依然看不上他们。更何况曹嵩给太监当养子,更是为社不齿。因此,袁绍讨伐曹操时,陈琳在檄文里骂曹操是“赘阉遗丑”。

可见,曹操尽管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但因其祖父的原因,其家族实际是卑微的,不为周围人所待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种家族自卑感便会在潜意识中植入到家族的每个人心里。

比如,曹嵩给曹操起得名字叫阿瞒,这个名字意味深长,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想掩盖其宦官后代的身份。对于曹操,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家族的自卑无疑也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他的潜意识中,因而形成了一种原始的自卑情结。

这种童年的自卑情结导致了成年后的曹操没有安全感,对人缺乏信任感,因而多疑成为了他的核心人格,其外在表现就是自负、刚愎自用。这是原始家庭对曹操的心理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对曹操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除了童年的生活影响之外,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东汉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由于政局的混乱,导致他们报国无门,转而追求道家的人性自由,但又恪守儒家礼教,因而在思想上形成了援道入儒、儒道合流的倾向,力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儒学是入世哲学,而道学是出世哲学,两者本身矛盾重重,要达到和谐统一,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这些士大夫们就会陷入自设的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痛苦与折磨之中。

曹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任职以来时常显示出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情操。比如,董卓祸乱时,他想借献刀之名刺杀董卓,失败后匆忙逃出洛阳,被县令陈宫抓获,他对陈宫说了一番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祖宗世代蒙受皇恩,若不思报国,与禽兽有什么分别?我屈身跟随董卓,只不过是为了找机会杀了他,为国家除害。事不成,是天意!

一番话饱含儒家之志,但失败的结果,又让他陷入道家的顺其自然。也许你会认为这是豁达,实际上只不过是得不到后的心理安慰。这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们的困境之所在。

当曹操成为掌管汉室的幕后权臣时,他在铜雀台的宴会上,依旧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并且还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

可见,儒家思想在他的心里还是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论权臣曹操可比征西将军曹侯分量要重得多,可他还是放不下曾经的梦想。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也曾对皇权蠢蠢欲动,但至死也没有染指皇位,这种矛盾的心理贯穿了他一生。

像所有当时的士子一样,陷入现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之中。也可以认为,这是本我和超我不能很好地协调,以致于他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他的双重性格中,一面扮演着正义之士,一面又展现出他的癫狂和残暴。理想和道德想要他成为一个忠君爱国流芳百世的周文王式的人物,因此,他不愿改朝换代。但在现实中,他权倾朝野,手握重兵,往前一步就是皇位,他是那么渴望成为人上之人。

长此以往,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人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多疑也就不足 为奇了。

此外,曹操在小说中还经历了几次鬼门关事件。比如他刺杀董卓失败被抓,命悬一线;后来他在追击董卓时,遭遇了埋伏,几经辗转才逃得性命。在宛城,由于贪恋美色摊上了大事儿,幸得典韦救急,他才从后门逃脱。再比如,他与马超大战于潼关时,大败而逃,马超为报私仇,穷追不舍。吓得曹操弄出个成语--割须弃袍,又得手下大将救援,才勉强逃得性命。

在曹操人生当中,像上述这些遭遇生死的事件并不少。这种高度紧张的逃亡经历,在他的心里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力,也对他多疑的性格产生影响。

曹操一辈子东征西讨,可以说有不少时光是生活在担惊受怕中的,时间一长,心理焦虑值就会升高,如果超过他所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疾病。比如曹操患有风疾、头疼病,与他过多的焦虑是分不开的。

曹操临终前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出现关羽、伏皇后、董贵人等幻觉,实际这表明,他已经出现了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了,因此,曹操还有些神经质。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曹操多疑的双重性格,一方面让他唯才是举、从善如流,但自身性格的缺陷却让他失道者寡助,尽管占尽天时,却仍旧不能统一天下,这实际上也是他的命运悲剧之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